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辋川别业翻译及赏析

辋川别业翻译及赏析

2024-05-26 08:15: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gongpingjl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辋川别业翻译及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辋川别业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辋川别业翻译及赏析

篇1:辋川别业翻译及赏析

辋川别业翻译及赏析

《辋川别业》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前言】

《辋川别业》是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写作者在辋川(今陕西蓝田西南)隐居时期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表现了作者对乡间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诗清新明快,意境优美。

【注释】

⑴别业:别墅。晋石崇《思归引序》:“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

⑵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⑶春田:春季的田地。《宋书·周朗传》:“春田三顷,秋园五畦。”

⑷堪:可以,能够

⑸欲:一作“亦”。然:同“燃”

⑹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

⑺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

⑻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⑼语笑:谈笑

【翻译】

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归来正好赶上耕种春田。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从事经论学的有道高僧,年老伛偻了的超逸乡贤。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

【赏析】

《辋川别业》是一首写景言情的七律,写王维在辋川隐居时期的田园生活。此诗先写作者未到辋川将近一年,回来时正好赶上春耕的农忙季节。沿途所见雨中浓绿的草色,足可染物;水上火红的桃花像是要燃烧起来,十分迷人。作者与乡间的人们相处无间,无论是僧人还是隐居乡里的老人,一听说作者回来了,都披衣倒屣赶来相见,开怀畅谈柴门之前。这与陶渊明的“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一样,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与“人情翻覆似波澜”的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乡间田园生活的喜爱。

前四句诗中作者运用了夸张的设色法。春播的季节,山野之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春草与桃花。春草是怎样的,桃花是怎样的,人们大都有亲身感受。所以,要处理得使人如身临其境,是不大容易的。但王维自有见地,他使用了“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这就是画家的`眼光、画家的用色法。把红与绿给予高度的强调——红得似乎要燃烧起来;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于是盎然的春意,便通过红绿二色的突出与夸张而跃然纸上了。

颔联两句为传世名句,写的是辋川春天的景色。将静态景物,写得具有强烈地动感,使本已很美的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艳。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反映了诗人“相欢语笑”的喜悦心情,意境优美,清新明快。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秾丽的春景,与“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篇2:王维《辋川别业》翻译赏析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纶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

辋川别业是中国唐代王维在蓝田县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营建的园林别墅(今已湮没)。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因以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题名,使山貌、水态、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地表现出来,在可歇、可观、可借景处,相地面筑宇屋亭馆,创作出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现存有传世的《辋川集》和后人临摹的《辋川图》。

然:燃。

娄:乞丐。

伛偻丈人: 《庄子》外篇·卷七上《达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倒屣:《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衡门:《诗经·陈风·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汉·毛氏传:“衡门,横木为门,言浅陋也。栖迟,游息也。”衡门前。

译文:

一年了,再来东山,倍感亲切。时令正逢春,刚好赶上种田。青草在雨中那份绿呀,绿得来可以作染料,桃花在水上那团红呀,红得就如燃烧一般。戏子、乞丐,甚至出家人,尽都满腹经纶,来访的佝偻老者,他乃是乡里的宿贤。赶紧趿着鞋 披着衣起身相见,笑语欢声,萦绕在简陋的门前。

赏析:

辋川别业是王维在蓝田“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营建的园林别墅。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一首。

《辋川别业》是一首写景言情的七律,这两句写的是辋川春天的景色——雨中浓绿的草色,足可染物;水上火红的桃花像是要燃烧起来,十分迷人。将静态景物,写得具有强烈地动感,使本已很美的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艳。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反映了诗人“相欢语笑”的喜悦心情,意境优美,清新明快。

《辋川别业》中“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从这四句诗中就使我们窥见到这种夸张的设色法。春播的季节,山野之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春草与桃花。春草是怎样的,桃花是怎样的,人们大都有亲身感受。所以,要处理得使人如身临其境,是不大容易的。但王维自有见地,他使用了“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这就是画家的眼光、画家的用色法。把红与绿给予高度的强调——红得似乎要燃烧起来;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于是盎然的春意,便通过红绿二色的突出与夸张而跃然纸上了。

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秾丽的春景,与“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可以作为写景名句直接加以引用外,其渲染、夸张的表现手法也值得参考和借鉴。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唐朝诗人王维诗中的美景在福州西湖生动再现。一场细雨给西湖盛开的桃花披上一层薄纱,游客冒雨赏花,雨伞、游人与桃花相映成趣,在湖中形成倒影,若隐若现,让人仿佛置身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

篇3:辋川别业原文及赏析

辋川别业原文及赏析

辋川别业

作者: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译文

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归来正好赶上耕种春田。

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

从事经论学的有道高僧,年老伛偻了的超逸乡贤。

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

注释

别业:别墅。

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春田:春季的田地。

堪:可以,能够。

欲:一作“亦”。然:同“燃”。

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以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为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经论:佛教指三藏中的经藏与论藏。《梁书·谢举传》:“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

伛(yǔ)偻(lǚ):特指脊梁弯曲,驼背。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

⑻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倒屣(xǐ):急于出迎,把鞋倒穿。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语笑:谈笑。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汉毛氏传:“衡门,横木为门,言浅陋也。栖迟,游息也。”

赏析

《辋川别业》是一首写景言情的七律,写王维在辋川隐居时期的田园生活。此诗先写作者未到辋川将近一年,回来时正好赶上春耕的`农忙季节。沿途所见雨中浓绿的草色,足可染物;水上火红的桃花像是要燃烧起来,十分迷人。作者与乡间的人们相处无间,无论是僧人还是隐居乡里的老人,一听说作者回来了,都披衣倒屣赶来相见,开怀畅谈柴门之前。这与陶渊明的“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一样,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与“人情翻覆似波澜”的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乡间田园生活的喜爱。

前四句诗中作者运用了夸张的设色法。春播的季节,山野之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春草与桃花。春草是怎样的,桃花是怎样的,人们大都有亲身感受。所以,要处理得使人如身临其境,是不大容易的。但王维自有见地,他使用了“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这就是画家的眼光、画家的用色法。把红与绿给予高度的强调——红得似乎要燃烧起来;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于是盎然的春意,便通过红绿二色的突出与夸张而跃然纸上了。

颔联两句为传世名句,写的是辋川春天的景色。将静态景物,写得具有强烈地动感,使本已很美的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艳。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反映了诗人“相欢语笑”的喜悦心情,意境优美,清新明快。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秾丽的春景,与“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格律分析

从格律上看,此诗有四处拗,其中前两处可以确定有救。全诗后半部分平仄较为混乱,出律颇多。第一处是第三句“雨中草色绿堪染(仄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对句“水上桃花红欲燃(仄仄平平平仄平)”第三字变仄为平救。第二处是第六句“伛偻丈人乡里贤(仄仄仄平平仄平)”第三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句内第三字变仄为平救。第三处是第七句“披衣倒屣且相见(平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第四处是第八句“相欢语笑衡门前(平平仄仄平平平)”,首先,第八句与第七句失对;其次,第五字本应用仄声,这里用了平声,三平尾在格律诗中几乎是一种错误句式,但在此诗的特殊情况下,或可理解为是对第七句拗的一种另类补救。此诗还存在“失对”现象。第六句根据第五句平仄情况,格律本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但此处却用了粘,是为失对。第八句根据第七句平仄情况,格律本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此处却用了粘,再次失对。此诗后半部分发生的连续失对,拗而不救,三平尾等现象的集中出现,在格律诗中非常罕见。

篇4:辋川别业,辋川别业王维,辋川别业的意思,辋川别业赏析

辋川别业,辋川别业王维,辋川别业的意思,辋川别业赏析 -诗词大全

辋川别业

作者:王维  朝代:唐  体裁:七律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

水上桃花红欲然。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篇5:别辋川别业,别辋川别业王维,别辋川别业的意思,别辋川别业赏析

别辋川别业,别辋川别业王维,别辋川别业的意思,别辋川别业赏析 -诗词大全

别辋川别业

作者:王维  朝代:唐  体裁:五绝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篇6:戏题辋川别业,戏题辋川别业王维,戏题辋川别业的意思,戏题辋川别业赏析

戏题辋川别业,戏题辋川别业王维,戏题辋川别业的意思,戏题辋川别业赏析 -诗词大全

戏题辋川别业

作者:王维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柳条拂地不须折,松树披云从更长。

藤花欲暗藏猱子,柏叶初齐养麝香。

篇7:别辋川别业,别辋川别业王缙,别辋川别业的意思,别辋川别业赏析

别辋川别业,别辋川别业王缙,别辋川别业的意思,别辋川别业赏析 -诗词大全

别辋川别业

作者:王缙  朝代:唐  体裁:五绝   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

篇8:积雨辋川庄作赏析-积雨辋川庄作翻译

积雨辋川庄作赏析-积雨辋川庄作翻译

积雨辋川庄作赏析,王维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中,以写山水诗出名,山水诗的成就极高,这一首诗也是王维山水中的代表作之一。

导读:

此诗为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风格的诗作。其原文如下: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中心: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

积雨辋川庄作翻译:

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

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我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

字词解释:

(1)辋(wǎng)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

(2)积雨:久雨。辋(wǎng)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空林:疏林。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

(3)藜(lí):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饷东(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饷:送饭食到田头。: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4)漠漠:形容广阔无际。

(5)阴阴:幽暗的样子。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夏:大。啭(zhuàn):小鸟婉转的鸣叫。鸟的宛转啼声。黄鹂:黄莺。

(6)此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槿(jǐn):植物名。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其花早开晚谢。故以此悟人生荣枯无常之理。

(7)清斋:这里是素食的意思。露葵:经霜的葵菜。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

(8)野老:指作者自己。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9)此句意谓古时海上有好鸥者,每日到海上从鸥鸟游。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再往海上,鸥鸟飞舞而不下。这里借海鸥喻人事。何事:一作“何处”。

背景:

此诗是王维后期的作品。王维后期的诗,主要写隐居终南山、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早年就信奉佛教,贬官济州时已经有了隐居思想的萌芽。再加上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的政局变化,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压抑、黑暗,理想也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同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没有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深了。王维是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他的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于是,后期的王维就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甚至对于他个人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安史之乱,在他的诗歌里面也几乎没有什么积极的反映。他后期对现实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最初隐居终南山,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的别墅,生活更为悠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念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这首诗就是作于王维隐居辋川蓝田时期。

积雨辋川庄作赏析: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v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v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v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v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v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不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后世评价:

作者简介: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以上这篇积雨辋川庄作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关注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免费推送!

篇9:《辋川六言》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辋川六言》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田园乐七首

王维

其一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其二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四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作品注释

1、厌见:饱见。一作“出入”。

2、官府:一作“蹀躞”。鸣珂(kē):装饰精美的马,这里暗指追名逐禄者。

3、崆峒(kōngtóng):指仙山。

4、立谈:在交谈的当时。语自扬雄《解嘲》“或立谈而封侯”。璧:美玉。

5、讵(jù):岂,难道。表示反问。胜:比得过,胜得过。耦(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6、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果实有硬壳,有角,可供食用。

7、策杖:拄着棍杖。

8、桃花源:用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

9、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绿:一作”碧“。

10、落落:松高大的样子。

11、童稚:儿童;小孩。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2、颜回:即颜渊(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孔子最得意弟子。简居陋巷,为学习和弘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殚精竭思,倾注全部心血,过着“箪食瓢饮”的困苦生活,四十岁时便英年早逝。

13、五柳先生:指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其诗作以田园生活为主要题材。

14、宿(sù)雨:夜雨;头天晚上的雨。宿,夜晚。

15、春烟:春天里因气候变暖而产生的烟霭。

16、家童:家中的仆人。

17、莺:一作“鸟”。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作者本人。犹眠:还在睡觉。

18、酌:斟酒,倒酒。

19、露葵:莼菜。

20、东谷:一作”西舍“。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作品译文

其一

饱见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经常出入北里南邻上层社会。

追名逐禄者常到官府出入,而在山中散发隐居者是什么人?

其二

有人很快就能够封侯万户,在交谈的当时就能得到赏赐玉璧一双。

这怎么能比得过归隐躬耕南亩,怎么比得上高卧东窗的闲适生活。

其三

采菱泛舟体验渡头疾风正吹,拄着拐杖到树林西面看夕阳西斜。

我就是那杏树坛边的渔父,也就是住在桃花源里的人家。

其四

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其五

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其六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家童还未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

其七

喝酒时正好遇到山泉,醉后喜欢抱琴倚靠在高大的松树旁。

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

作品鉴赏

这组诗共七首,各首独立成章,联缀起来又是一个整体,都是描写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美好。组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辋川田园生活与自然景致,深婉委曲地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组诗写辋川山居的景致,重点不在外观景物的描写,而是着眼于体现内在精神生活的意蕴,这恰恰是王维山水诗最显著的特点。因为写山、写水,其意当不在山水,而在于借山水抒怀明志。当代著名学者陆侃如先生指出,从王维的“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登河北城楼》)与“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青溪》)这几句作品中,“便好似找到了开发王维诗的钥匙了,这钥匙就是个‘静’字。……唯其他能静,故他能领略到一切的自然的美。”

王维诗歌美学的核心就是一个“静”字,而这组诗表现的也正是这个“静”字。他的静境,并非是一味能写环境的静谧,而重点在于抒写心境的宁静。这种心境的闲静,非思想修养达到极致而不可为的。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认为只有参透王维的六言诗,“乃真知摩诘者”,所指当是这种安闲淡定的禅心。在《田园乐》组诗中,尽管大多写得寂静清幽,描写的环境是一种冷色,表现的心境是一种空寂。但是,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却是美的,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无一不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因此,王维对“静”境的向往,是与他个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秉性分不开的。

篇10:积雨辋川庄作古诗翻译赏析

积雨辋川庄作古诗翻译赏析

《积雨辋川庄作》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古诗全文如下: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灾。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前言】

《积雨辋川庄作》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被选入清代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辋川山庄久雨初停时的景色,前四句写诗人静观所见,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全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注释】

⑴积雨:久雨。辋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

⑵空林:疏林。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

⑶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饷东灾(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饷:送饭食到田头。灾: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⑷漠漠:形容广阔无际。

⑸阴阴:幽暗的样子。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夏:大。啭(zhuàn):小鸟婉转的鸣叫。鸟的宛转啼声。黄鹂:黄莺。

⑹“山中”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槿(jǐn):植物名。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其花早开晚谢。故以此悟人生荣枯无常之理。

⑺清斋:这里是素食的意思。露葵:经霜的葵菜。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

⑻野老:指作者自己。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⑼“海鸥”句:古时海上有好鸥者,每日到海上从鸥鸟游。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再往海上,鸥鸟飞舞而不下。这里借海鸥喻人事。何事:一作“何处”。

【翻译】

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我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

【赏析】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灾。”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佑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佑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佑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佑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认为王维添加的两个叠词使诗句更加精彩。“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不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诗人快慰地宣称自己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与世无争了。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篇11:积雨辋川庄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译文

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

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我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

韵译

空林积雨,薪火难以点燃。午饭做完,马上送向田间。

漠漠水田,飞起几只白鹭;阴阴夏树,传来婉转鸟鸣。

惯于山间安静,早起遍地看花。松下长吃素食,采摘路葵佐餐。

我与野老已融洽无间,海鸥为何还要猜疑?

注释

⑴积雨:久雨。辋(wǎng)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

⑵空林:疏林。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义公习禅处,结宇依空林。”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

⑶藜(lí):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饷:送饭食到田头。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⑷漠漠:形容广阔无际。唐罗隐《省试秋风生桂枝》诗:“漠漠看无际,萧萧别有声。”

⑸阴阴:幽暗的样子。唐李端《送马尊师》诗:“南入商山松路深,石床溪水昼阴阴。”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夏:大。啭(zhuàn):小鸟婉转的鸣叫。鸟的宛转啼声。黄鹂:黄莺。

⑹“山中”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习静:谓习养静寂的心性。亦指过幽静生活。南朝梁何逊《苦热》诗:“习静閟衣巾,读书烦几案。”槿(jǐn):植物名。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其花早开晚谢。故以此悟人生荣枯无常之理。

⑺清斋:谓素食,长斋。晋支遁《五月长斋》诗:“令月肇清斋,德泽润无疆。”露葵:经霜的葵菜。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

⑻野老:村野老人,此指作者自己。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⑼“海鸥”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里借海鸥喻人事。何事:一作“何处”。

赏析: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认为王维添加的两个叠词使诗句更加精彩。“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不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诗人在这里借用了《庄子·寓言》和《列子·黄帝》中的两个典故,快慰地宣称自己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与世无争,再也不被人猜忌,足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十分恰切地表现了作者远离尘嚣、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参看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卷十)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后期的作品。王维后期的诗,主要写隐居终南山、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早年就信奉佛教,贬官济州时已经有了隐居思想的萌芽。再加上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的政局变化,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压抑、黑暗,理想也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同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没有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深了。王维是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他的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于是,后期的王维就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甚至对于他个人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安史之乱,在他的诗歌里面也几乎没有什么积极的反映。他后期对现实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最初隐居终南山,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的别墅,生活更为悠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念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这首诗就是作于王维隐居辋川蓝田时期。

篇1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翻译及赏析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唐代〕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一作余)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及注释

译文:黄昏时寒冷的山野变得更加苍翠,秋水日夜缓缓流淌。我拄着拐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口一片寂静,只剩斜照的落日,村子里升起缕缕炊烟。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注释: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转苍翠:一作“积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潺湲(chán yuán):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渡头:渡口。余:又作“馀”。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值:遇到。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赏析

本首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有几分相似。

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这是自然而然的。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辋川别业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1.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翻译及赏析

2.辋川集·辛夷坞王维原文翻译

3.辋川集白石滩王维唐诗赏析

4.辋川闲居王维阅读答案

5.辋川集?柳浪,辋川集?柳浪裴迪,辋川集?柳浪的意思,辋川集?柳浪赏析

6.《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课件

7.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原文翻译及赏析

8.唐诗之《积雨辋川庄作》鉴赏

9.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辋川图

10.永遇乐翻译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辋川别业翻译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