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的比较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的比较

2023-05-23 08:40: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的比较,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的比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的比较

篇1: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的比较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的比较

从动力链的视角比较功能性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传统体能训练方法依据起止点解剖学,主要在“相对稳定状态”下训练,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度的外在数据较大;功能性训练依据功能解剖学,在“相对不稳定状态”下训练,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度内在数据较大,注重核心训练。功能性训练参与完成竞技动作动力链较传统体能训练方法更接近竞技动作真实状态,实际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度能够满足训练要求。

Abstract:Functional training method i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method from the dynamic chain perspective,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is based on load-point anatomy, mainly under the “relatively stable status” training, with larger external data of load intensity and load measurement; Functional training is on the basis of functional anatomy, under the “relative instability” training, with larger internal load intensity and load measurement data, and emphasizes core training. Therefore, functional training in competitive action power chain than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method is closer to the real state athletic movement, the actual load intensity and load measurement can meet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Key words:functional training methods;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method; dynamic chain; transfer efficiency

收稿日期:-11-25

基金項目: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8CTYJ17)。

作者简介:徐树礼 (1970- ),男,山东诸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性训练。

通讯作者:郭力(1971- ),男,山东聊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性训练。  动力链是指一个动作启动环节产生的能量能够依次传递到相邻环节的传递次序链,基本包括1 个神经链、1 个肌肉链与 1 个关节链。各关节链不是刚体结构,而是反应形式、分工、功能等各不相同[1]的协同反应链。同一个动作可以有不同的动力链,每环节功能的差异、代偿效应与环节间传递流畅程度等都影响动力链功能[2]与效率。如,举起同样大小的重物,若动力启动环节是后背,可能较费力,甚至损伤腰骶部;若动力启动环节是腿,可能较省力,损伤概率较低。因此,一个竞技动作应该具有一个可预测的[3]、较省力的动力链,较好的训练方法优选的动作应是较省力的动力链。

1946美国Herman Kabat、Margaret Knott 在临床上刺激功能缺失的整条肌肉链达到功能恢复效果应该是功能性训练的开始。 年美国首次出版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 (体育运动中的功能性训练)开始引爆功能性训练。至今,功能性训练(也称功能训练、身体功能训练)在医疗康复、竞技体能训练领域取得众多实证性成绩。但是,没有统一的概念,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其本质特征是追求训练动力链[4]与动作动力链的一致性,基本特征是多维性、相对不稳定性、核心区等。

体能训练[5]是根据专项竞技需要,通过一定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身体形态,提高器官系统机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表现的过程。传统体能训练方法的本质特征是非常重视运动项目需要的身体素质、技能、形态、机能的训练,基本特征是多维性、相对稳定性,并不强调训练动力链与动作动力链的一致性。可以看出,两种训练方法的训练要素既有一定交叉性,又有明显差异性,但均取得众多实证成果。

体能训练方法借鉴功能性训练方法是一种创新性探索。虽然比较两种训练方法的视角很多,但是动力链是最重要视域之一。

1 两种训练方法的动力链解剖学依据比较

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均是以竞技需要[6]为最终目标,遵循训练原则,优选训练手段,整体性、多维性、全面性发展[7]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但训练依据的解剖学不同,导致在运动机理学、静力学与动力学、动理学与运动学、运动基本要素(运动、稳定、平衡与协调)、同时与序贯运动、运动模式与动力链、运动比例与代偿等方面的应用差异。

传统体能训练方法依据起止点解剖学(也称传统解剖学),能很好解释解剖保存下来的肌肉模型、骨骼模型、神经模型如何孤立地完成动作。如,肌肉驱动关节动作。其最大的缺陷是完全忽视机体启动、运动、结束时,运动员的神经链、肌肉链与关节链等整体真正在做什么,即起止点解剖学研究解剖后人体运动的机制。

功能性训练方法起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 Gary Gray 创立的肌肉功能观点,依据功能解剖学,以动力链理论解释神经链(系统)驱动相关肌肉链、关节链,以及各链相互协同配合,高效、经济性完成动作。即功能解剖学研究深入到运动员真实的运动机制。经典发现之一是脚着地时躯干以下肌肉,如臀肌、腘绳肌、股四头肌的活动一致,共同阻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弯曲幅度,或延迟屈曲过程[8]。  最近的研究发现,脚着地瞬间,股四头肌不仅是伸膝肌,而在离心收缩,同时协助踝关节跖屈、髋关节伸展,阻止膝关节弯曲;腘绳肌不是屈膝肌,起着防止膝关节与髋关节屈曲的双重作用。因此,脚着地阶段,下肢全部肌肉离心收缩,起离心作用,共同协同阻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屈曲动作;几毫秒后,起向心作用,不是产生动作。这是运动者真实的动力链功能,但是传统解剖学难以解释。

经典发现之二是当运动员进行开链(脚没有接触地面或稳定台)的单关节(如,伸膝)训练时,参与活动的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模式是竞技运动时绝对不会出现的,意味着这种训练偏离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竞技时的真实功能,其效果等同于非功能训练。而功能性训练的基本特点是脚踩地面或稳定台(闭链)运动时,以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等竞技状态下真正使用模式进行训练,即训练更体现出竞技状态下的功能性。这种多维、链式训练被美国运动医学会(NASM)称为能高效增强机体三维运动方向上复合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动力链理念基础上,拓展出神经(本体感觉)训练、振动训练、核心训练[9]、悬吊训练 、呼吸肌训练[10]、低氧训练等训练方法。因此,依据功能解剖学的功能性训练比依据起止点解剖学的传统体能训练方法以更接近于竞技状态下真正使用的动力链模式进行训练,即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比传统体能训练方法更体现出竞技状态下的功能性。

2 两种训练方法的动力链稳定状态与状态维持者比较

机体运动状态的启动、维持与结束是所有参与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等单元组成的人体动力链系统[11]的时空有序组合。三种链是否需要维持机体稳定状态直接影响三种链运动时的状态、做功量与传递效率。

功能性训练的训练理念基础是发现除举重及很少项目的特殊动作(如,篮球双脚跳起投篮)外,绝大多数竞技运动动作,如,田径、各种球类、体操等项目的跑、跳、投,都是在单脚支撑的“相对不稳定状态” (与双脚支撑相比)下进行的;而且,将这种“相对不稳定状态”维持到“相对稳定状态”的是运动员自身内部,而不是外界环境。运动员身体通过外界(跑道、球场、器械)获得的反作用力是运动的动力源。因此,功能性训练坚持在“相对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训练,维持训练稳定性的是运动员身体内部,强调身体在维持好自身稳定性的基础上动力链训练。

传统训练主要是在“相对稳定状态”(也有“相对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训练,维持训练稳定性的是运动员的双脚或稳定的训练器械。强调身体或器械在维持好自身稳定性的基础上动力链训练。

从训练外在表现看,运动员双脚支撑或稳定的训练器械状态下的训练,可能动作表现负荷强度较大。如,与单脚支撑的“相对稳定状态”相比,双脚支撑或训练器械的稳定状态下每次举起的负荷强度较大。

但从训练目的看,除举重外,训练目的是提高运动员在运动动作完成时的动作表现,如力量。而运动员双脚支撑稳定状态与竞技动作完成状态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双脚支撑或稳定的训练器械状态下的训练效果向竞技动作完成状态下的转化率就很难确定了。

从神经系统训练的层次上看,训练器械的稳定状态下训练,表面上降低了训练损伤风险,实际上其强化了训练器械稳定状态下本体感受器处理信息能力的训练和稳定性的训练,剥夺了类似竞技状态下本体感受器处理信息能力的训练和稳定性的训练。因此,运动员机体内部稳定性训练的缺乏很可能直接影响力量的传递和增加竞技比赛的损伤概率。

经典举例比较,训练目标:跑步 45 度小腿蹬伸。

传统体能训练方法是 45 度扶墙跑。开始姿势:墙前站立,双手扶墙,身体前倾 45 度,头、脊柱、髋部、膝关节、踝关节成一直线,双臂伸直。

动作:跑步动作,右脚脚趾蹬地,脚跟远离地面同时(头、脊柱、髋部、右膝关节、右踝关节成一直线),摆动左腿,左大腿摆至水平,双臂伸直。左腿与右腿依次交替。

要求:同一只脚落回同一位置。

可以看出,扶墙给训练者跑步提供了很大的稳定性,甚至腿的摆动频率也提高。

功能性训练方法是 45 度牵拉带跑,与传统体能训练不同之处是两根牵拉带分别由肩上经体前交叉至对侧腋下代替扶墙,其他相同。

可以看出,牵拉带不能给训练者跑步提供稳定性,甚至腿的摆动频率也降低。

比较两种训练方法的动作发现,功能性训练的动作更接近跑的真实状态。首先,跑步过程中,运动者单脚着地,腾空,双脚交换,另一只脚落地支撑。除跑道外,任何物没有提供身体的稳定性,运动者是处于单脚支撑、用力的“相对不稳定状态”。

传统体能训练方法提供“扶墙”,给训练者跑步提供了很大的稳定性,也剥夺了跑步者维持跑步稳定性的动力链(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的训练。到真正跑步时,跑步稳定性的动力链成为弱链。依据动力链代偿原理,机体的其他动力链必定进行代偿,维持跑步稳定性,跑步位移移动的动力链功能必定应代偿影响而降低功能,训练效果比扶墙训练的表现效果要低。

功能性训练方法提供“牵拉带”,没有给训练者跑步提供稳定性,也加强了跑步者维持跑步稳定性的动力链(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的训练与评估。如,如果膝盖内扣或髋部不稳定表明臀大肌、腘绳肌与脊柱旁肌弱,脚跟抬不起说明小腿肌弱。根据评估进行相应纠正性训练,如单腿下蹲、自重交替弓步、单腿對侧手臂(CLA)前伸等。到真正跑步时,跑步稳定性的动力链成为强链。依据动力链理论,维持跑步稳定性的动力链与跑步位移移动的动力链相互协调,促进运动表现的提高。

可以看出,从训练稳定状态与状态维持者比较,功能性训练比传统体能训练方法更接近竞技动作真实稳定状态,提高了机体维持“相对不稳定状态”至“稳定状态”的水平。

3 两种训练方法的动力链分支比较

3.1 动力链中的神经链

神经链是在反射弧基础上,大脑皮质调节神经链-肌肉链反应的链式活动。功能性训练研究感知运动系统[12]证明,骨盆肌力[13]不平衡容易引起膝关节、腹股沟与背部损伤。因此,应重视脊柱-骨盆链的核心区训练。因为,链结构的某环节受损或功能弱化时,相关环节进行适应性代偿[14],必定降低整链功能[15]。如,髋部疼痛引起腰部代偿性疼痛,腰部疼痛引起颈部代偿性疼痛,此种近端、远端代偿性链式反应以及上交叉症、下交叉症[16]在功能性训练的弱链发现、弥补中得到很好应用。  感知运动系统和神经发展运动模式的协同维持最佳姿势与动作[17]。两种神经链同步激活,协调保障,但任何一种链不能单独执行。功能性训练重视两种神经链运动时流畅程度,如牵伸训练提高本体感受器的活性,调节训练增强自主神经[18]。

3.2 动力链中的肌肉链

主动肌、协同肌、肌筋膜链、肌肉环带与肌肉吊索组成肌肉链,5 种类型肌肉链、神经链、关节链在运动时协同配合、相互影响[19]。

传统训练局限于传统解剖学“肌肉起止位置”的认知进行训练,主要训练主动肌。功能性训练依据运动机能解剖学,同时进行主动肌、协同肌、肌筋膜链的协同训练。毕竟,完成动作是三者协同的结果。而且,协同肌的协同水平直接影响主动肌的训练效果[20],特别是大肌肉群。

如,卧推训练胸大肌(主动肌)力量,如果肱三头肌(协同肌)的力量与胸大肌力量不匹配或力量悬殊,或训练背部肌肉(主动肌)力量,若肱二头肌(协同肌)力量较弱,训练效果均不会理想。因为,在主动肌训练过程中,协同肌与主动肌的不匹配直接影响身体姿势的固定、主动肌执行动作功能与弹性效应、降低或延缓运动疲劳。

功能性训练重视Ida Rolf 最早提出、Thomas Myers 解剖实验证实、Rolf 学派发展和其他学者拓展的肌筋膜链[21]理论。肌筋膜是包裹在肌肉组织外的一层坚韧结缔组织,主要是深筋膜。目前发现 20 条,视域深入机体各处的网络[22]。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延迟性,能存储弹性势能,传递上、下肢动能,增加机体做功效率。运动损伤、肌肉痛疼与代偿效应是肌筋膜链的应激效应。因此,肌筋膜链的训练就是保护运动组织的训练。

大多肌肉环带[23]是环绕躯干的深层短肌,固定脊柱-骨盆关节链;浅层扁肌维持躯干伸展、屈曲与转动。肌肉环带能存储弹性势能,关键是稳定核心区域,有效整合其他动力链,在动力链各环节上传递力量和能量;借助脊柱-骨盆链主动转动发力。

Myers 证明机体大肌肉群与其周围存在的.结缔组织(肌肉吊索)是一种肌肉链,包括肌肉、筋膜、肌腱、骨骼、韧带等组织。周围筋膜牵拉、被动牵拉后吊索被激活,增强肌肉链动能传递效率,促进动作功能完成,稳定姿势,存储弹性势能,保障深层稳定肌。

3.3 动力链中的关节链

单关节解剖结构决定肢体只能有限制、往复转动,绝大多数运动技能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单关节很难完成。

依功能与结构的不同将关节链分为姿势链与动力链[24]。良好的姿势链时机体重心均匀分布各关节处,发力流畅,决定关节间动能传递效率。功能性训练的FMS筛查不良体姿与评估机体不平衡程度就是很好的证明。

动力链[25-26]是肌肉收缩的能量通过各关节传递的链结构。维持关节稳定平衡能力与灵活传导能力决定动力链传递动力的流畅程度。

功能性膝关节康复训练证明,闭链运动能更好地调整机体负荷与收缩力力矩平衡,开链运动的相关研究未发现。

传统训练包含较多主要“单块肌肉训练的单关节动作”,如,仰卧推举、俯卧提拉等。功能性训练创始人Gary Gray 与专家Vern Gambetta 认为,这类动作训练是典型不具有训练功能的。

功能性训练整合数个肌肉群协同进行的多关节动作,是非常具有功能性的。其根据完成竞技动作参与的关节序列,尽可能设计与其吻合度高的多中枢参与、多关节参与的动力链动作。

可以看出,从参与完成竞技动作(动力链)的关节数量比较,功能性训练比传统训练参与完成竞技动作(动力链)的关节数量多。

4 两种训练方法的动力链负荷比较

现在,国内功能性训练具有浓厚的医疗康复与健身特征,负荷强度明显低于传统体能训练的负荷强度,但我们不能因此断定功能性训练不适合竞技运动专项能力需求。

负荷强度是指负荷刺激机体的深度,单位练习负重量是其评价指标之一。如,为提高与评估位移能力,传统体能训练方法采用双腿下蹲的A型框架姿势,单位练习负重量是 60 千克,频率是 6 次/分钟。

功能性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不同的是单腿下蹲对侧手臂前伸(CLA),单位练习负重量是 10 千克,其余训练要求完全相同。

那么,功能性训练负荷强度就是传统体能训练方法负荷强度的 1/6吗?

首先,功能性训练的CLA 对所有位移动作均非常重要。单腿姿势训练了 7 型框架时髋部稳定性,训练了腘绳肌伸展髋部与控制膝部弯曲与伸展,训练了单腿臀大肌、腘绳肌与脊柱旁肌的协调性。

其次,功能性训练的CLA 中训练的稳定状态以及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等与位移移动中稳定状态、参与的动力链等吻合度非常高。

因此,同一个运动员,可能很轻松承受上述传统体能训练方法强度,却承受不了功能性训练的CLA 负荷强度。这说明负荷强度不能仅仅从单位训练的负重量与频率等数量去评价,还必须重视训练的稳定状态以及動力链等与位移移动中稳定状态、参与的动力链等吻合程度。

5 结论

从动力链的视角,传统体能训练方法依据起止点解剖学,主要在“相对稳定状态”下训练,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度的外在数据较大;功能性训练依据功能解剖学,在“相对不稳定状态”下训练,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度内在数据较大,注重核心训练。因此,功能性训练参与完成竞技动作动力链较传统体能训练方法更接近竞技动作真实状态,实际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度能够满足训练要求。

篇2:基于教育学视域下探讨当代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教育学论

摘要:本文从教育学视角探讨我国新时期传统保健体育传承与发展之道。本文首先对传统保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总结发展现状面临的窘迫。本文认为, 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应贯彻以教育为主线, 强化以文化战略意识为先导, 以人为本, 注重地域性特色等理念。基于上述理念, 在教育学视域下提出当代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路径选择, 主要从完善教育体系入手, 实现大众教育, 规范相关内容, 突出地域性特点, 依附教育制度, 优化教学模式, 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重新定位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认知目标等几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教育学; 传统保健体育; 传承; 发展;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遗产, 其历史可追溯至蛮荒时期, 是数千年生产、生活中与疾病作斗争的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 其主要是通过调整姿势、锻炼呼吸及心理暗示, 进行强身健体, 并诱发出人体内在潜能, 达到防治疾病、益智身心、延年益寿之效[1]。现今在我国中医药院校所采用的体育教学, 是经过30多年教学改革后, 逐步形成的较为完善的具有传统及中医药特色的保健体育课程[2]。在中国文化的数千年流变中, 儒、佛、道的基本精神早已泛化溶解为无所不在的人文经验和思想习惯, 它已精密地编织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形态和语言形态中[3]。传统保健体育是以肢体语言阐释着儒佛道文化, 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体验儒佛道各家之理[4]。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精神“全息影像”, 其主张我国千年来百家之主张, 传承着千年来百家道义之精华, 是我国体育传承至今的无价瑰宝。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 文化全球化已成为必然, 西方文化以其强势的渗透力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 新时代年轻人更加崇尚西方体育力量和竞技类运动, 而对我国传统体育失去了应有的“文化记忆”, 致使现今我国传统体育保健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传承。为使传统保健体育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基于教育学视角探讨我国新时期传统保健体育发展之道。

1 传统保健体育传承中的问题管窥

1.1 封建保守意识

传统保健体育是基于中国封建文化中家族制度所建立的, 有着浓厚的文化伦理特色, 其深受传统文化及封建观念的制约。我国主要以农耕经济为主, 极其注重血缘的传承, 在传统自给自足的经济环境下, 传统保健体育也以家族的形式世代流传, 因血缘限制及思维方式的固化, 使得各家体育无法相互发展, 只能在不断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出各家之所长。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其弊端也日益明显, 若家族无后或后人不愿继续学习, 会出现湮灭以至消亡的风险, 使得经典保健之法失传于世。我国古代交通发展滞后, 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使得人们无需去往其他的地方即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社交范围的狭小及封闭狭隘的思想, 均严重限制了传统体育的发展。

1.2 封建迷信色彩

我国传统保健体育还带有浓浓的封建迷信色彩, 主要表现在其不正常的尊祖师之习俗。因传统教育理念的落后, 主要以宗教教育为主, 佛教、道教的观点深入人心, 随着长期传承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传统保健体育的认知仍停留在神鬼一说之上;又在封建统治者为维持自身统治, 对强身健体之法杜撰出一系列神话故事, 使得人们口口相传。在封建统治者刻意教导之下, 人们对先人所创之艺出现一种盲目的崇拜, 伴随着好奇及畏惧, 使得本应通过自然朴素传承的传统体育文化, 出现了许多行话隐语。伴随着利益及权利的驱使, 传统的尊师重道之习俗慢慢演变成禁忌和祭祀之仪式。时间不断推移, 传统体育形成了越来越多不可跨越的界限, 使其无法广为流传, 自身守旧及无法突破的局限, 严重制约了我国传统保健体育的持续发展, 减少了文化交流, 禁锢人们的思维, 限制人们的行为。

1.3 重实战、轻现代功用

传统保健体育套路一般简单、朴实, 花法较少, 实用价值高, 所用器械与竞技武术相比, 显得大而笨重[5]。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 我国传统保健体育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从过去自卫、斗争及军事防御中脱离出来, 不再停留于因生存而搏斗, 逐步发展为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健身、修养性项目, 主要注重锻炼身体之功效。民间传统保健体育重实战、轻现代功用, 使传统保健体育的路子越走越窄。

2 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现实窘境

2.1 社会环境变迁

在我国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过程中, 其面临的首要挑战要属社会生活环境变迁, 随着社会的不断更替, 人文环境不断遗失与重整, 使传统保健体育失去了其应有的成长环境, 使其传承与发展均止步不前。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 各国文化的不断涌入, 我国原有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农村人口也改变了原有的结构, 其对传承及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渐下降。许多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也随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削弱, 随老一辈艺人的逝去而艺亡人绝, 使传统保健体育走向没落。

2.2 大众对传统保健体育认知偏差

传统保健体育在现今大众认知中是一种通过练习传统保健传承的体育锻炼, 使其运动及体育精神被逐渐磨灭, 传统保健体育曾经的光辉已被掩盖, 只剩下徒有其表的武术套路形式。西方竞技体育不断融入现代生活之中, 导致传统保健体育多在老一辈中流传, 使青年人出现认知上的偏差, 认为传统保健体育是属于老年人的活动。因为认知上的偏差, 使得传统保健体育的概念逐渐被模糊, 而现代影视产业因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益发达, 传统保健体育在诸多武侠影视作品中被无限夸大, 大众道听途说而未深入了解, 使得我国传统保健体育成为娱乐工具, 已然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6]。

3 教育学视域下传统保健体育传承的理念

我们不能孤立地理解传统保健体育, 要依据传统保健体育自身的文化教育和社会价值来研究它, 这是教育学一个新的切入点。教育学研究过程, 主要是将我国传统保健体育放在现代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动态的分析, 使在教育学视角下的传统保健体育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毕竟, 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主要是人。基于教育学视角, 传统保健体育传承与发展应体现以下几种理念:

3.1 以教育为主线

传统保健体育传承与发展的核心是人与文化的传承, 对于传统保健体育而言, 所有的传承与发展都是通过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活动符号而获得, 并不是通过先天遗传世代相传, 因此, 在后现代化社会背景下, 要实现传统保健体育人与人之间、代与代之间相互传承发展, 就必须依赖于有效的教育系统来创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人类学家们把这种传递文化的教育活动过程也称之为“濡化”, 人类正是在这种“濡化”中得以生存、发展[7]。以教育为主线, 一方面凸现了教育为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创造的优良环境;另一方面, 还要求从传统保健体育自身出发, 以教育为目的挖掘其所蕴涵的深层价值, 从而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 保留古人思想, 予以适当的加工整理, 凸显传统保健体育育人的深层一面。

3.2 强化文化战略意识为先导

传统保健从出现流传至今, 不仅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 还依赖于本身魅力所孕育出的蓬勃生机。传统保健体育以一种独特的运动形式存在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 在训练的过程中深切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是东方文化之经典, 其完美的融合了东方哲学在整体观点下的辩证思考, 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8]。随着时代的进步, 现代文化已经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文化形式, 而传统保健体育也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空手道、跆拳道、剑道等项目因其具有较强的竞技体育精神, 和简单易学的形式受到青少年人群追捧, 其中跆拳道的流传最为广泛, 在短短几年间就已风靡中国各大城市。跆拳道进入我国以后, 因其类似于我国传统保健体育的观点而被广为接受, 在北京一家跆拳道馆甚至打出“练跆拳道, 体验中国武术精神”这样的招牌[9], 这不得不引起深思和重视, 跆拳道真的是我国的传统保健体育吗?在诸多原因之下, 我国传统保健体育现状堪忧, 长此以往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 更是我们千年流传的“国粹”。

3.3 以人为本

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但其存在于社会而创造着社会, 我国传统文化则在人的传承和创造中不断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不断进步,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先生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研讨会上曾指出:“从根本意义上说, 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首先应该是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者的保护;同时也特别依赖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遗产的群体对这一遗产的切实有效的保护”[10]。从人的角度来讲,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人所扮演的角色, 会随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随之发生变化, 会随着社会需求和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每个人会随着年龄阶段的不同而改变他们对待事物的价值追求和世界观, 在人一生发展历程中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判断所面临的万物动态, 什么是重要的、合适的以及令人满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是以人为核心。

3.4 地域性特色不容忽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土地则是生存根本, 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也是从土地之中孕育而来, 千年前我国交通并不便利, 各地区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传承, 也造就了如今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保健体育。古语云“北人善马、南人善舟”, 鲜明的地域特点, 使其运动和文化差异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 现今交通便利, 各民族及地域间已实现大融合, 使得传统保健体育项目日益增多, 而受到生态环境和地域限制, 不少传统项目都已失传。传统保健体育是一项由民间发展出的`文化, 项目繁杂, 所需环境也不尽相同, 随着人类可活动范围的不断缩小, 其已逐渐脱离生存之本, 现今生存状况堪忧[11]。

篇3:基于教育学视域下探讨当代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教育学论

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学科, 属于原理理论, 它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承珍贵知识文化资源的科学原理体系[12]。根据教育学原理, 再基于以上理念, 当代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完善教育体系, 实现大众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寓教于乐能有效的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有组织有计划的对传统保健文化进行培养, 完善理性思维及认知, 以一种客观的方式对待传统保健文化, 为青少年树立正确认知。通过文化教育建立一种受到大众认同的观念, 使传统文化的“精英文化”观念在社会中传播, 批判而理性的继承传统保健体育, 不再以妖魔化和抵触的心理面对传统保健体育, 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在传播的同时也应当注意阶段性和渐进性, 在成长的各个阶段由于社会阅历和心智发育的限制, 所能接受的方式各不相同, 因而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小学至大学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教育,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文化的概念, 潜移默化的加强传统文化教育[13]。

当然在文化传承过程中, 中小学生判断能力较弱, 无法甄别是非对错, 需由学校引导加强传统保健体育教育;又因中小学生对新生事物好奇心和吸收能力较强, 而对传统文化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 学校及教师应当寓教于乐, 增强传统文化竞争力, 使其重视传统文化, 进而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在美国, 1994年颁布的《社会研究课程标准》提出10个主题轴, 以文化, 时间、连续和变迁, 人、地方和环境, 个人发展和认同, 个人、团体和制度, 权利、权威和管理, 生产、分配和消费, 科学、技术和社会, 全球联系, 公民的理想和实践10个主题轴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它们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概念, 而是10个交汇整合的主题, 由浅入深, 在不同年级重复出现并高度整合[14], 这种渗透教育模式, 可以为我们借鉴。

为保障传统保健体育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下不断发展, 应在注重教育体系完善的同时展开各项趣味活动, 主要是在校园中进行传统保健体育的推广, 并开展运动会等项目, 使传统文化真真正正的走进校园, 并充分利用体育课、选修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等时间大力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活动, 提高学生广泛参与意识。另外, 在学校运动会中逐渐增加传统保健体育项目, 通过教学和比赛逐步提高学生对传统保健体育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全面的教育[15]。在保持传统体育特色的同时, 发挥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特色, 并研究出一条属于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特色之路。在古代师徒关系中特别注重传承有序, 对于本门历代前辈非常尊敬, 同门师兄弟长幼有序, 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16]。现今我国传统文化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逐渐提升, 使得老一辈文化传承艺人们意识到自身肩负的重任, 随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观点的不断深入, 老一辈传统保健体育中“师徒传承”的方式已逐渐演变为现代大众的普世教育之观, 随着思想的解放, 传统保健体育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17]。

4.2 规范相关内容, 突出地域性特点

在教育不断完善的今天, 推广传统保健体育不仅是国家的责任, 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不仅仅是通过学校进行教育推广, 还应根据地方特色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特色推广, 在发展传统保健教育的同时突出其独到的地域特色, 如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 长于腿法, 架式大、节奏快, 多窜奔跳跃。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 有“拳打四方”的习俗。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 并常以发声吐气助动作发劲, 需要场地较小, 素以“拳打卧牛之地”著称[11]。又如:广东、福建位于中国之南, 其特色拳类有南拳;而山东半岛则以螳螂拳而闻名;河南登封等地的少林拳被世人所熟识;而西北地区则主要以翻子、劈挂等为主[18]。在国家统一编写教材的基础上, 针对各地区地方特色进行教材编写, 绘制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教材, 使当地儿童产生强烈的共鸣, 有利于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

4.3 依附教育制度, 优化教学模式

近年研究发现, 传统保健体育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缺点, 因其固有的地域性、传承过程中的脆弱性、以及其长期的传承性等, 受限于各级学校教育之中;而学校教育应发挥其长期性和稳定性的优势, 努力帮助传统保健体育传播, 传统保健体育和学校教育不断融合, 优劣互补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传承, 使传统文化不断配合学校教育, 而学校教育给予传统文化更多的发展空间[19]。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传统保健体育传承的延续性和长效性, 集中教学不易分散进行, 但据不完全研究统计, 发现大部分学校为了节省教育资源规定在1年级选修过的体育课, 2年级则不能继续学习此项课程, 且在3、4年级则不进行体育课的开设, 严重影响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 这对今后正确观念的树立有着不利的影响。在传统保健体育文化传承中教育是重中之重, 应当加强正确观念的树立, 学校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 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而传统保健体育则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应当发挥教学优势, 在充分发挥传统保健体育魅力的同时,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习积极性, 保障传统保健体育教育代代相传;在保障传承的同时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增强专业技能学习, 增强文化认同感, 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在学习教育过程中, 还可加强与其他学校竞争合作, 进行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切磋, 在自身教育的同时吸取其他学校教育之长, 取长补短优势互利;还可以请当地或其他地区传统保健运动的传承人来学校展开系列知识讲座, 针对地方特色进行详细讲解;还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有效的传承传统保健体育。中小学生因兴趣导向常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 为保障传统教育更好的传承, 应当制订相应的考核制度, 在考核制度的督促下, 学生会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保健体育, 并对其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4.4 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传统保健文化缺少传承之人, 因为传统文化固有的传承模式, 使得现代型和知识型人才愈加匮乏。为保证传统保健体育良好的发展, 现今首要的任务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培养一批优秀的传承者, 使其集传统保健体育与现代应用型才能于一身。为保证传统保健体育能薪火相传, 一方面国家应加大整理力度, 对传统保健体育进行批判的继承,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为传统保健体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应当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力度, 使其在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下推陈出新, 并加大教育扶持力度, 进行人才储备, 保证传统保健体育传承不断。在传统保健体育发展过程中, 不但要适应社会还应当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传承, 将单纯的体育运动变成趣味性活动, 将传统保健体育中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广泛流传[20]。

4.5 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认知目标应重新定位

现今应当努力改善传统保健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观点, 将其作为一项保健项目, 回归其根本, 充分发挥其强身健体之功效, 积极展开系列宣讲会, 进行健体体育场所的开设, 并在发挥其功效的同时进行文化传播。传统保健体育文化改变人们心中固有的观点, 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之中, 使传统保健体育文化和知识被大众所接受。在传统保健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 需加强流动性教育, 不拘泥于某一种传统保健体育方式, 集百家之长, 多交流多沟通, 在传播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播。而在传统保健体育教育过程中, 应当通过教育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制订完善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制度, 使得传统保健体育凝练了千年的智慧得以代代相传。

5 结语

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始终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环节。教育学视域下传统保健体育的文化传承, 在文化生态变迁影响下, 其文化传承主客体、传承媒介、传承模式、传承场域, 乃至传承机制, 都在不断发展演变[21]。在教育学视域下, 开展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就是推动传统保健体育在新时期的传承, 使传统保健体育发展之路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虞定海.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32.

[2]王宾, 徐仰才, 吴志坤.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武术拳操校本开发的教学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7, 14 (6) :164-167.

[3]刘佳丽, 王宾.论道家思想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导报, 2017, 14 (24) :158-161.

[4]龚博敏.国际文化视野下八段锦价值解析[J].中医药文化, 2016, 11 (4) :37-40.

[5]倪依克, 邱丕相.社会学视域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J].体育科学, 2007, 27 (11) :15-20.

[6]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 2006, 26 (8) :63-65.

[7]卢宁.教育与人类--教育人类学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 (4) :30-35.

[8]倪依克, 邱丕相.社会学视域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J].体育科学, 2007, 27 (11) :15-20.

[9]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76-77.

[10]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 2008, 28 (1) :3-7.

[11]郭志禹, 郭守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体育科学, 2006, 26 (10) :87-90.

[12]齐梅.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基本概念解析[J].教育科学, 2006, 22 (2) :13-15.

[13]曹能秀.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以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为个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98.

[14]刘晓东.文化渗透:美国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J].国外社会科学, 2004 (5) :45-48.

[15]张国栋, 巴登.教育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 2009, 20 (6) :94-98.

[16]赵国庆.中国传统武术中师徒制传承的价值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 2017, 7 (27) :155.

[17]郭志禹.论观念转变与信息化促进武术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10) :1301-1302.

[18]邱丕相, 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 2006, 13 (2) :76-78.

[19]胡迪雅.文化濒危与教育--东巴文化传承变迁的教育学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 2013, 24 (5) :58-62.

[20]宋辉.教育学视野下中国现代体育的现状与发展[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0 (4) :114-117.

[21]罗之勇, 谢艳娟.教育学视域下的民族文化传承[J].教育评论, 2013 (1) :129-131.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的比较】相关文章:

1.青少年体能训练方法

2.提高体能的训练方法

3.幼儿演讲与口才训练方法

4.幼儿右脑开发与训练方法

5.中长跑运动技术创新与训练方法论文

6.网络财务与传统财务比较分析

7.“场”视域下的课堂与学习论文

8.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论文

9.最强大脑记忆力训练方法与食物 关于孩子超强的记忆力训练技巧

10.学前教育传统课程与主题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

下载word文档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的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的比较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