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杂感的散文
“游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台风杂感的散文,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台风杂感的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台风杂感的散文
台风杂感的散文
台风来了,又是风又是雨,风在呼啸雨在飞泻,树在弯腰,楼在颤抖,车马在被吞噬,好一派“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气象。在台风一泻千里的风景线面前,人是多少渺小!
台风是牵动全民全社会的大事。气象台发出警报,政府就要发通知开电话会议,报纸电台电视台要发新闻,各行各业都要紧急动员,又是制订防范措施又是做好救灾准备;至于老百姓,台风更是成为热门话题,见了面不是问吃饭了没有,而是问台风登陆了没有?因此,台风是台风季节的“天下第一事”。
台风是个性情暴戾的怪物,它的光临,又是风又是雨又是卷庄稼又是倒房子又是发洪水,对人类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二十多年前,一场台风袭击了笔者所在的县城,一夜之间,全城变成了废墟,百姓伤亡数千,哭号遍野,那可怕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
说到台风,便会想起那个死里逃生之夜。那是二十五年前,笔者正在一个小镇念高中,上半夜还是天高星烁秋风习习,可子午时分,暴风骤雨急至,一时呼天啸地,似千军万马厮杀,更似石裂山崩倒海翻江鬼哭狼嚎。三二分钟,房顶的瓦片劈里啪啦全被剥光,那风如巨龙般从屋顶呼啸而入,大伙叫声“不好,快跑!”便连滚带爬出了房子。回头一看,那房已摇摇晃晃地跳起舞来,一眨眼再一眨眼,立时变成了一堆碎砖烂瓦!魂飞魄散之际只有跟着感觉走,滚过了操场,爬过了公路,随着逃命的人流卷入一家二层楼的银行躲避,谁知惊魂甫定,那台风又铺天盖地卷过来,轰隆一声楼上已塌,砖头瓦框梁角料一古脑砸将下来,恐慌之间又随着夺路求生的人流爬滚进一个水流膝深的公路涵洞桥下,这回可算是落袋为安,捡回一条小命。涵洞里的.人们冷得抖索,眼睁睁看着这个天呼地啸的大自然的怪物肆虐人间。天亮了,雨停了,太阳出来了,钻出了涵洞加入了师生救伤员,抬尸体的队伍。不知饿不觉冷,忽然觉得腰间又湿又痛的,吓,血l原来不知怎么的这腰间早被飞流的石头或是瓦砾砸了一个洞!一分钟后,我也成了躺着包扎的伤员。时至今日,我那腰间还留着的那一条寸把长的伤疤,算是台风馈赠给我的永恒的印记吧。
台风几乎要过我的命,可我一点也不恨不怪它,它毕竟是大自然的造物。相反,小时候我真的喜欢过它呢。那时候住乡下,最开心最刺激的还是看台风。一片白茫茫,风雨呼啸飞沙走石席卷万物,树被连根拔起,房子给轻轻摧倒,其场面多么神奇多么壮观!这风,哪来的这么巨大的力量?!
小时候喜欢台风还有小个原因,那就是台风是捡柴火的好机会,台风一来,那树木不是被连根拔起,就是断枝折杈东倒西斜的,这刮倒的树刮断的枝桠谁砍谁捡就归谁,于是不怕风不怕雨寒,不穿雨衣,脱了光膀子挥刀奋力砍伐,搬运,饱享风雨劳动锻炼和收获的喜悦。那时总这么企盼:多一个台风,多一点柴火。到了当知青上山下乡时,台风也是我最企盼的事之一,台风一来,可以不干活,享受“天灾休闲”,在集体宿舍里看书打牌炒花生,那原因是明摆着的:日复一日的“大干快上”,“日干三刻,夜加一班”这样的折腾谁都受不了,哪象现在,一提台风就怨,就骂,就忧天下,简直将台风视之为祸国殃民灾难和恶魔。
窗外的台风还在一个劲地狂虐,那又摔又打,又卷又泻,仿佛要将整个城市吞噬。一片白茫茫,树在弯腰,楼在颤抖,然而在这钢筋水泥构成的高楼大厦里,人们依然安然无恙,只不过交谈时总是这样的我问你你问我:台风到哪儿了?台风登陆了没有?
篇2:杂感散文
杂感两篇散文
一:“权力”之戏解
权力,古往今来都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词语。词典上对其给予了两种解释,即1:权位,势力;2: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的力量。
但窃认为这只是理论上广义的阐释。
如果你要真正弄清这个词的内涵,只要对你单位的、社会上的某些领导干部在职时与退位后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观察、对比,你就会发现,其实权力就是一个让人的灵魂与性格发生扭曲性变化的魔物。
身着权力伪装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人,当其没有权力或丧失了权力的时候,他才算回归了自然,成为了一个在人格内涵意义上的真正的“人”。
如果我是一叶障目而以偏概全的话,那么千万别把对号入座的愤慨发泄到我的身上。好在从权坛上走下来的.人是不屑于这类在网络上舞文弄墨般的雕虫小技的,不信,我都开了将近五年博了,在网上可能还从来未邂逅过一个官家出身的博友。
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就算是吧!
二:是菩萨显灵,还是信佛无用?
有一位年过七旬的退休职工,于半个月前,骑着自行车在公路上被一辆拉沙的大货车剐了一下,摔倒在地,人事不知;自行车车盘被撞弯曲。当被人从车底下拉出来时,一条腿的软组织严重受伤,皮肤青肿;所幸下肢骨头未断未折。送到县医院住院治疗了一个多礼拜,才算没有留下后遗症。
这位老人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信佛的历史已有二十多年了。家里专门供奉了一尊佛像,长年灯烛放明,香火不断;每逢初一十五,必定斋戒,食素不荤,并且风吹不动、浪打不移地到附近的庵堂向菩萨进香许愿;每有本地廟寺落成或菩萨金身登位,必定不惜自己微薄的养老金,慷慨捐款以表诚意。
正因为有这个背景,所以对于这次的飞来之祸,其家人和旁观者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是幸得信佛,正因为有了菩萨的保佑,才能危里逃生,大难不死,有惊无险;如果当时与车体的接触再多一分一毫,则大命休矣,菩萨的及时搭救功不可没;另一种看法是信佛也无用。既然菩萨有灵,就应该未卜先知,何不及时显化,全程保佑,让他免除这一次皮肉之苦与惊魂之吓!与那些从不信佛但却也能安然无恙的芸芸众生相比,说一句敢于得罪菩萨大人神灵的话,似乎信也是白信。何况在数年之前,这位老人已经遭遇过一次被摩托车碰撞造成脚踝骨骨折之祸。
两种想法似乎都有道理。笔者也弄糊涂了!
朋友们,你能说得清其中的奥秘吗?
篇3:杂感散文
杂感散文
失去了太多的感受。再次回到这个空间,手指在键盘上犹豫不定。我失去了太多东西,真的,人变了,一切都在变。高三时一直觉得自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囚鸟,觉得大学才是放飞梦想的天堂,其实我错了。比起高中,我失去了太多……失去了最基本的感受,变得麻木,甚至失去了那么一丝丝人性。高中学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可现在,虚假与敷衍占据了我内心的一大半……有太多天真留在了小学,太多成长留在初中,太多变化反思留在高中。这期间,碰到不同的人,与他们发生了不同的事。太多太多思绪无法整理……但是不得不感谢每一个人,他们让我成熟,从不同人身上学到了太多太多。
语言已经干涸了,不想从记忆中抽离出东西来叙旧,但是偏偏在这夜深人静时浮想联翩,手指却僵硬,也许这才是最痛苦的。看着几个月前甚至是一年多以前的日志,有些怀念。至少那时,我很忙碌……一种散发着青春的忙碌,还不知道结果的忙碌,有些挑战性,有些幼稚,有些可爱……
这个年龄总会牵扯到感情,内分泌决定了这一切……脑激素会刺激你,催促你,让你渴望得到爱。有个她爱你,或者你有个她爱。似乎这样才会满足。很多人总爱说“你不懂感情”,事实上没有人会懂感情。也许你被爱情欺骗过,但是你还是不懂,到底是痛苦还是甜蜜的幸福,其实没有明确的界限。痛苦也许就是幸福,幸福又未尝不是一种痛苦?他痛苦着并幸福着,她幸福着并痛苦着。曾经在深夜辗转难眠,第二天还有那一大堆的试卷,我想的却始终是一个人,甚至眼眶通红……面对最后空白的结果,这一切值得吗?我反复问自己,这是种幼稚,一种青春期的愚昧,也可以说是一种好奇带来的创伤。现在想想或许也是种甜蜜。我感谢一场失败的爱情,感谢这场教训,让我对感情不再抱有幻想。感谢老天给了我一个对爱的初体验。
没有人会刻意去了解你,为你着想。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位那你是很幸福的。这些人往往是被你忽视的,或是最不看重的。表面上很冷漠的人内心的火热是无人察觉的,这些人是需要理解与温暖的`,他们坚强吗?其实他们是最脆弱的,也许他们很内向,只是他们麻木了,习惯性地用表面上的从容与淡定伪装自己,因为他们快被这个世界逼疯了,所以变得麻木。他们从来不懂的虚假的取悦别人,他们不懂得人需要那么一点点的虚假,不,他做不到。也许他是懦弱的,他不敢给自己下挑战书,他怕自己会输,会献丑。他有时甚至责备上天给了他这种性格。这似乎是个笑话,每次在火车站明目张胆问你要钱的那些人都自信的活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这么难过?他只是气老天给了他这张苦瓜脸……似乎没有笑肌的一张脸……
对于生活,还有很多要学习。毕竟人不是一直活在自己世界的。
篇4:杂感散文
杂感350字散文
一
总有一段时光,会忘了时间,忘了自己。
如梦初醒,从课桌上抬起头,习惯性地扭头看窗外,朦胧的夜色渐渐拢明,秋黄的树枝轻轻摆动。
虽然没有风,但我知道此时外面一定很冷。
看看黑板上的表,指针停在六点的数字,仿佛一动不动,时间凝固。
宿命般的感觉袭来。我抬起慵懒的手拿起书桌上的习题,想投入进去。可是无论怎样控制,思维都无端地飘走。飘到午后篮球场阳光下的'那个足球男孩身上,飘到食堂附近路灯下等人的帅气男孩身上。
他们其实都是一个人。
我心心念念的那个人。
什么时候才可以再见到他呢?
二
昨天晚上又下雨了。淅淅沥沥的,很美好的声音。
想象自己没有打伞,走出去,和雨滴亲吻。
我最喜欢淋雨的感觉。那个时候,我感觉是最无拘无束的,最自由的。
三
有很多时候,总爱想许多许多有的没的东西,杂七乱八,搞得人头疼脑胀,却还是坚持不肯停歇。
像班里那个痴情的女孩,一心一意地暗恋着帅气的化学老师。
该怎么去形容呢?
这世界上,仅存着的,无法去形容的一种感觉。
篇5:黄山杂感散文
与领导磨破了嘴皮,终于请得五天假期,迫不及待地直奔闻名已久、却一直无缘近望的黄山而去。
在黄山附近的小镇住下,热情的服务员指着远处一座山峰说:“看,那就是明天要登的黄山。”远远望去,只见一片葱绿,与平常所见之山峰相比,并无特别之处,心中不免有点失望。
当晚,枕着小镇的静谧入睡,竟无丝毫要登山的渴盼之情。
一夜无梦。
翌晨醒来,带上简单的行囊,坐上直达山脚的小面包车,经过一段弯弯曲曲、有惊无险的山路,终于来到了黄山的“门口”。近看黄山,仍无任何特别之处。
招呼着几个刚认识的同伴,便开始向山上攀登了。
游人虽多,不少人等缆车去了,真正登山的人并不多,因而路上的人群便显得有点稀稀落落的。山路慢慢地开始陡峭了,黄山也慢慢地在我面前揭开了它的面纱。
转过一个弯,扑进眼内的,是姿态各异的松树。尽管早已看过黄山松的照片,乍一见,仍让我心中一颤。松树,一向是坚强的象征,我从不知道,原来,松树也可以如此的千娇百媚。
黄山松,是随处而长的。峭壁间、悬崖上,到处都有它与众不同的身影,哪怕仅仅是在岩石边露个脸,它也要把清秀的枝叶优雅地舒展开来。那纤细翠绿的叶子、挺拔的身躯,就在天地间恣意地伸展着,让人不得不在心中赞叹它所蕴含的内在的独特的美。
黄山有十大名松,既是名松,自然是各有各的风采,或如书法般秀丽,或如夫妻合抱,或是张开手臂欢迎远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它们而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些随处而长的普普通通却又风姿不凡的松树。唯有这漫山遍野的松树,才是黄山真正的精灵,才是黄山的灵魂所在。
篇6:黄山杂感散文
莲花峰,是黄山的最高峰,海拔1873米。远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峰因此而得名。
登黄山前,曾收到朋友的一条短信息,嘱我登上莲花峰后,应结一同心锁,以示与心爱的人相守一生。
我一笑置之。
到达莲花峰下时,所有人的体力都是透支的,于是很多人都选择放弃,绕道而行了。正踌躇,一对同来的恋人已毫不犹豫地继续攀登了,望着他们的身影,我也不甘落后地跟了过去。
莲花峰之陡峭,在我所攀登过的山峰中是列在首位的。大部分的路,仅容一人通过,身旁不是幽深的山谷,就是高耸的峭壁。经过近40分钟的攀登,终于离最高峰一步之遥了。
剩下的近五米的路,令有畏高症的我不寒而栗。
面前是一条窄窄的石桥与最高峰连在一起,桥的两边是深深的山谷,桥的尽头是一段几乎呈九十度垂直的石阶。走在我前面的那对恋人已过了石桥,正在攀登石阶。男的在前面,时时回头看一下女友,或提醒女友跟着他的脚步攀爬,言语中有着无尽的爱意和关怀。我心中忽然有莫名的感动。婚后,生活的锁事、工作的繁忙,早已让我遗忘了曾经的激情。此情此景,又令我想起远在家乡的他,心里不禁泛起一股久违的柔情。
跟在这对恋人身后,我几乎是趴着爬上了最高峰。
站在莲花峰上,终于明白什么是“一揽众山小”。所有的山峰,都静静地卧在莲花峰下,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的白鹅岭,此时此刻也是那么的渺小,我几乎找不着它的身影。
有人在克制不住地大喊:啊……
连绵不断的回声在山谷中持续地响着。
刚才的那对恋人正在把刻着俩人名字的同心锁锁在铁链上,男的把钥匙往深谷一丢;锁,是永远也打不开了,不管世事如何变幻,两人的心曾在这一刻相连,于他们俩,永远是一个甜蜜的回忆。
我微笑地看着这一幕,想起朋友的短信,想起在始信峰、天都峰、白鹅岭等景点,沿途皆见许许多多的同心锁、平安锁,始觉美好的愿望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每一把锁都代表着一个故事,每一把锁都包含着一个美好的心愿。
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
愿天下眷属皆为有情人!
篇7:黄山杂感散文
多年前曾看过一篇写黄山挑夫的散文,时光的流逝已让我记不清文章的具体内容,可是,黄山挑夫惊人的耐力却在我脑海挥之不去。当亲眼目睹他们的劳动时,再一次深深地震撼了。
我几乎是徒手登山,除了一个不能再轻的挎包、一瓶矿泉水及一根登山用的拐杖外,再无他物。
由轻松赶路到气喘吁吁,一个小时后已几乎再也无法往上走了,只好走一会歇一会。身旁时时有挑夫走过。因被黄山松所吸引,休息时几乎都在看松树,走路时则紧记导游“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叮嘱,目不斜视,除偶尔对他们肩上沉重的担子发出感叹外,从未认真观察过他们。
在又一次低头赶路时,身旁有疲倦的声音响起:“小姐,可以给我点水喝吗?”我一愣,抬头见一挑夫把沉甸甸的担子搁在路旁,用一根杠子撑着,脸上写满疲惫,身上的汗水已被山风吹干,只有一条湿湿的毛巾在证明主人曾流淌过汗水,精瘦的身躯在幽深如削的山谷衬托下更显得微不足道。游丝般的声音再次响起:“可以吗?”我掂量着手中大半瓶的水,竟然冒出一句:“你有杯子吗?”话刚出口,我不禁痛恨起潜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吝啬,连忙赎罪似地把水递过去说:“你喝吧。”他有点迟疑地接过去,看我手中已无水可喝,便欲再递回来,我赶紧走开了。回头再看时,那挑夫已挑起重担继续赶路,稳健的脚步几乎让我看不出刚才的疲惫。
路上仍时时有挑夫走过,一样精瘦的身躯,一样疲惫的脸,一样重重的担子;可是,看不到他们有消沉的意志。脚下坎坷的`路,在他们日复一日的来来回回中,似乎变成了坦途。我曾问过一个在路旁歇息的挑夫,挑一趟需要多长时间,他说六个小时。
在他们平凡的一生中,不知经历过多少个这样的六小时?
我们的一生,又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六小时?
还有什么能让我们再抱怨的呢?
篇8: 淳安杂感散文
淳安杂感散文
一、湖之书
我始终认定,这座湖本身就是一部神秘的书。
“天下为公”。黄山尖上,游客不时尖叫。因为在他们眼前,零落的岛屿,竟然组成了这几个苍莽的汉字。
我以为这不过是偶然泄漏的天机。抑或说,就像一位写作者已将某个词汇使用得太频繁,以至于在整版页面中特别容易暴露。
都说这座湖是活的,千岛只是个概数,随着水位高低的不同,露出湖面的岛屿数量与大小形状也各不相同。如果以湖面为纸,以岛屿为笔划,加之晨昏晴雨的光影推移――理论上说,水与岛之间的变化可以无穷无尽――那么,湖水的每寸涨落,都可以视作一回崭新的书写;而每次起风,推满湖面的涟漪,就相当于一次悄然进行的翻页。
――大坝开闸,能否想象成困于瓶颈的写作者,撕扯手稿的一种发泄?
然而,就像少女的日记,这泓湖水又是极其羞涩的。虽然坦露于天地之间,但她绝不愿意任何人读懂。她有自己的保密方式。比如,某些部首偏旁被她刻意隐藏在鱼群的黑色脊梁上;比如,某处重要的断句,被标记为某处湖底暗涌的漩涡;又比如,某行关键的注解,被设置为只有借助于闪电,才能在湖面的倒影中一闪而见;还比如,某处不可或缺的密码,被铭刻在种子上埋入某座岛屿最高处,若想抄录只能等到它抽枝发芽长成大树。
虽然无法解读,但我始终认定,这泓湖水,记录了天地之间最大的奥秘。
虽然无法解读,但天地之间,最大的奥秘,就这样静静地铺展在我的面前。
二、盛世的叛逆
在淳安的几天,我始终在寻找一种锋芒。
山是圆的,水是软的,风是滑的,草是弹的。女子是婀娜的,少年是清瘦的,酒是淡爽的,茶是鲜嫩的――口味中的辣,则是从江西学来,不能作数的。
无论怎么看,淳安都是憨厚、恬淡,与世无争的。
然而,唐朝的陈硕真,宋朝的方腊,就是在这里,高高竖起了杏黄色的反旗。
造反年年有。可令人有些费解的是,他们起事的时机。紧接着“贞观”的“永徽”,令遗民魂牵梦绕的故国黄金岁月“宣和”,这两个年号本该是盛世的象征,但是在此地,太平的绣衣却被扯出了一个大洞。
谁能在《秦王破阵乐》的激昂中听出一代明君隐藏在最深处的暴戾?谁能在《清明上河图》的繁华中察觉到一个帝国盛极而衰的'沉沦?
不以成败论英雄。两大王朝的隐疾,最先发现者,竟然在这远离中枢数千里外、在这么一处看似憨厚、恬淡,与世无争的山水之间。
――单纯,所以敏感;善良,所以愤怒;天真,所以无畏。我能如此解读当年那两场叛逆的意义吗?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对于长安或是开封,能够意识到,突兀地展开在这脉山水上的猎猎旗帜,就是那双可以带来致命飓风的蝴蝶翅膀吗?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站在波澜不惊的湖畔,我莫名想起了这片水域泄洪时的雷霆万钧。
三、出新安
淳安人说,这处皖浙赣交界的古邑,文化相当纠结,但偏重的还是徽州文化。
这也是千岛湖下游新安江的得名由来。所谓新安,指的便是徽州与淳安古时所属的严州。
水从徽州来。从地图上看,千岛湖的上游错综复杂,蓝色的河流如同粗细不等的蛛网,覆盖了整个皖南。不过,徽州所有的水系:任何一泓山涧、一截沟渠、一脉溪水,最终都会汇聚入眼前这个巨大的湖泊。
我曾以黟县为起点,沿着水流的方向,出皖南,入浙江。最后一段行程,我走的是水路:在歙县东南三十一公里处的深渡镇,我乘上了顺流而下的渡轮。
一路上,我尝试着将自己想象成一名初次离开家乡谋生的徽州少年:十五六岁,读过几年私塾,出门前刚举办完婚礼……行囊简单,几块干粮、几件换洗衣裳、几两散碎银子、一根捆绑杂物的长绳(走投无路时也可以用来自我了断)、一把雨伞,免不了还有一只算盘。
湖是几十年前才有的。青山、绿水、油菜花;灰瓦,白墙、石牌坊。一路下来,两省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应该会在不知不觉滑过淳安。然而,河道渐渐开阔,粮田渐渐平坦,山头渐渐低矮,采茶调渐渐宛转。老牛,群鸭,牧童,钓客……人家的炊烟。不由得想起“七山一水二分田”的逼仄老家,想起枯槁的母亲,想起瘦小的新娘……
在船头的冷风里,少年鼻子一酸,不由得红了眼眶。
这一刻起,他走出了新安。
四、水底的城池
我总觉得,1959年夏天的那个雨季,是有预谋的。
近六十年后,亲历者都已垂垂老矣。但提及那场暴雨,还是令他们面色苍白。简直就是神迹,几乎一夜之间,一座上千年的古城,便被雨水捺入了湖底的淤泥。
由于雨势过大,千岛湖蓄水的速度远远超出了预期。二十九万移民有些猝不及防。他们已经无法带走老房子的砖瓦梁柱,甚至连门板窗棂都来不及卸下。
三千个西湖的重量、178亿立方的水压。以近乎霸道的方式,千岛湖夺取了一座完整的城池。
然而,这座城市已在记忆里分身无数。城门,牌坊,操场,学校,钟楼、佛塔。每个背井离乡的古城人,都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一砖一瓦地还原着这座被淹没的空城。
千万只狮子忧伤地潜行于水底――他们称自己的故乡为狮城。狮子们在黑暗中努力寻找着城池的入口。即便只是照片上黑白色的想象,他们也必须回到城中,因为那里封印着他们最初的人生根系。
“湖水在深绿色中泛着些许的蓝,随着下潜深度加大,周围渐渐暗下来。水底几乎全黑,借助潜水灯才只有2米左右的能见度……黑暗中渐渐出现一座砖结构建筑,潜水灯的光线所及之处,满是精美的雕刻,我几乎在水下叫出声来……”
伴随着一声沉闷的狮吼,那口缠满水草的生锈古钟忽然在水底响起。
湖面上,凭空跃起了无数大鱼。
【台风杂感的散文】相关文章:
1.雪后杂感散文
2.清明杂感散文
3.端午杂感的散文
4.迎检杂感经典散文
5.杂感随笔
7.《台风》
8.生活随笔生活杂感
9.诗词:读书杂感
10.杂感--读书心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