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初中地理经纬线判读和分析方法

初中地理经纬线判读和分析方法

2023-09-21 08:05: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李三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初中地理经纬线判读和分析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初中地理经纬线判读和分析方法,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经纬线判读和分析方法

篇1:初中地理经纬线判读和分析方法

关于经纬度问题,一直以来是都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做起来感觉最头疼。

而它又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容易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以致放弃对整个地理科目的进一步学习。

一、纬线和纬度

读图方法:观察图完成:

(1)找出纬线的特征:所有纬线自成一个圆圈,被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不等,最长的是赤道,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的纬线都平行,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看清纬度的标注方法和纬度的分布排列的规律:纬度从赤道算起,把赤道定为0度,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度,赤道以北是北纬,代号是N;以南是南纬,代号是S,北纬90度是北极,南纬90度是南极。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是赤道。

(3)特殊的纬线:

0度纬线:即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30度纬线: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度纬线: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90度纬线:即南北极点,北纬90度是北极点,南纬90度是南极点。

23.5度纬线: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有无太阳直射现象的分界线。北纬23.5度是北回归线,南纬 23.5度是南回归线。

66.5度纬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界线。北纬66.5度是北极圈,南纬66.5度是南极圈。

(4)看清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箭头的方向是东,相反的方向是西。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经线和经度

读图方法,观察图完成:

(1)找出经线的特征:所有经线都是半圆形,经线长度都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都在南北两极点处相交,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它们的度数和是180度,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2)看清经度的标注方法和经度分布排列的规律: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度属于东经,以西的180度属于西经,经度最大是180度,180度经线只有一条。东西经的分界线是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3)特殊的经线:

0度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

180度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是西经,以西为东经。

西经2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东经16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三、六条分界线

(1)北纬、南纬的分界线: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

(2)东经、西经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180度经线以东是西经,180度经线以西是东经

(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西经20度以东是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度以东是西半球,东经160度以西是东半球

(5)低、中、高纬的分界线:30度纬线和60度经线,0-30度为低纬,30-60度为中纬,60-90度为高纬

(6)五带的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四、判断经度和纬度的口决

(1)判断纬度看横线(上的度数),北大北纬,南大南纬;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

(2)判断经度看竖线(上的度数),东大东经,西大西经;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180度经线以东为西经,180度经线以西为东经

(3)判断南北半球看纬度,北纬属于北半球,南纬属于南半球

(4)判断东西半球看经度,西经20度以东是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度以东是西半球,东经160度以西是东半球

(5)判断低、中、高纬看纬度,0-30度为低纬,30-60度为中纬,60-90度为高纬

(6)判断五带看纬度,回归线和极圈

从题看经纬度

一、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见下图。

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2.A点位于C点的_____方向;B点位于C点的_____方向。

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_____,位于南半球的是_____,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 ,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 。(填代号)

4.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_____,四季分明的是_____,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 。

答题说明: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经纬网地图,概括了所有和经纬度有关的题目。

(1)第一步(题):判断东西经与南北纬代号(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判断依据:看数字,往东越来越大的是东经(E),往西越来越大的是西经(W),往北越来越大的是北纬(N),往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S)。如图:

做法:箭头指示法

图示说明:

按照经纬度数字的变化规律,从小到大绘制箭头,箭头指向就是相应的经纬度。

A:140°E、80°N B:140°W、40°N

C:140°E、20°N D:140°W、20°S

第二步(题):判断方向

方法:

要判断A点位于C点的什么方向,则在C点标出东西南北,然后看A点界于两个方向之间,那么A点就在C点的什么方向。

如图可以看出,A点在C点的N坐标方向,即A点在C点的正北方向。B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

第三步(题):根据经纬度判断东西南北半球

难点: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20°W和160°E。

判断东西半球口诀:经度小于20度,全在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全在西半球;经度在20度和160度之间,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判断:北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

答案: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A、B、C,位于南半球的是D,位于东半球的是A、C,位于西半球的是BD。(填代号)

第四步(题):关于五带的特点: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判断依据:根据纬度判断五带:0-23.5度为热带,23.5-66.5度为温带,66.5-9。度为寒带。

答案: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C、D,四季分明的是B,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

二、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的判读

读下图,完成下列习题。

(1)用箭头在图中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填注图中每条经线和纬线的度数;

(3)写出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面对这样的地图,最关键的是方向或南北极的判断。

判断依据: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半球上空俯视)

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逆时针方向

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

反过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也可以判断该图是北极还是南极为中心。

第一步(题):标出自转方向。该题是北极,故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在标的时候建议在箭头首尾标出方向,如图:

顺延:这是非常有用的箭头,面对任意一点都可以通过延长这个箭头判断东西方向,箭头指向始终向东,反方向为西,进而成为解题的依据。下面根据这个箭头解决第二题。

第二步(题):东西经与南北纬的判断。

(1)经度的判断:图中已有0度和180度,根据经度的分布规律,很容易就可以填出度数,如图:

(2)东西经的判断:这里就要用到地球自转的箭头了,我们继续应用例一的技巧,按照经度从小到大的方向绘制箭头,如图:

左边箭头逆时针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重合,说明指向东,应为东经,右边自然就是西经。

(3)纬度的判断:北极点90度,最外围为0度,中间两个纬线圈的度数分别为北纬30度和北纬60度。如图:

经纬度判断完毕,我这里又写又画,花时间好像很多,但你做的时候,一会就可以完成的。

(3)答案:A:90°E,60°N B:45°W,30°N

解题技巧

1. 面对普通经纬网地图:第一步:判断经纬度及代号。

2. 面对极地为中心的地图:关键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方向来判断方向。然后根据方向判断经纬度及代号。

篇2:周总理地理歌与判读方法

周总理与中华地理诗

周总理的行政兼警卫秘书何谦后来回忆说,周总理曾亲自将当时全国30个省、市和自治区的名称编成一首《地理诗》:

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云贵福吉安,

两宁四西青甘陕,

还有内台北上天。

首句“两湖两广两河山”是指8个省: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第二句“五江云贵福吉安”指的是10个省(自治区):江苏、浙江、江西、黑龙江、新疆(“疆”与“江”谐音)、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

第三句“两宁四西青甘陕”指的是7个省(自治区):宁夏、辽宁、四川、西藏、青海、甘肃、陕西;

末句“还有内台北上天”指的是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蒙古、台湾、北京、上海、天津。

后来,我国行政区划已经有调整,不仅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而且又增加设置了海南省和重庆市,使得我国的省级行政区达到了34个。

因此,只要把周总理的《地理诗》中最后一句的“还有”换成“重海”,里面就有了后增的省级行政区海南省和重庆市了。

这28个字,加上香港澳门,32个字就让你记住了全国目前的34个省级行政区了。

看似容易实不易。周恩来的《地理诗》不是机械地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拼凑在一起,而是精心构思,巧妙组合。如他把江、湖、河、山等编成具体数字,表达了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贵”、“福”、“吉”、“安”等字又是按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祈求祖国富强、人民吉祥、幸福和安康。

末句的“内台北上天”则表达他希望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要加强团结,让台湾早日回归,完成祖国统一的遗愿。“内台”“北上”的组词就含有他的这一宏愿,也体现了其匠心独运。

这里必须指出,周总理的这首《地理诗》很押韵,朗朗上口,易记易背,可见其文字功底是很深厚的。

19,19岁的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东渡日本求学,壮怀激烈,写下了其一生中最好的一首诗《无题》:“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首诗气势雄伟,意境高远,其手迹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建国后,身为国务院总理的他很少写诗了。

1960年秋,周总理、陈毅等人,为国际友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祝寿。席间,有人言及“人人都是诗人”。周总理说:“这句话不对,我就不是诗人,我作了一首诗,送给陈老总批评,他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就退了回来:没法批评,你写的根本不是诗。”言毕,两人相视大笑,座中的好几人差点笑出了眼泪。

陈毅的犀利评语,当事人若换作他人,估计谁听了也不会高兴。但周总理不仅没生气,还当众很开心地说了出来。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令人不得不佩服其超人之胸襟。

地理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

三角坐标图是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中常常出现的一种地理统计图。一些考生由于没有掌握它的正确判读方法,很容易失分。其实,这类统计图的判读关键在于掌握以下阅读步骤: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1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在图1中为“﹡”),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1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1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46岁为73﹪;65岁以上为4﹪。

举例说明于下:

例1 (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图2表示我国西部地区某乡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情况图(a点代表70年代,b点代表90年代)。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各数据趋于减小的是( )

A.粮食总产量 B.人均粮食占有量

C.耕地面积 D.粮食单产

【解析】

按照上述步骤分别读出a、b两点各自的三个坐标;再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答案为D。只是在第一步划出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方向时,需要注意本题与一般的三角形坐标图有所不同:一般的三角形坐标图三个箭头为顺时针方向,而这里为逆时针方向(如图2所示)。

【答案】D

例2 根据土壤中粘土、粉砂、砂的比例,将某区的土壤分为子~亥十二种类型。某块田地的土壤,粘土、粉砂、砂的比例分别为:10%、20%、70%,该土壤应该属于哪一种类型( )

A.子 B.申 C.辰 D.戌

【解析】

这实际上是本文所述方法的变形运用。

如图4,在①轴(砂)上过70%的坐标点作③轴的平行线(注意:不是②轴的平行线,因为这样与箭头②的方向相反。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虽与箭头②平行但与箭头②方向不一致)。在②轴(粘土)上过10%的坐标点作①轴的平行线(注意:不是③轴的平行线)。在③轴(粉砂)上过20%的坐标点作②轴的平行线(注意:不是①轴的平行线)。三条平行线的交点刚好落在申的位置。

【答案】B

名师讲解高中课程,远题海,近方法!

上课没听懂?40节免费高中视频课程

高一在线视频课堂(名师讲解)

高二在线视频课堂(名师讲解)

高三在线视频课堂(名师讲解)

免费注册就送20小时课程,随时畅听

巩固练习

图5反映的是我国西部地区某乡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三个方面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具体情况,其中A点代表70年代,B点代表90年代。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乡在这中增长最快的是_______,增长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20年中,该乡耕地和人口的增长速度________(快、慢)于粮食单产,说明该乡采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式农业经营方式。

(3)该乡今后农业生产将要面临的主要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该乡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

(1)耕地面积;人口持续增长导致对粮食的巨大需求,促使人们不断开垦新的耕地。

(2)快,粗放。

(3)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

(4)①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对不适宜发展种植业的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篇3:高三地理地图四大判读方法

1、直观读图法

各种地理图表中,有些图表的内容是较浅显易见的,直观读图法多适用于讲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如在讲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时,可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年降水量最大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和年降水量最小的地方——新疆的托克逊,而后在这两点间划一直线,再观察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颜色的变化,便可知道“我国年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纵向联系法

学地理知识也和学其他知识一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用联系的方法读地图,方可知道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如中国气候特点之一的“气候复杂多样”,同学们只要在读好“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中国干湿地区”和“中国地形图”的基础上,把影响气候的诸因素联系起来,便可得出结论:

“疆域辽阔,南北跨纬度广,东西距海远近差别极大,地势高低相差悬殊,地形类型齐全,分布错综复杂是造成气候复杂多样的主要原因。”又如世界气候型学习、亚洲主要山脉、高原与河流走向之间的关系等皆可用纵向联系法。

3、横向对比法

学习地理时,特别是进行横向比较时,往往需借助地图,这样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其成因等。如在学习南美洲的地势地形时,可与北美洲的地势地形相比较。通过读图便知道,北美洲和南美洲的相似之处都是由三大地形组成;而南美洲不同于北美洲,南美洲西部为高大的山脉,东部是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北美洲则是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这样通过观察、比较,加深了对南、北美洲地势地形的认识。

在中国地理的学习中,掌握省级行政区的划分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以后学习气候,河流、矿产等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分区地理等各知识点。而“中国政区”图中各省地理位置的分布似乎比较乱,名称也较多,较难记忆,这样就成了同学们学习中的难点。如何提高学习、掌握这张图的效果,做到事半功倍呢?这就必须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及记忆技巧。下面就介绍一种分块记忆方法。

首先,准备两张空白的“中国政区”填充图,在学习的过程中作练习用。

第二,先按地图册上的“中国政区”图,在预先准备好的其中一张填充图上填写一遍。这样同学们对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3个直辖市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三,开始仔细阅读(也可说“背诵”或“强化”记忆)地图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块学习与记忆。第一块,东北三省:由北向南依次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第二块,中部两市四省:北京市、天津市。然后从河北省开始,在“中国政区”图的中间通过一条线,由北向南,依次为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第三块,两岛及沿海五省一市一区:两岛为台湾省和海南省。沿海五省一市一区由北向南依次为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块,在第二块与第三块的中间,由北向南夹着安徽省和江西省。第五块,西北及北部四省三区:由山西省往西画一条直线,从东往西依次穿过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再加上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块,西南三省一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

第四,练习与巩固。按这样的分块方法与步骤反复操练记忆,并且在另一张预先准备好的空白填充图上用铅笔试填。不要看已填好的图,自我检验学习的效果如何。如果出现差错,按上面的方法与步骤再次反复练习。六块内容一齐记忆有困难的话,可先练习第一至第四块的内容,然后再练习第五至第六块的内容。

4、旅行读图法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可以结合旅游来读图。比如让自己制订旅游计划:第一站去什么地方,第二站去什么地方,走什么铁路,经过什么城市?等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就会学到许多知识。当然,如果条件许可,自己应该出去走一走,那样会开阔自己的视野,对自己学习地理看地图是大有好处的。

篇4: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课件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课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简单识别各种基本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辨别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疏密辨别坡度陡缓。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各种基本形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讨论:

地表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我们若想读懂地图、灵活运用地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需要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表的高低起伏。

引入:

那么,在地图上如何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呢?

引出课题: 一、地形图的判读,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谈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等高线地形图

设问: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的高度为4000米,为什么同一座山峰会出现两个不同的高度值,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得的呢?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观察图1.34甲、乙两地高度。

引导: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1)海拔高度: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直线和数值。读出乙地的海拔高度500米

2)相对高度: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呢?

甲地相对于乙地的1000米垂直距离,指的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高度。

师生互动:共同归纳出相对高度的概念。比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异同。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承转:测量出各地海拔,然后把它们绘制在图上,就绘制出了地形图。

2、等高线地形图

观察图1.35等高线。

引导: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等高线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图1),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A、图1表示山地,图2表示凹地或盆地

B、不同的地形,等高线的表现也就不一样。

延伸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承转:根据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3、不同地表形态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表基本形态:

(教材P25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山顶:山的最高部分

山脊: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出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

形象记忆:

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拳: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分相当于山顶,四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部分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手的小指外侧相当于陡崖。

学生活动

根据已学关于地形的知识,用橡皮泥制作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模型,在假设的各海拔高度上用小刀或细线将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切断,然后将每一层的外轮廓线按其镶套关系描绘在一张白纸上。

步骤:详见参考教材P26活动题1。

制作过程由学生教科书上的等高线绘制过程,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和指导。

学生活动:让学生对照绘制出来的等高线轮廓和地形模型,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设计意图〗通过绘图、读图并且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基本地形。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阅读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法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

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一方向画一条直线。

三、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画法的关键: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应垂直投射到高度相等的平行线上,并用平滑曲线连接。

阅读教材P28活动“绘制地形剖面图”,把剩下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以引导学生画图为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画图地图能力。

1、课本28页活动图,查看图1.39、图1.40、图1.41,比较它们的差异。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题,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世界地形图上(见附图)找到下列地形区: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安第斯山脉。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图,锻炼学生的动手找图的能力。

课后小结

本课通过读图、绘图等方法,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懂得了海拔高度及相对高度的含义,熟知了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通过从图上获取信息,为生活提供方便,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后习题

1.黄山比泰山高出349米,这是黄山与泰山的( )

A.绝对高度 B.相对高度 C.海拔高度 D.一般高度

2.某盆地底部比海拔768米的山峰低900米,盆地底部的海拔是( )

A.-132米 B.1668米 C.132米 D.900米

3.常见的地形类型有 和 等五种地形。

4.在地图上,将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 地形图。

篇5:初中地理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4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两课时,所用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以世界地理为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自然地理与世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四部分内容。共计五章,: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地球的面貌》这章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内容。认识地球,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了解全球海陆分布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世界的居民》属于人文地理的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的气候》这章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从本章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来看,是后面学习区域地理及中国地里的基础之一。

在前面各章了解自然地理,人文状况的基础上,《世界的发展差异》这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四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四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一年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地理,地理学科所需各种加到7各科目,学习压力加大,小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要有所改变,而我校很多学生的小学时期的学习习惯都比较不好。所以,初一上学期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及措施

本册书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地图的判读方法;认识地球的面貌及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

难点:认识地球(地球空间概念的构建,如经纬网的判读),地形图读图能力培养,世界气候。 应对策略: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3、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5、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7、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四、帮困扶优措施

考虑到我们年级的实际情况,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弱,地理课堂将会很少涉及拔高性太强的内容,以基础学习为主要目标。努力将课程讲解的浅显易懂,照顾多数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此外,在作业布置上,挑选地理填充图册中较为简单的内容要求必须完成,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全部完成。

五、本学期预期目标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五带的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和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六、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转化后进生。

3.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七、教学进度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主要学习区域性地理知识。从认识大洲到了解地区到走近国家,根据区域面积大小同,根据地理学科整体性与区域性的特征,在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基础上,对比各区域不同的特征。在教法上抓住以读图为关键,提取一定的地理信息,从而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经济的发展。 教材的第一大部分“认识大洲”,以大陆为单元,介绍欧亚大陆上的亚洲与欧洲,非洲大陆上的非洲,美洲大陆上的北美洲和南美洲。在整体上反映了亚欧大陆的东西差异;美洲大陆的南北差异;非洲大陆的对称特征。在局部上从地形为切入口,分析气候、河流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的内容为主体在人文地理上也突出了各个地区的特点。如亚洲、欧洲的人口与国家、非洲的亟待发展的经济以及美洲大陆的移民结构。

教材的第二大部分“了解地区”,综合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内容,但又突出了人文地理的差异。如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与华人聚集地、南亚的人口与宗教、西亚的地理位置和石油、欧洲西部的发达经济与旅游业、两极地区原始生态的科学研究。

教材的第三部分“走进国家”,除南极洲无国家外,每个大洲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如亚洲的日本、非洲的埃及、欧洲的法国、北美洲的美国、南美洲的巴西、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世界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一面。日本的地狭人稠与进出口经济、法国的工农业与核电、埃及的苏伊士运河与旅游、美国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巴西热带面积、农产品和水电、澳大利亚的独占大陆与工矿业、农牧业、服务业、俄罗斯的地广人稀与西伯

利亚的开发。综合这方方面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出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运用事例说明某个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了解地区:

利用地图说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分析自然条件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列举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资源并指出其分布;了解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以及两极地区的科考与环境保护。

3.走进国家:

读图说出该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该国家的特有的自然现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出交通运输的特点和主要城市、居民。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区域差异四大部分。根据近些年来中考改革,地理为开卷考试形式,就更加重视对地理知识的综合与运用方面,更加重视学习对地理信息的处理,对地理数据的分析以及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

练。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教学建议:

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应以从如何处理地理信息入手,来获得地理知识,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地理有关数据绘制曲线图。(人口增长图、各种数据的比较以及经济生产的增长等等。)

2.根据阅读材料获得地理知识。(对阅读材料的整理,提取相关的地理知识。) 3.根据图例说出某种地理事物的分析,并归纳出其分布的规律。 4.利于图表回答问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各章节的教学建议如下: (一) 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在地图上计算出我国大致的东西经度差和南北纬度差,并以此来说明我国经度与纬度跨度大;分析我国相对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具体位置。

●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

●收集、交流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资料,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

说明: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季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搜集有关土地资源方面的资料,与俄罗斯、美国、印度等国进行对比。 ●调查当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列举合理或不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事例,并撰写简要报告。

说明:

(三) 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观看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特色的录像,搜集有关我国工业生产现状的图文资料,讨论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前景。

●参观本地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工矿企业或车站、码头。

●搜集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观看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表演或录像,谈一谈对地方文化特色的认识。

(四)地理差异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进行专题讨论或知识竞赛。 ●观看反映四大地理单元自然景观特色的影像资料片。

●列表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区域差异。

篇6:初中地理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湘教版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课书,内容比以往有所变化,根据教材设置,我作以下教材分析

一、关于区域的选择

讲述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是本册教科书的主体。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变革。与以往同类地理教学大纲的省区罗列或地区分列方式不同,《地理课程标准》只是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个别特殊的除外)。这就为教科书的编写留有较大的空间。

二、关于区域编排的逻辑结构 本册教科书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内容。希望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以偏盖全。

第二部分是认识区域位置、联系、环境,讲述不同区域的不同关系 第三部分建设永续的美丽中国

三、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该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

. 2、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该地区域地理特征;

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这些地理特征的成因;

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

篇7:初中地理考试卷分析

初中地理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

第5题是一道比例尺与等高线综合运用的题目,难度很大,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得分;在选择题中有五道题是选不正确的或错误的,题的难度不大,但如果审题不认真,很难得分。

第二部分:综合题

材料分析题,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部分,知识点的把握不准确,很多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漠不关心,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反思教与学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

从成绩来看,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对于综合性强、机动灵活、联系实际的题目回答的不够好,反应出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习题做的较少,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2、教师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只是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缺乏对综合性题目的训练,没有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这部分综合性知识,缺少把知识更加系统化和对知识的前后连接以及延伸。另外在教学中只强调学生的记忆,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只会说,一下笔就错误百出,这也是失分的原因。

3、其他问题

重视不够,氛围不足,任课教师孤军奋战,势单力薄。

三、今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把握课改方向,努力领悟课改精髓,注重知识的成因和前后联系,注重综合性题目和联系实际题目的讲解。

2、注重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率,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多练笔,将课堂反馈落到实处。

3、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力量,尤其到最后复习阶段,一定要群策群想,把众多力量拧成一股绳。

4、教师应规范自己的教学用语

学生的错别字,表述不清,词不达意,不用专业术语等现象,很大责任应归咎于教师自身的言行。教师平时上课养成多用专业术语,语言表示清晰,逻辑性强,学生自然就会受到熏陶,潜移默化中养成规范用语的习惯。

5、地理教学应联系生活,联系时事热点

考试题都呼吁地理课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联系新闻事件和时事热点。构建地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地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学习对当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新闻时事,并将其与地理教学相联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当中。

[初中地理考试卷分析]

【初中地理经纬线判读和分析方法】相关文章:

1.地理质量分析范文

2.初中地理说课稿

3.初中地理教案

4.初中地理复习资料

5.初中地理复习提纲

6.初中地理教学计划

7.初中地理课件

8.成人高考地理复习巩固方法

9.文科地理学习的方法

10.做地理选择题答题方法

下载word文档
《初中地理经纬线判读和分析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