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下醉》《惜牡丹花》阅读答案对比和赏析
“送送送鲁班去上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花下醉》《惜牡丹花》阅读答案对比和赏析,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花下醉》《惜牡丹花》阅读答案对比和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花下醉》《惜牡丹花》阅读答案对比和赏析
《花下醉》《惜牡丹花》阅读答案对比和赏析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一:
(1)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请选取一首诗进行简要赏析(4分)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夜晚秉火赏花,请分析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4分)
参考答案
(1)白诗的诗眼是“惜”,李诗的诗眼是“醉”。
(2)相同,都借赏花,怜花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二:
1.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
2.如果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呢?各是怎样突出它的呢?
参考答案
1.表达了两位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之情,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2.白诗的诗眼是“惜”,李诗的诗眼是“醉”。白诗第一句表达出作者惜花的惆怅之情;第二句“惟有”、“两枝”,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第三句,“应”字表达出诗人的忧虑,这促使诗人连夜把火看花。全篇诗意几经铺垫,把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李诗第一句写诗人因爱花而去寻花,遇花后不知不觉陶醉于花树下;次句进一步写“醉”,因迷花而不觉倚树,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第三句写“酒醒”,这是为衬托第四句,“酒醒”后还要持烛赏残花,更突出陶醉的程度,它比酒醉还要深。(言之有理即可)
【对比赏析】
《惜牡丹花》
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一反常情,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第3课时 │ 典例导练
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惟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惟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情笃而意深。
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诗人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诗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
《花下醉》
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心理的小诗。
首句“寻芳不觉醉流霞”,写出从“寻”到“醉”的过程。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味,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颂,不能自已;流连称颂之余,竟不知不觉地“醉”了。
次句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浸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
三、四两句忽又柳暗花明,转出新境——“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倚树沉眠中,时间不知不觉由日斜到了深夜,客人已经散去,酒也已经醒了,四周是一片夜的朦胧与沉寂。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人是不会想到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对一个爱花迷花的诗人来说,这种酒后人醒的深夜气氛,反倒更激起赏花的意趣。酒阑客散,正可静中细赏;酒醒神清,与醉眼蒙眬中赏花自别有一番风味;深夜之后,才能看到人所未见的情态。特别是当他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流连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欣赏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这一幕。
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像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诗人也就在持烛赏残花的过程中得到了新的也是最后的陶醉。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进一层的表现。
篇2: 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试题及阅读答案
① 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答案:落叶、悲鸿、衰草、枯木
②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答案:刘诗中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秋词》与《天净沙·秋思》都描写怎样的景物?
2.《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写的是同样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秋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却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3.请谈一谈《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5.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
阅读答案
1.秋景
2.豪放,热情 凄愁
3.《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4.C
5.《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篇3:《惜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惜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惜花
[清]姜宸英
一春强半是春愁,浅白长红付乱流。
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
[注]绾恨:把恨绕住。
一: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本诗通过写东风的无情,落花付流水,(1分)表达了诗人无限的伤春之愁、惜春之绪、悼春之情,相思离别之怨、韶光流失之恨。(2分)(言之成理即可)
(2)最后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垂杨拟成人,写垂杨一丝丝细长的`枝条把恨绾住,送上高楼,表达了诗人对东风无情、百花遭劫的无限怨恨。(3分)在诗人笔下,此恨已弥漫于整个空间,以致飘拂于空中的垂杨都能随时把恨绾住。(1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借代,浅白、长红指代花朵;拟人(比拟),垂杨丝丝绾恨,送上高楼。诗人对东风无情、白花遭劫 而产生的怨恨之情,已弥漫整个空间,以致飘拂于空中的都能随时把恨绾住。
(2)抒发诗人自己因看到白花遭劫、只剩垂杨飞舞而产生的伤春、惜春之情。
赏析:
姜宸英这首诗,是一首闺怨诗,作者从“惜花”谈起,说明了凡是花,都摆脱不了凋谢的命运,而杨柳也会平添忧愁,春愁,无处不在。
一个春天中,大半是春愁。春天的花或者是白或者是长红,都会凋谢付之东流。剩下的只有垂杨吹不断,但垂杨,丝丝柳条也会绾(wan)着离愁别绪上高楼。
春愁花愁人亦愁。这首诗中的“丝丝绾恨上高楼”,意为柳丝系着离恨上高楼。绾,系也,这一句,想必是从王昌龄的《闺怨》诗演化而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写得是《惜花》,实际上是衬托人的无奈心情。试想,凡是花都会凋谢,这花,能爱惜得了吗?
篇4:古诗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古诗两首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
①《滁州西涧》作于德宗建中二年,当时诗人正在滁州刺史任上。
②苏舜钦曾被诬陷,削籍为民,流寓苏州。此诗系诗人回苏州途经淮中时所作。
1.请从景与情两方面对《滁州西涧》的前两句进行赏析。(5分)
2.两首诗分别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作简析。(6分)
参考答案
1.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幽草,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那青翠欲 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 草,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2.韦诗体现了诗人超逸脱俗、恬淡闲适的人生态度。诗人怜幽草、听黄鹂,处在一种极其安静闲适的心境,因而即使春潮春雨突然来袭,自己也会和那个自 横的野渡孤舟一样,处之泰然。苏诗体现了命途多舛的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于“春阴垂野”处欣赏“幽花一树明”的生机,于古祠孤舟旁看满川风雨、春 潮奔腾的壮阔。压抑、孤寂的现状与壮阔、奋发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对比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苏诗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作者借春日晚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
如果把这首小诗比作一幅暮春乡村的风景画,那么诗的一二句首先泼墨铺写了这幅画的底色和背景。这是一个春草青青的季节,但没有一点春天的生气和温馨,而是阴云低垂,笼盖四野,偶尔看到一树鲜明的春花在暮色中也显得十分的幽暗。春天的草和花应该说是最美好的,却为晦暗和阴云垂盖,实在让人感到可惜和不公平。在迷蒙的底色中我们看到怀才不遇的作者本人和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因此我们说这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天气里,这让人烦躁不安的暮色中饱含了诗人无限的愁情和忧思。
在这样的背景上,一条孤独无伴的小船停泊在古老恐怖的古庙旁,凄风苦雨,满川迷蒙,诗人夜不成寐,在黑暗中呆望着春潮暗涨。这里“孤舟”无疑就是诗人自比,而“满川风雨”则是坎坷人生的象征。虚实结合,字里行间满溢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
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全诗四句,无一句不写景,无一句不寄情,虽然色调有点晦暗低沉,但情真意切,语言精当,清新可诵,所以后人皆视之为写景小诗的代表作。
篇5:《绝句》和《西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绝句》和《西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绝 句
吕希哲
老读文书③兴易阑,须知养病不如闲。
行床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
注: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疏箔:把帘子挂起。③文书:公文。
(1)《西楼》开头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描写雨前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两首诗中“卧看”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诗的.前两句分别从视觉(景象)与听觉(声音)两个角度(1分)描写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潮头如云,去而复回,是从视觉描写海浪的气势;北风呼啸,振耳欲聋,惊涛拍岸,电闪雷鸣,是从听觉描写风声与雷声的磅礴。(1分)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海上风雨图,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1分)
(2)【分析诗歌思想感情】
《西楼》中的“卧看”写出了诗人在风起云涌、北风呼啸、惊涛拍岸、电闪雷鸣的时刻,从容(淡定、随意、处变不惊、安祥、镇定)地(躺)在室中观赏窗外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1分)表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襟。(或表现了诗人豪放潇洒、雍容大度的气度。意思对即可)(1分)。
《绝句》中的“卧看”写诗人悠闲(闲适、宁静、清静等均可)(躺)在室中地观赏雨后雨后清新明丽的山中景色(或峰峦叠翠,碧空如洗,万物清新的景色),(1分)表达了诗人纵情山水,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或:清闲自在,旷达自乐:洒脱自在,平和达观。意思对即可,1分)
篇6:《水调歌头》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相关试题及答案
1、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 ,乙词以“芙蕖”喻指 。(2分)
2、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3、对两词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来写的.。
B.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C.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矛盾的。
D.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伤感。
4、对甲词中的“高处不胜寒”一语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吗?(2分)
5、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水调歌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又不尽相同,试作简单的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朝廷;弹筝的美丽女子。
2、“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忽闻江上弄哀筝”的“弄”字意为“弹奏”,它传达的是弹琴者漫不经心的情态。
3、D
4、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5、前者:是“无我之境”,只是客观地描述分局两地的人们共赏月光的情形。后者:则是“有我之境”,是作者寄语远方的弟弟,也寄希望于明月之有情。
对比赏析:
江城子赏析
这首《江城子》作于乙卯(公元一○七五)年,这时他四十岁,在密州作官。一次梦见了已死去十年的妻子王弗之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是一首悼亡词,是为悼念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而作。生死阔别,本词的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上阕写死别十年,一直对亡妻铭记在心,但亡妻若能见到自己,也会认不出来,因我过于衰老。于是由悼亡到自伤,哀婉凄凉。“尘满面”道尽十年辗转尘世,历尽坎坷和创伤。下阕记梦,兼写生前死后。“小轩窗,正梳妆”,既是十年夫妻生活的回忆,又是梦境。“相顾无言”二句,状写今日失意、哀苦无处诉的情怀。具体真实,生动传神。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素,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篇7:《寒食》与《寒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寒食》与《寒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节令,清明前一二日。按时俗寒食三日不得举火,但王侯贵族之家有皇帝赐来的蜡烛:“清明日取榆树之火以赐近臣。”日暮汉宫句为以汉喻唐。
(1)在两首诗的第三句各抓一个关键字分析其作用。(3分)
(2)试比较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异同。(5分)
参考答案:
(1)孟诗中“贫”字揭示了上句 “悲”和下句“不独明朝为子推”的缘故。含蓄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韩诗以一“传”字状出动态,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含而不露地讽刺了统治阶层的特权。(找准2字各1分,分析1分)
(2)两首诗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浓浓春意。(1分)孟诗以一个“悲”字写出了异乡人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2分)。韩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2分)
对比赏析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韩诗 这是一首有名的讽刺诗。寒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大约在清明前一两天。古时候,寒食期间必须家家禁火,冷食三天。又因为时值暮春,景色浓丽,寒食还是一个游春赏景的佳节。那时候,长安城里城外,士女如云,陌上杂花生树,绿柳扬絮,真是满目芳菲,处处春浓!风过处,皇家宫苑里千条垂柳尽向西,那枝头的白絮如漫天飞雪,随风飘舞。傍晚时分,手持蜡烛的特使走出宫门,把新的或中挨家挨户地分赐给近臣贵族,皇上的恩宠也随着袅袅炊烟飘入了公侯贵族的家中。百姓不许点灯,贵族却可燃烛,诗人正是通过这一件小事,借汉喻唐,明颂暗刺。讽刺的手法确实很巧妙。
(注)五侯:东汉桓帝时,宦臣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因谋诛外戚梁冀有功,同日封侯,世称五侯。这里比喻肃宗、代宗以来恃宠弄权的宦官。
篇8:《野望》《数日》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野望》《数日》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数日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望
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景象,但是诗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有所不同。赵诗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而翁诗则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
(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结合诗句内容分别赏析其妙处。
(3)两首诗都写秋景,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赵诗流露出一种 懊丧(落寞、悲苦)的感情,而翁诗却流露出一种闲淡(欣喜)的`感情。
(2)赵诗末两句写由于树林稀疏使远山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云遮去了一半。一“放”一“出”,神采飞扬,显现出淡远的画镜,山却“一半无”,不禁让人懊丧,写得起伏跌宕。(或者结合诗句写出拟人手法及其好处)(2分)翁诗末两句写的是诗人登山为了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闲”字(或者抓住“忽”字赏析)可以想见诗人闲淡疏放的风神与“野水”“青山”等清空悠远景色正相契合;(或:写出了一种审美境界,山掩水,水映山,从山看水,从水看山,从一事物身上看出另一事物的影子,语虽质朴,但理趣盎然)
(3)感情的不同之处:赵诗所抒发的感情,由病体经受秋风、见到黄叶遍地而悲苦,到看见疏林秋山、白云飞来而欣喜,是悲喜交织、由悲而喜;翁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心态在欣赏秋景,抒发赞赏喜悦的感情。
二:
(1)两首诗都写秋景,流露出的情感有无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内容赏析其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感情的不同之处:赵诗所抒发的感情,由病体经受秋风、见到黄叶遍地而悲苦,到看见疏林秋山、白云飞来而振奋,再到见山峰被云遮蔽若隐若现而既欣喜又遗憾,感情是有变化的,是悲喜交织、由悲而喜;翁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心态在欣赏秋景,抒发赞赏喜悦的感情。感情的相同之处:整体上都通过白描笔法,写出景物、意境的清空、悠藐、高远,借此表达作者闲云野鹤般的疏放和闲淡之情。(每点2分,共4分)
(2)任选一首诗的后两句进行赏析即可得4分。
示例:赵诗末两句,写树林稀疏,远山刚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飞来的云遮去了一半。一“放”一“出”一“遮”,三个动词做动态化的描写,把树山云都写得神采飞扬,显现出淡远清幽的意境,显得冲谈而清奇,一改前面悲苦的情调。(分析“放”字的拟人手法,“疏”与“遮”前后对照映衬也可)(诗意2分,手法分析2分,共4分)
翁诗末两句,写诗人登山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从诗人的视角的变化,写出登山看水却又于水中见山的体验,写出山的青翠水的澄澈,表达一种理趣,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兴。(分析“忽”“闲”“见”也可)(诗意2分,手法分析2分,共4分)
篇9:《出师表》《隆中对》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不知所言。
9.本文作者是三国时期的 ,这篇文章是他写给 的(2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 ②以光先帝遗德(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④悉以咨之 ( )
11.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2分)
12.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2分)
13.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分)
答案:9诸葛亮 后主或刘禅,或后主刘禅(共1分,每空0.5分)
10.①时 ②发扬光大 ③选拔 ④询问(共2分,每小题0.5分)
11.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共2分,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
12.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共2分,答岀其中任何一点之意即可得1分,答岀其中任何两点之意即可得满分)
13.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共3分,结合原文内容1分,能围绕“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受到的影响即可得2分)
二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题目。(13分)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2、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1分)
13、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 ;“身”的意思是 。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 (3分)
1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1分)
15、“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2分)
16、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3分)(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答案:12. 先帝 13.Zhòu; 亲自 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14、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
15、“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6、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三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题目。(16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⑦,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将军宜枉驾顾之( )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④由是先主遂诣亮( )
24.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2分)
25. 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3分)
26.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7.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2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一对”指的是
答案:23.卑鄙:低微鄙陋 顾:拜访 以:把 由是:因此 24.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2分)
2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分)
26.①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②(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4分,每小题2分,如“躬、于、闻、达、遂、许、驱驰、每”以及宾语前置等词语、句式落实不够,酌情扣分)
27.《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
四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题目。(10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4分)
(1)躬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
(4)此人可就见 就: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将军宜枉驾顾之
13.根据甲乙两选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诸葛亮其人作出评价(2分)
答案:11.躬:亲自,自身卑鄙:低微鄙陋诣:拜访就:接近(每词1分)
12.(1)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2)将军应该委屈自己亲自去拜访他
13.出身卑微,少有大志,知恩图报,鞠躬尽瘁(答出两点即可)(2分)
篇10:竹枝词阅读理解答案及对比赏析
竹枝词阅读理解答案及对比赏析
竹 枝 词
[唐]刘禹锡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①。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 枝 词
[明] 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②,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注释】①郦道元《水经注》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②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1.填空。(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填入)两首诗歌都写了三峡景色尤其是的情景,都抒发了诗人的 之感。
2.结合注释①《水经注》里的句子,比较赏析,说说两首诗的最后一句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猿啼 断肠
2.两首诗的'最后一句与《水经注》上说的舟行三峡闻猿啼而断肠不同,而是说不听猿声也肠断,再听猿声,“愁人”“孤舟客”的愁苦之情怎能忍受?这样更深一层,翻出新意,可谓新奇之笔。
赏析
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花下醉》《惜牡丹花》阅读答案对比和赏析】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