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习方法
“绛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孔子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孔子的学习方法,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孔子的学习方法
孔子的学习方法
孔子最重视的学习方法,是“问”、“说”、“见”“习”这四种方法。
学问学问,学而多问,成就学问。
学说学说,学而能说,方为学说。
见识见识,多见而识,是为见识。
学习学习,学而且习,才算学习。
孔子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运用“问”、“说”、“见”、“习”这四种学习方法,这是现代教学中应着重借鉴的。
有人说怎么没有“思”?“思”无从外显,不能外显就无法掌控,因此在孔子的教育智慧中,我们没有把“思”和“想”单列为学习方法。
思考,在更大意义上是大脑的本能活动而不是理性的,常常并非理智掌握的。思考是大脑对原有知识自觉本能的甄别、整合而得出结论的一种下意识的精神活动。就像我们吃进饭后,大脑对饭食的吸收和排泄不可能由我们主观控制——哪些营养该吸收,哪些废物该排泄,用我们理性的大脑根本完成不了。而“思”和“想”也不是理性的大脑控制的。这时大脑对已贮存知识的筛选、提用,就像每秒计算几亿次的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行,根本不可能用理性的思维来思考。
什么是思想?思想是无数的学识堆积、沉淀、发酵、组合、升华而生成的,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灵感的闪现,就是大脑对积淀知识的提用。
我们平时说的“我想到什么了”,我在“想什么事”。这是一种理性的。它的内容往往只能是一种形象的、具体的人物或事件。而这种想,也是对大脑中贮存词汇、经验、知识的组合,是一种提取,而不是一种吸收,不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而是一种创造的方法。
思贯穿于问、说、见、习这四种学习方法中,是学习的一个过程,不能算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我们也没有把‘‘听”单列为学习方法。虽然“听”是人们摄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人们在学习时,听到的只能记住20%的内容,而看见的可以记住30%内容,说过的可以记住70%内容,做过的可以记住90%的内容。
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传统的教育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几十年来的教育现实已经证明,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方式只能成就很少一部分学生,而使大部分学生成为成绩、品德等方面的差生。我们不单列“听”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希望教师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放开手让学生学,而不要让学生只是听老师讲。
“听”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单列为学习方法,就是告诉老师:你少讲,学生就可以少用这种最无效的方法学习。
问是学习的第一阶段:预习自学,发现问题;说是学习的第二阶段: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见是学习的第三阶段:视觉学习,展示反馈;习是学习的第四阶段:反复运用,变成能力。
当课堂真正成为学堂,学生能充分运用问、说、见、习这四种方法来学习,就可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把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把痛苦的学习变得快乐、幸福。
篇2:孔子关于学习方法名言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3)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4)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7)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篇3:孔子关于学习方法名言
1)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2) 不学诗,无以言。
3)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5) 有教无类。
6)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 不学礼,无以立。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0)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4)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5)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篇4:孔子关于学习方法名言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6)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7)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9)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0)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1)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2)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13)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4)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6)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18)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19)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1)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篇5:孔子学习方法的名言
孔子学习方法的名言
1.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3.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4.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9.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10.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2.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3.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4.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7.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0.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2.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23. 不学诗,无以言。
24.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5.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6. 有教无类。
27.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篇6:孔子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身体力行”
我首先要问,我们所接触的传统文化的经典,在高校我们的那个“读”法,真的是在读吗?我的经验是,这是没办法用上课的方式获得的。现在高校里的高堂讲章,只是在我们与经典之间造成了理解的障碍而已。重要的经典一定要自己读熟才能有所领会的。这就要日有常课,而且,得身体力行。象《论语》我读得很熟了,当然现在的读和“”处在那个潮流中的读不太一样,同时和时下所谓的新新儒家们也不一样。对原典的认知不同,大致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处理文本上的方式、也包括自己的生活选择上。这里我所说的“体”不是本体论的哲学意义上讲的,而是我们具体的肉身,身体来说的。
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大六艺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大六艺不是儒家的发明,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来的。小六艺是初级课程,其中强调了射、御的学习训练。为什么?从孔夫子到毛泽东,都不是培养书呆子的,都有践行,有体锻,有武学。我也认为,今天,咱们大家不能做两脚书橱,至少需要有点体能训练。除了读好书,写好文章,能跟老师谈学问之外,如果生活中发生什么实际问题,能解决吗?当路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帮人吗?所以需要体育锻炼:跑步、打球、游泳,爬山,走路,练拳等。孔子的学到底学什么?为什么要学习?他和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非常不同的。这个“体”的日常训练是从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挤出去了,我们的体育课不成功。我们看宋明的大儒还有强调“体”的,只是到了那些乡愿、下学、末流,就没有了。凡是读书把身体读坏的,一定不是好学生。“体”的问题,包括了修身的东西。修身除了坐、卧、行、住要符合礼仪之外,还包括身体的锻炼。他们是有的,所以他们会骑马驾车、射箭。如果没有这些,他们的团队在外出行早就出事了。
他收服子路为弟子是个例子。子路仅比孔子小八岁,孔子个子很高,九尺六寸,山东人;子路也是高高大大,他见谁也不服。他是头上插着野鸡翎,胸前挂着野猪牙,好武,很蛮横的一个人,迎面就侮辱孔子。而孔子以礼诱之,比试射箭,让子路心服口服。子路这人是直肠子,他一旦服你就彻底服你,唯老师之命是从。自觉担任学长的角色,给学生们分配工作,跟着孔子走。从此,这个团队在外边,再也听不到“恶声”了。尚武的精神本身就是儒学里面的重要内容。《孔子家语》中子路见孔子: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此以言之,何学之有?”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所以,在学习书本知识、专业技能之外,身体的训练和锻炼,包括艺术类的训练,都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做单向的、干瘪无趣的人。
篇7:孔子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成才成器”与“君子不器”
我们都说墨分为三,儒分为八。儒分为八,分哪儿去了?如果对儒家典籍比较熟的话,孔子把弟子们分为四门:德行、政事、文学、言语 。文学指的是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并不是今天literature的意思,但是只是文献典籍的研究肯定不行。他不是总告诫子游子夏嘛,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诸位想想:何为君子儒?何为小人儒?小人儒就是读过几本书,会点脰丁之学,有一孔之见的人。孔子拿子贡开玩笑说他是器,是瑚琏:他明明讲君子不器嘛。可我们都把自己弄成器了。这一点不赖各位,是大环境和体制使然,让大家成为专业分工的奴隶,这跟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的教育体制在存在很大的问题。是要有分工,但还需要有公共的东西,跟你的生活紧紧连在一起的东西。
在四门中,言语的问题很重要。儒分为八,分到哪去了?由于我们知道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及后来的《孟子》等奠定了宋明理学的重要来源。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由于孔子,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生活形态。以前是学在官府,学在贵族。民间社会中不存在。如“子产不毁乡校”,但那不普遍。通过孔子的努力,使得办学、游学、治学、采风访学这个活动,学术研究和教育下行到民间乡里,不再为官府贵族所垄断,成为重要的社会生活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孔子教了这么多东西。其中,政事,兵学,军事,有没有?肯定有。我们都知道由于孔子的努力,齐鲁之间在夹谷之会中,齐景公外交上失利,不得已归还了几块之前占领的鲁国土地。他在这个外交活动之间对鲁定公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所以他成功了。后来自卫返鲁之前,是冉有先回来的,因为季康子召孔子的时候,他们内部是有分歧的,当年是他父亲把孔子气走了。季康子很聪明,他先招孔子 的学生回来作为一个过渡。冉求一回来,就帮季康子打了一仗,结果取得大胜利。问冉求怎么打的?冉求答道夫子教的。可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卫灵公问阵这章。孔子对卫灵公很生气,看他不是个东西,内政一塌糊涂还想向外用兵?孔子就说:“事关国家祭礼之事嘛问我可以,军旅之事就算了。”(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 老夫子第二天掉头就走了。这些地方都透露出许多蛛丝马迹,都需要细致地重新去还原历史。儒学里到底有没有武学?有没有兵学?一个直接的证据就是吴起就是子夏的弟子。而且冉有是打过胜仗的。所以,要说成才成器,夫子培养了各种人才,但他强调君子不器,至少一个人不能被自己谋生的某一专业技术限制住,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全面发展的有健全、高尚人格修养的人,才能立足于社会。
篇8:孔子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语言观与“慎言”、“辞达”
子贡是个特别善于表达的人,很会办外交的人。我们的中学都有修辞课,我们分工那么细,专门研究语法,已经变成语言学的分支了。可是那时候没有,只有言语,辞达而已矣。这里涉及到孔子的语言观。孔子的语言观和言说怎么看呢?他跟子贡是什么关系呢?说到语言问题,孔子一生在做文献,在做修辞在整理文献,当然是重视的。可是在教育弟子的时候,他说要讷于言,讨厌佞者。子贡是最能说的人。孔子非常烦。“佞”这个字解释起来很纷乱。我们可以称为强词夺理,狡辩。孔子的语言观是什么?他对言说采取什么态度?为什么让弟子少说话?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大问题。孔子对时人的教导是,谨言,少言,言必有中。为什么?他是针对时代风气,针对当时的潮流来的。今天亦不能逃其外。
我们职业学者就会说吗?比如我和你讨论一个学术问题。学术讨论要讲基本事实,要讲道理,要有推论,有评价。实际中的情况呢,可能你明明不服我,但我言辞上占着上风,我明明讲的是个歪理,可在辩论中我老占上风,压着你。这就是佞。争辩讨论肯定是进学的一个途径,但它不是压制别人的借口,正确的争论方法是什么方法呢?如何进行正确的学术争论?比如:你说今天是晴朗的天,我说今天是阴暗的天。我们先把争议搁置起来,我问你,你认为什么叫晴朗?阴天的标准是什么?你拿什么来判断?我根据你给我的方法、标准、理由来往前推,能不能推出你这个结论检验。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假如我用你的方法比你推论的还深入,甚至纠正了你的错误,然后我再比较,看看我的方法能推出什么来?争论不是为了让你同意我或我同意你,而是让双方从他的逻辑原点一直推到结论上。不是骂战,不是压倒对方。这是苏格拉底和孔子讨论的方法。也即苏格拉底说的“助产婆”的方法。
你看看现在你们的老师辈,也就是我们这辈人,谁这样讨论问题?没有。为什么?因为缺少真正的学术训练,尤其没有真正的向学之心。今天你看我们学界全都是孔子说的“固、必、意、我”,争论时对对方的观点毫不尊重,刚才我提到的“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可实际上呢,好象我比他多读了两本书,这个领域他不知道,我知道,于是得意洋洋,有优越感。其实你知道又有什么用?你知道的能不能帮助我们共同达到认知真理的一个目的?这都不重要了。正是因为对时代的观察,对现实的感受,对自我的认知才让我进入到《论语》的世界。原来读不懂,很隔,后来慢慢读懂,不隔。到后来发现,什么远隔三千年?不对,他就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是我们当中的一员,其实他就是我们的老师,他就是我们不同学校的老师,同学,晚辈,这样一种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其虽百世可知也”,“十世可知也”,什么意思?一世是三十年,他说这段话的时候,看上下文,有两个方向,三百年前的事情能知道吗?为什么?他是根据文献了解的。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什么东西变化了,我是考证过的,有根据的。后面这句话是更广泛的意义。其虽百世可知也!他真有预见性,说得实在是太准了!今天我们跟他就是百世,接近三千年,我们对他的理解,为什么说他是原创性的思想家,他给我们提供的答案,他提出的问题,以及他遇到的选择困难,危机,挑战,我们今天全都遇到了。我们就是要在这个意义上去学习他,跟他对话,领悟他的思想,学习他的方法,用他的思想把他的种子种在我们身上,来应对当下的问题。不管是生活问题,学术问题,处理文本,要学习他这个。所以我很不情愿开什么论语专讲课。你信不信,在文学院一开论语课,马上变成知识考据,全在文献上,全在知识上,跟你的时代跟你的生活没关系,跟你的方法道路全没关系,孔子就成了我们消费的对象,或者是考古学的对象。当然,那个工作也需要,但如果只是这个维度,认识不了真正的孔子,也不会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命脉和精髓,这绝对不行。这就是我特别重视清初实学思想的一个原因。他们反对宋学的空疏,也反对教条主义地经学化地读论语。
【孔子的学习方法】相关文章:
1.孔子歇后语
2.《孔子》读书笔记
3.孔子故事
4.孔子语录
5.孔子读后感
6.孔子观后感
7.孔子至理名言
8.学习方法
9.孔子的颁奖词
10.孔子电影影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