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人的文言文原文与阅读答案
“叫什么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人的文言文原文与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人的文言文原文与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人的文言文原文与阅读答案
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人的文言文原文与阅读答案
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御史。礼科都给事中胡汝宁倾邪狡猾,累劾不去。从吾发其奸,遂调外。时当大计,从吾严逻侦,苞苴绝迹。
二十年正月,抗章言:“陛下郊庙不亲,朝讲不御,章奏留中不发。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近颂敕谕,谓圣体违和,欲借此自掩,不知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陛下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左右一言稍违,辄毙杖下,外庭无不知者。天下后世,其可欺乎!愿陛下勿以天变为不足畏,勿以人言为不足恤,勿以目前晏安为可恃,勿以将来危乱为可忽,宗社幸甚。”帝大怒,欲廷杖之。会仁圣太后寿辰,阁臣力解得免。寻告归,起巡长芦盐政。洁己惠商,奸宄敛迹。既还朝,适帝以军政大黜两京言官。从吾亦削籍,犹以前疏故也。
从吾生而纯悫,长志濂、洛之学,受业许孚远。罢官归,杜门谢客,取先正格言,体验身心,造诣益邃。家居二十五年。光宗践阼,起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并以兄丧未赴。俄改大理。
已,与邹元标共建首善书院,集同志讲学其中,给事中朱童蒙遂疏诋之。从吾言:“宋之不竞,以禁讲学故,非以讲学故也。我二祖表章《六经》,天子经筵,皇太子出阁,皆讲学也。臣子以此望君,而己则不为,可乎?先臣守仁,当兵事倥偬,不废讲学,卒成大功。此臣等所以不恤毁誉,而为此也。”因再称疾求罢,帝温诏慰留。而给事中郭允厚、郭兴治复相继诋元标甚力。从吾又上言:“臣壮岁登朝,即与杨起元、孟化鲤、陶望龄辈立讲学会,自臣告归乃废。京师讲学,昔已有之,何至今日遂为诟厉。”因再疏引归。
四年春,起南京右都御史,召拜工部尚书。会赵南星、高攀龙相继去国,连疏力辞,予致仕。明年秋,魏忠贤党张讷疏诋从吾,削籍。乡人王绍徽素衔从吾,及为吏部,使乔应甲抚陕,捃摭百方,无所得。乃毁书院,曳先圣像,掷之城隅。从吾不胜愤悒,得疾卒。崇祯初,复官,赠太子太保,谥恭定。
(原文有删减)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
B.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
C.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
D.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
4.(3分)【答案】A
【解析】“戊子以前”和“己丑以后”表时间起止的词语之后要断开;“四裔”与“海”相对应,故在“效顺”和“不扬波”后要断开;“南倭”与“北寇”相对应,故在“告警”和“渝盟”后要断开;比较难断的是“天变人妖叠出累告”,到底是“天变人妖,叠出累告”还是“天变人妖叠出,累告”,关键要看主谓关系,“天下异变”和“世生妖孽”的现象“层出不穷”,地方上多有上报。
5.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统治者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官的政治素质提出特别的要求。正如宋代司马光所言:“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C.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数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乞骸骨”“丁忧”也可理解为告老还乡,退休之意。
5.(3分)【答案】D
【解析】(“丁忧”也可理解为告老还乡,退休之意。是错误的。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称作丁忧。处于丁忧期间的一些人由于国家需要,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从吾向上奏说皇帝不理朝政,祸乱四起,而皇帝还闭目塞听,掩耳盗铃般,身边之人稍有不慎,就招致重责。希望皇帝能以江山社稷为重。
B.冯从吾与邹元标创建了首善书院,召集志同道合者在这里讲学。并以宋朝能强盛和王守仁坚持讲学为例,强有力地反驳那些诋毁讲学与书院的官员们。
C.冯从吾性格纯朴诚实,受业于许孚远。罢官归家后,研读先贤著作,加之以修习,有好大成就。在家中一呆就是二十五年,直至光宗登基再次为官。
D.魏忠贤党人上书诋毁冯从吾。不仅如此,更有甚者,后来派人搜查冯从吾等人的罪证,查无实证,便毁掉了书院,推倒圣贤塑像。冯从吾不能忍受心中怒火,最终因此得病离世。
6.(3分)【答案】B
【解析】 “并以宋朝能强盛和王守仁坚持讲学为例,”错误,应该是“大宋王朝不够强盛,是因为禁止讲学”;前朝大臣王守仁在战事匆忙的情况下仍然不废讲学,是从反面证明应该讲学的主张。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罢官归,杜门谢客,取先正格言,体验身心,造诣益邃。(5分)
(2)乡人王绍徽素衔从吾,及为吏部,使乔应甲抚陕,捃摭百方,无所得。(5分)
7.(10分)【答案】
(1)他被罢官回家后,闭门谢绝客人来访,拿来前代贤人的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体察考验自己的身心,学问造诣更加精深。
(2)同乡人王绍徽向来对冯从吾怀恨在心,等到他成为吏部官员,派遣乔应甲做陕西巡抚,搜集各种罪证,没有收获。
【解析】文言文翻译,关键是抓住影响句意理解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第(1)句大意2分,得分点三个,“杜”、“先正”、“体验”翻译正确各1分,全句共赋分5分)。第(2)句大意2分,得分点三个,“素”、“衔”、“捃摭”翻译正确各1分,全句共5分。
【参考译文】
冯从吾,字仲好,是长安人。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后转为庶吉士,授予御史一职。礼科都给事中胡汝宁奸诈狡猾,多次被弹劾都没有离开。冯从吾揭发他作奸犯科之事,于是被调往外地。当时正值考核外官政绩之时,冯从吾严格逻查,贿赂受请之事毫无发生。
二十年正月,冯从吾向皇帝上奏说道:“陛下对祭天地与祖先不敬,早晨对皇帝讲读经史典籍不加以要求,奏章等留在宫中不能及时下发处理。试看戊子年之前,边远地区对朝廷尽力忠顺,四边太平无事,己丑年后,南方倭寇横行,北边贼人违背前盟,天下异变,世生妖孽,层出不穷,多有上报。近日皇上圣谕说,皇上您身体有恙,想借此掩饰自己,却不知道在宫廷之上击打钟鼓,在宫廷之外却能听闻。陛下您每晚必定饮酒,每次饮酒必定大醉,每次大醉必定盛怒。身边近臣有一个字违背您,就会在宫殿下被打死,朝中官员没有不知道这件事的。天下百姓后世之人,怎么可以欺骗呢。希望陛下您不要把天下变化当做不值得畏惧的事,不要把他人所说的话当做不值得忧虑的话,不要把眼前的太平安定当做完全可以凭借之势,不要把未来的危险**当做可以忽视的事情,(这样的话)社稷江山就有幸了。”皇帝盛怒,想要在大殿之上杖责冯从吾。恰逢仁圣太后寿辰,朝臣们竭力化解才得以幸免。不久,冯从吾告老怀乡,后又起用巡查长芦等地盐政。冯从吾洁身自好,惠利商人,违法作乱的事情有所收敛。等到冯从吾返回京城,适逢皇帝因为军政之事大罢谏官。冯从吾也被降低官位,仍然是因为之前上书谏言的缘故。
冯从吾生性纯朴诚实,有志于濂、洛之学,受业于许孚远。他罢官回家后,闭门谢绝客人来访,拿来前代贤人的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体察考验自己的身心,学问造诣更加精深。冯从吾在家呆了二十五年。后来光宗登基,起用为尚宝卿,后晋升为太仆少卿,后因为兄长去世未能前往。不久改任大理。
不久,冯从吾与邹元标共同创建了首善书院,召集志同道合者在这里讲学,给事中朱童蒙上书诋毁书院。冯从吾说:“大宋不够强劲,就是因为禁止讲学的缘故,不是因为讲学的缘故。我的曾祖父与祖父向皇帝上奏《六经》,天子经筵,皇太子出阁,都会讲学。臣子凭借这来看皇帝,而自己不做讲学,可以吗?前朝大臣王守仁,当时战事匆忙,仍然不废弃讲学,最终成就大功业。这就是我不管赞毁的原因,却要做这件事。”于是冯从吾再次称病求归,皇帝温言安慰挽留。但是给事中郭允厚、郭兴治相继卖力地诋毁邹元标。冯从吾又向皇帝上言说道:“我年轻时入朝为官,就和杨起元、孟化鲤、陶望龄等人建立讲学会,从我告老归家才废止。京师讲学,过去就有这样的事情,为何到今天成为诟病。”于是再上书请求归乡。
四年春,冯从吾起任南京右都御史,拜为工部尚书。恰逢赵南星、高攀龙相继离开国都,冯从吾连续上书,极力请辞,后同意其退休。第二年秋天,魏忠贤党人张讷上书诋毁冯从吾,冯从吾被削去官职。同乡人王绍徽向来对冯从吾怀恨在心,等到他成为吏部官员,派遣乔应甲做陕西巡抚,搜集各种罪证,没有收获。于是毁掉了书院,推倒了圣贤塑像,将其扔到了城墙犄角。冯从吾不能忍受心中怒火,得病去世。崇祯初年,冯从吾恢复官阶,赠太子少保,谥号恭定。
篇2:朱吾弼,字谐卿,高安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朱吾弼,字谐卿,高安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宁国推官。征授南京御史。
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脏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奏请建国本。简阁臣,补言官,罢矿税,不报。山西巡抚魏允贞为税史孙朝所讦,吾弼乞治朝欺罔罪。广东税使李凤干没,奸人王遇桂请税江南田契,吾弼皆疏论其罪。时无赖子峰起言利,廷臣輒连章力争,帝虽不尽从,亦未尝不容其切直。雷震皇陵,吾弼请帝廷见大臣,讲求祖宗典制,次第举行,与天下更始。寻复言:“陛下孝敬疏于郊庙,惕厉弛于朝讲;土木盛宫苑,榛芜遍殿廷,群小横中外,正士困囹圄;闾阎以矿税竭,邮传以输挽疲,流亡以水旱增,郡县以征求因;草泽生心,衣冠丧气;公卿不能补牍,台谏无从引裾。不可不深察而改图也。”末言礼部侍郎郭正域疾恶严,居己峻,不可以楚事弃。先是,楚假王议起,首辅沈一贯阴左右王,以正域请行勘,嗾其党钱梦皋辈逐之去。举朝无敢留正域及言楚事者,吾弼独抗章申理,而御史林秉汉以楚宗人戕杀巡抚,亦请详勘。且言:“王既非假,何惮于勘?”吾弼、秉汉遂为一贯等所恶。会梦皋京察将黜,遂讦秉汉为正域鹰犬,语侵沈鲤、杨时乔、温纯。秉汉坐贬贵州按察司检校,而梦皋得留。郎中刘元珍论之反获谴吾弼复疏直元珍请黜梦皋因力诋一贯亦忤旨停俸一年遂移疾去。居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召为大理右丞。齐、楚、淅三党用事,吾弼复辞疾归。熹宗立,召还。
屡迁南京太仆卿。天启五年为御史吴裕中劾罢。
(节选自《明史朱吾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郎中刘元珍论之反获/谴吾弼复疏/直元珍/请黜梦皋/因力诋/一贯亦忤旨/停俸一年/遂移疾去/
B.郎中刘元珍论之/反获谴/吾弼复疏直元珍/请黜梦皋/因力诋一贯/亦忤旨/停俸一年/遂移疾去/
C. 郎中刘元珍论之反获/谴吾弼复疏直元珍/请黜梦皋/因力诋/一贯亦忤旨/停俸一年/遂移疾去/
D.郎中刘元珍论之/反获谴/吾弼复疏/直元珍/请黜梦皋/因力诋一贯/亦忤旨/停俸一年/遂移疾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国本,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国本”也指国家藏本。例如韩愈《画记》中“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C.闾阎,闾泛指门户;人家。阎指里巷的门。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房屋建筑。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D.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三公”即是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之“三公”指少师、少傅、少保,也有说为司马、司空、司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朱吾弼身为御史,恪尽职守。赵学仕贪污受贿,李凤侵吞国家财物,王遇桂请求向江南的田契征税,他都上疏揭发他们的罪过。
B.朱吾弼敢于直谏,为国尽忠。雷击皇陵一事发生后,他接连上疏,语气恳切,指出朝廷内外存在的弊端,希望皇帝深入审查。
C.朱吾弼不惧权贵,坚守正义。首辅沈一贯排除异己,朝臣们明哲保身、不敢谈论相关事情,惟独朱吾弼直接上疏申明义理。
D.朱吾弼仕途坎坷,三起三落。因诋毁沈一贯,遭停俸,后因病被迫辞官;后齐、楚、浙三党执政,他又辞官;最后被弹劾免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弼请帝廷见大臣,讲求祖宗典制,次第举行,与天下更始。 (5分)
(2)首辅沈一贯阴左右王,以正域请行勘,嗾其党钱梦皋辈逐之去。 (5分)
答案:
10. B
11. D(周之“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
12. D (“三起三落”表述不够准确,“因病被迫辞官”也不正确,前两次皆是朱吾弼主动辞官。)
13.(1)朱吾弼请求皇帝在朝廷会见大臣,请求祖宗典章制度,依次施行,与天下重新开始(除旧布新)。(廷:在朝廷,次第:依次,更始:重新开始。每词1分,句意2分,“除旧布新”翻译不出来不扣分)
(2)首辅沈一贯暗中袒护王,因郭正域请求进行核查,便唆使其同党钱梦皋等逐赶他离去。(阴:暗中,暗地里,秘密地;左右:帮助,袒护;嗾:教唆,指使。每词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
朱吾弼,字谐卿,高安人。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授官宁国推官。召授南京御史。
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赵学仕任南京工部主事,因贪污受贿败露。南京刑部因赵志皋的缘故,从轻治罪,议调任饶州通判。朱吾弼上疏揭发,(赵学仕)最终被判贬谪戍守。奏请立太子,精简内阁大臣,补任谏官,罢除矿税,不回复。山西巡抚魏允贞被税使孙朝攻击,朱吾弼乞请治孙朝欺罔之罪。广东税使李凤侵吞国家财物,奸人王遇桂请求向江南的田契征税,朱吾弼都上疏揭发他们的罪过。当时无赖之人蜂起谈论财利,朝臣总是联名上章极力谏诤。皇帝虽不完全听从,也并非不容他们的切直之论。雷击皇陵,朱吾弼请求皇帝在朝廷会见大臣,讲求祖宗典章制度,依次施行,与天下重新开始除旧布新。不久又说:“陛下孝顺恭敬却疏于举行郊庙祭祀,警惕激励却松弛于朝廷日讲;宫苑大兴土木,殿廷遍地是秽杂之人,众小人横行朝廷内外,正直之士身陷囹圄;平民因矿税而枯竭,驿传因运送物资而疲惫,流亡之人因水旱之灾而增加,郡县因征赋科敛而困顿;草泽百姓产生叛心,衣冠大吏丧失志气;公卿不能荐贤,台谏无从攀援。不可不深入审查而另作打算啊。”最后说礼部侍郎郭正域嫉恶如仇,严于律己,不可因楚王事而废除。此前,楚假王之议兴起,首辅沈一贯暗中袒护王,因郭正域请求进行核查,便唆使其同党钱梦皋等逐赶他离去。朝廷上下没有敢留郭正域以及论楚事的人,惟独朱吾弼直接上疏申明义理。而御史林秉汉因楚王宗人杀害巡抚,也请求详细审查。并且说:“王既然不是假的,何必惧怕勘查?”朱吾弼、林秉汉于是被沈一贯等厌恶。正逢钱梦皋由于京官考察将被罢免,于是他揭发林秉汉是郭正域的鹰犬,言语触犯沈鲤、杨时乔、温纯。林秉汉因此获罪贬为贵州按察司检校,而钱梦皋得以留任。郎中刘元珍弹劾他,反而受到谴责。朱吾弼又上疏说刘元珍正直,请求罢免钱梦皋,藉此极力诋毁沈一贯,也违忤旨意,停俸一年,于是称病辞官离去。过了三年,起用任南京光禄少卿,召任大理右丞。齐、楚、浙三党执政,朱吾弼又称病辞官还乡。熹宗立,召回京。多次升迁任南京太仆卿。天启五年被御史吴裕中弹劾罢免。
[朱吾弼,字谐卿,高安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3:翟銮,字仲鸣,举弘治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 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
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B.“服阙”指守丧期结束,脱下孝服。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 (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月举行。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解元。
D.《明史》是 “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
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
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
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 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
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
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5分)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5分)
答案:
4. C 画线句子的意思是: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
5. C 不在京城
6. B “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不对
7.(1)(5分)(1)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译出大意给2分;“诘”“谢”“不暇”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事毕之后,翟銮归来时的行装装了千辆车,用这些财物赠送权贵,得以再次执掌政事,他的声誉立刻就衰落了。(译出大意给2分;“竣”“遗”“柄政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4:崔斌,字仲文,马邑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崔斌,字仲文,马邑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崔斌,字仲文,马邑人。性警敏,多智虑,魁岸雄伟,善骑射,尤攻文学,而达政术。世祖在潜邸召见,应对称旨,命佐卜怜吉带,将游骑戍淮南。斌负才略,卜怜吉带甚敬礼之。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安童举斌入见敷陈时政得失曲中宸虑时世祖锐意图治斌危言谠论直指面斥是非立判无有所讳除斌左右司郎中。每论事帝前,群言终日不决者,斌以数言决之。进见,必与近臣偕,其所献替,虽密近之臣,有不得与闻者,以此人多忌之。会阿合马立制国用使司,专总财赋,一以掊克为事,斌曰:“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于帝前屡斥其奸恶。至元四年,出守东平。五年,大兵南征,道寿张。卒有撤民席者,投其赤子于地以死,诉于斌。斌驰谓主将曰:“未至敌境,而先杀吾民,国有常刑,汝亦当坐。”于是下其卒于狱,自是莫敢犯。十年,诏丞相伯颜总兵南征,改行省为河南宣慰司,加中奉大夫,赐金虎符。十月,围潭州,斌攻西北铁坝。挟盾先登。诸将怒其抗敌持久,咸欲屠之。斌喻以兴师本意,诸将曰:“编民当如公说,敌兵必诛之。”斌曰:“彼各为其主耳,宜旌之,以劝未附者,且杀降不祥。”诸将乃止。捷闻,帝嘉之,进资善大夫、行中书省左丞,潭人德之,为立生祠。十五年秋,被召入觐。时阿合马擅权日甚,廷臣莫敢谁何。斌从帝至察罕脑儿。帝问江南各省抚治如何。斌对以治安之道在得人,今所用多非其人,因极言阿合马奸蠹。帝乃令御史大夫相威、枢密副使孛罗按问之,汰其冗员,黜其亲党,检核其不法,罢天下转运司,海内无不称快。阿合马虑其害已,捃摭其细事,因诬构以罪,竞为所害。年五十六。至大初,追封郑国公,谥忠毅。
(节选自《元史崔斌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安童举斌/入见敷陈时政得失/曲中宸虑时/世祖锐意图治/斌危言谠论/直指面斥是非/立判无有所讳/
B.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安童举斌人见/敷陈时政得失/曲中宸虑时/世祖锐意图治/斌危言谠论/直指面斥是非/立判无有所讳/
C.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安童举斌/入见/敷陈时政得失/曲中宸虑/时世祖锐意图治/斌危言谠论/直指面斥/是非立判/无有所讳/
D.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安童举斌人见/敷陈时政得失/曲中宸虑/时世祖锐意图治/斌危言谠论/直指面斥是非/立判无有所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国用使,宋时官名,以宰相兼充,总管财政。元朝至元三年正月,设立制国用使司,阿合马以平章政事的身份兼任制国用使司的事务。
B.至元,是中国元朝第一代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取《易经》“至哉坤元”之意。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
C.“立生祠”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即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一般是官员。西汉栾布为燕相,燕齐之间为其立社,号栾公社,此为立生祠之始。
D.入觐,指诸侯于春季入朝进见天子。如《诗大雅》:“韩侯入觐。”后亦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斌为人机敏多智,文武双全。元世祖还没有登基时,崔斌就被召见过,应答称意。受到卜怜吉带的敬重和安童的举荐。
B.崔斌果敢决断,口风甚严。常决断群臣为难之事;每次进见皇帝,虽然与近臣一道,但他对皇帝劝善改过的意见,即使最亲近的侍臣也不得而知,因此常遭忌恨。
C.崔斌正直敢言,不畏权势。他多次在元世祖面前痛斥阿合马借设立制国用使的职位搜刮民财,盗窃国库的罪行,揭发阿合马的奸诈,最终为阿合马所害。
D.崔斌严明军纪,爱护百姓。其任东平府太守时,接到百姓投诉,驱马飞奔找到主将为百姓申冤并机智成功地劝阻了元军诸将对当地军民的大屠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五年,大兵南征,道寿张。卒有撤民席者,投其赤子于地以死,诉于斌。
译:
(2)彼各为其主耳,宜旌之,以劝未附者,且杀降不祥。
译:
答案:
10.C(“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中“安童”是“命”的宾语、“举”的主语,亦即兼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D两项。“入见”意是“崔斌进入朝廷拜见世祖”、“敷陈时政得失”意是“陈述他对当时政治得失的意见”,前后两句为“承接关系”,须断开,排除B项。)
11.D(应为秋季入朝见天子,根据原文“十五年秋”可推知。)
12.D(D项“机智成功地劝阻了元军诸将对当地军民的大屠杀”不是崔斌“任东平府太守”期间,应是“崔斌任中奉大夫”时。)
13.(1)至元五年,大军南征,路过寿张。有一个撤毁百姓卧席的士兵,将初生婴儿丢在地上致死,百姓向崔斌投诉。(5分,得分点:道、“卒有撤民席者”定语后置的句式、“诉于斌”状语后置倒装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他们也是为自己的主人罢了,(现在投降了),应表彰他们,以便劝降那些尚未归附的人,况且杀死投降的人也是不吉利的事。(5分,得分点:旌、以、降,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崔斌字仲文,马邑人。机敏多智,体格高大强壮有力,善于骑射,对于文学深有造诣,能晓政治。世祖还没有登基皇位时,崔斌就被召见过,应答称意。世祖命他辅助卜怜吉带率领游骑戍守淮南。斌颇有才略,卜怜吉带甚是敬重他。
世祖曾命安童举荐一个懂政治的汉人,安童推举了崔斌。崔斌入见世祖,陈述他对当时政治得失的意见,绝大部分符合世祖的心意。当时,世祖锐意图治,斌敢于直言,是非分明,也没有什么避讳的。崔斌被任命为左右司郎中。朝臣们每次在帝面前论事,议论终日,最后没有决断的,崔斌用几句话就决断了。每次进见皇帝,必与近臣一道,其对皇帝劝善改过的意见,即使最亲近的侍臣也不得而知,因此人们多忌恨他。正值阿合马设立制国用使,专管财政,全以搜刮民财为目的。斌说:“与其有搜括百姓之臣,不如有盗窃国库之臣。”多次在世祖面前斥责阿合马的奸恶。
至元四年,出京去任东平府太守。五年,大军南征,路过寿张。有一个撤毁百姓卧席的兵卒,将初生婴儿丢在地上致死,百姓投诉给崔斌。崔斌驱马飞奔去对主将说:“还未到敌境便杀自己的百姓,国有刑法在,你也要问罪。”于是将该卒下狱,从此以后再无人敢侵犯百姓。
至元十年,诏令丞相伯颜统领大军南征宋朝,改行省为河南宣慰司,任崔斌为宣慰使,加中奉大夫,赐金虎符。十年十月,元军围攻潭州,崔斌带兵进攻西北铁坝,持盾率先登上城楼,攻占铁坝。诸将忿恨潭州军民持久抵抗,要把他们都杀掉。崔斌耐心向他们讲明兴师南伐的本意,不是杀人,而是取得土地和民众。诸将还要求:“百姓按照您所说不杀,敌兵则必全诛。”崔斌又劝道:“他们也是为自己的朝廷罢了,现在投降了,应表彰他们,以便劝降那些尚未归附的人,况且杀死投降的人也是不吉利的事。”诸将又听了他的劝告。报捷传到朝廷,世祖嘉奖他,进升崔斌为资善大夫、代理中书省左丞。潭州人感激他,为他立生祠祝福。
至元十五年秋天,崔斌被召入朝。当时阿合马执政,专横跋扈,朝廷大臣没有谁敢于违抗。崔斌随世祖至察罕脑儿,世祖问他江南各省抚治情形,崔斌拿“社会安定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而今所用之人多不称职”来回答,接着便揭发阿合马的奸诈作为。帝于是下令御史大夫相威、枢密副使孛罗去调查处理,裁撤多余又不称职的官员,清除阿合马的亲信党羽,核查其不法行为,撤销天下转运司。这些都得到人民的普遍称赞。阿合马怕崔斌再有对自己不利的言行,搜集了崔斌的一些小事,趁机按犯罪诬陷他,最终崔斌被害死。年仅五十六岁。至大初年被追封为郑国公,谥号忠毅。
篇5:吴表臣,字正仲,永嘉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吴表臣,字正仲,永嘉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擢通州司理。陈罐谪居郡中,一见而器之。盛章者,朱劭①党也,尝欲市婢,有武臣先取之,章诬以罪,系狱。表臣方鞫②之,郡将曰:“知有盛待制乎?”表臣佯若不知者,卒直其事。累官监察御史。
帝方向儒术,表臣乞选讲官以裨圣德,且于古今成败,边防利害,详熟讲究。由是诏开经筵。迩臣有请用蔡京③之党者,侍御史沈与求乞明指其人,显行黜责,执政不悦,夺其言职。表臣争曰:“台谏为天子耳目,所以防壅蔽,若咎其切直而黜之,非国家福也。请还与求以开言路。”
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日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于是陈敏等十数人浸以录用。久之,以病请补外,以直秘阁知信州。
宰相拟表臣为检正,帝曰:“朕将自用之。”遂除左司谏。给事中胡安国以论事不合罢,表臣上疏留之。除提点浙西刑狱,召为秘书少监,同修《哲宗实录》。帝如建康,诏表臣兼留司参议官,除中书舍人、给事中、兵部侍郎。建、崇二国公就外傅,兼翊善。帝日:“二国公诵习甚进,卿力也。”徙礼部侍郎,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时秦桧欲使使金议地界,指政事堂日:“归来可坐此。”表臣不答。又以议大礼忤意,罢去。
俄起知婺州。会大水,发常平米振贷之,然后以闻,郡人德之。课最,除敷文阁待制。三岁,请祠.进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家居数年,卒,年六十七。
表臣晚号湛然居士,自奉无异布衣时,乡论推其清约。
(选自《宋史吴表臣传》.有删改)
【注】①朱勔:权臣。下文的“盛待制”指盛章。②鞫(jū):审问。③蔡京:北宋权相,奸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B.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小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C.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D.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10.C(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日:“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号: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称号,一般是长辈起的。如欧阳修号醉翁。
B.朕,文中为皇帝自称。“朕”原为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以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长官为兵部尚书。
D.宰相: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11.A(“一般是长辈起的”错.一般是自己起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表臣正直敢言。有人想任用奸臣蔡京的党徒,沈与求表示异议,惹怒当权者,沈被夺官.吴表臣则请求恢复沈的官职以开拓言路。
B.吴表臣公平公正。吴表臣在通州任职时,有个叫盛章的因事与一武官发生矛盾,吴表臣不顾他人劝说,审问盛章,最终公正处理了此事。
C.吴表臣深得皇帝赏识。他请求选用讲官,皇帝下令开办讲席;他多次被皇帝任命为重要官职;他对建、崇两位国公的读书进步有功,被皇帝称赞。
D.吴表臣淡泊名利。秦桧打算让他出使金国商议边界的事,并表示,回来后可以升官,他没有答应;他退休后过着清淡简约的生活。
12.B(“吴表臣审问盛章”错,应是审问武官被抓的这件事,而他人劝说,也是在审问的后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台谏为天子耳目,所以防壅蔽,若咎其切直而黜之,非国家福也。(5分)
台谏官是天子的耳目,是用来防止堵塞蒙蔽的,如果怪罪台谏官急切正直就罢免他,不是国家的福分。 (得分点:所以、咎、黜,各l分,句意2分)
(2)会大水,发常平米振贷之,然后以闻,郡人德之。(5分)
碰上发大水,(吴表臣)打开常平仓用仓米救济百姓,然后把事情上报.郡中百姓感激他。(得分点:发、闻、德,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吴表臣,字正仲,永嘉人。考中大观三年进士,提拔为通州司理。陈罐被贬住在当地,一见面就器重他。有个叫盛章的人,是朱劭的同党,曾想买一名女仆,有个武官先得到该女仆,盛章诬陷武官罪名,武官被关进监狱。吴表臣正好审理这个案子。郡中武将说:“知道有个叫盛待制的吗?”吴表臣假装不知道。最终平反了这件事。多次做官做到监察御史。
皇帝正向往儒家学说,吴表臣请求挑选讲官来补益皇帝的道德,而且对古今的成功和失败,边防上的利和害。详细研讨探究。从此朝廷下诏开办经学讲席。近臣有人请求任用蔡京的党徒.侍御史沈与求请求明确指出这个人来,公开进行眨斥谴责,当权的人不高兴,剥夺了沈与求的言官职责。吴表臣抗争说:“台谏官是天子的耳目,是用来防止堵塞蒙蔽的,如果怪罪台谏官急切正直就罢免他,不是国家的福分。请恢复沈与求的官职来开拓进言之路。”
当时防备秋天可能发生战事,讨论选择守边防的人,忧虑缺乏将才。吴表臣说:“好坏分明。那么天下的人都知道叛逆和顺从的道理。现在选取忠义不屈服的人,越级提拔使用,岂止是可以鼓励保卫边疆,策划谋略方面也可以依靠。”于是陈敏等十几人逐渐被任用。过了很久。因病请求调往地方任职,凭着直秘阁的身份担任信州知州。
宰相打算让吴表臣担任检正,皇帝说:“我自己将要任用他。”于是授任左司谏。给事中胡安国因议论事情意见不同被罢免,昊表臣上奏挽留他。授任提点浙西刑狱,召入朝廷担任秘书少监,并修撰《哲宗实录》。皇帝到达建康,下诏任命吴表臣兼任留司参议官,授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兵部侍郎。建、崇两位国公要外出跟从老师学习,昊表臣又兼任翊善。皇帝说:“两位国公读书很有进步,是您的功劳。”调任礼部侍郎,升任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当时秦桧想派吴表臣出使金国谈判边界问题,秦桧指着政事堂说:“回来就可以坐到这里。”吴表臣不回答。又因议论大礼的事违背了圣意。罢官离去。
不久起用为婺州知州。碰上发大水,(吴表臣)打开常平仓用仓米救济百姓,然后把事情上报,郡中百姓感激他。考核政绩评为最优,授任敷文阁待制。过了三年,请求领祠禄,进升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在家住了几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吴表臣晚自号湛然居士,日常生活和没有做官时没有两样,乡里人评论推崇吴表臣清淡简约。
[吴表臣,字正仲,永嘉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6:李觉,字仲明,本京兆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答案:
10.C
11.B(《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12.C(王禹偁奏言,李觉不应该居史职,而非大力举荐他)
13. (1)译文: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因”“张”“别”各一分,句意两分)
(2)译文: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意”“宿”“就”“叹伏”各一分,句意一分)
参考译文: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做官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做左赞善大夫,掌管泗州,转任秘书丞。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校定。朝廷的军队出征燕、蓟,命令李觉布置将京东各州粮草运往幽州。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
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李觉说:“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李觉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李觉说:“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登上讲说之位呢。” 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要旨,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
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史馆当值。右正言王禹偁进言说:“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李觉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王禹偁的奏章。淳化初年,皇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维详细校定。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改任水部员外郎、做国子监判官。淳化四年,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直到去世。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雉兔首足的计算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繁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等到完成,果然精巧简便了。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7:杨霆字震仲。少有志节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杨霆字震仲。少有志节。以世泽奏补将仕郎,铨试第一,授修职郎、桂岭主簿,有能声。又五中漕举,改鄂州教授,迁复州司理参军,转常、澧观察推官,擢知监利县。县有疑狱,历年不决,霆未上,微服廉得其实,立决之,人称神明。辟荆湖制置司干官。吕文德为帅,素慢侮士,常试以难事,霆仓卒立办,皆合其意。一日谓曰:“朝廷有密旨,出师策应淮东,谁可往者?”即对曰某将可。又曰:“兵器粮草若何?”即对曰某营兵马、某库器甲、某处矢石、某处刍粮,口占授吏,顷刻案成。文德大惊曰:“吾平生轻文人,以其不事事也。公材干如此,何官不可为,吾何敢不敬。”密荐诸朝,除通判江陵府。江陵大府,雄据上流,表里襄、汉,西控巴蜀,南扼湖、广,兵民杂处,庶务丛集,霆随事裁决,处之泰然。暇日诣郡庠,与诸生讲学,又取隶官闲田,增益廪稍。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丁内艰,德祐初,起复奉议郎、湖南安抚司参议,与安抚使李芾协力战守。霆有心计,善出奇应变,帅府机务,芾一以委之。城初被围,日夜守御,数日西北隅破,霆麾兵巷战,抵暮增筑月城,比旦城复完,策厉将士,以死守之。城既破,霆赴水死,妻妾奔救无及,遂皆死。
(节选自《宋史杨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
B.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
C.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
D.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授为学官名,宋代设教授一职,用来教导诸生,并掌管考查、考核之事。
B.库指藏兵甲战车的屋舍,王勃《滕王阁序》中“武库”的“库”即指此意。
C.巴、蜀本来都是古国,后来被秦所灭,分别被设为巴郡和蜀郡,合称巴蜀。
D.庠是古代乡学名,与“序”均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学生都为普通百姓子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霆才能出众,颇有美誉。他初入仕途,就以能干闻名;升任监利知县后,他通过微服查访决断疑案,被当地民众称为“神明”。
B.杨霆办事干练,折服上司。任荆湖制置司干官时,元帅吕文德几次刁难,他都能应对自如,让吕文德从此以后不敢再轻视文人。
C.杨霆重视文教,关心学生。任职江陵府时,他在公务闲暇的时候给诸生讲学,并拨出官府闲置的田地,让诸生得到更多的口粮。
D.杨霆指挥战斗,应变有方。敌军攻破城池西北角后,他先指挥巷战,后增修月城、鼓舞士气,有条不紊地做出不同方面的应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吕文德为帅,素慢侮士,常试以难事,霆仓卒立办,皆合其意。(5分)
(2)城既破,霆赴水死,妻妾奔救无及,遂皆死。(5分)
答案:
10.(3分)C
11.(3分)D
12.(3分)B
13.(10分)
(1)(6分)吕文德任元帅,一向傲慢欺侮士人,常常拿难办的事情来测试他们,杨霆马上就办好了,都符合他的意思。
(2)(4分)城被攻破之后,杨霆投水而死,他的妻子和妾奔跑来援救,没有赶上,于是都死了。
译文:
杨霆字震仲。从小就有志气和节操。因为世代的恩泽奏补为将仕郎,铨试为第一名,授为修 职郎、桂岭主簿,以才能闻名。又五次中漕举,改为鄂州教授,迁复州司理参军,转任常州、澧 州观察推官,擢知监利县。县里有疑难案件,很多年没有判决,杨霆还没有上任,就穿着便服查 访到实情,马上决断,人们称赞他有如神明。辟为荆湖制置司干官。吕文德任元帅,一向傲慢欺 侮士人,常常拿难办的事情来测试他们,杨霆马上就办好了,都符合他的意思。一天对他说: “朝 廷有密旨,要求出兵策应淮东,谁可以前往呢?”杨霆立即回答说某将可往。他又说: “武器粮草 怎么办?”杨霆立即回答说某营的兵马、某库的武器铠甲、某个地方的箭石、某个地方的粮草, 口授给官吏,顷刻之间事情就办好了。吕文德非常吃惊地说: “我平生轻视文人,因为他们无所事 事。您有如此才干,什么官不能做,我怎么敢不尊敬。 ”秘密把他推荐给朝廷,授任通判江陵府。 江陵是一个大府雄据上流,与襄、汉相表里,向西控制巴蜀,向南扼制湖、广,军民杂居,政务繁杂,杨霆根据事情进行裁决,安然处之。闲暇的时候到郡学去,给诸生讲学,又拨出隶属官 府的闲置田地,增加仓廪的粮食。选拔强壮的百姓,在农闲时训练他们,到时候发给他们器械, 夹杂在士兵的行列里演习,他亲自检阅考试给予奖赏来激励劝勉他们。不久,就有能穿上铠甲骑 马射箭的人,于是都得到他的任用,而军队不再扰乱百姓。遭母丧,德祐初年,守丧期未满又被 任命为奉议郎、湖南安抚司参议,和安抚使李芾合力战守。杨霆心中有计谋,善于出奇应变,帅 府的机要事务,李芾全都交给他。城刚被包围,日夜守卫抵抗,过了几天西北角被攻破,杨霆指 挥部队进行巷战,到了傍晚开始增修月城,等到天亮时月城修好了,他鞭策鼓励将士,以死来守 城。城被攻破之后,杨霆投水而死,他的妻子和妾奔跑来援救,没有赶上,于是都死了。
[杨霆字震仲。少有志节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8:周镳,字仲驭,金坛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周镳,字仲驭,金坛人。父秦峙,云南布政使。镳举乡试第一,崇祯元年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榷税芜湖。忧归,服阕,授南京礼部主事。极论内臣言官二事:“每读邸报①,半属内侍温纶。自今锻炼臣子,委亵天言,祗徇中贵之心,臣不知何所极也。言官言出祸随,黄道周诸臣荐贤不效,而刘宗周等勿获进;华允诚诸臣驱奸无济,而姚希孟等皆蒙谴。每奉严谕率皆直臣封章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祗快奸人之计臣益不知何所极矣。”帝怒斥为民,镳由是名闻天下。
初,镳世父尚书应秋、叔父御史维持,以附魏忠贤并罹逆案,镳耻之。通籍后,即交东林,矫矫树名节。及被放,与宣城沈寿民读书茅山,廷臣多论荐之。十五年起礼部主事,进郎中,为吏部尚书郑三俊所倚。然为人好名,颇饰伪,给事中韩如愈疏论之,罢归。
福王立于南京。马士英既逐吕大器,以镳及雷演祚曾立潞王议,因言镳、演祚等皆私党,请悉置于理,遂令逮治。而士英劾镳从弟钟从逆,并及镳。钟亦逮治。阮大铖居金陵时,诸生顾果等出《留都防乱公揭》讨之,主之者镰也,大铖以故恨镳。镳狱急,属御史陈丹哀求解于士英,为缉事者所荻,丹衷出为长沙知州。于是察处御史罗万爵希大铖指,上疏痛诋镳。而光禄卿祁逢吉,镳同邑人,见人辄詈镳,遂得为户部侍郎。亡何,左良玉称兵檄讨士英罪,言引用大铖,构陷镳、演祚,锻炼周内。士英、大铖益怒。大铖谓镳实召良玉兵,王乃赐镳、演祚自尽,钟弃市。(选自《明史列传一六二》)【注】①邸报:中国古代抄发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和有关政治情报的抄本。②温纶:皇帝诏令敬称。③锻炼:罗织罪名陷害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奉严谕率皆直臣/封章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祗快奸人之计/臣益不知何所极矣
B.每奉严谕/率皆直臣封章/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祗快奸人之计/臣益不知何所极矣
C.每奉严谕/率皆直臣封章/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祗快奸人之计/臣益不知何所极矣
D.每奉严谕率皆直臣/封章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祗快奸人之计/臣益不知何所极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在一定时期内带孝,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B.封章:言机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亦称封事。 C.通籍:将记有姓名、年龄、身份的竹片挂在官门外,经核对可以进出官门。因此后来便称做官为“通籍”。 D.从弟:一种称谓,也称堂弟。是同祖的叔伯之子而年纪小于自己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镳大胆直言,因此获罪。他在任南京礼部主事时,上书言及朝中弊端,惹怒皇帝,被斥退为民。
B.周镰虽好名节,但做事不谨慎。当初其世父、叔父因依附魏忠贤获罪,他自己涉案其中被流故。
C.周镳命途多舛,屡遭攻讦。他因从弟被马士英弹劾而受到牵连,罗万爵、祁逢吉对他也皆有恶语。
D.周镰因左良玉兴兵而遭杀身之祸。左良玉的言行激怒了马士英、阮大铖,最终周镳被赐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为人好名,颇饰伪,给事中韩如愈疏论之,罢归。
(2)镰狱急,属御史陈丹衷求解于士英,为缉事者所获,丹衷出为长沙知州。
答案:
10.B11.A(服阙:守丧期满)12.B(并非涉案其中被流放)
13.(1)译文:然而周镳做人喜好名声,很爱掩饰作假,给事中韩如愈上疏(奏章)给他定罪,周镳被罢免回家。
(2)译文:周镳的案件紧急,嘱咐御史陈丹衷向马士英请求解救,被搜捕的人抓获,陈丹衷被调职出京任长沙知州。
参考译文:周镳,字仲驭,是金坛人。父亲周秦峙,是云南布政使。周镳参加乡试考取第一名,崇祯元年成为进士,被授任为南京户部主事,在芜湖征税。因丧事回家,服丧期满,被授任南京礼部主事。极力论说宦官、言官二事:“每次阅读邸报,大半是内侍代为发布的皇帝诏令。如今酷吏故意加罪于大臣,亵渎皇上言论,恭敬顺从宦官的心思,我不知这样下去恶果怎样。言官言论说出来就有祸患相随,黄道周众大臣举荐贤才不成功,而刘宗周等人不能得以进用;华允诚众臣驱除奸佞没有成功,而姚希孟等人都蒙受贬谪。常常奉行严肃告谕,大多都是直言进谏的大臣被密告。从此背弃忠良之人,助成奸佞小人,只是让奸人之计得逞畅快,我更不知这样下去的恶果怎样。”皇帝很生气,把周镳斥退为民,周镳因此而在天下闻名。
当初,周镳的伯父尚书周应秋、叔父御史周维持,因为依附魏忠贤一同遭受叛逆案,周镳以此为耻。他做官后,就结交东林党,树立了很高的名节。等到他被流放,和宣城沈寿民在茅山读书,朝廷大臣大多谈论推荐他。十五年起任礼部主事,进升为郎中,受吏部尚书郑三俊倚重。然而周镳做人喜好名声,很爱掩饰作假,给事中韩如愈上疏(奏章)给他定罪,周镳被罢免回家。
福王在南京称王。马士英已经追随吕大器,因为周镳以及雷縯祚曾经有拥立潞王的议论,于是说周镳、雷縯祚都是潞王的私党,请求全都交付法官,令人逮捕论罪。而马士英弹劾周镳的堂弟周钟随从为乱,并涉及周镳。周钟也被逮捕论罪。阮大铖在金陵的时候,儒生顾杲等人出《留都防乱公揭》声讨他,主办的人是周镳,阮大铖因此痛恨周镳。周镳的案件紧急,嘱咐御史陈丹衷向马士英请求解救,被搜捕的人抓获,陈丹衷被调职出京任长沙知州。在这种情况下察处御史罗万爵迎合阮大铖的意旨,呈上奏章极力诋毁周镳。而光禄卿祁逢吉是周镳的同乡人,看到人就责骂周镳,于是得以当了户部侍郎。没多久,左良玉举兵征讨马士英的罪行,檄文中引用了阮大铖罗织罪名陷害周镳雷縯祚,故意加罪于周内等事件。马士英阮大铖更加愤怒。阮大铖称实际上是周镳召来的左良玉的军队,福王于是赐周镳、雷縯祚自尽,对周钟在闹市中执行死刑。
[周镳,字仲驭,金坛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9:刘审交,字求益,幽州文安人也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①刘审交,字求益,幽州文安人也。少略知书,通于吏事,为唐兴令,补范阳牙校。刘守光僭号,以审交为兵部尚书,守光败,归于太原,唐庄宗以为从事。其后赵德钧镇范阳,北面转运使马绍宏辟审交判官。王晏球讨王都,以为转运供军使。定州平,拜辽州刺史。复为北面转运使,改慈州刺史,以母老去官。母丧哀毁过礼不调累年。
②晋高祖即位,杨光远讨范延光于魏州,审交复为供军使。是时,晋高祖分户部、度支、盐铁为三使,岁余,三司益烦弊,乃复合为一,拜审交三司使。议者请检天下民田,宜得益租,审交曰:“租有定额,而天下比年无闲田,民之苦乐,不可等也。”遂止不检,而民赖以不扰。迁右卫上将军、陈州防御使。出视民田,见民耕器薄陋,乃取河北耕器为范,为民更铸。安从进平,徙审交襄州,又徙青州,皆有善政。罢还。
③契丹犯京师,留萧翰而去,翰复以审交为三司使。已而翰召许王从益守京师。汉高祖起义太原,从益召高行周以拒高祖,行周不至。从益母王淑妃与群臣谋迎高祖,或以谓燕兵在京师者犹数千,可以城守而待行周,淑妃不从,议未决。审交进曰:“余燕人也,今为燕守城,当为燕谋,然事势不可为也。太妃语是。”从益乃罢不设备,遣人西迎高祖。高祖至,罢审交不用。隐帝时,为汝州防御使,有能名。乾祐三年卒,年七十四。州人聚哭柩前,上疏乞留葬近郊,使民得岁时祠祭。诏特赠太尉,起祠立碑。
《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六》
17.第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母 丧 哀 毁 过 礼 不 调 累 年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北面转运使马绍宏辟审交判官 (2)乃复合为一
(3)而天下比年无闲田 (4)使民得岁时祠祭
1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通于吏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B.为民更铸 为击破沛公军(司马迁《鸿门宴》)
C.可以城守而待行周 夫夷以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D.乃取河北耕器为范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遂止不检,而民赖以不扰。
(2)从益乃罢不设备,遣人西迎高祖。
21.文中第③段画波浪线文字在《旧五代史》中记载如下:
此城经敌军破除之后,民力空匮,余众幸存,若更谋之不臧,闭门拒守,一月之内,无复遗类。诸君勿言,宜从太妃处分。
两种记载你更欣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4分)
答案:
17. (2分)母丧/哀毁过礼/不调累年
18.(共4分,一个1分)(1)征召;(2)整体;(3)近年;(4)按时
19. (2分)B
20.(共5分)(1)(朝廷)于是停止此事不去检视民田,因此百姓仰仗(1点)他的提议(1点)而没有被扰乱(1点)
(2)李从益于是罢兵不设防备(1点),派人往西边(1点)迎接汉高祖。
21. (4分)《新》好:文章第二段主要写刘审交体恤民情、以民为本的品质。《新》的记载,着重表现刘审交审时度势的果决。人物形象较之《旧》更丰富立体。
《旧》好:文章第二段主要写刘审交体恤民情、以民为本的品质。《旧》的记载,着重表明刘审交不希望因为上层谋划失当而使民众受难。较之《新》,可以使其一心为民的良吏形象更为突出。(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可从多个角度作答,设如下评分要点,对一处给1分,给满4分为止。
①《新》连用肯定语气,语气强烈;
②《新》语言更加精炼(简明、简洁),语气强烈;
③《新》强调自己“燕人”的身份,情感更显真挚、真诚、恳切;
④《新》强调“事势不可违”;
⑤《新》表现刘审交审时度势的果决;
⑥《新》的描述使整篇文章人物形象更丰富、立体;
⑦《旧》整散结合,语言富于变化;
⑧《旧》强调目前处境的艰难(局势的紧迫);
⑨《旧》突出了谋划不当而带来的严重危害;
⑩《旧》对“事势”的说明更为具体;
⑾《旧》表现了刘审交一心为民的品质;
⑿《旧》的描述使整篇文章人物形象更集中、更鲜明;
⒀原文第二段主要写刘审交体恤民情、以民为本的品质;
⒁说服力更强。
⒂上下文的连接更紧密。
其中:①②⑦为语言形式分析;③④⑤⑧⑨⑾⒀属于文本内容分析;⑥⑩⑿⒁⒂属于作用效果分析。
[刘审交,字求益,幽州文安人也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人的文言文原文与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9.伤仲永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