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吴松江 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观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泛吴松江 阅读答案翻译赏析,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泛吴松江 阅读答案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篇1:泛吴松江 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
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
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
它们不时地弯起一只脚,静静地单足站在船窗边,似乎在聆听着吟诵。
篇2:泛吴松江 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试题: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分)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3分)
3.《泛吴淞江》里 诗中_____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_____―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4.“惟有鹭鸶知我意”,“我意”指的是什么?
答案:
1.天色己晚,余晖从稀疏的苇蓬缝隙里漏进船舱,但诗人仍无意过江,吟诵声在苍茫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和孤寂。
2.拟人(反衬、衬托亦可)示例一:拟人手法。诗歌赋予鹭鸶人的情态,鹭鸶如同知己一样知晓诗人的心思,频频对窗,使诗人在孤寂中获得宽慰。 示例二:反衬手法。诗人用“唯有”鹭鸶“翘足对窗”来宽慰自己,反衬自己的孤独,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和苦闷。
3.《泛吴淞江》里 诗中“斜阳”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半日”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4.我意的意思是:我所想的心事。其中,心事暗示了官场的险恶,点出了自身的孤独。
诗人正直敢言,所以屡遭贬斥。现在徜徉水上,只有水鸟善解人意,与其相伴。
泛吴松江创作背景:无
篇3:泛吴松江 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是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王禹所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暗示了官场的险恶,点出了王禹自身的孤独。
原文:
泛吴松江
王禹
苇蓬疏薄漏斜阳,
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
时时翘足对船窗。
泛吴松江字词解释:
注释1:松江即淞江。鹭鸶鸟,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注释2:我意:我所想的心事
篇4:泛吴松江 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写尽了诗人的孤独之感。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伴着我泛舟,使诗人忍不住要对着它们诉说衷肠。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
此诗遣词用字平易浅显,状物抒情活泼生动,朴素而饶有风韵,自然而颇见情趣,清新悦目。
个人资料:
王禹(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
王禹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相关推荐:
点绛唇 王禹原文及赏析
村行 王禹_村行赏析
篇5:《泛吴松江》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泛吴松江》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此诗系作者第二次被贬时所作。松江即淞江。鹭鸶鸟,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分)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3分)
【参考答案】
(1)天色己晚,余晖从稀疏的苇蓬缝隙里漏进船舱,但诗人仍无意过江,吟诵声在苍茫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和孤寂。
(2)拟人(反衬、衬托亦可)示例一:拟人手法。诗歌赋予鹭鸶人的情态,鹭鸶如同知己一样知晓诗人的`心思,频频对窗,使诗人在孤寂中获得宽慰。 示例二:反衬手法。诗人用“唯有”鹭鸶“翘足对窗”来宽慰自己,反衬自己的孤独,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和苦闷。
二:
1.《泛吴淞江》里 诗中_____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_____—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答:《泛吴淞江》里 诗中“斜阳”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半日”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惟有鹭鸶知我意“,”我意“指的是什么?
答:我意的意思是:我所想的心事。其中,心事暗示了官场的险恶,点出了自身的孤独。
诗人正直敢言,所以屡遭贬斥。现在徜徉水上,只有水鸟善解人意,与其相伴。
译文
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
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
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
它们不时地弯起一只脚,静静地单足站在船窗边,似乎在聆听着吟诵。
赏析: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是一幅有声画面,夕阳西下,余晖斜照,茫茫江面上,飘荡着一叶小船,从诗人回旋在寂寥江面上的吟诵声中,我们看到诗人仍无意过江,吟诵声在暮霭降临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和孤寂,使读者不禁要想诗人为什么久久泛舟江上?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写尽了诗人的孤独之感。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伴着我泛舟,使诗人忍不住要对着它们诉说衷肠。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暗示了官场的险恶,点出了自身的孤独。
此诗遣词用字平易浅显,状物抒情活泼生动,朴素而饶有风韵,自然而颇见情趣,清新悦目。
篇6:《泛淮》阅读答案及赏析
《泛淮》阅读答案及赏析
泛淮①
陈师道
冬暖仍初日,潮回更下风。
鸟飞云水里,人语橹声中。
平野容回顾,无山会有终。
倚樯聊自逸,吟啸不须工。
【注】①陈师道因遭弹劾,贬至颍州任教授。本诗作于泛淮赴途中。
14.这首诗押韵的字共有几个?对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扣题,写泛舟淮上,冬日晴暖,顺风顺水。
B.颔联从视听觉角度写景,营造了明丽清逸的意境。
C.颈联遗憾江淮平原没有山,影响了诗人的兴致。
D.本诗四联起承转合,语言质朴洗练,淡而有味。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原诗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1分)C
15.(3分)C
16.(4分)从前两联看,诗人的心情是舒畅的、愉悦的。虽是贬官途中,但出行遇晴暖冬日,又正值退潮,舟行顺利。诗人坐在船上,从澄澈平静的水面看到鸟飞云中的倒影,颇有意趣。(2分)
从后两联看,诗人似乎摆脱了贬官的阴影,旷达超脱,自得其乐。江淮无山,视野开阔,终老于此,岂非乐事?想到这里,诗人随意吟啸,不求工巧,但求自适。(或,从后两联看,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难驱心头愤懑。虽说江淮无山,视野开阔,但一个“聊”字还是难掩不平之意。诗人也只能倚樯吟诗,聊以xx罢了。) (2分)
二:
﹝注﹞元初期,陈师道因苏轼等人的举荐,任徐州教授。三十八岁时,由于他私送被贬杭州的苏轼,为朝中党人上书弹劾。由徐州教授改任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教授。从此他断送了晋升的机会。本诗即作于泛淮赴颖途中。
⑴ 诗中“鸟飞云水里,人语橹声中”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
2、“倚樯聊自逸,吟啸不须工”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鸟飞碧云中,与云彩共映于淮水,犹如在水中飞翔,形成了一种明丽清逸的意境;诗人坐在船上,橹声伴着人的低语,本来局促的小船,寂寞的旅行,因此平添了无限意趣。(4分,每个分句2分。解释合理即可)
(2)这两句诗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因受小人弹劾而生的不平(无奈)之意,同时又表现出诗人的坦荡的胸怀和超脱豪迈之气。(两种感情每种2分,意思对即可)
作者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1086-1094)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为江西诗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
赏析:
陈师道三十八岁时,由徐州教授改任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教授。这次调动,是由于他私送被贬杭州的苏轼,为朝中党人上书弹劾。从此他断送了晋升的机会。按说,此番泛淮赴颍,他的心情是很不好的。但从这首五律来看,又不尽如此。
这次淮上之行,正赶上冬晴,天气本来暖和,加上初日照临,又遇退潮,顺水顺风,诗一开篇描写的旅途气象,是和平、宁静、温暖,诗人的心情也是畅适的'。次联“鸟飞”、“人语”,更是一幅江淮水国图。鸟飞碧云中,与云彩共映于淮水,犹如在水中飞翔。“鸟飞云水里”五字,不仅说尽顺水行舟,水天一色的景致,而且令读者感到诗人那种鸟飞鱼跃的自得之趣,形成了一种明丽清逸的意境。对句“人语橹声中”,更饶佳趣。诗人高坐船上,橹声哑哑,人语嘈杂。本来局促的小船,寂寞的旅行,因此平添了无限意趣。这一联,上句绘形,富于画意;下句写声,富于人情。两相融合,使诗情从第一联的温暖畅适变得更加明丽开朗。
颈联转出心情,仍是因景见情手法。“平野容回顾”,说楚地平阔,四野无山,使诗人得以伸展视线,回顾故乡彭城(徐州)。乡愁淡淡,尽在一顾之中。一个“容”字,下得极好。这里虽非故土,但平野亦自多情,容他恣意回望。对句“无山会有终”,说江淮平原虽然“无山”,好像没有林泉胜景,但他必将有终老故乡之日,不至于毕生奔走天涯。十字写回顾之情,终老之愿,总是从“平野”、“无山”的眼前景逗出,句句不离泛淮所见。
一点淡淡的乡愁,一缕终老的心愿,刚刚给画面投上一小片阴云,马上又被一声长啸驱开了。“倚樯聊自逸,吟啸不须工。”作者坦荡的胸怀,驱散了薄雾轻愁。他靠着船桅,吟啸自得,心地顿宽,自有一种超迈的逸气。如此心境,如此风光,正可任情吟啸,不必计较诗句的工拙了。
这首诗从风和日暖一路写来,便有一股温暖平顺之气;到“鸟飞”、“人语”,更有一种怡然之乐,颈联偶然点了一下乡愁及平生之愿,也随即排遣。表面上,这位失意而执着的诗人,对仕途坎坷已是欣然自适,毫无遗憾的了。其实不然。诗人那种不平之气,全在尾联一个“聊”字中透出。聊,姑且之意。原来,于朝中小人的中伤,他终究未能完全置之度外;只是“姑且”以旷达超迈之气,驱散心头的浊雾。但他既说“姑且”,一肚皮不平之意自在言外。
所以说,诗情是在“聊自逸”的反面。他并非完全忘情,而是站得高人一头,不作苦涩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过人的修养,也可窥见他写诗时深刻的构思。这首诗所写水上风光,固然鲜明清丽;写不平静的情怀,也十分含蓄。其运思之幽深,意境之超脱,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美。陈师道的诗,好在一个深字。其心与神俱,排遣俗虑之处,有一种傲岸之气激荡于字里行间。这首诗正是《后山集》中洗净陈言,淡远有致的佳作。
篇7:《送人游吴》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
《送人游吴》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
送人游吴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注释
①姑苏:苏州的别称
②枕河:临河。枕:临近。
⑦闲地少:指人烟稠密,屋宇相连。
③古宫:即古都,此处指代姑苏。
④水港:指流经城市的小河。一作“水巷”。
⑤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
⑥未眠月:月下未眠。
1、本诗的题材是
2.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姑苏人家,傍河而居的风物特点。
B.颔联以名词性短语构成对比写出水乡悠久的历史和美景。
C.颈联“卖”和“载”两个动词,描绘了吴地的繁荣和富足。
D.本诗的语言典雅华美,在简朴疏淡中透出水乡氤氲的`韵味。
3.赏析独具匠心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送别
2、D
3、前三联想象友人到吴地的所闻所见,尾联“遥知”一转,变换为对友人情感的猜测,写友人在吴地思念家乡,余味悠长。“未眠”、“乡思”的愁怨与前三联极尽笔墨描绘吴地人文历史和秀美风光的轻快笔调构成反差,引人遐想,既突出了游子必然思乡的深情,又暗含我在家乡的守望和祝福,情感的表达曲折丰富。
参考译文
你到姑苏处处可见,家家户户沿河筑屋。满眼故宫遗址,极少空地;遍布条条小巷。座座小桥。夜间市场菱藕叫卖声声。春日游船坐满盛装美人。遥想你在明月高照的未眠之夜,定会轻唱渔歌寄托相思之情。
简析
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
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在其精心描绘下更是活脱而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
篇8:《吴五百》阅读答案及翻译
《吴五百》阅读答案及翻译
吴五百
吴名憃①,南兰陵②为寓言靳之曰:淮右浮屠客吴,日饮于市,醉而狂,攘臂突市人,行者皆避。市卒以闻吴牧。牧录而械之,为符移授五百,使护而返之淮右。五百诟浮屠曰:“狂髡,坐尔乃有千里役,吾且尔苦也。”每未晨,蹴之即道,执扑驱其后,不得休;夜则絷其足,至奔牛埭。浮屠出腰间金市斗酒,夜,醉五百而髡其首,解墨衣衣之,且加之械而絷焉,颓壁而逃。明日,日既昳,五百乃醒,寂不见浮屠,顾壁已颓。曰:“嘻,其遁矣。”既而视其身之衣则墨,惊循其首则不发,又械且絷,不能出户,大呼逆旅中曰:“狂髡故在此,独失我耳!”
客每见吴人辄道此,吴人亦自笑也。
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世之失我者岂独吴五百哉!吾故人或骎骎华要③,当书此遗之。
【注】①憃:愚笨。②南兰陵:作者世居兰陵,后迁居江南。故自称南兰陵。③骎骎华要:骎骎,马跑得很快,喻事业进展迅速;华要,华贵显要。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蹴之即道( ) (2)解墨衣衣之( )
(3)浮屠出腰间金市斗酒( ) (4)是殆非寓言也( )
18.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醉而狂/②醉五百而髡其首 B.①牧录而械之/②且加之械而絷焉
C.①颓壁而逃/②顾壁已颓 D.①夜则絷其足/②又械且絷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淮右浮屠客吴,日饮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坐尔乃有千里役,吾且尔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说这篇寓言不仅仅是一篇寓言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文章中讲的故事,确实在百姓身上有类似情况发生。 B.虽然故事未必真有,但类似丢失浮屠的事确实发生过。 C.在生活中,像五百那样“失我”者大有人在。 D.寓言中讲的故事有社会针对性。
21.从文末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3分)
参考答案:
17.(4分)(1)踢 (2)给穿 (3)买 (4)大概
18.(2分)D
19.(共6分,各3分) ⑴淮西有一个和尚在吴地客居,白天(每天)在街市上喝酒。(重点:客、日、介词结构后置) ⑵ 因为你(我)才有了行千里的差役,我将要让你吃苦。(重点:坐、乃、且、苦)
20.(2分)B
21.(3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随着地位升迁,尊荣富贵,别人因而刮目相看后,不知不觉随之而改变,连他自己看自己也不再是原来的身份,因而在生活中失去自我,失去本真。(2分)作者针对这样一类人或现象进行批判和警策。(1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吴地有个著名的`蠢人,人们常以“半吊”[即五百]称之。千岩居士(作者世居兰陵,后迁居江南。故自称南兰陵)作寓言而讽之。说是淮西(古时西方称右。如山西称山右,江西称江右)的一个和尚旅游来到吴地,白天在街市上喝酒,醉后发狂,掳胳膊挽袖子在街市人群中横冲直撞,行人都纷纷避让。街市的衙役禀报吴地的长官,长官将他的罪行记录在案,然后给他戴上枷锁,写了公文交给差役,派他押送和尚返回淮西。差役辱骂那和尚道:“狂僧,因为你要我出这千里的差,我将要让你吃苦。”每天还没到早晨,就踢和尚起来上路,拿着板子在后面驱赶,不让休息;晚上就绑起他的脚。(这天)来到奔牛埭,和尚拿出(自己)口袋的钱买了一斗酒,晚上,灌醉差役并剃去他的头发,脱下黑色的囚衣给他穿上,并且给他戴上枷锁绑好(脚),推倒墙壁逃跑了。第二天,太阳偏西时,差役醒来,四周寂静无声,不见了和尚,看墙壁已经倒了,就(自言自语)道:“啊,他逃跑了!”然而看自己身上的衣服却是黑色的囚衣,顺手摸到自己的脑袋吃惊地发现没有头发,自己戴着枷锁还被绑着,无法出门,大声在旅店中喊道:“狂僧还在这里,唯独把我给丢了啊!”
客人每每看到吴人就说这件事,吴人自己也发笑。
我(感叹)道:“这大概不是寓言吧,世上失去自我的又岂只吴地的差役啊!我的故人有的很快就华贵显要了,应当写这些文字赠送给他们。”
篇9:吴融《子规》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吴融《子规》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子规①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②。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居荆南(“荆楚”是一个历史的地域概念,大体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到一定的范围),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
②旧苑,指京城。草似烟,指草青葱拂郁,含烟吐雾。
1.诗人借子规抒发了内心情感,请简要概括诗人的形象,并结合子规加以分析。(5分)
2.本诗在颔联处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是一位飘荡在外、境地凄苦、愁断肠的游子形象。(1分)第一联写子规(杜鹃鸟)离开繁华的故地,年复一年地四处飘游(1分);第二联借“故苑”和“他山”写子规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1分);第三联描写子规在雨里在月夜凄然长鸣(1分),作者借所咏之子规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1分)
2.反衬(乐景衬哀情)。(2分)京城春来草木荣生,春景怡人,(1分)而远处他山(异地)那鲜红的花朵就像是用杜鹃的血染成的,子规(杜鹃鸟)啼叫成血,(1分)作者以京城的春意反衬异地子规的悲哀凄苦(2分)(对比,亦可,6分。以“他山”处子规哀啼与“旧苑”春意盎然形成对照,2分;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
二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的痛苦和思念故乡的悲愁。诗人运用托物抒怀的手法,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表达流寓荆南、漂泊失意和远离故土、思念故国的悲怆情怀。
2、①托物抒怀,借杜鹃晚间雨中凄切的悲鸣,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故乡之思;②寓情于景,诗中的雨昏风冷、雨落影斜,以及杜鹃鸟的叫声,都融入了诗人官场的失意和思乡的悲切;③以景衬情,故国春来,草木荣生,青葱馥郁,含烟吐雾,更反衬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译文
杜鹃放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
在异乡鸣叫,鲜血染红了山上花丛,可春天来到,老花园依然草木茂盛。
雨后凉风,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夜幕初开,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肃然鸣叫。
天色渐晚,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使归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
赏析
《子规》是唐代诗人吴融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从蜀帝杜宇死后魂化杜鹃的故事落笔来抒发感情,描写了杜鹃持续悲鸣的情态,运用反衬极言悲苦凄惨之情。虚实结合,感情真挚动人。
旧时有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此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草似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第二联中,“他山”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不同的地方,持续的鸣叫,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不能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罢官,流寓荆南,这首诗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篇10:《吴松道中》阅读答案和翻译及赏析
《吴松道中二首》阅读答案和翻译及赏析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枫桥:桥名,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名“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译文】
天刚破晓,船又起航,秋雨霏霏,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天已黑,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我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赏析】
《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泛吴松江 阅读答案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