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我国安全生产发展趋势的计量分析

我国安全生产发展趋势的计量分析

2023-04-24 08:53: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o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我国安全生产发展趋势的计量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国安全生产发展趋势的计量分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国安全生产发展趋势的计量分析

篇1:我国安全生产发展趋势的计量分析

我国安全生产发展趋势的计量分析

摘要:在分析我国1990~安全生产指标变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安全生产指标的长期趋势模型,并对安全生产指标进行了预测.同时,分别以人均GDP指标为解释变量、安全生产指标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了计量关系模型,以此反映我国安全生产随经济发展的变动规律.研究表明,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呈波动上升趋势,与人均GDP指标存在显著二次关系;亿元GDP死亡率指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这表明在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安全负担水平得到了较好控制.作 者:颜伟文    韩光胜    陈国华    陈清光    Yan Weiwen    Han Guangsheng    Chen Guohua    Chen Qingguang  作者单位:颜伟文,陈清光,Yan Weiwen,Chen Qingguang(广东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20)

韩光胜,陈国华,Han Guangsheng,Chen Guohua(华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期 刊:灾害学  ISTIC  Journal: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年,卷(期):, 23(1) 分类号:X928 关键词:经济发展    安全生产    趋势分析    计量模型   

篇2:我国化学计量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我国化学计量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1 背景概述

近年来国际贸易一体化速度加快,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计量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许多国家对原来的以化学部门为主计量机构进行了调整和加强,国家的计量部门因此有了更加明确的责任与义务,并通过这种措施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计量部门产生的新的要求。首先以美国为例,他要求自己国内的技术研究院和国家标准从研基、标准的传统单位演变成为一个需要负责技术开发的技术管理机构,在保障实验室传统的功能的基础上增强了工业的竞争力,从事化学计量研究的实验室增加了生物技术、过程测量、标准和质量保障技术等研究内容,明确了其为化学测量提供基础的目标,以达到增强生产力和竞争力的目标,其次日本在计量领域的投入也在逐渐增加,并不断对其测量机构的结构进行重组,日本成立了计量研究院,化学实验室的研究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拓展,也被也使用了更为先进的电感祸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

当代社会无论是科研,生产还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化学测量技术,化学测量的准确性往往会直接影响政策、法规、技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所以,研究化学测量技术保障其精确性不仅仅是化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与我们的生活、法律、经济息息相关的重要因子。

2 国内目前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情况

毋庸置疑,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化学计量测试技术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研究出了很多新型的测量仪器,如:电感祸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它多用于对超痕量元素进行分析,发射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它多用于对材料的微观粒子结构及微波粒子场进行测量。借助于这些仪器来进行化学分析计量,并对标准物质进行定量不仅简单易操作而且在精确度上有一定的保障。新形势下化学计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问题,主要面临的挑战包括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入世对计量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计量的挑战,国际化学计量发展形势的.挑战。

3 对我国目前化学计量发展动态展望

对于化学成分研究目前我国已经取得显着的新成果,主要包括化学成分的量基和标准以及化学溯源测量体系三个方面。对于国家有证标准物质的数量和准确度上我国均处于领先水平,并建立了以有机、无机以及气体分量三个分量基准。在我们研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积极与国际上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比如,在两次参加CCQM组织的元素含量同位素素稀释质谱法定值的对比,并且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目前我国负责CCQLV拟建的五个基准方法中的两个,这两个工作组包括库伦发和凝固点下降法两个工作组,并在研究中创造了一定的价值。但是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国也在某些领域面临着发展问题,比如在极限量领域的超痕量元素成分的定值研究技术等方面还处于基础阶段,离子体质谱法痕量成分定值技术里面比较典型的是电感祸合目前已经被证实是比较有效的痕量元素成分标准物质定值技术,他的应用已经相对比较广泛,但我国对此项技术的应用只是在地址、环境领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分析测试仪器的使用标准我国的法律一般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先进仪器,由于我国的技术限制,这些设备的使用标准往往按照仪器厂提供的的方法进行校准,使用的标准物通常是内部的标准物或者没有标识的样品,无法对它们的量进行研究,所以,我们常常要通过对相应的鉴定标准的研究,才能保障仪器的精确性。

我国化学计量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3.1加强对化学计量的基础研究工作

建立并完善对化学成分量、化学工程量以及物理化学量的国家计量及标准体系。

对潜在的潜在成分量基、标准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注重对基准物质和基准装置的研究,通过建立基以及化学成分量基准,不断完善化学计量基准体系。

3.2加强对标准物质共性的研究

化学计量的准确度是由我们所掌握的测量技术决定的,同时测量技术的好坏是能否进行标准物质研究的关键因素。测量技术是进行高准确度测量技术,高新领域测量技术以及痕量成分测试研究的基础。

目前标准物质被逐渐应用于刚刚兴起的生物工程,痕量与超痕量领域,并大有蓬勃发展的趋势在开展研究时,往往需要针对各类物质的特殊性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挖掘,才能保障各类标准的制备技术和稳定性保障技术,举例说明,就生化以及临床标准物质而言,它们大部分带有活性,并且稳定性很差,而痕量与超痕量的标准物质则往往具有含量低,易污染,易吸附不稳定等特点。

3.3统一全国的化学计量标准

建立统一的化学计量体系以及量值的传递标准,力求使全国的化学测量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便进行对比,不断提高我国化学计量在国际计量领域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云巧。发展化学计量的几点设想[J].中国计量, ,(4) .

[2]韩永志。标准物质讲座(第三讲)国外标准物质的现状[J].化学分析计量, ,(1) .

[3]于亚东 吴方迪 倪晓丽。我国化学计量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展望[J].中国计量, ,(4) .

篇3:~我国马铃薯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我国马铃薯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为依托,用回溯性文献检索的方法,建立2004~20马铃薯文献专题数据库,对该时限内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的文献做出计量分析,用以明确马铃薯科研领域的研究能力及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作 者:齐红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刊 名: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IN AGRICULTURE 年,卷(期): 22(7) 分类号:G350 关键词:马铃薯   文献   计量分析  

篇4:我国草坪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我国草坪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利用<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对~的草坪学研究文献进行查询检索,以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定律作为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从年代分布、著者发表论文数、著者合作以及地区分布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今后草坪学学者们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 者:任永宽 干友民 詹永勤 唐坤赤 朱红  作者单位:任永宽,詹永勤,唐坤赤,朱红(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四川,雅安,625014)

干友民(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四川,雅安,625014)

刊 名:草业与畜牧 英文刊名:PRATACULTURE & ANIMAL HUSBANDRY 年,卷(期): “”(5) 分类号:S688.4 关键词:草坪学   文献计量   定量分析  

篇5:计量所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计量所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20,计量所在领导带领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安全学习,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营造了全所职员关心和支持计量安全工作的局面,从而切实保障了职工安全和公司设备不受损失,维护了计量所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秩序。现从安全管理、安全考核、安全工作、职工培训等方面,对年准东计量所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总结:

一、安全管理

2005年计量所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生产规程》和《安全生产奖惩规定》,加大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努力实现安全生产可控、在控。在体制上,建立了三级安全管理体系,并签定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在制度上,按照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安措”、“反措”计划,并编制了各种现场仪表校验规程及工作标准,使计量所的工作有章可循,对标准设备定期进行校验,对各变电站的运行设备按计划、按周期的进行校验检查,确保设备运行在良好状态。在人员管理上,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为先”的科学管理理念,使用教育和处罚并重的'方法,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严格考核。形成了“人人讲安全、人人学安全、人人会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

安全考核

2005年计量所未发生一起人身设备事故。截止12月31日计量所安全运行765天。跨年度安全运行795天。

(1)

2005年3月份计量所全体人员参加了局里组织的《安规》考试,参加考试人数5人,合格人数5人;合格率100%。10月份计量所全体人人员参加计量所本部的安规考试,参加考试人数5人,及格人数5人;合格率100%。

(2) 2005年准东供电公司计量所填写二种工作票共73份,合格票数99份,合格率98%;一种工作票共21份,合格票数21份,合格率100%

三、

安全工作

(1)

每周和每月定期组织人员认真学习局下发的各类《安全简报》、《通报》及有关文件进行安全学习。

(2)

按时组织人员进行《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习》活动。

(3)

按时上报《每月安全工作总结》和《两票考核情况》。

(4)

在春、秋检前,组织人员学习《安规》,并参加了考试。

(5)

在工作现场,认真做好安全监督工作。并对违章、违规行为进行纠正、处罚。

(6)

定期按要求对各类安全工器具进行检查。

(7)

和职工谈心,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活动,对安全工作进行改进、完善。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热情。

四、

职工培训

2005年,计量所按照培训计划,开展了每月四次的安全活动。认真组织人员学习局下发的各类安全简报、通报及有关文件;在春、秋检前,认真组织人员学习《安规》,并参加了考试;针对人员少工作重的情况,我们把培训工作的重点着重放在现场,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获取“真经”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大职工对安全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使“三不伤害”,“四不放过”的思想深入人心;针对2005年公司发生的各此事故,计量所组织全体员工认真的、深入的学习了这些事故通报,并分析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制定了相关的防范措施,使同样的错误和悲剧决不会在准东计量所的安全管理下再次重演。并要求每个职工通过学习后谈谈自己想法、和心得体会。写了一份安全论文。

五、

20年工作重点

(1)

每周和每月定期组织人员认真学习局下发的各类《安全简报》、《通报》及有关文件进行安全学习。

(2)

按时组织人员进行《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习》活动。

(3)

按时上报《每月安全工作总结》和《两票考核情况》。

(4)

在春、秋检前,组织人员学习《安规》,并参加了考试。

(5)

在工作现场,认真做好安全监督工作。并对违章、违规行为进行纠正、处罚。

(6)  定期按要求对各类安全工器具进行检查。

(7)  继续加大对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使“安全”深如人心

总的来说,2005年计量所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公司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当前电力行业安全工作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我们不会因微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就满足先状。还会时刻把安全工作做为首要工作时时抓,事事抓。“安全管理无止境”的理念始终会作为准东计量所安全生产工作的座右铭。年的准东计量所安全生产工作,一方面我们会继续用《安规》和《安全生产奖惩规定》做为铁的纪律时刻提醒职工不要以身试法,酿成悲剧。另一方面我们仍然会按照以人为本、尊重为先”的原则抓好“人”的工作,只有用心去感化职工,说服职工。才可能真正实现“人人讲安全、人人学安全、人人会安全”。 

篇6: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科学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是最具普遍意义的科学产出形式。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 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 可以测度国与国之间在科学规模和科学生产力方面的差异, 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纳米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 有必要深入了解纳米领域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 以及中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

本文尝试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近的数据量进行系统分析。 以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Index(SCI)—Expanded数据库为数据源进行检索, 选择主题词为“nano*”, 时间跨度为1月1日~12月31日, 数据检索时间为5月。 从多个侧面获得了11年间纳米科技在世界和中国发展情况的基础数据, 通过对总体发展趋势到部分细节的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 期望对我国纳米科学技术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 以推动我国前沿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 世界纳米科学技术研究总体趋势分析

(ⅰ) 发表科技论文数量与趋势分析。 在 ~ 年统计范围内, 按发表年份汇总分析检索到的所有文献, 结果见图 1。 从图中可以看出, 全球纳米科技方面的研究论文, 从 2003 年的 23957 篇开始逐年递增, 2013 年达到 107371 篇, 全球研究论文数量11 年增加 4。48 倍。 其中, 我国的 SCI 论文在 2003 年为 3592 篇, 2013 年达到 30479 篇, 增加 8。49 倍, 增幅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将近1 倍。 文章数量逐年增加,标志着纳米科技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科技的前沿热点。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近4 年(~2013 年)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 60。4%, 数据显示了近年来我国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高强度的论文产出。

(ⅱ) 论文产出的中外比较研究。 由表 1 看出,美国和中国的纳米科技研究发文量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其后依次分别是日本、德国、韩国、印度、法国、英国、意大利等。 2003~2013 年, 中国纳米科技研究人员共发文 154946篇, 占全球发文量的 22。8%。 在前20名国家中仅次于美国, 排在第2位, 表明中国纳米科技研究比较活跃。 发文量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英国等科技发达国家依然是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优势力量, 我国已经进入与主要发达国家并列的同一个梯队。 值得注意的是, 印度、伊朗、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论文数量也居前 20 位, 说明在这些国家纳米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

2 研究主题、研究机构和高频文章分析

从关键词分析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加全面分析纳米科技的发展趋势, 采用关键词词频分析法, 统计文献包括 2003~2013 年 Web ofScience 的 SCI—Expanded 数据库检索到的 SCI 论文。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发现, 频次前 20 个关键词中(表 4), 频次最高的是 nanoparticles(纳米粒子)、nanocomposites(纳米复合材料)、carbon nanotubes(碳纳 米 管 )、nanostructures( 纳 米 结 构 ) 、mechanicalproperties(力学性能); 频次较高的有 self—assembly(自组装)、TiO2(二氧化钛)、microstructure(微观结构)、thin films(薄膜)、nanowires(纳米线)、X—ray diffrac—tion(X 射线衍射)、nanomaterials(纳米材料)等, 这反映出全球纳米科技共同关注的焦点, 大都集中在纳米材料及材料制备、分析表征等相关研究。

3 结论

(1) 我国纳米科技发展迅速, 发文量逐年快速增长, 超过一半的论文是近4 年发表的。 我国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位居世界第 2 位, 但在篇均被引频次、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上的发文量等方面,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 这说明我国纳米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 但研究的质量需要通过务实的工作进一步提升。

(2) 从关键词词频分析来看, 我国纳米科技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纳米粒子、纳米结构、碳纳米管、微米结构、纳米材料、二氧化钛、纳米毒理学、力学性能、石墨烯、化学合成、光催化等,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我国在化学合成、光催化研究等方面表现出高热状态, 但并非国际关注焦点, 值得警惕。 国际关注的焦点, 如药物递送、结构纳米材料等领域应在我国加大研究力度。

(3) 本次数据检索显示, 中国科学院是全球纳米科技最多产的研究机构, 位居全球第 1 位。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国内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均入围前 10 名, 但我国研究机构的篇均引用频次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相比, 仍有较大的差距。 从国内研究机构分布来看, 除了中国科学院和几个著名高校以外, 中国其他研究机构, 目前还很难在纳米科技的高水平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研究了 2003~2013 年纳米科技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 研究结果对我国前沿科技的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但文献计量方法作为一种科技成果的评价方法, 其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且本次统计对象SCI—E 所收录的刊物以英语刊物为主, 一些非英语国家出版的核心刊物并未收录其中。 所以, 研究角度和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篇7:我国塑料助剂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塑料助剂是塑料工业重要的辅助原料,一般按其使用功能分为增塑剂、阻燃剂、抗氧剂、光稳定剂、热稳定剂、发泡剂、加工及抗冲击改性剂、偶联剂 等,我国塑料助剂工业经过4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生产、销售和研究开 发体系。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塑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刺激和推动了塑料助剂的生 产与发展,促进了其生产技术、产量、质量的提高及产品结构的调整。

目前我国塑料助剂总生产能力为110万吨/年,产量约为67万吨, 预计我国至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塑料 助剂4%的年均增长率。

增塑剂增塑剂是塑料加工中产能最大和消费量最大的一类塑料助剂, 年,我国增塑剂产能已达90万吨/年左右。主要产品有邻苯二甲酸酯类(其中 以DOP、DBP为主)、对苯二甲酸酯、二元酸酯类、烷基磺酸酯、环氧酯、氯化 石蜡、磷酸酯类等。19产量为37.5万吨。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26.3万 吨,约占总消费量的70%;氯化石蜡约4.1万吨,占11%;烷基磺酸酯类0.30 万吨,约占0.8%;二元酸酯..28万吨左右,占0.7%;磷酸酯类0.1万吨,占 0.3%;对苯二甲酸酯及环氧酯各不足千吨,各占0.1%。

我国增塑剂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一是规模不经济,布局分散,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磷酸酯类、环氧酯类、二元 酸酯类、聚酯类增塑剂在国外已大量使用,而我国则刚刚起步。三是各类产品 内在品质差,原材料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增塑剂行业在今后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在原材料和靠近市场的地区建设或扩建经济规模的生产装置(邻苯二甲酸酯装置至少应在5万吨/年 以上),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了提高塑料制品的特殊性能,磷酸酯类、环氧酯 类、脂肪酸酯类、聚酯类、偏三酸酯类增塑剂的市场份额会快速增加,应加快 发展,建议建设万吨级规模的专用型增塑剂生产装置。

阻燃剂目前阻燃剂已成为塑料加工助剂中仅次于增塑剂的第二大品种,目前主要使用的阻燃剂类别有氯系、溴系、磷及卤化磷系、无机系等。1999年国 内阻燃剂产量约5.98万吨,其中氯系产量约5万吨,占总产量的83%;溴系阻 燃剂产量约0.25万吨,占4.2%;磷及卤化磷系阻燃剂产量约0.24万吨,约占 4%;无机类产量为0.5万吨,占8.3%。

目前我国阻燃剂仍以有机卤素类为主,其中氯系所占比例过大,而氯系中 氯蜡70产量太少,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

我国阻燃剂结构极为不合理,我们应参考国外阻燃剂产品结构,重点发展 含氯量高的氯系、溴系、磷及卤化磷系和无机系阻燃剂。

氯系阻燃剂着重发展氯蜡70,氯蜡70的生产应淘汰污染严重的四氯化碳溶剂法生产工艺,采用不破坏环境的水相法工艺,目前国内要重点突破水相法技 术中的工程化问题。溴系阻燃剂在相当长时间内将是我国阻燃剂的主导品种, 今后要向高分子量化发展,解决迁移性,提高相容性和热稳定性。稳定化、多功能及低毒是磷系阻燃剂的发展方向,我国磷资源丰富,要努力开发大分子量 的化合物和齐聚物。我国应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无机阻燃剂,重点解决固体颗粒 超微细化及表面处理问题,并不断寻找锑的代用品,降低锑类阻燃剂的发烟 量,研究红磷的包覆技术等。

抗氧剂抗氧剂能延缓或阻止合成材料氧化或自动氧化过程,从而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目前主要品种有受阻酚类、亚磷酸酯类、硫醚类及少量的金属离 子钝化剂、某些胺类和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等。

截至1999年,国内塑料用抗氧剂生产能力达1.7万吨,产量约为1.4万吨。消费结构为,受阻酚约0.84万吨,占总消费量的60%;亚磷酸酯类约 0.36万吨,占28%;硫醚类0.14万吨,占10%,其他(包括金属离子钝化 剂、某些胺类和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占6%左右。受阻酚是塑料抗氧剂的主 体,2,6-二叔丁基苯酚(BHT)作为基本品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消费 量约占酚类抗氧剂的45%,但目前用量正逐年减少。以1010、1076为代表的 高分子量受阻酚品种消费比例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内1010、1076的产能成倍增 长,1999年达到1万吨/年规模。另外国内许多受阻酚抗氧剂品种已形成生产 能力,如抗氧剂CA、BBM、2246、300、330、3114、246、TCA、702等,另有 1035、245、1098、1024、1790等高效专用新品种已经通过小试或中试。

TNP、168是亚磷酸酯辅助抗氧剂的主导品种,目前亚磷酸酯类抗氧剂重点是提高其加工稳定性,同时改善其耐水解稳定性。近年国内开发出三种季戊 四醇双亚磷酸酯结构新品种,这些新型亚磷酸酯抗氧剂的研究与开发,显示了 我国辅助抗氧剂品种多元化的时代即将来临。

硫醚类辅助抗氧剂品种比较单一,只有DLTDP、DSTDP两个品种在生产。

金属离子钝化剂以亚水杨基水杨酰肼为主。

近年来世界各种新型抗氧剂开发速度很快,特别是当人们对BHT的致癌因素越来越多地提出质疑后,安全有效措施日益被重视起来。这些措施是,一方面不断开发与利用高效、耐热的高分子量受阻酚;另一方面实施应用天然无毒 抗氧剂品种。其中VE最具代表性,国外许多公司如罗氏、Ciba精化、BASF公 司推出相应品种,如以VE为基础与亚磷酸酯、甘油、聚乙二醇、高孔率树脂载 体等组分配合而生成的固体无磷复合“绿色”品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加工及抗冲击改性剂加工及抗冲击改性剂主要品种有CPE(氯化聚乙 烯)、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三元共聚物)、EVA(乙烯、醋酸乙烯 共聚物)、ACR(丙烯酸酯类共聚物)、MBS(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 烯共聚物或丁苯胶乳接枝共聚物)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PVC硬制品生产能力约为35万吨/年以上,而且今后几年年均增长率将保持10%左右的高速度。PVC硬制品的迅速发展,刺激和 推动了我国加工及抗冲击改性剂的发展。1999年总生产能力5万吨/年,产量 约为3.6万吨,生产企业30余家,其中CPE产量最大约2.88万吨,几乎占总产 量的80%,ACR次之,约0.55万吨,约占15%,MBS等0.18万吨,约占5%。而 国外主要品种为ACR、MBS、EVA等。

我国加工及抗冲击改性剂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品种、质量、改性功能等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低效能产品CPE的产能过剩,具优异综合性能的改性 剂ACR、MBS发展缓慢。据预测国内塑料加工及抗冲击改性剂市场需求 量将超过11万吨,因此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ACR、MBS等高效能的抗冲击改性剂产品,开发适应低发泡异型材等制品加工要求的 ACR泡沫调节剂、戊二酰亚胺类热变形改性剂和用于工程塑料树脂及聚合物专 用的抗冲击改性剂品种。

光稳定剂塑料行业用光稳定剂按其作用机理大致可分为四类:光屏蔽剂,使用量较大的有炭黑、氧化锌、氧化钛等;紫外线吸 收剂(UVA),按化学结构分主要有二苯甲酮、苯并 、水杨酸酯、三嗪 等;猝灭剂,主要是二价有机镍螯合物;自由基捕获剂,主要是受阻胺类 (HALS)光稳定剂。

1999年我国塑料光稳定剂的消费结构为受阻胺类约为0.21万吨,占总消费量的66%;紫外线吸收剂约0.1万吨,占30%;镍猝灭剂因有机镍络合物重 金属离子毒性问题,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消费比例仅为2%。

受阻胺类光稳定剂是当今世界光稳定剂的主要发展品种。目前世界受阻胺 类发展呈以下特征:一是高分子量化,相对分子质量达到~3000;二是低 碱性化,传统哌啶盐HALS一般具有很强碱性,影响使用效果。一般来说N-烷 基化、N-烷氧基化、N-酰基化以及具有哌嗪酮结构的HALS碱性将大大降低, 成为发展重点;三是复合化、多功能化;四是反应HALS开始使用,将受阻胺分 子结构引入反应性基团。

近年来尽管UVA受到HALS的巨大冲击,但UVA开发与应用仍不容忽视,它们在一些特殊应用领域的地位似乎很难替代。紫外线吸收剂向高分子量化和官 能团结构多元化方向发展。

专家预计光稳定剂将是我国塑料助剂产品中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20我国光稳定剂总需求量将超过3500吨,将达到1万吨。今后我国光稳定 剂行业应顺应世界光稳定剂的发展趋势,一是提高产品光、热稳定耐久性、耐水解及耐油性,降低挥发性、毒性,增加与聚合物相溶性;二是增加品种,特别是高性能、多功能、长效、无(低)毒品种应是生产与发展重点,复配、高分子量、低碱性仍是开发新品种的重要途径。

热稳定剂热稳定剂专用于聚氯乙烯制品的加工,旨在抑制树脂在受热状态下因脱除氯化氢而引发的老化降解现象,依照化学结构大致可分为铅盐、金属 皂类、复合金属皂类、有机锡类、有机锑类及有机辅助稳定剂等。目前,国内 热稳定剂产需基本平衡。

今后我国热稳定剂行业发展重点是调整结构,规模化经营,取缔镉皂,大 力发展稀土、有机锡、复合Ca/Zn等无毒稳定剂,继续推广β-二酮类、吲哚 类等有机辅助稳定剂,利用我国丰富的锑资源,生产和推广有机锑类热稳定 剂。

发泡剂发泡剂有物理发泡剂和化学发泡剂。 物理发泡剂要着重开发替代传统的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的氟氯烃(CFCS),PU软质泡沫生产中理想替代物 质应为HFC-245fa和HFC-365mfc;PU硬质泡沫方面为环戊烷(包括环戊烷与 其他烃类物质的混合使用);PE/PS泡沫塑料行业则采用氮气、二氧化碳、丁 烷等替代原来的CFCS。

化学发泡剂,在我国主要以偶氮二甲酰胺(AC)为主。我国化学发泡剂工业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一方面主导产品AC发泡剂改性和复合技术薄弱;另一方面反映世界发展趋势的吸热型、吸热/放热复合型以及高温分解型发泡剂品 种非常少见。如国内已经研制成功的磺酰肼类发泡剂主导品种4,4'-氧代双苯磺酰肼(OBSH),应加快生产与推广步伐。国内还应大力开发吸热性发泡剂、高温分解型发泡剂和复合品种。也应继续提高发泡剂分散性,通过母料化和表面改性降低发泡剂的粉尘污染。

偶联剂与其他助剂相比,我国偶联剂工业发展基本趋于成熟。目前已形成以硅烷偶联剂和钛酸酯偶联剂为主体,以铝酸酯、铝钛复合偶联剂、稀土偶联 剂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等为补充的偶联剂行业体系。偶联剂开始由单纯的偶 联增量向多元化方面转变,开发多功能偶联剂成为偶联剂行业适应塑料加工市 场变化的重要趋势。

其他助剂除上述主要助剂类别外,常用的传统助剂还有润滑剂、填充剂、抗静电剂、防雾滴剂等。市场上多数品种国内能够生产。今后重点是完善现有 品种的生产工艺和提高内在品质,加强复配技术的研究。

目前我国合成树脂产量已达900万吨/年,已步入世界塑料大国的行列。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每年需进口1000万吨左右产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因此 我国塑料工业蕴藏巨大市场潜力。与之相配套的塑料助剂行业,因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中国加入WTO日益临近,国外著名助剂企业将战略重点转向中国及亚太地区,市场竞争空前加剧。面对机遇与挑战,我国塑料助剂行业必 须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大力开发专用化高性能的助剂品种,提质降耗,才能期望在未来竞争中站稳脚跟,向前发展。

篇8:我国绿豆生产走势分析

我国绿豆生产走势分析

绿豆在亚洲地区广为栽培,其中中国、印度、泰国、菲律宾等是绿豆生产大国.由于绿豆生育期短,播种适期长,耐旱、耐瘠性强,适应性广,固氮养地,是禾谷、棉花、薯类等作物间作套种的适宜作物与好前茬,又是良好的救荒和填闲作物,黄河、淮河流域以及华北平原各省都有长期栽培绿豆的历史.

作 者:张蕙杰 李宁辉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81 刊 名:中国食物与营养  ISTIC英文刊名: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A 年,卷(期):2003 “”(1) 分类号:F3 关键词: 

【我国安全生产发展趋势的计量分析】相关文章:

1.计量所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2.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问题探析

3.我国国债适度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浅析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5.我国湿地概况与发展趋势

6.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分析会计毕业论文

7.计量业务分析报告范文

8.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与路径论文

9.浅议我国资源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0.我国蔬菜种子进出口贸易分析

下载word文档
《我国安全生产发展趋势的计量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