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关于县令的故事-真假县令

关于县令的故事-真假县令

2024-01-23 08:46: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ris_zhang00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关于县令的故事-真假县令,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关于县令的故事-真假县令,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县令的故事-真假县令

篇1:关于县令的故事-真假县令

真假县令

一、迟到的县令

明洪武年间,位于万重山中的辽远县因盛产皮货远近闻名,城里靠制皮发了财的人家比比皆是,山中的刘厉叉匪帮很是眼红,多次下山洗劫,,朝廷考虑到辽远县是纳税重地,便派数千官兵来剿匪。官兵将匪徒赶进大山深处后,留下千余官兵扼守在大山通往辽远的咽喉之地——鹰嘴崖,挡住了匪帮的下山取财之路。

这年,老县令该卸任了,可新县令竟迟迟没来。这种事可不多见,哪有不急着戴乌纱的呢!最终新县令还是来了,委任状上写着叫况世雄。这人40开外,满脸沧桑。况老爷起用了一批新官差,天天前呼后拥地满城转悠。开始人们担心这是个刮地皮的,但过了一阵,况老爷既没加赋也没增税,还极为重视皮货的产销,百姓很是高兴。

且说鹰嘴崖上官兵的带兵千总姓张,身材魁梧,满脸大胡子。这天,张千总率一队士兵下山来县衙讨要给养。况县令知道张千总握有重兵,不敢怠慢,立即派人采购给养,并设宴款待。一喝起酒来才晓得,两人竟趣味相投。张千总撩起大胡子一碗接一碗地干,况县令也不甘示弱,捧起酒坛直接灌。酒足饭饱,张千总回山,况世雄送到山脚。

刚走上山路,忽听路旁小树林里有人吵闹。众人过去一看,是一蓬头垢面、衣衫破烂的老乞丐拿石块砸一排栅栏,大叫着:“我要见土地佬,我要见土地佬!”原来小树林里立着一尊土地石像,四周被一人多高、密匝的栅栏围了起来。况县令正要让官差把老乞丐轰走,张千总上前飞起一脚,踹断几条栏杆,栅栏露出个大窟窿。老乞丐一头钻过窟窿,扑到土地石像上又摸又拍,像是跟土地佬亲热。张千总大笑道:“成人之美,真是痛快。告辞!”他扬长而去。

二、神秘的乞丐

不久,辽远城夜里开始发生凶案,被杀的全是制皮富户和皮商。况县令亲率官差巡夜,却遏止不住凶杀浪潮。

这夜三更时分,况县令发现街头隐约晃动着一个人影,极像在土地石像前胡闹的老乞丐。他和官差赶过去,人影直往城外跑去,跑到土地石像前不见了。这时,另一帮人影从路边闪出,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当中一个膀大腰圆的大步走来,原来是山上的张千总。

张千总说,他今天听说城里出了一只龟,一般人捉不到,特意带兵来捉。他凑近况世雄耳边悄声说:“那可是金龟呀,谁捉到了谁就找到了财路。”况世雄惊奇得“噢”了一声,目光朝四下扫去。张千总讥笑道:“金龟定是藏在洞穴中,哪有在路面招摇的?”说完他打声呼哨,率一群士兵向山上摸去。

官兵刚离开,忽地从土地石像后爬出个人,官差用灯笼一照,正是那个老乞丐。况县令喝问:“你见到金龟了?”老乞丐点头哈腰,口水直流,说他从城里一路追着金龟来的,并不知张千总在这里设了埋伏。况世雄惊问张千总是否已捉到了金龟。老乞丐诡秘一笑,斜眼瞟向土地石像,说他把金龟交给了土地佬,土地佬替他藏着哪,谁也休想得到。说完,老乞丐身子一转,退到土地石像后面不见了。

况世雄急令官差推倒土地石像,挖出金龟来。官差们忙活大半天,连金龟的影子也没找到。况世雄不甘心,下令挖地三尺,终于在土地石像下挖出个斜洞来。况世雄让官差们噤声熄光。只燃一支烛火照向洞里。突然,四周亮起火光,一串大笑响彻夜空,“哈哈。县令大人,我就知道你会留一手,想独吞金龟!”原来是张千总率兵杀了个回马枪。一个士兵拉开官差,伸火把照进洞里,见阴影处有一黄灿灿的圆盖在蠕动。“啊,金龟!”众人惊呼,蜂拥钻洞,使劲掀开那黄圆盖。只见哪是什么金龟,只是个稻草编的斗笠。被火光映得泛着黄光。但令人惊奇的是斗笠下蜷缩着个人,身子抖瑟,是那个老乞丐。原来他一转身钻进了洞里。他被拉出洞来,被逼问金龟的下落。老乞丐捶胸顿足地说,哪有什么金龟,他是窥见劫匪藏进洞中,才编出金龟的瞎话引衙门和官兵来清剿。

听了老乞丐的话,况县令和张千总望望黑漆漆的洞口,都不动弹。沉默了好半天,况世雄说剿匪是官兵的事,他不好插手。张千总反唇相讥,说这是在县令大人的地盘上,他管不到这一段。老乞丐见他俩怕死不敢进洞,又一缩身钻进了洞。一会儿从洞里抛出一物。火光映照下金光闪闪,原来是个金元宝。啊!洞里真有金子,一定是劫匪的赃物。况、张二人都眼放亮光了,有官差和士兵要下洞,被他俩拦住。两人一齐钻进洞去。很快,洞里传出抢夺、打斗声,然后张千总和老乞丐爬出洞来。张千总命士兵把官差全抓起来。士兵人多势众,转眼就像抓鸡一样把官差都擒住了。

三、乞丐变县令

张千总高叫:“那个县令是假的,真正的县令是这位!”他把老乞丐推到了人前。老乞丐说他才是朝廷新委派的辽远县令况世雄,来上任时在万重山迷了路,晚上被刘厉叉匪帮的几个喽劫了,抢了委任状,把他扔进山涧里,他命大挂在一棵树上捡了条命。但他丢了委任状无法上任。只好在山里转悠。不久又窥见一小股匪徒钻溶洞穿过官兵把守的鹰嘴崖到了辽远城,他也暗随进城。让他没想到的是,新县令已到任了。他明知那是冒牌货,可自己丢了委任状,百口莫辩,只得弄得蓬头垢面,装成乞丐,打算找机会证明县令身份。他听说张千总是个有胆有识、智勇双全的大英雄,就上鹰嘴崖投奔他。张千总慧眼识人,认定他就是真县令,并请求他下山设法将假县令引诱到洞中擒获,这才有了他同张千总演双簧引假县令进洞。对了,扮假县令的就是匪首刘厉叉。只可惜刚才在洞中让这只狡猾的狐狸逃掉了。

真县令真的来了。可是,真县令也没能阻止匪徒的抢杀,仍是夜夜有人被夺财害命。城里人心惶惶,人们都说是逃走的刘厉叉带着匪徒白天藏在通到匪巢的溶洞里,夜里从多个洞口出动劫财杀人。鹰嘴崖上的士兵们请求张千总立即下令进洞清剿,张千总沉思良久,说:“那洞内错综复杂,暗洞极多,如果贸然进洞, 中了埋伏,弟兄们性命难保啊!”他又立下一条军纪:凡擅自进洞者,按违令论斩。 四、两群蒙面人

一夜,四个蒙面匪徒窜进一制皮富户家,抢了钱财又要杀人灭口,却找不到一人,正要退去,不料被另一群蒙面人包围砍杀。三名匪徒被杀,一名逃跑。这几名蒙面人将死匪拖入里屋,后悄然撤去。

天亮后。况县令、张千总赶到现场勘察。张千总踹了抬出的匪尸几脚,对围观的百姓嚷道:“谁说我张某不敢剿匪,这几个匪徒就是我派人杀的!”忽听有人高喝:“千总大人好大的功劳啊,你暴死的亲信也要为你祝贺!”张千总猛然愣住,急寻讲话人,可根本找不到。四周的百姓也是瞠目结舌,面面相觑。那个声音又响了:“往哪儿找。在这儿哪!”声音发自下面。张千总刚低头下望。忽见一具匪尸扭身,一个鲤鱼打挺翻跃而起,快速扯掉另外两具匪尸的面罩,让众人辨认。众人看过后大惊,原来二匪都是张千总的亲兵。蒙面人朝张千总讥笑道:“所谓‘兵匪一家’,说的就是你这种人吧?你明里剿匪实则做匪,朝廷岂能容你!”

原来,张千总早就对辽远百姓的富庶垂涎三尺,这次更换县令出现混乱,让他抓到了可乘之机,他勾结刘厉叉匪帮进城劫财。昨夜他又派四个心腹去作案,不想被几位巡夜的蒙面侠士发现,在抢劫现场被杀死三人。侠士们有意放走一人,跟踪到这人的归处,证实这人正是从张千总在城里的行营中来。几位侠士商议,藏匿一具尸体,一人扮尸专等张千总到来,揭露他的罪行。

张千总突然眼露凶光,拔刀刺向蒙面人。没想到蒙面人武功高强,水蛇般一扭腰肢,躲过刺杀,反手钳住张千总持刀手腕,抬膝一磕,将刀磕落,再随手拧麻花般将张千总手臂拧到背后,使其动弹不得。突然,一直呆立一旁的况世雄拾起地上的刀,悲愤地叫了一声:“我真是瞎了眼!”冲过来将刀插进了张千总胸膛。张千总口吐血水,怒睁的两眼盯着况世雄,至死不闭。

五、真县令又回来了

况世雄对蒙面人拱手问道:“敢问壮士尊姓大名?”蒙面人答:“我是谁并不重要,我觉得县令大人应该让众人了解你为何对张千总有如此大的仇恨了。”况世雄垂泪含泣,痛心疾首地陈述道,他被山匪抢了委任状,只好投奔官兵,张千总竟要挟他协助进城掠财,才帮他复职,他走投无路,便答应了。没想到张千总早已同劫匪刘厉叉勾结,得了委任状就让刘厉叉冒充县令,深夜抢劫,张千总则收取刘厉叉的赃物。后来张千总又想除掉刘厉叉帮他复职,毕竟他是名正言顺的县令,他装扮乞丐,设法将刘厉叉引进洞里除掉。那洞其实根本通不到山里,他是为欺骗手下士兵才谎说匪徒是钻洞下山的。

蒙面人问道:“刘厉叉真的除掉了吗?”况世雄答道:“真的除掉了。那洞虽不通山里,但里面着实险峻,暗洞纵横。刘厉叉是被逼跳进了一个万丈深渊似的暗洞里,必定粉身碎骨。张千总对外说他逃掉,是要借他的名义劫财。”蒙面人朝人群外瞟一眼,看见一群人过来,哈哈大笑了,“这个匪首死后鬼魂会不会改邪归正,托生个朝廷命官呢?”况世雄眨眼问:“你是说刘厉叉能当官?”“没错,他已当上县令了!”

这时人群外传来威喝:“辽远县令况世雄接旨!”一队朝服宦官闯入人群。况世雄愣了一下,不知所措地转个身,屈膝跪下。蒙面人忽地腾身跃起,饿鹰捕食般扑向跪地的况世雄,掐住脖子把他按倒在地。蒙面人怒吼:“刘厉叉,你的末日到了!”从宦官身后拥出几个皇宫侍卫。把刚才还被认为是县令况世雄、而此时已被叫做匪首刘厉叉的人捆绑起来。一宦官走到蒙面人跟前,手捧黄缎卷轴,脸放油光,嗲声道:“况县令,你可以露出真容接旨了。”

面罩掀开,人们看到这人就是那个迟来接任、40开外、满脸沧桑的新县令。

原来,他才是真正的况世雄。他其实并没有迟来。而是到辽远后乔装暗查匪情和防务。探察出张千总通匪事实,令他震惊痛心。他接任后,张千总和刘厉叉联手把他诱进洞中谋害。被谋害时他将计就计,跳暗洞时扔下块石头,让刘、张以为他已坠洞身亡。他逃出后,派亲信去向朝廷汇报这里的实情,请求朝廷援助。他算出今天援兵将到,昨夜便同几名会武功的皮商截杀了匪徒,把张千总、刘厉叉引来,当场戳穿他们的罪行。令他惊喜的是,皇上亲查了此事,降旨任命他为辽远总兵,统帅辽远县城和鹰嘴崖防地。

刘厉叉被押走前嘲笑道:“其实这假县令我已当够了。我因为怕露出马脚,在县令位置上的这段日子不捞不贪,也不享受,过得跟和尚差不多。呸!哪有当土匪舒服。”况世雄怒斥道:“你真是本性难移!”

聪明的县令

古代有一个县令很会判案。

一天,有两个人来衙门打官司。

原来这两人是为了一匹绢布。他们都说这绢是自己的。县令说: 好吧,你们都说是自己的,我看这样好了,把绢剪了,一分为二,各人一半,行了吧? 于是他就命令手下把绢剪了,一人一半。两人只好各自拿着绢回家了。

县令对手下的说: 你们分别去看他两有什么表现。难过的人是绢的主人,高兴的那个就抓起来。

衙役暗中去观察,果然看见一人很开心,一人很难过。他们就把那个高兴的人抓了起来,一审问,绢当真不是他的。

(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但被损坏,而且被别人无端地占有,这个人当然很难过了;那个人得到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肯定很开心。聪明的县令显然十分了解常人的这一心理,并以此推断案情,设了一个小圈套,让那个贪婪的人钻。)

篇2:县令巧拆迁哲理故事

县令巧拆迁哲理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邺城县令奉旨修堤,动员堤边百姓搬迁。告示一出,饱受水患的百姓无不欢呼雀跃,只有一户做豆腐的'不仅不喜,反而当起了钉子户!

正当县令一筹莫展时,有人来报,说修堤的工匠已报到不少,问县令按什么标准准备饭菜。

县令一听,计上心来,说:“修堤辛苦,千万要保证工匠们吃饱吃好,尤其是这豆腐,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价格便宜,因此要多多购买。”

从那以后,县令还不时到后厨出主意,变着花样给工匠们做豆腐,今日炸豆腐,明日豆腐汤,而且他点明要去河堤钉子户家采买豆腐。如此一来,豆腐的消耗非常巨大,自然原料也得多准备,堆放原料和成品的地方就成了问题,老板不得不寻找更大的作坊。

可是因为做过钉子户,大家都不愿意将房屋租给他。正当老板发愁的时候,县令忽然登门,说是县衙后有一空地,可以卖给他扩大作坊。豆腐店老板因为这些天买卖兴隆,几两银子自然不在话下,当即将豆腐店按照官家修堤拆迁补偿标准折算成银两,又加了几十两银子,举家搬迁了。

“迂回”,往往比“直接”更有智慧。

篇3:县令拍错马屁故事

县令拍错马屁故事

从前有位七品县令,大年初一上街看春联,忽见一户人家门上贴的春联与众不同,只见那:上联:数一道二门户,下联:惊天动地人家,横额:先斩后奏。

县官心想:此户如此气魄,定是朝廷大官,于是赶紧备了一份厚礼,叩门拜访。

县官问主人:“贵府哪位大人在京都奉职?”

主人一听,莫名其妙,自称兄弟三人皆是穷苦小民。

县官一愣,忙问:“那门口贴的.对联?”

主人答道:“啊,原来如此。”

他接着解释说:“要说那幅对联,倒是一点不假。”

于是将自己三兄弟的职业陈述了番。

县官听后,方知自己拍错马屁,只好丢下礼物,扫兴而去。

你能猜出这平民三兄弟各是什么职业吗?

谜底:

主人介绍到:三兄弟是卖烧饼的,烧饼要一个一个数给顾客,故曰“数一道二”;二弟是做爆竹的,放起炮来“惊天动地”;老大是个屠夫,杀猪不用衙门核准,所以叫“先斩后奏”。

篇4:哲理故事:县令的誓联

哲理故事:县令的誓联

古时候,有个县令刚刚上任,为了表明自己为民父母,廉洁公正的决心,就请来匠人,用上好木料制做了两幅烫金誓联,悬挂在衙门两边,上联写道:“得一文,天诛地灭”,下联写道:“徇一情,男盗女娼”。

百姓人等见了这两幅誓联,都高兴地说:“可好啦,总算盼来了清官!”

谁知道,任职不久,上衙门来行私贿赂的人络绎不绝,凡有金银丝帛,这个县太爷无不一一收下,土豪劣绅欺压百姓,犯了罪恶,请他徇情枉法,他也无不一一答应,全县搞得天昏地暗。

有人看不下去了,对他说:“老爷忘记自己挂的誓联了么?”

县令捻着鼠须,不动声色地说:“我倒是确实按誓联办的哩,你没看见,我所得的并非只有一文钱,我所徇的情也不止一件吧。”

小故事大道理:讽刺了封建社会官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处世之道。

篇5:哲理故事:县令巧“赔”衣

从前,有个叫赵芥堂的县令,路过一家裁缝店,看到有人吵架,很多人在围观。原来,一个农民不小心把挑着的粪水洒在了裁缝店门前,店主认为这事不吉利,非让农民脱下衣服把粪水擦干净。农民苦苦哀求,店主就是不依不饶。

赵县令见状,走上前大声斥责农民道:“人家让你用衣服把粪水擦干净,你理应听从,不然本官一定要加重罚你!”时值冬日,天气寒冷,农民脱下衣服,露着上身,擦着地上的'污秽。围观的人都窃窃私语,怪县令帮着富人欺负穷人。

很快,农民把地擦干净了,店主十分满意。

赵县令便问店主:“这个穷苦的农民现在没有衣服穿,冻死了怎么办?”

店主答道:“大人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于是,赵县令让农民在店内选一件衣服。

农民战战兢兢地拿了件布衫,赵县令摇摇头说:“这般单薄之衣怎能御寒?应当换件厚实些的。”农民便把布衫换成了棉衣。

“棉衣不如皮袄暖和呀!”赵县令说着,亲自选了件羊皮袄披在农民身上,点点头说,“这还差不多,你可以走了。”农民赶快挑起粪桶离开了,店主见了只能苦笑,心里却懊悔极了。

遇刻薄之人,有时不妨采取迂回战术,给其应得的教训。

篇6:诗圣智斗刁县令的故事

《诗圣智斗刁县令的故事》

唐代诗圣杜甫,一生坎坷,仕途艰难,50多岁时,携妻儿全家到了沙头镇。

他刚到沙头镇时,没有生活来源,虽有弟弟杜观及朋友们的接济,但毕竟是寄人篱下,非长久之计。于是,在众人的帮助下,他开了个百草堂中药铺,以卖药为业,聊度岁月。

药铺开张后,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有的穷人实在无钱付药费的,还免费赠送。当地百姓对此赞不绝口,都到这儿来买药。药铺门庭若市,生意兴拢这样一来,百草堂就得罪了另外几家药铺的主人。他们买通了当地县令,想砸杜甫的百草堂药铺。

有一天,天阴沉沉的,下起了小雨,百草堂药铺里顾客不多。这时,只听门咣当一响,进来一位书吏。只见他横眉立目,旁若无人,将手中的药单往柜台上一甩,大声说:“这是县令大人急需的药,赶快照单发药,若缺一味配不齐,你们休想再在此卖药!”药铺的伙计赶快拿过药单,一看都愣住了,只见上面开的四味药是:“行运早,行运迟,正行运,不行运。”

有个老伙计忙赔笑问道:“你老哥是请哪位高明郎中开的药方,怎么我们见都没见过?……”书吏不等他把话说完,开口就骂:“他娘的!你们开的是什么中药铺?快给我把杜老倌叫出来,要是配不齐县令大人的药,我就砸掉你们的招牌!”伙计们不敢怠慢,忙去把此事告诉杜甫。杜甫一听就知道这是来故意刁难的,拿过药单一看,便冷冷一笑,区区雕虫小技,也来班门弄斧,真是不自量力!随手取了四味药,走了出来。见了书吏,仍然以礼相待,拱手问道:“这位大哥请了,不知县令大人有何见教?”书吏并不看杜甫,只是傲慢地答道:“我们县令大人要你照单发药,否则就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滚蛋!”“哦,原来是这样,”杜甫不慌不忙地说:“县令大人需要的药,我们药铺应有尽有。”说着,杜甫拿出四味药:一片萝卜干,一块生姜芽,一只鲜李子,一颗干桃僵。

书吏一看傻了眼:“杜老倌,这怎是药单上的药?你想干什么?”杜甫道:“萝卜干是‘甘罗’之意,甘罗十二岁就当了丞相,你说他是否‘行运早’呢?”“是。”书吏忙答。

“生姜芽是‘姜子牙’之意。姜子牙八十三岁遇文王,是否‘行运迟’呢?”“是,是。”书吏又连声回答。

“你看这红皮李子,虽说酸不溜儿的,却正是目前市场上的俏货,可说是‘正行运’吧!”“啊!”书吏无可奈何。

“这是隔年的桃子,经过雪冻霜打,算不得鲜果,只能入药,所以说‘不行运’了。”书吏无话可驳,只得连连点头,拿起这几味“药”,灰溜溜地回去交差了。

【延伸阅读】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公元720xx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历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再到杜甫,杜家在巩县已是四代85年。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 。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篇7:秀才对联气县令民间传说故事

秀才对联气县令民间传说故事

从前,有个秀才善知诗书,能出口成章,为人刚正,平生喜交结劳苦贫民。一般百姓请他写文办事,都有求必应,对达官贵人则拒之千里,很有几分傲骨。

这一年,县城新到一个县令,听说傲秀才看不起富户豪门,便骂道: “一个穷酸秀才竟敢放肆,待本官羞辱他一番。”

新县令遍请城中乡绅文士,并傲秀才一起叫来赴宴。酒过三巡,菜上六味,县令开言道:“本官虽初来乍到,却闻傲秀才才思敏捷,深为佩服。现试拟几句,向傲秀才请教下联。”

客人中有几个知底细的,便悄悄劝傲秀才赶紧谢罪,甘拜下风,以免遭不测之祸。谁知傲秀才竟毫无惧色,起身施礼道:“愿闻上联。”县令一面拿筷子比划,一面阴阳怪气地说:

北燕南飞, 东西比翼有上下:

众人听罢,尽皆哗然。这上联不仅道出了“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位,而且暗示了他跟傲秀才的`身份、文才有上下之分,何以对答?不料傲秀才略一沉吟,便响亮地吟出下联:

前车后辙,左右对轮无高低。

联语一出,大家齐声叫绝。这下联不仅同样对出了“前、后、左、右、高、低”六个方位,而且蕴含了傲秀才不甘服弱的倔劲。

县令碰了钉子,又咄咄逼人地说出第二联:

空竹着刀, 外生枝节削皆短;

其间暗含杀机,席上鸦雀无声,傲秀才仍镇定自若,从容答道:

窍藕遭锄, 内牵毫丝抽还长。

恼羞成怒的县官,挥手点指窗外,咬牙哼出第三联:

云镇高山,哪个尖峰敢出头?

傲秀才眼扫室内,见壁洞透进阳光,便针锋相对:

日穿漏壁,这条光棍却难拿!

篇8:县令智审烟袋案的故事

《县令智审烟袋案》

这天上午,蜀中昌邑县令张正明刚刚升堂,就听衙门前大鼓被擂得山响,他立即吩咐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

不一会儿,衙役将两个拉拉扯扯的农夫带上堂来。张县令惊堂木一拍,问道:“何事击鼓?”只见一个花白胡子的农夫立即回答道:“大人,小民的烟袋被他强占去了,请大人明断。”不待他说完,另一个戴毡帽的老头就抢过话去:“大人,这烟袋明明是我买的,他却要强抢我的心爱之物。”原来,这两个农夫一个名叫侯天德,一个名叫王开山。他们为争夺一个烟袋吵得不可开交,在张县令把惊堂木连拍数下后,这两人方才平静下来,各自述说理由。戴毡帽的侯天德说,这烟袋是我赶场那天花五两银子从一个老人手中买来的。花白胡子的王开山说,这烟袋是我父亲留下来的,我已经用了二十几年了。两人谁也不肯让谁。

张县令一言不发,听他俩在堂上又争吵了一阵,这才叫衙役把烟袋呈上,仔细观看。这烟袋有一尺多长,烟杆是红桐木做的,上端刻有“癸末仲夏”四个字,烟斗和烟嘴是铜做的,擦得油光锃亮,装烟的荷包是半截牛角。据说牛角装烟不败味不返潮,吸起来味道鲜美。张县令看罢烟袋后问两人:“这烟袋能值多少钱?”

侯天德说:“这烟袋值五两银子,它外观虽然不怎么样,却是我心爱之物。”王开山说:“大人,这烟袋本身值不了几个钱,但它是我父亲留下的纪念,就是二十两银子我也不卖。昨天侯天德来我家串门,我敬他烟后就去吆猪,转来就不见了烟袋。我今天去问他要,他却说是他用银子买的,实在是太刁蛮了。”

张县令点了点头,道:“两人言之皆有理。“说罢又拿起烟袋左看右看了一会儿,说:“这烟袋确实不错,做工考究。可是,你二人说的都无证据,判给谁都不好。这样,本官喜爱吸烟,早想买一个好的烟袋用,无奈公务缠身,无暇上街去寻找。我出五十两银子把它买了。”

侯、王二人刚要开口,被张县令制止了:“你们都非常喜爱这烟袋,今天本县令破例让你们在堂上各自抽三袋烟向烟袋告别,抽完后各领二十五两银子回去。”

侯、王二人就在大堂上抽起烟来,县令也掏出自己的烟袋默默抽烟。不一会各抽完了三袋烟,张县令丢下烟杆,把惊堂木一拍,厉声喝道:“胆大侯天德,你竟敢强拿别人烟袋!来人,给我重责三十杖,撵出堂去。”

侯天德不服,连呼冤枉。张县令道:“这烟杆上刻有‘癸末仲夏’四字,距今已有二十七年,而烟斗并无大磨损。你每抽完烟吹不出烟灰,就在地上重敲。照此下去,这烟斗早已被你敲烂了。王开山吹不出烟灰就取下发簪把烟灰挑去,可见他对烟斗之爱惜。由此看来,烟袋之主必是王开山无疑!你还不从实招来!”

侯天德被问住了,只得招了见财起黑心的事实。张县令将烟袋判还给了王开山。

县令简介:

官名。战国时三晋(魏、赵、韩)和秦已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秦商鞅变法,并诸小乡为县,置令及职责。县令本直隶于国君,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秦、汉法令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万户以下的称长,秩三百石至五百石。汉以后放宽尺宽,《晋令》云:“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见《北堂书钞》七十八)所辖户数不及汉制十分之一。南朝县,户数一般很少,而《宋书·州郡志》所载,大多为令。后遂一律称令。《隋书·百官志》只说陈五千户以上县令与五千户以下县令,不提县长。北齐县分九等,县官一律称令。

影视作品中的清朝县令形象隋、唐因之,只以县的等第,分定县官品秩,唐县令,京县、畿县正五品上有与正六品上,余自从六品上至从七品下,宋县令只存虚名,以京朝官任其职,称知某县事,因而有知县的名称。元为县尹。明、清以知县为正式官名。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称县知事;国民党统治时期称县长, 中共执政后,县长低于市长(地级市)而高于乡长。县长是一个县的第二把手(仅次于中共县委书记),一般也是该县的中共县委副书记。

【关于县令的故事-真假县令】相关文章:

1.真假公主

2.《真假美猴王》教案

3.真假美猴王读后感

4.真假皇帝童话故事

5.真假美猴王读后感精选

6.如何查网站真假?

7.真假蜂蜜的鉴别方法

8.谈谈真假印章印文

9.宇宙皇家公主之真假

10.如何鉴定玉的真假

下载word文档
《关于县令的故事-真假县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