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低碳与城市生活》的阅读训练及答案

《低碳与城市生活》的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4-05-10 08:02: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ynnzha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低碳与城市生活》的阅读训练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低碳与城市生活》的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低碳与城市生活》的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1:低碳与城市生活阅读答案

张华

①低碳经济更需要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②丹麦哥本哈根市是城市绿色能源和绿色出行的典范,市民摒弃汽车,习惯用自行车或地铁等环保方式出行。哥本哈根以其风力发电出名,城市内共有5600座风车,为丹麦提供了l0%的发电量。

③瑞典马尔默是明日之城住宅示范区,住宅区供暖空调利用海水和地下水能量,市内交通重点在于推广使用自行车,多条公共交通线路将市中心和城市边缘地带连接在一起,便利出行。马尔默已成为世界上不多的100%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市镇。

④加拿大温哥华鼓励采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连垃圾压实机都采用太阳能为动力。温哥华限制建私人停车场,且停车库与住宅分开销售,以此鼓励居民多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自行车。

⑤由此可见,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⑥与低碳生活友好的电力来源可以是当地的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并且选择高效用电设备。

⑦人类活动需要交通工具,而交通工具也是能耗和排放大户,汽车的燃油只有13%用于牵引,另外87%被发动机本身、等红绿灯或者塞车所损耗。同样,选择交通工具也非常重要,乘坐出租车碳的排放量是坐公共汽车的7倍,是乘地铁的14倍。由此看来,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人们的出行习惯也会影响碳排放。从能源消耗来讲,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更有利于减排。

⑧城市建筑能耗占城市用电的三分之一,建筑采暖空调、照明、办公设备等用电量大。工作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和少开灯,夏季空调温度不要太低而冬季供暖室内温度不要太高等良好的工作习惯将减少建筑用能。

⑨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经验,培育城市居民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文②③④段运用 的论证方法,论证了 的观点。(2分)

3.选文第⑥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4.品味选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响应低碳生活的一些做法。(勿与选文内容重复)(2分)

答案:

1.第①段内容或第⑨段内容。(意近即可)(2分)

2.事例论证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意近即可)(2分)

3.不能。(1分)第⑥段起到了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流畅(意近即可)(1分)

4.示例:不使用卫生筷、多步行上学、节约用纸、一水多用、多使用环保袋等(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2分)

篇2:《低碳与城市生活》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华

①低碳经济更需要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②丹麦哥本哈根市是城市绿色能源和绿色出行的典范,市民摒弃汽车,习惯用自行车或地铁等环保方式出行。哥本哈根以其风力发电出名,城市内共有5600座风车,为丹麦提供了10%的发电量。

③瑞典马尔默是“明日之城”住宅示范区,住宅区供暖空调利用海水和地下水能量,市内交通重点在于推广使用自行车,多条公共交通线路将市中心和城市边缘地带连接在一起,便利出行。马尔默已成为世界上不多的100%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市镇。

④加拿大温哥华鼓励采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连垃圾压实机都采用太阳能为动力。温哥华限制建私人停车场,且停车库与住宅分开销售,以此鼓励居民多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自行车。

⑤由此可见,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⑥与低碳生活友好的电力来源可以是当地的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并且选择高效用电设备。

⑦人类活动需要交通工具,而交通工具也是能耗和排放大户,汽车的燃油只有13%用于牵引,另外87%被发动机本身、等红绿灯或者塞车所损耗。同样,选择交通工具也非常重要,乘坐出租车碳的排放量是坐公共汽车的7倍,是乘地铁的14倍。由此看来,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人们的出行习惯也会影响碳排放。从能源消耗来讲,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更有利于减排。

⑧城市建筑能耗占城市用电的`三分之一,建筑采暖空调、照明、办公设备等用电量大。工作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和少开灯,夏季空调温度不要太低而冬季供暖室内温度不要太高等良好的工作习惯将减少建筑用能。

⑨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经验,培育城市居民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⑥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味选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响应低碳生活的一些事例。(勿与选文内容重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①段内容或第⑨段内容。

2.事例论证 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3.不能。第⑥段起到了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流畅。

4.【示例】不使用卫生筷,多步行上学,节约用纸,一水多用,多使用环保袋等。

(意对即可)

篇3:低碳与城市生活的阅读及答案

①低碳经济更需要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②丹麦哥本哈根市是城市绿色能源和绿色出行的典范,市民摒弃汽车,习惯用自行车或地铁等环保方式出行。哥本哈根以其风力发电出名,城市内共有5600座风车,为丹麦提供了l0%的发电量。

③瑞典马尔默是“明日之城”住宅示范区,住宅区供暖空调利用海水和地下水能量,市内交通重点在于推广使用自行车,多条公共交通线路将市中心和城市边缘地带连接在一起,便利出行。马尔默已成为世界上不多的100%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市镇。

④加拿大温哥华鼓励采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连垃圾压实机都采用太阳能为动力。温哥华限制建私人停车场,且停车库与住宅分开销售,以此鼓励居民多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自行车。

⑤由此可见,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⑥与低碳生活友好的电力来源可以是当地的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并且选择高效用电设备。

⑦人类活动需要交通工具,而交通工具也是能耗和排放大户,汽车的燃油只有13%用于牵引,另外87%被发动机本身、等红绿灯或者塞车所损耗。同样,选择交通工具也非常重要,乘坐出租车碳的排放量是坐公共汽车的7倍,是乘地铁的14倍。由此看来,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人们的出行习惯也会影响碳排放。从能源消耗来讲,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更有利于减排。

⑧城市建筑能耗占城市用电的三分之一,建筑采暖空调、照明、办公设备等用电量大。工作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和少开灯,夏季空调温度不要太低而冬季供暖室内温度不要太高等良好的工作习惯将减少建筑用能。

⑨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经验,培育城市居民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文②③④段运用 的论证方法,论证了

的观点。(3分)

小题3:选文第⑥段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品味选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响应低碳生活的一些做法。(勿与选文内容重复)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第①段内容或第⑨段内容。(意近即可)(2分)

小题1:事例论证(1分) 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意近即可)(2分)

小题1:不能。(1分)第⑥段起到了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流畅(意近即可)(2分)

小题1:略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可以从开头、结尾来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从开头“低碳经济更需要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或结尾“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经验,培育城市居民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作用围绕中心论点来分析。②③④通过“丹麦哥本哈根市、瑞典马尔默是“明日之城”、加拿大温哥华”等事例论证了“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这一观点。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本段主要作用为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低碳生活友好的电力来源可以是当地的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启下:选择高效用电设备。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根据文章的观点“低碳经济更需要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或结尾“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经验,培育城市居民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来谈谈自己响应低碳生活的一些做法即可。示例:不使用卫生筷、多步行上学、节约用纸、一水多用、多使用环保袋等。

篇4:低碳生活处处可为阅读训练附答案

①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李崇银参加第11届科协年会作报告时指出:女士的爱美之心,也会导致全球变暖。(以报告中的话开篇,一方面起到引出说明话题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因为,化妆品中含有氟利昂,这种物质释放出来后上升进入平流层,如果没有强烈的光化学作用,就无法分解,从而破坏臭氧层,导致紫外线辐射加强。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爱美之心也推动了全球变暖。

②李先生的报告其实是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如果女性减少使用化妆品,就可以减少温室气体,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此段为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它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④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得说明层次清晰,有条理)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为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⑤所以,低碳生活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减低碳足迹的行为方式,即在生活和生产中少排放二氧化碳。(通过上文对碳足迹的介绍,作者对低碳生活下定义,揭示出其本质。)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碳足迹越大,说明你是高碳生活,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进入了低碳生活,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也大。

⑥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也就可以为减少全球变暖做出贡献。

⑦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白炽灯,少开一盏灯等等,都是在为减缓全球变暖做贡献。具体到化妆品而言,也有两种方法。其一,像冰箱生产禁止加氟利昂一样寻找化妆品原料的替代品,减少或替代化妆品中的氟利昂。其次,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减少化妆品的使用,就像每个月少开一次车一样,在不太重要或非正式的场合,就没有必要浓妆艳抹,素面朝天或许更好。

⑧个人在尽力减低自己碳足迹方面还有许多可以采纳的方式。例如,减少不必要的家电消耗;出行多乘公共汽车;购买商品时首选当地产品;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的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用煮土豆来举例子、作比较,形象地、突出地说明了我们在减低碳足迹方面可以采纳更佳的方式)甚至吃牛肉也要比吃猪肉排放的碳多,因此应减少吃牛肉。

⑨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两个更多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深刻地说明我们在低碳生活和高碳生活之间是完全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⑩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此句对全文总结,也照应了标题)

篇5:低碳生活处处可为阅读训练附答案

1、本文开头举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李崇银在重庆参加第11届科协年会的具体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以报告中的话开篇,一方面起到引出说明话题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答: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以气象学家李崇银的话作为开篇,引出说明的对象,并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紧接着对爱美之心也推动了全球变暖作简要的`解说,这样人们对并不留心的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由此作者顺其自然地进入对低碳生活的介绍。通过举例子、列数据、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运用,我们能从中了解到个人或群体的碳足迹对环境的影响。最后作者从生活细节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低碳生活的选择与措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全文呈现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语言平实自然,读来给人以生活方面的启示。

3、那人类该如何有效地减少碳排放,防止全球变暖?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答: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利用科技的力量减少、改善碳排放,从个人来讲,尽量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阅读练习】2

1.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

2.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最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①段中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爱美之心也推动了全球变暖。这一句话中的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一短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4.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假如学校要开展一次低碳生活我做起的宣传活动,请你你两条宣传标语。

(1)

(2)

【参考答案】

1.事理逻辑顺序

2.分类别从寻找化妆品原料的替代品和减少化妆品的使用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使说明层次清晰,更有条理性。

3.不能。因为只是使用含氟化妆品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并不是所有的爱美之心都有破坏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4.示例:(1)倡导低碳生活,保护人类环境(2)追求绿色节能时尚,拥抱绿色低碳生活

篇6:低碳生活处处可为阅读训练题和答案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阅读训练题和答案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②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套因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为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③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斤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④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⑤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它的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产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而每千克氧化亚氮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84%。

⑦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危度环境,但我们却不可能因噎废食,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不但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费源和资金。同理,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冯云 有删改)

7.下列说法与“低碳生活无关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指的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

B.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

C.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

D.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

B.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C.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

D.女性消费化妆品的碳足迹仅属于第一碳足迹。

9.对文章第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下定义 分类别 作比较 B.分类别 举例子 打比方

C.列数字 分类别 打比方 D.下定义 举例子 列数字

1 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后,语意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B.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

C.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D.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

7.B 8.D 9.D 10.B

篇7:再生农业与土壤固碳阅读训练及答案

再生农业与土壤固碳阅读训练及答案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随处可见的土壤也具有强大的二氧化碳固化潜力。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土壤学家瑞腾·拉尔说,地球上的所有土壤能吸收大气中13%的二氧化碳。一些种植者已经开始采用被称为再生农业的方法。所谓再生农业就是通过堆肥、全年种植、减少耕作、增加作物多样性等方式,不使用农药化肥,让土壤的肥力自然恢复。这些手段也能大幅提高土壤吸收二氧化碳的含量。拉尔注意到含碳有机物耗尽的土壤往往干燥,易受冲蚀,而含碳有机物丰富的土壤则黝黑、松软、湿润且肥沃。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拉尔在非洲潜心研究当地土壤,那些土壤因严重缺乏有机物质而像水泥一样坚硬。他在那里也结识了研究全球变暖问题的先驱罗杰·拉夫尔。正当拉尔对这里的贫瘠土地一筹莫展的时候,拉夫尔猜测土壤所含的碳转移到了大气中。

拉夫尔的猜测是对的。数百万年来,植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生共存,协力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植物光合作用时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成糖和其他碳基分子。

这些含碳化合物一部分从根部被共生真菌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所摄取,最后变成腐殖质将碳储存在了土壤中。一万年前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土壤的天然再生过程随之遭受破坏。据拉尔的计算,整个人类的农业史中,因为此类土地利用变化,从土壤流失到空气、湖、海洋中的碳有近百亿吨。时至今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都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其他土地利用的变化。

为了量化测定土壤的固碳能力,美国土壤学家斯沃在加利福利亚州马林县一处牧场开展了首项此类研究,在“马林碳研究”中,斯沃借测定土地堆肥中储存碳的能力来研究土壤固碳。之前已有研究证实粪便堆肥能增加土壤中碳的含量,不过在农场主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利用堆肥改良自家土壤的问题上,斯沃的研究尚无先例。斯沃发现只靠粪便堆肥就能在两年内显著增加土壤的碳含量,原因可能和植物生长旺盛有关。据该研究结果,斯沃预计加州的2800英亩牧场能够吸收4200吨二氧化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每英亩土地需要多吸收1.5吨二氧化碳。斯沃说:“我们的试验已经充分说明增加1.5吨的目标完全可行。”

澳大利亚的土壤生态学家克里斯汀。琼斯正在验证另外一种大有作为的土壤增肥策略,即依靠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活的植物存在时,植物下的土壤才能够持续固碳。四年的观察期间,琼斯记录了草地固碳量的变化。和堆肥固碳一样,种草固碳的有效性也已被证实,琼斯现在希望能够将其实际运用。琼斯说:“我们这几年的工作会让整个世界感到惊喜。”

斯沃和琼斯的项目说明,农场主、牧场主也能在人类抵御温室效应的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这将取决于他们改良土壤的工具、技术以及为他们改良土壤提高固碳量提供多少经济补偿。要改变传统的耕种方式,要让农场主不仅可以通过出售农产品获益,也能因为增加土壤的固碳量获得物质回报。拉尔说:“农场主保护生态系统的行为应该得到补偿。”

减少温室气体,抵御气候恶化是人类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再生农业能否在改变传统农业观念的同时,显示出明显的环境改善效果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5.下列各项对“土壤固碳”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土壤上的植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生共存,协力调节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B.通过堆肥、全年种植、减少耕作、增加植物多样性等方式,自然恢复土壤的肥力。

C.利用粪便堆肥来显著增加土壤的含碳量,或利用种植多年生草本植物来使土壤连续固碳。

D.含碳化合物被植物根部的共生真菌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摄取,最后变成腐殖质将碳储存在土壤里。

6.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无误的一项是

A.以堆肥增加土壤碳含量的想法经过斯沃的研究证明是有效的,其原因在于堆肥促进了植物的`生长。

B.马林碳的研究证明,l英亩土地每年总共能吸收1.5吨二氧化碳,地球土壤共可吸收大气中13%的二氧化碳。

C.一般面言,含碳有机物丰富的土壤湿润、疏松且不易流失;欠缺碳的有机物的土壤则较干燥坚硬且易受冲蚀。

D.农业生产破坏了土壤固碳的功能,以致土壤流失了近百亿吨碳,它们变成的温室气体,约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

7.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再生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固化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它可以延缓全球变暖,抵御气候恶化。

B.琼斯种草固碳的有效性已经被证实,几年后当琼斯的增肥策略投入实际运用后,将会让世界惊奇。

C.世界的农场主以后除了通过出售农产品以获取利益外,还可以依据固碳量的多少领取环保津贴。

D.土壤增加肥力就可以固碳,因此越是贫瘠的土地,在改良土壤的过程中增加的二氧化碳储存的空间也就越大。

参考答案:

5.D(此题考查的是重要概念的理解。A是讲的是植物和微生物的关系及其作用;B项讲的是“再生农业”的概念:C项讲的是使土壤连续固碳的方式。)

6.C(此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原文说的是原因可能和植物生长旺盛有关;B项原文说的是每英亩土地需要多吸收1.5吨二氧化碳,而“地球土壤共可吸收大气中13%的二氧化碳”是拉尔的观点。D项“它们变成的温室气体约为总量的”错,原文在第二段最后一一句“时至今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都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其他土地利用的变化。”)

7.D(此题考查的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A项,原文最后一段说“减少温室气体,抵御气候恶化是人类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再生农业能否在改变传统农业观念的同时,显示出明显的环境改善效果呢?让我们拭目以待。”表明A项的结论过于绝对。B项,“几年后当琼斯的增肥策略投入实际运用后”于文无据,琼斯原话是“我们这几年的工作会让整个世界感到惊喜”,是说他们近四年的观察研究工作。

C项,“还可以依据固碳量的多少领取环保津贴”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要让农场主能因为增加土壤的固碳量获得物质回报”。)

篇8:“低碳经济”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的高碳特征也非常明显。高碳不仅加剧气候变暖,而且与污染有强相关性。今天我们已认识到,光讲发展是不够的,还要讲发展方式、选好发展路径。如果中西部地区沿袭东部一些地区过去的发展路径,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更高碳。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转向低碳发展已刻不容缓。

②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近10吨标准煤;另一类是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是5吨标准煤左右。两类国家人均能耗相差一倍之多,而人均碳排放相差还不止一倍。一些人经常以美国的发展为标准,但如果世界其他国家都达到美国那样的人均能耗水平,那就得4个地球才能养活人类。所以,美国这种高能耗发展模式是不能模仿、不可推广的。对我国来说,控制总量,坚持高效、洁净、低碳,是低碳发展非常重要的内涵。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的“三匹马”,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并驾齐驱、形成合力。惟有如此,才能更多地替代煤炭。

③在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近些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很 大,淘汰落后产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19.1%,20xx年碳强度下降5%;工业余热替代北方传统供暖规模试点成功;低碳城市试点初见成效;等等。低碳发展使经济增长更理性、质量效益更高。所以,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低碳发展之路可以通向现代化。低碳发展以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重塑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是为了国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④事实上,低碳发展不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进形成低碳社会。低碳社会的基础是城乡一个个低碳“细胞”,包括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乡村、低碳家庭等。如果每个“细胞”都能达到低碳水平,就会带来社会治理、公民素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意义非常重大。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也是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大国。废弃物不是无用的东西,而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能不能实现,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很大关系。所以,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人人参与。

⑤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转向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一个总趋势,也可以说是一场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我国不能落伍,而必须尽快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切实迈向生态文明。

(选自20xx年4月22日《xx日报》,有删改)

10。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

B.走低碳发展之路,就可以通向现代化。

C.低碳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形成低碳社会。

D.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人人参与。

11.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高碳发展加剧气候变暖、污染环境说起,从而引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努力转向低碳发展,语言简明,有较强的说服力。

B.本文思路清晰,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结合国外、国内的现实进行具体分析论述,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C.第②段例举了两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能耗的事实,并结合我国进行了比较论述,从而证明中国不能模仿美国的高耗能发展模式。

D.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我国将逐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利用,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

12.下列对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统一,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B.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三匹马代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生动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的重要作用。

C.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D.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用三匹马代指,新颖别致,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

10.A 11.D 12.C

【《低碳与城市生活》的阅读训练及答案】相关文章:

1.《低碳的误区》阅读答案

2.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阅读答案

3.汉书阅读训练与答案

4.友谊阅读训练及答案

5.程门立雪阅读训练及答案

6.满江红阅读训练及答案

7.《蚂蚁》阅读训练及答案

8.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9.《敬业与乐业》拓展阅读训练及答案

10.浇花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低碳与城市生活》的阅读训练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