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名句解析
“流浪歌手一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劝学》名句解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劝学》名句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劝学》名句解析
《劝学》名句解析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
解读:与其坐在那儿冥思苦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
2.学然后知不足。——《学记》
解读:不断地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解读:如果年轻时不知道趁早勤奋学习,年纪大了学业无成,就会后悔读书太晚。
4.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
解读:花开时正须折取,等到花谢只剩空枝时,要想再折取已经来把及了。比喻少年时正奋发有为,到了老年再回想少年还有什么用呢?
5.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解读:古人所著的书不要满足于反复地读,读熟了,再加上反复地思考,你自然会领会其中的意思。
6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读书之要》
解读:读书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循序渐进,反复阅读,专心思考。
7.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解读: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
8.士所尚在志,行远登高,万里鹏程关学问;业必精于勤,博闻强识,三余蛾术惜光-阴-。
解读:清嘉庆年间进士朱玉存,曾主讲钟山紫陽书院30年,著作颇丰,精于联道。其家塾有“志勤堂”,堂内曾嵌一“志勤”名联以自勉,联中“三余”泛指空闲时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蛾术”源于《学记》“蛾子时术之”,意为蛾子时时习衔土之事,积渐成大蛭,喻作学问须长期积累,持之以恒,珍惜光-阴-,方有成就。
9.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0.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解读: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人人喜爱的玉器;人不学习,就不知道什么是道义。
11.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陽;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说苑》
解读:这句是告诫人们,学习要趁年轻,年轻时有活力学习会收获很大;人老之后,学习的作用就很小了。
12. 书到用时方恨少---------《断句》
解读:一个人读书要不断积累,不要等到用的'时候,才想来去读,否则,到时候就只能后悔平时读书之少了。
1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解读: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1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解读:学业的精湛在于勤奋,嬉戏玩乐会使学业荒废;一个人的品行在思考中形成,而随意做事不思约束,就会毁掉好的品行。
篇2:劝学名句
劝学名句
1、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2、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4、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C.C.科尔顿
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8、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9、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0、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11、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12、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13、只有强者才懂得斗争;弱者甚至失败都不够资格,而是生来就是被征服的。――斯威特切尼
14、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歌德
15、一个人可以失败很多次,但是只要他没有开始责怪旁人,他还不是一个失败者。――巴勒斯
16、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7、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18、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19、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5、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2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27、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8、失误是进取的代价。――歌德
29、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30、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3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32、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33、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3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3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7、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B.富兰克林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9、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4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41、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43、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44、强者能同命运的风暴抗争。――爱迪生
45、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4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47、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4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9、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50、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W.哈兹里特
51、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5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5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荀子
54、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55、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56、胜利是不会向我们走来的,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穆尔
57、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59、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60、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6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6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3、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努力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便自己创造机会。――萧伯纳
64、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6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66、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67、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6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69、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7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71、尽管失败和挫折等待着人们,一次次地夺走青春的容颜,但却给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严,这是任何顺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梭罗
篇3:劝学写作特点及解析
劝学写作特点及解析
写作特点
1、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分段论证。每一段阐明一个问题,论证集中,脉络清晰。例如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后,连用比喻说理,从不同方面论证,最后结句照应首句,收束上文。第二段承上文,先提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肯定学习的重要作用,然后连用比喻,说明“假物”的重要,最后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一句作结,条理十分清楚。第三段论述学习应取的态度,先讲积累,次讲有恒,后讲专一,层次非常分明。
2、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3、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4、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如,文章开篇就是一组排比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如此的排比句式在文中很多,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本文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和“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道理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服的力量。
难句解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⑴ 这是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而”是转折连词。第一分句的“青”应当是主语,“取之于蓝”是偏正词组作谓语(“取之”是正,“于蓝”是偏)。“之”代替“青”使“青”复现,从而产生强调的作用:两个“于”用法不同:前一个要译成“从”;后一个要译成“比”,“于”在形容词后面总是介引比较的'对象。第一个“青”跟第二个“青”不同: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形容词。翻译时两个介词结构要移到中心语前面作状语。
⑵ 前一个“青”,靛青,青蓝色的染料。现在也叫“靛蓝”。“蓝”,不是指颜色,《说文》:“蓝,染青草也。一种可以提炼靛青染料的植物。又,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蓝”也是“染青草”。
译文:靛青从蓼蓝里取来,却是比蓼蓝更青。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⑴ 转折复句。
⑵ “能”这里既不是名词,也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上文“非利足也”,“利”也是形容词。《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能”也是形容词。“水”,动词,“能”的处所补语,上文“利足”也是“利于足”的省略形式。又,《韩非子·孤坟》:“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能法”也是“能于法”,在法制方面能干。“绝”,横渡,《三峡》有“沿溯阻绝”。
译文:借助船和桨的,并不是在游泳方面能干,却能横渡江河。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本句的“利”和“强”词义显豁不晦。原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主谓词组,加上“之”字使“利”、“强”重读也因而被强调。为什么要强调“利”和“强”这又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的,下文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都是“利”和“强”在一般条件下应当产生的作用。如果不是这样,就写成“利爪牙”、“强筋骨”,当然用不着有“之”字,也就不能写成“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了。总之,句式不同,所产生的修辞功能不同。
译文:蚯蚓没有爪牙的锐利,筋骨的强劲。或者: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这样翻译,强调的重点转移到“爪牙”和“筋骨”上了。
结构分析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篇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所选的这三段融为一体,成为一篇完整的短文,能体现原著精神。本文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篇4:荀子劝学文言文解析
荀子劝学文言文解析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 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 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 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 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 ,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 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 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诗曰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 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 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 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 ,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 ,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 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 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 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口赞〕。傲,非也;〔口赞〕,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简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 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 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 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飧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 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苦者,勿告也。告苦者,勿问也。说苦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 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 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 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 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 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谓之成 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人教课本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关于《劝学》】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节选了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义。
【课文内容】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三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四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
【补充材料】:
【作文万花筒】
古代的“劝学诗”
1 .劝其立志的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诗中强调立志、自强,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2. 勉励刻苦勤学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 《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代刘过 《书院》)
是说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3. 劝勉惜时的
“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
4. 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宋代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
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相关链接】
(一) 《荀子》和荀况
《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通篇用排偶句法,也是荀子散文的特点,《劝学篇》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很大。
荀况(约公元前3~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为荀卿,越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曾游于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卿废,便安家于兰陵, 著书数万言而卒。荀卿之儒与孟轲之儒在思想上有许多显著不同。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兼称霸力,法后王,与孟子异。他的许多提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有唯物主义观点。
(二) 时代背景资料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三) 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 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篇5:劝学的难句解析
关于劝学的难句解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⑴这是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而是转折连词。第一分句的青应当是主语,取之于蓝是偏正词组作谓语(取之是正,于蓝是偏)。之代替青使青复现,从而产生强调的作用:两个于用法不同:前一个要译成从;后一个要译成比,于在形容词后面总是介引比较的对象。第一个青跟第二个青不同: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形容词。翻译时两个介词结构要移到中心语前面作状语。
⑵前一个青,靛青,青蓝色的染料。现在也叫靛蓝。蓝,不是指颜色,《说文》:蓝,染青草也。一种可以提炼靛青染料的植物。又,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蓝也是染青草。
译文:靛青从蓼蓝里取来,却是比蓼蓝更青。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⑴转折复句。
⑵能这里既不是名词,也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上文非利足也,利也是形容词。《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能也是形容词。水,动词,能的处所补语,上文利足也是利于足的省略形式。又,《韩非子·孤坟》: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能法也是能于法,在法制方面能干。绝,横渡,《三峡》有沿溯阻绝。
译文:借助船和桨的,并不是在游泳方面能干,却能横渡江河。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本句的'利和强词义显豁不晦。原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主谓词组,加上之字使利、强重读也因而被强调。为什么要强调利和强这又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的,下文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都是利和强在一般条件下应当产生的作用。如果不是这样,就写成利爪牙、强筋骨,当然用不着有之字,也就不能写成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了。总之,句式不同,所产生的修辞功能不同。
译文:蚯蚓没有爪牙的锐利,筋骨的强劲。或者: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这样,强调的重点转移到爪牙和筋骨上了。
篇6:劝学原文翻译及解析
劝学原文翻译及解析
劝学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 通:性)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记》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志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解析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二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三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
篇7:《劝学》重点难句解析
《劝学》重点难句解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⑴这是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而”是转折连词。第一分句的“青”应当是主语,“取之于蓝”是偏正词组作谓语(“取之”是正,“于蓝”是偏)。“之”代替“青”使“青”复现,从而产生强调的作用:两个“于”用法不同:前一个要译成“从”;后一个要译成“比”,“于”在形容词后面总是介引比较的对象。第一个“青”跟第二个“青”不同: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形容词。翻译时两个介词结构要移到中心语前面作状语。
⑵前一个“青”,靛青,青蓝色的染料。现在也叫“靛蓝”。“蓝”,不是指颜色,《说文》:“蓝,染青草也。一种可以提炼靛青染料的植物。又,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蓝”也是“染青草”。
译文:“靛青从蓼蓝里取来,却是比蓼蓝更青。”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⑴转折复句。
⑵“能”这里既不是名词,也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上文“非利足也”,“利”也是形容词。《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能”也是形容词。“水”,动词,“能”的处所补语,上文“利足”也是“利于足”的省略形式。又,《韩非子·孤坟》:“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能法”也是“能于法”,在法制方面能干。“绝”,横渡,《三峡》有“沿溯阻绝”。
译文:“借助船和桨的,并不是在游泳方面能干,却能横渡江河。”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本句的`“利”和“强”词义显豁不晦。原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主谓词组,加上“之”字使“利”、“强”重读也因而被强调。为什么要强调“利”和“强”这又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的,下文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都是“利”和“强”在一般条件下应当产生的作用。如果不是这样,就写成“利爪牙”、“强筋骨”,当然用不着有“之”字,也就不能写成“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了。总之,句式不同,所产生的修辞功能不同。
译文:“蚯蚓没有爪牙的锐利,筋骨的强劲。”或者:“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这样,强调的重点转移到“爪牙”和“筋骨”上了。
篇8:劝学名句解读欣赏参考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
解读:与其坐在那儿冥思苦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
2.学然后知不足。——《学记》
解读:不断地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解读:如果年轻时不知道趁早勤奋学习,年纪大了学业无成,就会后悔读书太晚。
4.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
解读:花开时正须折取,等到花谢只剩空枝时,要想再折取已经来把及了。比喻少年时正奋发有为,到了老年再回想少年还有什么用呢?
5. 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解读:古人所著的'书不要满足于反复地读,读熟了,再加上反复地思考,你自然会领会其中的意思。
6 .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读书之要》
解读:读书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循序渐进,反复阅读,专心思考。
7.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解读: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
8. 士所尚在志,行远登高,万里鹏程关学问;业必精于勤,博闻强识,三余蛾术惜光阴。
解读:清嘉庆年间进士朱玉存,曾主讲钟山紫阳书院30年,著作颇丰,精于联道。其家塾有“志勤堂”,堂内曾嵌一“志勤”名联以自勉,联中“三余”泛指空闲时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蛾术”源于《学记》“蛾子时术之”,意为蛾子时时习衔土之事,积渐成大蛭,喻作学问须长期积累,持之以恒,珍惜光阴,方有成就。
【《劝学》名句解析】相关文章:
4.劝学教案
5.劝学读后感
6.《劝学》赏析
7.《孙权劝学》
8.劝学 教案
9.《劝学》说课稿
10.孙权劝学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