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的论文:秘书职业化研究综述
“水之温迪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秘书的论文:秘书职业化研究综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秘书的论文:秘书职业化研究综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秘书的论文:秘书职业化研究综述
关于秘书的论文:秘书职业化研究综述
关于秘书的论文:秘书职业化研究综述口程林盛 张立欣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行业或职业,被誉为“第361行”的秘书职业也出现在现代职业之列。在美国的26种普遍性职业中,秘书的就业增长率占第一位,也是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职业化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兴起和发展的。目前,秘书职业化在西方国家已经实现。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秘书逐步从官职中分离出来,成为分类众多、前途广阔的社会职业之一,存在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秘书职业化已经成为国际通例、世界潮流。
一、秘书职业化的含义
关于秘书职业化的含义,科书学界的专家学者初步形成了共识。
赵映诚认为,秘书职业化是指秘书工作依据一定的职业规范,成为一种可供广大社会成员自由选择的行业类型。他将中国秘书的职业化分为形成(1980―)和确立(至今)两个阶段,并认为我国秘书职业化具有渗透范围广、外延扩大化、工作智能化和社会化四个特点。李丽认为,职业化是指如今的秘书由特定的官方职务演变为不属于任何一个行业但又为任何行业所必需的职业。文先玉、李小平认为,职业化就是秘书职业在社会上广泛存在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其职业行为由一定的组织加以培训、考核并且有相关法规体系给予保障的职业发展模式。沈蕾、张虹认为,秘书工作的职业化,是指在组织上制度上建立秘书的分级分类体系,明确各类秘书的职责范围,通过专业教育手段培养从业人员,以规范的.考核评定秘书的就业资格和工作水平,实现秘书工作的专业化管理。她们还指出了我国秘书职业化推进的三个有利条件:秘书从业领域社会化、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行业性特点突出。艾洪涛认为,职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已成为一种相对固定且为人们所认同的社会职业,从业人员中大多数将终生以此为介入社会、谋求生活的方式,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作者同时对其内涵作了揭示,即从业人数扩大,形成社会群体;业务专门化,职业准入规范化。钟筑、张居玲认为,秘书的职业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作为职业的秘书工作的职业化和作为从业人员的秘书人员的职业化。郭建庆指出,秘书职业化包括三层含义,职业精神、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并且指出秘书职业化的基本特征是身份职业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知识技能专业化。
从上述观点可以归纳出:秘书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从业领域不断扩大,从业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从业者要遵守秘书职业行为规范,其服务对象呈现多元化特征。
因此,秘书职业化,就是秘书工作要职责明确、分工恰当,体现工作内容的职业化;秘书从业人员要符合职业标准、具备职业技能,体现工作者的职业化,并使二者统一起来,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二、秘书职业化的功能
对于秘书职业化的功能或作用,秘书学界的主要观点如下:
秘书职业化是预防秘书腐败的措施。吕锦如认为,将建立秘书职业化体系作为治理秘书腐败的基本途径,要从秘书职业道德体系、教育培训体系、选拔任用体系、监督制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五个层面建立与完善,这为秘书职业化的制度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杨硕林认为,职业化是防止秘书腐败的有效途径,具体从职业化在技能的专业性、服务的适用性、工作的规范性、地位的提高性等方面的表现以及秘书工作内容、工作程式、工作技能、工作环境规范化对秘书腐败所起的防范和抑制作用两个方面作了论证。
秘书职业化是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秘书人才的国际化成为现实,这对秘书人员的国际素质提出了要求。为此,就需要对秘书工作者进行严格的、规范的职业化训练,让他们学习国际秘书工作经验,推动中国参与世界发展。
秘书职业化是实现工作高效率的必由之路。方国雄对秘书职业化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梳理,认为秘书职业化有利于优化管理系统和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环境因素更加多元化,社会发展节奏更快,各项实践活动更具适变和应变活力。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整体调控能力和敏捷的反应力,这就需要作为参谋助手的秘书人员提供综合性辅助和服务。可以预见,随着职业秘书队伍的壮大,秘书工作职能的强化,秘书人员素质的提高,秘书职业化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推进秘书职业化建设
职业化已成为国际职场通行的规则。我国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秘书职业化进程缓慢。20世纪80年代,秘书真正成为一种社会职业;198月,国家《秘书职业技能标准》和《秘书职业技能鉴定规范》颁布试行;6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秘书职业资格培训工作方案》,并在北京、上海等10省市进行秘书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的试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秘书职业化开始走上规范化道路。3月16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榴用各种从业人员规定》,决定从207月1日起,凡规定中涉及的各行业的技术种类和有关人员,上岗必须持有该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秘书被正式列入其中。这标志着中国秘书职业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因此,对于秘书职业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秘书职业技能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技能鉴定、资格认定等。郑崇田对秘书职业技术职称的等级、标准、申报程序、分级考评、评聘双轨制、职称管理和实施等进行了探讨。沈蕾、张虹提出的秘书职业化的措施有:规范职业地位,提高社会认识;明确秘书分类;明确秘书等级和资格认证考试;建立适应实际工作的秘书教育体系。
第二,秘书职业化发展的环境建设。蔡璐遥对我国秘书职业化发展的经济、法律、政策、教育、社会文化等环境做了比较论述,认为我国秘书职业化程度较低,要推进秘书职业化必须注重营造外部环境。刘秋言对秘书职业化发展的不利和有利因素作了总结,提出了秘书职业化发展的应对策略。章玫平对影响我国秘书职业化进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影响因素集中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秘书职业的专业性不完善上面,为此提出了加强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对秘书职业的认知、完善学科体系、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借鉴国外优秀成果等对策。薛果对秘书职业化实现所需的个体动力和社会动力问题作了探讨,认为应从传统观念(秘书是官还是职业的较量)、现实环境(名与利的较量)和具体技术操作层面(理论、方法、标准)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三,改革秘书教育,推进秘书职业化发展。钟筑、张居玲提出,以职业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职业认知为始,职业能力为终,以培养具有相当职业化程度的人才为目标的,既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又着力于秘书的职业精神、职业行为规范锻造的人才培养模式。郭建庆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销对路的复合型秘书人才,在秘书教育中注重实务教学、能力教学的改革措施。冯兰义对职业化秘书教学的教学内容模块从知识、素质、技能方面进行了设置。吴加才从培养目标制定、课程结构安排、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本科秘书专业如何适应社会需要进行教育改革的意见。杨静、郭子辉探索了如何按岗位流程构建职业化实训基地,并对日常课时实训、学科系统实训和模拟综合实训作了系统设计,提出了有效使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方法。这些研究者都指出,秘书职业化的发展主要应依托高校的秘书教学,学校要从培养秘书人员的职业化意识开始,然后稳步进行职业能力、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精神的培育。
综上可见,秘书职业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明确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如何推进秘书的职业化,我们认为,确实需要一套完整、细致、可行的职业准入、职业规范、职业培训、职业鉴定、职业评级、职业保障等制度建设。这需要广大秘书研究者、秘书从业者和秘书教育工作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奉献精力。
参考文献:
[1]赵映诚.论我国秘书的职业化[J].秘书之友,(12).
[2]李丽.国外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J].秘书,(2).
[3]文先玉,李小平,试论我国秘书职业化发展[J].四川档案,(6》.
[4]沈营,张虹,试论我国秘书工作的职业化及其途径[I].北京联合大学学报,(4).
[5]艾洪涛,我国秘书工作职业化的现状分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4).
[6]钟筑,张居玲.以职业化为导向革新文秘人才培养模式[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
[7]郭建庆.秘书职业化对高校秘书专业培养模式的导向[J]上海大学学报,2005(3).
[8]吕锦如.秘书职业化体系内涵及其有效运行[J]嘉兴学院学报,2001(6).
[9]杨硕林.职业化――防止秘书腐败的有效途径[J]嘉兴学院学报,2001(5).
[10]方国雄,论中外秘书工作职业化[J].理论月刊,1995(5).
[11]郑崇田.关于建立中国秘书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的探讨[Jl.秘书,(4).
[12]蔡璐遥.浅析我国秘书职业化的发展环境[J].秘书之友,(9).
[13]刘秋言,论秘书职业化发展趋势[I].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
[14]章玫平.影响我国秘书职业化进程的因素及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3).
[15]薛果.秘书职业化需要解决动力问题[J].秘书,(3).
[16]冯兰义,适应职业化发展改革秘书专业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1999(6).
[17]吴加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层次秘书人才[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8]杨静,郭子辉.秘书职业化实训基地的构建与使用[J].教育与职业,2005(17).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山东潍坊学院)
篇2:近三十年来中国秘书史研究综述管理论文
近三十年来中国秘书史研究综述管理论文
摘要:中国秘书史是秘书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有关秘书起源、秘书人物研究、秘书制度及文书研究等问题都是秘书史研究关注的重点,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但由于秘书学学科尚处于新兴阶段,秘书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仍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对近三十年来中国秘书史的研究现状及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秘书、古代秘书史、研究综述
据笔者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今,关于秘书史的研究成果共有十余本专著和数百篇论文,成就不可小觑。基于学科史研究的需要,有关秘书起源、秘书人物研究、秘书制度及文书研究等问题成为秘书史最为关注的研究领域。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古代秘书史作为考察对象,按照研究成果的不同内容,分别加以略述。
一、秘书起源研究
秘书起源问题是秘书史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探讨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厘清对于秘书学学科对象的认识。秘书学界对于学科对象的认定有多种看法,提出了诸如“秘书工作”、“秘书活动”、“辅助管理”、“秘书行为”以及其他各类对象多元化的观点。其中,“秘书工作”说由王千弓先生首先提出,其《秘书学与秘书工作》一书认为,秘书学“以秘书工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秘书工作的产生、发展、特点、任务、原则和方法的一门新学科”。学界大多赞同此说;亦有部分学者倡导“秘书活动”说,例如董继超先生《秘书学问题新探――关于学科对象问题》(《秘书》年第12期)一文在详细分析批判了各方说法之后,重申以“秘书活动”作为学科对象的重要意义。常崇宜先生在《秘书学科的性质、对象与结构》(《秘书》第8期)一文中对此问题作出了总结,认为二者“并无本质的分歧”,有折中调和之意。从现有的秘书史专著来看,绝大多数采用“秘书工作”说,比如杨剑宇《中国秘书史》“秘书工作起源时期”、杨树森、张树文《中国秘书史》“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金常德主编《中国秘书史》“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等章皆持此种观点;亦有少量专著采用“秘书活动”说,代表性的有刘绍杰《中国秘书简史》,该书以“秘书活动的起源与产生”作为首章探讨的内容。总的来说,“秘书工作”说可以视为学界主流观点,本文亦认同此说。
基于此,我们再来梳理一下学界对于“秘书工作起于何时”这一起源论的核心问题。关于秘书起源于何时,专著论者大多从秘书产生的社会条件着眼,将时期划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杨剑宇《中国秘书史》总结的“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萌发于夏朝,形成于殷商。”这一观点最具代表性。也有学者将时期往前推移,比如杨树森、张树文《中国秘书史》认为:“在原始社会后期,当若干氏族联合组成规模较大的部落时,就产生了为部落领导集团活动提供辅助管理的秘书工作,其时间距今至少有五千年左右;而到了四千五百年之前的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我国秘书工作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秘书工作产生条件的认知不同。杨剑宇、杨树森二位先生对这一问题分别撰有专文加以论述。杨剑宇在《论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一文中认为:“秘书工作的产生必须具有两个条件:文字和有领导部门的社会组织。”而杨树森《中国秘书工作起源年代新探》一文则明确指出:“文字的出现不是秘书工作产生的前提条件”,而“社会组织领导人或领导集团的出现”才是秘书工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何青《我国秘书工作起源之我见》(《秘书》,年第6期)一文,在认同杨剑宇文章观点的基础上,对秘书工作的产生条件补充了一个内因依据,认为“文书工作”在文字和国家产生的两个条件作用下形成秘书工作的起源。
对于这一问题,也有少数学者另辟蹊径,选择从不同角度加以探讨。比如赵映诚《中国最早的秘书――尹》(《秘书之友》,1997年第6期)、何坦野《从“秘”字的衍变探寻秘书的起源》(《秘书》,19第5期)等文皆从文字训释的角度对秘书的产生进行了合理的推测;而赵奇《上古秘书工作窥探――从两则资料看我国古代秘书工作起源及其启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则从《说文解字》、《尚书・尧典》中的两则材料入手,对远古时代秘书工作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独到的解读。有关中国秘书起源的问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有探讨和争鸣,90年代末何坦野撰有《近中国秘书起源研究综述》(《秘书》,第10期)一文对此作了总结。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杨树森、张树文为代表,对秘书起源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提出了值得思考的观点。但总的来说,近十多年来对于此一问题的争论趋于消歇,学界关注度有所降低。
二、秘书人物研究
秘书人员是秘书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对历史上各类秘书人物展开研究,是鉴戒历代秘书工作得失、弘扬秘书人文精神与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从专著方面来看,早期的著作有黄纪华《历代秘书人物及文书选注》一书,以历代知名秘书人物作为论述对象,并选录了相关文书创作的内容,为后来的秘书人物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傅西路主编的《中华秘书全书》分卷《秘书历史人物卷》以及《秘书素质与修养卷》对历代秘书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修养等等内容有着全面的介绍和深入的探讨。眭达明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尤为令人瞩目,著有《秘书政治》及其姊妹篇《秘书生活》、《秘书生态:两千年中华秘书人物的人生棋局》、《清朝秘书政治》等多部专著,堪称秘书人物论方面的代表作品。就秘书史著作来看,相关论著几乎都辟有专论“秘书人员”的章节,比如杨剑宇主编的《中国秘书史》自第二章以下,按照时代顺序,每一章都设有“秘书官吏”或“秘书人员”等相关内容,穿插介绍了自古代至民国很多秘书人物的事迹、素质和品德;杨树森、张树文所著的《中国秘书史》在第一章设有“中国古代著名秘书和当过秘书的名人”一节,介绍了14位古代著名秘书和10位当过秘书的历史名人情况。在期刊方面,《秘书》、《秘书之友》、《秘书工作》以及《文史天地》等期刊不定期地刊登介绍古代秘书人物的文章,其中,《秘书工作》于20推出“中国古代著名秘书系列”文章,邀请资深秘书学界专家撰稿,挑选历史上最具典型性的秘书人物进行个案研究,力求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地发掘古代秘书思想,为今天的秘书工作提供了鉴戒的意义。
检点历年来发表的有关秘书人物研究的文章,除了上面提到的个案研究类之外,还表现出如下研究思路:一是从秘书学的视角解读历史名人。比如黄邵英、莫恒全《刘勰的秘书学研究及其秘书生涯》(《兰台世界》,2007年第17期)、王晓红《从“名人秘书”苏轼谈秘书的写作能力》、《古代作家欧阳修的秘书学解读》(分别见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第7期;第11期)、孔建华《留侯张良的秘书学解读》(《安徽文学(下半月)》,09期)、章玫平《秘书学视野下的高力士》(《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第13期)等等文章,在这些历史名人广为人知的身份之外,发掘他们在担任秘书角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素质与心态,使人们对于历史上这类知识分子形象的认识更加深入。二是对曾担任过秘书职务的人物进行研究,挖掘其人生历程、性格特点及其精神品格等等给当前秘书工作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启示。比如蔡茂、辛建华《秘书要像荀攸那样塑造完美性格》(《秘书之友》,2007年第5期);王广生《清朝师爷的一些良俗对当下秘书工作的启示》(《领导科学》,第1期);孔建华《从基层文书到开国宰相:汉相萧何的秘书学启示》(《安徽文学》,20第10期);高云蕾、拾景欣《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对当代秘书的启示》(《秘书之友》,第11期);樊新新《李商隐的幕府经历对当今秘书的启示》(《秘书之友》,20第5期)等等文章,基本上都是从这些人物的才华、智慧、性格等方面入手,结合秘书工作中需要妥善处理日常事务、与领导者的关系等问题,以古论今,提供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当然,研究者也对历史人物作为秘书的疏失之处进行了检视,比如张晓敏《做秘书光有智谋还不够――从庞统的坎坷秘书路谈起》(《秘书之友》,年12月)、程宏亮《李白秘书生涯受挫原因探析》(《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等等,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论述对象是三国时期的杨修,以其生平事迹及悲剧命运为主题的秘书学文章有近20篇之多,历来是秘书史人物研究的热门话题。
三、秘书制度与文书研究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秘书人员的培养、选拔及管理工作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制度化过程,在制度化的秘书工作过程中,产生、累积了大量的文书材料。对秘书制度、文书材料的历史考察,也是古代秘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这方面内容与历史学、公文学等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前人的相关研究较为充分,因此在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也表现出较高的理论水平。在秘书制度研究方面,杨树森先生连载于《秘书工作》“秘书史话”栏目的一系列文章值得一提,包括《从地位显赫的史官到纵横天下的“士”――中国先秦时代秘书制度的演变》、《从尚书台取代御史府到秘书令昙花一现――秦汉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从三省制兴盛衰废到翰林院独掌机要――魏晋南北朝到元代秘书制度的演变》、《从内阁六科制的确立到书吏之害形成――明、清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四篇论文,对先秦至明清时期秘书制度的流变过程作了一番精到扼要的阐述。此外,管理类、秘书类的期刊也时常刊发相关文章,既有对历代秘书制度的宏观探讨,代表性的文章有何美荣《中国古代秘书制度初探》(《中国行政管理》,第10期)、肖文良《简介中国历代秘书工作制度》(《秘书》,第8期)、李海霞《我国古代秘书选拔制度》(《兰台世界》,2007年第3期)、倪代川《历代秘书选拔制度简介》(《秘书》,第4期)、宋宁《论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发展》(《兰台世界》,第23期)等;又有对某一历史时期秘书制度的细化研究,其中以重视文官工作的宋代最受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宋代秘书制度进行了考察,相关的重要论文有杨剑宇《宋代选拔朝廷文字秘书的制度》(《秘书之友》,1987年第4期)、蒋淑薇《略论宋代秘书机构与秘书选拔》(《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杨旭辉《宋代秘书制度述略》(《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第2期)等等。
在古代文书研究方面,以单篇论文的形式进行探讨的文章主要有东方一《论先秦文书》(《长沙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徐忠献《论两晋南北朝文书档案工作迅速发展的原因》(《秘书》,19第7期);靳力、张弘《我国古代文书制度漫议》(《山东交通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吴爱明、夏宏图《清代幕友制度与文书档案工作》(《历史档案》,1993年第4期)等等,皆将某一特定时期的文书发展情况与其时的秘书制度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为当前的秘书工作提供了历史的参照与启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一些硕博论文能够充分认识到公文文体与古代秘书工作各方面的重要联系,比如南京师范大学胡元德博士论文(20)《古代公文文体流变述论》一文,相关论述与秘书学的研究多有关涉;与之相类的研究成果还有南京师范大学陈龙硕士论文《裴注<三国志・魏书>中秘书与秘书工作之研究》、广西师范学院钱钰玫硕士论文《论曹操公文写作的历史贡献》(20)、吉林大学蒋乐乐硕士论文《论春秋秘书工作中的谏》(年)等等,将文书学与秘书学的交叉研究推向深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近三十年来中国秘书史的研究在多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然而,相对于秘书实务、应用写作等方面的研究,中国秘书史处在基础理论研究的边缘位置,并未得到广泛的重视,主要表现为研究内容多有重复,研究方法单一,且欠缺学理深度,对于秘书工作与政治、文化、宗教哲学等相关领域的考察亦没有充分展开,这些都有待于学界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剑宇.中国秘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杨树森,张树文.中国秘书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3]眭达明.秘书政治:中国古代高级秘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4]常崇宜.秘书学科的性质、对象与结构[J].秘书,2007(8)
[5]何美荣.中国古代秘书制度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
[6]陈龙.裴注《三国志・魏书》中秘书与秘书工作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篇3:论文:试论秘书学科概念体系的研究
当前,我们在秘书学的建设和教学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确立供本学科运用的一系列基本概念、一般概念和专门用语(术语),及其相互关联的系统化的整体,即概念体系。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研究秘书学概念体系的迫切性
概念体系不仅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建立某种理论体系的起点。
秘书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几年来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局面。但是,从总体来看,我认为秘书学的`建设,目前尚处在它的学前阶段,即前科学时期。
由于秘书学一系列基本概念尚未进入科学体系,就给秘书学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和不便。因此,我的第一个结论是:加强对秘书学概念体系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秘书学校念体系的内容和重点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系列概念。
关于“秘书”这一概念,目前国内不下五家之说。虽然各家之说不无一定道理,但是否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整体、事物内部联系,即上升为理论概念,尚待探讨和商榷。据我的认识,秘书是掌管公文并全面辅助领导者管理日常工作的人员。我认为,这个概念初步揭示了目前我国各级各类秘书人员的本质特征,即它的可读性、辅助性、服务性和多能性,从而使秘书人员同其他行政工作人员有了质的区别。
我们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就可以进一步去结构秘书学的体系框架,比如以掌管公文、辅助决策、沟通信息、协调关系、处理事务和保守秘密等为内容的秘书职能论;以一般工作方法、特殊工作方法和未来工作方法等为内容的秘书方法论;以秘书组织、秘书人事、秘书制度和秘书素养等为内容的秘书管理论。然后,我们再去深入研究秘书职能论、秘书方法论和秘书管理论的概念、原理、定律和一般理论结论,把秘书学的理论体系逐步加以完善和充实。这样,一门崭新的学科--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秘书学,就会在我国应运而生,因此,秘书学的建设,必须以基本概念为重点突破口,这是我的第二个结论。
三、研究秘书学概念体系的方法和途径
概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一种科学抽象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不同认识阶段的不同思维水平。
我们在研究秘书学科的概念时,首先就要充分占有秘书工作和秘书管理方面的经验材料,包括日常概念和经验概念。在此基础上,严格遵守揭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方法,特别是下定义的全部规则,精心地进行科学抽象,从中制定出一系列理论概念。这应当成为我们研究秘书学概念体系的基本方法。其具体途径,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现有的科学概念。
(二)移植其他学科的概念。
(三)改造流行的普通概念。
(四)创造秘书学科的新概念。
此外,我们在研究秘书学概念体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区分正确概念和错误概念,以及一些显然过时的概念。
秘书学科概念体系的研究条件已经成熟,问题在于提出任务,制定规划,并采用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这就是我的第三个结论。
篇4: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与研究论文
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与研究论文
摘要:秘书理论与实务是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本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项目组在分析目前本科专业该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与研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进一步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教学改革;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教学内容设计
自1980年复旦大学上海分院(即后来的上海大学文学院)设置秘书专业以来,[1]我国秘书学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不管是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方面,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项目组所在学校是一所理工院校,具有20多年的秘书专科办学经验,现在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方向课程,本项目组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架构与深层次研究,力图实现本科专业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新突破。
一、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与研究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体系中秘书学理论深度不足,研究较弱现在通用的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材主要是为高职高专教育服务的,理论知识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大多以介绍秘书的含义、秘书工作的内容性点、秘书学的性质与内容为主,理论深度还有待开发。有关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也以工作技能性研究为主,理论探讨较少。如秘书学的学科归属、性质特点与学科体系等方面在学界内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秘书学到底是归属于语言文学的分支学科还是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也一直是秘书学研究者讨论的热点问题。2011年5月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文学类中增设了秘书学本科专业,明确了秘书学的学科归属问题。2011年我国将招收第一批秘书学本科专业学生。相信随着本科专业的设置,有关秘书学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将会有较大的突破。
2.课程建设与研究多从职业教育角度展开,重在秘书实务的研究目前我国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主要在专科阶段开设,相关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工作也主要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的。本项目组了解了本课程的精品课建设情况和教学研究情况,发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已将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成了学校的精品课程,其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更是将其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同时也形成了相当数量的教学研究文章和著作。但经过认真学习和分析研究,本项目组发现这些建设与研究主要为职业教育服务的,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于课程内容设计与整合、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综合实践有机配合与紧密衔接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
二、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规划和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项目组在我院秘书专业专科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与设计,力图打造知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1.理顺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本科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有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秘书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档案管理学、办公自动化等。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遵循课程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明确了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课堂教学共64学时,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秘书写作3门课程是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先修课程,档案管理学是其后续课程。
在理顺其与其他相关课程关系的基础上,整合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解决了其与相关课程中重复内容的归属问题,明确了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秘书学理论学习和秘书办事、办会技能训练,将秘书工作中的办文和办公自动化内容整合到其他相关课程中。将秘书工作中的文书拟写和运行部分整合到秘书写作课程中,文书立卷与归档部分整合到档案管理学课程中,将秘书工作中办公自动化部分整合到办公自动化课程中。
2.优化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内容(1)增强秘书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针对专科阶段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理论教学深度不够的现状,在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时重视了秘书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64学时中有8章48学时为课堂纯理论教学。分别为绪论(8学时)、秘书工作发展历史(4学时)、秘书的含义及分类(4学时)、秘书工作内容及职能(8学时)、秘书的能力与素质(6学时)、秘书沟通与协调工作(10学时)、秘书调研与信息工作(8学时)。将秘书的修养与悟性、人际关系等内容合并到秘书沟通与协调工作中。
(2)削减了课堂教学中秘书实务的相关内容.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秘书实务的集中实践内容,所以课程内容设计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分散实训相结合部分的内容与课时都进行了大量的削减,只设置2章14学时,包括秘书事务处理与会务组织两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对日常事务工作和会务工作进行概述性的知识学习,同时组织值班、时间管理等简单的课堂分散小实训,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秘书办事和办会工作的基础知识,熟悉情景体验式实训教学。将接待工作、商务旅行、常见商务活动、常见会议的'策划与组织等综合性实训项目都调整到集中实践课程的学习中。
(3)课堂教学增加了集中实践任务设计环节.秘书理论与实务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践课程的有机配合与紧密衔接问题是课程内容课程教材建设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时在课堂教学最后增加1章2学时的集中实践任务设计环节,对集中实践中事务处理能力、会务组织能力训练任务进行大体安排和介绍,进而解决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践课程的衔接问题。
(4)强化了秘书实务的综合实践训练.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可延伸到秘书实务的综合实践训练中,共设计秘书事务处理能力、会务组织能力2周实训教学,这部分内容既是专业能力实习,也是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延续和深入。集中实践课程主要采取能力模块训练的方式,将秘书事务处理能力设计为办公室日常事务、接待事务、商务旅行事务和商务活动组织策划4个训练模块,会务组织能力设计为会议筹备、会议进行与控制、会议善后与总结和会议宣传与协调4个训练模块。实训项目丰富、实训指导规范,对学生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三、探索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1.根据课程教学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了课堂纯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与分散实训相结合、集中实践课综合训练三种教学形式,如绪论、秘书工作发展史、秘书的含义及分类、秘书工作内容及职能等内容采用课堂纯理论教学的形式,秘书办事办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分散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而办事办会综合技能则通过集中实践课综合训练的形式来实现,从而做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
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可以采用讲授与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对于秘书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可以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提高授课的生动性;[2]对于秘书办事办会基本技能的教学,则采用情景模拟和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在模拟秘书工作流程中完成各项任务。
2.充分利用专业竞赛、校外实战等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课堂学习和专业竞赛配合、校内模拟与校外实战衔接的方式构建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学生能力培养模式,从而巩固和提高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3]
通过专业竞赛实现秘书办事办会技能课上学习与课下训练相结合,如秘书节汇报演出、秘书知识竞赛既融合了课程教学目标,又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了锻
炼的舞台。在校内实训基础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组建会务公司、工作室,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承接庆典和会议的策划与组织,实现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由校内到校外,由模拟到实战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肖生福,杨锋.开设和推广秘书本科专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2):53.
[2]王彩云.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改革的尝试[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6.
[3]刘晓岚,郭子辉,杨静.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42.
【秘书的论文:秘书职业化研究综述】相关文章:
1.浅谈秘书修养论文
2.秘书辞职信
3.秘书职责
4.秘书鸟
5.秘书求职信
6.秘书工作总结
7.秘书个人简历
8.个人简历(秘书)
9.秘书自我鉴定
10.秘书论文提纲怎么写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