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

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

2023-07-24 11:20: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虫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

篇1: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

金朝 吴激

江南春水碧于酒,客子往来船是家。

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

译文

春日的南方江水像清酒一样碧蓝,游子来来往往,以船为家,这便是画里的萧湘胜境了。

忽然间,看这幅画,我不知在画境,还是梦境,而现在我只能鞍马风沙度余生了。

注释

宗之:金人杨伯渊,字宗之,累官山东东路转运使。序:古代建筑中,隔开正堂东西夹室的墙,即东西厢。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

春水:春天的河水。

客子:离家在外的人。

画图:图画。

创作背景

被羁留于金国的宋朝文人常常在题画诗词中寄寓其思念家国、眷恋故乡的情怀。吴激饱经优患,身陷绝域,心系宋室,麦秀黍离之痛、去国怀乡之思无时无刻不在他心头萦回。这首诗是其代表作之一。

赏析

吴激是出使金朝、被留异国的南方诗人。从柳暗花明的江南,来此风雪纷扬的北庭,无疑如进入一个陌生世界那样令人震愕;何况又是远离故土,屈仕于敌国之翰林院,便更有一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凉。然而,诗人毕竟不能按抑对故国故乡的思念。“年去年来还似梦,江南江北若为情”——那身在异国的生涯,对吴激来说,实在是被纷纭如烟的故土之梦牵萦环绕着的。

所以当他猛一见到友人家画有故国潇湘山水的图画时,又惊喜而呼,如醉如痴了。“江南春水碧如酒”,画面上大笔抹染的,是一派绿意盎然的南国之春,幽幽的湘江,浩浩荡荡地从画面深处奔来。它是碧澄的,多情的,带着春来的脉脉欣喜和摇漾不尽的波光笑影,浮横在诗人眼前。昊激自己也擅长书画,也许因此对色彩、光影更其敏感。此句正是抓住春来江水“碧”如蓝的特点,又出人意外地用浓醇的“酒”色作比,便赋予了画中的潇湘春水以格外迷人的魅力。

画面之美还远不止于此。碧绿的清江上,远远近近,更有悠悠的船影点染其间。有的顺流而“来”,有的溯波而“往”,在这江山如画的南国行旅,完全不像在关外的春日还得踏冰披雪;那远行在潇湘之同的“客子”,正是最乐于以船为家的。“客子往来船是家”句,正这样在诗人眼际,展开了一幅画笔也描摹不出的关妙动境;它因此也可以从相对的角度,读作为凝神观画的诗人情不自禁的兴叹——当《潇湘图》上的船恍然间移动起来,诗人也同回到了往日的岁月,重又领略着春江赏景的客行之趣,而激荡起这种认船为“家刀的亲切、温馨之情。

正如诗人在北庭所常常做过的梦境一样,他此刻置身在友人家的画幅前,竞也怀疑起眼中所见的究竟是画、还是“梦”了。那画面上的潇湘山水,明明是在万里故国的江南;那船行于青山绿水间的景像,更决非能在这风沙满天的'塞外一遇。也许是因为这《潇湘图》,画得实在太过传神;也许是因为那故国的山水,睽违得实在太久。所以令诗入猛一见到这丹青绘染之境,也不免有一种梦中神游般的惊喜了。“忽见画图疑是梦”所表现的,就是诗人在见画如见故国山水中,如幻如梦、热泪涌注的动情一幕。诗人无疑希望,这馨的梦境,能再持续得长久些。

然而它竟没再持续:随着结句“而今鞍马老风沙”的闪现,这令诗人欷歔动情的梦境,就很快惊散,破碎成再难续的翩翩碎影了。作为一位兼替书画的诗人,吴激完全了解精妙的绘画所具有的迷人魅力,也因此最易从梦寐般的画境中返回现实。于是画中的南国山水,便又与诗人葱笼的忆念分离,回复了它那由色彩和线条组成的虚影;而恍在故国南土山水间游赏的诗人,又面对了身栖关外的凄苦生涯,这便是他已经度过、并且还将继续度着约异国岁月,他恐怕只能在这样的岁月中终老天涯了。

清美邈远的江南画境,与纷乱黯淡的关外实境的急剧变换,造成了这首题画诗所表现情感的巨大逆转。当飘缈如烟的故国山水随画面一齐隐去,就只剩下了一位北庭“风沙”中忧郁南望的苍老诗人——就这结句所展示的境界说,它便似乎不再是一首题画之作,而是借《潇湘图》作反衬的一幅黯然神伤的自画像了。

篇2: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江南春水碧于酒,客子往来船是家。

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

译文

春日的南方江水像清酒一样碧蓝,游子来来往往,以船为家,这便是画里的.萧湘胜境了。

忽然间,看这幅画,我不知在画境,还是梦境,而现在我只能鞍马风沙度余生了。

注释

宗之:金人杨伯渊,字宗之,累官山东东路转运使。序:古代建筑中,隔开正堂东西夹室的墙,即东西厢。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

春水:春天的河水。

客子:离家在外的人。

画图:图画。

赏析:

被羁留于金国的宋朝文人常常在题画诗词中寄寓其思念家国、眷恋故乡的情怀。吴激饱经优患,身陷绝域,心系宋室,麦秀黍离之痛、去国怀乡之思无时无刻不在他心头萦回。这首诗是其代表作之一。

篇3: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

[宋代]吴激

江南春水碧于酒,客子往来船是家。

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吴激是出使金朝、被留异国的南方诗人。从柳暗花明的江南,来此风雪纷扬的北庭,无疑如进入一个陌生世界那样令人震愕;何况又是远离故土,屈仕于敌国之翰林院,便更有一种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凉。然而,诗人毕竟不能按抑对故国故乡的思念。船年去年来还似梦,江南江北若为情”——那身在异国的生涯,对吴激来说,实在是被纷纭如烟的故土之梦牵萦环绕着的。

所以当他勐一见到友人家画有故国潇湘山水的图画时,又惊喜而唿,如醉如痴了。船江南春水碧如酒”,画面上大笔抹染的,是一派绿意盎然的南国之春,幽幽的湘江,浩浩荡荡地从画面深处奔来。它是碧澄的,多情的,带着春来的脉脉欣喜和摇漾不尽的波光笑影,浮横在诗人眼前。昊激自己也擅长书画,也许因此对色彩、光影更其敏感。此句正是抓住春来江水船碧”如蓝的特点,又出人意外地用浓醇的船酒”色作比,便赋予了画中的潇湘春水以格外迷人的魅力。

画面之美还远不止于此。碧绿的清江上,远远近近,更有悠悠的船影点染其间。有的顺流而船来”,有的溯波而船往”,在这江山如画的南国行旅,完全不像在关外的春日还得踏冰披雪;那远行在潇湘之同的船客子”,正是最乐于以船为家的。船客子往来船是家”句,正这样在诗人眼际,展开了一幅画笔也描摹不出的关妙动境;它因此也可以从相对的角度,读作为凝神观画的诗人情不自禁的兴叹——当《潇湘图》上的船恍然间移动起来,诗人也同回到了往日的岁月,重又领略着春江赏景的客行之趣,而激荡起这种认船为船家刀的亲切、温馨之情。

正如诗人在北庭所常常做过的梦境一样,他此刻置身在友人家的画幅前,竞也怀疑起眼中所见的究竟是画、还是船梦”了。那画面上的潇湘山水,明明是在万里故国的江南;那船行于青山绿水间的景像,更决非能在这风沙满天的塞外一遇。也许是因为这《潇湘图》,画得实在太过传神;也许是因为那故国的山水,睽违得实在太久。所以令诗入勐一见到这丹青绘染之境,也不免有一种梦中神游般的惊喜了。船忽见画图疑是梦”所表现的,就是诗人在见画如见故国山水中,如幻如梦、热泪涌注的动情一幕。诗人无疑希望,这馨的梦境,能再持续得长久些。

然而它竟没再持续:随着结句船而今鞍马老风沙”的闪现,这令诗人欷歔动情的梦境,就很快惊散,破碎成再难续的翩翩碎影了。作为一位兼替书画的诗人,吴激完全了解精妙的绘画所具有的迷人魅力,也因此最易从梦寐般的画境中返回现实。于是画中的南国山水,便又与诗人葱笼的忆念分离,回复了它那由色彩和线条组成的虚影;而恍在故国南土山水间游赏的诗人,又面对了身栖关外的凄苦生涯,这便是他已经度过、并且还将继续度着约异国岁月,他恐怕只能在这样的岁月中终老天涯了。

清美邈远的江南画境,与纷乱黯淡的关外实境的急剧变换,造成了这首题画诗所表现情感的巨大逆转。当飘缈如烟的故国山水随画面一齐隐去,就只剩下了一位北庭船风沙”中忧郁南望的苍老诗人——就这结句所展示的境界说,它便似乎不再是一首题画之作,而是借《潇湘图》作反衬的一幅黯然神伤的自画像了。

赏析:

吴激是出使金朝、被留异国的南方诗人。从柳暗花明的江南,来此风雪纷扬的北庭,无疑如进入一个陌生世界那样令人震愕;何况又是远离故土,屈仕于敌国之翰林院,便更有一种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凉。然而,诗人毕竟不能按抑对故国故乡的思念。船年去年来还似梦,江南江北若为情”——那身在异国的生涯,对吴激来说,实在是被纷纭如烟的故土之梦牵萦环绕着的。

所以当他勐一见到友人家画有故国潇湘山水的图画时,又惊喜而唿,如醉如痴了。船江南春水碧如酒”,画面上大笔抹染的,是一派绿意盎然的南国之春,幽幽的湘江,浩浩荡荡地从画面深处奔来。它是碧澄的,多情的,带着春来的脉脉欣喜和摇漾不尽的波光笑影,浮横在诗人眼前。昊激自己也擅长书画,也许因此对色彩、光影更其敏感。此句正是抓住春来江水船碧”如蓝的特点,又出人意外地用浓醇的船酒”色作比,便赋予了画中的潇湘春水以格外迷人的魅力。

画面之美还远不止于此。碧绿的清江上,远远近近,更有悠悠的船影点染其间。有的顺流而船来”,有的溯波而船往”,在这江山如画的南国行旅,完全不像在关外的春日还得踏冰披雪;那远行在潇湘之同的船客子”,正是最乐于以船为家的.。船客子往来船是家”句,正这样在诗人眼际,展开了一幅画笔也描摹不出的关妙动境;它因此也可以从相对的角度,读作为凝神观画的诗人情不自禁的兴叹——当《潇湘图》上的船恍然间移动起来,诗人也同回到了往日的岁月,重又领略着春江赏景的客行之趣,而激荡起这种认船为船家刀的亲切、温馨之情。

正如诗人在北庭所常常做过的梦境一样,他此刻置身在友人家的画幅前,竞也怀疑起眼中所见的究竟是画、还是船梦”了。那画面上的潇湘山水,明明是在万里故国的江南;那船行于青山绿水间的景像,更决非能在这风沙满天的塞外一遇。也许是因为这《潇湘图》,画得实在太过传神;也许是因为那故国的山水,睽违得实在太久。所以令诗入勐一见到这丹青绘染之境,也不免有一种梦中神游般的惊喜了。船忽见画图疑是梦”所表现的,就是诗人在见画如见故国山水中,如幻如梦、热泪涌注的动情一幕。诗人无疑希望,这馨的梦境,能再持续得长久些。

然而它竟没再持续:随着结句船而今鞍马老风沙”的闪现,这令诗人欷歔动情的梦境,就很快惊散,破碎成再难续的翩翩碎影了。作为一位兼替书画的诗人,吴激完全了解精妙的绘画所具有的迷人魅力,也因此最易从梦寐般的画境中返回现实。于是画中的南国山水,便又与诗人葱笼的忆念分离,回复了它那由色彩和线条组成的虚影;而恍在故国南土山水间游赏的诗人,又面对了身栖关外的凄苦生涯,这便是他已经度过、并且还将继续度着约异国岁月,他恐怕只能在这样的岁月中终老天涯了。

清美邈远的江南画境,与纷乱黯淡的关外实境的急剧变换,造成了这首题画诗所表现情感的巨大逆转。当飘缈如烟的故国山水随画面一齐隐去,就只剩下了一位北庭船风沙”中忧郁南望的苍老诗人——就这结句所展示的境界说,它便似乎不再是一首题画之作,而是借《潇湘图》作反衬的一幅黯然神伤的自画像了。

篇4:荔枝图序文言文阅读题

荔枝图序文言文阅读题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①如橘,春荣②;实如丹,夏熟;朵③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④;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导读 :这是一篇说明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读此文,可以进一步理解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进一步理解杨贵妃何以爱吃荔枝,每日令人快马加鞭运来满足她的欲望了。

注释 :①华:花。 ②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 ③朵:指众多果实聚在一起,俗称嘟噜。 ④缯(z ng):泛指丝织品。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荔枝生巴峡间( ) 2.树形团团如帷盖( )3.春荣;实如丹( ) 4.壳如红缯( )5.浆液甘酸如醴酪( ) 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 ( )

二、翻译

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它写了荔枝的___、___、___,又写了摘下后短期内的___情况。在当时,的确是一般远离产区的人所不了解的。

四、作者白居易,____大诗人,字____,号____,著有《白氏长庆集》。

篇5:《题米元晖潇湘图》阅读答案及赏析

尤袤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其二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注:

①米元晖,米友仁,字元晖,是宋代杰出书画家米芾之子,画史上与其父并称“二米”。

⑴第一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⑵第二首诗中的“安得”二字反映了诗人内心怎样的矛盾?如此作结,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

⑴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后两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画笔如见真山水,好像已置身于潇湘之上。

⑵画中的境界确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之上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尘俗的纷烦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的确是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如此作结可谓一箭双雕,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又表现了对米元晖更高的评价: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之清高绝俗不言可知。

简析

这两首六言诗,结构相同,都是前两句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后两句是诗人看画的主观感受。

二:

篇6:《题米元晖潇湘图》阅读答案及赏析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1.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的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2. 这首诗歌作者为什么有“往来泛宅浮家”的想法? 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晓山、横雾、远水、平沙等景物(找出三个2分,四个3分);营造了一种山水相接淡远、迷蒙的优美意境。(2分)

2.因为作者看到画作《潇湘图》的优美景致后(1分),想像(1分)自己能够穿绿蓑衣、戴青箬笠在画面中的美景中生活(2分)。表达了作者对画作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2分)。

赏析:

这是两首题画诗。米友仁,字元晖,是宋代杰出书画家米芾之子,画史上与其父并称“二米”。“二米”擅长山水画,称“米家山水”。此诗所题的“米元晖潇湘图”,即米友仁的代表作《潇湘奇观图卷》,现藏上海博物馆。前一首先写大景、远景,再写小景、近景,又以“杳霭”、“微茫”表现其烟雨迷蒙、云树苍茫的景象。三、四句倒装,既是观画之感,又是对此画艺术魅力之褒赞。第二首,前两句继续描写“潇湘奇观”,诗人面对此景,心生归隐之念,于是便有“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唐代诗人张志和,肃宗时待诏翰林,后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志和来谒。真卿以舟敝漏,请更之。志和曰:‘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7]张志和《渔歌子》中又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之句。结尾两句用典自然既写出了画境之美,又显示归隐之念。既展现《潇湘奇观图》的气象神韵,又自抒怀抱,二者妙合无垠,正是这两首题画诗的高明之处。在中国诗史上,六言绝句不多,唐代只有王维、刘长卿擅长此体,宋代以王安石的《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最为著名。尤袤的这两首,也是上乘之作。

篇7:古诗阅读《题米元晖潇湘图》阅读题答案

尤裹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1)第一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第二首诗中的安得二字反映了诗人内心怎样的矛盾?如此作结,有何妙处?

答:

答案:

(1)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的景物作客观描写,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后两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画笔如见真山水,好像已置身于潇湘上。

(2)画中的境界确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上的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尘俗的纷烦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的确是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如此作结可谓一箭双雕,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又表现了对米元晖更高的评价: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之清高绝俗不言可知。

篇8:《荔枝图序》阅读训练题与参考答案

《荔枝图序》阅读训练题与参考答案

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

②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别看荔枝壳就像一身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荔枝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③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为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这些酶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④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罢了。

⑤不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大喘气”的结果。

⑥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乙烯和我们常吃的香蕉有着不解之缘。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用乙烯一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到的香蕉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

⑦但乙烯不仅可以把青果催熟,而且可以把熟果催败。荔枝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烯,而且会越放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晚。

⑧总之,种种自身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殒”。

(有删改)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荔枝壳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3分)

答: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说材料中的'方法可以使荔枝保鲜的原因。(4分)

【材料】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荔枝,皇帝曾派人从四川派马疾驰到长安,只为把荔枝送给她吃。为了博得贵妃那难得的一笑,众多能工巧匠都得开动脑筋来使荔枝保鲜。据蔡襄的《荔枝谱》记载,在竹林里砍下一棵大竹子,凿开一个洞做成竹筒,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头,然后用泥或蜡密封。这样一来,荔枝能保藏到次年的冬天,依然保持着新鲜和美味。

答:

答案:

(二)(共7分)

18.荔枝壳裂片突起,像铠甲;但是它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荔枝壳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会使荔枝颜色变深。(3个要点,每个1分)

19.竹筒水分充足,可以为荔枝保湿,因而解决了荔枝水分容易从果皮跑出去的问题;用泥或蜡密封竹筒,可以避免空气流通,因而解决了荔枝“大喘气”造成的各种问题。(4分。每个要点2分)

【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相关文章:

1.《荔枝图序》教学反思

2.小学长春版《荔枝图序》教学反思

3.题秋风纨扇图,题秋风纨扇图唐寅,题秋风纨扇图的意思,题秋风纨扇图赏析

4.送董邵南序文言文阅读题

5.题旧写真图,题旧写真图白居易,题旧写真图的意思,题旧写真图赏析

6.《初授官题高冠草堂》阅读答案

7.送天台陈庭学序 阅读题含答案

8.题石恪画机织图,题石恪画机织图黄庭坚,题石恪画机织图的意思,题石恪画机织

9.《题太公钓渭图》古诗原文及赏析

10.雅思阅读填图填表题有哪些做题技巧

下载word文档
《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