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母亲感悟随笔:毛衣
“昵妍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回忆母亲感悟随笔:毛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回忆母亲感悟随笔:毛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回忆母亲感悟随笔:毛衣
天说冷就冷了,薄薄的单衣已经不足以抵挡呼啸的寒风,于是打开皮箱,翻出压在箱底的毛衣,以御寒冬。我这有三件毛衣,都是手工织的,但并不是都出自母亲之手。
有两件不管颜色和款式都一样,黑色、高领、紧身,看着旧一点的那件是母亲给织的,毛色已经黯淡了好多,但这件最暖和,。另外一件是家里帮忙的俊姐给织的,完全照着母亲织的那件织出来,母亲再三叮嘱过俊姐:“脖子那地方多加二两毛线织成高领的,鹏娃脖子长”。于是新的这件毛衣脖子特别高,还是两层的,一直能到我的脸颊下面,母亲很满意,不过当我试这件毛衣的时候,她一直在旁边笑话我:“你看那脖子,怎么就那么长”。这件毛衣是新的缘故吧,很软和,但是太紧,穿着不是很舒服,勒得慌。
还有一件翻出来后立即就穿上了。这件毛衣很别致,还是短款的,三色毛线织成,整体上是天蓝色,很洋气,这是考上大学那年妈妈拜托她的一个朋友给织的。时间过得好快,一晃两年就过去了,上次寒假回家之前,母亲再三叮嘱一定要把这件毛衣带回来,说这件毛衣应该短了,回头她抽时间补补。其实这件毛衣不短,阿姨当时织出来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长刚到腰间,母亲对这点似乎不满意,一直说要给补补。等到暑假返校收拾东西时,母亲把补好的毛衣拿给我,当时扫了一眼,看着跟之前没多大区别,就塞皮包底了。今天拿出来,穿上试试,才仔细看了看。
母亲可能是很久没做过毛活了吧,补的那块很明显,跟上面的针脚比起来凌乱了好多,拉线的力道很不匀,有的一扣紧,有的又有点松,不是很平整,但是粗看还是看不出来的。母亲加了差不多一拃,一直长到裤兜的地方了。款式上来说,着实没有原来好看,不过还好,穿着比以前感觉更舒适了点,不会担心弯腰的时候后背会吹到凉风。
我想母亲肯定是在每天下午不忙的时候抽时间给补的。每天的活都要她从早上四、五点一直忙到晚上九、十点,只有那下午一两个小时才能歇会。母亲说过“要是我有时间,这些毛衣就都是我给你织的”,这话我信,从小到大穿的毛衣多数都是母亲亲手织的,母亲老说买的毛衣不暖和,哪怕就是托别人织也不买。打开家里的衣柜,压在底下的全是毛衣、毛裤,我的、弟弟的、妹妹的、父亲的,款式、毛色、花样都不一样,从薄的到厚的都有。
这些日子母亲老打电话过来,每次都是唠叨“穿暖点、穿暖点、再穿暖点”,我都有点不耐烦了,扯着嗓子喊“知道、我知道了、我知道啦”,但她还是不放心,下次再接电话时还是“穿暖着没?”。
说起母亲的唠叨,着实让我们父子无语,怎么说都说不过母亲。母亲自己理亏的时候,就拿“大帽子”扣我们,什么“我养活你们容易么?”“别忘了谁把你带这个世上来的”等等,无理都变成有理了,更别说我们做错什么的时候。拿“生养”大事压我们,我们哪个还敢言语。所以我们常说她是个“常有理”。
有次跟母亲一起闲话,我又笑谈她是个“常有理”,母亲这次倒是很大度的说:“小子,这世上恁求有人把你说着,大街上人那么多我怎么就不去说偏偏说你,只有说你的人,那才是最在乎你的人”,我说“恩,要不说你是常有理呢,怎么说都有你的理”。母亲跟我都笑起来,这话我却一直记着。
穿上毛衣再出去,暖了好多,很贴心的感觉,我又想起了母亲的唠叨“家里的事不要挂心,你在那边照顾好你自己就行,不要让我跟你大操心就行”“有事别忘给我家里打电话,天塌下来还有我跟你大顶着呢”“不要惦着家里,该吃就吃,该喝就喝,不要委屈自己,就算是砸锅卖铁也得把你们供出来”————————感觉就像此刻,风再冷,我有毛衣挡着呢~。
作者:李岳鹏
微信号:LiYuePeng1987
篇2:关于回忆的故事随笔:感恩母亲
题记:仅以此文献给我的母亲。
行走在金秋金黄色衬托的村巷道间,看到这美丽壮观的村容村貌,让我的心灵骤然澎湃。在耀眼的光环中,暮然,我看到门前的老母亲。便弯腰捡起在她面前落下的一片叶子,注目凝视……
啊!时光不饶人,岁月催人老。
看着年迈的母亲坐在轮椅的样子,我怎么也和年轻时的样子联系不起来,记忆中毌亲的干练和灵敏没有啦,不变的只有那张慈祥的笑脸、和善的目光。
母亲是个吃苦耐劳的人,由于父亲在外教学,家里人口多,加上我们兄妹几个,她过早就挑起了家庭的担子。母亲娘家距我家不到二里地远,从小受娘家父母的教养,懂得勤俭持家的道理。正是因为早年的磨练,在以后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叫过苦,说过累,也许,她压根对生活就没有失望的念头,只是在家里,日复一日的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毌亲是个贤慧的人,照顾家庭,待候翁婆,相夫教子,她都是默默无闻,并周到细致。她没有享受荣华富贵,只是每天粗茶淡饭。虽然家庭不大富裕,但我们兄妹小时候,穿在身上的衣服都是洗的干干凈凈,看起来清爽利落。唯独她给自已却舍不得,这难不成人的一生,她都这样如此。
这就是我的母亲!
毌亲的脾气很好,在我的记忆里,很少看见发火,偶尔父亲和她因琐碎争吵几句,但为了这个家,她把委曲藏到心底。
母亲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循循善诱,或者是言传身教。由于做事在理,循规蹈矩,很少与村上外人红过脸,生产队劳动也很积极,得到过干部的好评和群久的称赞,那时还被评为“五好社员”,曾两次参加县上的"群英会”。
由于她没有文化,在那个年代,只认得几个简单的工分数字。所以对我们教育很严格,因为她懂得文化知识的重要,就鼓励我们从小就要好好读书学习,直到我们培养成有知识的人。
母亲是个典型的中国妇女形象,虽不识字,但是个通情达理、明事理的家庭妇女,她精炼能干,勤俭持家,温柔贤慧,心态平淡,做人诚实,是我们儿女们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做人的榜样。毌亲的一切,就是我们子女们做人的标准。
不养儿不知父毌恩,不经历变故不懂得人生的无奈。
毌亲晚年一直多病,多次住院治疗,其间,还做过一次小手术,受尽病痛的折磨,当时医生告诉我,毌亲的病可能活不了几个月,我一听当时腿都软了,那只能让医生尽心治疗吧。至今二十年过去了,她仍坐在我们的面前,听儿女们一声妈妈的呼唤,和听到她的应声,我们内心感到特别骄傲,也都很欣慰,由衷地充盈着各种感恩。有妈妈才是最温暖。
今天,我们做儿女的也已相继为人父毌。我有时在想,感悟人生不会重来,每天自己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试想,当年父毌赋予我们生命的时候,她就注定要尝尽人生中的酸辣苦甜,经历风雨,所以,懂得收获付出才能得果实。
啊!毌亲,您的安好,便是晴天,您是儿女们生命的源泉,感谢您给儿女们的智慧和美丽,让他(她)们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幸福,最记忆深刻的童话般的童年。您给儿女们生命注入新的血液,让他(她)们在风雨中成长,在泥泞中拚搏,品味人生色彩。
敬爱的毌亲,祝你健康长寿,您的儿女的永远爱您!!!
本文作者: 王苍洲(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篇3:校长与母亲的回忆感悟:母亲
母亲今年80岁了,身体不太好,尤其是腰腿疼痛的折磨,想尽了办法也难以摆脱。
母亲一生就是个操劳的命,大半辈子了没享过什么福,好不容易熬到现在,儿子们成家立业了,家境也好起来,总算不用再操心了,但身体却这么不争气,每每想起来都让人心酸不已。
我知道,母亲的病纯属劳累过度所致。
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三十多年前母亲扛着“巨大”的包袱来往于北京和老家之间的形象。
那时候我刚刚十一二岁。由于家里盖房子和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家境相当贫寒,欠了不少外债。为了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在北京居住的三姑为我的母亲和老姑找到了一个差事——替北京的一家对外企业加工家庭装饰用的绣花制品。每次都是母亲和老姑从北京把加工活儿用的原材料领回来,分发给乡亲们,等乡亲们加工完毕,再到北京交活儿、验活儿。周而复始,大约有几年的时间。
那时候的交通还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去北京的客车每天只有为数极少的几趟。而且,因为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这些车辆大都服务态度极差,售票员并不是根据你的需要选择停车的地方,常常强行地将乘客随机结组下车,因此有的时候车离村子很远就停下了,母亲和老姑就只得背着包袱走很远的路吃力地回到村子。
无数次的傍晚,我放学后跑到马路边去等母亲回来,有时要等到很晚,繁星密布的夜空下,满怀希望地看到亮着的车灯一次次来临,又一次次失望地远去。当看到客车上出现了母亲的影子,我总是激动地扑上去。而母亲,每次都风尘仆仆的样子。有时候运回来的活计比较多,我就在马路边守着,而母亲和老姑就一趟趟地往家运。
那时候对母亲的辛苦还没有太深的感受,更多的印象是母亲每次回来总要带来点儿点心和糖果之类的诱人的东西。我三年级的暑假,终于有机会跟母亲去了一次北京,那次经历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那年的夏天格外炎热。从木樨园长途汽车站下了车,着了火似的太阳毒辣辣地挂在头顶,让人一片眩晕。母亲艰难地将包裹背到市内公共汽车站,而要挤上公交车,就成了无比困难的一件事。公交车站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在火热的天气里异常嘈杂和凌乱。虽然上车前人们歪歪扭扭地有个排队的样子,但车一来,立刻人形散乱,拥挤不堪,原本的秩序全部消失了。母亲拖着百十斤的包裹,又要照顾我,根本挤不上去。要上车的人仿佛都有天大的急事,没有一丝谦让,母亲带着我,几次接近了车门,几次又被挤了下来。几个回合下来,母亲身上的衣服湿透了,头发打着绺,汗水从额头、脸颊滴滴答答地流下来。她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疲惫不堪。但她没有放弃,等又一辆车过来的时候,一手将包袱抗在肩头,一手拉起我,用力抵抗着人群的阻力,终于像打赢了一场战役似的,塞进了闷罐似的车厢……
到了姑姑家,母亲已经累得不行,倒在床上,半天起不来。姑姑心疼得埋怨着:“说你多少次了,就不能雇个三轮车?舍命不舍财,这不得累死啊!”
母亲笑笑:“太贵了,估计得三四块钱呢,怎么舍得?”
哦,原来我的母亲几乎每隔几天就要经历一次这样的折磨,这哪里是平常人能够承受的啊?
正是母亲的付出,才使我们全家度过了那段最艰难、最贫困的岁月。而母亲换来的,却是腰椎严重错位,甚至根本无法手术,到了现在,只能忍受着剧烈病痛的折磨。
哦,我的母亲啊!
篇4:暑假回忆感悟随笔:“快乐”时光
前天开学了,感觉整个暑假好像没有存在过一样,也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其它的什么原因,我甚至都还能清晰地记住上次期末考试时我那紧张的心情,但一下子就全部都成过去事了。所以我打算好好回忆一下今年暑假的最后一段“快乐”时光。
8月24日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了三道堰奶奶家,准备第二天到彭州的白水河去玩,快开学了,妈妈想带我出去玩几天。
第二天早上6点钟我就起床了,8点钟,我们到达了白水河。
那里有一条全是鹅卵石的小河(河床很宽,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水比较少),其实应该叫小溪才对,因为踩在水里,水才漫到我的膝盖以下。小溪的水清澈见底,水里大大小小加上为数不多却颜色鲜艳的鹅卵石把小溪打扮的漂亮极了!不过如此漂亮又清澈的小溪我却没有发现有小鱼,难怪古人会说“水至清则无鱼”。鱼是没有,冰冷刺骨到是有一点,听大人们说小溪的水是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我说嘛,怎么和游泳池的水不一样。
在白水河的那两天,一有空我就会到小溪边玩:捡石头、打水枪、打弹弓、网蝴蝶、大石头上跳来跳去、生火……
最有趣的是生火,我和爸爸一共生了两次火,第一天因为下小雨火生的不是很旺,第二天我们找到了很多木材,把火生的很旺,并叫妈妈带了玉米和土豆过来,第一次吃上了在野外用木材烧烤出来的玉米和土豆,简直是人间美味!很有点“贝尔”的意思(国外一个野外求生纪录片的主角)。提起“贝尔”就想起在学校老师放过一个他生吃动物内脏的视频,至今还记忆犹新。
当天下午就不那么快乐了,我和爸爸玩弹弓时,爸爸不小心把手打伤了,妈妈不小心把手机屏幕摔坏了。晚上,我吃了夜宵(除了大年三十,我从不吃夜宵),爸爸的好朋友陈叔叔给我们做了铁板烧烤,烤得很好吃,我吃了四根火腿肠、一条鲫鱼、一些土豆片、一瓶酸奶。
第三天早上,我感觉很冷,再加上妈妈得知成都凉快了,于是我们打算回家了,先送爷爷奶奶到三道堰,然后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成都。
第四天早上5点钟,我醒了,怎么这么早醒?做噩梦?自然醒?都不是,是被肚子痛醒的。这肚子痛了一整天,脑袋也跟着痛了一整天,爸爸妈妈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原因,中午我还将午饭和早饭吐了个精光,妈妈摸了我的头:一点也不烫。晚上9点过,我头疼得厉害,只好提前睡觉了(平时我10点钟左右才睡)。睡觉前妈妈又摸了摸我的额头:好烫!连忙测体温:39.2度!爸爸赶快去药店买药,因为家里的备用药全都过期了!过了几分钟,妈妈又给我测了体温:39.6度!那天晚上,爸爸妈妈喂我喝水、测体温、贴降温贴、吃药、用酒精擦手心脚心……一夜没睡。
29日早上,体温终于恢复正常,可是我又开始拉肚子了,直到前天才彻底好了。
今年暑假最后几天的“快乐”时光是我经历过最特别的,值得我好好记下来。
作者:张树 成都列五书池学校
公众号:小树一棵
篇5:回忆二十年前的母亲随笔:目光
已然近二十多年了,我还清晰的记得母亲那一天的目光。
1992年的9月1日,我的第二个中专学年又要开学了,我早早的就出了门,母亲送我。其实也没有多少的行李,也就是几件换洗的衣服,我把它们塞进网兜里就行了,根本不重,再说农田里的活还很多,所以母亲把我送出大门我就不要她再送了。
在晨曦中我又一次走上了求学之路,我走了,走出去已经五六十米了,我知道母亲在我的身后看着我,但我那时还处在青春的年代,多少有点嫌弃她唠叨,再者又想念学校那帮伙伴们,一个暑假过去了,大家伙该有多少话要说啊,有多少新鲜事要交流呀,所以早就要盼着回到学校了。我走的很急,两三分钟内我已经我走上邻居家的房屋的拐角了,过了这拐角母亲的目光再也看不到我了,我略微的回一回头,母亲还站在屋檐下,她双手叉着腰,微微的抬起头,在静静的凝视着我,在深情的凝视着我,在感慨的凝视着我,在满是希望的目光里凝视着我,她没有说话,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在看着我的背影,她知道,再过几秒种,她就要同我分别,这一分别,又要到放寒假才能看到我了,所以目光里满是不舍。
我还是走了,回头招一招手,在母亲的目光里走了。走在路上,我已看不到母亲,母亲也看不到我,但我知道,我一直在她的目光里,一直在她的目光里前行着。
那目光里有什么呢?母亲不识字,一天的学也没有上过,大约少年时上过大队办的夜校扫盲班,时隔已久,所学已经全部忘记,因为我从来没见过她读过书,名字也不会写。而我小时候她曾经带我去集市上卖过家养的猪,因为她不会算账,被猪贩子短斤少两过,所以回家后满是气愤,唠叨了好多天,所以我上学,她的目的之一就是以后卖猪带我上街算账,不会再被猪贩子骗了。这个我听她说过好多次,总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敢情我上学就是为了卖猪啊?那一天母亲的目光里应该满是希望,甚至在于别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希望!但我已经远远超越了她原本的希望!
在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能上学跳出农门是一件大喜事,我的学业就在母亲卖猪儿子会算账的希望里前进着,我读的越来越好,小学是村办的,初中是几个大队合办的,高中是仅次于县中的高级中学,教学质量都不高,但我的成绩都是拔尖的,这已经远远超出母亲的希望了,她不再希望我仅仅会卖猪算账,已经有了儿子跳出农门考大学的“野心”。
我也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1991年高考后考上了一个财经中专,虽然不是大学,然而也终于跳出农门,不再继续双亲的农民命运,已经超过了母亲原来对我的希望,虽然她仍然会去卖猪,但一次也没叫上我去为她算账。
十八年前我已为人父,乡谚:“不当父母不知父母恩!”女儿一晃上了高中,再过一年就要高考了,决定她命运的高考将要到来了,我的心头象母亲当年那样也充满了希冀,也象母亲当年那样充满了忐忑不安的情绪,考得好固然好,考得不好怎么办?有时候送女儿早上去上学,在她匆匆走进校门的时,我还一直看着她的背影,我的目光一直在凝视着她,一直到她走进学校的大楼里看不见为止,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那一天的目光,我在她爱子的目光里前进着,我在她恋恋不舍的目光里前进着,我在她充满希望的目光里前进着,就如同我当下凝视我女儿的目光一样。原来两代人的目光都是一样的,原来普天下父母亲的目光都是一样的!
五月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各种媒体里满是母亲节的气息,颂扬母亲的诗歌散文铺天盖地着,在那天,我也未能免俗也创作了一首《慈母吟》,母亲节每年只有一天,其实心中如有母亲,天天都是母亲节。在母亲节过去了之后,不知为何,我总是想起母亲二十几年前的目光,虽然同母亲聚少离多,我在城市她在乡村,但我知道我一直在母亲的目光里,在她充满希望和爱的目光里前进着,勇敢的前进着!
本文作者:蒋波(公众号:南粤作家)
篇6:回忆母亲的随笔:母亲和豆瓣酱
《母亲和豆瓣酱》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豆瓣酱这一食材回忆起小时候母亲做豆瓣酱的情形,写出了浓浓的思念之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这篇佳作吧。
王小姐的豆瓣酱处女作是失败的,完全成了个笑话。
当时我十来岁,记得清楚。
那个暑假她突然来了兴趣,要自己酿豆瓣酱。
外婆过世得早,没有传授王小姐这些技艺。
当然,作为教师的王小姐虽然厨艺不行,但是手工了得,会织各种图案的毛衣可见人人都有个吃饭本领的。
王小姐第一次做的豆瓣酱是这样做的:
首先率领我们采集一种树叶树枝回来熬了一大锅黑乎乎的汁水,装进大缸里。不知道她听了哪个坑爹的婶娘的建议,说用这种树枝熬的汁水就是“酱油”,最后是要拌在豆瓣酱里。
第二步,将干胡豆瓣做成霉豆瓣,这步是成功的。
如今发酵干胡豆瓣已经不需要在家自己做了,有专门的人做了。
这其实是很需要技术才能将普通豆瓣变成霉豆瓣的。
就像发酵霉豆腐一样,四川豆瓣酱必不可少需要霉豆瓣。
在四川,最有名的豆瓣酱当属郫县豆瓣。
为啥?还不是因为这是霉豆瓣最好!
据说民俗专家说,郫县的温度湿度最适合豆瓣发霉所以这里霉豆瓣才最正中。
豆瓣酱豆瓣酱,其实里面最多最多的食材是辣椒。而非豆瓣。
30多年前王小姐率领我们剁辣椒是货真价值的手动,一点一点的用刀把辣椒剁成细的。
以前做豆瓣酱是很简单的,就是将剁碎的辣椒和适量的霉豆瓣,加适量的盐就成了。
王小姐之所以失败是她最后灌入了大量的自己熬的“酱油”。
后来也常听别人说,他们做豆瓣酱的时候加入了水或凉白开----很显然这些都是非常不正宗的。
轮到我单独做豆瓣酱的时候,我很自然的避开了母亲的各种失误错误。
-----那句话说的好,成功是失败之母啊!
话说, 四川的豆瓣酱,食材主要以“二金条”为主,不是其他类型的辣椒。
这种叫二金条的辣椒辣度适中,做出的豆瓣酱老少皆宜。
去年我做的豆瓣酱,标新立异了一下,选择了另一个品种的辣椒做酱,结果,辣得不行。
吃了两年还没吃到一半。送人都被嫌弃。
在外地人眼里,四川人很善于吃辣,其实是误解。
比如我们就不喜欢。
如今把辣椒剁碎已经不再是人工了,人工剁椒又累又辣,是很辛苦的。
现在市场上有专门机器打辣椒的,又快又方便。
另外一种食材霉豆瓣,市场上也有专门卖的了。
现在酿的豆瓣酱口感相比以前的要丰富很多了。
以前即使加菜籽油也只是在封口才加,现在呢,在搅拌辣椒和霉豆瓣的时候就要注入。
这个比例也是因人而异。
一般十斤豆瓣加半斤左右。
除了菜籽油还有一定比例的食盐。
为啥是菜籽油,是因为四川人大都食用菜籽油。
以前做豆瓣酱几乎没有加香料,现在大都为了追求口感会加入再加姜粒、蒜粒,花椒、藤椒,以及少量香料粉。
最后就是加少量白酒,注意是白酒而非料酒,搅拌均匀,稍微搁置。
以前做豆瓣酱会用太阳晒,要晒好几天,现在已经很少人有这个闲功夫了,搁置半天就可以装坛了。
装坛前,用少许白酒轻轻晃过一遍坛子内部,一是为了杀菌二是为了更好的发酵。
装坛完毕后,在封口处最后再加一些菜籽油,主要是为了隔绝豆瓣酱和外界空气。
最后密封,一定要严格密封,最好定制个大沙包。
大半年后一坛美味的豆瓣酱就可以食用了。
在四川,大多数家庭豆瓣酱都是这样做的,当然,还有些讲究点的家庭还加了些炒花生粒之类会更香,但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四川豆瓣酱不仅是做菜时必不可少的作料,还可以一解乡愁。
很多在外求学工作的四川人,对当地饮食不习惯时,家人就会寄去一瓶自家酿制的豆瓣酱,吃饭的时候直接拌饭,什么不适应就都没有了!
自然此时吃的已经不是豆瓣酱了,吃的是那连绵不绝的乡愁。
篇7:回忆去世母亲的随笔:我与母亲
46岁高龄母亲,经过十月怀胎的分娩之苦,在大跃进后期把我生了下来,我是三个兄长的弟弟。当时农村生活非常的艰苦。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收入是以一百斤海土粪才换来生产队分给二两番薯,煮十斤海盐到四、五里路外的内陆地才能兑换得一两米;父亲常年生病在床,母亲总是从牙缝里俭出,小心翼翼地把我养大成人,也让我上学念了点书。一家子长期饥不饱腹,但未曾看到母亲哀叹一声,总是默默地劳作着,这一切,都刻骨铭心的记在我的心头。
长大后,母亲好不容易把我们的婚事办了,本该可以好好地歇息一口气,可是妻子与母亲总是不和。而我面对的,一边是气弱老人,一边是志同道合夫妻,常常两边不讨好。年青媳妇因初建事业且接二连三的生儿育女,也很不容易。两代人的代沟,久而久之矛盾日渐激化。夹在中间的我,这头慈爱无缝,那头是恩爱无间。而他们却吵吵嚷嚷的日子让我心力交瘁。时而跪求母亲谅解,时而苦口婆心劝说妻子,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着。
母亲得不到我温暖的照顾,眼看着她身体每况愈下,酸甜苦辣齐集心头,贤孝两字根本无从谈起,我抓耳挠腮,无计可施。
母亲信奉佛教,年过六十,就完全吃素,缺乏营养的她身体越来虚弱。这时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我,本该好好地赡养她,但又不知从何去照顾,于是我开始学习养生知识 ,阅读了一本又一本有关书籍,千方百计地为增强她的体质而努力,熬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累,但我无悔。因为我知道,只有能使她健健康康地活着,才是对她真正的孝,因而我不余遗力地坚持着。
时光匆匆,岁月不饶人,母亲走进九旬之后,开始健忘。我用尽了各种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方法,整整花了三年时间,还是不能帮助母亲恢复记忆。到九十三岁,她完全痴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于是,一项真正重大的照顾工程,正式启动。
她,总是坐不着,到处走。掉了一只鞋子不知,衣不扣钮不晓。夏天穿着棉衣不知热,冬天脱掉衣裤不识寒。常常东跑西蹿,踪影难寻。
有一次,摔倒在邻村路傍,嘴眼鼻全趴在泥沙里,不能动弹。幸亏跟踪及时才拾回一条命。一次找到半夜时分,才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找到。那夜风大雨大,全身湿透,冻得缩成一团,我的泪水顿时伴随着雨水往脚流……
她,总是睡不着。把床拆掉,衣物搬出来,所有房内的东西她都弄得乱七八糟。房门锁着,她又爬窗子,被窗缝夹着,进不去,出不来,象小孩一样地哭,惊动了邻居。
更有一次,床板先是划破了脚,鲜血流满地板,还在黑暗中继续爬墙,爬着爬着,踩着血迹又跌倒了,头部一个大窟窿,血流到干。
痛,撕心裂肺的痛,痴呆症的严重,让我在这样的日子里熬着。
为了她的伤早日得到康复,我必须陪她同睡一张床。最头痛的是冬天夜里,刚换了尿湿了的裤子、被子又被屎弄臭了。经常是刚换上,一会儿又要换,一整夜都难得一睡,更何况臭味极其难闻。这样的日子使得我神经日渐衰弱。陪睡两年的日子里,我双眼都布满了血丝,加上忙生意工作的劳累,我的身体几乎垮了。
最大的工程还是治疗她的烂脚,刚刚换上新药,乘我不备又扯掉去。春夏季节俏好转,冬天因总是穿不了鞋而冻得发紫,药物根本没有产生作用,日渐溃烂,越烂越痛,象一支支的针阵阵刺在我的心上,那般的苦涩,不堪回首。
母亲啊!为什么不好好地活着呀?我保证愿意永远保持如下的镜头留住您的鹤年。
镜头一:自我懂事起,我就不忍心离开您,本该当兵去的我,放弃了。县城里的房子都建好了,该到城里发展去,我舍不得您。我想在家好好地陪您、照顾您、侍奉您,与您共享母子的天伦之乐。
镜头二:每当我的妻子和您口角,劝解无效时,我愿意责备自己、打伤自己换来您的宽容。我每次双膝跪在您床前请求原谅时,您最后都原谅了我,但最后的那次跪过一天一夜,如果不是亲人杏梅婶骂您心肠太硬,我也不知道跪到什候呢?然而,只要您放下气,我每次都是无怨无悔的。
镜头三:多少个春秋,几多的夜晚,给您换过多少次尿裤,臭味多么难闻,我不曾嫌弃。
镜头四:给您医病治伤,用过多少药,花费多少钱 ,我从不吝啬,只要您能活着,为您花的钱,我心不痛。
镜头五:不管您迷路多远,我再忙也去把您背回来,一口一口地给您喂饱饭。
镜头六:最后您告别我的那一刻,我还是不愿意相信,我只当您睡熟而已,就是不忍心把您放下地板,还小心翼翼地给您喂着药,但您却只含着了,再也咽不下去... ...
九十六个春秋,您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 您咽气的那夜下着雨,送您到坡时下着雨,安葬您下地时,也下着雨,老天似乎都可怜您的一生只有苦而不知什么是甜而动容。
母亲,您为什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
安息吧!母亲,孩儿不孝,来世再报。
本文作者:周贵(公众号:南粤作家)
【回忆母亲感悟随笔:毛衣】相关文章:
1.回忆母亲范文
2.随笔母亲
3.毛衣散文
4.一件毛衣
5.冰心回忆母亲散文
6.回忆母亲的散文
7.感悟随笔
8.随笔感悟
9.随笔怀念母亲
10.一件毛衣_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