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的小故事
“我们之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彭德怀的小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彭德怀的小故事,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彭德怀的小故事
(一)
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召开了一次很重要的会议,时为战地记者的张友林走进会议室,想给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拍摄一个镜头。当举起相机对准他时,不料遭到彭老总的拒绝:“我彭德怀有什么好照的?不要突出我个人,你省下胶卷给志愿军战士照嘛!”张友林受到批评,委屈地走出会场。
会议中间休息时,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走过来安慰他,接过相机说:“你别难过,我来帮你照。”彭老总见副司令员给他照相,虽然不好拒绝,但表情很严肃,总是绷着脸,最后也没照成。后来,张友林了解到,不少老摄影记者在给彭老总照相的时候都吃过“闭门羹”。
事隔不久,在志愿军政治部召开的一次党的组织生活会上,有的同志提出:“彭德怀同志是志愿军司令员,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渴望看到他在战场上的形象,中央宣传部门和中央一些报刊也叫我们提供材料和照片。”志愿军副政委甘泗淇将军向彭老总转达了这一意见,彭老总的态度才有所转变。
一天,彭德怀兴致勃勃地来到上甘岭阵地前沿视察,张友林闻讯后立即赶到阵地,见彭老总和战士们谈笑风生,表情轻松,他连忙取出相机准备拍照。彭老总一眼认出了自己批评过的张友林,笑着说:“哦,又是你这个小记者,今天你随便吧!”张友林抓住时机按下了快门,拍下了这张照片。
(二)
1810月24日,彭德怀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村。他幼年时读过两年书,但因家贫辍学务农,下煤窑做工,15岁那年由于参加饥民闹粜,被官府通缉,逃到洞庭湖当堤工,19入湘军当兵。由于痛恨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黑暗统治,彭德怀逐渐萌发富国强兵思想。19冬天,他随湘军第二师第六团驻防在南县复兴港一带。当地农民受土豪劣绅的欺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更激起了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于是,他利用代理连长的身份和团长袁植对他的好感,在士兵中秘密组织成立了一个“救贫会”,旨在反对列强,提倡平等,打倒土豪劣绅,救济贫苦农民。
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彭德怀在战场上结识了来自南县九都山的共产党员段德昌。当时段德昌任师政治部秘书长,彭德怀任第一团一营营长。在段德昌启发教育下,彭德怀逐渐了解了共产党的主张,并通过阅读段德昌送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大纲》、《新社会观》、《共产主义ABC》等马列主义著作,明白了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一次,他俩在关帝庙铺草就宿。段德昌告诉彭德怀,一个真正革命者,不应当仅停留在“耕者有其田”上,而应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此次促膝夜谈,使彭德怀犹如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曙光。他当下向段德昌提出了入党要求,并希望派人来他管辖的.部队建立党组织。但由于当时国共合作比较顺利,上级党组织决定暂不在彭德怀所在部队建立党组织,于是彭德怀的入党愿望也就落了空。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一个化名为张匡的共产党员以其表弟的身份找到彭德怀,代表湘北的共产党组织对他坚定的革命立场、出色的政治表现表示赞许。于是,当部队进入湖北孝感时,彭德怀再次向段德昌提出了入党要求。经过南县特委的认真考察,认为彭德怀坚信马列,立场坚定,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支持革命支持党,完全具备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条件,于是经段德昌介绍、南县特委通过、省委批准,接受彭德怀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8年4月,彭德怀在南洲城团部举行“入学仪式”(即入党仪式)。团部墙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的画像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标语,张匡代表南县特委出席,坐在彭德怀对面,团书记官邓萍和张荣生坐在桌子两端。在张匡宣读了入党誓词后,彭德怀庄严宣誓:愿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就这样,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彭德怀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彭德怀和团里的另两名党员组成了一个党支部,由彭德怀担任党的支部书记。
此后,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彭德怀经常回忆起段德昌在南县介绍他入党时说过的话:在军队建立一个党的基点不容易,要以一营为基础,逐步发展到全团,以至全师,在条件成熟时是要起重大作用的。事实证明,党组织在后来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
一次,警卫员给彭总泡了一杯茶。他端起来一看,发现茶叶不对,就问警卫员:“这茶叶是哪里来的?”警卫员回答:“是管理科送来的。”彭德怀一听就火了,大声批评警卫员:“你看,你看,你就是不动脑子嘛!管理科送来的茶叶,是招待客人的。我个人喝茶,怎么能用公家的茶叶呢?”警卫员笑着解释:“就这么点小事,算得了什么?”彭总一听,更加生气:“事情不大,可是个原则问题,这不是白占公家便宜嘛!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最后,彭德怀拿了一斤茶叶的钱,让警卫员给管理科送去。并明确要求他把公家的茶和自己的茶分开来放,个人喝茶,绝不能从公家的茶罐里拿。
这是发生在1952年的一段往事,现在听起来,仍然让人肃然起敬。彭德怀所讲的道理,不仅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韩非子·喻老》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说的是小问题也可能引起大灾祸。
然而,就是这些小问题,现在却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不就是喝了一杯茶吗?不就是吃了一顿饭吗?不就是唱了一次歌吗?不就是洗了一次澡吗?不就是用了一次车吗?不就是公费旅游了一次吗?沾点公家的光,算啥大问题?
这种无所谓心理,也延伸到人情往来上。过年了,节庆了,免不了大家要互相走动。你到我这里来,我到他那里去,你给我带点东西,我给他带点东西,都是人之常情。而很多“蚁穴”,就是在这样的“沾光”和“往来”中滋生蔓延的。
一位省委领导同志说,现在不少腐败案件一经查实,往往就是大案要案。要建立有效机制,真正做到干部小违纪的时候就能及时发现,就有人管、有人抓,防止滑向违法犯罪。要抓住节假日等关键时候,加强预防力度,形成廉政氛围,严防节日腐败。
这些年来,我们查处的腐败人员中,有哪个是第一次受贿就达到犯罪的?又有几个是第一次受贿就被抓住的?观其犯罪轨迹,许多人开始都是抵制贿赂的。但往往是经不起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的“说服”,从一件件小事开始,让居心不良者打开了缺口,职位事业之堤、政治生命之堤、人生理想之堤,就一点一点垮了下来,最后全线崩溃,走向犯罪深渊。
能够发现和查处大案,当然是反腐工作的重要成果。但我们的目光,也应该关注那些“小事”和“小案”。从小防起,从小抓起,从小管起,从小查起。近年来,中纪委制定了一系列将反腐败关口前移的制度,都是防止“蚁穴”之灾的好制度,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切实重视思想上的“蚁穴”,时刻警惕身边的“蚁穴”。
篇2:彭德怀的故事
彭德怀的故事
抗美援朝时期,彭德怀率领志愿军英勇作战,很快把敌人赶过了三八线。然而,志愿军战线拉长后,后勤运输成了一个软肋,遭到敌人疯狂干扰。
敌军凭借空中优势,对从鸭绿江到三八线的所有交通要道进行严密封锁,发现动静就进行狂轰滥炸。汽车、火车只能晚上运输,又不能开灯,以至于行驶速度慢,运输效率低。对此,彭德怀十分着急。
就在这时,彭德怀接到了一个报告,说一个部队的.后勤运输搞得比较好,车辆损失小,运输快,效率高。
彭德怀接到这个报告后,二话不说,连夜驱车到这个部队,一探究竟。
1951年秋,朝鲜战争期间,中朝将领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门外合影。左起:刘京珠、朴一禹、金日成、彭德怀、陈赓、甘泗淇。
星光下,坐在吉普车里的彭德怀发现,从另一条乡路上开来了一队卡车。令他感到惊奇的是,这队卡车不是在黑夜中爬行,而是开着大灯在路上飞奔。
警卫人员连忙大声喊,“注意防空,关灯行驶”。然而,车队毫不理会,仍然大摇大摆的往前开。
难道他们不怕引来敌人的轰炸机吗?警卫人员无奈向空中鸣了一枪。枪声刚落,车队所有的灯都熄灭了,同时也放慢了速度……
彭德怀赶到那个部队才知道,原来他看到的车队就是今晚他要去的汽车分队。
他们在每辆车上设一个防空哨,监听敌机,听到敌机声就鸣枪,车队便熄灯慢行,否则,车队就开灯快速行驶。因此,车子运行快,任务完成好。
彭德怀了解这个情况后,立刻命令所有交通线设立防空哨,汽车一律开灯行驶。采取这个措施后,敌机的封锁被打破了,整个志愿军的后勤运输效率大大改观。运输部队也送给彭德怀一个美称――“活雷达”。
一个困扰三军的大难题,就在彭德怀通过实际调查后,迅速找到解决办法,堪称谋事要实的典范。
篇3:彭德怀的故事
彭德怀于18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石潭镇乌石寨彭家围子,按族谱所排,彭德怀取名清宗,字怀归,号得华;原名得华,号石穿;他幼年读过两年书,因家贫辍学务农,下煤窑做工;15岁时参加饥民闹粜,被官府通缉,逃到洞庭湖当堤工。
19入湘军当兵,痛恨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黑暗统治,萌发富国强兵思想。19在连队秘密组织“救贫会”,后因派会员杀死一恶霸被捕,在押解途中逃脱。
1922年改名彭德怀,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回湘军任排长、连长、营长;1926年随部队编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结识共产党人段德昌,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27年1月于所在营成立士兵委员会,订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维护士兵权益的会章。
1928年1月升任团长,4月在大革命失败的革命低潮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22日与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组建军第5军,任军长兼第13师师长;率部在湘鄂赣边转战数月,建立三省边界革命根据地,后率5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第4军会师。
1929年1月为了配合第4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担负留守井冈山、钳制湘赣敌军的艰巨任务;1930年6月任第3军团总指挥,率部在平江击败国民党军的进攻,乘胜攻入长沙,占领十日。
篇4:彭德怀的故事
彭德怀(1898—1974)一生没有子女,他把弟弟彭金华烈士的女儿彭梅魁当做亲生女儿,他们长时期生活在一起。
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因为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对国内形势的不同看法,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并且被罢了官。
不久,彭德怀搬出了南海,住到吴家花园。在那里,彭德怀亲自开荒种菜,挖塘养鱼种藕,把一个残墙断壁、草木凋零的荒园,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花园。梅魁看到伯父年纪大了,劳动有些吃力,便劝他说:“你不能这样不顾身体啊!”彭德怀说:“孩子,劳动对我来说是需要的,再说国家还很困难,我不能为党工作,还可以为人民减轻一点负担啊!”
彭德怀住的地方叫挂甲屯。这儿的老乡世世代代喝土井里的水。他把自己院子里的水接到街上,使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老乡们住的房子有的是土坯垒的,遇到下雨,他就戴着草帽,卷起裤腿,走街串户,看看这家屋顶漏不漏,问问那家房子牢不牢,并把房子有危险的人家,搬到自己院里来住。谁家的孩子病了,他总要去看看;谁家的孩子结婚,他就跑去祝贺;谁家老人去世,他也要去悼念……伯伯的行动,使梅魁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一天,伯伯带着梅魁走到院子的墙跟前,指着墙外的一棵树问她:“梅魁,你看这树为什么没有叶子?”
梅魁知道是因为自然灾害,老乡生活困难,把树叶打下来吃了。可是,又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只好望着伯伯,不开口。走了几步,彭德怀又问:“你们厂里有没有人得浮肿病?”梅魁说:“没有。”
其实,她没照实说。彭德怀又带她到自己的茄子地里,指着茄棵对她说:“茄子不开虚花,小孩不讲假话。”然后又用手指着自己的前额说:“我这个老头子就像小孩子一样不说假话。我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梅魁啊,我希望你长大以后,不要追求名利,搞那些吹牛拍马、投机取巧的事。要做老实人,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到人民的疾苦啊!”
对于伯伯的教导,梅魁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激动地说:“伯伯,我一定向你学习,不说假话。”
对子女的教育是在每一件琐碎事情上,在你的每一次举动上,每一个眼色上,每一句话上。
篇5:彭德怀的故事有感
在我们以前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在红军长征途中,战士们断粮了,饥寒交迫,许多战士都到下了。焦急无奈的彭德怀忍痛割爱,把陪伴自己多年的座骑-大黑骡子杀了,给战士们充饥,以解燃眉之急。我被彭德怀对战士那深深的爱感动了。我的心被一股伟大的力量牵引着,怀着崇高的敬意走进了彭德怀的世界。
彭德怀,原名彭德华,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帅。有一次,警卫员给彭德怀泡了一杯茶。他端起来一看,发现茶叶不对,就问警卫员:“这茶叶是哪来的”?警卫员回答:“是管理科送来的”。彭德怀一听就火了,大声批评警卫员:“你看,你看,你就是不动脑子嘛?管理科送来的茶叶是给客人和公家吃的。”警卫员笑着解释:“就这么点小事,算得了什么?”彭德怀一听,更加生气说:“事情不大,可是个原则问题,还不是白占公家便宜嘛!中国有句问题,叫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最后,彭德怀拿了一今茶叶的钱,让警卫员管理科送去,并明确要求他把公家的茶叶和茶叶钱分开来放,个人喝茶,绝不能从公家的茶罐里拿。
这是发生在1952年的一段往事,现在听起来,任然让人肃然起敬。彭德怀讲的`道理,不仅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
关于彭德怀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读了这个我感想的是,人不要平白无故的拿他人的东西。
篇6:名人故事素材:中国十大元帅彭德怀
彭德怀简介
彭德怀原名彭德华。湖南省湘潭县人。一九一六年入湘军。一九二二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在湘军任营长、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领导平江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红三军团总指挥及军团前委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东方军司令员,陕甘支队司令员,红一方面
军司令员,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副总司令员),中共北方局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兼国防部部长。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第六、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篇7:短篇小故事精选
一弟子学道三年,仍觉得没有得道,于是去问师傅。
师傅把弟子带到阳光下,问他看到了什么,弟子说看到了花草、树木和房屋。晚上,师傅把弟子带到一个阴暗的地方,师傅问他看到了什么,弟子说看到了星光和万家灯火。
师傅对弟子说,在阳光下,你看到的只是花草、树木和房屋,而偏偏没有看到阳光;夜晚在阴暗里,你却看到了星光和万家灯火,看到了光明。这说明,一个人只有在阴暗里才能看到光明,在光明里,我们反而忽视了光明,看不到光明。
师傅停顿了一下,看了一眼弟子,继续说,现在你每天跟随在师傅的身边,师傅对你来说,就像那光明,在师傅的光照下,你怎么能看到光呢?只有当你离开了师傅,离开了师傅的光照,自然也就看到光了,自然也就得道了。
篇8:短篇小故事精选
殷海光是逻辑学大师金岳霖早年的学生,当初,殷海光很困难,是金岳霖一直资助他学习及生活的。后来殷海光去了台湾,成为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对金岳霖非常感激,经常提及金岳霖早年对他的帮助,临终之际还念念不忘。海峡两岸交往正常化以后,台北中华电视台记者来到北京采访了八十多岁的金岳霖教授,询问他关于殷海光的事,金岳霖教授说:我太老了,教过的学生很多,记不得了。记者说:可是您的学生还记得您,对您给他的帮助念念不忘。金岳霖教授说:都是过去的事情了,还提它干嘛!记者走后,汤一介教授问金岳霖:您真的忘记了殷海光这个学生了吗?金岳霖教授笑笑说:没有。殷海光在海内外有一点小名气,这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当初对殷海光好,不是为了他将来报答我。一个人真心地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别人怎么回报。善之为善,不求回报,这才是善的原意啊!
舞蹈家资华筠是著名学者陈翰笙的学生,有一次她在和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聊天时,说起陈翰笙是自己的老师。孙冶方听后说:你的老师是我的引路人。我是在他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并且对经济问题产生兴趣的,我很感谢他。后来,资华筠将孙冶方的话告诉了陈翰笙,但陈翰笙老人却说:不记得了。
资华筠以为他真的忘了,就提醒他说:人家大经济学家称您是引路人,您倒把人家忘记了。陈翰笙老人回答说:我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怕重犯。至于做对的事情,那是自然的、应该的,记不得那么多了。孙冶方的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没有什么功劳。
篇9:短篇小故事精选
在一个不富裕的村子里,有一户非常贫穷的人家,说是一户人家,其实只有一个人,名字很独特,叫爬,是个三十大几的男人。
他的父母出于何种想法为他取这样一个名字,村民们都不大关心。只知道他的父母过世多年,他好吃懒做,一年四季天天睡到日上三竿。一次,村里一户人家办喜事,因为实在磨不开才请他去帮忙抬嫁妆——人手够的时候,是没人愿意叫他帮忙的,他竟然睡得过了头。也就在那天,在人家的喜宴上,他的一个远门子亲戚喝高了,端着新媳妇敬的最后一杯酒,红着眼睛问他:爬,你想不想也有个婆娘, 给你做饭暖脚洗衣裳?他也喝高了,哭了:想,想,做梦都想,哪怕瞎子瘸子也行,可我爹娘走的早,谁给我张罗呀? 亲戚瞪着血红的眼睛,说:谁给你张罗?你要能把你身上的懒筋抽了,勤快起来,表舅我就给你张罗。表舅一眨不眨地盯着他:爬,你睡了几十年的懒觉,一时半会也改不掉,表舅问你,你能不能早点起来,哪怕先点一盏灯,表示表示决心也行。慢慢的,你能早起来了,庄稼做上去了,有吃有喝了,别说瞎子瘸子了,水灵的女人,多着呢,俺村就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小寡妇。
就在第二天,爬,他真的起来了,尽管还是很瞌睡,强打精神起来,先点一盏灯,放在门墩上,然后回屋再眯一会儿。有俩早起的村民去他家门口井上打水,一个惊叫道:爬起来了,爬起来了。另一个人说:日头没晒住屁股,他能起来?你看,点着灯呢!
从此,爬就早早起来,先点一盏灯,放在门墩上,过往的村民看到了,都说:爬起来了,爬起来了,这娃子,说勤勤还真勤勤呢。也有那么一回,有一个打水忘带井绳的,看到他家的灯光,就去借井绳,喊他两三声,他脸红着从内屋出来,接着就洗脸生火做饭,早早吃过去地里做活了。当然了,从此爬真的起来了,过上了好日子。
有时候,先点亮一盏豆大的煤油灯,就能够驱动你那奔向新生活的幸福快车。
【彭德怀的小故事】相关文章:
1.寓言小故事
2.德育小故事
3.毛泽东小故事
4.国庆节小故事
5.生活小故事
6.幼儿小故事
7.教学小故事
8.中秋月饼小故事
9.成语小故事
10.清正廉洁小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