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喜达行在所其三》翻译及赏析

《喜达行在所其三》翻译及赏析

2023-12-18 08:30: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gdm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喜达行在所其三》翻译及赏析,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喜达行在所其三》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喜达行在所其三》翻译及赏析

篇1:《喜达行在所其三》翻译及赏析

杜甫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前言】

《喜达行在所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是唐至德二载(757年)杜甫逃出长安抵达凤翔行宫之后对自己历险突围的回忆。他刚刚脱离了叛军的淫威,一下子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生活中这种巨大的转折在心底激起的波涛,使诗人简直不能自已。于是借诗表达一种极致的感情。虽然题目里有“喜达“二字表现最终的心情,但回忆中的故事依然悲壮而沉重。这三首诗都是欲扬先抑的结构,章法谨严,笔力苍老,到达行在所前与到达行在所后对比鲜明,体现了杜甫分明的爱憎和坚定的褒贬之情。

【注释】

1、这是脱险后的回思,凭谁报,是说如果间道时死去,也无人报信。黄生云:“起语自伤名位卑微,生死不为时所轻重,故其归也,悲喜交集,亦止自知之而已。”甚确。按韩偓《息兵》诗:“正当困辱殊轻死,已过艰危却恋主。”心情与此相似。

2、太白雪,指行在所在地凤翔的太白山,最高峰拔海四千一百一十三米,山顶终年积雪。武功天,指陕西的武功县。《三秦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此二句是说到此才得复见汉家天日。

3、国家兴复有望,故置身朝班,觉影静而心苏,不似在乱军中时之眼穿而心死,苏是苏醒、苏活。七校,指武卫,汉武帝曾置七校尉。

4、“中”字,这里读去声。浦起龙注:“七八结出本愿,乃为喜字真命脉。”又云;“文章有对面敲击之法,如此三诗写喜字,反详言危苦情状是也。”

【翻译】

如果在敌国死去,也无人报信。回到自己国家终于有人怜惜自己了。到这里才能复见汉家天日,庆幸能见到太白、武功山。置身朝班才觉影静而心苏,不似在乱军中时之眼穿而心死。如今大唐国家社稷,一定振兴有望。

【赏析】

第三首开头劈空而至。一开始便假设了自己的'死,死且无人知晓,是多么的惨淡,但未曾想到自己居然生还,足堪“自怜”。而“犹瞻”再次表达杜甫的“侥幸”和欣喜。“影静千官里”指自己暂时恢复了平静的生活,和众朝臣一样侍奉天子,王夫之评价此句“写出避难仓皇之余,收拾仍入衣冠队里一段生涩情景,妙甚。非此则千官之静,亦不足道也。”“七校”是汉代的七种校尉,这里也代指朝廷百官。而“心苏”一个“苏”字更是振起全篇。最后“新数中兴年”既是对自己报效朝廷的期望,也是对朝廷能够自振的期望。

篇2:《喜达行在所》全诗翻译赏析

《喜达行在所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这两句是说,诗人到凤翔后,任左拾遗(讽谏皇帝的官),身到整肃的朝班,奔波初定,不禁精神顿爽,有如“心苏”,表现出奔窜跋涉后内心的舒坦和欣慰。

出自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之三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①影静:犹言安静、平静、肃穆。

②千官:泛指文武群臣。《荀子·正论》:“古者,天子千官,诸侯百官。”

③心苏:犹言安心、放心、舒心。

④七校:泛指武官。《汉书·刑法志》:“京师有南北军之屯,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

⑤行在所:朝廷在外临时驻留之地。

参考译文

如果在敌国死去,也无人报信。回到自己国家终于有人怜惜自己了。到这里才能复见汉家天日,庆幸能见到太白、武功山。置身朝班才觉影静而心苏,不似在乱军中时之眼穿而心死。如今大唐国家社稷,一定振兴有望。

赏析

唐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杜甫冒险乘隙逃出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在凤翔的唐肃宗。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朝廷临时所在地(行在所)。当年五月十六日,唐肃宗拜杜甫为左拾遗,这三首诗便是杜甫作左拾遗以后不久痛定思痛之作,因此第三首有“影静千官里”的话。

开头劈空而至。一开始便假设了自己的'死,死且无人知晓,是多么的惨淡,但未曾想到自己居然生还,足堪“自怜”。而“犹瞻”再次表达杜甫的“侥幸”和欣喜。“影静千官里”指自己暂时恢复了平静的生活,和众朝臣一样侍奉天子,王夫之评价此句“写出避难仓皇之余,收拾仍入衣冠队里一段生涩情景,妙甚。非此则千官之静,亦不足道也。”“七校”是汉代的七种校尉,这里也代指朝廷百官。而“心苏”一个“苏”字更是振起全篇。最后“新数中兴年”既是对自己报效朝廷的期望,也是对朝廷能够自振的期望。

篇3:喜达行在所 赏析

他刚刚脱离了叛军的淫威,一下子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生活中这种巨大的转折在心底激起的波涛,使诗人简直不能自已。

冒死来归,“喜达行在所”,是应该高兴的时候了,可是诗人仿佛惊魂未定,旧日在长安近似俘虏的生活如历目前:“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凄凉”、“愁思”,那是怎样一种度日如年的生活呵!倏而,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今日”:“生还今日事”。今日值得庆幸;可是“生还”也只有今日才敢想的事啊!昨日在山间小路上逃命的情形就在眼前,那时性命就如悬在顷刻之间,谁还会想到“今日”!“间道暂时人”,正回味着昨日的艰险。诗人忽而又转向眼前“中兴”气象的描写:“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这两句用的是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室的典故,南阳,是刘秀的故乡。刘秀把汉王朝从王莽篡政的逆境中恢复过来,不正如眼前凤翔的.景象吗?中兴有望,正使人欣喜至极。然而诗人却“呜咽泪沾巾”,哭起来了。这啼哭正是极致感情的体现,是激动和喜悦的泪水。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的结构,东一句,西一句,似乎零乱而不完整,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运用这种手法倒是比较适合表现生活实际的。诗人九死一生之后喜达行在所,感情是不平常的。非常的事件,引起的是非常的感情,表现形式上也就不同一般。在杜诗其他篇章中亦有这种情况。如《羌 村》,诗人写战乱与家人离散,生死未卜,突然的会见,使诗人惊喜万状:“妻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本来应该“喜我在”,生应当喜,怎么反倒奇怪了呢?说“怪”,说“惊”,说流泪,正是出乎意外,喜极而悲的情状。这首诗也是如此。所以宋人范温《潜溪诗眼》说:“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诗人真实地表达了悲喜交集,喜极而悲的激动心情。看来参差不齐,实则错落有致,散中见整。诗人从变化中求和谐,而有理殊趣合之妙。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以上这篇喜达行在所三首 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4:喜达行在所 赏析

杜甫

其一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其二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其三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喜达行在所三首背景:

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四月,杜甫冒险乘隙逃出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在凤翔的唐肃宗。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朝廷临时所在地(行在所)。当年五月十六日,唐肃宗拜杜甫为左拾遗,这三首诗便是杜甫作左拾遗以后不久痛定思痛之作,因此第三首有“影静千宫里”的话。

喜达行在所三首字词解释:

⑴诗题从《文苑英华》,其他各本无“自京窜至凤翔”六字。行在所,指朝廷临时政府所在地。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迁凤翔,为临时政府所在地。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谓所居为行在所。”

⑵首二句说明冒险逃归之故。岐阳,即凤翔,凤翔在岐山之南,山南为阳,故称岐阳。凤翔在长安西,故曰西忆,信,是信使或信息。自去冬陈陶斜之败,杜甫急待官军再举,故希望那边有人来。“无人遂却回”,无人二字读断,是说天天盼有人来,能得到一点消息,但竟没有人来。遂却回,是说于是决意逃回来。却回二字连读,却过、却出、却入、却到、却望、却去、却寄等,皆唐人习惯语。却字有加重语气的作用。

⑶此二句写逃窜时的紧张心情。向西走,向西望,故当着落日。一面走,一面望,望得急切,故眼为之穿。当时逃窜是很危险的,一路之上,提心吊胆,所以说“心死著寒灰”。就是心部凉透了的意思。著,置也。《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同可使如死灰乎。”

⑷此二句写拼命逃窜之状。一路之上,重重烟树就好像在招引着自己向前奔。远树迷蒙,故曰雾树,正因是远树,人望树行,有似树之相引,一本作“茂树”,“茂”字便死。连山,即太白山和武功山,是将到凤翔时的标志。“忽”字传神,真是喜出望外。

⑸此二句写初到时亲友的慰问。以上六句,便是“辛苦”的实际。李因笃云:“抗贼高节,而以老瘦辛苦四字隐括之,所云蕴藉也。入后贤手,必自诩不置矣。”

⑹这两句追忆陷安史叛军时苦况。入夜则愁闻胡笳,当春则伤心汉苑(如《哀江头》所云)。汉苑是以汉比唐,如曲江、南苑等地。

⑺此二句是倒叙。活着回来,这只是今天的事情,因为昨天还在逃命,随时有作鬼的可能,“间”读去声。间道,犹小道,指由僻路逃窜。暂时人,谓生死悬于俄顷,见得十分危险。

⑻这两句是上三下二句法,写所见朝廷新气象。借古喻今,以汉光武比唐肃宗。《后汉书・光武纪》:“更始(刘玄)以光武(刘秀)行司隶校尉,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一如旧章。三辅吏士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宫威仪。”又:“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春陵郭,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光武南阳人。

⑼中兴有望,故“喜极而悲”。当歌而哭,当喜而悲,似乎反常,故曰翻倒极。黄生云:“七八真情实语,亦写得出,说得透。从五六读下,则知其悲其喜,不在一己之死生,而关宗社(国家)之大计。”按谢I《始出尚书省》诗;“还睹司隶章,复见东都礼”,亦用汉光武事,但两句一意,未免合掌。于此可见杜诗用事之精密。

⑽这是脱险后的回思,凭谁报,是说如果间道时死去,也无人报信。黄生云:“起语自伤名位卑微,生死不为时所轻重,故其归也,悲喜交集,亦止自知之而已。”甚确。按韩《息兵》诗:“正当困辱殊轻死,已过艰危却恋主。”心情与此相似。

⑾太白、武功,皆山名,在凤翔附近。太白山最高峰拔海四千一百一十三公尺,终年积雪。《三秦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此二句是说到此才得复见汉家天日。

⑿国家兴复有望,故置身朝班,觉影静而心苏,不似在乱军中时之眼穿而心死,苏是苏醒、苏活。七校,指武卫,汉武帝曾置七校尉。

⒀“中”字,这里读去声。浦注:“七八结出本愿,乃为喜字真命脉。”又云;“文章有对面敲击之法,如此三诗写喜字,反详言危苦情状是也。”

篇5:杜甫《喜达行在所其二》赏析

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赏析

愁思胡笳夕, 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 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 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 呜咽泪沾巾。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极致的感情。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乘隙逃出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在凤翔的肃宗。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朝廷临时所在地(“行在所”),并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他刚刚脱离了叛军的淫威,一下子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生活中这种巨大的转折在心底激起的波涛,使诗人简直不能自已。

冒死来归,“喜达行在所”,是应该高兴的时候了,可是诗人仿佛惊魂未定,旧日在长安近似俘虏的生活如历目前:“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凄凉”、“愁思”,那是怎样一种度日如年的生活呵!倏而,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今日”:“生还今日事”。今日值得庆幸;可是“生还”也只有今日才敢想的事啊!昨日在山间小路上逃命的情形就在眼前,那时性命就如悬在顷刻之间,谁还会想到“今日”!“间道暂时人”,正回味着昨日的艰险。诗人忽而又转向眼前“中兴”气象的描写:“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这两句用的是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室的典故,南阳,是刘秀的故乡。刘秀把汉王朝从王莽篡政的逆境中恢复过来,不正如眼前凤翔的景象吗?中兴有望,正使人欣喜至极。然而诗人却“呜咽泪沾巾”,哭起来了。这啼哭正是极致感情的体现,是激动和喜悦的泪水。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的.结构,东一句,西一句,似乎零乱而不完整,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运用这种手法倒是比较适合表现生活实际的。诗人九死一生之后喜达行在所,感情是不平常的。非常的事件,引起的是非常的感情,表现形式上也就不同一般。在杜诗其他篇章中亦有这种情况。如《羌 村》,诗人写战乱与家人离散,生死未卜,突然的会见,使诗人惊喜万状:“妻拏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本来应该“喜我在”,生应当喜,怎么反倒奇怪了呢?说“怪”,说“惊”,说流泪,正是出乎意外,喜极而悲的情状。这首诗也是如此。所以宋人范温《潜溪诗眼》说:“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诗人真实地表达了悲喜交集,喜极而悲的激动心情。看来参差不齐,实则错落有致,散中见整。诗人从变化中求和谐,而有理殊趣合之妙。

篇6:李白《行路难》其三翻译赏析

李白《行路难》其三翻译赏析

读李白的《行路难》,应抓住一个中心主题、主调,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断地从他的诗中流露出来。

《行路难》其三

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注释:

①“有耳”句: 引用尧时高士许由不受尧的官位,不愿听尧封官的话,而去洗耳的故事。《高士传》:“许由耕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之滨。”颖川水,淮河最大的支流,在安徽、河南两省。

②“有口”句:用殷末伯夷、叔齐兄弟不食周粟,采薇饿死的典故。《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伯夷、叔齐闻周武王伐纣,叩马而谏,隐于首阳山(在今河南省偃师县),采薇蕨而食,终于饿死。

③含光:含藏美德。混世:混迹世上。贵无名:虽贵但无名望。

④殒身:死亡。

⑤“子胥”句:春秋时吴国大臣伍员(字子胥)立有大功,后被吴王赐死,弃其尸于吴江中。《吴越春秋》:“伍子胥谏吴王不听,吴赐属镂之剑,子胥伏剑而死,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之器(皮囊),投于江中。”

⑥“屈原”句:战国时楚国忠臣三闾大夫屈原,由于受到靳尚等人谗言陷害,被楚怀王放逐。屈原乃作《离骚》等篇以表明志向,后投入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自尽。

⑦“陆机”句:西晋陆机有才能,文章冠世。后为成都王司马颖平原内史。司马颖率军讨长沙王,以陆机为后将军,与王粹等战于鹿苑,陆机宫大败。宦官孟玖乘机谗言,遂被杀害,事见《晋书》。

⑧李斯: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人,秦始皇任为丞相。曾表白自己说:“斯乃上蔡布衣,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税驾也。”后被赵高进谗言杀害。税驾:解下驾车的马匹休息。税:解脱。苦不早:苦于不早一些。

⑨“华亭”句:陆机被杀害时,在刑场上叹息说:“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华亭,在今江苏省松江县,陆机兄弟曾游历此地。唳,鸟类高亢的鸣叫。讵(ju 去声),岂。

⑩“是蔡”句:李斯被赵高陷害,全家被斩于咸阳市,临刑时对其子说:“吾欲与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不可得矣。”

⑪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吴郡吴(今江苏省吴县)人,性旷达,喜优游,时人称为达生。

⑫“秋风”句:张翰曾在齐王司马冏(jiong 上声)执政时任大司马东曹掾。忽一日见秋风刮起,顿时思念故乡吴中的菰(gu 阴平)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千里以要名爵乎?”遂辞官归隐江东故居。后司马莼败亡,当时人都称赞张翰识时机。有人问他说:“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名耶?”张翰回答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晋书·张翰传》载,张翰为齐王冏大司马东曹掾时,看到秋风吹起,想念家乡吴中的孤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认为人生最可贵的是适意,不能为了名利而在千里之外做官,因此便辞官回去。不久,齐王冏失败,张翰因走得早,没有受到株连。他曾对别人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白这两句诗是希望自己能如张翰一样,任性自适。看透了世路坎坷之后,胸襟旷达洒脱,连追求千秋万古声名,也不再放在心头。诗句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志不得伸、才不能用的苦闷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译文1:

别学许由颍川洗耳,别学伯夷与叔齐去首阳山采蕨吃,别做有名气的隐士。

不如和小百姓混在一起,连清名也不要,多爽快!

翻翻历史书,功成不退的那就叫:死得快!

伍子胥冤死了吧?屈原冤死了吧?陆机冤死了吧?李斯也是冤死的!

临死才想起鹤鸣好听,临死才想起打猎有刺激,晚了!

看看张翰这小子多潇洒!官做得不开心,就回家烹菰菜、莼羹、鲈鱼脍,生活多滋润!

说什么千秋万代的名气,去,来杯酒先!你不喝?别后悔!

译文2:

看那些高风亮节的古人们,我无意去追寻他们的足迹,终南捷径终归不是我辈所图。许由、伯阳以及叔齐都是前辈,有着崇高的风范,但大道无形、大音希声,人贵在无名,若是太出名,怕也是犯了戒,何必要人都知道你的清高呢?是不是非要证明你比世人都清高才会显得如何?我看那些功成名就而不激流勇退的古人,没有一个不是悲惨结局。伍子胥、屈原、陆机还有李斯等人就是见证。还是张季鹰了解人生真谛,管他日后名声如何,且让我再尽酒一杯!

简析:

这首诗吟咏伍子胥、屈原、李斯、陆机等古人的遭遇,他们都有功或名,但最后一个个却落了悲惨的下场,还不如学吴中的张翰,急流勇退,及早辞官归隐。本诗表明了作者旷达的胸怀、豪迈乐观的性格。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道:“读李诗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胡应麟《诗薮》评论说:“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

在《行路难》三首中,这一首用典最多。但是在这一首中,作者并没有以古人自比,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价甚至否定,表达出自己面对现实极其复杂的心情。

诗人首先否定了“ 许由颍川洗耳”和“ 伯夷、叔齐首阳采蕨”这两个为人称道的先贤故事。可以说是出语惊人。然后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朝廷黑暗腐败的时候,不妨和光同尘,默默无闻,但是,即使淡泊名利,也不能像伯夷、叔齐一样与当权者为敌,他们这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只能给自己招来祸患。

接着诗人又总结了自己在通读史书基础上得出的一个结论:“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为了证明这个结论,他先后历数了伍员、屈原、陆机、李斯四人因不知及时隐退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历史事实。然后以一句“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抒发自己对这四人的悲惨遭遇的感概,同时劝诫人们不要恃才久居宦海。

在对诸多历史任务进行了否定之后,诗人找到了自己最为欣赏和羡慕的一个先辈,那就是“秋风忽忆江东行”的张翰。张翰能在身居高位时见秋风起而辞官归乡,最终得以免祸,这才是真正的处世旷达和纵任不拘。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能在宦海中全身而退,获得真正的自由。最终,诗人做出了自己无奈的总结:权且只顾眼前的欢乐吧,何必要在乎死后的名声呢?

怀才不遇是李白抒情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但是,写于前期的这类作品不过是恃才使气和表达功名未遂的苦闷而已。到《行路难》中,这种抒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诗人在长安的经历让他对现实看得更加清楚,反映在诗歌中,就形成了一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法做到独善其身。正是这种矛盾,使得李白的抒情诗歌感情复杂、思想深刻、波涛汹涌、气象非凡,读起来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李白行路难赏析

2.《行路难·其一》释义及赏析

3.李白《行路难》第三首

4.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鉴赏

5.李白《行路难》译文和赏析

6.李白《行路难》教案设计

7.李白行路难阅读答案

8.李白《行路难·其一》原文翻译赏析

9.李白《行路难》审美赏析

10.李白诗作《行路难》教学反思

【《喜达行在所其三》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1.放言(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2.李商隐《无题 其三》翻译赏析

3.村行杜牧翻译及赏析

4.丰乐亭游春·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5.行路难其三原文及翻译

6.饮酒其三翻译

7.山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8.郊行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9.《乙亥北行日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10.蓟门行其三唐诗原文

下载word文档
《《喜达行在所其三》翻译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