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家庭教育的18个分寸_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18个分寸_家庭教育

2023-09-13 08:46: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逆风如解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家庭教育的18个分寸_家庭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家庭教育的18个分寸_家庭教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庭教育的18个分寸_家庭教育

篇1:家庭教育的18个分寸

家庭教育的18个分寸

1.爱的分寸。

在爱孩子的问题上,既不能没有爱,又不能爱得过分变成溺爱,而要找到爱的“度”。做到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2.管理的分寸。

在管理的问题上,既不能管得过严,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又不能放任,任其自流,而应找到给孩子自由的“度”。做到宽严适度,既给自由,又要权威。

3.听话的分寸。

在让孩子听话的问题上,既不能让孩子不听话,胡反胡闹,又不能让孩子太听话,唯唯诺诺,而应找到让孩子听话的`“度”;使孩子既听大人话,又有独立见解。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4.民主的分寸。

在对孩子的民主问题上,既不能专制,一点民主都不给,又不能搞绝对民主,什么都是孩子说了算,而应该找到民主集中的“度”。既要民主,又要集中。

5.表扬的分寸。

在对孩子表扬的问题上,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进步,又不能把孩子捧到天上去,而应找到表扬的“度”;既鼓励了孩子,又不使其骄傲。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6.批评的分寸。

在对孩子的批评问题上,既不能无视孩子的问题,不闻不问,又不能揪住不放,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批评,而应找到批评的“度”。既批评了孩子,又不使其情绪低落,破罐破摔。

7.说教的分寸。

在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的问题上,既不能没有说服教育,整天不是打就是骂,又不能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而应找到说的“度”。干净利落,画龙点睛,点到为止。

8.独立的分寸。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问题上,既不能不敢放手,总是背着抱着,又不能大撒把,爱怎么着怎么着,而应该找到孩子独立的“度”。先领着走,后看着走,最后放开让孩子独立走。可以让孩子升帆划船,就是不能让孩子跳海。

9.关心生活的分寸。

在关心孩子生活的问题上,既不能不管孩子的生活,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成为孩子的保姆,而应该找到关心的“度”。既关心孩子的生活,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0.营养的分寸。

在对孩子营养的问题上,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营养需要,又不能整天都是高营养,让孩子“消化不良”,而应找到营养的“度”,适度营养。

11.劳动的分寸。

在培养孩子劳动的问题上,既不能什么都不让孩子干,使孩子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又不能把孩子当劳动力使用,逼着孩子整天干活,而应找到劳动的“度”。适度劳动,主要是为了锻炼。

12.提要求的分寸。

在对孩子提要求时,既不能要求过高,使孩子望而生畏,又不能要求过低,迁就孩子,而应该找到要求的“度”。使孩子“伸手摸不到,跳一跳能摘到”。

13.培养兴趣爱好的分寸。

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时,既不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又不能逼着孩子整天弹钢琴、练书法,而应该找到培养兴趣的“度”。适度引导,既不早期定向,又不放任自流,而是积极引导,启发培养兴趣爱好。

14.培养耐挫折的分寸。

在培养孩子耐挫折的能力上,既不能怕孩子失败,在孩子面前铺上红地毯,让他事事顺利,又不能让孩子总处于失败状态,而应找到失败的“度”。创造一定的失败机会,使其受到锻炼,提高耐挫折的能力。

15.刻苦的分寸。

在督促孩子勤学时,既要让孩子刻苦,又不要逼着孩子苦学(痛苦的苦),而要找到勤学的“度”。把苦学(刻苦的苦)与乐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16.鼓励的分寸。

在鼓励孩子时,既不能完全依靠金钱,又不能一点物质鼓励都没有,而要把握好“度”。把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结合起来,以精神鼓励为主。

17.开放的分寸。

在开放的问题上,既不能把孩子封闭起来,使他成为“纯而又纯”的人,又不能任其到外边随便接触,随便交往,而应找到开放的“度”。既要开放,又要适当限制与引导,防止不良影响。

18.消费的分寸。

在金钱的问题上,既不能让孩子大手大脚高消费,又不能让孩子与钱隔绝起来,而应掌握住“度”。适量给点零花钱,教他学会理财,合理消费。

篇2:家庭教育10个技巧

家庭教育10个技巧

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我们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

现在很多家长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

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前面讲积极情绪时说,我们应该刻意地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样给自己增加积极的元素。具体该怎样做呢?

品味美好,有很多方法。比如,随时给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种细节。生活中的点滴很容易被忽视略过,我们指给孩子看,就是在延长这些瞬间、扩大这些细节。

每天放学时,我们常常看夕阳的颜色。有时是粉红的,她就说是草莓味的;有时是金黄色的,她就说是橙子味的。这两天刚下过雪,我和女儿回来时,路上都是冰,很滑,一路走得很艰辛。她倒是很乐观,说灌木丛上都是棉花糖。我们又一起感受脚下的碎冰。我们想象一个冰雪王国,想象自己住在里面。她发现薄冰下面有气泡,就去踩踩,气泡就动一动。我又抱她摸树上的冰挂……我希望她忽略路不好走的事,把这些点滴的美好存到心里。

品味美好的另一个方法是,存储记忆,延长美好。就是说,给好事拍照、录像、写日记记录、存档,经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顾这些美好的瞬间。

另外,要提高品味的质量,就要培养孩子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做事情的习惯。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小孩耳濡目染,都能跟大人学会做事情时合并几件事,这样似乎提高了效率,但实际上养成了分心的习惯。专心地吃饭、打电话、走路,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更多。

品味美好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分享。我们都知道,不能强迫孩子去分享。鼓励孩子主动分享,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小孩之所以有时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对所有权还缺乏安全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限,对环境感到不可控、难以预期。这些大人都要理解。

其实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有主动分享的行为。我女儿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经常互相分享吃的。在家里,吃水果她都能先给大人分一圈,有什么好东西她也主动拿给大家看看,虽然有时很有保留的样子——只给你看一秒就收回去了,或是只许看不许摸。

分享好东西,把美好加倍,我觉得这是存在于人的天性中的。孟子教育齐宣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都承认,跟人共同欣赏音乐更好,而且人越多越好。

随时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前面列出了24中积极的性格和品格,其实还有更多没有列出来的,比如信任、平等、尊重等等。我们平时少看孩子的所谓缺点和错误,以及能力上的'种种不足,多去发现孩子这些优秀品格的表现,一旦发现,就及时肯定,这样久了,孩子就会更多地朝这些方向去发展。

现在的家长们对能力上关注过多。我们可以这样想,孩子长大后,哪样能力有机会得到发挥,这很难说,但好的性格和品格却是处处有用的。能力有可能被埋没被荒废,但性格和品格却永远不会。

对成长感的识别和强调

我发明了这个词:成长感。我们成年人都会在发现自己有所成长时感到欣喜,对于孩子来说,成长就更是他们的全部,所以更加重要。每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及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告诉他,你记得不,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现在都可以做到这样了!

进步、提高、成长,这是最能体现孩子自身价值的。随时抓住时机,发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

培养兴趣爱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

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着成熟的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对新事情更感兴趣,学习能力更强。因为他们的学习更是出于内在动机,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激情。

我觉得,兴趣爱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闲等等,它还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让人在欢乐时去跟它分享、忧伤时跟它倾诉。另外,它或许还能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身份,让你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比如,你是一位教师,但走出教室,你或许告诉别人你是一个烘焙高手。

但是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兴趣爱好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机会,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宝贵。有心理学家把这叫“酣畅感”,据说这是一个快乐的重要来源。当你做你爱好的事情时,你全神贯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庄子几次描述过这样的情形。按照他的说法,这时你与“道”相连通,所以会有鬼斧神工的发挥。

而达到这种酣畅感的秘诀是,你的技术和挑战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就是说,你做的事情的难度刚好跟你的水平相当。当然这个事最好是你喜欢做的。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时候,即使中性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如果能力和难度程度相当,我们都会享受这个过程。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应该选择哪些事情给孩子去做。我们出于爱心,总想给孩子更多的享受。但是,让他被动地享受,比如看电视、吃东西,他的乐趣也有,只是这些乐趣肤浅、短暂。而稍有点挑战的事,他反倒更能投入。难度如果过大,他就又没了兴趣。

其实小孩在玩游戏时,常常就能体验到这种酣畅感。我女儿玩时,如果我问她吃不吃苹果之类的话,通常她完全听不进去。所以孩子投入地、自由地玩,这非常有价值,我们要多鼓励,少打扰。

孩子大一些之后,做事往往就参杂了很多功利心,有了压力,难以全心投入。现在很多的兴趣班更是把兴趣变得没趣了。我们家长要多反思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给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玩具,这也是我随口发明的词。心理学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预实验时,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点幼稚的做法,比如,记录下来当天发生的好事,并解释为什么你感觉不错;写下能展现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温习。据调查,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觉好的事,这个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续时间也长。

我们自己也可以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做。我们可以在情绪有些低落时,把这些好事当作心理玩具,拿出来玩味。我们也可以每天睡觉前或在其他空闲时间里,没事就在脑子里整理自己的这些好事。大家可以试试。其实这就是在训练我们转念的能力。

我们可以抽空跟孩子一起想好事。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本,专门记录他的好事。或者给他准备一个小白板、做个展示墙,随时记录。或者给孩子准备一个好事宝盒,把能引起美好回忆的东西或照片,都存在里面,有空就倒出来看看……

这个心理玩具除了好事,还可以是让自己看到全局、看到宏观的一面,看到the big picture。比如,当你为孩子的一点小事生气时,你可以跳出来想:总的来说,他是个好孩子,我是个好妈妈,我工作还不错,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满意……然后再看刚才的事,就能比较冷静地看待了。

培养感恩、同理心、宽容等品格

我们家长自己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很大的。有时我感觉女儿会有点抱怨,我趁她还没说呢,就自己开始感慨好的一面,表示很知足,她的想法也被带过来了。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时候,小孩倒是比大人更乐观,更少消极的评判。有时大人会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本来还没有任何不满情绪呢,听大人这么一说,马上就消极了。所以家长言行要慎重,别急于评价下结论,多等等,多观察。

我们自己评论的话里多一些感恩、同理心、宽容和乐观思维,这就是好的教育了。

我经常会在睡前跟孩子一起回顾这一天的事情,其中除了总结她的进步,再就是想想有哪些好事,哪些我们要感到知足、感恩的事,然后展望美梦,再开开玩笑。

对于大一些、上学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偶尔写感恩日记、写好事日记(让自己开心、自豪骄傲的事)。不必天天写,那样他会反感,不好坚持,可以一周写一两篇。或者让他自己每天睡前回顾这一天值得感谢的事、让自己自豪骄傲的事。我想,做这些远比批评他的缺点更重要。

不做情绪绑架

我看到有的专家告诉家长,跟孩子说:“你那样做,妈妈很生气”、“那样做,妈妈不喜欢”。我想家长应该尽量少这样去说。我们大人正常的情绪反应,可以让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饰。我们可以生气。但是如果总是用家长的情绪去管教孩子,这不是好办法。总这样说,孩子会觉得他应该对大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的本来的意义,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

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为会有怎样的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家长的情绪负责。

有时候女儿哭闹之后,等她情绪好了,我也偶尔跟她说,你知不知道,你哭闹的时候,我真的很烦。不过关键的是,你这一哭,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你早点过来吃饭,吃饱了就高兴了,就可以多玩一会了,是不是……

教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我们家长也是,也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我们因为跟孩子无关的事情有消极情绪,那就跟孩子说,妈妈这会心情不好,因为别的事情,所以妈妈先自己待一会,等情绪好了,马上就跟你玩。这样,孩子也可以学会,当他有不好的情绪时,他也会自己冷静一会,练习自己去处理。他也会知道,有不好的情绪不是什么错事。

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前面谈的多是关于积极心理的建设,下面谈最让我们头疼的消极情绪的处理。

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然后再教给处理办法。

教给孩子管理消极情绪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能从容去对待。我们会发现,做到这一点真是有难度啊。为什么这么难呢?因为,当孩子发脾气或有其他消极情绪时,我们的本能反应是——又有来麻烦了!你敢跟我对抗!我的教育怎么这么失败!你得长到多大才能会……!我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于是我们浑身冒汗血脉喷张……

我们处于这样的状态,当然就不能指望孩子能平和下来了。

要改变这种反应,首先要认识到,消极情绪对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认识自己、提高情商、学习成长的一个好机会。它是中性的,不是坏事。把它当作一阵风吧,控制好,甚至利用它去发电、放风筝。

其次,要尽量把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跟自己的分开。自己的劳累、抱怨、委屈,自己去解决。别做不合理的挂钩。

我女儿惹我生气时,我就这样开导自己:一方面是因为她就是个孩子,就这样;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管教上有哪些不足,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她是我教育的结果,跟谁抱怨呢,自己多提高就是了。我想,如果家长少一些受害者的思路,多想该怎样提高,这也会帮助我们控制情绪,少生气。

然后再告诉自己,我当然可以不完美,做不到的,努力提高就是了。

只有当我们自己接受了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才能做到不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他的情绪,并且教给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绪。

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

孩子发脾气,我们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认识到消极情绪的意义,我们就知道,不必急于让情绪消失,而是要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感受、识别,同时自己锻炼着平复下来。他每自己平复一次,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当然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家长还是应该用转移法先去哄好,然后再讲道理。

所以,现在我对孩子哭闹的方法是:在发现她有点情绪,可能会发作时,如果她不需要我的帮助,我常常找个借口躲开。我发现通常我一走开,她自己很快就没事了。当她真的发作起来时,再回来。

有时啥也不说,摸摸头给她擦眼泪。如果我自己也生气,或者她拒绝我接近,那就捧本书待在旁边。如果是她特别不讲理的事情,我就义正言辞地说几句。这种慷慨陈词也有用,能帮她看清自己行为的后果,看到引起的反应,当她自觉理亏时,理智就开始恢复,就战胜了情绪。

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自己能保持中性态度,这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平复情绪。有很多情况,孩子是被家长的坏情绪火上浇油,愈演愈烈。

教给他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

宣泄法:比如打沙发打枕头(当然对于爱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纸(其实这些宣泄法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

倾诉法:找人聊天、写日记、随意画画;镇静法:数数、深呼吸;

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做自己的爱好。

还有就是前面写过的那些能引起积极情绪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

然后,当自己冷静一些之后,教给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刚才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引起的,以后可以怎样做才能避免那种情况,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于消极情绪,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办法,这样有利于化解情绪。但是对于积极情绪,则尽量少分析,多去感受,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感受。好事,有时分析太多,好的感觉反倒没了。

篇3:家庭教育13个注意事项

家庭教育13个注意事项

1、孩子的物质要求,凡是过火的,肯定不可满意;合理的要求,除非急需,也不要立刻满意,要推迟时间,让孩子学会忍耐和等待。父母双方必须统一思想,意见共同,以免孩子钻空子。

2、绝不要出于虚荣心和攀比心理给孩子买名牌玩具、名牌服装等。花家长的钱摆阔,会对孩子的自负、自信和自立造成他们自个觉察不到的极大的暗伤,使他们外强中干。

3、在孩子面前绝不要露富,宁可装穷。特别是不可把存款通知孩子,否则就可能引导他成为寄生虫和无能之辈。

4、适当降低生活水准,粗茶淡饭足矣。校园要通知学生:“家长有义务满意你们的基本需要,没有义务满意你们的虚荣、奢侈和贪婪。”

5、千万不要过早教孩子消费,不要刺激孩子的.消费欲。

6、凡是孩子自个能做到的工作,家长绝不要帮忙,除非你想刻意培育孩子的自卑和无能。

7、孩子做了错事,一定要让他自个负责任。家长不可以代孩子受过,更不可以简略地花钱消灾,否则就是在培育孩子的软弱、自卑和不负责任。

8、要约请而不是简略地命令孩子分担一些家务,并且要长期坚持。要让孩子明白,“家庭需要我出力,我的工作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这对培育孩子的自负、自信和责任感都很重要。

9、不要就事论事地抓学习。

10、不要送礼物贿赂老师特殊照顾自个的孩子,那样等于巩固和发展孩子的缺点。这种目光过于短浅,后果很不好。并且它可能是家长心理软弱的表现。

11、从小留意孩子的智力类型,根据其特点,引导孩子建立工作理想。如果家长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向专家咨询。

12、少看电视多聊天。聊地利必须平等,不能只是家长一味训斥孩子。

13、孩子的品质和基本性格的培育,主要靠家庭,而不是校园。

篇4:浅谈家庭教育

大家都知道,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影响,全面地看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构成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三方面合力的结果。如果三方面教育协调一致,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更好;如果三方面教育不一致,就会产生分力,教育影响就被消弱,甚至抵消。而实际上,在这三方面教育中,学校教育难免有由于人多而顾此失彼的现象,社会教育又不以家庭和学校的意志而转移。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女”,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最能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所以对一个孩子最为至关重要的教育莫过于家庭。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父母理所当然充当着教育孩子的角色,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那如何让孩子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呢?在这里,我就自己的一些看法浅谈一下。

一、不要过分保护。过分保护就是父母什么都代劳了,其实质是溺爱。过分保护培养出的孩子是懦弱、依赖与无能。在每个家庭里,孩子都是长辈的掌上明珠,想要什么就买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遇到什么挫折,父母都会义不容辞地帮一把。假如我们相反去做,即当孩子求助于自己时,不要急于帮助孩子解决。给孩子一次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他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样,当他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解决问题时,他便会从中享受到一种成功的快乐。如果我们总是不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孩子一次一次的求助面前,越蛆代疱,久而久之,也就培养了孩子严重的依赖性,会显得孩子懦弱、无能。当我们抱怨孩子的独立性太差,依赖性太强时,请抠心自问,这是谁之过呢?

二、不要过分干涉。家长总是限制孩子的言行,孩子要按父母的意愿去活动,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注意,人云亦云。限制孩子的言行,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影响力创造力的塑造。然而不少家长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对于孩子的“主观”或横眉冷对,或粗暴干涉斥之为“不听话”,强迫孩子改正其“路线”和行为,结果只会令孩子感到厌烦、恼火,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们,遂容易产生出逆反心里,使多少有“创造性”和主观的火花掐灭在苗头之中。

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并予以鼓励,是发挥孩子创造力的基础。“创造力”是人类宝贵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其植根的基础往往就在儿童时代的有“主见”上。因此,对待有主见的孩子,要尽量减少指使、限制的做法,应更多的采用平等、劝导方法,提别是对那些心理好奇,有冒险精神,有坚持性,不怕困难,自信、自立,不喜欢受人约束的儿童,更要善于因利势导,将这一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倾向导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这并不是主张对孩子事事顺从,如果按他的方法干下去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如果后果不严重,就不妨让他试一试,无论事成功还是失败,孩子都有益。因此,爱护和善待有主见的孩子,支持他们的探索活动,赞赏他们创造成绩,在正确引导中保护儿童的创造萌芽。

三、不用严厉惩罚。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孩子压而不服,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

孩子由于年龄小,思想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注意时效短,难免会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家长应认真了解孩子犯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孩子个体内部的自我强化和惩罚机制,使孩子认清所犯错误的危害,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采取严厉惩罚。有位教育家说过一句话“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要比惩罚更强烈”,即使万不得已对顽固不化的孩子进行惩罚,也要尊重其人格,重视其意愿需要,情感和价值观。

四、温暖理解民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⑴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上要求不怎么多,但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⑵不要求孩子考多少分,不施加压力,只要尽力即可;⑶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为此有的家长不看电视甚少说话;⑷从小到大,都没有挨过父母打骂。这一类型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儿,经受不了风吹雨打,一遇到挫折,就丧失斗志,心灰意懒,孰能想到,这都是家庭“温暖理解”的结果。人的一生历经千重万难,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而此时就必须靠个人意志消除困难。意志坚强的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强。所以时不时要给孩子接受“挫折”教育,这才能让他变得坚强、自信、自立。我们应该教育鼓励孩子德智体美劳动各方面发展,才能为将来报效祖国打好基础。

[浅谈家庭教育]

篇5:家庭教育

1、根据孩子生理发展特点,逐步提出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2-3岁的孩子可训练自我服务的各项本领,如吃饭、洗手、刷牙、包括自己上厕所

2、为孩子生活自理创设必要的、合理的条件。

如:最好有自己的小床、小被子;衣服要放置在低矮的橱里,便于孩子取放;洗脸盆要小而轻便,洗脸巾要短且薄等。

3、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方法和技能。

如:教孩子擦脸顺序是:用毛巾擦眼睛、脸部、鼻子万婴育儿跟踪、前额,然后擦耳朵、耳背,最后擦颈部等。

4、要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从而养成自觉爱劳动的习惯。成人对孩子做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园,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

篇6:家庭教育

大卫有两个小孩,一个五岁,一个七岁。有一天,他正在教他七岁的孩子凯利怎样使用瓦斯驱动的割草机割草。他正教孩子如何在尽头把割草机掉头时,妻子叫他去问事情。当大卫转身回答问题时,凯利把割草机推到草坪边的花圃上……

大卫回头发现发生的事之后,他开始失控了。大卫花了很多时间、费了很大力才侍弄出那些令邻居们羡慕的花圃大约有两尺宽已被夷为平地!当他开始对儿子提高音量之后,妻子很快地走到他身边,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说:“大卫,请记住――我们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

大卫的妻子也提醒我们,为人父母必须明了熟轻熟重。孩子以及他们的自尊比他所破坏的任何物质上的东西还要重要。被球砸碎的窗户、被孩子不小心碰倒的灯及掉在厨房里的碟子都已经破了,花也已经死了,再责备孩子又有何用?我必须记得不要打破一个孩子的心灵,不要让他们充满活力的感受变得麻木,不要再增添更大的损失。

篇7:家庭教育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在这么好的幼儿园里孩子成长得很快。回顾三年多来教育孩子的得失,总结如下:教育孩子要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放飞孩子。

首先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多学习,因为无知犯错给孩子心理和生理带来伤害是很可悲的事,李跃儿老师写的:《关注儿童心理问题: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还有中央电视台播的“宝贝一家亲”里的系列片《解读孩子的敏感期》都对了解孩子有很大帮助。

第二理解孩子,“很多时候我们大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这一段话是李跃儿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中的第一节“做天使,不做上帝”的开头一段话,现在孩子已经有了非常强的自我意识,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先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要武断的下结论,这样很容易会伤害到孩子稚嫩的心灵。

第三说到支持孩子,尤其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多鼓励支持他,切忌讽刺、挖苦孩子,那会把孩子的探索热情熄灭掉。也不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可怜他,那会使他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精神上的支持比物质上的支持更有力。

最后我们还要学会放飞孩子,母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爱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团聚而是为了分离,为了孩子有一天能离开妈妈独立高飞。做家长的不要等到那一天让孩子去飞时才发现孩子被自己保护得无力飞翔,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学着放手,大胆让他去尝试,相信他有能力去做好。相信孩子并不是放任孩子,而是让孩子自由决定,自我负责。让我们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的家庭环境,放松心情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吧。

【家庭教育的18个分寸_家庭教育】相关文章:

1.家庭教育格言

2.家庭教育读后感

3.家庭教育箴言

4.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5.家庭教育心得

6.家庭教育听后感

7.家庭教育叙事

8.家庭教育演讲稿

9.家庭教育反思

10.家庭教育顾问

下载word文档
《家庭教育的18个分寸_家庭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