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以茶代酒的礼仪

以茶代酒的礼仪

2023-07-16 08:27: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Four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以茶代酒的礼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以茶代酒的礼仪,欢迎阅读借鉴。

以茶代酒的礼仪

篇1:以茶代酒的礼仪

以茶代酒的礼仪

虽然说自古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但是古人也并不是讲究“感情深,一口闷”,反而认为劝酒强人所难是失礼。

传统礼仪中,有专门的筵席礼仪。酒在筵席中的作用与菜肴相等,所以筵席亦称“酒席”。在古时,酒在筵席中不仅是“礼”的需要,更起着乐的作用。依酒成礼,借酒助兴,以酒作乐。敬酒之礼也很复杂、繁琐。敬酒的次数、快慢、先后,由何人敬酒、如何敬酒都有礼数,不能马虎。

但古代筵席也有礼貌待客的传统,因而对缺乏酒量甚至涓滴不沾的宾客不强人所难,而是采用其他饮料代替。对此,《汉书·楚元王传》就记载道:“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醴”是酒精度不高的`甜酒。有据可查的是,古时就有以茶代酒的礼仪,《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就记载过这样场景,吴主孙皓宴客,韦曜不善饮酒,孙皓于是赐茶水以当酒。

挡酒:在聚餐时,许多人都曾遭遇过被同桌人热情地劝酒。在这种情况下,您可以在就餐前就特别诚恳地向同桌人说明自己不饮酒,并致以歉意,同时可以主动以茶代酒“先干为敬”。

劝酒:如果是劝人喝酒,万不可强求,如果是看到亲友贪杯失态,要劝他不喝酒,这是对亲友本人、也是对大家的一种尊重。但劝酒时,要注意使用诙谐而幽默的言辞,而不能一味地指责,这样才能既达到劝酒的目的,又不会破坏餐桌上的气氛

篇2:“以茶代酒”的典故故事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素有“以茶代酒”的习俗,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往往会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以尽礼数,既推辞摆脱了饮酒,又不失礼节,而且极富雅意。这一轶事广为应用,可知此典故是从何而来呢?

话得从头说起,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其子孙亮继位,由干后宫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继位,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岂知孙休尸骨未寒,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

孙皓初登王位,抚恤民情、开仓赈贫,深受黎群爱戴。后来过惯了帝王之奢侈生活,变得专横拔扈,残暴施虐、沉迷酒色,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尽失民心。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强要群臣作陪,每设酒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按现在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不管会饮酒与否?必要碰杯大饮,每杯定要见底,孙皓是个暴君,说一不二,动辄杀人,谁个不畏惧于他?所以每次席间,一片狼藉,群臣七倒八歪,醉卧地上,丑态百出。其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任为太傅,谓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因地位相当特殊.故此,孙皓对韦曜也格外照顾,早知韦曜不胜酒力,就在杯里暗中换上清茶,韦曜也心领神会,故意高举酒杯,“以茶代酒”干杯,就这样不至于醉酒而失态。

孙皓窃知二位“顾命大臣”嫌他性情粗暴,且酗酒如命,已流露出后悔立他为君之意。孙皓不知感恩戴德,反而收押他们,并且放逐到广州,途中派人追杀,诛灭三族。

韦曜是个耿直之臣,常谏劝孙皓,说他在酒席上令侍臣嘲谑公卿,以取笑为乐,长久以往,外相毁伤,内长尤恨。韦曜奉命谱录孙皓之父南阳王孙和的事迹时,因秉笔直书写了一些他见不得人的丑事,触怒了孙皓,公元273年竟被投入大狱,最后杀头送了命。

公元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做了俘虏,被遣送到洛阳,受封的爵位只是“归命侯”,这个无能暴君苟延残喘了四年,病故洛阳,时年42岁。

篇3:“以茶代酒”的典故故事

“以茶代酒”的典故故事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素有“以茶代酒”的习俗,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往往会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以尽礼数,既推辞摆脱了饮酒,又不失礼节,而且极富雅意。这一轶事广为应用,可知此典故是从何而来呢?

话得从头说起,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其子孙亮继位,由干后宫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继位,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岂知孙休尸骨未寒,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

孙皓初登王位,抚恤民情、开仓赈贫,深受黎群爱戴。后来过惯了帝王之奢侈生活,变得专横拔扈,残暴施虐、沉迷酒色,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尽失民心。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强要群臣作陪,每设酒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按现在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不管会饮酒与否?必要碰杯大饮,每杯定要见底,孙皓是个暴君,说一不二,动辄杀人,谁个不畏惧于他?所以每次席间,一片狼藉,群臣七倒八歪,醉卧地上,丑态百出。其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任为太傅,谓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因地位相当特殊.故此,孙皓对韦曜也格外照顾,早知韦曜不胜酒力,就在杯里暗中换上清茶,韦曜也心领神会,故意高举酒杯,“以茶代酒”干杯,就这样不至于醉酒而失态。

孙皓窃知二位“顾命大臣”嫌他性情粗暴,且酗酒如命,已流露出后悔立他为君之意。孙皓不知感恩戴德,反而收押他们,并且放逐到广州,途中派人追杀,诛灭三族。

韦曜是个耿直之臣,常谏劝孙皓,说他在酒席上令侍臣嘲谑公卿,以取笑为乐,长久以往,外相毁伤,内长尤恨。韦曜奉命谱录孙皓之父南阳王孙和的事迹时,因秉笔直书写了一些他见不得人的丑事,触怒了孙皓,公元273年竟被投入大狱,最后杀头送了命。

公元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做了俘虏,被遣送到洛阳,受封的爵位只是“归命侯”,这个无能暴君苟延残喘了四年,病故洛阳,时年42岁。

篇4:以茶代酒的历史典故

以茶代酒的历史典故

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往往会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以尽礼数,既推辞摆脱了饮酒,又不失礼节,而且极富雅意。这一轶事广为应用,可知此典故是从何而来呢?

话得从头说起,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其子孙亮继位,由干后宫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继位,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荒淫、残暴、滥杀,孙皓的罪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罄竹难书。相貌堂堂的好青年怎么就变成一个恶魔了呢?有人分析,这是他小时遗留的恐惧种下的祸根。父亲当了太子,后被废又被杀。全家的境况急转直下,从天堂跌到地狱,他从小颠沛流离、担惊受怕,尝尽世态炎凉。而对他家下毒手的,又是血缘最近的亲人,心中的仇恨无以言说。

他戴上了面具,小心翼翼,实际灵魂已扭曲变形,变得乖张暴戾。等他掌握生杀大权,能呼风唤雨,曾经压抑的愤怒终如火山爆发,有悖常论的疯狂,才能让内心得到发泄和满足。

大选美女扩建皇宫

孙皓继位之初是释放宫女,很快走向反面,开始大肆选美。

孙皓规定:东吴凡是石(大致相当于现在部级)以上的官员,家中有女儿要上报。女孩到了15岁,必须让孙皓先挑选一遍,看不上的,才能出嫁。他的后宫有数千人,但他还是嫌少,又派亲信到各地选美。

偶尔碰到个美女会当个宝。真正满眼绝色,也就不值钱了。后宫之中,遍是佳丽,孙皓怎么可能珍惜她们呢?弃之如草芥。他在宫中引入水流,环绕殿堂,每天在后宫晃悠,看到哪个美女不顺眼,马上杀掉,扔到水中。美女们吓得魂飞魄散,躲在宫中不敢出来。

女人多了,总要安排个宫室。孙权建的太初宫就显得太小气了,孙皓在太初宫东边新建了一座昭明宫,位置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成贤街及偏东一带。

官职在2000石以下的,都要参与这个浩大的工程。老百姓到山上砍木材当苦力,官吏到山中做监工。太初宫周长约700多米,建成后的昭明宫约1200多米,宏伟壮观,富丽堂皇。

宫中有数以千计的各种首饰,孙皓让美人们戴上首饰,看她们追逐打闹。经常早上戴下午就坏,工匠们也趁机偷盗,国库挥霍一空。

滥杀大臣令人发指

孙皓在内杀美女,在外杀大臣,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就看他的心情。孙皓杀人的方式很多,剥人脸皮,挖人眼睛,多种多样,残酷至极.

中书令(帮助皇上在宫廷处理政务)贺邵因为中风,不能说话,也没有办法上朝。孙皓怀疑他装病,命人严刑拷打,割断他的头,烧成了灰.

大臣王蕃在宴会上喝醉了,孙皓怀疑他作假,先送走他,又召见他。王蕃这个人好面子,不希望自己失态,在孙皓面前强装镇定。孙皓看他举止正常,认定他是装醉,立即处斩。然后,孙皓率群臣出宫登到山上,命令亲信扮成虎狼,把王蕃的人头抛来抛去,最后人头完全粉碎。

“以茶代酒”故事与他有关

东吴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作是大臣们悲惨命运的缩影。

他叫韦曜,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孙休就很赏识,但宠臣张布忌惮他,总是搬弄是非,说他坏话。孙休为了保全张布的面子,一直没有重用他。

等到孙皓即位,初期很贤明,韦曜一路升迁,封为高陵亭侯,任中书仆射(中书令的主要属官)。孙皓嗜酒,常常从早喝到晚,还有一个恐怖的规定,不论宴会上的人酒量大小,都设了一个最低限。如果换算成现在量,接近3斤(度数没有现在高)。哪个喝不掉就硬灌进去。

韦曜的酒量很小,孙皓对别人都不宽容,对韦曜却特别优待,担心他出洋相,暗中命令侍从,替韦曜倒酒的时候换成茶,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

韦曜很感激孙皓,决定报答他。于是忠心耿耿,经常向孙皓提出合理化建议。孙皓气得不行,对你这么好,反而在我耳边聒噪。脸色越来越阴沉。此后在酒宴上,对待韦曜,不仅不再换成茶,反而强迫他多喝酒。

孙皓有个变态的爱好。大家喝得面红耳赤时,孙皓随意点一个大臣,大家轮流说说他有什么短处。如果这个短处,孙皓不以为意,那一笑而过。如果这个短处让孙皓听了极不爽,那这个大臣当场被抓或被杀。

大臣们都崩溃了,参加宴会如同上了刑场,不揭发,要自己命;揭发了,要别人的命。韦曜看不下去,劝孙皓取消这个规定,孙皓不想跟他啰嗦了,让他到阎王那里去韶吧。罪名是不忠心,逮捕下狱,随即杀死,亲人家属全部流放。

篇5:以茶代酒的历史典故

话得从头说起,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其子孙亮继位,由干后宫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继位,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荒淫、残暴、滥杀,孙皓的罪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罄竹难书。相貌堂堂的好青年怎么就变成一个恶魔了呢?有人分析,这是他小时遗留的恐惧种下的祸根。父亲当了太子,后被废又被杀。全家的境况急转直下,从天堂跌到地狱,他从小颠沛流离、担惊受怕,尝尽世态炎凉。而对他家下毒手的.,又是血缘最近的亲人,心中的仇恨无以言说。

他戴上了面具,小心翼翼,实际灵魂已扭曲变形,变得乖张暴戾。等他掌握生杀大权,能呼风唤雨,曾经压抑的愤怒终如火山爆发,有悖常论的疯狂,才能让内心得到发泄和满足。

大选美女扩建皇宫

孙皓继位之初是释放宫女,很快走向反面,开始大肆选美。

孙皓规定:东吴凡是2000石(大致相当于现在部级)以上的官员,家中有女儿要上报。女孩到了15岁,必须让孙皓先挑选一遍,看不上的,才能出嫁。他的后宫有数千人,但他还是嫌少,又派亲信到各地选美。

偶尔碰到个美女会当个宝。真正满眼绝色,也就不值钱了。后宫之中,遍是佳丽,孙皓怎么可能珍惜她们呢?弃之如草芥。他在宫中引入水流,环绕殿堂,每天在后宫晃悠,看到哪个美女不顺眼,马上杀掉,扔到水中。美女们吓得魂飞魄散,躲在宫中不敢出来。

女人多了,总要安排个宫室。孙权建的太初宫就显得太小气了,孙皓在太初宫东边新建了一座昭明宫,位置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成贤街及偏东一带。

官职在2000石以下的,都要参与这个浩大的工程。老百姓到山上砍木材当苦力,官吏到山中做监工。太初宫周长约700多米,建成后的昭明宫约1200多米,宏伟壮观,富丽堂皇。

宫中有数以千计的各种首饰,孙皓让美人们戴上首饰,看她们追逐打闹。经常早上戴下午就坏,工匠们也趁机偷盗,国库挥霍一空。

滥杀大臣令人发指

孙皓在内杀美女,在外杀大臣,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就看他的心情。孙皓杀人的方式很多,剥人脸皮,挖人眼睛,多种多样,残酷至极。

中书令(帮助皇上在宫廷处理政务)贺邵因为中风,不能说话,也没有办法上朝。孙皓怀疑他装病,命人严刑拷打,割断他的头,烧成了灰。

大臣王蕃在宴会上喝醉了,孙皓怀疑他作假,先送走他,又召见他。王蕃这个人好面子,不希望自己失态,在孙皓面前强装镇定。孙皓看他举止正常,认定他是装醉,立即处斩。然后,孙皓率群臣出宫登到山上,命令亲信扮成虎狼,把王蕃的人头抛来抛去,最后人头完全粉碎。

“以茶代酒”故事与他有关

东吴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作是大臣们悲惨命运的缩影。

他叫韦曜,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孙休就很赏识,但宠臣张布忌惮他,总是搬弄是非,说他坏话。孙休为了保全张布的面子,一直没有重用他。

等到孙皓即位,初期很贤明,韦曜一路升迁,封为高陵亭侯,任中书仆射(中书令的主要属官)。孙皓嗜酒,常常从早喝到晚,还有一个恐怖的规定,不论宴会上的人酒量大小,都设了一个最低限。如果换算成现在量,接近3斤(度数没有现在高)。哪个喝不掉就硬灌进去。

韦曜的酒量很小,孙皓对别人都不宽容,对韦曜却特别优待,担心他出洋相,暗中命令侍从,替韦曜倒酒的时候换成茶,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

韦曜很感激孙皓,决定报答他。于是忠心耿耿,经常向孙皓提出合理化建议。孙皓气得不行,对你这么好,反而在我耳边聒噪。脸色越来越阴沉。此后在酒宴上,对待韦曜,不仅不再换成茶,反而强迫他多喝酒。

孙皓有个变态的爱好。大家喝得面红耳赤时,孙皓随意点一个大臣,大家轮流说说他有什么短处。如果这个短处,孙皓不以为意,那一笑而过。如果这个短处让孙皓听了极不爽,那这个大臣当场被抓或被杀。

大臣们都崩溃了,参加宴会如同上了刑场,不揭发,要自己命;揭发了,要别人的命。韦曜看不下去,劝孙皓取消这个规定,孙皓不想跟他啰嗦了,让他到阎王那里去韶吧。罪名是不忠心,逮捕下狱,随即杀死,亲人家属全部流放。

东吴人心惶惶。但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孙皓在位第二年就宣布了一个无比荒唐的决定,举国上下,都惊得瞠目结舌。

篇6: 以水代酒的美文

以水代酒的美文

箕子城北关有一户人家,父女两人。爸爸吴德君平生没什么爱好,就喜欢每天晚上喝二两酒,也不是什么好酒,散装老白干,一次买一大塑料壶,每晚二两,价格不贵。吴德君原来是县纺织厂的炊事员,后来,纺织厂实行减员增效,他就下岗了。工作暂时没着落,原先的一点积蓄得节省着用,每天的二两酒,也就免了。

女儿吴晓玲眼下正读高三下半学期,是个挺用功的女孩,平时心也挺细,吴德君餐桌上的变化,立刻引起了她的注意:明明是爸爸多年的习惯,怎么说改就改了呢?她忍不住问:“爸,你怎么不喝酒了?”

吴德君虽是老实人,但也知道下岗这么重大的事情不能让女儿知道,以免影响女儿的情绪。他停顿了一下,便扯了个谎说:“爸爸最近身体有些不舒服,医生不让喝酒。”

不料这话刚说出口就使女儿不安,吴晓玲便连声追问:“爸爸得了什么病?”

吴德君搪塞说:“又不是什么大病,不让喝就不喝呗。吃饭,吃饭!”

晓玲见爸爸躲躲闪闪的样子,也就不再穷追不舍,但是一团疑云却装在了她的心里。从此她就不像过去那样快乐,上学、放学,总觉得心事重重。

女儿的变化,自然也逃不过吴德君的眼睛。这怎么成呢?晓玲正面临高考前的.最后冲刺,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看来,为了女儿能顺利考上大学,自己这每天二两酒还得照常喝。

很快,那个大塑料酒壶很快就又装上了散装白酒,晚上餐桌上又多了个熟悉的酒杯。

晓玲忍不住问:“爸,怎么又开戒了?”

吴德君笑着说:“闺女,你长大了,爸的事儿也不想再瞒你了。早些时候,爸其实是下岗了,下岗了还喝什么酒?最近我又找到工作了,在市郊一家砖瓦厂打工,收入嘛,比原先在纺织厂高一些,所以这就又喝上了。几十年的习惯,难改啊!”

晓玲一听吴德君这番话,高兴地从凳子上跳了起来,脸上的愁云不见了,说:“只要爸天天有酒喝,就说明‘金融危机’还没有波及到咱家,那我在班上第一名的成绩就不会受影响。”

吴德君高兴地点点头说:“爸要的,就是你这话!”

这以后,家里的气氛又回到了从前。晓玲每天高高兴兴地上学读书,吴德君每天晚餐时照例喝他的二两酒。不知不觉,晓玲高中学业也结束了。

考场上下来,晓玲自我感觉特别好。又过了不久,考试成绩下来了,晓玲竟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了。

下岗工人家出了个大学生,而且上的是名牌大学,自然要庆祝一番。吴晓玲便动手做了几道家常菜,吴德君乐呵呵地拎出大塑料酒壶,兴高采烈地说:“我闺女中了头名状元,今晚我这个当爸的可要一醉方休了!”他说着,“咕噜咕噜”一口气喝下两大杯。

父女俩正乐着,屋门忽然被推开了,“哗”地一下,街坊邻居涌了进来,他们是自发前来祝贺的,还给晓玲送来了毛巾被、洗脸盆、热水瓶等生活用品。还没说几句话,吴德君原来纺织厂的领导也赶来了。当地有个传统,凡本单位的职工子女考上大学,单位领导都得表示表示,以示对教育的重视。只见王厂长拿出五百元钱,塞到吴德君手里。

面对大家如此热情的关怀,吴家父女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还是晓玲先缓过劲来,她灵机一动,把家里的酒杯全找出来,对大家说:“谢谢叔叔阿姨对我的关心,请大家一起干一杯吧!”人们齐声响应:“这状元酒,一定得喝。”

然而吴德君却急忙站起来,手足无措地拦着众人说:“别、别喝呀!”

邻居大嫂说:“吴大叔,我们知道这是散酒,可在状元宴上喝散酒,就更有意义了!”

晓玲奇怪地看了爸爸一眼,心想:爸爸今天怎么这样不近人情呢?别说人家还带了礼品,就是空手来,也该敬人家一杯呀!于是,她不顾爸爸的阻拦,率先举起酒杯,对大家说:“叔叔阿姨,我爸他喝醉了,我先敬大家一杯!”说着,一饮而尽。

一杯酒下肚,晓玲顿时大惊失色:“爸,怎么……怎么是凉开水?这半年……”

什么?众人都饮了一杯,可不就是凉开水!

这时候,吴德君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红着脸对晓玲说:“闺女啊,下岗后我虽然又找了份工作,但挣钱不多,为了稳定你的情绪,我就以水代酒了……”

王厂长满脸羞愧地一把拉住吴德君的手,说:“老吴,是我对不住你……”

吴晓玲却在一边发誓说:“爸,四年以后你再开戒吧,那时我一定给你喝最好的酒,让你喝个够!”

吴德君泪如雨下,他又连饮了两杯凉开水说:“闺女,有你这样争气的孩子,爸的心早醉了!”

篇7:茶与酒

茶与酒

闲来无事,喜欢把一杯香茗,让氤氲的茶香盈室,在月夜下与朋友共品.喜欢看茶叶在沸水里尽情舒展,膨胀,然后释放出一道道缥缈升腾的色彩,即茶色.

作 者:于辛  作者单位: 刊 名:当代小说(新诗文) 英文刊名:DANGDAI XIAOSHUO(XIN SHIWEN)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酒,茶,人生

酒,早被世人称为是乱性之物;茶,为饮中君子却不得不染。

在记忆中,酒很浪漫,茶很古典,一个飞扬,一个蕴籍,一个奔放,一个内敛。或许可以这样说:酒,拥有水的风情之美;茶,拥有水的气质之美。

在感觉里,春风如酒,夏风如茗。春天的一阵风,仿佛启封的一坛酒,是柔媚而沉醉的一份迷人;夏天的一阵风,仿佛新沏的一盏茶,是清新又醒脾的一份沁人。所以,也可以这样说:酒是风情万种的尤物,茶是气质高雅的淑女。

酒是浪漫的,洒脱的;而茶却是古典的,沉静的。这也可从它们的形态可知:

茶叶羞羞涩涩地卷曲起来,把整个兰心蕙质都深藏不露;酒则不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哪怕露一些空隙,也会酒香四溢,这名字就更为精妙了,什么“老白干”、“烧刀子”,一听就有点豪气干云的味道,就连那打从女孩儿一坠地就存入地窖中的佳酿“女儿红”让人听了也不觉一震,红红火火,何等艳丽,何等热烈。再说饮时的器皿估计也可一窥其经了,酒的盛器,古时为樽,大有金刀铁马之势,现多为玻璃杯,晶莹剔透,杯中酒色一览无余,让人神醉心迷;茶杯则多为瓷器、紫砂之类,典雅、温婉,似要把茶的韵味慢慢释放出来。

酒,正是和茶相反的品性,总让人豪情顿生。

的确,酒让人热血沸腾,但有时却也容易丧失理性,因此,和艺术相连似乎难以让人接受,尽管古代写酒的诗文远胜于茶,诸如西晋的刘伶还专门写了《酒德颂》,诗仙太白一生也为酒痴狂讴歌……

茶,的确给人理智,让人生保持清醒;酒,却使人迷乱,让人生一半朦胧。

陆羽倾注毕生精力为茶作着,可谓一往情深,而不枉心血,真的让茶道得以光大,远播海外。而宋代的石曼卿对酒的痴情不亚于陆羽对茶的痴情,他对饮酒之“道”作了种种尝试,却未能让人接受。可见,茶有茶道,循规蹈矩,有一定的程式;酒无酒道,无须章法,在于个性的发挥。

其实,我在酒茶之间的抉择,是很难下定论的,我喜欢那份有朋有伴、放荡不羁、洒脱的感觉。

与友沽酒,便可以在那种豪放的感觉里,做一回李太白,做一回苏东坡,让自己一醉累月轻王侯,于是,情景慷慨激昂了,生命酣畅饱满了……

“茶似隐”,而并非我们是真正的隐士,离得开尘世的繁华,与朋友促膝的快乐,静静地喝着茶,在雨声里想想心事。茶叶长在天空下时,沐着这样柔和的雨,也会舒展开枝叶而润泽地微笑着了……

也许,人生的一切都是一个谜,泪水与微笑,茶与酒无非是对这个谜题的诠释。那么,还有什麽疑问呢?就安安静静地品一盏茶,粗粗犷犷地饮一杯酒吧!

如果我有得选择,那么,我愿半生为酒客,一世做茶人!

篇9:代接电话礼仪

代接电话礼仪

在接电话时,最后要注意代接电话时的态度。

有可能亲自接的电话,就不要麻烦别人。尤其是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奶里奶气地代替自己接电话。虽然他们对这种实践非常热衷,也不提倡在这方面培养他们。

商务往来比较多的'人,可请秘书代为处理电话,也可以本人不在时使用录音电话。不过本人在场时,一般是不合适使用录音电话哄人的。

万一需要用录音装置时,则必须使自己预留的录音友好,谦恭。通常,预留的录音应为:“你好!这里是某某公司某某部。本部门工作人员现在因公外出,请您在信号声音响过之后留言,或者留下您的姓名与电话号码,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络。谢谢,再见。”

代接电话时,讲话要有板有眼。被找的人如果就在身旁,应告诉打电话者:“请稍候”,然后立即转交电话,不要抱着恶作剧或不信任的态度,先对对方“调查一番”,尤其是不允许将这类通话扩音出来。

被打的人如果尚在别处,应迅速过去寻找。不要懒于行动,连这点“举手之劳”都不愿意做,蒙骗对方说“人不在”,或是大喊大叫“某人找某某人”,闹得“世人皆知”,让他人的隐私“公开化”。

倘若被找的人不在,应在接电话之初立即相告,并可以适当地表示自己可以“代为转告”的意思。不过应当先讲“某人不在”,然后再问“您是谁”或“您有什么事情”,切勿“本末倒置”过来。省得让打电话者疑心:他要找的人正在旁边,可就是不想搭理他。

表示自己可以“代为转告”的意思时,应当含蓄一些。例如:“需要我为您效劳的话,请吩咐”,听上去就“可进可退”。不要一开口就“不由分说”,说什么“你有什么事情,都尽管可以告诉我,我一定不会贪”云云。只有在比较熟的人之间,才可以直接询问:“您有留言吗?”“要不要我告诉某某人,一回来就打电话给您”。

代接电话时,对方如有留言,应当当场笔录下来。之后,还应再次复述一次,以免有误。

篇10:茶与酒作文

我有一壶茶,茶香氤氲,凝成过往,茶叶翻飞,翻尽衰昌;

我有一碗酒,香冽醇厚,浸润了过往,沥尽了衰昌。——题记

“爷爷——”拉长的调子,一个灰头土脸的小姑娘抱着保温杯穿过一条条田垄,奔向不远处劳作的老人。老人放下锄,坐在田边,一手捞起对小姑娘来说甚至硕大的保温杯,旋开盖子,另一只手随意扯了几片田边摘下的薄荷叶丢进杯里,少顷,饮之,一脸疲惫的满足。以致于我曾经一度怀疑那凉嗓子的液体是否为天上的琼浆玉露,你看爷爷那逆着光的身影,每一根头发似乎都洋溢着满足。

劳作结束后回到家,闲下来,那时没有电视,灯也不明。夜晚,茶几上点起一支蜡烛,蜡烛旁摆着一本《明史》。爷爷又变成那个儒雅的教书先生,一人,一书,一烛,一影,还有一盏酒。酒是打来的酒,卖家把酒盛进大桶:“乡亲要酒不?要几两?”打酒的人欢喜去了。魏晋名士们饮酒写诗,大概就如我爷爷这般吧。

“先生——”又是拉长的调子,这次叫唤的人可不是我了,而是爷爷的好友,“掌柜的在家不?”“在!”奶奶应声而出。“沏两杯茶吧,我和先生喝几口。”“好!”奶奶翻出大袋的茶叶,沏出黄亮的茶汤。爷爷同他的友人谈着老同学,谈着农忙家常。我则翻出玻璃杯放上几朵干菊,倒上热水,菊花在水流的冲击下上下翻旋舞蹈。捧着杯子坐在窗前,落日的余晖打在门上,窗棂上,脸上,那片辽阔的天空上有座远山的轮廓隐约可现,但当时的我显然还不知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估计即使知道了也只会想:什么采菊东篱下,所谓菊,不就在我杯里么?

当然爷爷也不喝打来的酒了,彼时已有二锅头。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桌上摆着鱼肉,三只满满的酒杯,爷爷,爸爸,叔叔,高谈阔论。长久不见,他们的眼圈和脸都红了,酒也能染红人的脸吗?

“前两天我儿子给我买了点好茶,叫什么安吉白茶,啧,先生,来嘛!来喝!”又是爷爷的好友,在手机屏幕的另一边,笑得一脸朴实与得意。“马上去!”说罢爷爷便掀开了门帘。爷爷喝的茶愈发多了,包装也愈加好看。我和弟弟曾偷偷喝了爷爷一点铁观音,结果被苦得痛哭流涕,全覆进葡萄架下了。爷爷怎么会喜欢这样“华而不实”的茶呢?当初我们不能理解。但爷爷嘬饮茶水的表情,总同饮那薄荷叶的“琼浆玉露”表情一般无二,满溢着幸福。

酒更是不必说,各种美丽的瓷瓶排在玻璃架里,不像是酒,倒像是工艺品了。夜晚,桌上一本《水浒》,手中一杯清酒,场景重现,没有烛与影了,但爷爷笑意更盛。“我有一杯酒,足以慰风尘”,是历经沧桑的满足。

或许,这就是成长吧,我暗想。茶香酒香间,风云变幻。

篇11:茶与酒作文

窗外的风已略略削去些寒意,不久便是春天。可是有些东西,永远的停留在了那个不算太冷的冬天。

茶是上等的茶,酒是极烈的酒。原本是恰到好处的平行线,可是那碗糊涂的酒不小心走错一个岔口,偏巧撞上一缕茶香。

她们成了最好的朋友。也许问题就出在这个最字。

都说,真正要走的人,只是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裹了件最常穿的大衣,出了门,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那一天她穿的不是大衣,也并不风和日丽,可是那一缕茶香,再也不曾飘来。她走的太自然,甚至于等到酒反应过来,她们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再说话。酒很焦急,却也不忿。她不明白是为什么,也不愿意主动去问。她费尽心思的去打听,只得到些不痛不痒的答案。她们总是默契的,连冷战也是如此。

其实怎么会没有迹象。突然的寡言,频率越来越少的交流,都是预兆,只是总被忽略。难以想象,酒是个慢吞吞的家伙,茶却总风风火火。有太多的时候,茶不得不停下来等待。也许是等的太久,等不下去,就走了吧。她给了挽留的机会,只是酒总是追着她的背影,却忘了看她的眼睛。

酒忍了很久。她幼稚的认为自己不能主动去找对方。可是赌气的是她,煎熬的也是她自己。她策划了无数个版本的和好,最终在考试结束的那一天,她鼓起勇气去找了好久不见的茶。她得到一个笑容,便以为迎来了大团圆结局。可是第二天,她站在对方桌前,却没能换来一个抬头。她不甘心,一直到最后,她唤对方的名字,茶没有回头。一直到这个时候,酒才终于反应过来,是真的无可挽回了。她想得到解释,哪怕是个借口。

可是茶只是沉默。

于是酒只好沉默。

都说茶可解酒,但是百度上面说,浓茶和烈酒天生不可相容。茶舍里来往的是诗和远方,酒肆里却只有半梦半醒的迷茫;茶舍想追求一个安定的地方,酒肆却只看得见流浪。她们原本不该有交集。是胡琴传来烈酒,是丝绸裹挟茶香。冷冽的,温润的;翻腾的,沉静的。他们像两块错误的拼图,缺口恰好吻合,便以为找到了一生的寄托。美丽的错误,总是太仓促。

可是酒还是会下意识的关注着茶。浏览成绩单时目光会在某处停滞,耳朵会不自觉的捕捉她的名字,会点进她的聊天页面反反复复,会在眼神相遇时飞快的移开。即使她们再也没有说话。

在一个并不特殊的日子,酒点开了那个聊天界面,很久她才收到回复。她们没有和好,酒却不再那么执着。

毕竟茶是清苦的,酒是呛人的。

硬凑到一起也没什么好的结果。

相互耽误的那些时光,没有什么作为补偿。

就祝你前程似锦,前途无量。

篇12:茶与酒作文

毒,旅途便无法继续了。当世界为你呈上一茶一酒,又何不二者兼取呢?此非贪心,实乃智慧呀!

只懂酾酒纵情的人,选择的是一种尽兴的情绪化的生活,中有曹植这般“饮君子”,外有海明威这样的文坛硬汉。他们把生活赴向奇绝的冒险,于放纵和挑战中让生命充分绽放。然而,这般自我情绪体验上的成功往往导致世俗价值上的失败。曹植郁郁而终,而海明威则吞枪自尽。相似的名人还有终生不得志的李白,学飞蛾而吻火的徐志摩,挣扎于真爱与欺骗之间的张爱玲,一生追求童话般梦想的杰克逊。他们的浪漫与不顾一切让他们最充分地享受了青春,却也因此而无法全身而退,过早地耗尽了自己的青春。

还有那些活在清醒里的人,我也是不大赞同的。古有陶潜守拙归园田,试问当今花花世界有几人可行?况且陶潜晚年潦倒,乃至无法尽家庭责任。选择清茶一般淡然地生活志趣固然是内心宁静不染世尘的体现,然而这般固守一隅难免显得胆怯和不负责任。竹林七贤固然闲适自在,然而他们身负才学又为天下苍生做过什么?他们品茶赋诗之景只见得一个“闲”字,哪里有那个“贤”字?

收敛个性,“品茶”人生,这样的生活未免过“淡”了,淡得留不下痕迹。真正有智慧的人,以酒纵情之后当以清茶醒酒,于世间尽享挑战,又能随时回归淡然。

理查德费曼是有名的科学顽童,在他去瑞典受颁诺贝尔奖时,他的好友劝他不要过于放纵游玩,他回信说:“感谢您的建议。不过,您为什么要阻止我去探索斯德哥尔摩的新奇世界呢?”这一句话概括出费曼的生活态度。他既能捧一杯清茶投身于科学世界中,又能持一杯烈酒游荡于酒会夜店之间。这也是费曼有那么多粉丝的理由。他既选择淡茶,又抱着浓酒。相似的还有我们的本土前人苏轼。他一生屡遭贬谪,却从未放弃以炽烈之心投身政治,他没有选择陶潜的路,而是不放弃手中的酒,屡败屡战。然而他又比杜甫更潇洒自在,因为他喜好书画,懂得淡然。阅读苏轼的词句,既可见酾酒临江的豪情,又可见赏燕观竹的自在,这样的人生,才是丰厚的。浓酒与淡茶,从来不是单项选择的。反而,兼有二者是丰富而厚重的人生的必要前提。这好比时间的黑与白,光明与阴影,删去哪个都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真实的,反而是放在一起,才更美。

下次招待朋友,不妨左手持酒,右手端茶,是否也是一番趣味呢?

【以茶代酒的礼仪】相关文章:

1.酒,茶,人生

2.酒茶咖啡散文

3.酒桌说话礼仪

4.商务酒桌礼仪

5.女生酒桌礼仪

6.中国奉茶的礼仪

7.倒酒的顺序礼仪

8.公司酒桌礼仪座位

9.点酒的礼仪国外礼仪

10.点酒的礼仪介绍

下载word文档
《以茶代酒的礼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