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活动中的观察记录
“李继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秋活动中的观察记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中秋活动中的观察记录,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中秋活动中的观察记录
中秋活动中的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
还有几天就是中秋节了,所以今天全园进行了中秋联欢活动。
我们小二班的小朋友是与大二班的哥哥姐姐一起联欢庆祝,早上9点50分,哥哥姐姐来接我们上楼啦!
活动有:听老师讲述中秋故事、分享月饼、剥毛豆芋艿、做游戏等等。
活动中发现大、小班孩子的区别:
大班小朋友语言交流比较多,他们会说:“哥哥来喂你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好吗?”、“这个月饼好吃吗?你想吃吗?”、“妹妹来,我们到这里来玩吧!”
小班的孩子则喜欢用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如:给同伴图书时,则将图书往别人手里一塞;想看别人手里的图书时则随即就抢;哥哥姐姐请他玩时跟着就走,也不表示什么;不想吃月饼时就拼命摇头或闭紧嘴巴、皱起眉头。
分析与反思:
“二期课改”的立足点是幼儿,从幼儿的需求出发,力求使幼儿得到发展。那么在大小幼儿的兴趣、热点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就可以适当运用“大带小”的`方法,将大孩子的经验通过他们自己的言行迁移到更小的孩子身上,这种带教及潜移默化的作用,往往要胜过老师有组织的集体“一刀切”活动,它可以促进幼儿与同伴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但是同年龄的而且也是跨年龄的。比如我观察到的以上不同年龄的差异,则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并尽快地得到弥补或调整,同时也能满足小的喜欢与大的玩耍、大的喜欢帮助小的愿望与兴趣,以充分满足幼儿的需求,促进幼儿的发展。
篇2:提高区域活动中观察记录的有效性
提高区域活动中观察记录的有效性
(黄有芳/福建省福州市儿童学园)一、观察记录的基本方法
在区域活动中,为使观察记录科学有效,进而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服务,我们用“定人、定点、幼儿自我记录”等方法进行观察记录。
(一)定人观察
班上两位教师每次各可选取5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教师跟随他们更换区域内容,了解他们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创新性、专注性及兴趣等方面的情况。这样,每一个月教师能对全班每个幼儿都观察一次。观察中,教师同每个幼儿实际互动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而且也有积极的效果。之后两位教师再在一起相互对照观察记录内容,从而使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做出较一致的分析判断,正确把握幼儿的个性发展状态,为选择适宜的指导方法提供依据。
(二)定点观察
班上两位教师分工负责,各参与到某个区域中,以幼儿个人或自然形成的小组为对象进行观察记录,主要记录该区幼儿合作和使用材料等的情况,详尽了解幼儿在特定区域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从而方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提供更适宜的材料。如:在对表演区进行观察时,发现幼儿在表演“老鼠嫁女”故事前都先选择各自的头饰,但明显可见所提供的部分头饰幼儿不感兴趣,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这启示我们要提供多变的材料,让孩子们自主加工所需的饰物。
(三)幼儿自我记录法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教师指导不过来的情况而设置,目的是方便教师在入区时一目了然地了解幼儿在各区完成活动的情况。其方法是:各区域张贴一张幼儿活动记录表,用来记录幼儿在该区完成活动的情况,教师通过表格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幼儿在这里做了什么,是分几次完成的。如:在美工区,幼儿在制作故事书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在当天的区域活动中完成,幼儿在记录表的红旗处就不能打五角星,可在下次完成时再记上时间与次数,这就让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活动进展情况,并能给予适当的指导。
二、观察记录需要强化的内容
教师观察记录的`目的是为了解和研究幼儿,并为接下来的活动指导提供依据。为此,观察记录中需要重点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记录中的“分析”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留下的各种痕迹(记录纸、计划本、语言等)都是教师观察的对象,教师要及时地收集并分析。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意义的语言表述要当场记录下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操作过程记录纸要当天收集整理;幼儿的进区记录本应当周浏览一次,以了解幼儿的兴趣。同时,还要及时吸收来自幼儿方面的其他“信息”进行分析,以了解幼儿的想法、幼儿的思路,明确幼儿探索的方向。
(二)观察记录中的“询问”
当教师在观察记录中发现幼儿有问题或障碍时,不要急于进行指导,而要采取多形式的“问”与幼儿互动,如:“为什么?”“真的吗?”“你认为呢?”“你看呢?”“这样做可以吗?”“不那样做会怎样?”等等,以此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兴趣倾向。
(三)观察记录中的“反思”
为分析投放材料与组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做出调整,观察记录时必须进行反思。如:在结构区幼儿合作建构城堡,要求幼儿分工要细,并记录在计划纸上。飞飞负责围合城墙,在建构过程中他说:“这好像谜宫。”于是他转向建构谜宫,结果围墙无人搭,这与预成的计划产生冲突。在建构谜宫时,他能边搭边设置障碍物,投入更多的热情。在观察记录中,教师根据幼儿建构的情况加以反思,觉得幼儿兴趣发生转移时,还是要顺应幼儿的兴趣,但为了不让个人影响到集体计划,可另外开辟一个场地,让幼儿充分自主地玩。这种反思便有利于接下来区域活动指导的完善。
篇3:中班生活活动观察记录
观察对象:雷桐、闫煜城
观察目的:为什么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
观察人:王琼菲
早晨的体育活动时间开始了,只见小朋友们都随着音乐节奏认真地做操,只见雷桐、闫煜城2个小朋友站在原地不动,还不时的回头讲话,我看见了,连忙上前去提醒,可又过了一会儿,又停了下来。在后来的体育活动中,别人都排好队等待,只见他们俩不停地在后花坛中玩花、玩草。
分 析:1 、最近在早晨的户外活动中,雷桐和闫煜城很喜欢到后面的花坛中去玩,当我走过去问他们在赶什么时,他们说要找蜗牛,很喜欢蜗牛,所以每天喜欢到草、泥土中去找它。
2、雷桐每天入园时,脸上的表情总是不好,询问后,发现他每天早晨都和爷爷闹别扭,不听爷爷的话,上幼儿园时带有一种不好的情绪。
措 施:1、针对这种情况,通过集体活动“早上积极锻炼身体好”来教育所有的孩子,引导他们认识到积极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可应着孩子们的兴趣点,开展与此相关的主题探究活动“有趣的动植物”,帮助孩子和孩子们一起了解此方面的小知识。
3、在户外活动中,可带领他们幼儿园的一些花、草植物,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4、希望父母每天都按时送孩子入园参加晨间体育活动。
效 果:通过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配合,孩子比以前稍微有些进步,能排队,但在排队过程中,出现了不认真的情况,还须进一步对幼儿进行常规的教育。
篇4:中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实录:今天的制作狮子活动内容是用不同材料制作狮子,张子杰选来选去拿了一个土豆作为狮子胖胖的身体,可身上什么也没有,怎么办呢?
于是,他选了一个一次性盘子做狮子的脸盘,一张黄色的彩纸来做狮子的鬓毛,并贴了两只耳朵、一个大鼻子、又画了三只凶眼睛,接着开始做狮子的四只脚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做着做着就停下来了,想了一会,还是不行,他走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我的狮子为什么腿都瘸了呀?”我看了一下他们桌子上都有几个小的土豆、山芋,就对张子杰说:“你去找一找,哪些东西比较小点,能够做狮子的腿的?”他开始找了一会没找到,于是动翻翻、西翻翻,突然发现了一小土豆,正好可以做狮子的腿,困难解决了,他有开始做了,不一会,张子杰开心地对我说:“老师,你看这是我做的狮子!”
观察者随感:
从观察中可以出来,张子杰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想象力也不错,就是动手能力还不够,遇到困难总喜欢找老师帮忙,尽管狮子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但从她脸上开心的笑容中可以感受到她正沉浸成功的喜悦中!
分析幼儿对本区域的兴趣:
A、非常感兴趣 B、一般 C、不感兴趣
老师提供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孩子们从自己的家里带来的,所以活动的兴趣较高,尤涛已经掌握了狮子的基本特征,可是做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这是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所致,另一方面,老师应该在制作前,示范一下各种材料的用法,再提供一些范例,让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参考,不至于无从下手,由于时间原因,幼儿不能对各组材料进行一一尝试,因此我决定把这些材料提供在动手角,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制作装饰狮子。
[中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篇5:生活活动观察记录中班
观察
记录 第一次观察起止时间:
上午:8:00―8:03 又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小朋友都在开心地玩着滑滑梯,杭欣桐马上跑到了楼梯上,正好许欣悦在下面跑来跑去,她便回头说到:“杭欣桐,我们一起去玩吧。”杭欣桐也愉快地回到到:“好,我来了。”“呵呵”。
第二次观察起止时间:
上午:8:10―8:13 过了一会儿,杭欣桐走到了过道上,她觉得非常好玩,便一直走来走去,这时旁边的小朋友也走了过去,把她挤在了一边,她马上说:“你为什么要挤过来,我都不能走了。”“可以走的,你看两只手扶着就好了。”“对呀,这样也能走,呵呵。”“那我们一起走过去。”“好啊。”
第三次观察 起止时间:
上午8:20―8:23 过了十几分钟, 杭欣桐还在玩着滑滑梯,她飞一样的速度从滑梯口滑下来,开心地叫起来:“滑滑梯真好玩。”还和后面的史可妍说道:“快点,快点,你也玩滑下来。”“哈哈哈哈。“然后滑下来之后又跑到别的滑梯口滑滑梯,嘴里笑得非常开心呢!
分析
1、孩子们都是天真烂漫的,每到玩滑滑梯的时候都是非常投入的。能够和小伙伴一起游戏,也会很快乐,让老师也感到欣慰,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在一点点地进步。
2、孩子在玩游戏时是非常开心的,也是非常投入的。她会自由地去探索游戏的玩法,也知道和同伴一起玩是最开心的。游戏的同时也能够让孩子与孩子去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能力以及交往能力,更能快乐地游戏。
支持策略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的观察者,平时要多给予孩子空间,遇到一些小问题尝试商量一起来解决。今天 虽然是短短地一条走道,可是孩子能够自由去组织游戏,去发现游戏的玩法,以及一些注意的安全。
篇6:生活活动观察记录中班
观察地点:益智区
观察时间:随机观察
观察对象:刘畅 赵元辰
观察过程:
最近在益智区投放了筷子,结合益智区的数学盒进行按数夹物的活动。我和他们一起玩,以便指导幼儿用筷子的方法。我说:“我先夹”,于是在“1”的盒里夹了一个小球,其他的孩子依次夹取,到赵元辰时,已是最后一个数字“6”,我问:“这是几?”元辰说“是8”其他的孩子说“不对、不对”,元辰又说:“是9”。我就问旁边的刘畅:“他说的对吗?”刘畅脸都红了,紧张的说:“不知道”。于是我们又把那个数字儿歌背了一遍,元辰才改了过来,我们又继续夹起来。
分析:元辰在各种活动中表现比较突出,他接受能力较强,爱动脑子。我原想就指导刘畅的,刘畅对数的概念较模糊,因此平时对他的指导较多,但是在区角活动中,发现了元辰(我认为他很明白)对数还是模糊的,对数还有混淆,这也说明有部分幼儿对数的认识不是非常清楚,在集体活动中不易发现,因为在集体活动中幼儿易模仿和从众,使老师不能全面的了解每个幼儿。
措施:在生活的各环节加强对数字的认识,在区域活动时多观察幼儿,指导幼儿对数的实际意义的认识,并做有效记录,小组活动时全面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的程度,益智区更换材料,增强趣味性,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篇7:生活活动观察记录中班
小舞台也是某些孩子热衷的角落,今天就来了5个擅长于表达表现的孩子们。精彩的表演,不时会吸引一些小观众。但在表演的过程中,却时常会发生一些这样的事情:
1、小演员出现争抢节目的现象,会导致了演出出现中断。
2、小观众们则表现出了不礼貌的一面。在演员演出的过程中,有的会说话;有的在哈哈大笑;有的一会儿看一会儿又离开去其它地方,一会儿又回来看;跑进跑出的现象非常严重。另外,表演结束后,小观众们没有热烈的掌声,祝贺和鼓励的意愿。
思考分析:在游戏中,幼儿太过于随意,这时我也在深深地反思:出现这个局面的原因:
在节目演出的过程中,时而中断,时而又继续,演出的节目不定,导致观众观看的兴趣不是很浓,所以会出现走走出出、说说笑笑的局面。另外一个原因是,没有和幼儿一同建立起小舞台游戏中的规则,从而导致幼儿在表演和欣赏的过程中都从盲从。
调整策略
解决问题一:建立孩子们的合作意识。
中班的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因此,加入主持人这一角色,来合理地分配或者请演员来认领节目,再将节目单公布给小观众,这样带有一定目的性演出更有秩序了,同时也锻炼了幼儿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内容来自闪亮儿童网
解决问题二:制定公约
在交流讲评中,和幼儿共同商量制订一份观众公约,要求观众们也要遵守秩序,如不大声喧哗、中途离开时不能影响其他的观众等。
【中秋活动中的观察记录】相关文章:
3.观察记录小班
10.幼儿家长观察记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