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阅读赏析
“b9kr7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江上》阅读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江上》阅读赏析,欢迎阅读分享。
篇1:《江上》阅读赏析
《江上》阅读赏析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试题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3)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4)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5)诗的前两句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4分)
(6)在古诗文中,柳总与“别”有关,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的后两句说明。(2分)
阅读答案:
(1)“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4分,答出两种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4分,两种“感情”各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3)比喻和动静结合。诗人站在江边,看青苍色的江水浩渺无边,视野尽头,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样的浩瀚无际;晴空无云,澄洁明净,犹如一面平展的镜子;
(4)诗人面对这空阔水天,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不由自主地把江边的无知细柳当成了倾诉对象,等你长大长高的时侯,希望能够把小船系在你身上,悠闲自得地在你浓密的绿荫下垂钓,而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为生计奔波。借埋怨柳树太小、太细而无法系舟、垂钓,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5)主要用了比喻、动静结合的手法(鸥鸟像飞扬的雪花一样洁白、飘逸、轻巧;沧江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平静清澈;飞动的鸥鸟和平静的江水构成动静结合)(答出一种手法并能结合诗句简单解释即给2分),写出了一幅开阔、浩渺、明净、又不乏生机的秋景图(2分)。
(6)作者祈请高仅数尺的小柳帮助自己:我要等到你枝条成阴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使我可以不别故乡、不别亲人。表现了诗人羁旅途中淡淡的离愁。(答出离愁、惜别、留恋、不舍即可给2分)。
二:
①首二句写江上秋景,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秋景图”:
答:万顷沧江之上,一派浓重的秋意。江面上,波平如镜;远远地飞来两团白雪,直待它们飞近了,飞到了眼前,才发现那竟然是一对雪白江鸥。
②首二句的景物,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答: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静到动。
③诗人笔下的“江上”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 辽阔、静穆、澄净,充满着勃勃生机。
鉴赏: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并不陷于颓丧,表现出诗人阔大开朗的精神气质。
“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摩挲数尺沙边柳”,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待汝成阴系钓舟”一句可谓石破天惊,神来之笔,出人意表。千百年来,诗人们的笔下,“柳”总与“别”相关,诗人在这里却不落窠臼,另翻新意,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运思既妙,立意也高,字面上并不曾诉说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这就比明白道出显得更动人、更隽永。著一“系”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
篇2: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译文
大江北面,秋天浓重的云幕一半已被秋风撕开;雨后的乌云,沉重地、缓慢地在斜阳中移动徘徊。
远处,重重叠叠的青山似乎阻住了江水的去路,船转了个弯,眼前又见到无尽的江水,江上成片的白帆正渐渐逼近过来。
注释
晚云:一作“晓云”。低徊:这里指浓厚的乌云缓慢移动。徊,一作“回”。
缭绕:回环旋转。
隐映:隐隐地显现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江有感而作。
赏析
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钟山,“诵诗说佛”(苏轼语),追求心境的宁静。与此相适应,他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雅丽工致的绝句,在这种凝炼轻巧的形式中,他表达了自己萧散恬淡的心绪,这首小诗就是这样的例子。
诗写泛舟江上所见的景物。写了秋阴,写了云、雨,写了青山和远处影影绰绰的风帆,都是很开阔、很宏大的物象,然而整首诗造成的艺术境界却不是雄健豪迈,而是空明幽淡,其关键便在一个远字。诗人摄取了各种远景来构成他的画面,“江北秋阴一半开”一句,雨过天晴,阴云半开,一抹蓝天已带上了晚霞的辉光,给人一种悠远的感受。“晚云含雨却低徊”一句,将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主,静中有动。诗人在这两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它颇有米家山水的朦胧含蓄之美,画面并不是明快清晰的,而好象是有意追求一种半明半暗,神光离合的境界:阴沉的秋空不是全部开朗而是“半开”,可见光线并不太亮;向晚的云霞也不璀灿明艳,而带着雨意,它不是暴风雨之前翻滚的黑云,却是低徊容与,悠然静穆。所以幽远淡雅便成了这幅画面的基调。
三、四两句从云转到江边的青山,山是纠结盘曲的,像是要挡住诗人前行的去路,然而远处忽隐忽现的点点帆影,正告诉诗人前途遥远,道路无穷。这两句写江行的待殊感受,不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蕴深邃的哲理于寻常景物之中,启人遐思,耐人寻味。后来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名句。这里青山的回环曲折,帆影的时隐时现,也都构成了淡远的画面,与上面两句浑然一体,融汇无间。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
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讲法,把诗境与画意结合在一起谈。诗与画的紧密结合,在唐朝的山水诗、画中得到完美的结合。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都带有画的气质与风韵。唐人的山水诗画重点突出自然的美。宋人的山水画强调质,通过时序节令和布局,表现真实的生活,山水诗也提倡清新蕴藉,要求把真情实感通过客观描写表达出来。王安石的山水诗,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这首写江行的诗,在灰暗的底色上布置了一幕开阔的画图,辅以幽深的笔调,与米芾山水画笔法相吻合,表现一种含蓄朦胧的美。同时,诗人又经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示出对路途遥远、风云变幻的惆怅,把主观思想加入了山水诗中,丰富了诗的主题。
篇3:《蝶恋花 》阅读赏析
槛①菊愁烟兰泣露,罗幕②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③。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索④,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 ①槛:栏杆。②罗幕:丝罗做的帷幕。③朱户:朱红色的门户,指富贵人家。④彩笺:彩色精美的.支纸,借代书信。尺素:一尺长的白绢,因古人常用以写信,故亦借代书信。
13. 下面有关这首词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
B.词人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苦的心理。
C.独上句凸现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说明凭空眺望茫无所见的怅惘之情。
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抒写了离别相思之情,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逸。
14. 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本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土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其余的两种境界分别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3.(2分)D
14.(3分)(1)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2分)第三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答出1种境界的,给2分;答出2种境界的,给3分。如有错别字,则该境界不给分。
篇4:短歌行阅读赏析
人初生,日初出。
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篇5:短歌行阅读赏析
赏析
百年:指人寿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陈澔集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汉徐干《中论·夭寿》:颜渊时有百年之人,今宁复知其姓名也?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人生寿促,天地长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寿?宋陈亮《祭林圣材文》:胡不百年,终此大数!《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宣赞随了叔叔,与母亲在俗出家,百年而终。
强半:大半;过半。隋炀帝《忆韩俊娥》诗之一:须知潘岳鬓,强半为多情。宋范成大《玉麟堂会诸司观牡丹酴醿三绝》之三:浮生满百今强半,岁岁看花得几回?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词: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髩鬭霜华,年来强半在天涯。
须:必得,应当。
催:使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加快。
无:没有,与有相对;不。
篇6:《望江南》阅读赏析
1、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时花间派的重要作家。人称“花间鼻祖”。
2、名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3、阅读:
(1)一、二句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切盼与丈夫重逢的心情。
(2)可以推断白蘋洲是个什么地方?分别的地方。
(3)词中表现女子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希望——失望——绝望。
(4)“过尽千帆皆不是”中“尽”能否改为“境”?为什么?不能。“尽”是‘完“的意思,有时间之久的意味。”境“只是”境况“,无此意。
篇7:浪淘沙阅读赏析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8.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5分)
9.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枕簟凉生 凉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8.①用典(1分)客身句化用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词句,写出自身的飘零之况; 新亭句,运用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的哀叹和相慰,写出亡国之痛(2分)②融情于景(1分)井桐一叶做秋声,秋叶飘落暗含着盛极而衰的.哲理,月淡潮平,暗含心境的凄怆(此处若答成反衬,写出激愤之情,也可给1分)(1分)
9.①秋天到来,客观气候的转凉;②自身被俘,被押北上的凄凉身世;③家国沦亡的悲凉。(每点2分)(分析时结合全词)
赏析
邓剡被俘虏,和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经建康,邓剡作了此词。这首词寓含有怀古感今的浓浓深情,语言极为明快,堪称邓剡现存的词中的一篇佳作。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暑退寒来之节气替代,说出盛极而衰的人生哲理。古话说得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宋室覆亡,故国不在,如瑟瑟寒秋,令人心灰神懒。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内枕席生凉,是实写秋天到来天气生凉,气候更替,室外井桐落叶,既是报秋,又勾起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此词一开篇,便给全词的气氛作了烘托,深含怀古的幽幽情感。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跟《唐多令》词里写的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意绪相通。叶随风飘,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邦国沦亡悲哀之情。千里是概括在广东被俘到建康的旅程。李后主亡国后所作《浪淘沙》的梦里不知身是客,和此词中所讲的客身皆指亡国之虏沦落于异域的生活。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东晋台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无限哀思难以排解。邓剡把它带到梦乡,醒来却发觉古台城上梦凄凉。词中借己情感之转折,演绎出作词的生活。词人的心境本来就很哀伤,但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
梦醒之后,到哪里去呢,只能去便须携酒访新亭。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在今南京市南),藉卉饮宴。周侯(岂页)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王导在当年的新亭会上,还主张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但自己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虏,宋王朝已彻底亡矣。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它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所表达的意思相符。李白慨叹历史之已成陈迹,而邓剡却多了一层亡国的实感。从情感之深切,邓剡实多一层。作为结句,它能融情入景,从而引读者于审美活动中直接领悟人生哲理。
篇8:清平乐阅读赏析
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惊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上片描绘自然景色。
在这首小令中,作者描写他在一次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历历如绘。
沿着绿杨堤岸,作者骑着马儿在江畔的柳树边奔驰,晨露打湿了他的衣裳。在苇丛中,鹭鸶鸟在那儿打盹,身子不停地摇动,作者在设想:鹭鸶鸟大概正在做一个美梦:鱼儿、虾儿游到跟前来啦!
下片写人、写情,写出了人的心灵美。
“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月淡星疏,天刚黎明,那浣纱的村妇,就人影憧憧地来到河边。作者把乡间妇女们的辛勤劳作,描画得那么美,那么无忧无虑,“娉婷”二字,又是用得那么得体,把村妇们在劳动中的喜悦场景,逼真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陶渊明在《归田园居》里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是一种田园生活的粗犷美,是男子劳动生活的美。而这首词所描绘的,却是一种妩媚美,是妇女劳动生活的美。
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一般表面场景的描写上,他把笔触进一步深入到人们的内心里去。“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作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一啼一笑,都是非常敏感的。妈妈出门浣纱去了,孩子追到家门口啼哭寻找。在这些“人影娉婷”的.浣纱妇女中的妈妈,却听到了孩子的哭声,于是,她带着自然的微笑,背着大伙儿,溜回家照顾她的孩子去了。这“娉婷”的人群,也许尚未发觉呢!这里写的是人们所共有的天性──母爱!作者洞察到了这种反映人们心灵的场景,并且被这种场景感动了,被那伟大的母爱所驱使的这一带有喜剧性的场景所感动了!
这首词,作为一首小令,容量是有限的。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文人表现民间生活的典范。“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田园居》)成为千古传颂的绝唱。曲子词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在它刚刚诞生不久,产生过张志和的《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如果同这些诗词相比较,这首词却高出一筹。因为它不仅有画面美,而且还写出了人的心灵美!
篇9:《袁枚全集》节选阅读赏析
《袁枚全集》节选阅读赏析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被妹①,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狡②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③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④,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被妹:美貌女子。 ②椭狡:小器物。③惵然:不安的样子。④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其持论快彻(透彻)
B.汉儒泥器而忘道(用泥做的
C.江吟香素敦风义(重视)
D.圣人诏我矣(教导)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目往而足欲随峨冠而多髯者
B.偶有不可于意皆以美于徐公
C.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D.卒不为先儒所囿贤能为之用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
②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
【小题4】文中的帆山子是怎样一个人?根据文意,试作评析。
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D
【小题1】①(2分)善于做学问的人,一定要推求(探究、探求)大道理而顺乎人的性情来实施教化。 ②(2分)(江吟香)怜悯他们没有后代,每逢寒食节,就备上饭食纸钱(祭奠)。
【小题1】豪放不羁,表现在:思想不受束缚;臧否古人,率性而为,不受束缚;衣着随意;寄居在某人家时,偶尔有不如意(不适合心意),脸色马上就表现出来了。为人自尊、坦荡,表现在: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有仁爱之心,表现在:在死前,把他祖父、父亲的木牌位埋在先人的坟墓中,把玩物器具全都送给了亲朋好友。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B组中的泥指的是名词作动词用,指拘泥,受限制,并不是泥的本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
点评:解答这类习题的关键是日常学习的积累,同学们要多进行归纳记忆,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这里的泥就是词类活用的情况。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类:⒈名词活用为动词;2. 动词活用为名词;3.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三种情况。
【小题1】试题分析:A项两个而都是表示并列的情况;B项第一个于是对于的意思;第二个于是比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以是把的意思,第二个以是用来意;D项中两个为都是被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情况。
点评:解答这类习题的`关键是日常学习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对书下注解强化记忆,同时还可以进行归纳记忆,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还要会活学活用,能在课外文言文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这两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抓住重点的词语,善,善于(不是善良);务,一定;究,探究;义,道理;哀,为怜悯(不是哀痛);辄;就;具,准备。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不但要将重点词意思翻译准确,还要注意区分多义词,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能直译的尽量直译,不能直译的就用意译,译词尽量与原文语序对应。
【小题1】试题分析:从对帆山子的性格的直接描述中可以找到性逋宕不羁,这主要从对汉宋先儒的不同看法分析。再从他做客的习惯和对美男的态度分析。最后一段是从他临终前的做法和朋友对待他的态度的侧面表现他的性格。综合这些方面概括他的人物形象。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概括人物形象首先要将古文读懂,知道文章内容,再按照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去分析,首先从文章直接的表述来看,再从内容上概括。可以从思想、行为、爱好、习惯等不同的方面分析。本题要求的是评析,所以可以从这些角度逐项分析。
篇10:定**阅读赏析
[五代]欧阳炯
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1.词中女主人公方寸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4分)
2.本词泪珠穿破脸边花和冯延巳香闺寂寂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同是描写女子流泪,一用穿破,一用滴破,哪个更好?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
(1)孤独寂寞:暖日闲窗映碧纱,独凭绣床。
(2)惜春: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
(3)年华虚度:玉闺深掩过年华。
(4)思念丈夫: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每条1分)
2.(4分)示例一:穿破更好。滴破表现思妇泪痕点点,穿破表现思妇眼泪一直流到脸边,泪流得多,情感比滴破的程度要深。
例二:滴破更好。滴破具有内敛含蓄之美,更符合深闺女子的身份。而穿破泪流如泉涌不止,感情不加节制,不尽符合息妇含羞的特点。
赏析
这首词写春日闺情。首句写景,暖日点时令,风和日暖,晴窗映碧,已见春深。着一闲字,便觉有情。闲,指闲散。只有在窗前有人的情况下,才会有闲散之感。这里的闲窗是说思妇看到窗外的残春光景,由于孤寂而闲得发愁。小池春水浸明霞,明,一作晴。此句写实景,亦寓愁情。冯延巳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池水涟漪,自然会荡起思妇的闲愁。头两句对仗,浸与映为互文,春水与明霞相映,景色极为绮丽。但浸字也有沉浸之意,春光如许明媚,怎不令伊沉醉呢?写到数树海棠红欲尽,思妇的恋春之情转到惜春,海棠红欲尽,正是春意阑珊时候,满地落红,使她不堪看。争忍,怎能禁受的意思。歇拍落到自己身上,玉闺深掩,玉闺,犹金闺。用金、玉字,形容闺房华贵。争忍二字界于两句之间,意亦上下贯连既不忍春事将尽,更不忍深闭闺房虚度年华。上片着重写景,景中有情,因景中有人在,但未正面写人。上结落到自身,只是用虚笔写人之所感,为下片正面写人转入抒情蓄势。换头独凭绣床,人已出矣。首标独字,正切闺情。绣床,有彩绣为饰的.床。古人坐卧之具皆曰床,此处用凭字,倚靠的意思,当是坐具。方寸,心也。乱,谓心绪烦乱。肠断,极其伤心,才会感到愁肠寸断。
断、乱,押韵。与上下句的关系也和上片尽、忍一样,彻上彻下。上结玉闺深掩过年华,犹是慨叹之辞,由慨叹、心乱到肠断,抒情步步深入,到实在忍不住时,于是热泪不禁夺眶而出,才会出现泪珠穿破脸边花。脸边花,写女子腮脸如花艳美。作者在另一首词中写道:好花颜色,双脸上,晚妆同。这也是写双脸如花美。词人笔触常涉及到美人泪脸,冯正中词:香闺寂寂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韦端己词:恨重重,泪界莲腮两线红。写法和用字都不相同,特别是在用动词上的差异,大有讲究。冯词用滴,韦词用界,本词用穿,比较起来,穿字兼有滴、界两字之妙。用滴破,想见泪痕点点,用泪界,则泪痕两线。这里用穿破,穿比滴重,既然穿破,而且直到脸边,自然也包含泪界双线,就泪痕来说,还要深些。此处只就用字而言,并不意味着评论全词和词家。词中刻划思妇的形象和心理,写到泪珠穿破,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势,谁知煞尾忽转新境,出现邻家女郎来问良人音信,教她害羞地答道: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呢!笔意活泼,情趣盎然,带有浓厚的民歌色彩,深得水穷云起之妙。这首词的语言也不若作者其他作品那样秾艳。
篇11:公输阅读赏析
公输阅读赏析
【课文简析】
《公输》是墨门弟子写的,不是墨翟所作的文章,却展示了墨子政见和辩说的特色。
原文记载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显示了墨子政见的可贵和辩说的才能。据墨子看来,好战的国家,兴师动众,讨伐无辜的邻国,这个叫做“攻”,属于不义之战,应当坚决予以抵制。楚惠王以强劫弱,使万民涂炭,说明他是有过之君,应该立即讽谏,否则,“知而不争谓之不忠,争而不得谓之不强”。在这场斗争中,墨子据理力争,从理论上揭露论敌,在道义上震慑论敌,使自己的“非攻”主张得到了实施。文章还进一步表明墨子之所以能够止楚攻宋,并不是仅仅由于他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同时也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
全文写得生动、形象、简练有力,详略得当,是一篇有代表性的古代散文。鲁迅先生曾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篇《非攻》,收集在《故事新编》里。
本文是《公输》的节选部分,原文讲述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第1段交代事情的起因,“造云梯之械”,表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宋国形式很危急:“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原文主体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课文节选部分为事情的起因以及墨子说服公输盘的过程。
墨子是如何说服公输盘的呢?
首先墨子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故不杀人”这句话。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来做文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至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角度批评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无从置辩,等于是断了公输盘的退路。再提出“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吾义故不杀人”中的“义”的虚伪性。
“公输盘服”,一个“服”字,表明了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不过,更精彩的在后半部分,墨子说服楚王,跟公输盘模拟攻城的过程,所以建议学习的时候去读一下原文,可以加深对墨子的形象及策略的理解。
【人物形象】
墨子:见义勇为,不辞劳苦。表现:墨子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的消息,日夜兼程赶到郢都去见公输,要用道理说服他。这一段不仅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和全文的主要事件,为下文情节发展创设情境,埋下伏笔,而且也烘托了人物形象。(渲染宋国形式危急,表现了墨子为宋国排危解难的迫切心情,突出了人物的精见义勇为,不辞劳苦的精神品质)
爱好和平,机智善辩:能言善辩,用简洁的语言使公输盘折服。(被删减部分还体现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注重实力等特点。爱国也可以作为备选答案)
篇12:《离骚》阅读赏析
《离骚》阅读赏析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长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篇。篇中反复申述作者远大的政治理想,诉说在政治斗争中所受的迫害,批判现实的黑暗,并藉幻想境界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反动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它的写作时间据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在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后;但他在《报任安书》中又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则当在楚顷襄王时。“离骚”二字的含义,历来颇多不同解释。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说:“离,别也;骚,愁也。”近人或认为歌曲名,与《楚辞·大招》所说的《劳商》为双声字,同实而异名,其含义相当于今语“牢骚”。一般认为:离,同罹,遭受;骚,忧虑;离骚,即遭受忧虑。全诗可分作三部分。
先看第一部分,这里可分六段(1-6)。
第一段,叙述自己的身世和名字的由来: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揽揆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我是古代高阳部落的首领颛顼(zhuan xu)的远末子孙,我的父亲名叫伯庸。在寅年寅月寅日,我降生于世。(摄提,摄提格的省称,寅年的别称;贞,正当;孟陬zou,孟春正月,夏历为寅月;庚寅,庚寅日;朕,自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作皇帝自称;伯庸,屈原父亲的化名。)父亲考察我初生的气度,开始赐给我美好的名字。给我取名正则,取字灵均。(正则,灵均:屈原名字的化称;屈原,名平,字原。)
第二段,叙述自己具有美好的品行,并表示自己愿意辅佐国王干一番事业。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乎先路。
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又加之有治理国家的才能。身上披着江离和生于僻静之处的白芷等香草,把秋兰联缀起来作为饰物佩带在身。(江离、芷,都是香草名;兰,即泽兰,秋天开花;纫,编结,联缀。)我自念光阴如流水迅速逝去,因而勤勉工作常觉不及,担心年岁不等待我。早起登山,夕入洲泽,所采取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木兰和宿莽。(汩yù,疾若水流;搴qian,拔取;木兰,香木名,此处指木兰之花;阰pi,大阜,即土山;宿莽,草名,冬生不死。)时光迅速地逝去而不停留,春天与秋天递相更代。想到草木飘零、坠落,担心君王年老而没有成就。(淹,停留;忽,时光流逝很快;代,更代;序,次序;美人,喻君主。)何不把握住这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污秽的行径。我骑着骏马在前面奔驰,随我来吧,我将在前面为君王带路!(不,即何不,表反问;骐骥,良马;驰骋,奔驰;来,呼唤之词;道,同导,引导。)
第三段,用历史上的明主和昏君的事实来劝说楚怀王,要楚怀王接受历史教训,亲近好人,不要被坏人所蒙蔽;并可以对天发誓表示自己对国王的忠心: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乎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从前楚国的先君熊绎、若敖、蚡fen冒,品德纯美公正无私,本来就是各种优秀人才聚集之所。兼有申椒与菌桂这样的香木,难道仅仅是蕙草和白芷吗?(茝chai,香草,亦即白芷。此二句表示贤臣很多,不只是少数人而已。)那唐尧与虞舜光明正大,遵循正道而开辟出治国平天下的康庄大道。为什么夏桀和商纣却是那样的狂妄放荡,在那邪出的小道上行走,弄得寸步难行。那些朋比为奸结党营私的小人,苟安享乐,道路昏暗。难道是我害怕灾祸吗?我是担心君国遭难。(皇舆,君王所乘之车,此处指代君国;败绩,车覆,以喻君国遭难。)急急忙忙地在君王前后奔忙,一直跟随着先王的步伐。国王却不仔细了解我的内情,反而听信谗言而对我发怒。(荃,香草,以喻国君。)我本来知道正直敢言就会招来灾祸,想要忍耐却又不能舍弃。对着老天可以发誓,我只是为了楚王的原故。(謇謇,本指口吃难言,此指正直敢言。指九天为正,可以对天发誓;灵修,指楚怀王。)当初怀王和我彼此说定,后来却又翻悔而有别的打算。我已经不害怕疏离与远别,可惜怀王屡次改变自己的言行。
第四段,用香草比喻好人,自己栽种了很多的香草,亦即培养了很多的人才,可惜自己培育的人才变节了,因而感到悲哀: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原俟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我已经种了九畹地的兰草,又种了蕙草百亩。一垄一垄地种植留夷与揭车,并套种杜衡与白芷。(畹,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一说十二亩,一说二十亩,一说三十亩;垄,本指田垄,此处用作动词;留夷,或云芍药。)希望上面所种各种香草高大茂盛,等待众芳成长之时我将收割。即使枯萎零落受到摧残又有什么可悲伤的?可悲哀的是我培育的众芳都荒芜污秽了。(比喻所培育的人才变节了。)
第五段,一方面感叹人民生活的艰苦,一方面感叹自己虽想改革政治,却遭群丑嫉妒,但自己绝不与群丑同流合污: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乎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O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乎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缅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群小争相钻营利禄权势,名位很高了还不满足,还在贪求索取。对内宽恕自己,对外猜疑别人,大家都生发嫉妒之心。匆忙地狂奔乱跑追逐利禄权势,并不是我的急迫之事。人已渐渐地衰老了,只担心美名没有成就。早晨饮木兰花上掉下的露珠,晚上吃秋菊落下的花朵。只要我的思想情操确实美好,专诚于大事大节,即使因长时间吃不饱而面黄肌瘦,又有什么悲伤的呢!拿着香木的根株和茝草,再用薜荔来贯穿,用菌桂和蕙草连结起来,用胡绳一起来编结绳子,绳子又长又好。(纚纚xi xi,绳子纤结缭绕,又长又好。用以比喻自己操持忠信修洁。)我效法前代修习道德之圣贤,不想穿戴世俗之人的服饰。虽然不愿意委曲周旋于世俗之事,但我希望效法殷代大夫彭咸的榜样,性格耿直而忠谏君主。长久地叹息而流涕啊,哀叹着人民生活多么艰难。我虽然爱好修洁美好用以自我约束,可是早上遭受责骂,晚上就被废弃。君主废弃我,是因为我佩带芳蕙,又因为重持芳茝。但这是我的爱好啊,即使死亡多次我也不会后悔。可怨的是君主荒唐糊涂,到底不能体察民心。群小嫉妒我这种美好的品质,造谣诽谤我,说我品行不正。本来那些群小善于投机取巧,违背法度,改变措施。违背正直之道追求那邪曲的行径,争着苟合取容来作为法度。(缅,违背。错,同措,措施。)这种深深的愁闷和失意,使我的处境窘迫到如此的境地。宁愿忽然死去,让魂魄四处飘荡,无所归依,也不愿意去作苟合取容之态。(忳tun,深愁的样子。侘cha傺,楚方言,失意的样子。)鸷鸟不与众鸟为群,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方的东西与圆的东西怎么能够相合,不同道的人如何能够相安而处。(鸷鸟不群,比喻不同流合污。)使内心受到委屈,使意志受到压抑,忍受斥骂,招来侮辱。坚持清白之志为正义而死,本来就是前代圣贤所嘉许的。
第六段,表明自己美好的品行和报国的志向,即使牺牲性命也不会改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余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后悔审择仕途而不明察,迟疑不决,终将返归原路。掉转我的车马走回原路去,趁着走入迷途还不远。骑着我的马在长着兰草的水边漫游,暂且在长着椒木的小山歇息。自己进身君前既不被君主所容,退下来将重整当初的服饰。(初服,比喻其初衷、夙志。)用荷叶做上衣,用芙蓉做下装。不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品德确实美好。我戴着高高的帽子,佩着很长的宝剑。香草与污秽混杂在一起,光明洁白的质地还是没有亏损。忽然回顾纵目远眺,将去寻求四方僻远之所,佩带着很多繁富的服饰,香气勃勃越来越显著。人生多有所喜爱,我却喜好修饰而习以为常。即使肢解我也不会后悔,我的好修之志始终不会因畏惧而有所改变。
第一部分小结:
从开篇至此为第一部分,先叙述自己的身世,再叙述自己美好的品行和忠贞的志向、奋发图强的精神,以及群邪蔽贤壮志难酬的遭遇;最后表示自己尽管处于此种恶劣的环境,但洁白的操守,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
第二部分可分四段(7-10)。
第七段,诗人借自己的姐姐女须的劝告和责备,突出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女须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余。曰鲧悻直以身亡兮,终然殀乎羽之郊。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夸节。资录施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众不可户说兮,孰不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我的姐姐女须由于内心关切我而表现出牵持不舍的样子,反反复复地责骂我,说鲧刚直而不顾一身安危,最后被舜处死于羽山之郊。(悻直,刚强。)你怎么如此直言而爱修饰,独自保留这种美好的节操。既然野草已经充满了居室(比喻奸佞之流充满了朝廷),你却独自不以野草为饰。对一般的人不可以一家一户地去解说,有谁能理解咱们的心情。世俗之人在互相抬举吹捧,你为什么孤孤单单不听我的劝告。
第八段,列举古代明主昏君的不同遭遇,以及许多贤人志士因不合君意而被处死的事实,说明自己的遭遇是有历史根源的,但诗人仍然坚持自己美好的'操守而不后悔: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失,衍文,当删。)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乎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莘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德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行义而可用兮,孰非义而不服。砧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曾觑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淹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我所行皆依照前代圣贤的法则,节制自己以合于中正之道,但不为世俗所容始终叹息愤怒直到现在,渡过沅水湘水向南方远行,直到九嶷山向虞舜陈词。夏启从天上偷来《九辩》与《九歌》的乐章,用来寻欢作乐。不顾患难以考虑将来,幼子五观,因此发生叛乱。(五子,启的幼子五观,又名武观,因夏启沉醉于声色,五观曾据西河之地发生叛乱。)后羿过度游历,放纵打猎,又爱射大狐。本来淫邪之辈很少有好的下场,后羿的宰相寒浞又贪恋后羿的妻子,因此使家臣逢蒙杀羿并夺取羿妻。浇依仗强暴有力,放纵享乐。每天任意胡为而忘记了自身的危险,他的头因此被杀。(浇ao,寒浞与羿妻所生之子。用乎,因此。)夏桀王违背常规,终于遭受祸殃。商纣王用酷刑残杀人民,殷朝的祭祀因此而不久长。(指商朝灭亡;用而,因此。)商汤、夏禹有所戒惧,小心谨慎,周文王、周武王讲论治国的道理而没有差错,选拔贤人,重用能人,遵循着法度而没有偏差。(颇,偏差。)皇天不袒护私情,看那些有大德的人就安排他在王位上,并且辅佐他。只有那些圣明而有美好德行的人,才能够享有天下。纵观历史考虑未来,观察人们衡量是非的标准,哪有不义不善的人君能够长久地享有天下。在我临死的时候,看看我的初志还是没有什么后悔。不考虑凿眼的大小形状而削正榫头就无法合榫,所以前代有许多贤人因不合君意而被处死。心里忧伤更重,更增抽泣,哀叹我生不逢时。手里拿着柔软的蕙草哭泣,眼泪把衣襟都沾湿了。(曾,同增。)
第九段,先叙述诗人回答女须,请她明白他的公正的心思;后表示自己将要飞上天去: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驷玉虬以乘翳兮,淹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同“徜徉”)。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江上》阅读赏析】相关文章:
1.《离骚》阅读赏析
2.王安石《江上》
4.文言文阅读赏析题
5.己亥杂诗阅读赏析
7.江上的母亲读后感
8.江上渔者古诗
9.《江上渔者》古诗
10.《线的艺术》之阅读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