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甚欲,勿施于人议论文
“支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己所甚欲,勿施于人议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己所甚欲,勿施于人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己所甚欲,勿施于人议论文
己所甚欲,勿施于人议论文
《论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但实际上,己所“甚欲”,也应勿施于人。
庄子讲“鲁侯养鸟”——鲁侯想让一只海鸟高兴,就用车把海鸟迎进太庙,用酒肉美食招待,奏《九韶》音乐让它欣赏。最终,“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究其原因——“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主观地认为别人想要的东西与自己差不多,至少不会差很多。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我们做一件自己认为有益的事在他人身上时,这件事有可能会使对方产生误会,对方也有可能因不适应而“殆尽”,正如这只鸟。
现实生活中,很多养宠物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要给它们吃最好的食物,让它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每天带它们去溜达,建立起友好的关系。我们总是主观地认为这就是它们的幸福。但,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对于它们来说,吃饱足矣,并不需要多么可口的饭菜,多么可爱的`衣服。他们眼中的幸福是自由,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是我们人类所不能给它们的生活。
因此,不要总是拿自己所渴求的东西去揣度他人的想法,不要试图将他们变成与自己一样的人。我们所喜欢的,未必是人人追求的,有时候,随意地揣度,伤人亦伤己。
我们应该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一些问题,想一想这是不是他们所追求的,我们是不是真得能帮上忙?
无独有偶。中央之帝混沌之死也是由于好心办坏事。
浑沌对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特别友好,倏、忽也对浑沌心存感激,想找一个好的方式来报答他的善待之德。他们觉得人有七窍,而浑沌没有,为了报恩,花了七天时间给浑沌凿出了“七窍”。结果,“七窍”即成,浑沌却死。
倏、忽原本是好意,想要报恩,这于情于理都没有任何过错。但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浑沌是否真的需要,这样做是否对混沌有利。
有时候,我们会主观臆断,好的东西就与别人分享,这没有错,但强制他们如自己所想,从中获得自己所谓的帮助他人的快乐,这便是大错特错了。
出于好心,而办坏事,往往都是过于在意。而庄子的“己所‘甚欲’,勿施于人。”也许能给我们启迪。
越在意,则越应理性对待,更应考虑周全,好心办坏事,伤害的不只是别人,还有自己。不要因为在意,就理直气壮;更不要因为喜欢,就强加灌输。不要总拿自己的标准揣度别人,因为他们不是你。
都记得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也不应该忘记庄子的“己所‘甚欲’,勿施于人”。千万不要“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不要让你爱的人,成为那只鸟。拼命爱,实则伤害。
篇2:己所甚欲,勿施于人议论文
在如今的世界里,人人都很忙,大人上班,小孩上学,似乎都只顾着自己。于是有很多人养成了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习惯。这些人,从来没有想过,如果他们跟别人换一个位置,自己会怎么样?而我就有亲身经历,而且我还与别人交换了一下“位置”。
几个星期前的学农,有一场班级间的拔河比赛,开始老师没有选我上场,我有点郁闷。后来班里输了两三场后,有位同学提出要我上场,把另一位同学换下来。我当时很兴奋,摩拳擦掌,准备上场,却没想到下一秒我会被众人嘲笑。
我刚进到队列中,却不知道哪个调皮的男生喊到:“欢迎“暴力女”上场!”因为我在班里女生中力气比较大,性格又火燥,还练过跆拳道,偶尔会把一些男生当“靶子”,有几分“暴力”。当时我也没理,没想到马上几乎全班的男生都喊了起来,那声音让正在旁边拔河的另外两个班都惊了一下。顿时,我的脸红了,脑海里一片空白,心里很不是滋味,胃就像品味了个酸甜苦辣都有的食物而痛苦地抽筋起来。我的脸越来越红,好多话因此而说不出。在那一刻,我真的很讨厌他们,希望拿起针和线缝住那些说出嘲笑我的嘴,拿出眼罩遮住那些”喷发“出嘲笑眼神的眼睛。可是,我做不到。
学农回来后过了两三个星期,班级有一次数学单元考。公布成绩时,我们班的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男生意外地没有拿到全优,而我是全优。他就是那个当时嘲笑我最厉害的那一个。我看到他没考好,心中充满了不屑:你居然考的没我好,真差劲!真是个学渣!一想到他那天嘲笑我的表情,我越想越气,想大声的喊他“学渣!”。
突然,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那个满脸通红,气愤的.说不出话的我。我既然明白那种被伤害的感受,那我为什么还要去伤害别人呢?转瞬间,在口中的两个字被我强行咽了下去。再看他,我才发现他拿着卷子满脸的沮丧。
如果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这个世界会变的美好。人们不会因为听到取笑、非议他们的话而发生口角甚至打架,世界会充满了和平、宁静。我们应该多换位思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篇3:己所甚欲,勿施于人议论文
月光如银,洒落到我的发髻上、眉宇间,凉凉的。怀看一颗孤寂的心,抬头仰望,却忽然发现月儿离我那么远。犹豫伸出五指,朝向那水中的月亮,试图去碰触一下月儿的心,一丝冰凉掠过,月儿碎了,只剩下点点晶莹孤寂的碎片沉入水底。为何?月儿,你不愿让我看看你的心吗?
我喜爱月亮,却不了解月亮;我喜爱鱼儿,却不理解鱼儿;我喜爱芳草.却不懂得芳草。我希望月儿离我近一些,更近一些,直到我能抚摸它,可是最后它碎了,伤心欲绝;我希望鱼儿长得壮一些,更壮一些,于是我拼命往金鱼缸里加食儿,可是它最后死了,挺看硕大的肚皮;我希望芳草长得绿一些,更绿一些,于是我不断往草地里灌水、施肥,可是最后它调零了,皱着眉头。为何总是如此?我伤害的总是我的最爱。
长大后,开始懂了。一直以来.我只顾及自己的心情感受,却从未静下心来揣摩一下别人的内心思绪。以为只是不了解别人,却没想到最不了解的人是自己。在懊恼中觉悟。于是,每当别人问我:以后想学什么?我都会毫不貌豫地回答:心理学!学习着既要把别人当作自己,又要把别人当作别人;学习着洞察别人内心的阴晴冷暖;学习着分享别人的喜怒哀乐;学习着帮助别人战胜心魔,但这种帮助绝不是越俎代庖,强加于人。
风婆婆吹灭了燃烧着的火柴,自以为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可她哪里知道,火柴生命的价值就在于燃烧啊!一个小女孩看见一只蝶蛹破茧时的痛苦,就帮它把茧壳剪破,把臃肿肥胖的蛹儿从茧中捧出,小心翼翼地放到草地上,珠不知她的爱却让这只可怜的'蝶蛹永远变不成美丽的蝴蝶了!一个小男孩在草地上跌倒了,年轻的妈妈本能地向前走了一步却又停住了,因为地惊喜地发砚,她的小宝宝正努力地从地上爬起……
我终于明白: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可为什么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爱滥施于人呢?为什么人们总喜欢别人是自身的“克隆”呢?人们只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谁又知道“己所欲,亦勿施于人”的道理呢?假如让我回到从前,我会把月儿当成月儿,不会再让它因为我的“爱”而香消玉殒;我会把鱼儿当成鱼儿,不会再让它因为我荒唐的爱而以死来解脱;我会把芳草当成芳草,不会再让它因为我一厢情愿的爱而凋零;我会……我会用心地去观察每一颗真诚的心,去敲碎每一堵顽固的隔阂,将心比心,挽回每一颗我所喜爱却被我无心伤害的心。
夜,深了,更深了。月儿,从漆黑的水底浮上来了。月儿,让我看着你的心!月儿,更亮了;心儿,更静了;天幕上,两颗心渐渐融合了。
篇4:己欲不欲勿施于人议论文作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利益分割问题,我们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多替别人考虑,学会替别人着想,长期这样就会形成习惯,养成美德,受人尊重。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的奋战,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到了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过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完全是基于两种不同的思想,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考虑别人,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是值得钦佩和效仿的。所以,大禹治水自然成了千古佳话。
己欲不欲勿施于人议论文作文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更加和平。想想那些医疗事故,那些残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战俘,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这些太可怕了,可这却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将被人们唾弃,他们终有受到惩罚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得更加和谐,充满快乐。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篇5:现代文阅读《“己所欲,勿施于人”》及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己所欲,勿施于人”》及答案解析
周国平
①中外圣哲都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要我们将心比心,不把自己视为恶、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行径当然是对别人的严重侵犯。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②另一方面,自己视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难道就可以强加于人了吗?要是别人并不和你一样认为它们是善、快乐、幸福,这样做岂不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严重侵犯?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纷争的确起于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等等。大至在信仰问题上,试图以自己所信奉的某种教义统一天下,甚至不惜为此发动战争。小至在思维方式上,在生活习惯上,在艺术欣赏上,在文学批评上,人们很容易以自己所是为是,斥别人所是为非。即使在一个家庭的内部,夫妇间改造对方趣味的斗争也是屡见不鲜的。
③事情的`这一个方面往往遭到了忽视。人们似乎认为,以己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就是害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世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我们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品德,它反对的是对他人的故意伤害,主张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那么,“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
④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人们在精神信仰领域和私生活领域都享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合理化的进程,而那些以己所欲施于人者则是这个进程中的消极因素,倘若他们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我是丝毫不会感到意外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似乎”本义是指“好像、仿佛”,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意思。作者在第③段第2句话中用了“似乎”一词,其用意是什么?
3.写出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参考答案:
1.己所欲,勿施于人。(或: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
2.要点:人们往往认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是好的,作者在这里用“似乎”一词是对这一认识的
否定。
3.要点:①首先指出“己所欲施于人”,被人们认为动机是好的;②接着以救世主的例子证明这样的行
为造成的苦难更为严重,③进而提出“己所欲,勿施于人”的观点;④最后通过比较,进一步
阐释了“己所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的看法。
【己所甚欲,勿施于人议论文】相关文章:
1.议论文:隐欲
2.《鱼我所欲也》
4.鱼我所欲也教案
7.鱼我所欲也译文
8.鱼我所欲也翻译
10.鱼我所欲也通假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