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2023-11-11 08:59: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君屁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陶渊明号五柳先生,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篇1: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而陶渊明的号正是我们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传》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很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篇2:浅析陶渊明《五柳先生》

浅析陶渊明《五柳先生》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三、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篇3:陶渊明是五柳先生?

陶渊明是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传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

1.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

2.详:知道。

3.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5.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6.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嗜:喜好。

9.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10.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或:有时。

12.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zhé),就。

13.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4.既:已经。

15.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zēng)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

16.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

17.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18.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饮水用具。屡:经常。

19.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20.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1.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22.黔(qián)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23.戚戚:忧愁的样子。

24.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25.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26.兹:这。

27.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28.俦(chóu):辈,同类。

29.觞(shāng):酒杯。

30.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

31.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1.以:(1)因以为号焉 以:把。以为,以之为。

(2)以此自终 以:凭借。

2.之:(1)或置酒而招之 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之:助词,的

3.言:(1)闲静少言 言: 说,说话(动词)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言语,话(名词)

4.如:(1)晏如也 如:……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如:像

5.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其: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 其:代词,指五柳先生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古:<名>旧交,旧友 。今:<形>过去的,过时的。

3.不求甚解: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4.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今:或者。

5.赞曰:古: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称赞,赞美。

6.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古:处所。今:允许,许可。

7.造饮辄尽:古:往,到。今:制造。

8.颇示己志:古:稍微。今:很; 相当地。

词类活用

1.详:亦不详其姓字 (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2.亲旧:亲旧知其如此( 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乐:以乐其志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4.酒: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典故运用

宅边有五柳树: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好读书: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性嗜酒:“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箪瓢屡空: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黔娄: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二十四孝图·黔娄·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主旨归纳

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创作背景

对于《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年份一般有作于少年和作于晚年两种说法。

王瑶根据萧统的《陶渊明传》的叙述认为,《五柳先生传》作于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中曾提到:“他在二十八写下的《五柳先生传》中,表示了自己的从文志愿。”如果这说少年时所作的话,那么这便不是自传了,有可能是陶渊明在年少时对生活的构想,表明志向,规划未来。

可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陶渊明笔下五柳先生穷困潦倒,家境贫寒。如此情境不似为自己规划未来,所以有研究者认为文章创作于晚年时期。清代学者林云铭指出文中赞语中“无怀氏”“葛天氏” 传达了安贫乐道的情怀和不为官的态度,可以推测这是陶渊明辞官后所作。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陶渊明的一篇《五柳先生传》,故意隐去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本文言简意骇,写出了一个洒脱、率真、清高的隐士。

文中有这么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便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为了什么。

陶渊明读书,为的是增长知识,自娱自乐。书,在他看来只是消遣度日的一种工具,而非飞黄腾达的途径。他却又着迷于书本,可以为“会意”而“欣然忘食”,这应该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周恩来的故事人尽皆知。老师提问同学为什么读书。同学们有的说为了做官,有的为了赚钱,有的为了继承父业;周恩来却一语惊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时那个**的年代,国家落后,受人欺凌;周恩来有此远大的志向确实令人钦佩。他也实现了他的愿望:读了书,崛起了中华,成为中华的千古功臣。

为自娱读书,为国家读书,这样的人太少了。谁不是为了发财做官,出人头地呢?

明朝时的科举制实行八股文,才子便死读经书,不求实际,只愿金榜提名,“青衫脱下换紫袍”。朱买臣、宋濂等等这一类的人不都是为做官,为富贵而读书,只是还未变得死读书罢了。

现在,读书便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有饭吃。如今的社会,没有读书的人便被社会丢弃,便找不到工作。读书是为了生存,为了得到高薪的工作,为了有权有势!

这种想法不可否认,谁不想出人头地?近几年来,读计算机专业的找高薪工作容易,便有许多人报了计算机专业,却丝毫不考虑其他低薪、却能为人民服务的专业。

现在的小孩惧怕读书,以读书为苦。问他为什么读书,回答大多应该是“父母逼的”。小小的孩子自然不懂为何读书,但在他们心里就知道书不可不读。等他们长大了,又会用知识去做什么事呢?

当然,也有一些读书为了造福他人。有许多学识渊博的年轻人,放弃城市里的优越生活,而去深山里、乡下教书,把知识传到农村去,让那里的人变得有知识,有文化。这种人自然会受到称赞。

在我看来,读书先是为了生存,为了跟随社会的进步,接着不管发财做官了,还是平凡,都得用知识财富去造福他人,帮助他人;如果还可以更进一步,就去建设国家,为国家出谋献策。这才是读书的真谛。

篇4:五柳先生是不是陶渊明

关于本文有两种意见:

1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别人写的,文中的五柳先生是陶渊明心是所向往的理想人物,是他所追求的。与陶渊明相似,仿佛是他的自传,这一点也不奇怪。这只说明陶渊明的修为很高,就要达到他自己的理想了。当然他一点也不自恋。如果他自恋,认为自己就是五柳先生的话,那他早就写下这篇文章,作为自传了。

南朝人沈约、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它突出地刻画出一个脱尘拔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便是证明,...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画像。南朝人沈约、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它突出地刻画出一个脱尘拔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开篇四句是对人物身分的交代。这位五柳先生不知何地人,也不知姓氏,宅旁有五棵柳树,便以五柳为号。古人既重地望,也重声名的。而五柳先生既不知何地人,也不知姓氏名字,都见出他远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便使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高人”之气笼罩全篇。语极平淡,味极深醇。

“闲静”二句用正面叙说点出五柳先生最本质的情操。因为不为荣名利禄动心,所以能守志不阿,高出于流俗之上。“闲静少言”与“不慕荣利”互相映照。“闲静”既不因交往,“少言”即不喜应酬,也就是与世俗社会“息交”,正是不慕荣利者才有的表现。

下面分四个方面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好读书”四句讲读书。他的读书态度很特别,“不求甚解”,只重在书中会己意、惬己心者,也就是寻求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八句讲饮酒。好饮酒,而家贫不常有酒,所以只要亲旧招饮,一招即去,一饮即醉,一醉即退,丝毫不以去留为意。见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于酒有情,于人无意,把嗜酒之味写得十分浓足。“环堵”五句讲安贫。住的是遮不住太阳挡不住风的破房子,穿的是粗布短衣还破着窟窿,打着补丁,瓢里常常没水,碗里常常没饭,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晏如也”,处之坦然。既不困贫夺志,也不因贫败意。“常著”四句是讲著文。他吟诗作文也在示志娱情。示什么志,娱什么情呢?就是本篇传记中所写的高志奇情:憎恶世俗,守志田园,借文章自乐其志,忘怀于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终。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勾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来了,活起来了。选材极精,造语极简,意足笔止,风神宛然。

篇5:五柳先生是不是陶渊明

一、陶渊明及“五柳先生”形象

魏晋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分裂、大动荡、大混战的年代,东晋政权内忧外患、社会矛盾重重。然而这也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佛教、道教及玄学的相遇与融合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形成了魏晋张扬个性与不拘礼法的世风。陶渊明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他生活在晋宋易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很尖锐,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着,一生都在出仕与归隐中反复。

陶渊明的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陶诗有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之分,名作有《饮酒》二十首、《读山海经》十三首及《归园田居》等,而散文辞赋的地位也不下于他的诗歌。《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三篇更是反映了他的性情和思想,是其中的名篇佳作。陶渊明被后世尊为“千古隐逸之宗”、“隐逸诗人之宗”,但事实上,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的几十年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直到梁朝昭明太子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的作品才开始受到后人的重视。至南朝,其诗文已开始广为流传。到隋唐时期,对陶渊明的评价也越来越高。《晋书》的编撰者房玄龄也将他归入“隐逸”一类中。

沈约所撰《宋书・隐逸传》中提到“陶潜,字渊明。……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为之实录。”由于这样一句话,后世文人、学者多将《五柳先生传》视为陶渊明自传,认为“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而“五柳先生”所具备的鄙弃功名利禄、忘怀得失、悠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高人”品质也自然而然的成了陶渊明的个性特征。

“五柳先生”其人,“娴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以自娱”……全文不过一百七十余字,去以简短精练的文字塑造出了安贫乐道、潇洒自然、遗世独立的隐居者形象。而陶渊明其人是否真如《五柳先生传》中所叙述的这般呢?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若抛开后半句以《五柳先生传》自况的说法,仅看前文,则只能得出陶渊明有实才、文笔好,性情认真自然,然而不缺不能看出他的安贫乐道和不慕荣利。从陶渊明的其他诗文中,也能够感受到,他徘徊于仕与隐之间并没有真正放下功名、富贵与忧愁,他大多能体现出悠然自得的《饮酒》诗,也是借彩菊饮酒来忘忧,而非真正的安贫乐道。

二、自传性质文体的发展

中国古典传记自汉代司马迁作《史记》起就已经达到了艺术的巅峰,随着文学自身不断的发展,正史之外的传记文学创作日益繁荣。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各种文学体裁空前繁盛,自传体散文也在此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创作特色。

中国自传文学萌芽于先秦,屈原在《离骚》中对自己的氏族、出生、姓名都做了陈述。西汉时期是自传文学的确立期,可考的有司马迁《史记・自序》、《报任安书》,东方朔的《上书自荐》、《答客难》和司马相如的《自序》。司马迁等人之后,自传作者有杨雄、班固、马融、郑玄等。“汉书・杨雄传》全部即雄《自序》之文”,“班氏以序为传,仅间下己语。”班固有《汉书・叙传》。东汉王充的《论衡・自纪》被学界认为是第一篇自传体散文。至魏晋自传文学创作臻于繁荣。有曹丕的《典论・自序》,葛洪的《抱朴子・自叙》等,这是魏晋时代的一种书叙体自传,是一种不自觉的“自传“,其写作的根本动因视为其书写叙,而不是要为自己立传。魏晋自传的创作较之前代有了较大发展是在阮籍《大人先生传》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这种以”传“名篇的自传出现之后。由于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中主要表现了一种形而上的玄学理念,因而缺少了现实感与亲切感。真正对后世自传产生深远影响的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对于《五柳先生传》是否自传历代学者存有不同的看法。最早将《五柳先生传》视为陶渊明自传的是沈约在《宋书・隐逸传》中提到的“……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其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萧统在《陶渊明传》中也表达了相同观点。自唐之后的大多数诗人更是直接将“五柳”这一意象与陶渊明相联系。王绩“昔蒋诩之三径,陶渊明之五柳”(《游北山赋》),王维“酣歌归五柳”(《偶然作》),李白“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戏赠郑溧阳》),显然是将《五柳先生传》视同陶渊明的自传。但也有文人学者持不同观点。鲁迅先生曾说:“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政治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来,恐怕也会称为和旧说不同的人物罢。”鲁迅认为他并不是“真正的隐者”,他认为归隐的隐士不应是赫赫有名的。

笔者认为《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虽此传不以陶渊明本人的名字入传,但我们也都知道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他的这种“实录”并非他生平的实录,而是对他本人精神世界的实录,表现的是他崇高的人格品质和人生追求。他以文学手法自传,力求以写意、写神为主,在不违背“实录”原则的前提下,力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人生的选用也是比较灵活自由的。陶渊明采用第三人称写出自传,以“自况”之法表明作者意在隐去真身,以五柳先生为喻体写出自身的性格与追求。因此,《五柳先生传》正是陶渊明心灵的写照,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展现和灵魂的最终寄托。说《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自传是有道理的。

三、陶渊明不是“五柳先生”

在承认《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自传的前提下,依然有“五柳先生”是否是陶渊明本人的争议存在。大多数人将陶渊明视为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五柳先生”原型,把五柳先生视为艺术化的陶渊明,认为《五柳先生传》以“娴静少言,不慕荣利”为总纲,对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特点从“好读书”、“性嗜酒”和“常著文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也有持不同观点,认为“五柳先生”是综合了古代圣贤人物的特点而创造的作为楷模的理想形象,并从陶渊明文章多显露功名心等方面进行佐证。

笔者认为,“五柳先生”形象并非陶渊明本人,而是一种理想中的人物形象,是一种经过文学性虚构出来的人物,用以展现陶渊明本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最为真实的精神世界。之所以说陶渊明非“五柳先生”可从以下几点看出:

陶渊明既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也不无富贵荣名之想。从陶渊明的大量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有功业、荣利之心的,只此一点,就不同于“五柳先生”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中对“五柳先生”的赞语“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等与陶渊明的实际生活与思想状况是不尽相符的,他心中时时有着对“白首无成”的忧思。在古代文人士子心中,功名富贵与出仕是密切相关的,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也始终徘徊在出仕与入仕之间,但这种矛盾心理也恰恰反映出他对功名利禄的不舍。《荣木》序中的“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饮酒》十六中的“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读山海经》其十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诗均表现出陶渊明内心对功业的执着。这与“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还是有些差距的。

陶渊明的采菊悠然是不得已的悠然,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忘怀得失。人们常把《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这些带有陶渊明刚从官场回归田园时表现出的摆脱羁绊的欣喜视为陶渊明的典型心理状态。并对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景向往不已。然而,陶渊明的一组《饮酒》诗大多却是忧愁所致,《饮酒》的序中明确指出“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尺,忽焉复醉,辄题数句自娱。”所以陶渊明并非是“五柳先生”的“忘怀得失”,而是在东晋黑暗的社会现实中,不得已而作出的选择,他几度出仕之后,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个性与官场格格不入,也看到了官场的虚伪与黑暗。为了不改变自己的追求,他不得已选择了回归田园,放弃功名利禄,将自己的心智寄托于田园,“采菊忘忧”是他无奈之下的选择。因此他的内心深处才会有矛盾和痛苦。

“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三点非陶渊明独有。人们在认为陶渊明就是“五柳先生”时,常会提出他们相同的这三点,但读书、喝酒、著文章的确不仅是此二人所独有的特点。魏晋时人雅好慷慨,其诗有魏晋风度,其文有魏晋风骨,在那样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张扬个性与追求“自然”成为魏晋士人彰显自我人生价值的精神旨向。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纵酒佯狂,裸身屋内的刘伶和为躲避司马氏婚嫁,连醉两月的阮籍也都“性嗜酒”,而作为“竹林七贤”的两人也都“常著文章”,常著文章自然熟读诗书,因而也符合“好读书”。甚至连唐代的李白、杜甫也符合这三点,所以这三点绝不能成为陶渊明是“五柳先生”的必要条件。

总之,《五柳先生传》确是陶渊明以“自况”之法、写意笔法著成的自传,这种自传并非他本人的真实生活写照,而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映照,是对他精神世界与执着追求的自传。但“五柳先生”这个流传千古、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却并不是陶渊明本人,而是他以虚实相生的手法,综合了历代圣贤、高士的特点而虚构出的理想人物。但这种文学传记的虚构背后展现出了作者最真实的精神世界。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是陶渊明的人生楷模,是他集中了其先辈以及历史上先贤的种种特点所创作出的一个楷模式的理想人物。

篇6: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

作者:陶渊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

1、选自《陶渊明集》

2、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3、不详:不知道。详:清楚地知道。

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所以,就。以,用。为,作为。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唉”,号,别号。

5、不慕荣利:不爱慕功名利禄慕,羡慕;荣利,功名利禄。

6、不求甚解:古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指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求,追求。甚,过分。解,了解。

7、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

8、性:生性,生来就。

9、嗜:特别喜欢,酷爱。

10、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老朋友。

11、如此: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2、或:有时。

13、置酒:置办酒席。

14、招之:招待他。

15、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尽,指喝完。

16、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希望。

17、既:……之后。

18、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9、环堵(dǔ)、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

20、短(duǎn)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上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短同竖、V。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穿、洞。结、补丁。无二音、

21、箪(dān)瓢屡空:箪:盛饭竹器;瓢:舀水器。屡空:时常是空的。屡:经常。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生活非常贫困。

22、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的样子。

23、自娱:自娱自乐娱:使…欢娱。(意动用法)

24、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25、以:凭借。

26、自终:过完了自己的一生。终,终了,结束。

27、颇:稍微、一点。

28、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29、黔娄(qiánlóu):战国时齐国的隐士。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30、戚戚:忧愁的样子。

31、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32、其:大概,表推测。

33、兹:代词,这、此人。

34、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35、俦(chóu):辈,同类。

36、衔觞(shāng):喝酒喝得很愉快,陶醉其中。酣,指饮酒而乐,觞,酒杯。一说作“衔觞”,一说作“酣觞自得,赋诗乐志”。赋,创作。

37、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对…感到快乐。志,心意,志向。

38、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39、欤:表疑问,相当于“吗”。

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作文章当娱乐,很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赏析:

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娴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性格。

对他的名字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写他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样。不过,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也隐隐地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二个志趣――饮酒。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但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他内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平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嗜”字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这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三个志趣――着文章。他着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闲静少言”而又“常着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也很欣赏道家所鼓吹的无为而治的古代社会,但全文主要精神仍然是儒家的“独善其身”。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洗练,于平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这就是陶渊明诗文的一大特色。

篇7:陶渊明五柳先生教案

陶渊明五柳先生教案

复习目标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复习重点

1、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复习难点

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难点突破

可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法,对课文内容中的难点,教师应予以注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抠字句,而要求其真谛。“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词汇,在复习本课时,可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语,文言文的常用词也适当练习。有些句子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

复习过程

一、导入 复习,板书课题 五柳先生传

二、出示复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可据学生情况处理)

四、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2、掌握重点字词句(侧重课下注释)

3、反复朗读,回答问题

(1)、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是作者的自画像,因此这样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

(2)、本文写人的方法与特点。

文章虽短,但抓住了五柳先生的主要特点,并围绕其主要思想性格特点来组织材料,因而写得栩栩如生,寥寥几句话,五柳先生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

本文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记叙了他“好读书”、“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这三个爱好,这样的爱好正体现了其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文中在表现五柳先生安于贫穷的方面,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描写了他的住宿的简陋,“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描写了他在吃穿方面的简陋。文章把记叙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地刻画了人物。

(3)、“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4)、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醉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5)、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6)、“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不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7)“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六、布置作业

体会课文中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七、板书设计 :

性格:娴静少言 不慕名利

生活:环堵萧然 宴如 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传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自然

志趣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安贫乐道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篇8:《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味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于是用“五柳”为号。性格闲适沉静且少言寡语,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的研究上下功夫;每次对精神旨趣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了吃饭。性格酷爱喝酒,家境贫穷,不能常得到。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呼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而且一定会喝醉。喝醉了便回家,一点也不留恋什么。房屋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粗布短衣破破烂烂,打有补丁,盛饭食的圆形竹器、水瓢经常是空如也,可是先生都坦然处之,安然自若的样子。经常写文章使自己欢乐,稍稍表达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的东西放在心上,用这种超然世外的态度来度过自己的一生。

赞道: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评价她的丈夫:“对贫贱不悲伤忧愁,对富贵不渴望追求”,体味一下这两句话,五柳先生就是黔娄这一类人吧!饮酒赋诗,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上古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陶渊明散文《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北宋欧阳修便对他很倾倒,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其实不只《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五柳先生传》等,也都是好文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这话是有道理的。

《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本集有关作者的记事中得到印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这是读本文首先应该把握的。陶渊明的一生虽然主要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从同时代的人起就把他称为“幽居者”,但他却是一个有壮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

在《杂诗》里,他自言“少壮时”,“猛志逸四海”。《饮酒》诗中又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对年近四十仍然功业无成,颇为感慨。中年几度出仕,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又加上性情耿介,不会圆滑,难免不惹祸患,便毅然归田。他把田园看做是与腐朽现实对立的一片净土,在这里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怡然自得地生活,傲彼浊世。他的可贵处就在于守志安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五柳先生传》正是托名五柳先生刻画出这样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全文不长,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都在一百七八十字之间。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勾画人物,却能做到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艺术功力。开篇四句是对人物身份的交待。起得飘忽,也起得风趣。但不要轻轻看过,以为只是作者的趣笔,实则其中隐含深意。“许”做“处所”解,“何许人”即“何地人”。古人是重视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在两晋门阀制度下尤其如此。而五柳先生却不知何地人,可见他不在流俗观念之中。古人又是重声名的,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希图能够声名不朽,而先生却连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指宅旁五柳而为号,可见他又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而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一上来便使“高人”之气笼罩全篇。语极平淡,味极深醇,这就是苏东坡评陶诗所说的“似癯实腴”的境界。

作者《归园田居》诗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传》文的“宅旁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可以说没有一点闲笔墨。锺嵘评陶诗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同样可以移来评他的文。“闲静”二句用正叙点出五柳先生最本质的情操。正因为不为荣名利禄动心,所以能守志不阿,也因此才高出于流俗之上。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话是比较能说到点子上的。“闲静少言”与“不慕荣利”相照应,“闲静”即不尚交往,“少言”即不喜应酬,也就是陶诗中所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意,二句前后呼应,互为补充。

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中心则突出其悠然自得的情调。“好读书”四句是讲读书。对于“不求甚解”,解法一向很有分歧,其实它只是对下文“会意”而言的。意思是说读书不求对书的系统的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已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作者《赠羊长史》诗说:“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是这种读书态度的最好说明。

“性嗜酒”八句是讲饮酒。“造”当“到”解,“造饮”即到那里饮酒。“不吝情”是“不系恋”、“不在意”之意。亲旧招饮,造饮则醉,却不以去留为意,见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于酒有情,于人无意,把嗜酒之味写得更为浓足。作者《己酉岁九月九日》诗曾说:“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这几句便是写他醉酒陶情的意态。

“环堵”五句是写安贫。“堵”即“墙”,“环堵萧然”就是四壁空空。“短褐穿结”是说穿的粗布短衣还破着窟窿,打着补丁。“箪瓢”分别是盛饭和盛水器,“箪瓢屡空”即饮食不继。“晏如”是安然的样子。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却处之坦然。不因贫夺志,也不因贫败意,见出先生的高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平和的一面时说,他“是个非常平和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这里所写的境界。

“常著”四句是写著文,他吟诗作文,用意也是在示志娱情。示什么志,娱什么情呢?就是本篇传记中所写的高志奇情:憎恶世俗,守志于田园,甚至是陶醉于田园。他借文章“导达意气”,自乐其志,所以忘怀于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终。

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勾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来了,活起来了。选材极精,造语极简,意足笔止,风神宛然。古人说文章作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陶文够得上这样的标准。文章最后还有一段“赞”。“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缀于传文之末。

《文心雕龙》说:“赞者,明也,助也。”据郑振铎先生的解释,传文中记事有未完备之处,在“赞”中补足,即所谓“助”之义;传文中褒贬之意没有说尽,在“赞”中讲透,即所谓“明”之义。所以“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和展拓文章的境界。

“黔娄”见于《高士传》,是齐国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黔娄之妻的话见于《列女传》。“戚戚”是忧愁的样子,“汲汲”是热中追求之意。“其言”句意思是,黔娄之妻的话所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

“兹”是连词,起承接作用,有“则”、“斯”之意。“若人”,这个人,指五柳先生。如果我们把《传》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予以概括,那么也就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赞”中这几句话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把五柳先生的精神阐发得更为明晰,可以说是“赞”体的“明”的作用。“无怀氏”见《庄子》,“葛天氏”见《吕氏春秋》,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陶渊明常用古史传说指称自己的理想时代、理想社会。

《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黄唐”即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时代。《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羲农”即指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时代。赞赏五柳先生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时代的老百姓,等于说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理想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文章的境界更高了,文章的思想也进一步升华了,可以说是“赞”体的“助”的作用。作者的《与子俨等疏》说:“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里写的显然是这种生活的折射。

《五柳先生传》在写作上的特色,还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第一、我国史书比较发达,传记一类文字也出现较早。《史记》《汉书》都包括大量人物传记。但是这些都是史传,本质上属于历史。所以,尽管它们也具有文学性,甚至被称为“传记文学”,对材料也有重要的剪裁和取舍,但总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人物的生平事迹。《五柳先生传》不同,它是纯文学性传记,不等于人物的纪实。说《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况”,也只是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以为这就是陶渊明的全部真实,便未必妥当了。比如“闲静少言”四个字就很值得推敲。在对世俗一面来说,陶渊明是“闲静少言”的,所谓“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可是在另一个生活圈子里,他既不“闲静”,也不“少言”。他和田园中的农户“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和志同道合的佳邻好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另外,他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是整天那样悠然。由于他是“欲有为而不能者”,心情并不能完全平静。五十岁时写的`《杂诗》还在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对壮志未伸、年华虚度竟然焦灼到整夜不得安眠,哪里悠然呢!他的生活不断下降,“夏日抱长饥,寒冬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有时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向人乞讨去了,也是无法一味“晏如”的。他还写了《述酒》《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诗,写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那样的诗句,对时事的激烈情绪溢于言表,可见也没有完全遗世,成为无怀氏、葛天氏王国里的公民。所以《五柳先生传》虽是自况,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对于陶渊明来说,虽然并不符合全部实迹,却比任何史传的记载更能表现出陶渊明的风貌。它着重刻画出一种人物精神,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为“陶渊明精神”,这是作者理想的、衷心倾慕的、在诗文作品中竭力表现的精神,也是作者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这就是艺术和典型的力量。《五柳先生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传记,开创了文学传记体,隋末唐初人王绩作《五斗先生传》,即承其流。

第二、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点,便会发现,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都是总结性语言。从性情品格到读书、饮酒、处贫、著文各方面生活,无一不是概括性的结论。好像作者在给五柳先生做鉴定。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中都包含大量的事实,所以,简约的语句中含有丰富的内容,高度凝练。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但是特点并不就是优点,用总结性的语言刻画人物,也可以写得干枯,而且很容易流于抽象、概念。本文的妙处在于,虽然使用结论式的语句,却决不抽象化、概念化。每一条都含有丰满的生活意境;逐条叙来,又具有诗一般的韵味。这是因为作者提炼出来的结语,已经充分生活情态化、形象化、诗化了,显示了作者概括生活、表现生活的巨大能力。两晋时期玄风盛行,清谈玄言崇尚用简约的语言表述深奥的意蕴,那时连品题人物也讲究隽语传神,我们可以在《世说新语》中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描写。影响及于文风,便取精约明净,简语传神。陶文的这一写法可能与这种风气有关。

第三、作者写《五柳先生传》,着重刻画五柳先生的精神,不是无谓的。显然是颂扬这种精神和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显然是以这种精神和态度睥睨世俗。所以《五柳先生传》不仅是自况,还是自许、自赞。但是这赞许之意,并不直接诉诸文字,而是寓于字里行间。于叙事中见颂扬,于颂扬中见兀傲。粗粗读来,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转一体味,扬己傲世之意尽在其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箪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平平淡淡的似乎完全是客观叙述的语句中,包含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不言傲世,傲世之意自在言外。这是很高的写作本领,压抑着满怀激情不使流泄,结果笔端饱含感情,表现得更为含蓄,也更有感人力量。

第四、文字的特色也值得注意。朱熹评陶渊明的诗说:“平淡出于自然”。陶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非常朴素质实,决不选声设色,讲究词藻色彩的华美。有柳有宅已足够了,便无取乎绿柳黄墙。《归园田居》诗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也只取桃柳绕屋,而不讲桃红柳绿。作者在这一点上,与在他之前的郭璞、之后的鲍照、同时的颜延之,都大异其趣。他的表现方式则纯取白描,只是用平淡的语言直叙情事,摹状物象,使人好像透过玻璃观物,不觉其有语言文字,而直触到其中的事、物、情。作者的文笔又极其自然,如清溪流水,随物曲折,如白云浮天,舒卷自如,读起来丝毫没有吃力之感。宋人杨时说,陶渊明“冲澹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之所能成”。话是不错的,用力学便不免做作,做作也便无法自然。必须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方能造自然之境,自然与“率意任真”分不开。但就文字表现上来说,平淡自然又不是率尔操觚所能办到的。文字要运用到十分圆熟的地步,才能达到平淡自然的境界,所以它是文字的高境。这里不是说只有平淡自然的文章才好,而是说平淡自然是文字的高格之一,是文艺百花园中独具风韵的一朵奇葩。

【陶渊明号五柳先生】相关文章:

1.陶渊明为何写《五柳先生传》?

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写的

3.五柳先生传教案

4.五柳先生传翻译

5.五柳先生传说课稿

6.五柳先生传练习题

7.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8.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9.五柳先生传 阅读答案

10.五柳先生传心得感悟

下载word文档
《陶渊明号五柳先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