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寻李九庄翻译及赏析
“nnb”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三日寻李九庄翻译及赏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三日寻李九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三日寻李九庄
唐代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译文
在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个家住溪边的好友,因为是在三月三日里乘舟来寻访友人,在这个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节令里、那美丽的景色都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以前的山阴兰亭之会.故人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
注释
三日:古代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通常以三月三日度此节。
永和:东晋穆帝年号。王羲之《兰亭集序》记公元353年(永和三年)三月上巳日,会集名士于会稽山阴兰亭;作者恰于三日乘舟访友,故用此典。
桃花岸:暗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事,喻李九是隐士。
赏析
诗的题材很平常,内容也极单纯: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位家住溪边的朋友李某(“九”是友人的排行)。头一句写这次行程的出发点——杨林东渡头的景物。顾名思义,可以想见这个小小的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出发时潇潇春雨已经停歇,柳林经过春雨的洗涤,益发显得青翠满眼,生意盎然。这清新明丽的景色,为这次轻松愉快的游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气氛;雨后必然水涨,也为下句“荡轻舟”准备了条件。
第二句写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和诗意联想。因为是三月三日乘舟寻访友人,这个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节令、美丽的景色都很容易使诗人联想起历史上著名的山阴兰亭之会。诗人特意标举“永和三日”,读者即可以从这里引发出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清丽画图,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欢乐场面。
三四两句转写此行的目的地——李九庄的环境景色。故人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三月初头,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让人自然联想起夹岸桃花的武陵源。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正是暗用桃花源的典故,把李九庄比作现实的.桃源仙境,不过用得非常自然巧妙,令人浑然不觉罢了。张旭《桃花矶》说:“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同样暗用桃源之典。但张诗以问语作收,得摇曳不尽之致;常诗以直叙作结,见兴会淋漓之情。机杼虽同,而意趣自异。
以上所说的,是把三四两句理解为诗人到达李九庄后即目所见的情景。这境界、情调已经够优美了。但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却感到诗人在构思上还打了一个小小的埋伏。三四两句,实际上并非到达后即目所见,而是舟行途中对目的地的遥想,是根据故人对他的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想象。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只是听朋友说过:从杨林渡头出发,有一条清溪直通他家门前,不须费力寻找,只要看到一片繁花似锦的桃林,就是他家的标志了。这正是“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这种诗意遥想的由来。不妨说,这首诗的诗意就集中体现在由友人的提示而去寻访所生出的美丽遐想上。这种遐想,使得这首本来容易写得比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
创作背景
诗人在三月三日,一个新雨初停天清气爽的早晨去拜访友人,即兴而作此诗。
篇2:常建唐诗《三日寻李九庄》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注释】
⑴三日:古代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通常以三月三日度此节。
⑵永和:东晋穆帝年号。王羲之《兰亭集序》记公元353年(永和三年)三月上巳日,会集名士于会稽山阴兰亭;作者恰于三日乘舟访友,故用此典。
⑶桃花岸:暗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事,喻李九是隐士。
【翻译】
当我走过横跨山溪上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我;来到农家门前,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鸡在咯咯鸣叫,像是在欢迎来客;山农陪伴我参观焙茶,深表歉意地说,不要嗔怪被烟熏了;到打谷场上,山农为天晴可以打谷而欣喜不禁。
【赏析】
诗的题材很平常,内容也极单纯: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位家住溪边的朋友李某(“九”是友人的排行)。头一句写这次行程的出发点——杨林东渡头的景物。顾名思义,可以想见这个小小的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出发时潇潇春雨已经停歇,柳林经过春雨的洗涤,益发显得青翠满眼,生意盎然。这清新明丽的景色,为这次轻松愉快的游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气氛;雨后必然水涨,也为下句“荡轻舟”准备了条件。
第二句写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和诗意联想。因为是三月三日乘舟寻访友人,这个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节令、美丽的景色都很容易使诗人联想起历史上著名的.山阴兰亭之会。诗人特意标举“永和三日”,读者即可以从这里引发出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清丽画图,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欢乐场面。
三四两句转写此行的目的地——李九庄的环境景色。故人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三月初头,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让人自然联想起夹岸桃花的武陵源。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正是暗用桃花源的典故,把李九庄比作现实的桃源仙境,不过用得非常自然巧妙,令人浑然不觉罢了。张旭《桃花矶》说: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同样暗用桃源之典。但张诗以问语作收,得摇曳不尽之致;常诗以直叙作结,见兴会淋漓之情。机杼虽同,而意趣自异。
以上所说的,是把三四两句理解为诗人到达李九庄后即目所见的情景。这境界、情调已经够优美了。但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却感到诗人在构思上还打了一个小小的埋伏。三四两句,实际上并非到达后即目所见,而是舟行途中对目的地的遥想,是根据故人对他的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想象。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只是听朋友说过:从杨林渡头出发,有一条清溪直通他家门前,不须费力寻找,只要看到一片繁花似锦的桃林,就是他家的标志了。这,正是“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这种诗意遥想的由来。不妨说,这首诗的诗意就集中体现在由友人的提示而去寻访所生出的美丽遐想上。这种遐想,使得这首本来容易写得比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
篇3:三日寻李九庄,三日寻李九庄常建,三日寻李九庄的意思,三日寻李九庄赏析
三日寻李九庄,三日寻李九庄常建,三日寻李九庄的意思,三日寻李九庄赏析 -诗词大全
三日寻李九庄作者:常建 朝代:唐 体裁:七绝 雨歇阳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篇4:三日寻李九庄,三日寻李九庄常建,三日寻李九庄的意思,三日寻李九庄赏析
三日寻李九庄,三日寻李九庄常建,三日寻李九庄的意思,三日寻李九庄赏析 -诗词大全
三日寻李九庄作者:常建 朝代:唐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篇5:《倪庄中秋》翻译赏析
《倪庄中秋》翻译赏析
《倪庄中秋》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其古诗全文如下: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前言】
《倪庄中秋》是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写初秋时节,自己艰难的人生经历,由景入情,反映了艰辛的社会生活。
【注释】
强饭:亦作“彊饭”。 努力加餐;勉强进食。
狭衣:不宽阔的衣服。
溪声:溪涧的流水声。
【翻译】
不想吃饭身体日渐消瘦,穿着平破烂的衣服,秋天的`寒意不知不觉中到来,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回忆童年。那时候怎么知道人生的艰难,早上的露气飘进茅屋,在沙滩边能听到溪水的声音。每每到了晚上月亮(山中)就出来了,到了黎明也从没有看过一眼。
【赏析】
《倪庄中秋》是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写初秋时节,自己艰难的人生经历,由景入情,反映了艰辛的社会生活。元好问的这首诗,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
篇6:早春寻李校书翻译
作者:元稹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翻译:无
篇7:早春寻李校书翻译
首句“款款春风淡淡云”,写天气,最富神气,妙处有三。“款款春风”写触觉,“款款”二字特妙,它不但写出了春风速度的缓慢,更写出了春风的神情――和蔼,春风的本色――“柔”。跟春风打一个照面,仿佛迎面飘来一位端庄秀美的新婚娇娘。“淡淡云”写视觉,“淡淡”状云的浓度,“淡淡”二字亦妙,好似随手拈来,其实深见功力,若晴朗的天空无一丝云采,那还不够美,美就美在天上有云,那云却是淡淡的,衬拖在蓝蓝的天空中,仿佛姑娘们肩上的纱巾,轻盈缥缈。第三妙是在一句之中用了两组叠字,“款款”与“淡淡”,不但具有视觉美,更具有音韵美。元稹尊崇的大诗人杜甫曾游长安城中的曲江,留下“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之二)的美诗,“款款”修饰“蜻蜓”,写出了蜻蜓的悠闲自由,无忧无虑。(当时杜甫正叹“酒债寻常处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元诗中的“款款”或来于此,但元稹却“青于蓝而胜于蓝”了。
次句“柳枝低作翠笼裙”,春风抚育下的柳枝已长出细细的嫩叶,远远望去,一棵柳树就是一条翠绿的笼裙。在微风下,柳枝轻扬,仿佛绿裙起了皱缬;曲江边上,尽是柳树,树树柳枝在微风中轻扬,就恰如无数的舞女在尽情飞舞。
第三句“梅含鸡舌兼红气”,写嗅觉,“含鸡舌”的梅是早梅,说的是梅含苞欲放,红色的花蕊已突破了花苞,就象鸡的红色的舌头。满树的红梅朵,在春天的早上,使轻雾也染成了红色,空气中散发着梅的馥郁的芳香。
第四句“江弄琼花散绿纹”,“弄”者,戏弄也,生也。春水也似乎正高兴,欢腾的水变戏法似地生出朵朵洁白的浪花,碧绿的江中泛动着阵阵波纹,那景致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第五句“带雾山莺啼尚小”,写褐绿色的小山莺在林间嬉飞,要不是“间关莺语花底滑”的话,很难感觉到山莺的存在,山莺就象一朵朵飘动的绿雾,在林间浮动。
第六句“穿沙芦笋叶才分”,芦笋刚破土而出,才长出两三片嫩叶。一个“穿”,形象地摹出了春的活力,破土的芦笋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力量,我们仿佛能听到芦笋拼命生长时挤压泥土而发出的OO@@的声音。
前三联突出了“早春”的风貌:新柳,春梅,小山莺,芦笋。
最后一联“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诗人一大清早出门,一路上春光无限,激起了他的春情,兴奋不已,但他心里清楚,自己分明不是出来踏春,于是,诗人反问自己,是什么撩乱自己的芳情呢?原来是自己的朋友李校书,是因寻李校书之故,诗人才清早出门,才见一路好春色,从这一联,我们可以感知诗人和李校书的友情的深厚。诗人一想到要和友人李校书见面,心情十分畅快,所以一路景物也显得那么宜人。
《早春寻李校书》写出了春的神、色、香、声、力。春的本色――“柔”;春的色彩――白、翠、红、绿;春的气味――香(梅花有扑鼻清香);春的声音――间关莺语花底滑;春的力量――芦笋穿沙而出。《早春寻李校书》一诗充满了色彩美,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柳是翠的,梅是红的,水花是白的,水是绿的,山莺是褐绿色的,笋是嫩绿色的.,五彩斑斓。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元稹诗时说,“微之多深着色”,而且“色欲其妍”,道出了元稹在诗歌中追求色彩美的旨趣。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有四。
一是空间开阔。首联用的是远镜头,写高空的“淡淡”白云,第二联用的是特写镜头,写地上的柳、梅,第五句又用一远镜头,写带雾的山莺,第六句用特写镜头,细写近处的芦笋,远景近景的交错展现,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二是比喻传神。二、三、四句连用三个比喻,柳枝似笼裙,梅花似鸡舌,江水似琼花,比喻精妙,让人遐思。
三是写出了春天给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美妙的享受,或者说作者调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官能来赞美早春,全面而精确地写出了早春的特有风物。这首诗体现出了元诗“意必尽言,言必尽兴”(陆时雍语)的特色。
四是动静结合。全诗前三联写景,动景与静景交错出现,款款春风是动景,柳枝却是静景;梅是静景,江流是动景;山莺是动景,芦笋却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
苏东坡评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诗中有诗。”(《东坡志林》)元稹这首《早春寻李校书》,难道不是一幅动人的画?它写景天上地下呼应,远近互取,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画意盎然,深蕴着诗人沉浸在春景中的怡悦之情,诗情画意有机融为一体。
元稹好友白居易在《酬微之》中评元稹诗歌:“声声丽曲敲寒玉,句句妍辞缀色丝,”元诗歌不仅音韵美,辞藻美,而且意境美。读罢全诗,我们的眼前总会浮现一幅优美的早春图。
作者资料: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南人,唐朝著名诗人。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六世祖隋兵部尚书元岩受赐宅邸,迁居长安。8岁丧父,随母郑氏赴凤翔“依倚舅族”,14岁在长安参加明经科考试,15岁明二经及第,22岁守选期满,始授散官将仕郎。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为监察御史。长庆元年(8)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出任御史大夫、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大和五年(831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赠尚书右仆射,次年7月归葬咸阳洪渎原祖茔。
元稹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
篇8:早春寻李校书翻译
①前解写“早春”。
此解虽写早春,然只其句是清朝晏起,已下二三四句,一路推窗看柳,巡檐嗅梅,出门观江,便是渐渐行出高斋,闲闲漫寻江岸。一头虽是赏心寓目,一头已是随步访人也。逐句细玩之。
②后解写“寻李校书”。
五六非又写“早春”,正是独取“尚小”、“才分”字,言一时春物,绝无足以缭乱我心者。然则今日之寻,乃是得得为君,而君不可不知也。
篇9: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翻译赏析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翻译赏析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前言】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写作者送妻子上庐山访道的情景,诗中描绘了女道士清幽的居住环境和闲适的修道生活,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因社会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向往出世的思想感情。
【注释】
⑴内:指妻子。
⑵着玉鞭:一作“不着鞭”。
【翻译】
老婆去寻李林甫的女儿——道士李腾空,应该去她在庐山上的茅庐。她正在用水舂提炼云母以炼丹药,茅庐傍边一定还种有石楠花。你如果喜爱她的幽静居处,就不妨住下,与她一道修炼。
【鉴赏】
李白从世俗的喧嚷中走出,来到山碧林翠的`庐山屏风叠。“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就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将行程添上几番神秘,几番秀气。诗人情感由豪放变成和缓,表现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的从自然而来,返归自然的艺术心态。所以他毫不晦隐地写道:“若恋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李腾空是唐相李林甫之女,她才智超人,又极有姿色。然而她不慕荣华富贵,却痴心学道,自京都长安来庐山隐居,过着清苦的生活,说明唐代朝野崇尚道家风气之浓。“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寥寥数笔点化出一位心地纯白、无浊秽之气的相门女子具备的不为世俗情欲所沦丧的本性和清静的道士形象。一个人如果对世欲荣利无所追求,其归宿最好就是“一往屏风叠,乘鸾着玉鞭”。李白的妻子也是相门之后,因此也有人认为第二首“多君相门女”指的是李白的妻子。李白夫妻与李腾空一样,所企慕的就是“青莺子千岁,而千岁化桃子”(关尹子《釜》)的与世无争,长生不老的仙界生活,并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定为自己的处世态度。
篇10: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翻译赏析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翻译赏析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 计程今日到梁州。
注释:
(1)破:破除,解除。
(2)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3)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4)计程:计算路程。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译文:
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赏析:
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元和四年(809),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这是一首即景生情、因事起意之作,以情深意真见长。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那么,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呢?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 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这件事,表面上有一层神秘色彩,其实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现的巧合,而这一巧合正是以元、白平日的友情为基础的。唐代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当时游赏胜地。而且,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进士题名之处。元、白两人想必常到这两处共同游宴。对元稹说来,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怀念故人、追思昔游时,这两处长安名胜,不仅在日间会时时浮上他的'心头,当然也会在夜间进入他的梦境。由于这样一个梦原本来自对故人、对长安、对旧游的朝夕忆念,他也只是如实写来,未事渲染,而无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全在其中。其情深意真,是可以与白诗比美的。
联系元稹的诗,更可见两人的交谊之笃,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首《忆元九》诗虽象是偶然动念,随笔成篇,却有其深厚真挚的感情基础。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合若符契”。而且,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读者不仅从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了真和美的享受。
【三日寻李九庄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6.李庄导游词介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