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奔放人生优美散文
“mamingb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苏东坡的奔放人生优美散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东坡的奔放人生优美散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 苏东坡的奔放人生优美散文
苏东坡的奔放人生优美散文
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这对于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沉重的打击,但苏东坡是一位乐天派,旷达洒脱。他的乐观旷达难道是天生就具有的吗?当然不完全是这样的。他的乐观旷达与他的性格有关,更与他的思想转变有关。
苏东坡从小聪颖好学,一生都勤于治学。比如他把《汉书》抄写了四遍,可以倒背如流。苏东坡少年成名,二十岁刚出头就高中进士,一路平步青云。正当他踌躅满志,想在政治上干一番丰功伟业,灾难却突然降临了。他在徐州任太守,积极组织军民抗洪抢险,治理水患,为百姓造福,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就让朝中的小人嫉妒怨恨,于是他们网罗罪名,在苏东坡的诗文中寻找罪证,诬陷迫害他。
苏东坡在湖州任上,被御史台的钦差抓走了。在这之前,他就得到了朝廷要抓捕他的消息。他也是凡人,也知道害怕。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就问身边的人:“我如今已是罪人,该穿什么衣服出去迎接钦差大人?”他身边的人对他说:“还没到那个份上,您现在还是朝廷的命官,就该穿官服出去迎接御史台的钦差。”苏东坡被粗鲁地捆绑起来,关押进了御史台。御史台的院子里种了许多棵乌桕,屋顶上有许多乌鸦飞叫,所以御史台又称“乌台”。这就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东坡在御史台的高墙里关押了一百多天,九死一生。虽然宋代刑不上大夫,但是御史台的官员欲置东坡于死地。他们日夜审问苏东坡,不让他睡觉休息,处心积虑地折磨他。苏东坡甚至写好了绝命书,是两首写给弟弟子由的诗。其中有两句诗非常有名:“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苏东坡和弟弟的感情非常深厚,古今罕见。他的那首《水调歌头》就是思念弟弟的.名作。
经过太后等人的多方营救,“乌台诗案”终于了结了,苏东坡被贬黄州。在黄州定慧寺的一间破旧斋房里,惊魂未定的苏东坡孤苦伶仃,寂寞惆怅。他看着窗外的明月,月下的枯树,情绪低落,心情悲凉,一生从未有过的孤寂之感漫上心头。他对人生本来就很深的感悟,具有一种仙风道骨的境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表达出他对人生的深深感叹。现在,苏东坡看到窗外的情景,一种失魂落魄的凄凉心境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了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面上是写一只乌鸦,其实就是在写他自己。此时,他也有一种惆怅孤独之感,心境并不旷达洒脱。他在寺庙里终日不出门,也没有朋友给他写信。他的心情失落到了冰点。
那么,是什么让苏东坡变得旷达洒脱呢?他在被贬黄州期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苏东坡在黄州城东开辟荒地,自己带着家人耕种。他从一位朝廷命官才高八斗的文人士大夫,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贫苦农民。苏东坡的思想在这时候开始转变了,他仰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因为他耕种的地在城东的高坡上,就自号“东坡居士”。他不再渴望政治上建功立业,而是努力把自己融入到当地的百姓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他喜欢和当地朋友一起到城外喝酒,然后大醉深夜翻城墙回家。“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这是苏东坡对他的弟子说的几句话,再合适不过地形容了这个酣畅淋漓、亦庄亦谐、丰沛敦厚、胸怀旷达的诗人了。他从不自命清高,什么人都可以与之交往,亲切随和,风流潇洒。所以,他的粉丝随处可见,这也是人们对他的喜爱之处。他在《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借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直写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他回望了刚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断句来。他在词序中写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余独不觉”表明词人深察人世无常,所以才能做到苦乐随缘、去留无意。也表现出词人的开朗达观,宠辱不惊。从此,苏东坡走出了内心的苦闷,随遇而安,相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他在许多词中都流露出“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的老庄思想。他常常借诗词来安慰自己。比如他夜晚在黄州的江边听到滚滚的涛声,内心翻滚澎湃,写下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第二天,黄州城里的老百姓都传说,苏东坡划着小船跑了。因为他在词中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其实,这只是他的理想,一种心理安慰,他正躺在床上睡大觉呢!
苏东坡晚年被贬广东蛮荒之地惠州,生活凄苦悲凉。但是由于他旷达的胸襟,洒脱的情怀,不管被贬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自在地享受生活。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岭南风土人情的热爱。苏东坡在另一首词中也表达了同样的精神。“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并不是说非要认他乡为故乡,而是说既来之则安之,把自己融入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中去,好好地活着。
苏东坡六十多岁从海南儋州被朝廷召回。他在经过金山寺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一幅画像。苏东坡在画上题了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或许,苏东坡已经预感到自己去日无多了。这首诗也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表面上看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其实他在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品几乎都是在被贬期间创作的。同时,苏东坡在地方上任职,无论担任官职大小,他都能尽心尽力地为百姓造福,深得民心。
苏东坡一生命运坎坷,饱受磨难,却能用豁达洒脱的胸襟化解,随遇而安,笑傲江湖。
篇2:奔放的夏日优美散文
奔放的夏日优美散文
在一年四季中,我最爱夏季,她是热烈的、奔放的、缤纷的,她展示着绚丽的迷人的五光十色,她昭示着生机勃发的生命力。
春携带着它的春水、春梦和春思从地平线上渐已离去,春寂、春恨和春愁的人啊,请勿要神伤!抬起头来,看看那蔚蓝的天际,朵朵圣洁的白云已向我们轻盈飘来,那是天使敞开赤诚的胸怀,踏着夏日离合的神光,伴着天籁中最优美的旋律,用无暇和明丽加冕人间,她让绿树作谱、鸟儿奏乐;她让万物焕发最勃发的生机,使我们抛却春逝的忧郁,追随她的脚步,去感悟“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芳草是天涯”的胜境,去感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新生,去欣赏那最明媚、最亮丽、最荣华的缤纷夏季!
高空撒下了万道金光,阵阵明朗澄净的空气吹拂着路面上一张张洋溢青春光彩的笑脸,那摇曳着鲜艳的舞裙在阳光下就像催开的花朵,焕发出青春的活力,都市两侧林荫道的绿树辉映着金光,那花坛里的丛丛不知名的鲜花也盛情怒放着,绚丽而奔放!广场上的孩子在嬉笑争相追逐着风筝,高空中放飞的鸽子在蓝天上用优雅的风姿欢快的翱翔,犹如飞舞着浪漫的西班牙舞曲,夏日的葱茏使人的心灵空间飘荡起一股青春的骄荣和蓬勃的激情!
当阳光隐去,无数的街灯亮了的时候,深邃的天庭上无数的星星闪烁着熠熠的光辉,夏日的夜晚便成了一个金晖泻银的琉璃世界。最勾魂的`是夏的月夜,它赋予了四季最浪漫的情怀!当那一碧遥天的月亮静静流泻着水晶般莹澈的清光时,摆上几盘丰美的瓜果,或捧出几杯香茗品饮,在微风的徐徐吹拂中,与友人推心置腹共叙情怀,谈史、谈社会、谈人生,使友情更加深厚,使生活更加美好,那是何等的惬意!每当夏日,那一对对恩恩爱爱的老年伴侣相依相挽在路边,在公园里款款而行时,那种风雨人生中相扶相持的深沉的爱感召着我,形成最为独特,最为动人的风景!那样的风景使人心河涌起朵朵浪花,升起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犹如拨动幽静的古琴,那细细、平和、悠悠的音韵在空漠的心宇低回旋转,使人泪眼,让人动容。公园里,酽绿的柳絮在静默的星辰中飘舞着倩影,鲜花幽草中的暗香任着醉人的微风向四方飘散,都市多情的少男少女们在姣好的月色中,荡起一艘艘小船,在湖光潭影的醉摇下,融入心灵意会的耳语中,夏的温馨让他们的心和境交萦互染,碰撞着纯洁的爱情火花,憧憬着未来的蓝色梦想!
夏天用明洁活泼的韵致毫不矜持地展现它的万种风情,当那城市的喧嚣让你负债的时候,夏会带你来到那“堤树生昼凉,浓荫扑空翠”神奇而优美的原野,去感受那万物生灵的款款深情!你听,那一树蝉鸣的清音犹如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在吟诵“菩堤本无树,何处惹尘埃”的禅语。你看,远处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红红绿绿地自如的开放着,就像燃烧着美丽的梦境浮现在眼前。当你在风传树籁的微鸣中静静走到那瑶池,看着一池荷花的娇艳,把自己的心也幻化成一朵圣洁的莲花,在翡翠般的怀抱里尽情舒展优美的花瓣,领略此中耐人寻味的真意。带上你的真情,去聆听那幽邃胜境中高山流水的澎湃音律,让自己欣悦的心和大自然一起奏鸣,一起充盈!
夏日用无尽的真诚为我们广袤的大地装点了无与伦比的万象之美;夏日用明亮透彻的肺腑之言诠释了人类生活的深刻底蕴,在她那博大的伟力感召下,人们不由烦襟顿释,欢乐开怀!在她那圆满足尽的关爱下,人们的心不禁暗许要用所有美好的情愫还诸奔放缤纷的夏季!
篇3:苏东坡的美食人生散文
苏东坡的美食人生散文
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大文豪,还是一位美食家。他自称“老饕”,在《老饕赋》中写道:“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他为后人留下的菜单可以摆一桌宴席,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苏东坡的夫人王弗做了一道文火炖肘子的菜,因为苏东坡极其喜爱而得名“东坡肘子”。有一次,苏东坡的妻子王弗在家炖肘子,因为一时疏忽,肘子焦黄粘锅了。她连忙加进各种配料,再细细烹煮,以掩饰焦味。不料这么一来,微黄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顿时乐坏了苏东坡。苏东坡不仅自己反复炮制,并留下了记录,还向亲朋好友大力推荐。于是,“东坡肘子”也就得以流传后世。苏东坡善于在偶然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东坡肘子”就是一道在偶然中发明的美味佳肴。他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了眷念。在他的眼中,世间一切都是美好的。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生活非常贫困,处境艰难。俗话说,黄州城里有三宝:烂砖砌墙墙不倒,稻草系猪猪不跑,细伢读书都说好。为什么稻草系猪猪不跑呢?因为黄州的猪很肥,它跑不动啊!黄州猪肉膘肥油腻,富人不愿吃,穷人不会做。于是,苏东坡就地取材,用他独创的方法,烹饪出一道名菜“东坡肉”。他在《猪肉颂》中写道:“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东坡在贫困中依然能寻找到生活的乐趣,随遇而安,达到精神的超脱。“少著水,慢着火,火候足时他自美!”是烹饪“东坡肉”的要领。他有一种自足自乐的天性,所以才会有“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恬淡潇洒。
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曾经与僧人交往频繁。有一次,苏东坡与一个老和尚下棋,不知不觉就下到了夜里。苏东坡感到肚子饿了,就对老和尚说,能不能给他弄点吃的。老和尚就叫来一个小和尚,让他去厨房看看有没有什么吃的'东西。小和尚走进厨房只找来了半碗剩面条。苏东坡就让小和尚到厨房里把这半碗面条热一下给他吃。夜已深了,灶膛里火光跳跃,小和尚竟然打起了瞌睡。苏东坡闻到了厨房里飘来一阵焦味,就跑到厨房去看。原来小和尚睡着了,那半碗面条烧干了。小和尚惴惴不安地看着老和尚,苏东坡却微笑着说没有关系。他尝了尝焦黄的面条,感觉酥脆可口,味道极好,很像圆圆的饼子。于是,第二天苏东坡就教寺里的僧人制作这种食品。这种饼子做出来的样子很像一朵盛开的莲花,焦黄酥脆,美味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了纪念苏东坡,人们就把这种食品叫做“东坡饼”。
苏东坡晚年被贬到更加偏远的蛮荒之地惠州。那时的惠州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城里每天只能杀一只羊。官员们都去争抢着买羊肉。苏东坡作为一个被流放的罪官,怎么能和别人争抢买羊肉呢?他就等别人买完了羊肉,自己去买一块羊脊骨。苏东坡充分发挥他天才的创造力。他把羊脊骨放在火上慢慢烤,然后把羊肉从骨头里剔出来吃。他在写给弟弟子由的信中说,他烧烤的羊脊骨有蟹肉的鲜美,可以连骨头一起吃掉。他还笑称这样的吃法,恐怕等待吃骨头的狗会不高兴的。已近花甲之年的苏东坡被贬到瘴气弥漫的惠州,他的处境有多险恶。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够笑对人生,随遇而安,用自己的人生智慧活得潇洒自在。苏东坡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苏东坡虽然喜欢吃,也会自己烹饪美食,但是他所选择的食材都是极其寻常的。有一次,苏东坡的一位朋友送给他一条珍贵的娃娃鱼。苏东坡却没有吃,而是把它放生了。可以说,苏东坡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利用简单的食材自得其乐地烹饪美食。他从来都不追求吃得珍奇奢侈,只吃寻常食物,以求饱腹。他在平凡的食物中发现人间的美味,生活的乐趣。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现代人动不动就吃饕餮大餐,山珍海味,穷奢极欲,讲排场讲体面,却食而无味,不能品尝到生活的乐趣。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大部分都是在颠沛流离的贬谪中度过的。他每到一地都能很快适应当地的环境,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为他们办实事。在生活困窘中,他能够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发明各种美食。他曾在诗中写道:“自笑平生为口忙”。的确,在缺衣少食的困境中,苏东坡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发现生活的乐趣,创造出人间的美味。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激情。作为美食家的苏东坡,他为中华文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宝贵财富,惠及子孙后代。他在美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必将源远流长,光芒万丈!
篇4:苏东坡的禅意人生散文
苏东坡的禅意人生散文
苏东坡的思想底蕴深厚,构成极为繁杂。他首先是一位儒生,熟读儒家经典,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同时,苏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谪流放期间,为了摆脱精神的苦闷,开始寻求佛道思想,以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可以这样说,苏东坡的精神世界既有入世思想,也有出世思想。他的思想里儒释道并存,互为照应,成了苏东坡的三大精神支柱。
苏东坡从小聪慧过人,志向不凡。在他的书房里有一副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少年得志,金榜题名。在初入文坛时,苏东坡便得到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和提携。苏东坡以文章独步天下,名满京城。这一时期是他的策论文章写作的一个高峰。他在策论中给皇帝建言献策,抒发政治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苏东坡以儒家的思想贯穿文章,抒发报国之志,精妙绝伦。皇帝和宰相都对苏东坡的文章赞不绝口,认为他具有宰相之才。
苏东坡对生命具有一种空灵之感。他在和弟弟子由的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表达出一种禅意的人生境界,人生如梦,转眼即逝。他感叹人生在世如飞鸿,鸿飞留痕也虚妄,人生不过如此!他后来写词,认为词不是为皇帝所写,而是抒写自己的真实存在,是对生命的一种真实感悟。在他之前,词是不被文人所重视的,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变成了与文章一样高的地位。他在词中也表达了同样人生感悟。他在《浪淘沙?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在《临江仙》中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定**》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些词中,苏东坡都有一种超然世外的洒脱,流露出佛老思想,感叹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老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同游灵隐寺。他们来到观音菩萨面前,佛印合掌礼拜。苏东坡问佛印:“我们求观音菩萨保佑,为何观音菩萨手上也有一挂念珠?观音菩萨在求谁呢?”佛印禅师说:“求观音菩萨啊!”苏东坡不解地问:“观音菩萨求观音菩萨吗?”佛印禅师笑着说:“是的,观音菩萨比我们还清楚,求人不如求己啊!”苏东坡恍然大悟,微微一笑。
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在林中打坐。山林空寂,竹影婆娑,佛印禅师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很像佛祖。”苏东坡听了,心中欢喜。他看佛印穿着袈裟坐在地上,就戏谑地对他说:“禅师坐在地上像一堆牛屎。”佛印听了毫无怒意,只是淡然一笑。苏东坡以为自己占了便宜,甚为得意。他回到家里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没想到她却笑着对苏东坡说:“大哥,你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故所见皆佛;大哥心中有牛屎,故所见皆牛屎。”苏东坡听后顿悟,惭愧万分。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最有名的故事是“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有一次,苏东坡自以为学禅有所领悟,觉得心智洞明,了无杂念了。于是,他写了一首诗:“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东坡非常得意,便差人将这首诗送给江对岸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哪知道佛印禅师在诗上只写了两个字“放屁”,便交给来人带回去了。苏东坡一看,顿时非常生气,就立刻过江,去金山寺找佛印理论。佛印禅师却早已伫立江边等候苏东坡多时了。苏东坡当面质问佛印:“我写的诗,你不喜欢就算了,为何说是放屁?”佛印微微一笑说:“你还‘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呢!怎么‘一屁’就被打过江了?”苏东坡听罢,恍然大悟,哈哈大笑。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政治上不得志。在人生的悲苦中,他从佛道中寻求精神解脱。他的人生充满了禅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世事如同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梦如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篇5:再读苏东坡之蝼蚁人生散文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这份成熟就是旷达,一种旷世的达观。
九百年前,苏东坡被贬黜到海南,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生活。初至孤岛,遥视天水无际,想到自己如蝼蚁之困于一叶,不禁黯然神伤,“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
然而,由于天性的旷达,苏东坡并没有长久地沉湎于一己之悲,而是用卓越的言行,演绎了一段精彩的“蝼蚁人生”。
苏东坡总是善于将命运强加其身的坎坷升华。到海南不几日,心中的抑郁便通过诗文等方式得到了化解。一次小酌后,他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面,椰子树摇曳着婆娑的身影,别有一番风情。借着一丝酒意,这位大文豪快然而论,“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那是怎样的一种空灵蕴籍,怎样的一种豁然开朗啊!烦恼本水月镜花,只是庸者自缚、愚者自迷,大千世界的苦难不过起于方寸间的纷扰。其实,不该从外界找寻出路,出路存乎一心,只要打开心眼,俯仰之间即有康庄大道。
而要通往康庄大道,首先就要去除“分别心”这层障碍。佛家如是说,作为东坡居士自不待言。
实际上,早在多年前被贬黜到密州之时,苏东坡曾经在《超然台记》中探讨过“大小之别”——“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的确如此!生死都由因缘聚合而成,形相的区别都归虚幻,蝼蚁虽小,但整个世界其实亦大不过一只蝼蚁。苏东坡晚年在海南的生活,愈加深刻地印证了其当年的思考。
当时的.海南还是未经开发的蛮夷之地,气候湿热,多自然灾害,不适宜人居。年过半百的苏东坡,宦海沉浮至此,不仅没有怨天尤人,反倒是食芋饮水、著书立说,好不快活!正如他自己所言,“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哺糟啜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这便是放下分别心后处处为家的快乐。
苏东坡在与朋友的信中还写道,“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聊作一笑而已。”花甲之年,本可以安享天伦之乐,而他却漂泊至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颠沛流离不介怀,风餐露宿不介怀,大有一番“天民”的旷达。
百岁光阴一梦蝶。苏东坡同你我一样,都是尘世间的一只蝼蚁,而他与众不同的,只是于短暂的一生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注脚——旷达。
无论以后的历史给了他怎样的褒誉与赞叹,苏东坡同样只是一只尘世间的蝼蚁,但他是一只快乐而逍遥的蝼蚁,将人间的祸福荣辱一并酝酿成一道美丽的虹霓,安静地挂在历史的肩头。
俯仰之间,即有方轨八达之路。原来路不在外面,而在心中。若心中有路,宇宙万物何处不是灿烂的风景。
天地不缚人。一只蝼蚁可以在草丛中逍遥自在,于穷途末路同样可以。如果苏东坡是一只穷途末路的蝼蚁,他一定会快乐地偃仰啸歌、文思泉涌。哪怕枯死于斯,说不定还会留下一篇洋洋洒洒的墓志铭,引得其它蝼蚁纷纷前来祭奠。
这就是旷世的达观吧!
花开花落予人以悠远的神思,清风明月给人以甘美的慰籍。宇宙人生的谜底早已藏在了大自然中,草芥为之言,蝼蚁为之言。
待得云消雨霁,彩彻区明之日,文人骚客俯仰天地,寄兴赋咏;市井小人谣曲自弹,酣睡陋巷。清风不择人,明月不择人。“生如芥子纳须弥,心似微尘藏大千。”人生若蝼蚁,又有何不快?!
篇6:人生列车优美散文
人生列车优美散文
如果在古时,驿站和折柳是人生的旅途中的常景,那么在现代,列车和站台则是我们旅途中的经典场所。你我迎来送往,穿梭于此,有时是主角,更多时候是看板和背景。
如果把人生的旅途比喻做列车之旅,那么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天国的单程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点,然而却没有一个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你走完,包括你的亲人,同学,爱人,敌人和陌生的各色旅伴……
童年之旅,懵懂无知;少年之旅,朝气十足;青年之旅,踌躇满志;及至成年之旅,才发现人生之旅的现实沉重,一路向西,唯有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
中年之旅,通达明锐,对自己和世事逐渐清明和接受;看淡得失成败,因为知道没有人可以一直在列车和旅途与你相伴到底,看车行车停,人上人下,清澈的眼和驿动的心不再像从前,惯看秋月春风与悲欢离合,热忱的心和热血依旧在,只是更多的是接受和沉默。
因而会珍惜现在的旅伴们,不再苛求和渴望她(他)们,而更多的以冷静和感恩去对待之;对于途中要下车的旅伴,不论敌友,遑论利益得失,都会更从容面对,因为你知道,人生列车茫茫旅途,相逢和相遇实为不易,缘聚缘散,实乃人生之旅之常事,道一声珍重,说一声感谢,挥一挥手,继续人生列车的.下一个站点。纵有千般不舍,但是列车还是会向前奔驰……
对于留下能和自己继续同旅途的旅伴,一曰乐,二曰惜。人生列车始终是孤独之旅,能一壶清酒,或红茶一杯,坦诚面对,也是旅途中幸事,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注重短暂的乐与悲,却忘了乐与悲其实是人生列车中的变奏曲和过程,前行才是不变的节拍与趋势。
也许你一路携带了许多行囊,也有许多的收获,你逐渐的会知道这都不重要,因为下车时你不会带走任何东西;也不必过分注意前行的速度和终点,不妨松弛下来,把关注的和焦虑的目光投向车窗外的风景,既然一路向西,不会停歇,也无从改变,何不妨欣赏一下旅途和窗外的景色,多多饱览人生列车经历的春夏秋冬,盛景或衰败,这都是不可多得的旅途经验和感受,坐上了车,就安安静静做个最佳的人生列车的旅客。
无风无雨也从容,车行车停终不悔,风驰电掣恍若梦,一路向西心坦然。人生列车继续行进中……
篇7:优美散文《向阳人生》
优美散文《向阳人生》
我的办公桌上有个白色的瓷花盆,立方体的样子,精致有光泽,但并没有栽种什么花、什么草,什么时候买的、最初栽种了什么、闲置了多久也已经忘了。去年冬天,才想起来不要将它闲置,便从同事那里裁剪了一株绿萝栽了进去。
整个冬天,绿萝维持了最初的样子,没有生长多少,一片叶子有气无力地立在枝干上,对于初次养绿萝的我并不知道她是否能存活,只是那叶片的绿透露出了她能活下去的信心。进入春天,她开始伸展腰骨,一片叶紧接着一片叶地生长蔓延开来,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对此,我并没有多么高兴,毕竟我最初的想法就是不要将那精致的花盆闲置而已。
绿萝一天又一天欢快地生长着,枝干的挺拔、叶片的绿,一切似乎是在蔑视我对她的不屑一顾,然而她的生长方向却引起了我的'注意。靠近东侧窗户的她,枝叶一股脑儿地朝向东侧生长。掉转方向后,没过几天,便又回到原来的生长轨迹,极力向阳。
每天生长一厘米,便会离阳光近一厘米,这或许是她的信念。她躬着身子,一副用尽全力的样子,只是为了早日得到阳光的亲抚,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么五彩缤纷。每一天,她都在我眼前奋力拼搏,展示出不逊的活力,向着业已坚定的方向不屈前行。我知道,终有一天她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们的人生或许没有绿萝那样的简单,只需坚定一个方向便可以无畏向前,任凭窗外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终究可以抵达彼岸、拥抱阳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富足安康,并向着这个方向奋力前行,可人生总是有那么多的纷繁杂扰,容易让我们迷失在了前进的路途中,丧失了对于拥抱阳光的信念。
对于生活,阳光得久了便会有更多的人去关心与亲近你,阴暗得久了越来越多的人也就会离你远去。人与人的相处大多需要阳光般的暖意,就算是独处也需要阳光般的惬意。没有人会长时间地在意你生活得有多么糟糕,如果说短时间的在意叫做怜悯,那么长时间的在意或许就是一种鄙视。不要过多地倾泻你生活中的阴暗,不要让生活的压力变成前进路途中无尽的埋怨,压抑得久了、困顿得久了,不妨宣泄于山水、纵情于笔墨,琴瑟笙箫、知心朋友,总有一方可以寄托你的愁思。
人这一生,无法预料到的事情太多,前进路途中总是有太多的惊喜与惊吓,我们哭过、笑过,悔恨过、反思过,无论如何,这一生的时间仍然不增不减,不曾因你的伤心难过悲悯地停下细腻的脚步,不曾因你的喜乐欢笑慷慨地馈赠珍贵的礼物。
时间对于每个人的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我们无法也没有时间去理论,去从它吝啬的手中争取到任何的施舍。正是时间的有限,才造就了我们潜力的无限,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大可以发挥无限的潜力,去追寻生命的阳光。看着那易逝的时间,我们没理由去伤心难过,自己的路需要自己去照亮。放下那无尽的埋怨,打消那不劳而获的心机,只管在那前进路途中披荆斩棘,或许只有这样,时间会许你一世幸福!
向阳人生,把心扉打开,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任阳光普照,让我们的日子溢彩流光。
篇8:人生感悟优美散文
“人生,犹如一场旅行,有时候,可以放慢脚步。一本书,一次光合作用,卸下心中的负累,诞生美好的力量。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身心的光合作用,带我们发现更好的风景。和我一起,读本好书,开启你的光合作用,让我们在阅读中,发现世界。”这是赵又廷的,一段读书公益广告。每次看来,都有感动,不仅仅是赵又廷的温文儒雅的演绎,更多的是阅读的魅力,此情此景,不引共鸣,都难。
在一本书,于文字里,发现不同的世界,发现不同的自己,引发最美的光合作用。阅读一本书,一段文字,更或一句话,沐浴一场花开花落时,聆听光阴的诉说。那从前的,那明天的,都在一行一行的文字里,静静流畅,安然地放下负累,坐卧一场梦里水乡。
你不是一人,那么多伙伴,一起走进书的梦幻岛屿,划过蓝蓝的水,踩过朵朵的云,那愿望树下是可爱的蘑菇小房子,是曾经的童年,是曾经的回忆,它生长在这一片葱绿中,沐浴阳光雨露,等候岁月中的我们,可以在茶饭闲话时,落座一段文字,进行最美的'光合作用。
读过一程山山水水,共鸣一窗明净的故事,发掘最美好的记忆,进行一场心悦的光合作用。人生有许许多多的印记,留痕于生命的纸上,合着一行字,寻找前世之旅,寻觅星星点点的美好。
读一本好书,读生命里机遇,于缘分的使然,放慢脚步,开启一扇窗,打开一扇门,触摸心尖滴点温柔,借着阳光,开出一朵灵魂的花。读了其中,抚平坎坎坷坷,排序经年的黑与白,或者感受心深处的希翼,穿越了那些年,重温人生那段传奇,再回去,再回眸,一切可以留住,可以重新开始,那该多好!
学着书香持自华,读一读,一段段花絮落入,忙碌中,平静了心思,抚慰了孤寂,不想具有多少涵养,不想丰富多彩多少智慧,只是偶尔可以放慢生命的快拍,静一些,慢一些,让曾经的你,想留住的,可以在掌心温暖那一季风景,而已!
岁月如梭,匆匆那年,宛如过往云烟,流年似水,一直无情而逝。忙忙碌碌的日子,忘记了很多珍惜的,许多存储的,一并深藏了起。只是为了生活奔波劳碌,如若书香而至,就放下一切,读一本书,阅一段文字,思一下这些年的风景,试着动容一夕,感动一朝,捻落花雨无数。
读人生书页,写生命的故事,滑落春雨绵绵的柔和,不急不躁,不哀不怨,不退不缩,静水流深,淡淡的说,浅浅的笑,于一本书里,嗅着香息,蔓延美好,氤氲一天又一天!
那相约阅读中,依偎辞海,进行一场光合作用,发现另一个世界的自己,去调色生活的颜色,可好?
篇9:人生感悟优美散文
每个季节都有诗意的芬芳,每段时光都有温情的暖。光阴流转,从朝霞到日落,从春花到冬雪,起落浮沉的人生,交织轮回的岁月,最美的光阴,总是在红尘最深处,绚烂一泽安暖、温馨的明媚。
喜欢静静的伏在桌前,细数着岁月的温良,写下一行行干净的文字,借着光阴给予的静好,兀自清欢。抬头,便是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一片和煦的温暖。
案几上的花瓶已经空了许久,瓶口已经落了尘。没了盛开的花束,虽然少了些鲜艳和生动,但也不用再打理,只守着一份闲适,倒也别是一番好处。
窗外,一条清静的小径,薄薄的雪稀稀疏疏的覆盖着行人走过的痕迹。不知道有多少花开花落,曾经在这里留下难忘的刻骨铭心;也不知有过多少成双成对的脚印,从这里走出去,然后从此分开。
世象万千,有些时候,人和人之间,犹如隔着一层永远也不会捅透的纱。凡尘里的故事,似乎有着太多的相似,只是谁也不想过早提出散场的结局。
北方的冬天,远离尘世的喧嚣,一炉火就是极好的暖了。烧一壶沸腾的热水,沏一壶清静的茶,沉下几颗繁杂的思绪,浮上一片静谧的安宁。杯中的厚重,浸泡着尘世的薄凉和沧桑;入口的清淡,品尝着日子的平淡和安详。
岁月里,寻一婉真情的幽香,淡淡的温暖,在经年的过往里,拥着人生的漫长,轻吟浅唱。一场落尽的花事,飘去落在风中的荒凉,清心以对,搁浅往事的忧伤;一份岁月的唯美,盈一抹淡然的微笑,走过寒凉的风景,相安无言的惆怅。
生命里,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遇见,不必在最美的年华,无论早晚,只要灵魂不再孤单,自深情的那一刻起,便将余生溢满幸福,让年华开满绚烂。从此,光阴含笑,岁月静好。
岁月的葱茏,总是在薄情的世界里,承受着无情的悲欢离合。有时候,不得不接受那些无法挽回的现实,但命运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对于生活,真正想要的无需太多,一份真诚的爱,一份简单的暖,就够了。
光阴里,总有一些轻轻的柔软,似乎在等待一场华丽的雨落,好让昨日的梦呓,留下一笺岁月的留白。于是,一痕浅墨,便带着一份芬芳的执念,将一份经年的懂得,邀进一季行走的梦里。
生命是一场不断前行的历程,每一季岁月的花落花开,都会让你在生命的释放中,越来越多的拿出心底的善良和真诚,充满年华的丰盈;每一段时光的流逝,都会载着你走过命运的山高水长,摇落一树尘世繁杂的烟雨,相守一份平静、淡然的安宁。
日子,因简单而平静;生活,因平静而安宁。其实,生活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诗和远方,一杯茶,一本书,一段时光,一份无悔和一颗温暖的心,便可在简单和宁静中,写满岁月的芬芳。
篇10:人生没有如果优美散文
人生没有如果优美散文
纳兰性德曾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句话,虽然讲的是感情,但是事实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生,如何只如初见,就像是世上从来没有如果,就只剩下结果。或许每个人都会变,在不知不觉中,随着环境的改变,时间的流逝,经历事情的不同,或许无形之中就变了,思想变了,性格变了,思考的问题也变得不一样了。
突然这么一想,发现自己好像也变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微博微信关注的东西变了,与人聊天的内容变了,发表心情时的语言组织形式变了,就连看的书的类型也变了,曾经感兴趣的,现在再去看,怎么都提不起那种兴趣了,上学期还喜欢看的书,现在一点都看不下去了,上学期还特别关注的那些心情文字,现在也都一翻而过看着完全没感觉了。
就只是过了一个寒假而已,曾经自己心情愉悦时候心情压抑的时候都爱看的心情文字,愉悦时越看觉得心情越好,压抑时越看觉得心情越压抑,但是却喜欢着这种感觉,也从来不刻意去阻止自己,为什么一个寒假之后就变得完全没感觉了。
曾经,自己是一个极其不善言辞的`人,不会发表心情,不会与人交流,我不知道曾经的自己是怎样发泄心情的,只知道从某一刻起,疯狂地爱上了伤感文字,感觉它们就自己存在于我的骨子里一样,不需要我刻意去想,不需要刻意去组织言语,不需要想怎么表达,心情压抑的时候它们就自己跑出来,甚至可以信手拈来,即使有时候什么事都没有,也可以触景生情那些伤感文字也可以自己从脑袋中蹦出来,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学习古诗文鉴赏时经常用到的那个触景生情到底是怎么生出来的,触景生情究竟是怎样一种心情。
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感觉现在的自己好陌生,再也没有那些伤感文字无意间涌上心头了,再也没有心情去看伤感心情了,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或许,真的变了。
大家都在说,不想变成那个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但是经历了那么多之后,好像却都变成了那种人,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自己。
不想,却又无法逃避它的到来。
或许,这就是现实的无奈吧,经历了现实的洗礼,曾经的幻想就完全破灭了。但是对现在的自己来说,那些也只是曾经,即使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那个人,却还是不得不继续面对这样的自己。
或许这就是人类的成长,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终究变得强大,不管曾经的自己有多么脆弱。或许我们在第一次经历的时候还太过懵懂,不知道如何面对,只是在傻傻地等待暴风雨自己过去,但是经历的多了,就在不知不觉中变了,我们学会了在风雨中跳舞,或许,这,就是生活吧。
生活,总是给我们带来出其不意的惊喜,总是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世界,经历不同的经历,又不知是好是坏,却又只能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不管结果怎样,都要自己去承受。
篇11:诗词人生优美散文
诗词人生优美散文
“诗者,吟咏情性也。”这是南宋著名诗论家严羽对于诗的本质特性的概括。其实,早在严羽之前,南朝刘勰就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北宋黄庭坚也在《书王知载〈胊山杂咏〉后》中说:“诗者,人之情性也”。
我的意识里,只知道最早的诗论应该是“诗言志”,而与“诗言志”相对立的就是“诗缘情”。记得开始看楚辞的时候,很是喜欢诗里面的一些名句,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些诗句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格,在那个时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楚辞开启了我的文学之路。
后来,更是喜欢去读唐诗,甚至会品味一些韵律和谐的诗句给自己带来的那份高雅的感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一边吟咏着李白《将进酒》的诗句,一边感受着诗句中的豪情逸兴与那种通达的情怀。或者,沉浸在王维的《相思》里,写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句,悄悄地放进同桌那位女同学的某本书里,让饱满的情怀随着心跳而飞翔。
后来,缘于李清照的《一剪梅》,我就对宋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还连带着读过一些元曲小令。读得多了,不知不觉间,我倒是对那些词牌名产生了一种兴趣。其实,那时候,所谓的词牌名对于我来说纯粹是一知半解呢,就像我根本不知道《西江月》与《西湖月》有什么区别,我感兴趣的无非是这些词牌名为什么会有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而且一个个读起来仿佛都有各自的内涵。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曾经用不同的词牌名嵌入诗中给每个女同学写一首藏头诗,一度被传诵,但是,我却写不好一首富有韵律的诗。
“作词之难,上不似诗,下不类曲……浅者深之,高者下之,处于才不才之间,斯词之三味矣。”当我在读了吴梅在《词学通论》中说的这番话之后,才真正地领悟到作词之难,也不得不感慨自己在填词方面的欠缺,同时,庆幸自己不是生活在古代。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个词句就是我最先接触到的宋词,我喜欢读这样的词句,为了让自己懂得更多,就自学一些词的知识,比如令、引、近、慢,比如单调、双调,比如过片……
曾经,想步刘禹锡的后尘,模仿《忆江南》的韵味,填一阕词,遗憾的是,那时候闭门造车的我根本摸不到词的门楣,因而,所填之词往往平仄声律错得离谱,不是落韵就是出律。
或许是男人的本能吧,最后还是喜欢读豪放风格的长短句,去品味那种酣畅淋漓的意韵,但自己不会填词,读起来始终觉得少了一种抑扬顿挫的音律美,甚是遗憾。
当心有千千结时,也会沉浸在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的`婉约中,或怨艾在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的离愁别恨里。那一刻,突然想,往后自己心仪的女子必定精通诗词音律,而且带着一身书香,是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
有了这个愿景,因而,我的思想里就深深地烙下了锦心绣口的千古才女李清照、曲曲断人肠的朱淑真、千般哀怨化作一曲《钗头凤》的唐婉,她们三个人的影子,慢慢地被我融合在一起,仿佛生长在我的脑海之中。我读着她们凄婉又绚丽的词,在那些柔美的词韵里寻找一份如水如烟般的思想,而后,在她们丰富的神韵中寻觅一份千百年来雷同的相思。
唉!望不穿的流年里,我徘徊在芬芳的词圃中,一旦有了相思,真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是词婉于诗了。
不知不觉间,我就这样迷上了诗词,或者说,是迷上了会写诗填词的女子。总是想,在每一个生活的季节里,怀一缕淡然的心情,和心爱的人儿一起乐山乐水,然后,给她画一张笑脸,放进她写给我的那阕属于我的《兰陵王》里,吟咏着“御瑟年华,白首后,更姣姣。”,慢慢沉淀一份人生的眷念。
源于骨子里的喜欢,尽管填不好词,慢慢地,我也就懂得了词境必须以自然为宗旨才会有品味,也懂得了自然不可以过分雕琢才会有超逸的词句,也明白了咏物之类的雅词当存一份心的寄托;懂得了短令宜蕴藉含蓄,才会相互契合而落地生根,懂得了长调当重章法,才会前后映衬而相得益彰。但遗憾的是我始终悟不出一份人生哲理,意大境小也好,境大意小也好,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寂寥地体会那种“独上西楼”的惆怅感觉。
其实,不光是读唐诗宋词,读诗经也一样能够令我产生一种别致的情性。我一直认为,《十五国风》就是一个诗经的时代,里面所有的情诗都是一种情性的表白。就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人生一世太匆匆,相逢恨晚,我自然达不到这般情性的巅峰。
我也曾写过诗,但总觉得那不应该叫诗,或者说,那是一种心情的呐喊,诗不像诗,词不像词。
没有接触幻尘烟,不能说她就是诗心。而当真正接触她,听了她对于诗词独到的见解以后,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灵动的她俨然一个“不栉进士”,集天地之间所有的钟灵毓秀于一身。她如同一阕词,或者说,是身入词境,以诗入词。
是的,我始终以为谙熟诗词的女子必定是睥睨天地之间的存在。可以想象,她俯仰山水之间,轻吟浅唱,长袖善舞,或操古风之雅,或吟清越之曲。
幻尘烟绝对是个爱读书的女子,哪怕去一间幽静的咖啡馆打发午后那份慵懒的时光,她也不忘带上那本《人间词话》。我的思想里,但凡爱读书的女子必定美到极致,可以想象,无论她走到那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我曾和幻尘烟说过,爱读书的你如同一杯散发着淡淡香气的清茶,你根本不用施脂粉,也暗自盈香。我说,你风姿绰约,自然秀色可餐,这也许就是一个女子的风情所在吧。
仿若一阕婉约的词,在我的眼里,幻尘烟就是一个安静的女子,那种内在的气质,那种幽雅的谈吐,有一股自然的韵味。举手投足间,她那份清丽脱俗的仪态根本无需刻意去修饰,总是似水一样柔软,静的端庄、动的优雅。很多时候,看着她,我真的有一种错觉,仿佛她就是一阕花间词,那种千姿百态的神韵,那种柔婉之美,迷人至极。
我曾说,写诗填词的幻尘烟,如莲一般静心,如诗一般高洁。对于幻尘烟来说,烟火生活就是诗行,精致的她可以把生活过得诗意盎然,过得清新绮丽。
无数个夜晚,我总是会想象,写诗的她端坐窗前,莲般凝练、深邃的模样,有时候,我会想,当窗外脆生生的绿和幽深深的香掠过窗前,溢满她的案头时,会不会撩拨起她那缕诗情?
无数个夜晚,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电脑前面坐得久了,我就会走到阳台上,望着远方的夜空,微微地闭上眼睛,那一刻,我仿佛能够看到她衣服上那朵素雅的莲花,高洁而低调,深远而简单。
尽管读了大量的词曲,但去年我才明白,原来古诗词可以倾诉自己那份衷肠。“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我仿佛看见某个特定的场景里,你在填词,我为你绾青丝,诉绝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三句诗词来形容人生的三种境界,我想,这应该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有时候,人生亦如莲,水面上那朵莲花的美丽绽放,就取决于吸收的养分。如同诗词,肚子里没有养分,怎么懂得“诗言志,歌咏言”呢?
幻尘烟是一个书香女子。书香女子往往充满着一种灵性美。她,词一般的婉约娟秀,水一般的风情万种,花一般的赏心悦目。她就是一朵莲花,她绽放的美丽,来源于她的诗词,来源于她吸收的养分,来源于她对自己的不断塑造。
我仿佛看见,在静谧的图书馆,她静静地坐在一隅,读着辛弃疾恢弘大气的词句,感叹他文韬武略却无力报国的悲痛。这一刻,整个世界都是她的,而书中没有虚伪,只有一份惬意。
我明白,诗词对于幻尘烟来说,在于其心灵,在于其神韵。她的心中仿佛有一把五弦琴,只要她喜欢,随时都可以发出清风明月般的音律,这样的音律,来自于她那份浓浓的江南情怀以及她对于东方神韵的一份情结。抑或说,她就是从楚辞、从宋词里走出来的一个女子。
对于一个喜爱写诗填词的女子来说,读书是组成她生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昨天,我向她问了一些关于诗词的问题,幻尘烟和我说,对于词人,她只欣赏辛弃疾,她说,辛弃疾戎马一生,既能书写豪迈之词又能书写婉约之调。她还说,如果将诗比作公子的话,那么词就是女子,曲就是优伶。“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豪迈又不乏细腻的词句谁不喜欢呢?幻尘烟如是说。
诗意的女子果然如一坛陈年的女儿红,初尝即令人陶醉,若再论诗词,自然愈加芬芳……
【苏东坡的奔放人生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2.恬淡人生优美散文
3.豆腐人生优美散文
7.苏东坡诗词
9.离家优美散文
10.赏月优美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