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都有爷爷
“绿油油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哲理故事:都有爷爷,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哲理故事:都有爷爷,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哲理故事:都有爷爷
哲理故事:都有爷爷
从前,有一个人在树下卖草帽,不料被树上的一群猴子把草帽哄抢去了。这个人急中生智,想到猴子有模仿的习性,就将头上戴的草帽取下来,扔到地上。果然,树上的猴子都将草帽纷纷地扔了下来。后来,这个人的孙子也来到树下卖草帽,同样遭到树上猴子哄抢。孙子想到爷爷的方法,他也将头上戴的草帽取下来,扔到地上。但是,没有一只猴子把帽子从树上扔下来。孙子无奈地望着树上的猴子,心里纳闷:“爷爷的这一招怎么不灵了?”这时,猴群中有一只猴子下了树,对孙子说:“不是只有你才有爷爷的。”
启示:
循规蹈矩、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会在工作中四处碰壁;墨守成规、缺少创新理念的.企业,会在竞争中遭到淘汰。创新是个人进步的动力、企业发展的灵魂。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在企业中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
篇2:格林童话都有哪些故事
第31篇 没有手的姑娘 第32篇 称心如意的汉斯
第33篇 三种语言 第34篇 聪明的爱尔莎
第35篇 走进天堂的裁缝 第36篇 桌子、金驴和棍子
第37篇 大拇指汤姆 第38篇 狐狸太太的'婚事
第39篇 十二个懒汉 第40篇 强盗新郎
篇3:格林童话都有哪些故事
第43篇 特鲁得太太 第44篇 死神教父
第45篇 大拇哥游记 第46篇 费切尔的怪鸟
第47篇 桧树 第48篇 老苏丹
第49篇 六只天鹅 第50篇 玫瑰公主
第51篇 鸟弃儿 第52篇 画眉嘴国王
第53篇 白雪公主 第54篇 背囊、帽子和号角
第55篇 爱人罗兰 第56篇 侏儒妖
第57篇 金鸟 第58篇 狗和麻雀
篇4:格林童话都有哪些故事
第181篇 野兔和刺猬 第182篇 纺锤、梭子和针
第183篇 农夫与魔鬼 第184篇 小海兔的故事
第185篇 智者神偷 第186篇 鼓手
第187篇 麦穗的故事 第188篇 坟
第189篇 老汉伦克朗 第190篇 水晶球
第191篇 少女玛琳 第192篇 牛皮靴
第193篇 金钥匙 第194篇 森林中的圣约瑟
第195篇 十二门徒 第196篇 贫穷和谦卑指引天堂之路
第197篇 上帝的食物 第198篇 三根绿枝
篇5:夏朝都有什么故事
却说帝孔甲于壬寅年即位,专好鬼神之事,不正宫庭,不务德政,天下诸侯多叛,表云片入奏,只当不知。众臣谏之不听。一日天降二龙,一雌一雄,落在朝门之外。近臣奏知,帝问于众臣曰:“天降二龙,此何吉凶?”左部一臣名蔡史,出班奏曰:“天降二龙不升,乃祥瑞之兆。陛下出旨,有能养者,赐于养之,待其自升。”帝准奏,即出旨,召有能养龙者。右班部中闪一臣名邓云,上奏曰:“有刘累者,能善养之。”帝曰:“卿何得知?“邓云曰:“昔有晋叔安甚好龙,每求其嗜以饮食之,故龙多归,柔驯易制。无帝赐其姓董氏,封宗川侯。后刘累学养于董氏,臣故知其能养也。”帝闻奏大悦,即遣使宣刘累入朝。刘累随召拜伏阶下,帝曰:“今天降二龙不升,必要养畜待其自去,朝臣荐汝能养,故召汝至此,领去果能养否?”刘累奏曰:“臣果能因其嗜而养之。”帝喜,命领去养。
刘累随即出朝,分付手下之人,扛龙到家嗜养。平日亲自调和饮食。常进美味饮食于孔甲。孔甲甚喜,其赏赐甚厚。一日,其雌龙忽死,累潜醢此龙,调和烹进。孔甲食之,其味甘美,即封累为御龙侯。遂入朝谢恩。一日,孔甲思食前味,命使再着累雌雄龙醢进。累接旨大怖,自思死者可醢,生者何敢近去杀之。只得把两句闲言支吾,使臣去了,遂连夜逃于鲁县河南鲁山。
使臣见刘累逃走,回奏孔甲,言刘累逃走外国。孔甲大怒,命武士三百人,前去养龙池捉龙,杀而醢之。武士领旨,至养龙池,放干池水。正欲下手捉龙,不知龙乃灵物,见水干涸,翻身一摇,将三百武士,皆卷入池中。霎时间,天昏地暗,大雨滂沱,龙腾云而去。三百武士,可怜死于非命。帝都亦滂沱大雨,雷电三日方息,漂去民房无数,平地水深丈余。
使臣奏三百武士,皆渰死于养龙池。孔甲闻奏大惊,因而得病不起,旬日而崩。在位三十一年,寿六十岁。
刘累的时代,既然有“豢龙氏”、“御龙官”的职务,就说明了当时设有专门的机构从事这类驯养活动,将人们在野外捕获的野生“龙”--------恐龙、巨兽进行饲养、驯化,并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所谓“天降二龙不升”,应该是这种动物在狂风暴雨中受伤不能滑翔飞腾,所以才会被人们捉获。至于孔甲贪恋龙肉的味道,也可以理解,因为这种肉食非常难得,刘累又擅于烹饪,所以才使享惯珍馐的孔甲回味无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动物虽然存在,但在当时数量已经不多了,属于濒危动物。做为一个贪图享乐的君王,一遇美味,就忘掉了养龙以祈求国家祥瑞、风调雨顺的初衷,以大快朵颐为重了。难怪他会被记载史册,遭到千古嘲讽。
篇6:夏朝都有什么故事
鸣条之战夏室覆灭,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汤在亳称“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政权,夏朝共传13世、17王,历时472年灭亡。那么,夏朝灭亡后,夏人后裔何去何从?
夏灭亡后,剩余势力除了主要留居中原,还有两支分别向南方、北方迁移。桀带着不少夏族民众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有人认为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载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道“其(指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即北原游牧民族),中国谓之匈奴。”商汤王因帝宁之故都,封夏室的一支姒姓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史记·陈杞世家》载夏裔在“殷时或封或绝”。
周武王灭商为王之后,封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春秋末期,孔子因为崇尚夏礼,还特意去杞国访问考察。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为禹守陵至今。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战败后的夏。根据卜辞记载,土方是位于殷西北方的一个强大方国,是武丁以及先前商王的长期征讨的对象。武丁征服土方后,在其腹地“唐土”建设大型城邑“唐”,镇压控制土方人民,此后不再有土方叛变的记载。周初,成王封晋国始君唐叔虞于此。
【哲理故事:都有爷爷】相关文章:
2.哲理故事:三小时
3.搞笑哲理故事
4.哲理故事:宽容
6.心灵哲理故事
7.简短哲理故事
8.哲理故事演讲稿
9.哲理故事集
10.哲理故事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