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范文800字加点评
“千灯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议论文范文800字加点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议论文范文800字加点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600字议论文加点评
许多人说,距离产生美。
某80后作家说,一切事物都要隔层玻璃才好看。
成人童话家说,产生崇拜的前提是距离。
古人形容美人美态,说“美人隔花端”。
距离,是何神物?有着这般神效?隔着时间或者空间的河流,为何我看见的彼岸是姹紫嫣红,是火树银花,是曼妙芳华?
我想说,或许距离是那盏神灯,或是那句“芝麻开门”,开启了许多童话和美好。
这种美好,古今皆有,像《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姣好女子立于沙洲,就是那一方无情水隔断了你侬我侬,留住了诗情画意,摒却了没有距离的遗憾。古时的山水泼墨画,均会留出一些空白,或者拉远视界与山水的距离,使人感到山也朦胧,水亦空奇,看到的是“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也许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山或许遭人樵采,已经满目疮痍;水或许已经枯涸,剩一摊烂泥,不管如何,留给我们的,是距离带来的“清、寂、和、静”。
人与人交往,有距离会更美好。席慕容说,友谊像花香,还是淡一点才好,越淡才会越持久,越淡才会使人更留恋。这正应了一句古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双方隔得远一点,才看不到那些本可以忽略不计的瑕疵,像那个“豪猪取暖”的哲理故事里,只有留出恰当的距离,才能既取得暖又不伤害对方。
我很喜欢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超然且有出世的氛围。我理想的人生像我朋友写给我的一封信里的一句:在入世中做着出世的梦。融入世事但要超越世俗,或许过的是吃饭、写信、学习、聊天的平淡生活,但会用一段刚刚好的距离划出一条心河,在此岸做着“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美梦。彼岸的春色正浓,我们去看陌上花开。
点评:不同的文章,总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收获。初读这篇佳作,你也许会略嫌平淡,甚至忧从心生。是啊,开篇不见整齐的句式,亦无深刻的哲理;结尾不见巧妙的回应,亦无思想的升华。再读,你一定会情涛涌动,感由心生。原来,一番闲言碎语之后,迎来的是霞光满天。看似朴实的文章,像一杯咖啡,芬芳四溢,动人心魄。
篇2:高考满分议论文加点评
若为人生故 诚信不可抛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
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点评:本文的“说理”非常成功。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客观、冷静而又饱含感情地分析了美貌、机敏、金钱等失去了诚信后的“危机”,显得全面而科学;二是用散文或诗一般的语言说理,显得活泼生动,具有可读性,富有吸引力;三是说理不矫揉造作,不生硬牵强,如谈话一般,娓娓道来,显得朴实亲切。
篇3:800字议论文带点评
“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儿时的童谣依然在耳畔回响,转眼间又是一年春来到,我要留住这美好的时光,送给祖国妈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撷一把花瓣铺在篮底,让整个篮心通体幽香。花瓣零落,无言化春泥,这沃土使土地青春焕发,也使得祖国妈妈神采飞扬。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拾一树杏花,酿一壶美酒,让祖国妈妈好好品尝一下这春天里的美味。一切尽是那么醇厚朴实,就如这淡淡酒香萦绕不散。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拾一块春泥,轻放篮中。闭上眼睛用力吮吸,原来世间没有比这更原始的味道。相信祖国妈妈明白,自然才是最好。
“花褪残红青杏小,多情总被无情恼。”摘一枚青杏,悄然入篮。尽管祖国妈妈已日趋丰盈,但那青杏时代还是值得回味留恋的。妈妈和我们一样有着如梦如幻的青春,那一定很美好。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是暖人的,亦是醉人的,轻抬一缕这春日最常见的东西送给妈妈,让妈妈借着春风育桃育李。让自己在这轻柔的春风中得到释怀。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拾起娇美的桃花,放在篮边,愿妈妈和桃花一样娇美。自古就有桃枝避邪的说法,也愿这桃花能够助妈妈正心黜恶,日趋完善。
花瓣、杏花酒、春泥、青杏、春风、桃花将这篮儿装得满满的,也沉沉的,因为每一样东西都融入了我的一片情。
我提着这满载春光与祝福的花篮亲手送给妈妈,我要告诉妈妈,在她的庇护下,我们成长着,也完善着。这一篮代表整个春天,放眼篮中,春光尽收眼底。
春天里的一切是我对妈妈说不清道不尽的爱。我爱春天,但我更爱妈妈,所以我愿意把这春天里的无限春光全部送给妈妈。
春风撩起了额前的头发,我托起篮子,让白鸽轻轻叼起,而我的心随白鸽一起飞翔,我用心提一篮春光,妈妈,您看见了吗?
点评:以“儿时的童谣”开头,灵动而别致,为下文“一篮春光”铺陈着力。作者以首括句的形式巧妙引用诗句,形象点化自然的美景:“花瓣、杏花酒、春泥、青杏、春风和桃花”,最后“将这篮儿装得满满的”,送给祖国妈妈,既有“一篮春光”的“行为”,又有“看妈妈”的“目的”,切合题意。
篇4:800字议论文带点评
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帕斯卡尔如是说。
正如周国平《时间》中论道,我们站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上,我们徘徊于永恒与瞬间的交轨处。时间是这样一个永远无法触摸的抽象,却又这样真实地存在,一如哲学中所提到的“我们都是矛盾的结合体”。
瞬间无法停留,永恒不可企及。我该如何在时光的隧道中,缓缓滑行,不至落后也不至刺眼伤人?
诗人曾认为是时间的记录者,他们在笔下记录春夏秋冬,四时更替。然而,他们越是奋力,就越像是挣扎,在时间里摆脱时间。
在孩子的世界里,时间是无穷无尽的。曾经,我也一度拥有永恒,在生命中绽放美丽,但却是曾经。
身前身后,在历史长河中起起伏伏,成功人士一浪推一浪。古人陈胜佣耕立下鸿鹊之志,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石破天惊,成就自己在时光中的生命。今有何祥美从初中文化到现在的射击神手表明了时光中生命的异彩纷呈。也有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梦为马,在夕阳的壮烈中完成自己同样壮烈的生命。
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
我该如何将我的时间一寸一尺地好好握在手心?
我无法看穿掌心的纹路,正如人无法看穿命运的安排。我无权忘记过去,但我必须坚定前进的步伐,给我的时间以生命。
流年中的悲喜推叠,错错对对,使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没有什么不朽,谁能保证心不变,看得清世事沧桑。我们呐喊,我们彷徨,都只有一个期限,那就是一生。一生何其短,又何其长。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唯有在这一生中,把握好自己的时间,如何做人,如何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才是真正思考的事。我真愿在我的时间里,像徐怀谦笔下的文字那样,又柔软,又坚强。
给我的时光以我的生命,让生命在时光中缓缓流淌。
点评:本文作者善于引用名言和典故,总借他人之言与之例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基本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总体思路来行文。依赖于文采斐然的语言,作者的文字与众不同。
篇5:议论文及点评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末的教学楼,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将其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这样做会阻碍其现代化发展,建议拆除它。我认为,学校应保留这座教学楼,不要摧毁一位历史的见证人。
从这座教学楼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有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是的,有学者、作家、主持人,这些各类的职业名人,难道没有在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吗?教学楼拥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的氛围,相较于其他现代化的、明亮整齐的教学楼,它们能够给学生多少的文化熏陶呢?事实证明,在充满着暴力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数倾向于暴力心理,反而在书香世家长大的孩子更痴迷于文学,性格更是以文静居多。
有人认为这座矮小的简陋的、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需要。这真是愚不可及的想法!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学校难道要把它建成办公楼,那种整齐的建筑?帕特农神庙遗址,也仅是几根破损的柱子,为何希腊不把它拆了,在其遗址上建大型工厂来拉动希腊可怜的经济!当然不能拆了!它是古希腊辉煌历史的见证人,承载着古希腊的物质文化,拆毁历史遗物,也就只有罪大恶极的人才干的得出来。学校史可以要现代化,但这座简陋的教学楼不也是学校历史的有力见证人吗/?每一个遗址都有其存在的历史意义。每一个国家都有博物馆,文化遗址,单就中国而言,就中国的万里长而言,它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高度的科学文化,长城上有着太多的意义了。这座教学楼,虽然失去了它的美丽但它却为历史留下了美丽的身影。真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为了现代化发展,要将其拆除。真是好借口!确切来说是要其现代化而舍弃历史文化罢了。英国到现如今还保留其国王,英国的王室每年的消费支出都要从国家财政那拿大把的钱去消费,况且,在高度现代化发展的社会,民主深入人心,英国为何不废了这封建余孽呢?英国国王为英联邦的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且为英国民族团结的象征。这座老旧的教学楼何尝不是学校精神的体现!教学楼的修缮养护虽会影响到学校的现代化发展,但它给予学生心灵的熏陶是无价的,它虽占地,在学生心中对历史文化,名人奋斗史的感触是无边际的。
教学楼不单单是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它还是学校历史的见证人。我们应保留历史遗迹,让它给予我们明亮的镜子,激励着我们奋然前行!
点评
开篇引述材料后,表明了态度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从“教学楼”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角度分析论证其不该拆的理由。“帕特农神庙遗址”的事例运用恰当,“英王室费用”事例虽稍有偏差,好在作者用其论述学校“精神的体现”使其出现在了“恰当的地方”。
篇6:议论文及点评
格物致知,心要在焉。——题记
毫无目的做事,必将乱其步伐,茫其方向,或酿成大祸危及社会,故必须明确方向,有目的,心在焉,方能使人生精彩出色。
心不在焉,因小失大,酿出祸患。年前记不清有多少骇人听闻的消息侵蚀人们的心灵。社会道德滑坡愈发严重,全因人心被金钱利益熏染,心不在焉。韩寒与方舟子吵得不可开交,却曾知身后庞大的粉丝团内心所想,心不在本应做的事情上,而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不惜重金告发对方,结果只会导致社会信任度又低一级,口口声声要拯救社会道德滑坡却无从拯救,他们心不在事业生活上,却又加重社会道德沦陷,实不应该,为自己的小利益却牺牲社会大利益,真是令人憎愤!
心在焉,不但助你顺畅前行,还能让你活得轻松自在,赢得美誉。心在何处?只有你个人最清楚,怎么做?你会更加清晰明朗。成功人士给予我们的告诫往往是要树立目标,坚持不懈前行,这也正是心在焉的表现,促使我们明确人生意义,正确前行。乔布斯几经波折进出苹果公司,最终成为世人赞誉的传奇,因他心在焉,爱着他一手创办的公司,还有那份事业,他成功了;比尔盖茨同样创造不朽的佳话,成立著名的微软公司,只因为他全心贯注于他的事业,心有在焉,举世闻名;李开复开设创新梦工厂,只因为他心在国家,为给国家培育出更多人才,心系国家,成为赢美誉的人选之一。心在焉,内心充实,理想丰满,但同时付诸行动,终能活出精彩人生!
心要在焉,是每个人,社会、国家的目标。个人要心在焉,辩证地看待身边之事,不要胡乱、没有目的地滥用权力,做危害大众之事;社会要心在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宣扬积极有益的文明法度,如深圳近期宣扬“十大观念”就是好的现象,更多的人会耳濡目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会传唱千古永不朽,社会滑坡还拯救不了吗?心在焉,怎会达不到目的呢?国家亦要心在焉,因为作为一国之家,他是引领我们前进的主脉、舵手,没有国家的心在焉,我们怎么可能达到共同的理想,怎能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又怎能立足于世界?未有一国之家心在焉,才能带领大家共同进步,创造美好的生活,有幸福的未来。当个人、社会、国家皆能心在焉,则我们的民族必能屹于世界之巅,我们的社会必将充满爱,我们的国家则可顽强不倒!
心有所止,心要在焉,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生绽放异彩!
篇7:议论文及点评
作文结构严谨,有放有收,针对“上清北是否真的可以改变一生”这一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作者从现象反溯原因,并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不同时期,教育对阶层流动的影响力也不同,对名校的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再从个人的智慧与品性的角度,分析影响个人发展与命运的因素,论述全面,视野开阔,展现了作者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日前,有关“上清北是否真的可以改变一生”的话题在网络社区上备受关注,不少网友都从自身经历出发,谈到了在清华北大求学的生涯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其中,许多都是积极的影响,认为清华北大帮助自己改变命运者也不在少数。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即便考上清华北大,在今天也改变不了自身所处的阶层。还有不少网民通过这个讨论,进入关于教育与阶层关系的思考。
这个问题之所以在网上被热议,是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焦虑与阶层焦虑感的显现。很多年轻人拼尽了力气,考上了顶级名校,但依然无法过上预想的生活,便发出“考上清北也没法改变一生”的感慨。这些焦灼的情绪和复杂的心理,其实都是很正常的,也完全可以被理解。
教育成果与阶层上移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其实,对这个问题,不论是基于现实中的日常观察,还是专家学者的研究,给出的答案基本都是肯定的。早在几十年前,法国思想家布迪厄就在《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一书中强调:“教育机构被资本和权力划分为一个个场域,学生在名校中也直接受到社会精英的垂青和赏识,学习能力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正相关。”通过这些教育与文化资本的影响,年轻人可以获得改变阶层与命运的可能性,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的发展形势不同,教育对阶层流动的影响力也不同。相比60后、70后的前辈们,如今的年轻人想通过考取名校来改变命运,的确难度要大很多。不说其他,单单是大城市的房价,就让不少年轻人十分苦恼。与之前福利分房和房价较低时代的名校毕业生相比,如今的年轻人的确有着不同的现实处境。从这一点上讲,一个家境普通的年轻人考上清华北大后,恐怕也没法短期内在北京买上房子。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考取名校的价值。一个人的长远發展情况如何,并不取决于一时的利益得失。在清华北大等名校就读的经历,给一个年轻人带来的不只是名校的“身份光环”。只要在校期间踏实努力,这段经历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开阔的见识,更多的事业发展契机与人脉资源,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心态。这些对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上述优势,即便他不能短期内在大城市买房,也不能说他将来不能改变命运。在社会中,能改变人一生命运的事物有很多,或许是一个宝贵的工作机会,或许是经济投资上的契机,但这些毕竟都是外部因素。最终决定一个人能走向何方的,其实还是其智慧与品性,这决定了人在面对契机时能否好好把握,以及遇到挫折时能否愈挫愈勇。
因此,不要低估名校能带给人的价值,优质的教育在任何时代都是宝贵的财富。只是即便拥有了这些财富,也不会立刻产生“一夜暴富”等巨大变化,戒骄戒躁与踏实前行,永远都是必要之举。
开篇就摆出“上清北是否真的可以改变一生”的话题,为下文展开议论做了铺垫,也是对文题的照应。
由表及里,分析这个话题备受关注,“是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焦虑与阶层焦虑感的显现”。
回应首段的问题,予以正面肯定的回答,引用名言,更加佐证了作者的观点。
结合社会的发展形势,谈教育对阶层流动的影响,显得客观公允。
宕开一笔,从一个人长远发展的角度,谈考取名校的价值。
本段在上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分析改变一个人命运的诸多因素。
本段言简意赅地总结全文,收束有力。
篇8:议论文及点评
仰望星空让人拥有梦想,而脚踏实地让人拥有尊严。
仰望星空似乎是求索者的姿态,然而在仰望星空之中,我们看见苍茫宇宙变幻,看见斗转星移,看似穷尽一些奥秘,却唯独看不到自我。在一味追求梦想幻境的过程中,自我也被蒙蔽,当追求越高越飘的同时,人生命的重量反而越来越轻,更无所谓尊严了。
然而脚踏实地这种面向土地的姿态,无疑更加深刻。因为此刻,人们将深切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脚踏实地也是一种创造,创造的是自己的财富、能力与经验,在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对自我进行确认,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感,这些能让人站得更直,从而获得一种生而为人的尊严。
只有这样才能感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才能自己看得起自己。若存在这样的信念,任何脚踏实地的工作都不卑微,而仰望星空则让人脱离现实,空有梦想却找不到构建的土壤。托尔斯泰的晚年就在脚踏实地的劳作中度过。托尔斯泰曾送给他的女婿一双亲手制作的皮靴,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共出版了十二卷,他的女婿戏称那双靴子为第十三卷,而托尔斯泰说那是他最喜欢的一卷,没有什么比他此时更有尊严了。
人生来所希望的是留痕。帝王总是愿将自己的功绩刻在石碑上向别人证明他的存在。而对于芸芸众生来讲,仰望星空的人与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牵连,甚至不如鸟儿飞过天空的存在感,而土地会留下每一个脚踏实地工作的人的痕迹,深深浅浅,依稀刻画出你的高贵与尊严。
因此说,我认为生命没有不能承受之重,只有不能承受之轻,仰望星空的人手持着名为梦想的气球,到了高处总会破裂。脚踏实地的人牢牢地把握住生命的重量,从而获得生而为人的尊严。
点评:
对于这种关系类的作文,作者善于确定自己论述的重点,即“脚踏实地让人拥有尊严”,这本身就体现了作者会行文的本领,避免了论述均分、没有重点的嫌疑。本文的道理论证同样精彩,只会举例论证的同学不妨多学学。
篇9:议论文及点评
什么是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校规?应该不是这些。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你心是有这样一个规则:要帮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德也就随之形成了。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促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
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点评:
这篇议论文观点明确,富有哲理。关于规则的故事在生活中可谓数不胜数。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阐述了权力之间相互制约平衡的道理。推广到规则制度,是否可以理解为规则制定者与被制约者之间的平衡制约呢?社会需要秩序和协作,而秩序需要规则维护,规则又要道德支撑与呵护滋养,本文劝说人们遵守规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道德为先,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人们“不得不”自觉遵守,这样既可以维护秩序,又可以提高效率。
篇10:议论文及点评
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一个地方是,人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言为人类彼此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才能了解彼此的需要,感受彼此的心情,分享彼此的悲喜。
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赵国的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使他难堪,而蔺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众人不解,蔺相如的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道出了他的用意。这句话亦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蔺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被冲破。
语言,是传递关爱与理解的信鸽。现代社会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老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不听自己的话,许多孩子也埋怨家长老是不理解自己,总是束缚着自己。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有的家长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不要分心,这不能算是关爱。真正的关爱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些家庭会每天腾出一些时间来,让一家人能够说出各自内心所想的和所希望的。父母仔细聆听儿女的心声,儿女默默记住父母的教诲和期望。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彼此的沟通。语言就像信鸽一样,把一方的心声传送到另一方,从而理解得以建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令家长找到表达关爱的最佳方式,亦令孩子体恤家长,懂得该如何报答父母。彼此的语言交流,令沟通与理解的大门敞开。
语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就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冯妇葬身火海的寓言,发人深省,如果语言表达准确,这种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因此,学好语言的表达,对沟通是大有裨益的,架好语言这座沟通的桥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彼此理解。
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变得顺畅;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评析:这篇作文得分情况为:内容24分表达23分发展等级10分,总分57分。从内容上看,本文紧扣“语言与沟通”的关系展开议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语言是传递关爱与理解的信鸽”“语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就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蔺相如、冯妇一个正例,一个反例,相互映衬,对比鲜明。家长与孩子沟通的事例,既富有生活气息,又使感情显得真挚。从表达上看,本文符合议论文的表达要求,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思路,条分缕析,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从发展等级上看,本文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称得上是一篇认识深刻的议论文。
篇11:议论文及点评
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富人,由于下雨他家的墙被淋倒。他儿子和邻居的一位老者都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晚上家里果然来了小偷。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却认为老者是小偷。大概你也认同富人的说法,但若仔细一想便知不妥,亲近的感情会影响理智的认识,所以请擦亮你的理智的双眼。
听罢这则材料,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倘若告诉富人将有小偷来时的人和富人没有任何亲缘关系,那么富人恐怕会怀疑他俩,因为他们都和富人没任何关系。所以说富人的判断并非是理智的,而是受到世俗情感的影响,所以说生活中我们认识事物时或多或少会受到感情的影响。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会被感情遮住理智的目光。一代清官包青天,在审理自己侄儿包勉的案子时,完全排除了个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受到情感的影响。用他的话说就是:公堂之上无父子。就因为此,他才被后世之人连连称颂。
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是力学系统的创始人,而在当时人们正在研究光的本性,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光具有粒子性,它是由无数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而另一种是说光只具有波动性。当时两派各举出了例子和实验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但由于牛顿支持粒子说,反对波动说,所以人们也就认为光只具有粒子性。从而使光的波动说发展很缓慢,直到20世纪初才被人们所接受。
现代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研究黑洞问题时,曾收到他的导师的信,说黑洞是不会向外辐射能量的,劝他放弃这方面的研究,但霍金并没有被感情蒙蔽,依然坚持认为黑洞会向外辐射能量。最终他因此获得了“原子物理之父”的光荣称号。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情感的干扰,因此我们要以“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尚情操来拨开情感蒙蔽的双眸,用客观的、理智的、公平的态度来认识它。
“情感”犹如眼前的一片乌云,拨开它我们会发现蓝天、绿水……
解析:任何观点都需要事实的支持,但并非任何事实都能支持某些观点。本文作者所选取的作为论据的事实相当恰切精致,像三根栋梁,成功地构建起了理论的大厦:拨开感情迷雾,把握理性光彩。这三个事例也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补充,包青天以理性的头脑来评判纷繁复杂的谜案,声称“公堂之上无父子”,是古之典范
也是中国伦理血缘超越的成功范例;史蒂芬·霍金坚持自己的判断而避免老师的误导从而取得巨大成就,是今之楷模,也是外国理性光彩的闪烁,牛顿的例子则从反面论证了本文的论点,这二正一反,非常具有说服力。
篇12:议论文及点评
雨果曾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中国古代,也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由此可见,宽容是一种不分界限的人人称道的美德。
宽容是一种智慧。
牧羊人懂得包容自己的过失,及时的补上羊圈,从此不再丢失羊只: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由此可见,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当犯下了不可原谅的大错时,学会宽容,让自己让他人都能获得新的收获。
宽容是一种修养。
一名妇女向林肯总统提出无礼的要求时,总统只是微笑着用幽默的方式回绝了这位妇女,有此心胸才能担当总统这一大任;韩信未发迹时曾受无赖之徒的胯下之辱,当他再遇那无赖时,却赐其巡城校尉,有此修养才有大将之风。
由此可见,人人都有失礼的时候,宽容他人,笑纳他人,便能获得最大的尊重,这也是一种修养的体现。
宽容是一种人格。
鲁迅笔下的阿Q,生性不能包容他人,这便决定了他是心胸狭隘,性情偏执的人;因为有了宽容,伏尔泰说:“虽然我不赞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因为鲍叔牙的宽容,管仲才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才能。
由此可见,能够宽容别人的人都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宽容不了他人,便使内心扭曲,人格不健全。
宽容就像海洋一样,容纳百川;
宽容就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
宽容就像天空一样,宁静志远。
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宽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简评:本文文笔流畅,表述很有层次,结构安排合理,思路特别明晰。同学们要借鉴她开头引用名人名言、正文部分提出分论点,结尾部分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练习,你的作文水平会很快提高。大家还要注意她的正文部分,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述方式,先用3个概括事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这对我们的写作是很有启发的。
篇13:议论文及其点评
Why Are Trees Important?
Trees are very important to us. Do you know why? Let me tell you.
Trees take in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air and make oxygen. That's important. People and animals need oxygen to live. Many small animals and insects live in the trees. Some of them also get food from trees. Trees can also stop water and soil from going away. If we have a lot of trees, we stop deserts from being large. I think this is very important. You know, trees are green. They can make our country even more beautiful.
Trees are our good friends. 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 and take good care of them.
点评:文章先阐明论点,接着论证,最后重申自己的观点。
篇14:议论文及其点评
It's Our Duty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It's our duty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Where we live? The earth. The earth is the only one place we live in. So you know how important the environment is. But now, some people are harming the environment, like cutting down trees, drawing pictures on public walls, littering onto the ground. It's terrible if we still do it. Now, it's time for all the people in the societ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t's our duty. It needs each of us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We should make our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点评:作者多用学过的'词语不但保证了正确,还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并且注意句型的多样化,如长句,短句,疑问句,使用了“if,so, now, but”等词,整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实际上,写文章就像串珠子,连接词就在于把一个个单词串起来。
篇15:记叙文加点评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去吃草,他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来,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他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要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他——我的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他答应了。硬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曾经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名师点评】
从写法上看,这是一篇常规的记叙文,结构并不新颖,但因为作者将最朴实的生活融入文中,运用了朴实却最动情的语言来行文,所以文章能在常规中脱颖而出。。
记叙文有别于议论文,它不要求推理十分复杂,也不要求抽象地表现不同层次的思想观点,只要能表现出一个主导性的主题思想就行了。重要的是要看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是否能调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生活。
这篇记叙性散文对“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作了含蓄而形象的诠释:儿时爱父亲,其笛声最美;年龄稍长讨厌父亲,吹笛被看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时复苏了爱父的情感,其笛声与我的心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对笛声的认识就是这样受着感情的支配!笛声原本没有大的变化,“我”的认知发生巨变皆因 “我”受感情(即对父亲本人的感情)的支配!这样的内容,这样的主题,非常准确、非常形象地论释了“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这个话题。
文章中的月、路与笛声既构成了朦胧的意象美,又成了结构全文的线索。特别是笛声,既是父亲情感的宣泄,又是“我”认知的对象,还是刻画“父亲”性格的道具。父亲带“我”放牛时用笛声抒发“美妙”的感情,父亲与“我”有隔膜时用笛声传达“爱子之心”。
作者调动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生活。由于作者十分熟悉农村生活,所以文中描写逼真而感人,如“日暮听笛”、月下路景"等,其悠远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深挚的浓情,无不留给读者美好的回味。
本文语言优美而形象,“路是月的痕”、“月是路的魂”,多么新奇而富有诗意的比喻!还有“用粗糙的手捏我的脸蛋”,“兀自傻呵呵地笑”,“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等细节,刻画了“父亲”的质朴、憨厚、隐忍、痴心的性格特征,蕴含着浸渍乡村的风味的浓浓亲情,不乏感人的力量。
篇16:记叙文加点评
地点:巴勒斯坦某城市。
她静静地坐在残破的房间里,四周是布满弹孔的墙壁。几天天前,一群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士兵闯入她的家中搜查武装分子,当他们的目光扫过患有腰伤的哥哥身上的绷带时,枪声顿起。血泊里,哥哥扭曲的身躯永远地印入她的脑海,滚滚的泪珠滑过她洁白的纱布。那天,一个十六岁的阿拉伯少女郑重地作出了她的选择:“我再也不要当什么老师、护士了,我要成为一名哈马斯战士,消灭犹太人,为我的国家而战!”
地点:以色列某城市。
他缓缓地走在送葬的队伍中,四周是身着丧服的人群。几天前,一个身绑炸弹的哈马斯极端分子混入狂欢的派对中进行恐饰活动。当极端分子的手猛然拉动引弦,爆炸声穿透屋顶。废墟里,姐姐痛苦的表情永远地刻入了他的记亿,愤怒的心几欲跳出黑色的上衣。那天,一个十六岁的犹太少年郑重地作出了他的选择:“我年龄一满,就去参军,消灭阿拉伯人,为我的国家而战!”
这样的故事,每一年都在中东发生。伯利恒的圣山脚下,巴以边界的隔离墙两边,如花如梦的男孩女孩,给自己选择了一条条通向复仇与死亡的道路,令真主和上帝落下悲痛的泪水。或许,我们可以假设:有一天——
地点:巴以边境隔离墙下。
男孩和女孩相遇。她纯白色的纱布下是一排密密的炸弹,他绿色的贝蕾帽下是一双凶狠的眼睛。不知是她先引爆炸弹还是他先射出子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埋葬他们的尸体时,又会有无数十六七岁的孩子作出与他们当年相同的选择。就像一个复仇的轮回,继续下去。
地点:中国上海某高考考场。
一个十六岁的女孩郑重地写下她的选择:当她长大,她要背起行装踏上中东的土地。她要在被推倒的隔离墙的废墟上,建立起一座学校,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孩子在一起学习,让仇恨的目光变成快乐的笑容,让恨的种子成长为爱的大树,让两个民族的未来通向理解与新生的道路,令真主和上帝对视,露出会心的微笑!
【名师点评】
场景组合转换镜头 彰显警世恒言
结构精巧。本文构思巧妙,作者善于把有一定关联地几则素材,按照相同的话题组合在一起,能使文章丰厚而多彩,意蕴绵长。场景组合的好处:①各个片段之间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勾连,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一目了然。②选材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很大,能极丰富地充实文章内容。③片断之间无须衔接,省去了过渡语句,因而方便作者不须过多考虑结构安排。片断数量可多可少,因此可灵活控制篇幅。
内容典型且深刻。巴以隔离墙下,巴勒斯坦少女因亲情被杀虏,迸发了仇恨的火焰,以色列青年因亲情被永世阻隔而把仇恨藏在了心间,于是两个同样年轻、美丽的灵魂被亲情、仇恨屠杀了!他们身上洋溢着感人的亲情,却少了执著的理性。这样的心灵是被极端扭曲的心灵。行文至此,镜头转换到中华大地的高考考场,是崇高的心灵让中国少年做出了崇高的选择——让爱化解民族仇恨,这样深刻的内涵使文章升华到一个较高层次。
【议论文范文800字加点评】相关文章:
1.英语范文加点评
3.议论文及其点评
7.议论文作文加评语
8.议论文写作加评语
10.关于议论文加评语的素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