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长鳍吻(?~句)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散养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三峡库区长鳍吻(?~句)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三峡库区长鳍吻(?~句)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三峡库区长鳍吻(~句)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三峡库区长鳍吻(~句)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用磁珠富集法构建了长鳍吻(~句)(AAAC)n寓集文库.从中分离并鉴定得到13个微卫星位点.对三峡库区重庆江段的40尾长鳍吻(~句)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其中6个位点呈现多态性(1个位点为中度多态,5个位点为高度多态),等位基因数目为1~11个,观测杂合度在0.20~0.85.这些多态性位点将为长鳍吻(~句)及其近缘种的`种群遗传研究提供有力的遗传学资料.
作 者:徐念 史方 熊美华 阙延福 杨钟 朱滨 胡菊香 常剑波 XU Nian SHI Fang XIONG Mei-hua QUE Yan-fu YANG Zhong ZHU Bin HU Ju-xiang CHANG Jian-bo 作者单位:徐念,史方,XU Nian,SHI Fang(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熊美华,阙延福,杨钟,朱滨,胡菊香,常剑波,XIONG Mei-hua,QUE Yan-fu,YANG Zhong,ZHU Bin,HU Ju-xiang,CHANG Jian-bo(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水生态学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YDROECOLOGY 年,卷(期): 2(2) 分类号:Q346+.5 X176 关键词:微卫星 长鳍吻(~句) 三峡库区 种群遗传 多态性位点篇2:大别山山核桃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大别山山核桃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大别山山核桃(Carya dabieshanensis)资源,该文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3个天然大别山山核桃种群的90个单株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内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对10bp随机引物共检测到238条谱带,其中多态带为162条,占68.1%.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476 1,58.18%的变异分布于群体内,而种群间变异占了41.82%;Nei指数群体总基因多样度为0.314 5,群体内平均基因多样度(HS)为0.186 5,群体间的'基因多样度(HST)为0.128 0,群体Nei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406 7,说明40.67%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群体内的变异占了总变异的59.33%,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相比基本一致,均表明种群内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这为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广阔前景;种群间的基因流(Nm)为0.730 6,证明种群间遗传交换较小,这与环境适应性和高山阻隔有一定的关系.
作 者:王正加 黄有军 郭传友 黄坚钦 王华芳 WANG Zheng-Jia HUANG You-Jun GUO Chuan-You HUANG Jian-Qin WANG Hua-Fang 作者单位:王正加,WANG Zheng-Jia(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3;浙江林学院现代森林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浙江,临安,311300)黄有军,黄坚钦,HUANG You-Jun,HUANG Jian-Qin(浙江林学院现代森林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浙江,临安,311300)
郭传友,GUO Chuan-You(淮北煤碳师范学院生物系,安徽,淮北,235000)
王华芳,WANG Hua-Fang(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植物生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年,卷(期): 30(3) 分类号:Q948 关键词:山核桃 种群 RAPD分析 遗传多样性篇3:中国东海海洋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初步研究
中国东海海洋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初步研究
以东海海洋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海泥和海水中得到542株分离物.随机选取58株发酵培养,将所有发酵菌株的16S rDNA基因扩增,并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I对PCR产物进行ARDRA(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多态性分析,共得到16种不同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其中OTU5和OTU7所包含的菌株分别占总分离物的32.7%和19.O%,为优势分离物.优势分离物的`ERIC-PCR基因组指纹图分析表明,前者的19株分离物共有12种不同的指纹图类型,而后者的11株分离物有4种.结果显示,东海海域的海水和底泥具有明显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特征.
作 者:宋志刚 许强芝 鲁心安 焦炳华 艾峰 杨妤 刘小宇 施晓琼 作者单位:宋志刚,鲁心安(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62)许强芝,焦炳华,艾峰,杨妤,刘小宇,施晓琼(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上海,33)
刊 名:微生物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MICROBIOLOGY 年,卷(期):2006 33(1) 分类号:Q93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 种群多样性 ARDRA ERIC-PCR篇4:珍稀濒危植物海南粗榧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珍稀濒危植物海南粗榧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利用RAPD技术对珍稀濒危植物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 Hook . f.)遗传多样性水平、分布、濒危原因及物种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 海南粗榧在海南岛的5个取样地点表现出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强; 2. 海南粗榧种群内和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所占比例有很大差异,绝大部分变异分布于种群内(DNA多样性为85.1%);种群间仅有较低程度的分化;3. 人为砍伐、植被破坏、台风、被食及遗传漂变是海南粗榧遗传多样性低水平的主要原因,也是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4. 对于呈零星分布的濒危植物海南粗榧的`研究与保护,应充分考虑个体小环境之间的差异,考察影响小种群的随机因素;5. 应采取有力措施,就地保护现有种群,并寻求适当的方法迅速扩展种群,降低基因丧失率;选择遗传多样性较高且破坏相对较小的黎母岭种群作为保护重点;同时应加强对其他种群的保护与管理;6. 海南粗榧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在不同引物之间有较大差别;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则是种群间的变化大于引物间的变化.
作 者:杜道林 苏洁 付永川 周鹏 马文儒 向志强 DU Dao-lin SU Jie FU Yong-Chuan ZHOU Peng MA Wen-Ru XIANG Zhi-Qiang 作者单位:杜道林(海南师范学院生物系, 海口 571158;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口 571101)苏洁,马文儒,向志强(海南师范学院生物系, 海口 571158)
付永川(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
周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口 571101)
DU Dao-lin(Department of Biology,Hainan Normal College,Haikou 571158,China;National Key Biotechnology Laboratory for Tropical Crops,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Haikou 571101,China)
SU Jie,MA Wen-Ru(Department of Biology,Hainan Normal College,Haikou 571158,China)
FU Yong-Chuan,XIANG Zhi-Qia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ZHOU Peng(National Key Biotechnology Laboratory for Tropical Crops,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Haikou 571101,China)
刊 名:植物学报 ISTIC SCI英文刊名:ACTA BOTANICA SINICA 年,卷(期): 44(2) 分类号:Q943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 海南粗榧 遗传多样性 RAPD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 Cephalotaxus mannii genetic diversity RAPD篇5:水稻矮缩病毒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水稻矮缩病毒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田间调查发现,云南、福建两地的水稻矮缩病症状存在差异.生物学接种实验排除了水稻品种引起这种差异的`可能性.通过10%SDS-PAGE对福建、云南两地的7个水稻矮缩病毒分离物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S2、S3、S11、S12 4个基因片段上,其中S2、S3片段之间的差异与症状差异有地域上的一致性,推测这4个基因片段中的一个或几个与病毒的致病性相关.
作 者:章松柏 吴祖建 段永平王盛 林奇英 谢联辉 ZHANG Song-bai WU Zu-jian DUAN Yong-ping WANG Sheng LI Qi-ying XIE Lian-hui 作者单位:章松柏,ZHANG Song-bai(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25;福建农林大学农药生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2)吴祖建,段永平,王盛,林奇英,谢联辉,WU Zu-jian,DUAN Yong-ping,WANG Sheng,LI Qi-ying,XIE Lian-hui(福建农林大学农药生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2)
刊 名: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6(4) 分类号:Q346+.5 关键词:水稻矮缩病毒 遗传多样性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篇6:雅鲁藏布江河谷丝须Xm薯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雅鲁藏布江河谷丝须Xm薯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河谷的丝须Xm薯(Tacca integrifolia)与其在东南亚的主要分布区具有明显的间断分布格局.为了探讨地理隔离对其居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我们应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采自西藏墨脱的3个丝须Xm薯居群共65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分析,并与马来西亚Seremban的1个居群(19个个体)进行了比较.19个ISSR引物共扩增到165个位点,其中111个为多态位点,占67.68%.丝须Xm薯在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虽然不低(PPB=67.68%,HT=0.185,Hsp=0.292),但在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却非常低(PPB=12.81%,HE=0.065,Hpop=0.044).与马来西亚居群(Ma)(PPB=31.71%)相比,墨脱的3个居群遗传多样性极低(PPB分别为3.66%,8.54%,7.32%).Ma居群与墨脱居群相隔 km以上,两个地区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很大(GST=0.777,FST=0.9206),而墨脱的3个居群间(0.28%)及居群内(7.94%)的遗传分化却非常低(P<0.001).居群间极其有限的基因流(Nm=0.1435)可能是由于该物种是以自交为主的种类、种子散布很困难、居群间的隔离、生境的破碎化等原因所致.总之,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特殊的地形和地貌以及与其他热带地区的地理隔离是造成丝须Xm薯在这一地区遗传多样性极低的可能原因.
作 者:张玲 李庆军 李德铢 Ling Zhang Qingjun Li Dezhu Li 作者单位:张玲,Ling Zhang(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勐腊,66630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李庆军,Qingjun Li(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勐腊,666303)
李德铢,Dezhu Li(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04)
刊 名:生物多样性 ISTIC PKU英文刊名:BIODIVERSITY SCIENCE 年,卷(期): 14(1) 分类号:Q94 关键词:Tacca integrifolia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ISSR 地理隔离 马来西亚篇7: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叉毛蓬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环境适应性研究
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叉毛蓬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环境适应性研究
本文采用RAPD分子标记分析了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叉毛蓬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运用ORIGIN软件,对叉毛蓬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土壤因子进行了回归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叉毛蓬种群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P=98.7%).亚种群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与土壤中的钠离子、氯离子含量显著负相关(P=0.042、P=0.040 8);遗传多样性指数与土壤中的.电导率、含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多态位点比率(P)与土壤中的全钾含量显著相关(P=0.011),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基因指数与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3 0、P=0.001 5),与全磷、全氮负相关,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叉毛蓬为旱生植物,利用有限的水分就可以完成生活史,水分没有成为一种限制性因子;土壤中的氯盐在维持叉毛蓬亚种群遗传多样性方面可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与遗传多样性显著相关的限制性因子,对叉毛蓬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具有一定的选择压力;同时处于贫瘠土壤上的叉毛蓬机体能够更加完全地利用土壤中的限制性养分,与土壤养分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另外,用随机引物检测到的叉毛蓬种群77个位点中有11个位点的基因频率与过渡带土壤因子存在着显著相关,表明这些位点对土壤因子具有特殊的敏感性.新疆阜康地区绿洲荒漠过渡带中叉毛蓬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特性可能是亚种群对所处微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作 者:王t玲 毕润成 闫桂琴 赵桂仿 WANG Yi-ling BI Run-cheng YAN Gui-qin ZHAO Gui-fang 作者单位:王t玲,WANG Yi-ling(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710069;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毕润成,闫桂琴,BI Run-cheng,YAN Gui-qin(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赵桂仿,ZHAO Gui-fang(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710069)
刊 名:西北植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年,卷(期):2006 26(6) 分类号:Q949.745.1 关键词:叉毛蓬 遗传多样性 土壤因子 回归分析 新疆阜康篇8: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蓝藻水华生消过程初步研究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蓝藻水华生消过程初步研究
2008年6月三峡水库部分支流库湾第一次暴发大面积蓝藻水华,表明水库支流库湾生态环境已经恶化.以香溪河库湾为例,于2008年6月6日~7月25日,每间隔7天在库湾14个采样点采集水样一次,对蓝藻水华进行监测,研究蓝藻水华生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这次水华自2008年6月9日暴发,6月20日达到顶峰,7月11日结束,持续大约1个月;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与叶绿素a(Chl.a)所指示的水体营养状态,将同时满足TSI>60与Chl.a>20 μg/L两个条件的`区域边界视为蓝藻水华暴发的临界状态;整个水华暴发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6月9~25日和7月3~11日.水华暴发区域主要集中在距河口20~30 km处相对稳定的库湾中上游区域,适宜的水动力条件是水华暴发的必要条件.此次水华的消落过程主要受到磷含量降低的限制以及氮磷比的影响,当氮磷比显著升高时,蓝藻的生长受到抑制.总氮总磷比在10~25之间比较适宜蓝藻的大量生长,因此限制磷元素的入库通量对于预防和控制库湾水华的暴发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张敏 蔡庆华 王岚 徐耀阳 孔令惠 谭路 作者单位:张敏,王岚,徐耀阳,孔令惠,谭路(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蔡庆华(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湿地科学 ISTIC英文刊名:WETLAND SCIENCE 年,卷(期):2009 7(3) 分类号:X832 关键词:蓝藻水华 氮 磷 叶绿素a 香溪河库湾 三峡水库【三峡库区长鳍吻(?~句)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