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双安访古经典散文

双安访古经典散文

2023-10-29 09:01: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oipint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双安访古经典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双安访古经典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双安访古经典散文

篇1:双安访古散文

双安访古散文

从“十天”高速路“双河”入口出来,向南进入双丰镇双河村的状元沟口,沟深十里,一沟两岸即为双丰镇的双安村。双安村坐落于两省三县四镇交界处,南与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大庙乡接壤,西与旬阳县铜钱关镇康坪村相交,东与宋家镇安乐村为邻。

沿途村居皆依青山,傍溪水,临公路,小桥流水,参差错落,掩映于一派绿意盎然之中。如果说,这一派绿意是“静”,那么,潺潺流淌的溪水便是“动”,动静恰当地结合,造化出了一帧一帧的风景画,在心田间蔓延开去,又在视野里扑面而来,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双安,好事成双,世代安泰,一个吉祥美好的名字!

我们慕名而来,观赏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凭吊可圈可点的名胜古迹!

(一)一座古塔

这座古塔名唤双塔寺!

来到双安村而不去瞻仰双塔寺,旅程则显得有瑕疵。我们弃车后,在当地村民的指点下,踩嶙峋,踏崎岖,攀陡峭,穿丛莽。虽说只有七八里的路程,但也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柳树坪。至坪中,但见一座满身疮痍的塔,茕茕孑立于山色空濛之中。想必这就是历经沧桑岁月的双塔寺了,古塔身旁散落着几间农舍,已看不见寺庙的蛛丝马迹。

眼前的双塔寺高约三丈,共有四层塔楼,每层有塔檐伸出,以上小下大的六棱柱体伫立在一片幽静的山坳之中。塔上没有文字记录,无从考证它的前世今生;塔身几近遍体鳞伤,无法预测它的未来命运。

此塔为何是四层呢?在佛文化里,塔层数必须使用奇数,奇为阳,可以更好地吸纳周围的“正气”,方能起到镇守水土或驱散邪气的作用;塔层数不可为偶数,偶属阴,会聚集“阴气”。此地立起只有四层塔楼的双塔寺岂不是有悖于建塔的初衷?一位牧羊老人的一番话消除了我们心中的疑问,他说,此塔是双塔之中的幸存者,为防止倒塌,在塔楼的第一层周围采取砌石、夯土等加固措施,第一层被埋入地下……

我们仰望双塔寺,与古老邂逅,然后促膝长谈,继续倾听牧羊老人的“双塔夜半木鱼声”的传奇故事。

记不清是哪个朝代,哪位僧人看中了柳树坪的风水,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寺庙,起名叫“红安寺”。随着红安寺的规模扩大、设施完善、僧人增多,香火更加兴盛起来,就连平日上香拜谒的人也络绎不绝。若逢初一、十五或盛大的庙会,就更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后来发生了一些尘念未绝的僧人对女香客猥亵并强行留宿的事件。丑闻传出后,激怒了远近民众,一把火将寺院焚烧,并在寺院的废墟之上建起两座佛塔,来镇压邪恶。因此,后人名之为“双塔寺”。陕南民间大戏《火烧红安寺》中的丑角饰演的.原型,即“尘念未绝的僧人”,就被镇压在双塔寺下。民间传闻,来此观光的游人如果耳贴地面聆听,会传来有节奏的敲击声,原来是被镇压在塔下的邪恶之人正在敲打木鱼,诵经反省。

我们侧耳细听,果然木鱼声依稀缥缈,似有若无,若即若离。据说在夜深人静之时,这丝丝缕缕的木鱼声就更显得清晰可辨,凄清的木鱼声萦绕此塔,长久不绝,仿佛在对犯下的罪恶进行无尽的敲打和忏悔,也仿佛在祈愿佛门真正成为人们心间的一方净土,永世纯净。

木鱼声声,声声木鱼,昭示邪恶的可憎,敲响善良的祈愿。我们怀揣传说,望塔兴叹:塔脚红芍本应娇艳妩媚,楚楚动人,但这里的每一簇红芍却怒目而视,仿佛在声讨那些不可饶恕的罪恶。

塔上有裂缝,一些砖瓦早已被岁月剥落,整个塔身显得残缺不全,一派凄然。塔上的野草、灌木和藤蔓也将昔日的兴盛一扫而空,付诸烟云。夕阳西下,在这空旷的山坳里,不时响起塔顶歇脚的乌鸦与附近同伴对话,让人惶惶然而心生寒意。

(二)在七里横牌的山岭上

据说,有一段秦楚长城蜿蜒在七里横牌的山岭上,我们向目的地进发。

白河县双丰镇双安村至湖北大庙乡铁炉沟村公路宽阔通畅,公路以设在双安村内的“骄源”水厂为起点,途经骡马店、王家院、胡家湾、原双宝小学、千年白果树、关家荡、大花栎树、李家湾、旬阳大垭子、天堂、狗颈子、七里横牌、和铁炉沟城门,与湖北竹山县大庙乡铁炉沟村公路衔接。

虽时值初夏,但我们骑车行驶于这个被称作“界岭”的崇山峻岭之中还觉微凉。一路绿树葱郁,空气香甜,上与蓝天白云为伴,下与飞禽走兽为伍,人行其间大有遁隐山林返璞归真之感。尤其在穿行人称“七里横牌”时,孤独寂寞油然而生——这“七里”地没有人烟,喊天不应,叫地不灵。说是“七里”,足有十里,说是“横牌”,实为“横排”,在苍茫的“界岭”山腰上系上一根白腰带——水泥路在林间穿梭,时隐时现,仿佛置身秘境。为打破寂静,我们仰天长啸,惊起乌鸦盘旋,呱——呱——让人凄神寒骨,顿有返意。

山腰间通的是通村公路,山岭上通的是秦楚长城,现代与古代相隔不远!我们在七里横牌的某一个岔路上山,经过手脚并用、披荆斩棘,攀爬到了古时秦、楚疆界的分水岭。向导告诉我们,这就是界岭!东西走向,游走于白河县与竹山县、竹溪县交界。古时候,白河县既是秦之东又是楚之西,故有“秦头楚尾”之说。我们矗立于界岭上,南眺,是湖北省竹山县大庙乡铁炉沟村;北望,是陕西省白河县双丰镇双安村。

岭上有城墙,它在经历了历史的风霜雨雪和电闪雷鸣之后,遍体鳞伤、疲倦不堪地在我们的脚下各奔东西。残存的城墙在岭上踉踉跄跄,高高低低,断断续续,起伏绵延。登城远眺,思绪不由穿越时空,遥想春秋五霸,秦穆公与楚庄王棋逢对手,各怀企图,在此长城之上,兵戎相见,你争我夺,关卡“朝秦暮楚”,险隘反复易手……

这时,向导催促我们快些走,去看看秦楚古城的城门!向导的呼叫,把我们的思绪从远古拉回到现实。

向导说,这就是“秦楚古城门遗址”。

这个城门已破败得只剩下用麻石雕琢而成的门槛、门轴窝和铺在门槛下的千脚石,若不是门两端石砌城墙的“提示”,很难让人想到这是城门!

这的确曾经是一座城门!从门轴窝上看,出门为楚;进门为秦,门闩由秦方控制。我心里暗想,如果此门真是秦楚长城的城门,那么,此门就是秦国为防御楚国而设,此城门和城门两端的城墙应为秦国所建?

我心里又想,不管怎么推测,都是历史的原因,让崛起的秦国与强大的楚国在此为邻,相邻的山峰被约定俗成为分水岭。双方互相戒备,各怀觊觎之心。于是,一个能让双方都放心的做法就诞生了,那就是在边境线上修筑起军事设施“长城”,不惜耗费人力物力,采山石,夯土墙,人为制造起一个又一个雄关险隘,各自的戍卒把守其上,未雨绸缪,厉兵秣马,虎视眈眈。

如今的双安村至铁炉沟村的双车道公路已硬化投入运行,“走这条路到双丰上高速,太方便了!”大庙乡的一位游客说道。这里原生态景观众多,森林植被丰厚,野生动物出没,空气清新,是鄂陕人民假日里自驾游的理想胜地。

篇2:雪野访古散文

雪野访古散文

我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远足了。一是事多身体不好,二是天冷雪寒。

今天,腊月十六,一个好日子,不知有几家嫁娶,早上三四点钟就开始炮声隆隆。我本也要去贺喜赴宴,但不知怎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于是安排妻子朋友为我代劳,便独自沿着尚未贯通的北二环西行。

路上的雪已化开,但地里仍是雪白。看着这白茫茫的大地,该去向何方,心里也不知道。我就是要随心所欲、信步而来。

旷野中,除了白雪,还是白雪,头上那白惨惨的太阳,并没有让雪加速融化,也方便了我在雪地上信意而来。一层薄雾,让我的视线不能看远,让我的心很难放开,犹如诸多巨石压在心上、扛在肩头。

到狗台疙瘩再看一看吧。我有了这种想法,也就开始瞄着那方向前进。

沿着没有足迹的阡陌纵横,脚下深浅不一,陪伴我的是一群群麻雀、几只叽喳的喜鹊,倒也并不寂寞。心中有了向往,也便放下了许多烦扰。

走了大约一个来小时,我看到了狗台疙瘩。远远望见几个大人抱着个小孩在那上边。看来这儿还挺有人气。

等我到了跟前,那些人却走了,但也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来了,是和我一样瞎逛,还是来祈祷还愿?我不得而知。

不管别人怎样,我来就是要细细考究一下许多人认为神秘的地方。

狗台疙瘩,就是个约三、四丈高、上中下分为三层的圆椎形土疙瘩,现在每层都建了个小庙。我围着它绕了一圈,约二百余步。

沿着新有人开辟的土台阶拾级而上,发现了几块古青砖碎片,又让我乱想一通,这个东东究竟是个什么东东?

顶上是一圆形平台,有个叫张大妮的带头在这上面修了一座小庙,在庙的左手修了记事水泥碑,人工刻了些事迹。叙述了狗台的来源和传说,意思是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追杀汉室后裔刘秀至此,刘秀被围在这一片草木之中,王莽下令点火烧之。此事被玉帝得知,算就汉家江山不该此绝,随命天星金狗下凡相助,其到凡间不能人语,只好唤群狗以身沾水灭火,救了刘秀性命。天星金狗也劳累而死。后刘秀继承帝位之后,超度金狗,使其重返天庭。

关于刘秀,在我们这一带有很多传说,也有许多村名与之相关,狗台是其一,还有倾井、忽冻等。倾井,就是井倾斜之。刘秀至此,口渴难奈,见一水井,有水难喝,叹曰:“井倾则能喝之”,然天遂人愿,井即倾而供其喝水;忽冻,就是忽然冻住的意思。此村位于滹沱河北岸。刘秀被王莽追赶至滹沱河边,大水涛涛,已是绝路。然此河突然冰冻,方让刘秀逃过此劫。

这些神话了的传说,只能说老白姓对刘秀的拥护,对王莽政权的痛恶。事实也证明,刘秀的确是个好皇帝,政治清明,史有“光武中兴”之说。

然而,狗台之迷,估计永远是谜!方圆几里皆平地,仅此一地树高台。究竟是人建的,还是自然形成的,这不好推断,现在是又有人在上面每层都修了庙宇。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这里的传统庙会,几多善男信女,焚香祈福,倒也热闹。这个习俗倒是自古传承。因此我推断,这里旧时应该建有庙宇!

胡思乱想之际,一个小女孩也登了上来。我感到惊异。这么难走的路,快到午时了,来这里干什么?我上前搭讪询问。那小女孩说是南朱乐的,自己走过来的。见了我好像有点羞涩,说完话转身向下跑走了。

接下来,我决定去中山古国旧城墙一访。

天上还是那不温不火的太阳,地里还是那黑少白多的残雪。我依然走着漫不经心的步伐,心里还是那没有主题的胡思乱想。一时看到些红红绿绿的新坟,一时又看到些树碑植树的旧墓,时而惊起一群麻雀“朴楞”飞去,时而见两个灰鸽绅士般信步雪地,那些枯黄了玉米杆上栖息着几只喜鹊,它们那“叽喳”声给寂寥增添了些许生气。

我总以为很远,却还没有感觉到走,那古城墙东南段便在我眼前了。也许是我没有在意行走的缘故。我看了看表,已是十二点五十分。

路旁,左手有两眼大井,井很浅,不知水多深,用水泥封成圆形井桶。右手有一口古井,因为这样的井我在小时候见过,是可以安装辘轳或水车用的井。我特意到井边一观,井也不深。口用长石砌成方形,旁边一块直立的.长石,上面打着一个方孔,这是用来装设备的。我拿手机拍了照。

不到一百米,就到了古城墙脚下。这段城墙位于故城村东、西城南村北,是东西向南北的一个拐角,看形状,城墙宽度约五、六十米,高约六、七米。由于村民采土形成了一个垂直切面,从这切面能清晰地看出,这确实是一个人造的东东,因为每层夯土层次分明。

我找了一个能够登上城墙上方的缺口,有雪且滑。然而首先进入我视野的是一只死喜鹊,头卷缩着,好像曾经很痛苦。不知怎地,我突生怜悯,找了一个硬棍,挖了一个小坑,将其埋葬了。刚想继续往上,又听到“朴楞”之声,我顺声一看,见又有一只喜鹊在城墙根下的草丛中挣扎。我轰它,它只是“朴楞”,不能飞去。看来它也是受了伤或被荆棘困住。我只好放弃登城,先救它吧。

我绕了很多路才绕到喜鹊被困的地方。那喜鹊当然不知道我是敌是友,见我到来,惊得它竭尽全力飞了起来,吃力地飞到了几丈远的地方落下了。估计它与往生也不远了。

登上城墙,让我大失所望,满目荆棘,使我在上面走一走的愿望一下子落空!

中山古国都城究竟在那里?灵寿说是灵寿的、平山争是平山的。一段历史,就是历史,当下属谁并不重要,以后属谁更难知道!只所以出现争执,是因为有利在其中。唯利是图是人们难以超越的魔障!只盯着对自己的有利的东西,而忘却了自己欠别人多少。贪心使许多人泯灭良心、失缺良知,说着道貌俨然的话,做着男盗女娼的事,阴一套、阳一套,口是心非!让人类生活在一个无穷的争斗中,许多生灵无辜丧命,时时把人类命运带入到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人类真能象马克思他老人家说的那样,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回归人类本原,人要为活而活,而不是为财而活,那可能真的是人类最终的归宿,那时候人类也许生活在真的天堂!

篇3:夜访古藤山房散文

夜访古藤山房散文

近日心情很是郁闷,好像什么都不顺,也提不起兴趣,却似乎又找不到理由.

正是夏天黄昏,我无目的地漫游着;看落日余晖,莫名地生出一种迟暮的伤感来;街上的行人还很多,赶路的,挑担做买卖的,遮阳伞下卖西瓜的人,都在淌着汗,脸上泛着耀眼的油光。天气这般的热,他们的精神劲头,却好像都很足,我从他们招呼顾客的微笑和眼神里,能读到坚韧、豁达和乐观,却读不懂他们对于生活的那种欢喜心情。

就这样走着,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时间,发觉已到了长庆区,忽然想起大师来,与他相识年余了,想去拜访他的心情已是很久了。

依着大师说的住址,很快便到了长庆区钟鼓村,竟一时迷失了方向,看那东面高楼,西面高楼,除了我走进来的一条大马路,北面还是高楼,各楼都有铺面,铺面各有各的卖点,这儿的繁华,一点也不亚于市中心。这好像世外的古藤山房,会在这种地方吗?

指路的婆婆,笑着说:找的是钟丕瑜大师吧,喏,下了斜坡的尽头就是了,他住在这儿,来看的人可多了,瞧着他乐哉,来人也跟着乐哉,每天身穿粗布衣衫,手摇折叠扇,时不时地还吟诗一首,不管不顾的,我们都觉得他怪,但怪得有趣呢;婆婆的话,有些味儿。

想大师潜心禅瓷文化多年,又亲近佛经法宝,不仅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巧功,更是我国内画禅瓷第一人,应是仙风道骨,不同凡俗;

果然,我见着了一座土墙房,房子看上去并不高,典型的醴陵五六十年代的老屋式样,外墙没贴瓷砖,泥却刷得洁白,光滑。门前围着一道篱笆,上面正开满了各色野花,爬满了青绿的藤蔓。篱笆周边,或一片花开得正艳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块夹杂着小花的野草丛。两边窗下,一丛两丛竹子,清雅得动人。这样的景,是多么熟悉,又是多么陌生,仿佛就在昨天,又似乎阔别了很多年。

我踩在铺满碎石子的前坪,听着石子的摩擦声音,心情居然就好了很多。大门敞开着,有一道漆黑的木条腰门隔着,窄而短,如今看来,全是别致可爱的模样,就是那古黑的颜色,也是那么亲切。里边是两扇桐木板大门,门环小,碗口般大。进门左边的靠墙一株枯藤,从花钵伸到楼板,连着古灯,灯影照着古藤山房的牌匾,熠熠生辉,显现出主人别样的心思来。

我朝屋里呼唤一声,大师先是诧异,后又惊喜,招呼着我入画室喝茶去。可我被厅里爬着、卧着、立着的众多飞禽走兽,吓得连连后退,大师顺手打开了灯;却见那些动物并未走散,动也没动。定睛一看,不禁哑然失笑,原来竟是些树根雕琢的动物:有的如栖枝的鸟儿,有的似咆哮的老虎,有的像酣睡的牛,更多的是望月的飞禽。

大师说,这都是他在偏远的山村深处挖掘而来的树根,有的长在杂草丛生的野荆里,被火烧过,有的隐藏在浅水阴沟里,被水浸泡了近千年;如今你看,谁还能说它们是遗弃山野的.无用枯枝?在这里,它们分明都成了凝固的生命,静止的音符,天然的艺术品。

瓷品上绘画的山水、树木、仕女、高僧、稚童,无一不是形神维妙、姿态儒雅、自然潇洒。既得高贵清气,又富原始纯真,还兼坦荡情怀。

天色已完全暗下来,屋里亮起了佛灯,梵音袅袅,直润尘心。大师打开窗子,月色将窗外的青竹摇得琐碎,摇得清凉,投射在室内的屏风上,俨然一副天然月竹图画。

“来来来,吃茶,这茶是后山的清泉井水,叶是龙井茶叶,需得慢慢地喝,细细品地哟。”

入得画室,我在一张长条形状的桌子前坐下来,桌子是一块树的囫囵横截板,原木本色,什么也没有染,只刷了一层亮亮的清漆。茶却吃得讲究,全不用玻璃杯子,一律细瓷小碗,碗底印有古藤山房的字样。大师今天依然是山野式的粗布褂子,自制布鞋,长的头发自然地卷着波浪儿。只他那平和的微笑眼神,与他极健的谈锋似乎不太融合,不像隐士那般的清高寡语,乐于独处。

打开碗盖,便见水面浮一层白气,白气散开,是一道道水痕纹,好久才平复了。这么喝着,聊着,不知不觉,话题聊了房子上来,大师站起身来问,那你觉得就这房子如何?

我说,独门独院,很好,白日里不多与人打交道,夜里关起门来,外面再吵再闹,也可彻夜不醒。

大师听罢,哈哈大笑:你今夜这番来此,就是在寻找什么,或要摆脱什么吧?可知,人生在世上,是要与共很多东西的,是要合群的,是要往热闹里钻的,去瞧瞧那后山的水,水往低处流,还不是恋着山下的人家或田土,你每走一步,脚下不都还带着自己的影子。

大师看了我一眼,接着说了下去:茶字分开来,便是人在红尘草木间,人在红尘,心系草木,哪能处处是净土,华屋也好,陋室也罢,能鼾声入睡就行。人心再杂,恪守简单,便无忧,心从容。其实,这就是禅的意义所在;禅不是高深,禅只是生活。

大师的话,如朗月悬空。

与他告别,往返回家的路,耳畔清风吹拂,鸣奏着万物不息的旋律,大地充盈了生的力量和欢悦。

篇4:访古杂记散文随笔

访古杂记散文随笔

鄂秋,晨色湿凉。

每次乘坐大巴,都会抢最前排靠窗的位子,最前面的位子最宽敞,靠窗则独有一处美妙空间。

车子转入阳面,阳光暖得车窗上起了细密的雾珠。很多人总是觉得在车中的旅途是最没有风景的但也是最有趣的,因为这些时候全部的时间都可以在电子产品中度过。车速渐稳,熬夜的人们在晨光将起时睡去,司机一个人在踩踩放放的,发动机在木木得响。这是旅途中最早的景色。我清醒得在角落里旁听这一切,从喧嚷到安寂,江桥渐起。

国道尘土飞扬,深深草木在这个季节已经不是新鲜的绿色。这样荒凉的郊野,竟是我们要拜访的地方。来时听说古草店坊城坐落在水畔,本是荆楚的防御重地,今天它的碑排立在灰尘里,很不起眼,只写着它的名字。也不奇怪,时间过去那样久,云梦泽都经历了沧海桑田,连王民的魂魄恐怕都不会再回来看看了。

洛阳铲的每一铲土壤都可能有东周战国的痕迹,地上地下层层埋了许多残瓦陶片,大家都在田野里寻找那些带有绳纹的,因为只有这些是古楚的物件。他们将它们小心翼翼的擦洗干净放进背包里,拍了照片插进论文里,今后告诉亲朋好友那是考古捡到的战国的东西,被考古专家鉴定过的。然后它们从此被放在那里,远离它的城,千百年后就没有人会知道它是楚国的`城瓦了。而也就这样,一批一批这样捡瓦的人慢慢地瓦解了这座古城的残迹,速度倒是比分解者要快上许多。中午的阳光照得人恍惚,我看见这里曾经土沃鱼肥,人丁兴旺,陶罐满盛,城墙坚固,人们平静地繁衍生息。

“知道吗,在国外呀,这样的古代遗址都会建成一个很漂亮的公园,那些遗址啊都保存得非常好的,这儿啊,真是可惜了,这么大的城,就立个碑在这旮旯里,这还是个文物呢。” “你才不知道呢,我们这儿已经在规划遗址公园了,除了草店坊,还有那边的楚王城,都会建成公园,到时候这就是旅游胜地了。”是的,人们会在土地上建起现代的城来还原一切,这些已没有什么考古价值的古老土壤和残瓦被永远覆盖下来,考古者离开,游客开始在崭新的建筑间行走,这片土地焕然一新了。

我想,其实我们行走生活的每一片土地,哪一处都可以是遗址,哪一处又都不是遗址,因为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不曾间断地生长来的,它的生命就没有停止过,就好像一个几千岁的人,一岁的他和千岁的他不过还是他罢了。土壤是一代代生长来的,民族是一代代繁衍来的,文明也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华夏文明中像草店坊这样的古城应该很多,应该还有很多连遗址都不被人们知道的小城,它们没什么特别,都是最普通的砖瓦建筑,不像玛雅文明的蒂卡尔那样繁华神秘,不像古格王国的扎达土林那样震撼人心,可是这种最普通的古城有着最顽强最不息的生命,那是悠远的文明,生生不息。

【双安访古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1.《内蒙访古》课文分析

2.寻访古树300字作文

3.散文作家

4.杂音散文

5.感怀散文

6.散文 童年

7.散文读后感

8.勿以恶小而为之散文

9.蝴蝶梦散文

10.回家散文

下载word文档
《双安访古经典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