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关于文学的文章欣赏:在文学路上

关于文学的文章欣赏:在文学路上

2023-11-05 08:01: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最佳拍档”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关于文学的文章欣赏:在文学路上,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关于文学的文章欣赏:在文学路上,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文学的文章欣赏:在文学路上

篇1:关于文学的文章欣赏:在文学路上

很久没有见到您的文章了。每每有人向我说起时,我心中总是会滑过一丝惆怅和无奈,遥想昔日逝去的日子,在眼前一一闪过的是一系列政府民生新闻工作,以及难忘的一幕幕繁杂琐事,化为曼妙的青春情怀,倾洒于笔端。曾在夜深梦回时分,灵感倏忽闪过,一激灵从床上跃起,抓住灵感的翅膀在格子上纵横驰骋,直到淋漓尽致才惬意地睡去。

在文学路上,也曾关注过大好河山的景色和社会热点,写出自以为切中时弊的“檄文”。也曾在爬山时,独自一人在幽静的山路上凝神构想,陶醉在文学梦中不愿醒来,看到一篇篇散发墨香的“美文”见诸于报端,就象见到自己心爱的孩子,到如今才知那是可贵的青春激情。

蓦然回首,才知青春年华己悄无声息地在生命中滑落。看到镜子里自己不再年轻的脸庞,凝视着比自己个头高出许多的我的孩子,才知道自己已站在不惑之年的尾端;看着周边的人多半在为自己后辈美好的生活尽最大的努力,才知自己心中固守的清贫和文学梦想,在一些人眼里是那么的不屑。不知何时,我收起了那颗为文学骚动的心,每天生活在企业繁忙工作的夹缝内,在远方陌生的城市里,每天忙得无瑕顾及其它。心灵的触角日渐迟钝、再也不会为一抹斜阳、一朵小花、一轮明月而动情;再也寻觅不到那份写文章的闲情逸致,心中的那个最初的文学梦也随之变得清淡而消失……偶尔见到报端、刊物上文友的华篇,心中泛起的是满满的羡慕,才惊觉自己为自我成就而丢失了自我……

文学是一部历史书,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着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光辉,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结晶。它不仅深入人心,而且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如今,喧嚣浮躁的社会和紧凑的生活节奏,人们更需要从文学作品中去寻找自己的影子,去反思曾经走过的路。只有争鸣的文学作品,才能给他们强烈的时代带入感,才能给沉静的人以生命的激情,也才能给浮躁的人带去安静。

在文学路上,我似乎一直都在那段熟悉的十字路口徘徊……是义无反顾地怀揣对文学痴迷与渴望在文学殿堂的旅途中继续行程?还是退避三舍,绕道而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少年时的文学梦啊,让我重拾对文学的执着,哪怕被飞溅得一身泥土,哪怕没有任何的路标,我依然沉迷于文学创作的海洋世界里,执着自己的信念,一步步,踩过水洼,跨过泥泞,迎着风雨,向着未来,坚定的走下去。

在文学路上,我从文学痴迷的远方来,那里有我对文学的爱好,有我对文学的阵痛,也有我在文学上的纠结,更有我在文学上的牵挂。走了那么久,还会迷惘,无助吗?不,不能!生活的压抑在美丽如画的景致中会被慢慢遗忘,但在文学路上,还有我心灵深处最深切的期盼和呼唤。

我出生在南方,曾无数次见过南国的冷与温,腑观南国的雪与霜。家乡肥沃的土地留下我太多沧桑和足迹,每一条路,每一片山林,每一处田野,每一个地方,都见证了我的存在。我曾经那么深沉地在文学路上的长途跋涉,只为寻找我灵魂的净土。而今,站在这苍茫的天地间,我不再徘徊,而要尽情去抒写文学的山水田园和美景,尽情去陶冶世间自然和沧桑,用文学的笔端去耕耘、去书写、去洗涤都市的喧嚣,去净化浮躁的思想……

在文学路上,满目的南国春色美景总是那么诱惑宜人。想那桃花、杜鹃、海棠、白玉兰,一朵朵,开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隔林相望仿佛听见花落声声。

在文学路上,我会不加思索的把原来的自己遗忘,那么多唯美的感伤,那么多久不曾停歇的脚步,那么多不着边际的想象,会随着我的脚步,在白昼与黑夜的更替中,渐行渐远……

公众号:爱传递百花园

篇2:在路上文学

在路上文学

如今觉得那些曾经认为的所谓的好文章现在不过是些文艺腔的盘旋罢了,既无民国文人的忧思与趣味,也无当代的文风。个人的人生体验与深思更是罕见。不过那些文章的确令自己心生澎湃过,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可感念一番的地方的。毕竟来说文字也传达着一种情绪,那些情绪在文字里游荡并存在着。文字里的内容深浅不一,惟其如是如今念及起来有些残存在记忆里的片段,再次相逢也会有着一种隔阂之感。也正是这种隔阂之感才生发审视之心。

纵然,对于言语来说,传达的力度往往在实用那里受阻。关于这点从历史之中可以发现影子,直到后来在精神的激流里思想有所蠕动之后才时隐时现渐而销声匿迹。一路走来从文字贫乏的表达到自觉的意识逐渐觉醒再到个人对自我生命与生活的体验涉及深刻的自行,无论是清峻爽目或是优美坚毅之文还是闲情睿智之思皆耕耘于各自之心灵。这种不受约束肆无忌惮的言语表达在文体的变革之下得到了放纵,脱去了五四时期的遗风与挣脱了旧文学的束缚,在思想上获得了自由,在表达上更是趋于放荡不羁之态。尽管如此,但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亘古不变一直是困惑每一个表达者的问题,他们并没有逃离社会现实,而是在与介于国家利益与自我实现之间作出斗争,有的甚至于把自己切身的经历转化为生命的紧张,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的苦难承受者来说没有一个幸免过苦难的烟火,极富盛名的譬如张承志与周国平,张承志以其沉郁又优美的笔法点燃着苦难熊熊火焰,在苦难的另一端寻找最圣洁的生命。而周国平则是在人生的哲思之中感到了灵与肉的紧张,生命在心灵里得到拷问。当然,对于苦难的陈述与申张大有人在,比如笔法极其荒诞的余华,魔幻与现实主义与历史相结合的莫言,在冲淡现实之间游走却又以一个戏中小丑的角色对现实的热潮冷风的王小波等等。

在文体的形式上原本的格局也逐渐随着思想与文体的自由后有了翻云覆雨的改变,继鲁迅之后虽有继承其文体的,即便在表达方式上只能够发现些许蛛丝马迹,但其中所传达思想的方式一定受到了鲁迅的辐射。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罢了。但时至今日或许再稍前一些年日,鲁迅式的文体或是思想如今已是销息了。这并不是鲁迅式的文体好与不好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在变化,一种新问题的产生。新式文体的诞生并没有剥去了对现实的思考,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更贴近现实,更能够窥见现实之本质。鉴于此诸多的作家已然顺应这么一个潮流与机会形成各自的文体寻找到自己的读者,用自己最自由的文字表达在生活那里得到确认而寻找到对生活的一种信仰。在这么一个潮流之下安妮宝贝以及祝勇等等一大批人不断涌现,在文学之中走向读者,默默地书写并探索人内心为人安身立命。

文体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文字是一个时代文明的遗产。而这两者刚好被一个作家所承载着,时代会造就一种格局,这种格局就会迫使新文体的产生,自然文字在这种时候也不会错失良机,或许可能还占了上风。自从网络写作开放并得到普及之后,文体的自由化更是可见一斑了,文字的创新更是层出不穷。各自为战独树一帜地开创着自己的先河,文体没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文字似乎失去了规范,接着便是思想获得了自由。在网络写作的平台之上,新词汇的产生已是屡见不鲜了,诸多词汇对于大多外界人士已经无法能够理解,只是在圈内交流知道罢了,这种新词汇的诞生能否延续着它的生命往后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从历史的.经验来看,顶多也不过一时之风罢了,风过了一切一如既往地平静,也成不了多少气候。不过对于写作的开放与自由化似乎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趋势了。

即便是写作与思想的自由化获得了史无前例的解放,但又似乎没有不沾染点旧文化的风习的。文章里的厚重感还是时隐时现的。这种厚重之感大概源于古文学的修养,表达的力度是深浅的不一而已。有的甚至于思想残缺不全,难以闪烁出智慧的光芒,在对现实问题的呼应之上更是惨绝人寰。时日一久便造成了精神的空白,填补这种空白在文字那里又必然受阻,好在没有终止掉能够填补的可能。于这其中散文的渐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凡大多执笔之人都或多或少地了解曾经的散文是何其的僵化制义,似乎与八股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瓜葛,这大概是民国初期左右的事了,继之之后诸多杂志的出现引起了散文的流变。脱去了旧文化的风尘,挣脱了八股文化的束缚之后散文可谓是得到了空前的推进与发展。大多作家可以在自我的思想世界里徜徉,感受思考的快乐。无论是在现实问题上还是在理想主义之上都在智慧那里获得快乐。于此之时也尚存忧患之意识,对于自己的历史或许来说或许常常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可终归来说,散文的日新月异是可见一斑的,尤其是如今的散文更是五花八门,才质低劣,无思想也无艺术可言。吟风弄月成了一个势在趋势。这或许与时代的经济基础有关吧,但如今的上层建筑为何如此低劣,这倒是值得奇怪与深思的问题。莫非遗产出了问题?

我们在继承着前辈的遗产之时往往忽略了遗产的真正的价值,以为各自为战一意孤行地开辟出一条别具一格的文学道路来就获得成功了,以为找到了新的路途。其实不然,因为任何道路的开辟与流通必须要有承载的东西,而前辈的遗产正是这承载之物。也即是说丢弃掉遗产就注定一贫如洗而终究走投无路,但是拥有了遗产并不代表停滞不前,只是为创新提供了条件。从历史的进程来回看,遗产是一直都在创造着的,就像历史一样被继承与无法更改。只是在参照之余有着创造的余地。

总之而言,继承并用好遗产之人必定就有福了,至于文学的话还得自己在荒芜之地走出自己的路子来,如此在路上也算不辜负前辈们的期望了,其它之事也便有了着落。因此,对于每一个青年一代都无不肩负着历史与创造历史的重任。在重任的鞭策之下寻找起出路并在路上走着。

篇3:文学随笔:在路上的文学

文学随笔:在路上的文学

如今觉得那些曾经认为的所谓的好文章现在不过是些文艺腔的盘旋罢了,既无民国文人的忧思与趣味,也无当代的文风。个人的人生体验与深思更是罕见。不过那些文章的确令自己心生澎湃过,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可感念一番的地方的。毕竟来说文字也传达着一种情绪,那些情绪在文字里游荡并存在着。文字里的内容深浅不一,惟其如是如今念及起来有些残存在记忆里的片段,再次相逢也会有着一种隔阂之感。也正是这种隔阂之感才生发审视之心。

纵然,对于言语来说,传达的力度往往在实用那里受阻。关于这点从历史之中可以发现影子,直到后来在精神的激流里思想有所蠕动之后才时隐时现渐而销声匿迹。一路走来从文字贫乏的表达到自觉的意识逐渐觉醒再到个人对自我生命与生活的体验涉及深刻的自行,无论是清峻爽目或是优美坚毅之文还是闲情睿智之思皆耕耘于各自之心灵。这种不受约束肆无忌惮的言语表达在文体的变革之下得到了放纵,脱去了五四时期的遗风与挣脱了旧文学的束缚,在思想上获得了自由,在表达上更是趋于放荡不羁之态。尽管如此,但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亘古不变一直是困惑每一个表达者的问题,他们并没有逃离社会现实,而是在与介于国家利益与自我实现之间作出斗争,有的甚至于把自己切身的经历转化为生命的紧张,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的苦难承受者来说没有一个幸免过苦难的烟火,极富盛名的譬如张承志与周国平,张承志以其沉郁又优美的笔法点燃着苦难熊熊火焰,在苦难的另一端寻找最圣洁的生命。而周国平则是在人生的哲思之中感到了灵与肉的紧张,生命在心灵里得到拷问。当然,对于苦难的陈述与申张大有人在,比如笔法极其荒诞的余华,魔幻与现实主义与历史相结合的莫言,在冲淡现实之间游走却又以一个戏中小丑的角色对现实的热潮冷风的王小波等等。

在文体的形式上原本的格局也逐渐随着思想与文体的自由后有了翻云覆雨的改变,继鲁迅之后虽有继承其文体的,即便在表达方式上只能够发现些许蛛丝马迹,但其中所传达思想的方式一定受到了鲁迅的辐射。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罢了。但时至今日或许再稍前一些年日,鲁迅式的文体或是思想如今已是销息了。这并不是鲁迅式的文体好与不好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在变化,一种新问题的产生。新式文体的诞生并没有剥去了对现实的思考,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更贴近现实,更能够窥见现实之本质。鉴于此诸多的作家已然顺应这么一个潮流与机会形成各自的文体寻找到自己的读者,用自己最自由的文字表达在生活那里得到确认而寻找到对生活的一种信仰。在这么一个潮流之下安妮宝贝以及祝勇等等一大批人不断涌现,在文学之中走向读者,默默地书写并探索人内心为人安身立命。

文体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文字是一个时代文明的遗产。而这两者刚好被一个作家所承载着,时代会造就一种格局,这种格局就会迫使新文体的产生,自然文字在这种时候也不会错失良机,或许可能还占了上风。自从网络写作开放并得到普及之后,文体的自由化更是可见一斑了,文字的创新更是层出不穷。各自为战独树一帜地开创着自己的先河,文体没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文字似乎失去了规范,接着便是思想获得了自由。在网络写作的平台之上,新词汇的产生已是屡见不鲜了,诸多词汇对于大多外界人士已经无法能够理解,只是在圈内交流知道罢了,这种新词汇的诞生能否延续着它的生命往后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从历史的经验来看,顶多也不过一时之风罢了,风过了一切一如既往地平静,也成不了多少气候。不过对于写作的开放与自由化似乎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趋势了。

即便是写作与思想的自由化获得了史无前例的解放,但又似乎没有不沾染点旧文化的风习的。文章里的厚重感还是时隐时现的。这种厚重之感大概源于古文学的修养,表达的力度是深浅的不一而已。有的甚至于思想残缺不全,难以闪烁出智慧的光芒,在对现实问题的呼应之上更是惨绝人寰。时日一久便造成了精神的'空白,填补这种空白在文字那里又必然受阻,好在没有终止掉能够填补的可能。于这其中散文的渐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凡大多执笔之人都或多或少地了解曾经的散文是何其的僵化制义,似乎与八股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瓜葛,这大概是民国初期左右的事了,继之之后诸多杂志的出现引起了散文的流变。脱去了旧文化的风尘,挣脱了八股文化的束缚之后散文可谓是得到了空前的推进与发展。大多作家可以在自我的思想世界里徜徉,感受思考的快乐。无论是在现实问题上还是在理想主义之上都在智慧那里获得快乐。于此之时也尚存忧患之意识,对于自己的历史或许来说或许常常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可终归来说,散文的日新月异是可见一斑的,尤其是如今的散文更是五花八门,才质低劣,无思想也无艺术可言。吟风弄月成了一个势在趋势。这或许与时代的经济基础有关吧,但如今的上层建筑为何如此低劣,这倒是值得奇怪与深思的问题。莫非遗产出了问题?

我们在继承着前辈的遗产之时往往忽略了遗产的真正的价值,以为各自为战一意孤行地开辟出一条别具一格的文学道路来就获得成功了,以为找到了新的路途。其实不然,因为任何道路的开辟与流通必须要有承载的东西,而前辈的遗产正是这承载之物。也即是说丢弃掉遗产就注定一贫如洗而终究走投无路,但是拥有了遗产并不代表停滞不前,只是为创新提供了条件。从历史的进程来回看,遗产是一直都在创造着的,就像历史一样被继承与无法更改。只是在参照之余有着创造的余地。

总之而言,继承并用好遗产之人必定就有福了,至于文学的话还得自己在荒芜之地走出自己的路子来,如此在路上也算不辜负前辈们的期望了,其它之事也便有了着落。因此,对于每一个青年一代都无不肩负着历史与创造历史的重任。在重任的鞭策之下寻找起出路并在路上走着。

篇4:表象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的作用文学论文

表象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的作用文学论文

摘要:表象有其独特的特点,具象性、概括性、可塑性、间接获得性。因其独特的特点,创作者根据文学创作规律把现实世界里丰富多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塑造出丰满、形象各异的文学形象。表象的存在也是读者欣赏的基础,在文学欣赏中,读者只有借助于头脑中固有的表象,才能将文学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奇异美妙的世界还原成一个形象生动的审美世界。表象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表象文学创作文学欣赏作用

一、表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文学创作和欣赏就其过程而言,都是综合了多种因素,诸如作家读者的生活、经验、学识、兴趣、感知、理解等,都是各种因素经过复杂融合的过程。我们无法把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的要素进行单一、细化、明晰的分割,形成科学定理、公式一样的内容。但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仍然需要从不同细小的点出发,来认识它们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地促进或完成文学的创作和欣赏。

什么是表象?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表象与感知种类一致,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觉表象等。表象有具象的表象和抽象的表象,它不仅是一个或几个画面,一个或几个形象,还可以是一段故事,一段情节、一种体会、感触甚至可以是一种意境、一种寄托、一种憧憬。表象具有五种形态。第一,个别表象,即是某一个具体、个别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在大脑留下的印记,它具有定性的特点。第二,概括表象,它是指记忆中某一类事物的形象。它比第一种带有概括性,带有类的特点。第三,回忆表象,是指头脑中重新浮现出的过去生活经验的积淀,如,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头脑里可以呈现出小时候玩伴的形象、自己以前住过的房间的布局及各种用品的模样等等。它是再生的表象。第四,想象的表象,是指大脑中未曾记忆过的凭借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内心表象。例如,日本的富土山,即使是没有登过它的人,也能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座巍峨的雪山。第五,不同感官感觉知觉的表象,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通感所获得的不同的表象。

文学创作不像其它科学创造发明,是直接对物质实体的加工、改造,那么,文学创作的对象是何物,我们从直接来源上看,就是表象(当然是源于对生活感知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象就是文学创作的基源,没有表象,文学创作就无以为托,缺少了加工的原料。当然,如此说,也不是有了表象就有了文学创作。表象不仅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源,它也贯穿文学创作的始终,金开诚就说过“从量上说,文学创作的自觉表象运动贯穿于全过程,无所不在,因此它在整个创作的心理活动中占有巨大的比重。但更重要的是从质上说,自觉表象运动本身就是反映客观事物、进行艺术构思、结出艺术成果的主要手段。rr(1]101文学创作不是一毗而就,它是个过程,这里试从文学创作的不同阶段和文学欣赏来分析表象在创作和欣赏中的基源和手段作用。

在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首先是材料(信息)储备,无论作家的材料是来源于自身的直接感知,还是源于间接的文字阅读,他们都终将转化成一种记忆表象,作为材料存储在作家的头脑中,黑格尔说过,艺术家需要“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人心灵里”,川形成创作的基础。普希金娜的相貌表象存储在托尔斯泰的脑中,几十年后,作家依此创造了安娜的相貌;凡尔纳在书刊中获得的信息表象,成就了他的一百多部(篇)幻想小说。

作家头脑中储存的表象数量不可计数,不是每个都转化成了作品,这就要经过艺术发现阶段,也可以说成是,作家对表象的意义的一种发现,周敦颐在莲花身上看出了君子的本色。有了这些,在一定的动机下就可以使作家投人文学创作中,在这个过程中,表象有时可以成为创作的诱因、动机。巴金一次夜里醒来,看到黑暗中湿流流的闪着微光的抹布,在这一表象的触动下(创作时离开了具体事物存留的就是表象了),开始了小说《抹布》的创作。 具备了上述内容后,文学创作进人了构思阶段,开始形成创作的内在意象。“意象对于任何物象的再现,本质上都是主体对记忆痕迹的再现”,所以说,构思阶段就是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就是各式各样的自觉表象运动,主要是表象的分解和综合。这常被说成是运用想象(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作中将形成的形象都非作家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它已注人了情感、思维的改造。关于构思中表象的分解和综合,许多作家和理论家都结合实际的艺术经验做过生动的描述。歌德在讲他对《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女主人公夏绿蒂形象塑造时,就说得极为明确:“我写东西时,我便想起,一个美术家有机会从许多美女中撷取精华,集成一个维纳斯女神的像,是多么宠幸的事。我因不自揣,也模仿这种故智,把许多美女们的容姿和特性合在一炉而冶之,铸成那主人公夏绿蒂;不过主要的美点,都是从极爱的人那)L撷采来的。好诊索的读者因此可以发现出与种种女性的相似之点,而在闺秀们中,也有人关心到自己也许是个中的人物。这是构思中表象自觉运动(分解和综合)的很好诊释。构思过程中,无论是表象的分解和综合,还是表象的深化、异化,都是创作构思中对表象的加工,正是因对表象的创造,才有了文学形象的胚胎。

内在的构思要借助语言文字外化于笔端,才算完成了作家角度的文学创作。“语言的斟酌是始终联系着作者的表象运动的”,贾岛在创作“僧敲月下门”一句时,对“敲”的选择到底是“推”或“敲”,他总在做手势,这不难想象他脑子里正在进行相应的表象活动。还有,作家根据情感进行创作,一定要把情感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种意象。“他自己对于这个情感一定要变成一个站在客位的观赏者,然后才可以得到形式的完美。作家需要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复思考,所描绘形象是否贴切、真实传达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这一过程是必要有表象的参与。还有文学创作中的各种创作手法,如比喻、象征就是各种各样的表象联想。

从狭义上可以说,文学创作就是积累表象―加工表象―创造新表象的过程。

二、表象在文学欣赏中的作用

按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家完成创作并不等于真正完成了作品,作品需要读者的阅读、欣赏,才算真正的完成了。表象在创作中是创作的基源、手段,并贯穿文学创作的.始终,在文学欣赏中表象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于其它科学、哲学著作的阅读,文学以形象性为主,为更好地欣赏作品,同样需要借助于表象。这里表象的作用可以作为一种更好阅读、体味的手段使用吧。例如,读一首唐诗,大概只要几十秒,可如果人们真的只用这短暂的时间去读,那就决不能算作欣赏艺术。“只有对诗句进行反复的吟咏和玩味,才能由本身并不具形象性的语言符号引起相应的的表象、联想,从而产生丰富的形象感,并领略其中的意境或理趣。表象可以加深你对作品意韵的体味,并形成深刻持久的阅读记忆。

表象有其独特的特点,具象性、概括性、可塑性、间接获得性。因具象性,创作者通过感知觉的注意,把现实世界里丰富多彩的图形印人心里,使文学形象的创作有了资源;因表象概括性,使表象具有个和类的特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切实符合文学创作规律(个别中见出一般)的内容;表象存储在头脑不是一层不变,可以对它进行加工,这样就使表象成了构思艺术形象的最理想而适当的材料;因表象的间接获得性,使经历有限的创作者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表象储存,这在文学创作中是很有意义的。

表象的存在是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的原动力,而情感是写作和欣赏活动的决定因素,一颗麻木不仁的心灵是不会有抒发和阅读的渴望的。表象的独特意义在于它既具有概括性又具有形象性,既有可储存性又有可塑性,在文学欣赏中,读者只有借助于他头脑中固有的表象,才能将文学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奇异美妙的世界还原成一个形象生动的审美世界。总之,表象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篇5:在文学的道路上,跋涉散文

在文学的道路上,跋涉散文

[一]

喜欢文字,这种情结似乎可以追溯到小学时候。小学一年级开始,数学学得一塌糊涂,语文成绩却出奇的棒,且从小学到中学,年年都能拿年级第一。从前,老师常常布置日记、周记,我每每都认真对待,喜欢写字,喜欢作文,喜欢从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汲取养份,滋养生活,一笔一划,一撇一捺书写着儿时的梦想。

儿时,喜欢阅读,且随身都带着一个小本子,将自己欣赏的、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在作文里恰当的地方便会展露一二,贴切又自然,作文也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那个时候最骄傲的莫于过老师激情澎湃地诵读自己的文章,且让小朋友们向自己学习了,那种骄傲,是自己一辈子都无法遗忘的美好。

第一次发表文章,是在小学三年级,代表学校去参加市级青少年作文大赛的时候,自己的文章得了三等奖,那个高兴劲,不亚于得了世界冠军。

第一次在电台发表文章,是在中专一年级,那时候爱上了一个高大俊逸的男孩子,为他写了无数的情感作品,自第一篇《我不愿是你生命里的流星雨》发表,在电台播放出来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屡屡有文章在电台里被主持人COCO用感性、温婉、柔静的声音广播出来。每当于夜深人静之时,听到主持人带着非凡的情感朗诵自己的文章,那种感觉,真的令人迷恋。

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还是前不久,无意中在《广州日报》上看到自己的一篇文章刊登出来了,欣喜之余,不禁又百感交加,自毕业之后,从未认真写过文章。偶有闲暇,也只是喜欢涂鸦一气,在空间里赚得少许人气。

去年的时候,QQ空间好友“未来属于你”知道我喜欢写文字,便让我加入“好心情”原创站,也是不经意一次点击,便犹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在“好心情”里寻得了一份恬雅好心情。

初入“好心情”,恰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对什么都新奇。那些美文佳作在我眼里,不亚于精神食粮,每天都会登录一两次,欣赏美文,在文字的天堂里沉迷,一次又一次被别人的情感文字感动,一次一次被网站所营造的那种浓郁的文字氛围所感染,沉迷其中,不亦乐乎。

从此便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真正地热爱起了文字,热爱起了“好心情”,每一天,都会用文字,简短的、婉约的、素净的、张扬的、剔透的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记录下人生走过的路,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

当走过一段路的时候,再回头看看那些用心写出来的文字,不由感慨万端,哪怕时间过去了许久,许久,也还是会记着当时的心境。文字所记录下的,是走过的时光,是路过的风景,是遇见的人,是曾经的恨,现在的爱。

与文字心贴心的面对,在文字的道路上跋涉,有的是一份耐性,有的一是份淡然,有的是一份清雅,即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是喜欢文字直达心扉那种感觉,喜欢文字那墨香四溢的灵动,喜欢因为文字而结识的'志趣相投的朋友。

喜欢文字,已然这样久,还是一样,一如当初钟情如一,眷恋依旧,这一份情感,与爱情无关,与风月无关,却实实在在让我感觉无法割舍,就好象文字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缺之不可。

文字,无色无香,却艳若桃李,胜似花香;文字,是我们心灵的伴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文字是我们相伴一生的良师益友,激昂向上的文字,能够让我们在跌落低谷的时候,重整旗鼓,能够让我们在苦难之中看见光明;柔情温婉的文字,能够抚慰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变得安静;博大精深的文字,能够让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闻。

这个世间,若没有文字,便会少了许多的精彩,世间因为有了缤纷的文字而精彩,人生因为了文字的相伴而丰盈,生命因为有了文字而缠绵。喜欢文字,所以在文学的道路上跋山涉水,即使一无所成,亦无怨无悔,只要这一生,有文字相伴,在文字的国度里自由呼唤,那么这一生,就不会是苍白的。

喜欢文字,眷恋文字,此一生,此一世,执之以恒、不离不弃。

[二]

接到《广州日报》社编辑部来电的时候,我正在泡一壶铁观音,当沸腾的开水冲泡下去的时候,那些原本蜷缩在一起的碧绿色茶叶,突然之间就舒展开了慵懒的姿态,以一个漂亮的回旋,在我的眼前飞舞。

“您好,我是《广州日报》的编辑,请问你是水柔宝贝吗?”

“嗯。我就是。”

“请问您是《别把自己太当一回事》的作者?”

“嗯,是的。发表日期是4月2日”

“您在哪儿?”

“佛山市顺德区北窖镇。”

“好的,我跟你确认相关信息,核实后会与您再联系。”

“好的,谢谢您。”

挂了电话,心情,不由大好。

知道在《广州日报》的“每日闲情”栏目发表文章,还是前不久的事,我无意中百度时,得知自己的一篇《别把自己太当一回事》被发表了,当时欣喜若狂,一来,不是自己投稿,这是意外之喜;二来,在网络里赚得少许名气之后,我一直努力想往纸媒发展,也一直不敢行动,生怕自己水平有限,玷污了文学这一片纯净的天地。

所以,当我知道在《广州日报》以及《梅州日报》发表了文章之后,那种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无法形容。当晚,我便按照报纸上的联系方式发了邮件过去,却在次日查询的时候,发现已被当成垃圾邮件处理了,那一刻,失落与愤懑充斥在自己的脑,挥之不去。

再过了几日,找到了《广州日报》“每日闲情”栏目编辑的电话,便打了电话过去咨询,得到的回复也是含糊不清,心里更是百感交集,五味杂全。自此,便真正放下了,也不去想那稿费的事,本也不多的两百块罢了;也不去想那样报的事了,本也只是意外之喜,有或无,对于我的人生来说也没什么改变。着实懊恼了一阵之后,便就那样放下了,云淡风清。

却不知道,在我放下了这一桩心事之后的今天,却意外接到了报社的电话,电话里张编辑的口吻很是让人感觉舒适,她的温和犹如一缕春风,将我心底的阴霾与不悦一扫而光,天空一下子澄澈明净起来,我也一下子开朗快乐起来。

稿费,不重要了;样报,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得到了认可与关注,重要的是他们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感染了我,打动了我。挂了电话,欣喜、感动,却也清风明月。因为我知道,我那么热爱文字,却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极浅,骄兵必败,若因为小小的一次意外之获,就膨胀了自己的虚荣心,那么未来的路,肯定不会走得更远。

似乎是在儿时便有了当“作家”的梦想,也只有儿时,年少轻狂,不谙世事的年纪,才敢那么大张旗鼓地宣布自己要当“作家”。那个时候,“作家”这个职业对我来说,是神圣的、高尚的、光芒万丈、值得追逐一生的;那个时候,梦想成为“作家”也只是梦想,并未真正有过实际的行动,亦不曾去想过如何成为“作家”,只凭一腔热情,跋涉在文学的路上,怀一颗真挚的心,一如朝圣般虔诚。

后来慢慢走进了站,接触了网络文化,才知道原来文字还有这样一些安身之处。站里,独爱“好心情”原创站,一来因为“好心情”这个名字,一听就有好心情;二来,因为“好心情”犹如我的家,是我的文字萌芽与成长的地方,承载着我最初的梦想与希望。

走进“好心情”之后,便与文字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笔耕不辍,执之以恒,一年下来,居然发表不少文章:散文200多篇,诗歌50多篇,杂文40多篇,小说10多篇,日记800多篇,这些数目,看起来轻描淡写,却也是我一年多来努力的结果。每一个字符经由心间从笔端流泄而出,都带着一种虔诚与真实,都是我内心深处最独特、最直白、最坦荡的表达。

码文字,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劳神费心。向来明白自己并无文字特有的天赋,更知道自己后天亦没有真正系统的去参加相关培训,所以对于文字,也只是抱一种执著的爱好,一种坚定的喜欢。因为有了这种爱好与喜欢,才会这样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写下去,别问是好是坏,别问是深刻还是肤浅,只求能够在文字的天堂里,有一处容身之所,安放下所有的思绪。

喜欢文字,怀揣梦想,在文学的道路上轻装上路,清浅前行,即使永远无法抵达彼岸,即使无法实现心中的梦想,但是曾经努力过,奋斗过,便无怨无悔。我知道,我还会一直带着这样狂热的爱好,一路走下去,不在乎是否能够真正成为一名“作家”,不在乎是不是名利双收,不在乎有无人记着曾有这样一位文学爱好者,虔诚地守望着文字的神圣与明净。

我只是知道,我会一直这样走下去,以有限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为了一份喜欢,便执著地走下去,选择自己喜爱的,爱自己选择的,与文字为伴,与梦齐飞,在文字的国度里,修一颗素雅之心,侍奉文字,人淡如菊。

篇6:试论文史哲综合教学法在文学欣赏中的意义

试论文史哲综合教学法在文学欣赏中的意义

教学实践证明,在文学欣赏中,仅从文学角度入手来欣赏文学作品本身,只能是一种因循式教学,其教学效果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创造性、全面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将文史哲结合起来,以文为主,以史哲为辅,进行综合教学.史主要包括作家生活的历史时代、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时代、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家作品风格的历史等;哲主要包括作家的哲学思想、作家的'其他重要思想、作品所反映的哲理等.

作 者:陈明富 张鹏丽  作者单位:陈明富(南京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系,211816)

张鹏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10097)

刊 名: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文史哲   综合   教学法   文学欣赏  

【关于文学的文章欣赏:在文学路上】相关文章:

1.文学的坚守励志文章

2.广播稿文学

3.论文学

4.文学作文

5.文学广播稿

6.文学名人名言

7.反思文学

8.文学摘抄

9.随笔文学

10.摘选浅谈诗歌文学的文章

下载word文档
《关于文学的文章欣赏:在文学路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