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元史·阔里吉思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元史·阔里吉思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2023-12-30 08:56: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叫小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元史·阔里吉思传》原文阅读及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元史·阔里吉思传》原文阅读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元史·阔里吉思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篇1:《元史·阔里吉思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元史·阔里吉思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原文:阔里吉思,性勇毅,习武事,尤笃于儒术,筑万卷堂于私第,日与诸儒讨论经史,性理、阴阳、术数,靡不该贯。尚忽答的迷失公主,继尚爱牙失里公主。宗王也不干叛,率精骑千余,昼夜兼行,旬日追及之。时方暑,将战,北风大起,左右请待之,阔里吉思曰:“当署得风,天赞我也。”策马赴战,骑士随之,大杀其众,也不干以数骑遁去。阔里吉思身中三矢,断其发。凯还,诏賜黄金三斤、白金千五百斤。

成宗即位,封高唐王。西北不安,请于帝,愿往平之,再三请,帝乃许。及行,且誓曰:“若不平定西北,吾马首不南。”大德元年夏,遇敌于伯牙思之地,众谓当俟大军毕至,与战未晚,阔里吉思曰:“大丈夫报国,而待人耶!”即整众鼓躁以进,大敗之,擒其将卒百数以献。诏賜世祖所服貂袭、宝鞍,及缯锦七百、介胄、戈戟、弓矢等物。

二年秋,诸王将帅共议防边,咸曰:“敌往岁不冬出,且可休兵于境。”阔里吉思曰:“不然,今秋候骑来者甚少,所谓鸷鸟将击,必匿其形,备不可缓也。”众不以为然,阔里吉思独严兵以待之。是冬,敌兵果大至三战三克阔里吉思乘胜逐北深入险地后骑不继马踬陷敌遂为所执敌诱使降,惟正言不屈,又欲以女妻之,阔里吉思毅然田:“我帝婿也,非帝后面命,而再娶可乎!”敌不敢逼。帝尝遣其家臣阿昔思特使敌境,见于人众中,阔里吉思一见辄问两宫安否,次问嗣子何如,言未毕,左右即引其去。明日,遣使者还,不复再见,竞不屈死焉。(节选自《元史·阔里吉思传》)

译文:

阔里吉思,性格勇猛刚毅,学习军事。尤其专心学习儒家学说。在自己的住宅内建造万卷堂,每天与文人学士讨论经书史籍,性命气理、阴阳、术教,没有不精通的。他娶了忽答的迷失公主,又续娶爱牙失里公主。宗王也不干叛变.阔里吉思率领一千多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十天就追上了他们。当时正是暑热天气,将要交战时,北风大起.手下的人请求等风过之后再战.阔里吉思说:“正值暑热天气,刮起大风.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于是策马投入战斗.骑兵们跟随在后.重创敌军,也不干带着几个骑兵逃跑了。阔里吉思身中三箭,.头发也被砍断了。胜利归来,诏令赐给他黄金三斤、白银一千五百斤。

成宗即皇帝位,封阔里吉思为高唐王。西北地区不安定,他向皇帝请求,愿意前去平定,经过再三请求,皇帝才允许。将要出发时,他发誓说:“如果不平定西北,我的坐骑马首不会向南。”大德元年夏天,在伯牙思一带遇到敌人,大家都说应该等到大军都到齐了,再与敌人交战也不晚。阔里吉思说:“大丈夫报效国家,怎能等待别人呢!”立即整埋队伍击鼓进军,大敗了敌人,擒获敌人将领士兵一百多人,进献给皇上。皇帝诏令赏賜给他世祖穿过的`貂袭,用过的宝鞍,以及丝绸锦缎七百匹、铠甲、戈戟、弓蓊等物。

大德二年秋天,诸王和将帅们共同商议防御边疆的事务,都说:“敌人往年冬天不出来,暂时可以在边境上修整士兵。”阔里吉思说:“不对.今年秋天巡逻侦察的骑兵来得很少,这就是所说的猛禽将要出去,一定会藏匿它的形影,防备不能放松。”大家以为然,只阔里吉思严阵以待,这年冬天,敌兵果然大批到达。阔里吉思和他们交战.三战三捷.阔里吉思乘胜追去.深入危险地段,后援骑兵不能及时赶到,他的战马摔倒而陷入敌阵.于是被敌人捕去。敌人引诱他投降.他严正表示绝不屈服。敌人又想把-个姑娘嫁給他。阔里吉思坚定地说:“我是皇帝的女婿,没有皇帝皇后当面下命令,怎么可以再娶呢!”敌人不敢再逼迫他。皇帝曾派遣他的家臣阿昔思特地出使到敌人境内,在众人之中见到了他,阔里吉思一见到他就问自己儿子情况如何,话还没有说完,周围的人就把他带走了。第二天,敌人把使者送回去,就没有再见到他,阔里吉思最后不屈而死。

篇2:《元史·孔思晦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元史·孔思晦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原文:

孔思晦,资质端重,而性简默,童丱时,读书已识大义。及长,授业于导江张翌,讲求义理,于词章之习,而弗为。家贫,躬耕以为养,虽剧寒暑,而为学未尝懈,远近争聘为子弟师。至大中,举茂才,为范阳儒学教谕。延祐初,调宁阳学。先是,两县校官率以廪薄不能守职,而思晦以俭约自将,教养有法,代去,学者皆不忍舍之。于是孔氏族人相与议:思晦嫡长且贤,宜袭封爵,奉祠事。状上政府,事未决。仁宗在位,雅崇尚儒道,一日,问:“孔子之裔今几世,袭爵为谁?”廷臣具对曰:“未定。”帝亲取孔氏谱牒之,曰:“以嫡应袭封者,思晦也,复奚疑!”特授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思晦以宗祀责重,恒惧弗胜,每遇祭祀,必敬必慎。初,庙毁于兵,后虽苟完,而角楼围墙未备,思晦竭力营度,以复其旧。金丝堂坏,又一新之,祭器礼服,悉加整饬。

又以尼山乃毓圣之地故有庙已毁民冒耕祭田且百年思晦复其田且请置尼山书院以列于学官朝廷从之三氏学旧有田三千亩,占于豪民,子思书院旧有营运钱万缗,贷于民取子钱,以供祭祀,久之,民不输子钱,并负其本,思晦皆理而复之。五季时,孔末之后方盛,欲以伪灭真,害宣圣①子孙几尽,至是,其裔复欲冒称宣圣后。思晦以为:“不早辨则真伪久益不可明,彼与我不共戴天,乃列于族,与共拜殿庭,可乎?”遂会族人,典故斥之,既又重刻宗谱于石,而孔氏族裔益明矣。元统元年卒,年六十七。

译文:

孔思晦,容貌端庄,姿态稳重,性格沉默寡言。在孩童时,读书就已能通晓大义。等到年纪大一点,就拜导江的张翌为老师,讲求文章的思想内容,对于文章的技法,他认为很浅薄而不刻意追求。(因为)家中贫困,(孔思晦)亲自耕田种地以自养,即使是严寒酷暑,学习也从不懈怠,远近的人家都争着聘请他做子弟的老师。到了大中年间,举荐孔思晦为秀才,并任范阳的'儒学教谕。在延祐初年,调宁阳任讲学。以前,两县的掌管学校的官员大概都因为收入微薄而不能坚守职责,可是思晦能俭省节约自养,并且教育培养学生有法,等到别人代替他,学生都不忍心离开他。这时孔氏族人相互议论:思晦是嫡长子而且贤德,应该承袭封爵,侍奉祠事。上报政府,但无结果。仁宗在位时,很崇尚儒道,有天问:“孔子的后裔现在是几世了,承袭爵位的是谁?”廷臣回答说:“未定。”

帝亲自拿出孔氏谱牒来看说:“应该承袭封爵位的是思晦,还怀疑什么?”特授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思晦因宗祀责任重大,经常害怕不能胜任,每遇祭祀,一定恭敬谨慎。当初,因战争宗庙遭毁坏,后来虽然经过修复,但角楼围墙未修完备,思晦竭力经营,来恢复原来的面貌。金丝堂坏了,又修复一新,祭器礼服一一整顿得有条理。又因为尼山是孔圣人的生长之地,原来就有宗庙,后遭毁坏,百姓冒犯耕种祭田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孔思晦恢复了祭田,并请求设置“尼山书院”,列入学官,朝廷接受了这个建议。三氏学原来有田地三千亩,后来被豪民霸占了;“子思书院”原有经营周转的钱万缗,借贷给百姓收取息钱,以供祭祀用,但时间长了,都不交息钱,还要亏本钱,思晦都进行了整理并且恢复了原样。五代十国时期,孔子家族后裔的人数已为数不少,有些人想要以假的族谱来代替真的族谱,害得孔子子孙的身份几乎都被剥夺了,于是,其他的后裔又想冒称宣圣的后代。思晦认为:“不早辨别真伪,时间长了,更不清楚,他与我不共戴天,将他们也列于族内,而在殿堂共同朝拜,可以吗?”于是会集族人,考核典故斥责他们,以后又在石头上重刻宗谱,孔氏族谱更加明确了。元统元年(1333)卒,享年六十七岁。

篇3:《元史星吉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星吉字吉甫,河西人。少给事仁宗潜邸。出为江南行御史台御史大夫。时承平日久,内外方以观望为政,星吉独持风裁。湖东佥事三宝住,儒者也,性廉介,所至搏贪猾无所贷。御史有以自私请者,拒不纳,则诬以事劾之。章至,星吉怒曰:“若人之廉,孰不知之,乃敢为是言耶!”即奏杖御史而白其诬。执政者恶之,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湖广地连江北,威顺王岁尝出猎,民病之。又起广乐园,多萃名倡巨贾以网大利,有司莫敢忤。星吉至王阖中门启左靡召以入星吉引绳床坐王中门西言曰吾受天子命作牧焉得由不正之道入乎王命启中门。星吉入,责王曰:“王骋猎宣淫,贾怨于下,恐非所以自贻多福也。”王谢之,为悉罢其所为。

至正十年,汝、颍妖贼起,会僚属议之,或曰“有郑万户,老将也,宜起而用之。”星吉悉以其事属郑。贼遣其党十千来约降。星吉与郑谋曰:“此诈也,宜受而审之可也。”果得其情,乃歼之。

诏令守江州。时江州已陷,贼据池阳,众皆欲走。星吉曰:“汝等皆有妻子财物,纵逃其可免乎?”乃贷富人钱,募人为兵,一日得三千人。乃具舟楫直趋铜陵,擒其渠魁周驴。

伺者告贼舰至自上流,顺风举帆,众且数十倍,诸将失色。星吉曰:“无伤也,凤势盛,彼仓卒必不得泊,但伏横港中偃旗以待,俟过而击之,无不胜矣。”风怒水驶,贼奄忽而过,乃命举旗张帆鼓噪而薄之,官军殊死战,风反为我用,又大破之。

时湖广已陷,江西被围,日久粮益乏,士卒咸困。或曰:“东南完实,盍因粮以图再举乎?”星吉曰:“吾受命守江西,必死于此。”众莫敢复言。有顷,贼乘大船四集,发矢射星吉,乃昏仆。贼素闻星吉名,不忍害,舁置密室中,至旦乃苏。贼罗拜,争馈以食。星吉斥之,遂不复食。凡七日,乃自力而起,北面再拜曰:“臣力竭矣。”遂绝,年五十七。

篇4:《元史星吉传》原文及翻译

译文:

星吉,字吉甫,河西人。年少时就在仁宗的`府邸中当差。精明敏捷,出任江南御史台御史大夫。这时,因久过太平年月,朝廷内外官吏都是看风头察颜色办事,而星吉则坚持纪纲。湖东佥事三宝住,本一介儒生,为人廉洁,对于贪的官污吏决不宽容。御史有私事求他,他不肯接受,于是御史写奏章诬告弹劾他。奏章呈上后,星吉大怒说道:“这个人为官清廉,谁不知道,你竟敢上诬告之词!”立即奏请对御史施以杖刑,昭雪三宝住之冤。因此,执政者讨厌他,调他出京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湖广地连江北,威顺王每年要出去打猎,老百姓认为这是一大负担。威顺王建立“广乐园”,集中了一些名娼、巨贾,牟取大利。地方官府也不敢得罪他。星吉到湖广后去拜见他,威顺王关了中门,开左边小门召他进去。星吉拉过椅子坐在威顺王中门西边,说“:我是受天子之命来此任平章政事,怎能从不正之道而入呢!”王命开中门迎入。星吉入府之后,谴责威顺王说:“大王打猎行乐,在民间招致百姓抱怨,这恐怕不是用来为自己谋福的好办法。”威顺王连忙感谢他的提醒,将其一些不正当作为全都废止。

至正十一年(1351),白莲教在汝、颍一带起义。星吉召集部属共同商议,有人说:“有个郑万户是位老将,应该可以起用。”星吉把各项事务均交给他负责。义军派二千人来约降。星吉与郑万户说:“这是诈降,应接受他们的投降,然后进行审查。”经审查,果然是诈降,就歼灭了他们。

朝廷令星吉守江州。这时江州、池阳已为义军所有。守城官军准备弃城逃跑。星吉对他们说“:你们都有妻子财物,你们逃走了,妻子儿女可免于难吗?”他向富户借钱来召募兵卒,一天就募得三千人。星吉又备造战船,直攻铜陵,俘获了义军首领周驴。

侦探报告说,有义军自上流乘舰顺风而下,数量比官军多数十倍。诸将惊恐失色,星吉说:“没关系,风势大,敌舰停泊困难,我们埋伏在港湾河汊内,等敌军过了我们再随后出击,无不取胜。”果如星吉所料,官军殊死战斗,大破敌军。

这时期内,义军已占有湖广,江西也被困,士卒都很疲惫。有人说:“东南方完好、粮食充足,为什么不据此图谋再次行动呢?”星吉说:“我们受命守江西,必须与江西共存亡。”不久,义军乘大船从各方面进攻,用箭射星吉。星吉中箭昏倒,为义军所俘。义军向来听闻星吉大名,不忍加害他,就把他抬到密室里,早上才苏醒过来。义军罗列而拜,争着喂他食物。星吉喝退了他们,于是不再吃东西。过了七天后,他挣扎着站起来,面向北方施礼说:“臣已经尽力了。”于是气绝,年五十七岁。

篇5:《元史赵孟頫传节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元史赵孟頫传(节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孟頫与阿刺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

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搜访遗逸于江南

遗逸:遗留隐逸者。

B.自杀者相属

相属:相连,相继。

C.以字呼之而不名

不名:不直呼名字。

D.不知其经济之学

经济:经营,管理。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D.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他看书过目成诵,写文章一挥而就;尚书省刚设立,他便承旨起草诏书,受到皇帝赞赏。

B.赵孟頫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元掀儿的父亲诬告他人,被诬告的人也已认罪,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心审理,真相大白,受到人们称赞。

C.赵孟頫见识过人,体恤百姓。他分析赵全案件,认为王虎臣难以秉公办理,不宜派去查案;劝阿剌浑撒里上奏免除百姓钱粮,得到皇帝应允。

D.赵孟頫文学、书画闻名天下,政治才华常被忽略。皇帝称赞他可与李白、苏轼相比,他的书法作品被天竺国视为宝物,政治才能却少被提及。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参考答案

10.D

11.C

12.B

13.(1)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2)(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参考译文

赵孟頫字子昂,自幼聪明敏捷,看书过目就能背诵出来,写文章拿起笔立即就能成文。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元世祖的命令,到江南寻找前朝隐逸的有才能的人士,找到了赵孟頫,并带他去拜见元世祖。赵孟頫才气横溢,世祖皇帝看到他,很高兴,让他坐在右丞相叶李的上首。当时刚刚设立尚书省,元世祖任命赵孟頫起草诏书颁布天下。元世祖看了他起草的诏书,高兴地说:“你说出了我心中要说的意思。”二十四年,赵孟頫被任命为兵部郎中。当时有一个叫王虎臣的人,他上书朝廷检举平江路总管赵全有不法的行为。朝廷立即派王虎臣前去查办。赵孟頫进言说:“赵全的问题当然应该查问,但王虎臣以前曾任该地的长官,多强行买下别人田地,又纵容他的门客获取不法的利益。赵全多次与他争论,王虎臣怨恨他。王虎臣如果前去,必然会陷害赵全,即使赵全的不法行为得以证实,人们也不可能不怀疑的。”元世祖醒悟过来,于是另派官员前去。

至元二十七年,桑哥派遣忻都以及王济等清理计算国家钱粮,已经征收了几百万痘褂屑盖万没有征收。这件事对百姓造成了巨大损害,导致民不聊生,自杀的百姓比比皆是。赵孟頫和阿刺浑撒里交情很深端就劝说阿剌浑撒里上奏皇帝赦免天下,免除百姓缴纳的全部钱粮。阿剌浑撒里入朝向皇帝上奏度缤赵孟頫说的一样,皇帝听从了他的话。二十九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当时总管缺员,赵孟頫独自主持总管府的政事。有个叫元掀儿的人,在盐场服劳役,因忍受不了盐场的艰苦生活,乘机逃去。他的父亲找到一具他人的尸首,便诬告一起服劳役的人杀害了元掀儿,遭诬告的人被屈打成招。孟頫怀疑这是一起冤案,于是压下来没有判决。过了一个月,掀儿自己回来了,当地人都称赞赵孟頫断案如神。

仁宗在做太子时,早就知道赵孟頫的名望,等到他即位以后,帝眷顾赵孟頫非常优厚,平时只称他的字号,不直呼他的名字。元世祖曾经和身边的大臣评论在文学经典著作方面有成就的士人,认为赵孟頫可以和唐朝的李白、宋朝苏轼相比。元世祖又曾经称赞赵孟頫品行纯洁端正,学识丰富,见闻广博,兼通晓佛、道两教学说的要义,别人都不可与他比拟。赵孟頫的诗文风格清新,意蕴深远,表现出一种奇瑰飘逸的风致,读他的诗文,使人产生飘飘然如超脱世俗的感觉。他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没有一种不是古今之冠的,因而凭着书法名闻天下。天竺国有一个僧人,远涉数万里来求得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带回去以后,天竺国视为宝物。以前曾任史官的杨载认为,赵孟頫的才能很大程度上被书画名声所掩盖,了解他的书画方面成就的人,不了解他在文章方面的成就,了解他在文章方面的成就的人,不了解他在经世济民方面的学问。

篇6:《元史·郭守敬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元史·郭守敬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大父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荣使守敬从秉忠学。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元)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授提举诸路河渠。四年,加授银符、副河渠使。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先是,古渠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它州正渠十,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田九万余顷。兵乱以来,废坏淤浅。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二年授都水少监。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议立水站,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为图奏之。

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浸以后天,议欲修正而卒。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①,分掌测验推步②于下,而命文谦与枢密张易为之主领,裁奏于上,左丞许衡参预其事。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③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既又别图高爽地,以木为重棚,创作简仪、高表,用相比覆。又作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又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诸仪互相参考。

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以恂为太史令,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十七年,新历告成。

二十八年,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有言卢沟自麻峪可至寻麻林。朝廷遣守敬相视,滦河既不可行,卢沟舟亦不通,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

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议开铁幡竿渠,守敬奏:“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堰,广五七十步不可”。执正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成宗谓宰臣曰:“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七年,诏内外官年及七十,并听致仕,独守敬不许其请。自是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定著为令。延祐三年卒,年八十六。

(选自《元史·郭守敬传》,有删节)

(注)①日官:古代掌管天象历数之官。②推步:古人谓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可推算而知。③天度:周天的度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习:熟习。

B.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 行:出发。

C.既又别图高爽地,以木为重棚 图:谋求。

D.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 广:广度。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 执正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

B.浸以后天,议欲修正而卒 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

C.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 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

D.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 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父荣,通五经:“大父”,伯父。“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B.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汴京为北宋都城。这里的司天浑仪为张衡所造。《张衡传》记载:“(衡)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可佐证。

C.守敬首言:“首言”即议事时第一个发表意见。新历制订由张文谦、张易主领其事;从下文看,郭守敬的意见为二张所认可。

D.郭守敬是元朝杰出的科学家,创作简仪、高表和编成《授时历》,是他的两大重要贡献。根据选文,他获此成就的原因,主要有家学渊源、政府重视以及他本人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3分)

(2)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4分)

(3)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3分)

参考答案

10.C (A.“习”应为“学习”;B.“行”应为“巡行、巡视”;D.“广”应为“宽度”。)

11.B (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可不译。A.于:均为介词,在。C.以:均为动词,认为。D.其,均为代词,他的。)

12.D (A.“大父”指祖父。 B.这里的司天浑仪与张衡所造的浑天仪不同,文章明确指出,“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张衡是东汉人。C.“‘首言’即议事时第一个发表意见”不符合文意,“首言”在这里的意思是“首先认为”,是首先提出重要意见。)

13.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

参考译文: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祖父郭荣,精通五经、算数、水利。当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一同在州西紫金山学习,郭荣让守敬跟从秉忠学习。中统三年,张文谦推荐守敬去学习水利,郭守敬已表现出思维敏捷过人。(元)世祖召见,守敬当面陈述水利方面的6件事务。每陈奏一件事,世祖就感叹称是,说:“办事的人都像这样,那就没有白吃俸禄的了。”于是授守敬提举诸路河渠。中统四年,加授银符,出任副河渠使。至元元年(1264),跟从张文谦视察西夏。西夏这地方,在此之前,古渠在中兴,一名唐来,长400里,一名汉延,长250里。其他州郡主渠有10条,都长200里,支渠大小共68条,灌溉田地90000多顷。但兵乱以来,这些河渠被毁坏淤塞,河道水浅。守敬重新修建闸堰,使河网灌溉像往日一样。至元二年,郭守敬被授予都水少监的职务。至元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打算建立水运站,命守敬视察河北、山东一带可通舟行船的地方,绘图奏报。

当初,刘秉忠认为自从辽、金开始施行的《大明历》已有二百多年,渐渐地与历象不符了,须加以修改,但未付诸实行就去世了。至元十三年,江南平定以后,世祖想采纳刘秉忠生前修改历法的建议。就让郭守敬与王恂,率领南方、北方的掌管天文的官员,分头观测推算,然后命张文谦与枢密使张易主管此事,裁定奏报,左丞许衡也参与其事。守敬首先认为:“制定历法的基础在于观测,而观测的工具首先要有仪表。现在用的司天浑仪,是宋代皇祐年间在汴京制造的,与此处的天度不相符,比量南北二极,大约差4度;表石因年深日久,也有偏斜。”守敬于是详尽考正它的偏失而纠正它。接着又另外选了一块高爽地,用木材修建了双重的棚,创作了简仪、高表,用来加以比照核实。又制造了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又制作了《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述众仪表互相参考。

至元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用王恂担任太史令,郭守敬担任同知太史院事。至元十七年,新的历法修订成功。

至元二十八年,有人说滦河可自永平驾船绕山而上,到达开平;有人说卢沟自麻峪可到寻麻林。朝廷派守敬去考察,实际上是滦河既不能行船,卢沟亦不可通航。守敬于是上奏有关水利11件事。世祖看了奏章后,高兴地说:“应当立即照此推行。”于是再设置都水监,使守敬主持这项工作。

大德二年(1298),世祖召守敬到上都,商议开挖铁幡竿渠,守敬上奏说:“山上洪水每年频频暴发,非修建宽50步至70步的大渠堰不可。”主事者吝惜工费,认为守敬是夸大其词,把渠堰的宽度缩小了1/3。第二年发大水,山洪往下灌注,渠小不能容纳,淹没了人畜屋舍,几乎漫及行宫。成宗对宰臣说:“郭太史真是神人,可惜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大德七年,皇上下诏朝廷内外的官员,凡年满70的,都可以退休,唯独不许守敬退休。从此以后,翰林院的太史司天官不能随意退休,成为定制。延祐三年(1316),郭守敬去世,享年86岁。

篇7:《元史·谢让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译

《元史·谢让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译

原文:

谢让字仲和,颍昌人。让幼颖悟好学,及壮,推择为吏。擢南台御史。劾江浙省臣听诏不恭及不法事,帝遣使杂问,既款服,诏令让与俱来,人皆危之,让恬然若无事者,台纲以之益振。大德间,诏立陕西行御史台,以让为都事,凡御史封章及文移,其可否一决于让。入为中书省右司都事,迁户部员外郎。时东胜、云、丰等州民饥,乞籴邻郡,宪司惧其贩鬻为利,闭其籴,事闻于朝。让设法立禁,闭籴者有罪,三州之民赖以全活者甚众。至大元年,转户部侍郎。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仁宗即位,加让正议大夫。初,尚书省柄臣构杀留守郑阿尔思兰,籍其家,中外冤之;尚书省罢,未有直其冤者。让明其事,以所籍赀产给还之。有旨:六部事疑不决者,须让共议,而后上闻。刑部有案,让未署字,而误用印,吏惧,遂私效让署。事觉,度无损于事,且怜吏以罪废,遂视之曰:“吾署也。”其宽厚多类此。让上言:“古今有天下者,皆有律以辅治。堂堂圣朝,讵可无法以准之,使吏任其情、民罹其毒乎!”帝嘉纳之。乃命中书省纂集典章,以让精律学,使为校正官,赐青鼠裘一袭、侍宴服六袭。二年,朝廷以吏多滞事,责曹案不如程者。令下,让曰:“刑狱非钱谷、铨选之比,宽以岁月,尚虑失实,岂可律以常法乎!”乃入白于宰相,曰:“尚书言是也。”由是刑曹独得不责稽违。四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六。

(节选自《元史谢让传》)

译文:

谢让字仲和,颍昌人。谢让自幼聪颖敏悟好学,及其成年,被推选为吏。谢让被选拔为南台御史。弹劾江浙省臣听诏不恭以及违法之事,皇帝派遣使臣与他共同审理此案。所弹劾之人服认其罪以后,又诏令谢让与省臣一同入朝,众人都为他感到担心,而谢让仪态安闲,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御史台纪纲因此更加振兴。大德年间,诏令设立陕西行御史台,以谢让为都事,凡御史奏章及公文,其可否全由谢让决定。又召入朝为中书省右司都事,升任户部员外郎。当时东胜、云、丰等州的百姓饥荒,乞求在邻郡买入粮食。宪司担心这样会造成贩卖牟利的结局,禁止买卖。将此事上报给朝廷后,谢让为此设立了法禁,规定禁止从邻郡买粮食者有罪,这使三州的很多人民因此而得以保全生命。至大元年,改任户部侍郎。当时京仓的主吏,因为仓廪多有漏洞,思虑久雨则米坏,请其上覆盖糠秕,因而把糠秕混杂入米中,供给内外工匠及宿卫者。谢让察知其中有奸诈,以藁秸代替糠秕,奸弊全被革除。仁宗即位,谢让进级为正议大夫。起先,尚书省权臣编造罪状诛杀留守郑阿尔思兰,抄没了其家资,朝内外都认为是冤枉;尚书省被撤销之后,没有人出面平反他的冤屈;谢让明正其冤,把所抄没的资产归还其家。有旨:凡是六部之中有疑而不决之事,必须与谢让共同商议,然后再上报。刑部有一案件,谢让还未签署,就因疏忽先盖上了印,吏惊恐,于是私自模仿谢让笔迹签署。此事被发觉以后,他考虑到对事情并没有损害,并且怜惜此吏会因此而被废黜,于是察看说:这是我签署的。他为人宽厚大多类此。谢让上奏章说:古今统治天下者,皆有法律辅助治理。堂堂圣朝,怎么能没有法律来作为治理的'准则,使官吏任其性情,人民遭受他们的毒害!皇帝赞赏地接受了他的意见。于是命中书省纂集典章,因为谢让精通法律之学,就委派他任校正官,赏赐给他青鼠裘衣一套,侍宴服六套。皇庆二年,因为有许多官吏办事迟误,朝廷责令各部清查不如期办完的案件。命令下达后,谢让说:“刑狱之事,不是钱谷、考核选举之事可比,虽宽限时间,尚且担心其中会有失实之处岂能用一般的常法来要求呢!于是他入见宰相告知此意,宰相说:“尚书所言是正确的。因此唯独刑部能够不责查迟误。”四年(1317)十月,死在任上,终年六十六岁。

篇8:《元史良吏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元史良吏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艮,字止善,绍兴诸暨人。尚气节,读书务明理以致用,不苟事言说。淮东廉访司辟为书吏,迁淮西。会例革南士,就为吏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以岁月及格,授庐州录事判官。淮东宣慰司辟为令史,以廉能称。

历建德县尹,除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经历。绍兴路总管王克敬,以计口食盐不便,尝言于行省,未报。而克敬为转运使,集议欲稍损其额,以纾民力。沮之者以为有成籍不可改,艮毅然曰:“民实寡而强赋多民之钱,今死、徙已众矣,顾重改成籍而轻弃民命乎!且浙右之郡,商贾辐辏,未尝以口计也。移其所赋,散于商旅之所聚,实为良法。”于是议岁减绍兴食盐五千六百引。寻有复排前议者,艮欲辞职去,丞相闻之,亟遣留艮,而议遂定。

迁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绍兴之官粮入海运者十万石,城距海十八里,岁令有司拘民船以备短送,吏胥得并缘以虐民。及至海次,主运者又不即受,有折缺之患。艮执言曰:“运户既有官赋之直,何复为是纷纷也!”乃责运户自载粮入运船。运船为风所败者,当核实除其数,移文往返,连数岁不绝,艮取吏牍披阅,即除其粮五万二千八百石,钞二百五十万缗,运户乃免于破家。

除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吉之安福有小吏,诬民欺隐诡寄田租九千余石,初止八家,前后数十年,株连至千家,行省数遣官按问,吏已伏其虚诳,而有司喜功生事者,复勒其民报合征粮六百余石,宪司援诏条革去,终莫能止。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行省用艮言,悉蠲之。艮在任岁余,以中宪大夫、淮东道宣慰副使致仕。卒年七十一。

(选自《元史良吏传》)

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苟事言说 苟:随便

B.以岁月及格 及格:到了期限

C.运户既有官赋之直 直:通“值”,费用

D.准宪司所拟可也 准:准备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尝言于行省/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民实寡而强赋多民之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丞相闻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而有司喜功生事者/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7.下列各句都表现王艮为百姓着想的一项是( )

①以计口食盐不便,尝言于行省。

②今死、徙已众矣,顾重改成籍而轻弃民命乎!

③移其所赋,散于商旅之所聚,实为良法。

④运船为风所败者,当核实除其数。

⑤艮取吏牍披阅,即除其粮五万二千八百石,钞二百五十万缗。

⑥行省用艮言,悉蠲之。

A.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⑥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艮崇尚气节,为官时因为廉洁能干而被淮东宣慰司辟为令史。

B.王艮在任两淮转运盐使司经历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免除了加在当地百姓头上的不当盐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C.调任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王艮在没有得到批复的情况下,果断地下令免除了许多运户的钱粮,使他们免于破产。

D.在做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时,王艮建议把向安福百姓多征的田租全部免除,得到了上级的支持。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集议欲稍损其额,以纾民力。(3分)

(2)顾重改成籍而轻弃民命乎!(3分)

(3)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3分)

参考答案

5.D(按照)。

6.B(A.前译为“向”,后表被动,译为“被”;B.都表转折,译为“却”;C前代“这件事”,后为人称代词,译为“我”;D.前为代词,译为“……的人”,后为助词,表判断)。

7.B(①是王克敬所为,⑥是行省所为)。

8.A(强加因果,不是因为廉洁能干而被淮东宣慰司辟为令史)。

9.(1)召集官员商议稍稍减少盐税数额,以宽舒民力。

(2)难道重视更改已经有的户籍却轻易放弃百姓的生命吗!

(3)安福州的`田租,比原先治理时已经增加了一千一百余石。

【参考译文】

王艮字止善,是绍兴诸暨人。他崇尚气节,读书务求其中的道理以达到使用它的目的,不随便加以评论。淮东廉访司征用书吏,调任淮西廉访司。时逢朝廷下令监察部门一律革除南方士人,王艮于是就到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做吏员,因任期达到了规定的期限,授任庐州录事判官。淮东宣慰司征用他做令史,以廉洁能干著称。

历任建德县尹,授两淮转运盐使司经历。绍兴路总管王克敬,认为按照人口数目征收盐税对百姓不利,曾经向行省建议,不见答复。后来王克敬担任运盐转运使,召集官员商议稍稍减少盐税数额,以宽舒民力。阻挠这一建议的人认为有既定的户籍,不可更改。王艮毅然说:“老百姓实际人数少而强行按照超过的人数多征盐税,如今迁移、死亡的已经很多,难道重视更改已经有的户籍却轻易放弃百姓的生命吗!何况浙江西部的州县,商贾会集,也未曾按人口计算征税,将减少的盐税转移到浙江西部,分派到商贾聚集的州县,确实是一种好办法。”于是议定每年减少征收绍兴食盐五千六百引。不久又有人反对以前议定的结论,王艮准备辞职而去,丞相听说了这件事以后,急忙派人挽留王艮,因而他的建议也就确定了。

调任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绍兴官粮需要转入海道运往京师的有十万石,绍兴城离海有十八里,每年命令官府征集的民船以备短途运送,官吏得以相互勾结坑害百姓。等运送到海边,掌管海运的人又不立即接收,造成折损短缺的弊病。王艮坚持说:“海路运户既有官府付给他们的费用,何以又要官府搞得这么纷纷扰扰呢!”于是责成海路运户自行将粮食送入海运船只,海运船只被大风所损坏的,应当予以核实后扣除粮食的数额,因为公文往返,拖延了好几年都没有把事情办成,王艮取来办事人员的文案查阅,当即免除了损失的粮食五万二千八百石,钱二百五十万缗,运户才免于破产。

授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吉安路安福州有一个小吏,诬告百姓欺骗隐瞒了田租九千余石,起初只有八家被诬告,前后十几年,被牵连到的有上千家,行省多次派官员察问,小吏已经承认自己是欺骗诬告,而官府中喜欢邀功生事的人,仍然强迫这些百姓交粮多征六百余石。廉访司引证诏书条款将此删去,但始终不能制止。王艮到任后,首先上奏:“安福州的田租,比原先治理时已经增加了一千一百余石,怎么还会有欺骗隐瞒的田租呢?按照廉访司所议定的意见就可以了。”行省采纳了王艮的建议,将多征的田租全部免除。王艮任职一年多,以中宪大夫、淮东道宣德副使退休。去世时七十一岁。

篇9:《元史石天麟传》阅读试题及原文翻译

《元史石天麟传》阅读试题及原文翻译

石天麟,字天瑞,顺州人。年十四,入见太宗,因留宿卫。天麟好学不倦,于诸国书语无不习。帝命中书令耶律楚材厘正庶务,选贤能为参佐,天麟在选,赐名蒙古台。宗王征西域,以天麟为断事官。

宪宗六年,遣天麟使海都,拘留久之,既而边将劫皇子北安王以往,寓天麟所。天麟稍与其用事臣相亲狎,因语以宗亲恩义,及臣子逆顺祸福之理,海都闻之悔悟,遂遣天麟与北安王同归。天麟被拘留二十八年,始得还,世祖大悦,赏赉甚厚。拜中书左丞,兼断事官。天麟辞曰:“臣奉使无状,陛下幸赦弗诛,何可复叨荣宠。况臣才识浅薄,年力衰惫,岂能任政,恐徒贻庙堂羞,不敢奉诏。”帝嘉其诚,褒慰良久,从之。

有谮丞相安童尝受海都官爵者,帝怒,天麟奏曰:“海都实宗亲,偶有违言,非仇敌比,安童不拒绝之,所以释其疑心,导其臣顺也。”帝怒乃解。江南道观偶藏宋主遗像,有僧素与道士交恶,发其事,将置之极刑,帝以问天麟,对曰:“辽国主后铜像在西京者,今尚有之,未闻有禁令也。”事遂寝。天麟年七十余,帝以所御金龙头杖赐之,曰:“卿年老,出入宫掖,杖此可也。”时权臣用事,凶焰薰炙,人莫敢言。天麟独言其奸,无所顾忌,人服其忠直。

成宗即位,加荣禄大夫、司徒,大宴玉德殿,召天麟与宴,赐以御药,命左右劝之酒,颇醉,命御辇送还家。武宗即位,进平章政事。至大二年秋八月卒,年九十二。赠推诚宣力保德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上柱国,追封冀国公,谥忠宣。

子珪,累官治书侍御史,迁枢密副使,复为侍御史,拜河南行中书省右丞,升荣禄大夫、南台御史中丞,卒。次子怀都,初袭断事官,累迁刑部尚书、荆湖北道宣慰使。孙哈蓝赤,袭断事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寓天麟所

寓:暂时住在。

B.麟稍与其用事臣相亲狎

狎:亲近

C.所以释其疑心

释:解释

D.事遂寝

寝:停止,平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因留宿卫

因人之力而敝之

B.于诸国书语无不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帝以所御金龙头杖赐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复为侍御史

吾属今为之虏矣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出石天麟敢言忠直的一项是()(3分)

①因语以宗亲恩义,及臣子逆顺祸福之理

②海都实宗亲,偶有违言,非仇敌比

③赐以御药,命左右劝之酒

④辽国主后铜像在西京者,今尚有之

⑤天麟独言其奸,无所顾忌

⑥拜河南行中书省右丞,升荣禄大夫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天麟字天瑞,顺州人,十四岁时担任宿卫。他喜好学习,不知疲倦。宗王征讨西域,任命他为断事官。

B.宪宗六年,派遣石天麟出使海都,被海都拘留二十八年才得以返回,世祖非常高兴,赏赐他非常优厚。

C.江南地区的道观偶然藏有宋朝皇帝的遗像,被一位僧人揭发,朝廷准备对道士处以极刑,在石天麟的劝说下事情作罢。

D.成宗皇帝即位,加封石天麟为荣禄大夫、司徒。石天麟去世后儿子石珪承袭官职为断事官,后升任刑部尚书、荆湖北道宣抚使。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命中书令耶律楚材厘正庶务,选贤能为参佐,天麟在选,赐名蒙古台。(4分)

(2)臣奉使无状,陛下幸赦弗诛,何可复叨荣宠。况臣才识浅薄,年力衰惫,岂能任政,恐徒贻庙堂羞,不敢奉诏。(6分)

参考译文

石天麟字天瑞,顺州人。十四岁时,入朝觐见太宗,因而留任宿卫。天麟好学不倦,对于各国文字书籍无不学习。太宗命令中书令耶律楚材整顿各种政务,选拔有才能德行的人做辅佐官员,天麟也在其中,赐名蒙古台。宗宗征讨西域,任命天麟为断事官。

宪宗六年,派遣天麟出使海都,海都拘留了他很久,后来守边的将领劫持皇子北安王前往海都处,暂居在天麟的住所。天麟逐渐与海都的执政大臣相亲近,因而告谕他们宗族相亲的道理,以及臣子去逆归顺避祸求福的道理,海都听到后懊悔感悟,于是遣送天麟和北安王一同返回。天麟被海都拘留二十八年,终得以返回,世祖大喜,赏赐他甚为优厚。任命他为中书左丞,兼断事官,天麟推辞说:“臣出使没有功绩,幸而蒙陛下赦免不杀我,怎么可以再求荣宠?何况臣见识才能都浅薄,年老力衰,哪里还能任职执政?恐怕徒然留给朝廷羞辱,臣不敢接受诏命。”世祖赞许他的诚恳,褒奖慰劳许久,终于同意他辞职。

有人诬告丞相安童曾经接受过海都的官爵,世祖很恼怒,天麟上奏说:“海都是皇室宗族,虽偶尔有不顺的言谕,却不能与仇敌相比,安童不拒绝海都的'官爵,是要解开他的疑心,引导他以臣子顺从君主。”世祖的愤怒终于平息下来。江南地区的道观,偶尔藏有宋朝皇帝的遗像,有位僧人素来与道士互相仇恨,揭发了这件事,准备对道士处以极刑,世祖将此事询问天麟,天麟说:“辽国皇帝皇后在西京的铜像,至今还有保留的,没有听说有禁令。”事情于是作罢。天麟七十余岁时,世祖将自己用的金龙头拐杖赐给他,说:“卿年老了,出入宫廷,可以拄着此杖。”当时权臣执政,气焰嚣张,没有人敢说话。唯独天麟指出他的邪恶,无所顾忌,人们都佩服天麟的忠诚正直。

成宗皇帝即位,加封他为荣禄大夫、司徒,成宗在玉德殿举行盛大宴会,召天麟参加宴会,赐给他皇帝用的药,命令左右向他敬酒,颇有醉意,成宗命令用自己的车子送他回家。武宗皇帝即位,进官平章政事。至大二年秋八月去世,享年九十二岁。赠予推诚宣力保德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上柱国,追封冀国公,谥号忠宣。

儿子石珪,历官治书侍御史,改任枢密副使,复任侍御史,任河南行中书省右丞,升为荣禄大夫、南台御史中丞,去世。二儿子石怀都,最初承袭官职为断事官,屡次升迁后任刑部尚书、荆湖北道宣抚使。孙子哈蓝赤,袭职为断事官。

篇10:《元史·小云石海涯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元史·小云石海涯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原文:

小云石海涯,家世见其祖《阿里海涯传》。其父楚国忠惠公,名贯只哥,小云石海涯遂以贯为氏,复以酸斋自号。母廉氏,夜梦神人授以大星使吞之,已而有妊。及生,神彩秀异。年十二三,膂力绝人,使健儿驱三恶马疾驰,持槊立而待,马至,腾上之,越二而跨三,运槊生风,观者辟易。或挽强射生,逐猛兽,上下峻阪如飞,诸将咸服其趫捷。稍长,折节读书,目五行下。吐辞为文,不蹈袭故常,其旨皆出人意表。初,袭父官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永州,御军极严猛,行伍肃然。稍暇,辄投壶雅歌,意所畅适,不为形迹所拘。一日,呼弟忽都海涯语之曰:“吾生宦情素薄,顾祖父之爵不敢不袭,今已数年矣,愿以让弟,弟幸勿辞。”语已,即解所绾黄金虎符佩之。北从姚燧学,燧见其古文峭厉有法及歌行古乐府慷慨激烈,大奇之。仁宗在东宫,闻其以爵位让弟,谓宫臣曰,“将相家子弟其有如是贤者邪!”俄选为英宗潜邸说书秀才,宿卫禁中。仁宗践祚,上疏条六事:一曰释边戍以修文德,二曰教太子以正国本,三曰设谏官以辅圣德,四曰表姓氏以旌勋胄,五曰定服色以变风俗,六曰举贤才以恢至道。书凡万余言,未报。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

会议科举事,多所建明,忽喟然叹曰:“辞尊居卑,昔贤所尚也。今禁林清选,与所让军资孰高,人将议吾后矣。”乃称疾辞还江南,卖药于钱唐市中,诡姓名,易服色,人无有识之者。偶过梁山泺,见渔父织芦花为被,欲易之以r。渔父疑其为人,阳曰:“君欲吾被,当更赋诗。”遂援笔立成,竟持被去。人间喧传芦花被诗。其依隐玩世多类此。晚年为文日邃,诗亦冲淡。草隶等书,稍取古人之所长,变化自成一家,所至士大夫从之若云,得其片言尺牍,如获拱璧。其视死生若昼夜,绝不入念虑,攸攸若欲遗世而独立云。泰定元年五月八日卒,年三十九。赠集贤学士、中奉大夫、护军,追封京兆郡公,谥文靖。有文集若干卷、《直解孝经》一卷行于世。

译文:

小云石海涯,其家世见其祖父《阿里海涯(牙)传》。父为楚国忠惠公,名贯只哥,所以小云石海涯以贯氏为姓,自号“酸斋”。小云石海涯十二三岁时,臂力过人,能挽强弓射猛虎,善骑马,诸将都钦佩其矫捷的骑术。长大后改变原来好武的志愿,转而读书习文,一目五行,语言文雅,无陈词滥调,其文思常出人意外。小云石海涯原袭父官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守永州。他治军极严,军纪严肃。闲暇时就去游乐,随心所欲,不拘礼节。有天,对其弟忽都海涯说:“我对做官素无志愿,只是因为祖、父的'爵位我不敢不承袭,如今已经数年了,愿将官爵让给你,你不要推辞。”说罢就把身边所带的黄金虎符佩戴在弟弟身上,自己北行去拜姚燧为师。姚燧见他文章谨严,诗歌慷慨激昂,认为是一大奇才。仁宗为太子时,听说小云石海涯把爵位让给弟弟,对宫臣说:“将相家子弟中有如此之贤的吗?”很快被选为英宗府中的说书秀才。仁宗登基后,他上书提出六条建议,包括提倡道德,淳化风俗,教育太子,设置谏官,表扬功臣,荐举贤才等,共万言,但有关廷臣并未呈交皇帝。以后拜为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

在议论科举考试时,他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忽然觉得今朝选拔官吏,自己去与人争高低,将会为后人议论,便托病辞官回江南,在钱塘市中卖药,并改名易姓,更换服装,无人认识。一日偶过梁山泺,见一渔夫织芦花为被,便把绸缎换取渔夫芦花被。渔夫怀疑他是凡人,故意说“:君欲吾被,当赋诗一首。”小云石海涯立即赋诗一首,写完持被而去。人们盛传他的芦花被诗。他还有许多隐居放荡的故事。晚年文章更加深邃,诗也淡泊。草书、隶书取古人之所长,变化自成一家。来向他求诗文、求书法的士大夫如云,得其片言尺牍,如获至宝。他对生死也看得淡然,如同昼夜变化一样,绝无有所顾念,认为死只不过是飘飘然像羽毛离地升天一样。泰定元年(1324)五月八日逝世,年仅三十九岁。赠集贤学士、中奉大夫、护军,追封京兆郡公,谥文靖。有文集若干卷、《直解孝经》一卷流行于世。

篇11:《元史·许有壬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元史·许有壬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许有壬字可用,其先世居颍,后徙汤阴。有壬幼颖悟,读书一目五行,尝阅衡州《净居院碑》,文近千言,一览辄背诵无遗。擢延祐二年进士第,授同知辽州事。会关中有警,邻州听民出避,弃孩婴满道上,有壬独率弓箭手,闭城门以守,卒获无虞。州有追逮,不许胥隶足迹至村疃,唯给信牌,令执里役者呼之,民安而事集。右族贪虐者惩之,冤狱虽有成案,皆平翻而释其罪,州遂大治。

泰定元年,初立詹事院,选为中议,改中书左司员外郎。京畿饥,有壬请赈之。同列让曰:“子言固善,其如亏国何!”有壬曰:“不然。民,本也,不亏民,顾岂亏国邪!”卒白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

重纪至元初,长芦韩公溥因家藏兵器,遂起大狱,株连台若省,多以赃败,独无有壬名,由是忌者益甚。有壬度不可留,遂归彰德,已而南遊湘、汉间。

(至正)二年,囊加庆善八及孛罗帖木儿献议,开西山金口导浑河,逾京城,达通州,以通漕运。丞相脱脱主之甚力,有壬曰:“浑河之水,湍悍易决,而足以为害,淤浅易塞,而不可行舟;况地势高下,甚有不同,徒劳民费财耳。”不听,后卒如有壬言。

十二年,盗起河南,声撼河朔间,有壬画备御之策十五条,以授郡将,民藉以安。十五年,有僧名开,自高邮来,言张士诚乞降,众幸事且成,皆大喜,有壬独疑其妄,呼僧诘之,果语塞不能对。转集贤大学士,兼太子左谕德。有壬前朝旧德,太子颇敬礼之。一日入见,方臂鸷禽以为乐,遽呼左右屏去。十七年,以老病,力乞致其事,久之始得请。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卒,年七十八。

有壬历事七朝,垂五十年,遇国家大事,无不尽言,皆一根至理。当权臣恣睢之时,稍忤意,辄诛窜随之,有壬绝不为巧避计,事有不便,明辨力诤,不知有死生利害。

(选自《元史·许有壬传》,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览辄背诵无遗

遗:遗漏

B.同列让曰

让:谦让

C.众幸事且成

幸:庆幸

D.垂五十年

垂:将近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有壬“不知有死生利害”的一组是

①有壬画备御之策十五条,以授郡将,民藉以安 ②右族贪虐者惩之,冤狱虽有成案,皆平翻而释其罪 ③株连台若省,多以赃败,独无有壬名 ④地势高下,甚有不同,徒劳民费财耳 ⑤呼僧诘之,果语塞不能对 ⑥方臂鸷禽以为乐,遽呼左右屏去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地区有警,邻州听任百姓外出逃避,路上满是被遗弃的婴孩,许有壬率领弓箭手紧闭城门防止百姓出逃,最终辽州获得安定。

B.至元初年,因为长芦韩公溥家中私藏兵器,兴起大案,台省许多官员受到株连,因贪赃而倒台,许有壬清廉,名字不在其内。

C.有一个从高邮来的僧人名字叫开,说张士诚请降了,众人听到后十分欢喜,唯独许有壬怀疑,他喊来僧人质问,最终识破僧人的谎言。

D.许有壬一生先后做过七朝的大臣,遇国家重大事情,他往往直言敢谏,都用真理作为论说的根据。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卒白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

(2)一日入见,方臂鸷禽以为乐,遽呼左右屏去。

参考答案

8.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让:责备。

9. 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说的是有壬治理上的.才干;③是说有壬因为清廉没有被牵连;⑤是说有壬聪明机智,考虑周到。

10.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防止百姓出逃”错误,是为了防止外敌进来。

11.(1)最终禀报丞相,打开国家的粮仓取出四十万斛粮食救济灾民,灾民因此得以活命者很多。

(2)一天有壬进宫见太子,太子臂上正立着一只鸷禽以此为乐,有壬立即让左右的人将禽带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 “白”“济”“赖”;(2) “方”“遽”“屏”。

附:参考译文

许有壬字可用,他的先祖世代居住在颍州,后迁居汤阴。有壬幼年聪明过人,读书一目五行,曾阅读衡州《净居院碑》,其文近千字,他看一遍即能背诵,没有遗漏。延祐二年进士及第,被授予同知辽州事一职。适逢关中有危急情况,邻近各州听任百姓外出躲避,道路上到处都是被弃的儿童和婴儿,有壬独自率领弓箭手,关闭城门来守卫,最终平安无事。州里若有追捕之事,不允许胥吏进入村庄,只给信牌命令村里的役夫传呼欲捕之人,由此百姓安定而事情成功办理。豪门大族中贪虐的就惩办他,冤案即使已作了判决,也都平反,洗脱他们的罪名,于是辽州政治修明,局势安定。

泰定元年,朝廷刚设立詹事院,有壬被选为中议,后又改任中书左司员外郎。京畿发生饥荒,有壬请求赈济那里的百姓。他的同僚责备说:“你的话固然好,亏了国家怎么办?”有人说:“不能这样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不亏民,怎么会亏国家呢?”最终禀报丞相,打开国家的粮仓取出四十万斛粮食救济灾民,灾民因此得以活命者很多。

至元初年,因长芦韩公溥家中藏有兵器,于是兴起大案,株连台省许多官员,这些官员大多因贪赃而倒台,只有有壬之名不在其中,因此忌恨他的人更加忌恨他。有人考虑不可久留,就回到彰德,不就又向南游历湖南、湖北。

(至正)二年,襄加庆善八及孛罗帖木儿献计,开西山金口疏导浑河,流经京城,到达通州,来通水运。丞相脱脱极力主张,有壬说:“浑河之水,湍急凶悍,容易决堤,足以成为大害,泥沙沉积,容易堵塞,而不能进行舟船;况且地势高低很不同这样开凿只是劳民伤财罢了。”朝廷不接受此建议,最后情况果然像许有壬说的那样。

至正十二年,河南盗匪猖獗,声势震撼黄河以北的地区,有壬提出抵御计策十五条,授予郡城的守将,百姓因此得以安定。至正十五年,有个僧人名开,从高邮来,说张士诚乞求投降,大家庆幸平叛的事情将要成功,都很高兴。只有有壬怀疑这一消息是假的,唤来僧人质问他,果然无言以对。转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太子左谕德。有壬是前朝德高望重的老臣,太子很尊敬他并以礼相待。一天有

壬进宫见太子,太子臂上正立着一只鸷禽以此为乐,有壬立即让左右的人将禽带走。至正十七年,因年老有病,极力请求辞官,很长时间才获得批准。至正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有壬历任七朝官职,前后将近五十年,遇到国家大事,没有不将自己的看法完全说出来的,都以真理作为论说的依据。当权臣暴戾胡为时,稍微违逆了他们的心意,就会被他们随意杀害和放逐,有壬绝不考虑回避,政事有不便施行之处,他就明辨是非,距离争辩,从不知道死生利害。

篇12:汉书·王吉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汉书·王吉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举贤良为昌邑中尉。昌邑王贺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节,吉上疏谏,曰:“臣闻古者师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盖伤之也。今者大王幸方舆,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百姓颇废耕桑,治道牵马,臣愚以为民不可数变。”王贺虽不遵道,然犹知敬礼吉,其后复放从自若。久之.,昭帝崩,亡嗣,大将军霍光秉政,遣大鸿胪、宗正迎昌邑王。王既到,即位二十余日以行废。昌邑群臣坐在国时不举奏王罪过,令汉朝不闻知,又不能辅道,陷王大恶,皆下狱诛。唯吉与郎中令龚遂以忠直数谏正得减死,髡为城旦。

起家复为益州刺史,病去官,复征为博士、谏大夫。是时,宣帝颇修武帝故.事.,宫室车服盛于.昭帝。时外戚许、史、王氏贵宠,而上躬亲政事,任用能吏。吉上疏言得失,曰:“汉家列侯尚.公主,诸侯则国人承翁主,使男事女,夫诎于妇,逆阴阳之位,故多女乱。古者衣服车马贵贱有章,以褒有德而别尊卑,今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周之所以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于冥冥,绝恶于未萌也。舜、汤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举皋陶、伊尹,不仁者远。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至于积功治人,亡益于民,此《伐檀》所为作也。”其.指如此,上以其言迂.阔.,不甚宠异也。吉遂谢病归琅邪。

吉与贡禹为友,世称“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元帝初即位,遣使者征贡禹与吉。吉年老,道病卒,上悼之,复遣使者吊祠。

(《汉书·王吉传》,有删改)

4. 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昭帝崩,亡嗣嗣:延续,延长

B.宣帝颇修武帝故事故事:先例,成法,旧日的典章制度

C.汉家列侯尚公主 尚:匹配,迎娶

D.上以其言迂阔迂阔:不合时宜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B.久之,昭帝崩,亡嗣

项王按剑而.跽曰奚以之 九万里而南为

C.宫室车服盛于.昭帝 D.其.指如此

而君幸于赵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昌邑王刘贺喜好游猎,行为没有节制,王吉上书劝谏说古时候为从师学习而奔波的人平常每日行进三十里,为吉事行进也只有五十里,希望刘贺能够有所收敛。

B.刘贺在位仅二十多天便因荒淫无度被废。封国的大臣们也因未能尽辅弼引导之职,被诛杀。唯独王吉和郎中令龚遂因忠诚刚直、屡次进谏而得以免死。

C.王吉认为古时衣服车马之所以因拥有者地位高低卑贱而有差异,是因为要表彰贤德之人,区别上下尊卑。而如今世事混乱,人人皆不惜一切代价追逐私利,这种风气不符合礼义之道。

D.王吉援引虞舜、商汤这两位明君的`典故,是想要劝谏君王只有任用皋陶、伊尹这般的贤臣,才能够趋利避害,疏远奸佞之人,使国家昌明。但是皇上不太看重他,王吉只好称病辞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王贺虽不遵道,然犹知敬礼吉,其后复放从自若。(5 分)

(2)周之所以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于冥冥,绝恶于未萌也。(5 分)

参考答案

4. A(嗣:继承人,子孙、后代)

5. D (D项,代词,表领属,他的;A项,顺承关系,就;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助词,无实义,动词,到;C项,介词,表比较;介词,表被动)

6. A(师日行三十里,指军队每天行进三十里)

7. (1)(5分)昌邑王刘贺虽然不守正道,但是还知道敬重礼遇王吉,但是这以后刘贺又放纵如常(或“像往常一样放纵”)。

(译出大意给2分;“敬礼”“从”“自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敬礼:敬重礼遇,1分;从:通假“纵”,放纵,1分;自若:如常,像往常一样,1分。)

(2)(5分)周朝能够安定太平,刑法搁置而不用的原因是它将奸邪扼杀在昏暗之中,将罪恶遏止于尚未产生之时。(译出大意给2分;“致治”“刑措”“所以……者”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致治:天下安定太平,1分;刑措:刑法搁置而不用,1分;所以……者:表……的原因)

【参考译文】

王吉,字子阳,是琅邪皋虞人。少时好学,精通经义,初为郡吏,举孝廉被选为郎,补任若卢右丞之位,后又改任云阳县令。举贤良被任为昌邑中尉,昌邑王喜好游猎,常常在国中驱马奔驰,行为没有节制,王吉上书劝谏说:臣下听说古时候军队平常每日行进三十里,为吉事而行进也只有五十里。疾发飘忽,这不是古时的有道之风;驱马疾驰,这不是古时的有道之车。因此伤感。现今大王巡幸方舆县,不到半天就奔驰二百里,很多百姓都荒废了农事来修路牵马,臣下以为,百姓不可过多更改本职。昌邑王刘贺虽然不守正道,但是还知道敬重礼遇王吉,但是这以后刘贺又放纵如常。过了很久,昭帝驾崩,他没有太子,大将军霍光执政,派遣大鸿胪宗正迎立昌邑王进京。昌邑王到京师后,即位二十余天,就因行为而被废黜。昌邑封国的大臣们因昌邑王在封国时不举报其罪过,致使朝廷不知昌邑王的品行,又因作为臣下未能尽辅弼引导之职,致使昌邑王犯下大罪,都被下狱诛杀。只有王吉和郎中令龚遂因忠诚刚直、屡次进谏而得以免死,被判剃发修筑城池。

后来又起家复出任益州刺史,不久因病辞官。又被征为博士、谏大夫。当时宣帝极力效法武帝,恢复了武帝时的典章制度,宫室、车乘、服饰等都超过昭帝时的规模。这时,许、史、王等几家外戚也因得宠而尊贵,宣帝亲自处理政事,并任用能干的官吏。王吉上疏评论其得失说:“汉朝各诸侯王娶公主,诸侯王国中的国人娶诸侯之女,这种制度使男人事奉女人,丈夫屈服于妻子,颠倒了阴阳之序,所以容易发生由女人引起的祸端。古时候,衣服车马依据其拥有者地位的高低贵贱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以表彰贤德之人,区别上下尊卑,现今却上下僭越混乱,人人自行其是,没有一定的节度,因此人们贪图财货、追逐私利而不惜冒生命危险。周朝能够安定太平,刑法搁置而不用的原因是它将奸邪扼杀在昏暗之中,将罪恶遏止于尚未产生之时。虞舜、商汤不任用三公九卿的世袭子弟,而选拔皋陶、伊尹为臣,这样那些谗佞不仁之人就被疏远了。如今允许官吏的子弟蒙荫为官,他们大多骄傲蛮横,不了解古今之事,至于积累功绩,治理民众,却无益于百姓,这就是《诗经·伐檀》篇中所讽刺的现象。”王吉上疏的核心思想大体如此,皇上认为他的言论不切合实际,因此不太看重他。王吉于是借口身体不适,返回家乡琅邪。

王吉与贡禹是好朋友,世人称“在朝为官,贡禹也将入仕”,就是说他们两人进退志趣相同。汉元帝即位不久,派使者征召贡禹和王吉入朝。王吉因为年纪大了,在途中染病而亡,汉元帝哀悼他,又派出使者吊祭。

【《元史·阔里吉思传》原文阅读及翻译】相关文章:

1.《元史星吉传》原文及翻译

2.班超传原文及翻译

3.苏武传原文及翻译

4.《元史·高智耀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5.张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6.《明史·刘荣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7.《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8.《晋书·解系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9.李白静夜思原文及翻译

10.宋史吴及传原文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元史·阔里吉思传》原文阅读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