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解:其亡 其亡 系于苞桑
“hu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易经讲解:其亡 其亡 系于苞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易经讲解:其亡 其亡 系于苞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易经讲解:其亡 其亡 系于苞桑
易经讲解:其亡 其亡 系于苞桑
社会为什么会乱呢?怎么用易经来解释呢?人的危险在哪里?怎么看待危险呢?
下面讲否卦九五爻的爻辞。
否卦与泰卦相对,地天就是泰卦,倒过来天地就是否卦。大家仔细研究我们的《易经》,非常奇妙,地在上面,天在下面,反而太平,是好事;倒过来地在下面,天在上面,就糟糕,就不对了。
年轻时我们对这个道理弄不清楚,后来一想天地混沌的时候反而没有事,一有了天地麻烦就来了。有天地而后有男女,有男女而后有夫妇,有夫妇便有是非、烦恼,这样天地间的问题就无穷无尽了。
所以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叫天地否卦,上帝创造了万的,却给人类带来了烦恼与痛苦,这是笑话。我们常常引用否极就泰来,所以懂了《易经》的人,没有什么叫好运坏运的。换句话说,坏里边有好,好里边有坏,好的过去坏的就来,坏的过去好的就来!
孔子解释这一段政治哲学说: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我们今天台湾的社会,大家都忘了这句名言,这是很危险的。否卦的九五爻就说:“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其亡!其亡!”快要掉下来啦!快要掉下来啦!“系于苞桑”,好象很重的东西,吊在很细的桑树枝上,风一吹摇摇晃晃的,那根细枝一断便完了。所以孔子说:“危者,安其位者也”。
人的危险在哪里?很多朋友出门坐飞机怕飞机出事,走在马路上怕被汽车撞上。其实最危险的地方是在你自己家里床 上。过去不是发生过这种事情吗?一家人都在家里,飞机掉下来把一家人统统都压死了。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危险随时都有。什么叫危险呢?“安其位者也。”自己今天的位置,今天的成就,自己觉得很满足,便会大意,以为自己没有问题,这才是最危险的。危险在不危险里头,平安里头就有危险,路马路不一定危险,坐收音机也不一定危险。
“亡者,保其存者也。”乡下老太婆有几千块钱,一定用袋子装起来,放在她最秘密的地方,小偷一来,一下就找到了。天地间的东西想永远保存,希望永远属于你,那是不可能的`。“亡者”,一个国家灭亡,就在他强盛的进修已种下灭亡的种子了。一个人的失败,就在他成功的进修就种下失败的种子了。所以说,“亡者,保其存者也”。
社会为什么会乱呢?“乱者,有其治者也,”乱出在太平,我们看历史就知道,时代坏了,出来革命,打下天下,争得统治。时代好了,太平了,又种下乱因,因果就在这里。要把这个政治哲学道理搞清楚,就要反过来,“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人生没有太平的,生命随时有麻烦,随时要小心。“存而不忘亡”,当我们现在存在的时候,就要想到有一天不属于我的时候。“治而不忘乱”,社会安定太平的时候,便要想到随时会有乱的发生。
所以大政治家们就是善于堵老鼠洞的人。老房子,一有老鼠洞就把它堵起来,一部机器一个小螺丝钉掉了,马上把它补起来,这部机器就不会坏了。
不然今天掉一个螺丝钉,明天又掉一个螺丝帽,不要好久,这部机器就报销了。大政治家们对国家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小地方的问题,都已经知道了,一个政策下去,已经把那老鼠洞堵好了。《易经》的道理告诉我们这个“治而不忘乱”,懂了这个道理,懂了否卦九五爻的爻辞,我们这个生命,以及宇宙间一切的事情,就像这个卦里说的一样,“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苞”也叫苞萝,也叫鸟萝,江 渐一带叫鸟萝。鸟萝并不是鸟巢,而是一大团 的草窠,上边只有一点点小藤吊着,风一吹,摇摇摆摆,非常危险。生命的道理就像这个草苞子吊在那里,象征着生命的朝不保夕。任何的成功也是这样。所以《易经》的哲学看通了,跟佛家的哲学一样,看人的生命也同样的是朝不保夕。
篇2: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
秦穆公曾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呀。”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喝酒是要死人的。”于是按次序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地走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咱们可以用出力(为君王)拼死作战,来报答(当初)吃了穆公的马他还给我们酒喝的恩德。”于是冲散了包围,穆公最终脱离危难,并打败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这就是所谓的“做有道德的事情,必然会有福报”。
篇3:暮而果大亡其财是什么意思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
宋国有个富人,有一天下雨那个富人家的墙被毁坏。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他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韩非子·说难》,题目是编者加的。作者是韩非(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在《韩非子》里。
思想主题:
这篇文章告诫人们对待人家的劝告或意见,不能举贤避亲,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说不定害了自己。同样的事但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却不同对待,这是不正确的。做人做事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
篇4:主贪丧其国 臣贪亡其身
主贪丧其国 臣贪亡其身
文/清言“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是唐太宗对群臣不要贪赃纳贿的告诫和对自己的勉励。唐太宗及左右大臣能够修德治国,戒贪安邦,最终使大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一个朝代。
其实,不仅为官治平需要勿贪,在物欲横流之中,面对永无竭止的私欲,唯有知足和随其自然才能长保安乐。
在《贞观政要》中,记载了唐太宗当时对群臣“勿贪”的有关论述,其译文如下:
贞观初,太宗对侍臣说:“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宝贵的,如果用来弹击麻雀,这不是很可惜吗?况且人的性命比明珠还珍贵,见了金钱财帛连法网也不怕了,就敢直接接受贿赂,这是不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可用来弹击麻雀,何况人的性命如此宝贵,哪能用来换取财物呢?你们如果能都努力忠诚正直,益国利人,这样官爵就会马上来到。如果不能以这种方法来追求荣华,竟然敢接受财物,等到贪赃纳贿的事败露的时候,其性命也要灭亡了,实在是可笑的事。帝王也是这样,如果纵情放纵逸乐,劳役无度,信任重用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有此一样,哪能不灭亡?隋炀帝奢侈反而自认为圣贤,结果死于匹夫之手,也是可笑的。”
贞观二年,太宗对侍臣说:“朕曾说过贪财的`人却并不懂得爱财。比如朝廷和地方五品以上的官员,俸禄优厚,一年所得的数目很多。如果接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也不过数万,一旦事情败露,官职俸禄都被削夺,这岂是懂得爱财?这是因小而失大。以前的公仪休生性喜爱吃鱼,但他从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所以他能长久的吃到鱼。并且做君主的贪,必丧其国;为臣的贪,必亡其身。《诗经》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大风刮得很猛,贪人败坏族类。是说一人贪会贻害很多人。)’这确实不是妄言。以前的秦惠王要讨伐蜀国,但不知道道路,于是刻了五头石牛,把金子放在石牛后面。蜀人看见后,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便派五个大力士把石牛拖入了蜀国,道路出现了,秦军跟随其后而攻打了蜀国,蜀国于是就灭亡了。汉朝的大司农田延年贪赃纳贿三千万,事发后自刎而死。类似这样的事,怎能数得过来!朕今天以蜀王作为借鉴,你们需要以田延年作为前车之鉴。
贞观四年,太宗对公卿说:“朕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但忧念爱惜百姓,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长久以来小心谨慎以敬畏天地。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岂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说:“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筑巢于树木的顶端;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然而能被人们所捕获的,都是因为贪饵的原故。’现在大臣受任命,居高位,食厚禄,应当要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清廉无私,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那些以身犯法的,都是因为贪图财利,这与那些鱼鸟有什么不同呢?你们应当好好想想这些话,作为借鉴和告诫。”
篇5:易经讲解:易其至矣乎
易经讲解:易其至矣乎
子曰:易其至矣乎?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人生的最高原则
“子曰:易其至矣乎?”
一个结论先摆在前边,这是哲学性的。孔子说《易经》的学问,是世界上一切学问的顶点。“易其至矣乎”,就是到了顶点的意思,没有学问可以超过它的范围。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那么《易经》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呢?拿人生哲学来讲,我们的老祖宗,上古的圣人,拿这个《易经》象、数、理的哲学,指导我们人生的境界,推崇你的人生, 崇高你伟大的德业,发展你伟大的德业——这个业并不是升官发财,而是道德的事业,使我们懂得人生伟大的价值,那就是孔子最精彩的一句话,“知崇礼卑”四个 字。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知崇”,智慧要高瞻远瞩,要有最高的目标。“礼”者 履也,履就是走路,第一步开始起步是要从最平凡的地方开始。“卑”就是卑下。目标要高远,但是开始的时候却要踏实,从最平凡处起步。能如此,你这个人生一 定会有成就的。不然仅有高远的理想,不晓得从最平凡、最踏实的第一步开始,便永远停留在幻想中、梦想中,不会有任何成就的。所以圣人的名言是“知崇礼 卑”。比如说你要创一番事业,理想尺管很高,但着手处的第一步,要用你的.智慧,踏得很低、很卑的地方,不要踏得很高。想一步登天那就完了!最后非跌死不 可。
“崇效天”,所谓崇高就是像效法乾卦一样,像天那么高远,像虚空那样无量无边的伟大崇高。
“卑法地”,就是像大 地一样,那么实在、那么能够担负一切。这个大地,担负了万物生命的一切,好的坏的它都包容、都担负。一个当领导的人,要特别注意这点,要能“卑法地”—— 容纳一切,有能够担负一切的精神。所以孔子研究《易经》,乾坤两卦最为着重,所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中矣”!
研究《易经》,首先要把乾 坤两卦研究透彻,这两卦我们过去都讲过的,大家回去要再好好复习复习,务期彻底了解。懂了乾坤两卦就懂了天地,了解了宇宙。天地代表了空间和时间,我们抬头就是天,脚踏就是地,不管我们在太空或飞机中都是一样,天永远在上 边,在虚空那边;地就是实在的大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我们仔细琢磨琢磨这些文字的排列组合,就可看出孔子用字之妙。“设”就是假设,也是人为 规定的。永远看不见、摸不着、无穷尽、无止境、无量无边的就是天。当我们脚踏着地,地是可以摸到的,那个确实的就叫作地。所以乾坤两卦,假设了天地的位 置,而“易行乎其中矣”。整个《易经》的道理,在你懂了乾坤两卦后,对《易经》生生不已的奥妙、秘密,便可洞若观火,统统了解了。
成性存存和如如不动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这是孔子最精彩的一句话,在人生哲学中不仅仅是《易经》,也与修道有关。这八个字没有办法解释。所以我过去曾经答允商务印书馆,把《易经》翻译成白话, 最后想想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投降了。讲《易经》只有用古文的解释,否则没有办法,因为白话解释没有办法传神达义。像你们学佛讲“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绝 对空吗?不是空!是有吗?也不是有。孔子用“成性存存”四个字,便统统讲完了。可见孔子是得道了。“成性存存”,真到了了解《易经》那个道统,宇宙万有那 个道体的境界,它永远是不生不死的。“存存”,就是这个样子。只有佛家“如来”两字翻译得最好,佛家翻译“如来”是道,“如来”代表了佛家,也代表了道。 什么叫“如来”?就是“如如不动”。什么叫“成性存存”呢?就是“如如不动”。佛家讲“如如不动”,并没有说不动啊!只是好像不动。你听听看!好像不动, 你说它动不动呢?不能说它是动,也不能说它是不动,所以叫“如如不动”,这个样子就叫“如来”。
孔子当年早就在《易经》中提出“成性存 存”的境界。这个“道”,我们不要再解释了,孔子已经说得很明白,就像“义”者宜也,相宜的宜,要恰到好处,太过了是不对的。所以在佛学的心经里说“不垢 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宜也,也就是中道;“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道义之门”,就可以完成道,达到“明心见性”“如如不动”的境界了。
篇6:易经讲解:易其心定其交
交朋友之道,要“易其心而后语”,要彼此知心。但是知心很难,《昔时贤文》说:“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所以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已,死而无憾!”我们也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真有一个知已的,尽管我们都有家人、父子。
但夫妇为夫妇,不一定是知已;兄弟是兄弟,父母是父母,也不一定是知已。所以知已只有友道,友道就是社会之道,有人把五伦之外加一伦,那是不通的。朋友一伦就是社会,过去家庭一伦也是社会。
我们中国文化标榜的知心朋友,从古到今只有一对,就是管仲与鲍叔牙两个人。以后的历史虽不敢说没有,但的确很少。
如果大家懂得他们两人全始全终的历史,就可以知道知心不容易了。所以孔子在这里提到“易其心而后语”,这个“易”就是交 易的易,不是容易的易。“易其心”是彼此换了心,就像古人一首非常有感情的词:“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我们为什么讲到这里?就是拿这首词来说明什么叫做“易其心”,也就是朋友与朋友之间要能交 心,才算知心。大家可以想一想,人与人之间可以谈知心话的多难找!孔子的看法,要能“易其心”,才能讲朋友之道。“定其交 而后求”,我们在社会上交 朋友,人与人之间要“定其交 ”,要有交 情。
记得我们年轻时把朋友分类,一种是一般有朋友,见面之交 的都是朋友;一种是政治上的朋友,就是有利害关系的朋友,除了利害关系,政治上没有朋友;另有一种是经济上的朋友,所谓通财之谊,能做到通财之谊就很难了;最难得的是道义之交 ,那是更难了。
我们一生能不能交 到一个没有一点利害关系的朋友,都是大问题,包括了政治、经济、普通等等一切的朋友在内,能够全始全终的有几个?如果有,这个就是可以相交 的朋友。朋友的'交 情能够“定其交 ”,才可对他有所要求。
譬如我们前面讲过的管鲍之交 ,管子开始跟鲍叔牙做生意,结帐的时候,鲍叔牙也不问赚了多少,管仲就自己装了起来。人家告诉鲍叔牙,管仲太不够意思,两个人做生意赚了一千万,才给你鲍叔牙一百万!鲍叔牙不但不以为意,还说:“他因为穷!他需要钱,我不需要。”这多么难?管仲那个做法是乱来的,拿了就拿了,用了就用了,管仲的心情鲍叔牙了解。
最后管仲要死的时候,齐桓公对他说:你死了以后,我想把这个宰相交 给鲍叔牙来做如何?管仲说:千万不可交 给鲍叔牙,他绝不能当宰相。他就这么爱护鲍叔牙,也只有鲍叔牙懂得,管仲不要他接位,是为了顾全齐桓公,也为了顾全鲍叔牙。
这种胸怀多好,多高超,也只有知已才懂。如果像现在的人,你不做国防部长,应该交 给我,却交 给别人,那还够朋友吗!当年你当部长还是我建议的,要我当部长你却还要反对!不骂你祖宗八代才怪!所以只有知已才能爱人以德。
过去我们念到“定其交 而后求”,很滑头地加了一个小批说:“有酒有肉皆朋友,患难何曾见一人!真有患难的时候,何曾有一人来帮助你啊!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这就是修道,修正人生的行为,人生的大道,能够修正这三个要点,自己才能够“全”。人生境界常有求全之毁,谁也不是一个完人,每一个人都有缺点被人家挑剔。攻击人批评人的文章,都是求全之毁。诽谤人家容易,要求人家都是圣人,自己却是混蛋。
写文章的人当然绝不是圣人,可是他要求人家都是圣人。所以我们人随时都有求全之毁。不虞之誉呢?有时候人家恭维我们,我们自己还没有想到有这个长处,甚至被人过度地恭维了,会使自己得意忘形。恭维来了,就是不虞之誉。所以我说孟子到底还是圣人。
懂得了求全之毁,人生才能求全,人生才可能全始全终。
篇7: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原文注释及翻译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攻,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译文
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而因此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了并且还正在一起吃肉。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害怕惊恐的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会有杀人的念头。”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 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可以以死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并打败晋国,把晋惠公抓了回来。
亡:丢失
方:正在
是:这是
居:过了
溃:冲破
卒:终于
次:次序
居:过,超过
即饮之酒:于是就给他们酒喝
知恩图报的图:考虑
篇8:易经讲解:天将厚其福而报之
易经讲解:天将厚其福而报之
孔子在这里提出来噬嗑卦这一爻来解说,这是孔子的名言,是中国文化的中心,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记得。孔子说: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佛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天将厚其福而报之,孔子为什么讲出这个道理?
这几句话大家千万要背得来。我们看《三国演义》,后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的故事,那不是小说,是事实,正史、小说都有记载。刘备告诉自己的儿子啊斗刘禅说:“莫以善小而不为。”不要以为善小而不肯做,小的善事也要做。有的人以为这是小善,我何必干呢?没有什么意思。不知道小善也是善。他又说:“莫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为一件小事情,马马虎虎可以原谅。你要知道,积小恶就成大恶,到那个时候可怕了。
刘备快死了,为什么对儿子讲这两句话呢?要知道刘备书也读得不错啊!他也是卢植的学生。与他同时的荆州刘表,还是《易经》大家,有著作传世。三国时代的这些人,都读过书,都很了不起。曹操的诗文更好。不要认为他们都是只会打仗的老粗啊!刘备告诉他儿子这句话的精神,就是从《系传》这里来的。
我们中国人骂人时,说这个人很坏,快要完了,就说他“恶贯满盈”。贯就是跟铜钱一样地患起来,满勇就是像电脑资料库装满了,装不下了。到了这时候就开始报应了。所以我们中国老百姓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不过中国也有人怀疑这善恶报应的问题,司马迁就说过,中国人讲报应是真的吗?他在《史记·伯夷列传》里就讲到,我看社会上成功的都是坏蛋,好人都没有好报,天道说福善祸婬,是真的吗?司马过讲这话,当然是很愤慨的。其实这个中间也有个道理。中国又有句话说:“天将厚其福而报之。”
譬如一个坏人,他坏事做得很多,不但没有遭到报应,反而更春风得意。因为他更得意,他便更造孽,更作恶,做坏事的本钱更雄厚,力量也更大,使他快一点把坏事做满,做绝,好接受报应。也就是西洋人说的`“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的道理是一样的。有时候你感觉用心机很得意,那就太可怕了,上帝必厚其福而报之。你的福气好,上帝还要再加一点给你,因为加一点以后,你就快一点把福报消耗完了,好快一点接受报应。
孔子作《春秋》,《春秋》的大义在什么地方?就是说明一部历史的因果。春秋两百七十年,杀了几十个国君,亡国几十个。孔子在坤卦《文言》中也讲过“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部下杀长官,儿子杀父亲,这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等于我们看到台湾社会上的问题,很感叹,这个社会这么糜烂,这么奢侈,也是“非一朝一夕之故”所形成的。我看到大家这几十年来过分的享受,心中也非常感慨。
初到台湾来的进修,大家都穿木拖板。我们由基隆上岸一看,啊!台湾的女孩子真漂亮,就是满口金牙、两条烂腿不敢领教。因为不用蚊帐,女孩子的腿被蚊子咬了!这么漂亮的腿,变得一个疤一个疤的,真叫人可惜。可是这二十年来了一个突变,大家都忘了过去二十年的痛苦,太过分了,真怕“天将厚其福而报之”。静观越想越觉得可怕,在座的诸位要注意呀!
所以佛家常常教人要惜福,珍惜自己的福气,不要享受得太过分了。这也就是孔子说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成名就是成功,一个人想成功要做好事,但不是说做了一件好事你就可以成功了。你今天跟人家打架报纸登出来,你成名了,这个名靠不住啊!善要慢慢地累积起来,才有真正的幸福。做坏事也一样,坏要累积起来,不累积还不至于灭身,上天还不会马上报应你。所以说,“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这个原理一般人不清楚,有些人以小善没有多大意义而不为。路上见到一块石头,应该马上捡起来放在路边,以免后来的人碰到了跌倒,这是我们小时候的教育。现在我们经常看到马路上的香蕉皮,尤其基隆、高雄在过去几年,那真是司空见惯。如果把石头、香蕉皮捡起来,避免人家跌交 ,就是勿以小善而不为,积小善可以为大善。所以不要“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小毛病就要改,不能不改,不改累积起来就成大恶大患,就要吃大亏。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自己不要以为有点小毛病没有关系,累积起来就是大毛病。“故恶积而不可掩”,掩饰不了,到了罪大恶极的时候,永远也无法解决了。
孔子为什么讲出这个道理?这是他读了噬嗑卦上九爻的爻辞“何校灭耳,凶”的感想而来。平常我们以为《易经》很难读,什么叫“何校”?“何”字加一个草字头就是荷花的荷,荷也作“负”讲,如王维的诗:“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校”就是刑械,初爻是“屦校”,上爻是“何校”,“何校”是负着枷锁,负担太重把耳朵都磨掉了。脚指头少了一个没有关系,所以说是“无咎”。但是耳朵少了一个就不好看了,所以说是“何校灭耳,凶!”
第二个解释,就是说肩上背了两块大木头,负担太重了,就倒下来了。“灭耳”!死掉了!“耳”不作耳朵讲,作虚字讲。罪恶太大,负担太重,怎么办?死而已矣!所以说是“灭耳”!死了不能再活了,这是孔子用噬嗑卦说明中国文化的精神。
篇9: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
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
言淡隋深传神写照 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陈秀鹏
作为孙犁多篇怀人之作中唯一写给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集中体现了他个人的创作风格:言淡情深,传神写照。笔者认为,细细品读这篇作品,对读者管窥并认识孙犁的散文艺术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言淡情深的叙事艺术
众所周知,孙犁从妻子身上所获得的创作灵感,是其创作的“第二源泉”。作家早就把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品性气质写进早期的小说里了,他也因此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写妇女形象的大家。妻子的形象及素材于他可以说是烂熟于心,面对其一生,可写内容简直是多如牛毛,但他仅仅抓住了几件小事,写其对妻子的不尽怀念。也许孙犁觉得,这些“散点”式的片段,是他怀念亡妻的最佳方式,也可以说是其散文言淡却情深的叙事艺术的最佳写照。
作者在四十年的夫妻生活中选择了哪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呢?一是“缘定”,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叙写自己与妻子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19岁那年,下雨天她父亲偶然遇见媒婆,就说成了两人的亲事。对此,妻子非常认同结婚喜联横批写的“天作之合”,尤其是她说:“真个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初听起来妻子有宿命思想,其实恋爱与婚姻都有一个缘分或者说机缘的问题;就是因为下雨的“天作”,才有了今生今世做夫妻的缘分。妻子的这几句话,表白了她对婚姻的认可,也表白了对丈夫的满意。那孙犁满意这段旧式的“不自由”的婚姻吗?作为一个处在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往往对包办的、旧式的婚姻深恶痛绝。他们往往勇敢冲破旧式牢笼,追求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侣,如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但事实上孙犁几十年来尊重与疼爱自己的结发妻子,尽管她是没文化不识字的农妇,他却做到糟糠之妻不下堂。那孙犁为什么没有走出去?最重要的就是妻子在他心目中有着牢不可破的位置。在这一部分,作者着重突出了结婚时妻子说的这几句话,对此一生都念念不忘,正是表明他对这几句话的肯定,表明自己对这段旧式婚姻的肯定,进而也是对结发妻的肯定;从而借此书写对亡妻的深深怀念。二是“初识”,着重写结婚前与妻子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由“我”远房姑姑的安排,特意在她娘家村里看大戏时“相相媳妇”。就在姑姑关照的时候,两个人见了面,虽然见面但没说话。对这次见面,在“我”事先是知道的,在她是蒙在鼓里的,事先一点不知。所以婚后她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对这次见面的描写,语言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克制的,但细想一下,夫妻四十多年了,作者仍然将第一次的见面深植脑海并诉诸文字,可见情有多深,思有多重,哀有多长。三是“持家”,从四个方面写妻子嫁到夫家后怎样由娇惯柔弱的少妇逐渐磨砺成一个贤妻良母的过程。极其纯朴的言语叙述妻子“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到后来“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从小时候“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后来“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由回家诉苦和背瓜遭遇作铺垫,形成妻子性格的转折点,凸显了她吃苦耐劳、善于学习的好品质。人物的形象与语言相得益彰,言朴素人质朴。四是“临别”,是文章最感人之处,但作者并没有写得哀婉凄清,而是用冲淡的言语分四个层次来一一叙来。先写老朋友建议写“大嫂”,老朋友罗列了生活上、创作上、时机上的种种理由,尤其指出作者年事已高,不写则会留下遗憾,这里借朋友的嘴再次肯定妻子对自己的帮助;次写悼文拖延至今的缘由:开始时觉得“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日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战争年代两人的青春被“抛掷”,后又因家庭与“我”多遭变故,故而往事不堪回首,愧对亡者,无从说起也便无从写起;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年老多病,出现了“异象”:过去青春两地求一梦而不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故而产生了写作此文的激情。第三层次坦言对亡妻的愧疚。通过相对客观的语言来总结夫妻相处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与“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来表达对妻子的歉疚之情。结尾部分只写了一件事,用很平淡的对话写出了对亡妻的哀思与伤痛、感激与愧疚、落寞与孤独,千衷百感一起推向了抒情的高潮。
这种言淡情深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草草逸逸的“意描”手笔,经过作者殚精竭虑的构思,在40年的夫妻生活中选择了“缘定”、“初识”、“持家”、“临别”四个“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粗线条、粗轮廓地对妻子从少女到少妇再到贤妻良母的生命历程进行了追忆,将妻子的艺术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于自然冲淡的言语中也遮不住那似海深情。
二、传神写照的细节之美
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和自然景物等的最小组成单位;人物性格等的具体表现,都是由许多细节描写组成的;细节用于刻画人物或点画肖像或描写动作或烘托心理,运用得当具有传神的艺术效果。孙犁的《亡人逸事》可以说将细节描写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尤其在人物描写中突出运用了细节描写中的白描手法。所谓白描就是不修饰形容、不铺陈细说,而是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征,寥寥几笔就以形传神。
如这一段描写“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写初见妻子时表现其少女的形象,只写“盯”、“跳”、“走”、“钻”几个动作,只在精神上突现其活泼可爱的青春风貌;至于眼睛鼻子、高矮胖瘦等等,一概略去不写了。无疑,年少的孙犁是被她深深感动了甚至可以说是感动了一生。在其妻子病故多年后仍忘不了的也是这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可以想象作者写作此文时寄托了多少哀思和怀想。再如“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拣起来,背到家里去了。”只着墨“她站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来写妻子在婆母的言传身教中慢慢适应农家的生活并学会担当责任。又如“我们那村庄,自古以来兴织布,她不会。后来孩子多了,穿衣困难,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没有过多的渲染,只关于“两个大拇指”的特写,仅抓住因长期“推机杼”而使其“变了形”,变得“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等外形特征,就把妻子的备受劳累、任劳任怨写出来了。而其中“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上走”的细节,更是写足了妻子对孩子的爱。
另外,人物对话的白描也很精彩,往往一两句话就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了。如文章结尾写妻子对丈夫一次恩爱表示的刻骨铭心:
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
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
“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一句“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一句“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两句看似平常的问答,将夫妻恩爱写到极致。这里的“方便”就是如果寄至婆家,很可能她不能拿到或不一定能全部拿到,即使经过公婆之手再交给儿媳,“礼教观念很重”的妻子也不可能把花布全部用于自己。中国传统非常讲究得一还两,博施厚报,如《诗经·卫风·木瓜》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见,因为那两丈花布,传统观念很强的妻子对丈夫不知付出了多少别人难以体会明了的爱与体贴。而当妻子听了丈夫的解释,知道丈夫的良苦用心之后,“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她觉得有丈夫这颗爱心,一生虽然含辛茹苦也是很幸福的,可以含笑而死。这样结尾的对话白描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辛劳一生、温柔善良却又不乏坚强的中国妇女的美好形象;从作者来说,对妻子的记忆之深可见自己对她亏欠之多,而思念之极则往往愧悔无边。所以作者在结尾克制地写到:“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人虽已随风而逝,情却永远印在自己的心田。
作者悼念亡妻,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熔写人记事抒情于一炉,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作者写似淡淡,读者读之凄凄,思念亡妻之情深深嵌入读者心灵的沃野,虽自然冲淡却情深至极,本篇不愧为具有悠久传统的“悼亡文学”中的佳作。
而无论是言语的克制,还是细节中的白描,《亡人逸事》都完美表达了孙犁的散文精髓“真”、“美”。它以真的心地写真的景象,直抵“真”的极致;它以美的文笔写美的情思,展现“美”的极致。而且,“真”与“美”这二者间也是精神沟通、交相辉映的,即在“真”中探求“美”,在“美”中显现“真”。或是“天作之合”写事巧,或是“看戏相亲”写其贞;或是“劬劳持家”写其能,或是总其一生,写自己不尽的思念之情:真正把“真”和“美”结合起来了。
(陈秀鹏 浙江省嘉善中学 314100)
【易经讲解:其亡 其亡 系于苞桑】相关文章:
1.心亡散文
2.工亡事故心得体会
3.工亡仲裁申请书
7.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10.春节亡人第一年孝堂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