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读李翱文》原文 翻译
“paper5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欧阳修《读李翱文》原文 翻译,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欧阳修《读李翱文》原文 翻译,希望您能喜欢!
篇1:欧阳修《读李翱文》原文以及翻译
欧阳修《读李翱文》原文以及翻译
原文: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识其性,当复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亦善谕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是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译文:
我开始读李翱的三篇《复性书》时,心里想:这不过是给《中庸》做的注释。聪明人理解“性”的含意,不读《复性书》也知道应当使“性”恢复到中庸;愚笨的人即使读了《复性书》,也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复性书》不作也可以。又读他的《与韩侍郎荐贤书》,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述说求贤之事;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然而他把韩愈比作秦汉间好侠行义的一位豪杰之士,也算是善论人了。最后读了《幽怀赋》,然后放下书卷赞叹,赞叹后又读,不能停下来。遗憾的是李翱不生于今世,不能与他交往;又可惜自己没有出生在中唐,不能与他共同反复商讨他所提出的问题。
以往与李翱同一时代的所有人,行仁义之道而善于作文的没有谁赶得上韩愈。韩愈曾经写过一篇赋,不过是羡慕两只鸟的荣耀,感叹还没吃上一顿饱饭罢了。推究韩愈的心理,假如让他光显荣耀、生活宽裕,那就不再感叹了。象李翱就不是这样。他的《幽怀赋》说:“众人喧哗而纷纷退隐,都感叹年老和地位卑下;内省自己的心却不是这样,只担心行圣人之道还有不足之处。”又诧异李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用全天下的力量收复河北,为此而忧虑。啊!假使当时的人们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的天下哪能发生**和最终灭亡呢?
然而李翱幸好没有出生在当今之世,看到今天发生的事情,那么他的忧虑更严重了。怎么今天的人不知忧虑呢!我在世上,见的人很多了,倘若有一个象李翱那样忧虑国事的,又都是职位低和被朝廷贬斥的人,与李翱相同;其他得意做官的人,一听到有谁讲忧世的话,不是把他看做狂人,就是把他看做傻子,不是发脾气,就是笑话他。啊!身在其位而自己无忧国之心,又禁止别人,让人都不忧虑国家之事,可叹啊!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作。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在其父欧阳观任绵州推官时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四岁丧父,随叔父欧阳晔在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用芦苇在沙地上写字、画画,还教他识字。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
篇2:欧阳修的《读李翱文》原文及翻译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识其性,当复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 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亦善谕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是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 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译文:
我开始读李翱的三篇《复性书》时,心里想:这不过是给《中庸》做的注释。聪明人理解“性”的含意,不读《复性书》也知道应当使“性”恢复到中庸;愚笨的人即使读了《复性书》,也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复性书》不作也可以。又读他的《与韩侍郎荐贤书》,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述说求贤之事;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然而他把韩愈比作秦汉间好侠行义的一位豪杰之士,也算是善论人了。最后读了《幽怀赋》,然后放下书卷赞叹,赞叹后又读,不能停下来。遗憾的是李翱不生于今世,不能与他交往;又可惜自己没有出生在中唐,不能与他共同反复商讨他所提出的问题。
以往与李翱同一时代的所有人,行仁义之道而善于作文的没有谁赶得上韩愈。韩愈曾经写过一篇赋,不过是羡慕两只鸟的荣耀,感叹还没吃上一顿饱饭罢了。推究韩愈的心理,假如让他光显荣耀、生活宽裕,那就不再感叹了。象李翱就不是这样。他的《幽怀赋》说:“众人喧哗而纷纷退隐,都感叹年老和地位卑下;内省自己的心却不是这样,只担心行圣人之道还有不足之处。”又诧异李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用全天下的力量收复河北,为此而忧虑。啊!假使当时的人们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的天下哪能发生**和最终灭亡呢?
然而李翱幸好没有出生在当今之世,看到今天发生的事情,那么他的忧虑更严重了。怎么今天的人不知忧虑呢!我在世上,见的人很多了,倘若有一个象李翱那样忧虑国事的,又都是职位低和被朝廷贬斥的人,与李翱相同;其他得意做官的人,一听到有谁讲忧世的话,不是把他看做狂人,就是把他看做傻子,不是发脾气,就是笑话他。啊!身在其位而自己无忧国之心,又禁止别人,让人都不忧虑国家之事,可叹啊!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作。
篇3:李翱《杨烈妇传》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翱《杨烈妇传》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翱《杨烈妇传》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1]汴州;既又将盗[2]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3]其男女,以会[4]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5]!”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6]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7]城。杨氏亲为之爨[8]以食[9]之;无[10]长少,必周而均[11]。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12]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13]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侃遂忍之,复登陴[14]。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15]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释
1.陷:攻陷。
2.盗:侵略。
3.累:捆绑。
4.会:会师。
5.济:成功。
6.致死:冒死。
7.乘:登上。
8.爨:烧饭。
9.食(音同‘四’):给……吃。
10.无:无论。
11:周而均:周全并且公平。
12.蜚:同”飞“。
13.固:固守,坚守。
14.淠(音同”皮”):城墙。
15.超:越过。
相关试题及答案
《杨烈妇传》习题
1、下列句中红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掠其玉帛 掠:抢劫。 B、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上。
C、不如亟去 亟:赶快。 D、则人谁肯固矣 固:坚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如逃,则谁守 虽然,岁满则罢去
B、府库皆其财也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C、重赏以令死士 有以弱弓射贼者
D、与之千钱 使侃与贼言曰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岁满则罢去 B、(杨氏)使侃与贼言曰
C、(你们)徒失利,无益也 D、中其帅,(帅)坠马死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县令,寇至当守——您是县令,敌人来到应该守卫
B、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守卫自己的县城
C、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项城的父老乡亲,坚持正义不被叛贼吓倒
D、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如果死在城上,不还是比死在家中好吗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3)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杨烈妇传》答案
1、D(固:坚持,固守)
2、B(B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们的”。A项第一个“则”是表假设的连词“那么”,第二个“则”是表承接的连词“就”。C项第一个“以”是表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是介词“用”。D项第一个“与”是动词“给”,第二个“与”是介词“跟”) 3、A(A句省略的是“县令”) 4、C(“不为贼”是“不做叛贼”之意)
5、C(其中③⑥句不能表现“深明大义”,有③⑥句的项不选) 6、D(“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误)
7.(1)力量不足,战死在这里,这是你的职责。(3分。“力不足”1分,“死焉,职也”2分,应译为判断句。“死焉”也可译为“为此而死”)
(2)应该一起出死力来坚守这个城池,怎能忍心失掉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4分。关键词“相与”“以”“忍”各1分,全句通顺1分)
(3)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论老小一定周到照顾、公平对待。(3分,关键词“爨”“食”“无”各1分,全句通顺1分)
内容概要
本文记述的是: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地方军阀(藩镇)李希烈作乱,“陷汴州”、“盗陈州”、“抵项城县”、“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无恶不作。项城县危在旦夕。其时县令李侃无能,“不知所为”。其妻杨氏力主抵抗,死守县城。她亲自动员胥吏百姓,“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登城防守,杨氏亲自为之烧饭,“无长少皆均匀”。项城系小县,“无长戟劲弓、高城深沟之固”,作乱之人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然而守城者众志成城,决死守之。也许是贼人命中注定有此一败,守城者“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项城县得以保存。事后,刺史上侃(李侃,项城县令,杨氏之夫)之功,得“诏迁”(得到皇上提升)。杨氏“至兹犹存。”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叛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翻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刺史把李侃的功劳上报了,上级下命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杨氏至今还健在。
妇女的品德,是要奉养父母公婆,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老幼孝敬慈爱,并且能不丧失贞节的,那就是有贤德的妇女了。懂得行军布阵的行列,明白攻守、勇敢刚烈的道理,这是公卿大臣们难以做到的。自从有战事兴起,朝廷褒宠表扬防守、抵抗敌人的大臣,凭借坚固、深险的城池,储存的东西堆积如山,物资钱财像平常一样,戴头盔,穿上铠甲,背着弓箭在战场上奔驰的人,不知道有几个。那些没有作战的勇气,没有坚守的才智,没有效死的忠心,弃城逃跑的那是些什么人啊?像杨氏这样的妇人,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杨氏合乎这句话了。”
评论说:大概人们的观点,都是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人。有贤能的人从古代就很少,那后代呢?(如果)真的出现了,和古人没有分别。像高愍女、杨烈妇等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有多少人比她们强?我担心她们的事迹消失不能流传,所以都记叙下来,打算告诉史官。
赏析:
本文选自《李文公集》,是作者的精心之作。它记述了一位县令的妻子,在叛军兵临城下,举县不知所措之时,挺身而出,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军,保住了城池。作者曾在《答皇甫湜书》中自信地写到:“仆文虽不足以希左丘明、司马子长,足下视仆叙高愍女、杨烈妇,岂尽出班孟坚、蔡伯喈之下耶?”《新唐书·烈女传》所载杨烈妇之事与本文大抵相同,当以此文为据。
文章选取了人物的典型言行来塑造人物性格。杨氏与夫君李侃的对话,显示其“忠”;对智吏百姓的激励,显出其“智”;对李侃轻伤下城的责备,显出其“义”。作者最后将杨氏的勇忠智义同文臣武将“弃城而走”的行为对照起来阐发主旨,不仅使杨氏形象更为突出,对现实的批判也更为深刻。
篇4:《读李翱文》原文阅读及答案
《读李翱文》原文阅读及答案
读李翱文
欧阳修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识其性,当复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亦善谕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是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中庸》之义疏尔 疏:说明,注释
B.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 隽“隽”通“俊”,才智出众的人
C.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 怪:责怪
D.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 贱: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1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作可焉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推是心,使光荣而饱某所,而母立于兹
C.视予心之不然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可叹也 夫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写《读李翱文》,实际上是借李翱文表达自己的忧时之心,由李翱所处的时代联系到北宋当时的现状。
B.所谓读李翱文,主要是读李翱的《幽怀赋》,先写对李翱《复性论》《与韩侍郎荐贤书》的看法是为了铺垫。
C.文中将李翱与韩愈加以比较,主要目的是为了批评韩愈没有忧国忧民之心,作者的这一观点有失偏颇。
D.文末作者愤慨地说“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19.有“/”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20.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
(2)呜呼,使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参考答案
16.C(怪应为以……为怪)
17.A(A均为句末语气词,B并列关系/你的,取独/提宾D句末语气词/句中停顿)
18.C(比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李翱的忧国忧民之心)
19.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20.(1)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地这样说;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
(2)啊!假使当时的人们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朝哪能发生**和最终灭亡呢?
[参考译文]
我开始读李翱的三篇《复性书》时,心里想:这不过是给《中庸》做的注释。聪明人理解“性”的含意,不读《复性书》也知道应当使“性”恢复到中庸;愚笨的人即使读了《复性书》,也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复性书》不作也可以。又读他的《与韩侍郎荐贤书》,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述说求贤之事;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然而他把韩愈比作秦汉间好侠行义的一位豪杰之士,也算是善论人了。最后读了《幽怀赋》,然后放下书卷赞叹,赞叹后又读,不能停下来。遗憾的.是李翱不生于今世,不能与他交往;又可惜自己没有出生在中唐,不能与他共同反复商讨他所提出的问题。
以往与李翱同一时代的所有人,行仁义之道而善于作文的没有谁赶得上韩愈。韩愈曾经写过一篇赋,不过是羡慕两只鸟的荣耀,感叹还没吃上一顿饱饭罢了。推究韩愈的心理,假如让他光显荣耀、生活宽裕,那就不再感叹了。象李翱就不是这样。他的《幽怀赋》说:“众人喧哗而纷纷退隐,都感叹年老和地位卑下;内省自己的心却不是这样,只担心行圣人之道还有不足之处。”又诧异李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用全天下的力量收复河北,为此而忧虑。啊!假使当时的人们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的天下哪能发生**和最终灭亡呢?
然而李翱幸好没有出生在当今之世,看到今天发生的事情,那么他的忧虑更严重了。怎么今天的人不知忧虑呢!我在世上,见的人很多了,倘若有一个象李翱那样忧虑国事的,又都是职位低和被朝廷贬斥的人,与李翱相同;其他得意做官的人,一听到有谁讲忧世的话,不是把他看做狂人,就是把他看做傻子,不是发脾气,就是笑话他。啊!身在其位而自己无忧国之心,又禁止别人,让人都不忧虑国家之事,可叹啊!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作。
篇5:欧阳苦读原文及翻译
欧阳苦读原文及翻译
欧阳苦读原文及翻译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②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译文:
③ 惟读书是务。 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
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等到他稍微大点的时候,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③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篇6:王翱秉公原文及翻译
王翱秉公原文及翻译
王翱①一女,嫁于畿辅②某官为妻。公③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④而语妻曰:“而翁⑤长铨⑥,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⑦我如振落叶耳,而何吝者?”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⑧公。公大怒,取案⑨上器击伤夫人,出驾⑩而宿于朝房⑾,旬乃还第⑿。婿竟不调。
译文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的一个官员为妻。王翱的夫人非常疼爱女儿,每次要女儿回家,女婿坚持不放走。他愤怒的对妻子说:“你的父亲是选拔官吏的长官,把我调到京城做官,那么你可以整天陪侍你的母亲。况且调动我轻易的就像振落树叶,有什么可吝啬的呢?”于是女儿将想法告诉了母亲,夫人在当天准备了酒菜,跪着禀告王翱,王翱非常生气,拿起几案上的'器具打伤了夫人,出门去,坐马车住到朝房里,十天后才回家,女婿最终没有被调职。
注释
①王翱:唐朝人。
②畿辅:京城附近地区。
③公:指王朝。
④恚:愤怒。
⑤而翁:你的父亲。
⑥长铨:选拔官吏的长官。
⑦迁:调动。
⑧白:禀报。
⑨案:几案。
⑩驾:坐马车。
⑾朝房:朝廷中供值班的房间。
⑿旬乃还第:十天后才回家。
篇7:《王翱秉公》的原文翻译
王翱一女,嫁于畿辅某官为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何吝者?”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罕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译文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的一个官员为妻。王翱的夫人非常疼爱女儿,每次要女儿回家,女婿坚持不放走。他愤怒地对妻子说:“你的父亲是选拔官吏的长官,把我调到京城做官,那么你可以整天陪侍你的母亲。况且调动我轻易得就像振落树叶,有什么可吝啬的`呢?”于是女儿将想法告诉了母亲,夫人在当天准备了酒菜,跪着禀告王翱,王翱非常生气,拿起几案上的器具打伤了夫人,出门去,坐马车住到朝房里,十天后才回家,女婿最终没有被调职。
注释
王翱:明朝人。
畿辅:京城附近地区。
公:指王翱。
恚:愤怒。
而翁:你的父亲。
长铨:选拔官吏的长官。
迁:调动。
白:禀报。
案:几案。
驾:坐马车。
朝房:朝廷中供值班的房间。
旬乃还第:十天后才回家。
吝:吝啬
置:准备
竟:最终
启发与借鉴
秉公。王翱作为朝廷中选拔官吏的长官,要调动女婿的工作,真是轻而易举。但他秉公处事,任凭夫人“枕边风”怎么吹,他就是不干,最后竟与夫人“对着干”。因公殉职的河南登封公安女局长任长霞,“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整顿当地极为混乱的治安局面中,他一身正气,秉公处事,两年间铲除了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反社会性质的团伙,百姓交口称赞。秉公才能执法,秉公执法才有正气。
篇8:《李寄》原文及翻译
《李寄》原文及翻译
李寄①
东越闽中有庸岭②,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③,长七八丈,大十馀围④,土俗常惧⑤。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⑥,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⑦,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⑧。都尉令长⑨,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⑩。共请求人家生婢子(11),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12),送蛇。蛇出,吞啮之(13)。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14),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15),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16),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17),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18),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19)。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20)。怀剑(21),将犬(22)。先将数石米糍(23),用蜜□灌之(24),以置。蛇便出,头大如囷(25),目如二尺镜。闻糍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26)。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27),悉举出,咤言曰(28):'汝曹怯弱(29),为蛇所食,甚可哀愍(30)。'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31),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32)。
注释
①本篇写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故事。用反衬手法,写出了李寄非凡的勇敢和机智。
②东越:汉初小国。在今浙江东南及福建一带。闽中:郡名。庸岭:山名。在今福建邵武县。
③隰(xī息):低湿之地。
④围:计量圆周的长度单位,旧说尺寸长短不一。
⑤土俗:当地风俗。此指当地百姓。
⑥东治:据《晋书地理志》'建安郡'下注,'东治'当作'东冶'。东越国都,在今福建福州市。都尉:郡之军事长官。属城长吏:所属县城的长官。长吏,地位较高的县吏。《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⑦下谕:下令,晓谕。巫祝:古代以歌舞娱神、与神交通的人。
⑧啖(dàn淡):吃。
⑨令长:皆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为令,万户以下的为长。
⑩气厉不息:指大蛇气焰凶猛,为害不止。(11)家生婢子:即'家生婢',奴婢生的女儿。
(12)朝(zhāo召):初一日。(13)啮(niè聂):咬。
(14)尔时:这时。预复募索:预先又招募寻找童女。(15)将乐县:县名,在今福建西北部。
(16)无相:没有福相。
(17)缇萦(tíyíng提营):其父因罪当受肉刑,缇萦随父入长安,上书请为官婢以赎父罪。汉文帝怜而赦其父罪,并除肉刑。事见刘向《列女传》。济:救助。
(18)潜行:偷偷逃走。
(19)告请:向官府申请。咋(zé责):咬。
(20)诣:到。
(21)怀剑:怀中藏剑。
(22)将犬:带着狗。217(23)米糍(cí词):用米蒸制的食品。
(24)□(chǎo吵):用炒过的麦子磨成的面粉,俗称'炒面'。
(25)囷(jūn君):谷囤。
(26)创:伤口。
(27)髑髅(dúlóu独楼):死人头颅。
(28)咤(zhà乍):感叹。
(29)汝曹:你们。(30)哀愍(mǐn敏):哀叹、怜悯。
(31)聘:送礼物以迎娶。
(32)歌谣:当指歌颂李寄斩蛇的歌谣。
参考译文:
东越国闽中郡有座庸岭,高几十里。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东冶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用牛羊祭祀,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只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他们一同寻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养着。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多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童女。
这时,又预先招募寻找,没有招募寻找到祭祀用的童女。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小女儿名寄,要应征前往。父母不答应。李寄说: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女儿我没有淳于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绩,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
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洞口。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就咬,李寄从后头斫出几处伤口。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李寄进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
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她父亲为将乐县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赏赐。从这以后东冶没有再出现妖邪的东西,有关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有。
篇9:《李使君》原文及翻译
《李使君》原文及翻译
原文:
乾符中,有李使君出牧罢归,居在东洛。深感一贵家旧恩,欲召诸子从容(从容:赴宴游玩)。有敬爱寺僧圣刚者,常所往来,李因以具宴为说。僧曰:“某与为门徒久矣。每观其食,穷极水陆滋味;常馔必以炭炊,往往不惬其意。此乃骄逸成性,使君召之可乎?”李曰:“若朱象髓、白猩唇,恐未能致;止于精办小筵,亦未为难。”
于是广求珍异,俾妻孥亲为调鼎,备陈绮席雕盘。选日邀致。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再三,唯沾果实而已。及至冰餐,具置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啮蘖吞针。李莫究其由,但以失饪为谢。
明日复见圣刚,备述诸子情貌。僧曰:“前者所说岂谬哉!”既而,造其门而问之曰:“李使君特备一筵,肴馔可谓丰洁,何不略领其意?”诸子曰:“燔炙煎和未得法。”僧曰:“他物纵不可食,炭炊之餐,又嫌何事?”乃曰:“上人未知凡以炭炊馔先烧令熟谓之炼炭方可入爨不然犹有烟气。李使君宅炭不经炼,是以难食。”僧拊掌大笑曰:“此则非贫道所知也!”
及巢寇陷洛,财产剽掠俱尽。昆仲数人,乃与圣刚同窜,潜伏山谷,不食者至于三日。贼锋稍远,徒步将往河桥。道中小店始开,以脱粟为餐而卖。僧囊中有钱数百,买于土杯同食;腹枵既甚,膏粱之美不如。僧笑而谓之曰:“此非炼炭所炊,不知堪与郎君吃否?”皆低头惭靦,无复词对。
(选自唐传奇《剧谈录》)
译文:
唐僖宗乾符年间,有个姓李的官员从州府任上辞官回来,他居住在东都洛阳。李某人非常感激一家权贵的旧恩,想将他家的几位儿子设宴请来玩一天。洛阳敬爱寺中有个僧人叫圣刚,经常出入李某人家。李某人将自己想宴请这家几个儿子的打算对这位僧人说了。僧人圣刚说:“我在这家作宗门信徒很长时间了。每次观察他们家的饭菜,山珍海味没有吃不到的。而且,平常饭菜都必吃用木炭烧做的火锅,这样还往往不满意。这是骄奢淫逸成性的人了,你邀请他们赴宴,行吗?”李某人回答说:“如果要吃朱象髓白猩唇,我恐怕弄不到。至于将筵席置办得精致一些,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于是,李某人四处收求珍稀食物,让妻子儿女亲自下厨房调味。终于准备好一桌奢华的筵席,选定好日期。将这家权贵的几个儿子都邀请来了。这家权贵的几兄弟来到后,依次入座,态度骄慢矜持,面若冰霜。每道菜上来后,他们都不动一筷。李某人请让再三,只是吃一点儿干鲜水果而已。待到吃冰餐,都只用匙舀一下放入口中,互相对视了许久,都像咬着木棍吃进口里的是针一样难受。李某人无法弄清其中的缘由,只是用客气的话说饭菜没做好,请求几位兄弟谅解。
第二天,李某人见到圣刚僧人,将昨天宴席上的情形详细地告诉了他。圣刚僧人问:“我从前说的话一点儿也没说错吧!”之后,来到这位权贵家中问几位兄弟:“李使君特意为几位兄弟准备了一桌筵席,菜肴可谓丰盛洁净,你们为什么不稍稍吃一点儿呢?”几位兄弟回答说:“烧烤煎和不得方法。”圣刚僧人说:“其他的菜都不好吃,炭火锅,又嫌什么呢?”几位兄弟说:“僧人你不知道,凡是吃火锅,必须先将炭火烧熟了,这叫炼炭,才可以下菜肴进食。不这样,会有炭烟的。李使君火锅里的`炭没有经过炼烧,往外冒炭烟,因此难以下食。”圣刚僧人拍掌大笑道:“这些都是贫僧不知道的啊!”
后来,黄巢率领起义军队攻占了洛阳。这家权贵的家财被抢掠一空。这几位兄弟和圣刚僧人一同逃出洛阳,潜藏在深山中,有三天没吃到一点儿东西。等到黄巢的部队稍稍远去,这几位兄弟和圣刚僧人一同徒步去河桥。途中遇到一家刚刚开板的小饭店,用只脱去皮壳的糙米做成饭卖给顾客。圣刚僧人兜里还有几百文钱,买了些糙米饭盛在一只土杯中。跟这几位兄弟一块儿吃。肚子里饿得特别厉害,吃着这样的糙米饭,觉得过去吃过的玉食珍馐都没有它好吃啊。圣刚僧人笑着问几位兄弟:“这糙米饭不是经过炼炭的火锅,不知道可以给几位郎君吃否?”这几位兄弟听了后,都羞愧地低下了头,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篇10:王翱秉公原文翻译注释及启示
王翱秉公原文翻译注释及启示
王翱①一女,嫁于畿辅②某官为妻。公③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④而语妻曰:“而翁⑤长铨⑥,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⑦我如振落叶耳,而何吝者?”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⑧公。公大怒,取案⑨上器击伤夫人,出驾⑩而宿于朝房⑾,旬乃还第⑿。婿竟不调。
译文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的一个官员为妻。王翱的夫人非常疼爱女儿,每次要女儿回家,女婿坚持不放走。他愤怒的对妻子说:“你的父亲是选拔官吏的长官,把我调到京城做官,那么你可以整天陪侍你的母亲。况且调动我轻易的就像振落树叶,有什么可吝啬的呢?”于是女儿将想法告诉了母亲,夫人在当天准备了酒菜,跪着禀告王翱,王翱非常生气,拿起几案上的'器具打伤了夫人,出门去,坐马车住到朝房里,十天后才回家,女婿最终没有被调职。
注释
①王翱:唐朝人。
②畿辅:京城附近地区。
③公:指王朝。
④恚:愤怒。
⑤而翁:你的父亲。
⑥长铨:选拔官吏的长官。
⑦迁:调动。
⑧白:禀报。
⑨案:几案。
⑩驾:坐马车。
⑾朝房:朝廷中供值班的房间。
⑿旬乃还第:十天后才回家。
启示
做人应像王翱一般,公正廉明,即便是家中亲人求情,也不为所动。
篇11:欧阳晔破案的原文及翻译
欧阳晔破案的原文及翻译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版本二: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
译文 版本1: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版本2: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掌管鄂州政事时,百姓中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的人,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地左右看。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吃饭的时候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还是谁?”囚犯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语言来反驳欧阳晔。
字词解释
1,致:致使。
2,狱:案件。
3,临:到。
4,狱:监
5,讫:完。
6,色:脸色。
7,惶:惊慌。
8,顾:四下看。
9,佯:假装。
10治:管理。
11劳:安慰。
12箸zhu:筷子。
13欧阳晔:复姓欧阳,名晔。
14鄂州:古州名,今湖北境内。
15决:决断。
16独:只。
17治:管理。
单句解释
1、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百姓有因为争舟而互相打架的人。
2、坐囚于庭中:让嫌疑犯坐在院子中。
3、囚佯为不知所以:疑犯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
4、囚无以对:囚犯没什么好回答的。
5,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
疑问解答
(1)、“死者伤在右肋”与嫌疑犯“左手持箸”有什么关系?
答:左手打在右肋上
(2)、“狱” 在本文中的不同释义:
“狱久不决”(诉讼案子)
“晔自临其狱”(监狱)
介绍文中人物
欧阳晔,江西庐陵人,系欧阳修之叔父。宋大中祥符年间,为随州推官。修幼孤,往依之。晔卒,修葬于安州应城市高风乡彭乐村,为铭其墓。
【欧阳修《读李翱文》原文 翻译】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