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宿王昌龄隐居》译文及赏析

《宿王昌龄隐居》译文及赏析

2023-08-15 08:56: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z9099co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宿王昌龄隐居》译文及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宿王昌龄隐居》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宿王昌龄隐居》译文及赏析

篇1:《宿王昌龄隐居》译文及赏析

测:一作“极”。

隐处:隐居的地方。唯:只有。

犹:还,仍然。

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生长着。

余:我。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为伍。

篇2:《宿王昌龄隐居》译文及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此诗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此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写诗人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颔联“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诗人宿在此处,举头望去,松树梢头,一弯明月慢慢升起,光照入室。“君”指王昌龄。说王昌龄虽不在这里了,明月多情,却仍来陪伴着他的客人。王昌龄隐居处清贫幽雅,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茅亭。“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是说夜宿茅亭,看见窗外团团花影,错落斑驳;而到院子里,则看见莳养的各种药草,依然生长得很好,只是由于长久没有人来往,路边已长满了青苔。这似乎只是写隐逸生活的情趣,其实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王昌龄没有坚持退隐的惋惜心情。

尾联就写诗人自己的归志以及对朋友的讽劝: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群,往来尽仙灵”语,与鸾鹤合群,与仙灵为伴,即表示要终身归隐。这里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志,也有对朋友的.期待。“亦”字很妙,此时王昌龄已登仕途,常建却借赞扬王昌龄归隐之处,说我也要跟随你一起归隐。这是故意这样说,是对王昌龄一种善意的讽劝。这是本诗的主题所在,是与题目《宿王昌龄隐居》的意思相合的。也即是说,常建是在招王昌龄归隐,与本文开头所介绍的《鄂渚招王昌龄张偾》一诗同其旨趣。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篇3:《宿王昌龄隐居》译文及赏析

常建和王昌龄是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此诗即作于常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即今安徽省含山县石门山时。常建夜宿故人旧时隐居之处,触景生情,遂作此篇。

《宿王昌龄隐居》作者介绍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篇4:《宿王昌龄隐居》译文及赏析

清溪流向深不可测的石门山谷,隐居的地方只有孤云相伴。

松林稍头透出微微月光,这清幽的月光也好像专为您送来的。

茅亭夜静花影好像已恬然入梦,种有药草的院子到处都是斑斑苔痕。

我也想要像他这般辞去世俗之累,与西山的鸾鹤为群去了。

篇5:《宿王昌龄隐居》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诗文解释】

清溪的水深不可测,隐居的地方只见一片白云。松林间露出微微的月光,清亮的光辉好像是为了你而发出。茅亭外,夜静悄悄的',花影像睡着了一样,种药的院子里滋生出苔恨。我也要离开尘世隐居,到西山与鸾鹤作伴。

【词语注释】

隐处:隐居的地方。

宿:比喻夜静时花影如眠。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滋:生长着。

谢时:谢绝时人,离开世俗。

【诗文赏析】

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他们仕途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只做过县尉,以后便辞官归隐。王昌龄虽然仕途不顺,却始终没有退隐。题目“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地,二是说当时王昌龄并不在那里。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自然景色,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全诗描述平实,意味含蓄,发人联想,平易的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

篇6:《宿王昌龄隐居》诗歌赏析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⑴从本诗看,隐居者有怎样的人生情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本诗作者对王昌龄的'隐居是怎样的态度?(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齐梁隐士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而常建说王昌龄“隐处唯孤云”。你是怎样理解本诗中“孤云”这一意象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⑴隐居者有清高的人生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从其屋前有松、屋边种花、院里莳药可以看出来。诗人对王昌龄的隐居很认可并表示自己也将归隐。

⑵白云孤,更见隐者之清高。清人徐增说:“唯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孤云,也可见隐者之飘逸自由,无拘无束。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篇7:宿王昌龄隐居注释及赏析

作者: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解】:

1、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2、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3、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4、群:与……为伍。

【韵译】: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

全诗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可见炼字功深,又可作对仗效法。《宿王昌龄隐居》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作品。此诗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处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全诗描述平实,意味含蓄,发人联想,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

篇8:宿王昌龄隐居原文及赏析

宿王昌龄隐居原文及赏析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解

1、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2、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3、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4、群:与……为伍。

译文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

全诗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可见炼字功深,又可作对仗效法。

篇9:唐诗《宿王昌龄隐居》赏析

作者: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解】:

1、唯:只有。

2、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3、余:我。

4、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5、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6、群:与……为伍。

7、隐处:隐居的地方。

8、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9、滋:生长着。

【韵译】: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讲解】:

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他们仕途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只做过县尉,以后便辞官归隐。王昌龄虽然仕途不顺,却始终没有退隐。题目“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地,二是说当时王昌龄并不在那里。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自然景色,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全诗描述平实,意味含蓄,发人联想,平易的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

山水的人文特点与诗人的关系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早在《诗经》中就有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后来至陶渊明全力写田园诗,是田园诗的第一座丰碑,南朝的谢灵运、谢眺等诗人大量写山水诗。此后,山水田园便成了诗人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到了盛唐时代,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的诗人群,人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派”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南北统一,给人们提供了怡情山水的`物质条件,使人们能四处游览,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漫游之风在文人中间吹开。另外,隐逸之风在唐代也很盛行,唐代士人把隐居待仕当作与应举求官并行的政治道路,而隐士的生活正是与山水田园分不开的。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使得一些文人身在官场而心存江湖,向往到山水田园中荡涤污浊,平息纷争,求得安宁。

古代很多文人因仕途不顺官场失意或是遭受贬谪而寄情山水,或是宣泄情感或是逃避现实抑或是真心隐逸,大自然钟灵毓秀鬼斧神工的美景给了多愁善感的诗人们无尽的灵感,因而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常建就是其中之一。

常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但是只做过盱眙县县尉这样的小官,仕途不称意长期隐逸。我没有找到此后他再次努力求取一官半职的资料,也许他也乐于往来名山大川之间,从他的诗中很少看到不能做官的牢骚,而更多得是陶醉于山水田园间的美好感受,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诗歌表现的艺术性

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727)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王昌龄同样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景物描写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开篇交代王昌龄隐居附近的环境,将整个画面置于一个有清溪有孤云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气氛。首联写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隐居的地方只有孤独的白云。溪水、白云都是隐者居处的象征,而一个“清”和一个“孤”则着重突出了清高之感,从侧面写王昌龄品行高洁。

视野慢慢从远处拉回,看到的就是附近的松树和树枝间隐现的明月。明月不知今晚茅屋换了主人,还是为王昌龄洒下清光,这里同时暗示王昌龄不在,只有作者一人,更体现出环境得清雅和孤寂,衬托王昌龄的清高。

再下来就是茅屋周围的景物,花的影子仿佛也同作者一样借宿在茅屋,种满莳药的院落因为久无人来而滋生青苔。这样一个安恬的夜晚,在月光的映照下莳药的色彩和青苔的翠绿都是淡淡的,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宿”字赋予花人的情态,显得尤为生动。这里也透露出王昌龄虽然隐居但并未意志消沉,热爱生活的他将住处装点的别具情趣。

尾联表达自己隐居的志向。“鸾鹤群”出自江淹《的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此时王昌龄已外出重返仕途,这里用了一个“亦”字,表示愿和王昌龄一同归隐。

常建的山水田园诗通常会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一定的道理发人深省,殷璠赞其诗“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同时又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

自己的感受

整首诗给我一种安静、宁谧、清幽、闲适的感觉,景物描写非常传神美好,画面感强烈,我在读诗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仿佛置身于深山中,烦恼一扫而空。景物动静结合,流动的溪水、漂浮的白云、挺立的松树和树枝建时隐时现的明月映照进茅屋的花影、庭院中的苔纹,使整个画面生动鲜明。由此我想到是人的隐居生活应该是自得其乐的,抛开了俗务的缠绕,每日欣赏风景,吟风弄月,逍遥自在。

【评析】: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727)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西山。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

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本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又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亦”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孟一派。

篇10:唐诗宿王昌龄隐居

唐诗宿王昌龄隐居

《宿王昌龄隐居》由常建创作,全诗写的是什么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宿王昌龄隐居》

作者: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解】:

1、唯:只有。

2、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3、余:我。

4、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5、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6、群:与……为伍。

7、隐处:隐居的地方。

8、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9、滋:生长着。

【韵译】: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讲解】:

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他们仕途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只做过县尉,以后便辞官归隐。王昌龄虽然仕途不顺,却始终没有退隐。题目“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地,二是说当时王昌龄并不在那里。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自然景色,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全诗描述平实,意味含蓄,发人联想,平易的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

山水的人文特点与诗人的关系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早在《诗经》中就有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后来至陶渊明全力写田园诗,是田园诗的第一座丰碑,南朝的谢灵运、谢眺等诗人大量写山水诗。此后,山水田园便成了诗人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到了盛唐时代,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的诗人群,人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派”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南北统一,给人们提供了怡情山水的物质条件,使人们能四处游览,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漫游之风在文人中间吹开。另外,隐逸之风在唐代也很盛行,唐代士人把隐居待仕当作与应举求官并行的政治道路,而隐士的生活正是与山水田园分不开的。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使得一些文人身在官场而心存江湖,向往到山水田园中荡涤污浊,平息纷争,求得安宁。

古代很多文人因仕途不顺官场失意或是遭受贬谪而寄情山水,或是宣泄情感或是逃避现实抑或是真心隐逸,大自然钟灵毓秀鬼斧神工的美景给了多愁善感的诗人们无尽的灵感,因而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常建就是其中之一。

常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但是只做过盱眙县县尉这样的小官,仕途不称意长期隐逸。我没有找到此后他再次努力求取一官半职的资料,也许他也乐于往来名山大川之间,从他的诗中很少看到不能做官的牢骚,而更多得是陶醉于山水田园间的美好感受,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诗歌表现的艺术性

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727)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王昌龄同样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景物描写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开篇交代王昌龄隐居附近的环境,将整个画面置于一个有清溪有孤云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气氛。首联写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隐居的地方只有孤独的白云。溪水、白云都是隐者居处的象征,而一个“清”和一个“孤”则着重突出了清高之感,从侧面写王昌龄品行高洁。

视野慢慢从远处拉回,看到的就是附近的松树和树枝间隐现的明月。明月不知今晚茅屋换了主人,还是为王昌龄洒下清光,这里同时暗示王昌龄不在,只有作者一人,更体现出环境得清雅和孤寂,衬托王昌龄的清高。

再下来就是茅屋周围的景物,花的影子仿佛也同作者一样借宿在茅屋,种满莳药的院落因为久无人来而滋生青苔。这样一个安恬的夜晚,在月光的映照下莳药的色彩和青苔的翠绿都是淡淡的,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宿”字赋予花人的情态,显得尤为生动。这里也透露出王昌龄虽然隐居但并未意志消沉,热爱生活的他将住处装点的别具情趣。

尾联表达自己隐居的志向。“鸾鹤群”出自江淹《的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此时王昌龄已外出重返仕途,这里用了一个“亦”字,表示愿和王昌龄一同归隐。

常建的山水田园诗通常会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一定的道理发人深省,殷璠赞其诗“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同时又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

自己的感受

整首诗给我一种安静、宁谧、清幽、闲适的感觉,景物描写非常传神美好,画面感强烈,我在读诗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仿佛置身于深山中,烦恼一扫而空。景物动静结合,流动的溪水、漂浮的白云、挺立的松树和树枝建时隐时现的明月映照进茅屋的花影、庭院中的.苔纹,使整个画面生动鲜明。由此我想到是人的隐居生活应该是自得其乐的,抛开了俗务的缠绕,每日欣赏风景,吟风弄月,逍遥自在。

【评析】: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727)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西山。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

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本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又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亦”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孟一派。

【《宿王昌龄隐居》译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1.唐诗宿王昌龄隐居

2.《宿王昌龄隐居》诗词评析

3.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

4.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

5.《宿建德江》译文、注视及赏析

6.《宿建德江》唐诗译文及赏析

7.《宿府》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8.王昌龄从军行其二译文

9.《咏柳》译文及赏析

10.瑶池译文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宿王昌龄隐居》译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