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伦理视野下的工业厂区景观研究论文
“黑帮老大小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基于生态伦理视野下的工业厂区景观研究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基于生态伦理视野下的工业厂区景观研究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基于生态伦理视野下的工业厂区景观研究论文
基于生态伦理视野下的工业厂区景观研究论文
如今全球多元化发展的大语境下,生态、环保的理念渗透着景观设计的每个角落。随着工业企业的大量涌现,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工厂景观设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厂区景观现存的伦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仅靠科学的约束是不全面的,还需要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转变,即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可持续的消费观,利用适宜的技术来改善厂区的环境问题,实现人、环境、企业效益平衡共存,从而改善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
生态伦理学的概念
生态伦理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探讨了大自然中各个生命的价值与权利,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的最大化生存模式,并通过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对自然的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从而将生态环保的理念上升为一种伦理的重视,指导实践。
工业厂区景观设计的兴起
随着城市中工业用地面积的逐步增加,厂区景观也同其他的城市景观一样,成为展示城市面貌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根据企业内部的用地调查显示,大部分厂区中绿化用地还不到总面积的10%,因此如何寻求一条新的厂区景观设计道路,来实现人、环境、企业效益的平衡共存成为我们深思的焦点。
厂区景观在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纵观国内外的厂区设计中,存在很多优秀的工业景观实践案例,但是也存在着以下的一些伦理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景观中的生态维度方面,一些厂区的景观设计也在逐步的`注重一种绿色生态的厂区建设,但在生物多样性的保留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此外,在设计时,应寻找合理的功能定位,来保证厂区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采用高科技的同时也要注重一种地域特色的表达与文化的传承。
第二是景观中的行为维度方面,环境的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陋习,比如在道路设计不合理的时候,随意在绿地上开辟一条便捷的道路,都会给场地的绿化系统带来的损伤;有的景观设计在盲道中设置安全警示柱,这种行为不仅没有体现对人的关怀,还存在着一种安全隐患。此外,在工业厂区的景观规划过程中,应严格遵从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达到规定的绿化率标准。政府对于循环资源利用方面也做出了一些鼓励措施。
第三,景观中的审美维度方面,目前厂区景观也逐步受到重视,但不同地区的企业厂区需呈现出的地域文化及精神风貌也有所不同,于是如何避免厂区设计的模式化也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一些工厂片面注重入口区域的美化,忽视工作区以及生活区等与员工生活密切相关的区域设计,这样的设计没有从整体上把握环境对美的追求。
第四,景观中的精神维度方面,一方面它体现在设计需要将场地的设计置于一种哲学的高度与人类生存的意义中去思考。另一方面厂区的景观设计需要与场地精神、企业文化相联系,并且关注到员工的精神诉求和整个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员工才会拥有一种企业的归属感与精神的愉悦感,也将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工业厂区景观中各角度的伦理方面的问题,如何设计出既能体现企业应有的精神风貌、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诉求;又可以起到生态环保、美化城市的作用的厂区景观成为景观行业关注的焦点。
厂区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重塑
针对工业污染给城市环境带来的问题的反思,掌握发生发展的规律,在生态伦理学与厂区景观设计中找到一个结合点,即塑造一种新的景观之路,用生态伦理学指导景观的进一步发展,约束设计师的过度设计。如何利用生态伦理指导厂区景观的设计实践呢?
1.建立伦理道德观
在厂区景观设计中,要达到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目的就必须建立一种道德准则,用生态伦理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将伦理关怀扩展到整个场地的生存系统中去。不仅关注环境空间的功能、装饰、材料等,还要关注设计中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融合。
2.寻求景观设计中的公平性原则
生态伦理学肯定了自然的价值与权利,即我们在树立企业形象、充实员工精神、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需要转变空间环境的价值中心,就是将厂区内的水、植物、生物、土壤与人、建筑看作一个扩大的共同体,尊重共同体中每个部分的权利与价值,从而创造一种公平性的景观设计。
3.树立正确的评判标准
生态伦理作为一种全新的道德规范来评判厂区的景观的效益,它是在人们心中树立一种道德准则与规范原则,强调的是对保护环境承担的道德义务。罗尔斯顿发表了《环境伦理学》一书,探讨了企业环境生态伦理的义务,他认为这种道德约束不仅包括对地貌
篇2: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环境管理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当代环境管理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协调,从而有利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在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主要有技术内涵、经济内涵和制度内涵。本文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三个实质内涵进行分别的阐述,以前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准。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管理;内涵
环境管理是预防和质量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好环境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协调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保障人们的物质很精神需求。本文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三个实质内涵进行分别的阐述,以前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准。
篇3: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研究论文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是调节城乡、产业以及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关系,在环境管理中要协调好之间的关系。
1.1城乡之间的关系协调
城乡生态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垂直生态链。在三大产业中农村是第一产业的基地,而城市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则是链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生态系统的中间环节。在三大产业的生态关系中,我们不但要实现城市化道路,消除城市化的污染转移到农村的现象出现,同时要加强新农村的建设,消除农村污染,向城市输送更多安全生态的农产品,实现城乡生态系统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1.2上下游地区的生态关系协调
上下游地区的生态关系是呈水平状态。在环境的管理中,我们要协调好上游生态保护与下游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让生态工程带动新城市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对于农村的环境管理要更加重视,由于农村环境管理比较薄弱,我们要控制对农田、引用水源和养殖业的污染,最大限度的减少上游的污染而造成对下游的影响,积极处理好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关系。
篇4: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研究论文
2.1环境管理的主流化
环境管理的主流化的概念是在进行环境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并让社会大众都能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中来。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相关部门的议事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日程上来,通过各种措施和制度不断加大宣传的力度,让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可,并参与到环境的保护公益事业中来。同时还要协调好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积极调动社会大众的积极性。
2.2环境管理的.生态化
只要是指在进行环境管理制度的制定时要充分考虑的生态化的因素,并将生态化作为制度制定的基本原则,使环境管理制度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政府要在环境管理中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积极给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平台参与到环境管理中来,让环境管理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2.3绿色政绩制度化
绿色政绩制度化主要是指树立起绿色化政绩观,将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作为考察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工作效能及效率的重要指标,同时保证环境管理工作考核的制度化,为实现环境管理的目标提供制度上的保证。绿色政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要求,也是环境管理的制度化要求之一。
篇5: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研究论文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而对环境进行肆意的破坏和污染,也让环境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我们必须处理好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了环境管理的经济目标。
3.1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位
科学发展观是党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指出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环境管理中我们要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走新型的城市工业化的路线,实现高效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经济。
3.2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目前,生态文明社会所提倡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循环经济,所以在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时应注重资源的整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而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提供帮助。另外,应将建设生态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型社会作为环境管理的出发点与立足点,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能够与经济持续发展能够实现相互协调。此外,应将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对策,处理收入与环境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结构效应及规模效应作为环境管理的重点内容。
4小结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内涵在建设物质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环境管理能够很好的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我们就必须要了解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制度内涵和技术内涵。
作者:郑江宁 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陈蓓,王雪琴.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研究与水平评价———以大渡口区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9(2):42-46.
[2]周训芳.湿地保护的主流化与湿地法律制度的生态化[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1).
篇6:建筑设计下景观生态补偿研究论文
1引言
现阶段,我国逐渐进入不可逆的加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在尽可能容纳更多人口与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必须要求城市保持健康良好的发展状态,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为了更好朝该方向发展,就必须积极采用学科交叉的知识理论方法,以此为理论基础开展城市景观生态补偿工作。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自然生态环境逐渐人工化,城市景观也逐渐加入各种各样的人工因素,与此同时,自然因素也相对减少,这也是城市生态矛盾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众多的城市景观中,建筑设计具有重要地位,所以通过景观设计,对城市景观中的各种自然因素进行生态补偿,可以推动城市的生态发展,优化生态结构,进一步改善城市整体的环境质量,逐渐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
2建筑设计应遵循的规则
建筑设计必须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当代人在谋求发展时,要保证其对资源的利用既能满足当前生活的需要,又不会对子孙后代的正常生活生产产生影响。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可使用无污染的、新型的、经济成本低的可再生建筑材料代替危害较大的建筑材料。如果得到相关部门或人员的应允,可以适当对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并对其进行重复利用,有效提高生态建筑材料的使用效率。可持续发展原则包含多方面内容,一方面,节约环保理念要贯穿整个建筑施工过程,包括初期设计阶段、建设阶段,建筑使用及废弃的全过程,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减少对周围生物的影响。现在建筑设计景观生态补偿应用较为出色的便是太阳能光电材料的开发与使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而将太阳能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以太阳能作为发电能源,有效为建筑生产提供动力,充分发挥太阳能的'积极作用,这样也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与浪费,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矿物能源,节能减排,更好推动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建筑设计景观补偿的重要意义
3.1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在对建筑设计进行景观生态补偿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要为城市中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生存环境进行考虑,减少人类生产活动侵占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比如,在建设公路等基础设施时,要有效避开水源、绿地等生态区域,为动植物的生存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保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维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建筑设计景观生态补偿可以使动植物在人类世界中找到适宜的生存发展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动植物生活区域与生存条件的影响,使其更好保持自身的生存发展规律。
3.2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建设工程难免会对城市景观进行破坏,原有的良好生态环境与发展格局也会受到损伤。而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对城市内部与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考察,以此总结分析,建筑工程和城市化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根据分析结果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可以更好保证景观生态的整体结构。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中原有的生态功能和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修复,例如在人工湿地补偿方面,要进一步恢复湿地的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更好丰富湿地周围动植物资源,保证生物多样性,不断完善景观生态的结构。另一方面,生态补偿可以维持景观生态的健康。例如,在河道的生态补偿工程中,被破坏的河道经常呈现笔直流动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大大影响了河道的运输能力,容易造成泥沙淤积,间接影响河床形态。若影响时间较长,河道那生物多样性会大大减少,甚至出现没有生物存活的恶劣现象。所以许多城市会开展河道修复补偿工程,进一步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使其保持原有的河道形态,这样也可以保证周围动植物的正常生长,促进原有河道生物的繁殖,修复河道生态环境。
3.3进一步完善城市景观
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工作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景观的完整度。城市绿地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会被分割成形形色色的板块,而动植物会被根据不同的特性,养护在不同的板块当中。一般情况下,会通过对动植物的基因成分、生物分类和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行区分,进而开展种群养护,以此大大提高城市绿地的利用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许多城市逐步建立起绿地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在城市绿地中建设生态廊道,并将建筑群置于绿地当中,绿地与社区之间相互联系,更好保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商业性建设与景观生态设计也有所分离,自然景观建设于城市最基础的空间当中,大大增加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完善城市景观。
篇7:建筑设计下景观生态补偿研究论文
4.1绿地补偿
一般情况下,绿地、廊道与栖息地可以构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但是廊道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经常断裂现象。城市在进行设计规划时,要注意廊道与绿地之间的联系与结合,不断完善绿地网络系统,进一步优化城市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城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以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为立足点,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加强对当地土壤和植物的回收利用,尽量保持城市的原生生态资源,更好恢复城市生态环境。另外,可以将绿地建设进一步延伸,使其从地面延伸到建筑的墙面上,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城市的水源涵养程度,也有利于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垂直连续绿化的方法,可以进一步降低建筑的超负荷,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树立起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更好促进城市的长久发展。
4.2生物多样性补偿
城市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更好,促进城市居民的生存与发展,有效维系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在进行建筑设计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补偿时,可以进一步强化建筑整体环境的栖息地功能,在建筑中,为生物开辟出一块儿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生存空间,并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使城市中的原有生物物种能够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不同城市的物种在迁移过程中,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另外,可以加强建筑的合理性建设,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4.3人文补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与实践的不断交替,也是城市中的一些人文景观遭到严重破坏,这也是建筑设计景观生态补偿的重要部分。做好对城市人文文化的补偿,可以进一步延续城市的文明发展史,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而这种工作可以通过对建筑遗址的修复、建设景观小品、设施园林廊桥等方法,也原有的城市文化注入新活力。在开展人文文化补偿时,也要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采用优良的环保材料,呼应生态环境保护行为,逐步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4.4减少城市自然景观的破碎化程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中的许多景观都受到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由此导致城市景观中许多重要的原有功能逐渐退化,所以这也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分析。城市化大大强化了景观的破碎程度,严重影响城市景观与结构,所以要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发现集中式商业,将城市中最基础的空间留给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结语
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可以有效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通过对艺术设计美学、景观生态学和建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运用,进一步优化城市景观格局,更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也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红英,肖衡林,吴巍.公路景观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补偿设计研究[J].中外公路,,33(2):56.
[2]吴钢.居住区景观要素的生态化耦合[J].低温建筑技术,,34(7):23~25.
[3]钟学斌,刘成武,陈锐凯.基于生态补偿的低丘岗地改造与景观生态设计[J].水土保持研究,,19(4):151~156.
篇8:高校景观生态设计研究论文
高校景观生态设计研究论文
岛屿间不能完全隔断,保持整体大群落。为了加强岛屿之间的联系,达到景观与环境和谐共生,可顺地势(水流)的方向,在各岛屿之间设联接口。此处原有植物保留,成为岛屿之间的生态桥梁。整体看起来,岛屿之间像是有汀步连接的效果,隔而不断,既把各个岛屿联系起来,又丰富了硬质铺装景观效果。
生态设计指导铺装材料选择透水砖,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且下雨天不积水。铺装材料颜色选择亮色系,如乳白、亮黄、天蓝等,这是因为此处比较密闭,周边是高墙和乔木,光线相对较弱,所以宜选用浅色铺装以提高林内明亮度。
作为集教学与休闲为一体的户外停留空间,可以在林内设置一小型广场,供师生休息停留用,面积100m2左右即可,广场内可设置一个建筑小品,如雕塑等,使成为视觉焦点。雕塑是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或纪念物),有传达文化思想的作用,此处可选学习主题的雕塑。灯光设计可选用较低矮且光线温暖的庭院园灯布置于林内,增添夜景效果。对原有植物进行适度调整和修剪。在不影响整体群落的情况下,某些小乔木可移植出去或替换;某些植物的枝丫可以进行修剪,使得来往行人能自由穿梭,树林整体感觉宽敞明亮。
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这就是边缘效应。如城市或绿地、建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景观设计中的边缘效应指的是相邻异质空间之间具有一定宽度的边缘过渡地带,它并不是空间单元的结束,而是体现相邻异质空间交互特性与相互间作用的开始。边缘空间资源组成丰富,信息量高,使园林的.过渡与联结体现得更合理,赋予了相邻空间所共有的属性以纽带的作用。该树林边缘与道路衔接的地方要做景观处理。东西两面比较开敞,可以栽植一些喜阳的色叶树或开花结果的小乔木,装点林子季节颜色;树林边缘用一些能开花的低矮灌木镶边,丰富季节景观,也让树林整体看起来比较温馨舒适。再配几条休息座椅,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停留地带。靠近教师宿舍的南面部分空地作为菜地,供教师使用,也丰富四季景观,富于生活气息。相应的南面的墙体可拆除,也可保留,然后开设几个出入口与教师宿舍相通,将原有墙体拆分成为若干个景墙。此景墙作为艺术装潢类学生的创作墙面,每期更新,充满新意和活力。
通过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不用大刀阔斧地全部铲除树林原有树木,可因地制宜进行改建,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植被条件,设计出符合周围环境的园林景观作品。这既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又具地方环境特色,充满人性化,可供师生舒适使用。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是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每个环节中。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能够与生态过程相协调,使对环境破坏的影响降到最小,将是未来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篇9:基于责任视野下的生态伦理学研究
基于责任视野下的生态伦理学研究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打破了仅仅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其实,伦理本身暗含着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具有无条件性.在生态伦理中,责任充当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生态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
作 者:余霄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社科系 刊 名:科技经济市场 英文刊名:KEJIJINGJISHICHANG 年,卷(期): “”(7) 分类号:B82 关键词:生态伦理 伦理 关系 责任 责任伦理篇10: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伦理观的理性思考
关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伦理观的理性思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倍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论域.本文首先对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观点进行简单的罗列和评析,然后对我国生态伦理学的传统资源、研究现状、争论以及主要观点等方面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论梳理,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伦理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作 者:王满荣 WANG Man-rong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法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6(3) 分类号:B82-058 关键词:和谐社会 生态伦理 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篇11: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论文
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论文
一、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策略
1、地形的生态美设计
我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区域都的地形地势地貌有不尽相同,在设计园林时,完全可以利用地形的优势,将生态美充分的表现出来。我国有些区域的地形本身就是一道景观,在设计园林时如果能够将这道景观有效的融合进去,其生态美体现得就非常明显。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时,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利用一些认为手段,根据地形营造出一种生态与美相结合的环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对地形进行艺术化处理时,可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一切以自然为前提,另一是人工打造意境原则,但是无论使用哪种原则,都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链。一般城市居民都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自然,但是又不希望有太多的认为因素,所以设计人员应该将这两个原则有效的融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形优势。
2、植物的生态美设计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不能缺少的元素,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设计人员往往忽视了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最终的价值。在园林设计中,植物既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改善周围的空气质量,不同的植物类型组合在一起就具有一定的生态美,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这种美,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效率与质量都能得到保证。每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的风格,而设计人员的责任就是将这些风格不同的植物融为一体,通过季节的变换来体现其生态美,给人们常去常新的感觉,这样人们也就不会产生厌烦心理。人们在园林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有些地区植物非常有特色,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在园林设计中,既能发挥该地区植物的生态价值,也能够体现出该地区园林设计的特色,对传播乡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要将选择重点放在当地,这样既能节省植物运输的成本,充分的显示出该地的风土民情。
3、水景的生态美设计
水体在园林中是最为活跃的构景要素。在现代江南园林理水中,秉承传统的理水观,对水体进行艺术上和自然形态上的塑造与加工,力图符合天然水景的形成机理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地貌形态,使水体与环境相协调,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塑造出一个概括、精炼、典雅而又不失其自然形态的山水环境;还需结合现代景观元素,塑造出具有时代特征,梵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满足功能需要,符合环境生态安全并且节约资源、经济适用的作品。在水体景观设计中最终追求的是风景质量、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完美结合,除了追求景观意境美、形式美和自然美以外,还需以追求生态美为目标。
4、园路的生态美设计
园路,是指园林绿地中的道路以及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是园林重要的构成元素。它像人体的脉络一样,贯穿着整个园林的交通网络,是联系各个景区和景点的纽带和风景线,是组成园林风景的造景要素。它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不仅引导人流、疏导交通,并且将园林绿地空间划成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间。园路的规划设计,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把道路的功能作用和生态美艺术性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减少道路对环境的影响,使道路运输系统真正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从而建设“生态园路”。
5、园林建筑的生态美设计
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作为艺术的建筑,综合了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的某些特性和功能,取得了特有的形式表现力。园林建筑是创造一个能够欣赏大自然、远离喧嚣的避难所,通过流水、树荫和其他一些材料把房屋外围的空间组织起来,并赋予其安全感,这样就把自然与建筑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室外空间部分作为室内空间向外延伸的内容,如果建造得成功,它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它可以时刻提醒人们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间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同自然界之间的联系能够唤醒人们最原始的记忆,因此带给人们的就是健康向上的情绪。它们可以把所有生物最真实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作为人类,我们只是生物界中的一部分。
二、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生态主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只要稍加利用就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实际上,园林生态设计的方法有很多,重要秉承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再利用现代先进的设计技术,就会有明显的效果。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植物来实现园林的生态美,植物作为园林设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将不同植物的特色利用好,其园林生态设计效果一定非常明显。
【基于生态伦理视野下的工业厂区景观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2.生态伦理观刍议
9.工业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