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戊戌变法》强化训练题
“小羊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初二历史《戊戌变法》强化训练题,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初二历史《戊戌变法》强化训练题,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初二历史《戊戌变法》强化训练题
初二历史关于《戊戌变法》强化训练题
1、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组织强学会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戊戌政变
3、下列关于严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B、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C、生物学家,翻译了《天演论》
D、资产阶级革命家
4、《天演论》的进步作用表现在()
A、启发知识积累探索西方社会
B、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C、促进了人们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感
D、广泛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5、如果你想查找有关康有为戊戌变法的史料,以下不需要搜索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网
B、历史名人网C、戊戌风云网
D、中国变法与革命网
6、戊戌变法的起止时间是()
A.186月到9月
B.1898年5月到8月
C.18春
D.1899年6月到9月
7、戊戌变法的下列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是()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传播新思想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8、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9.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光绪帝没有实权
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C.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D.维新派发动了群众
10、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维新派发动并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C.戊戌变法从开始到结束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D.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能力提高典型题易错题
11、维新变法运动只进行了百余天就宣告失败,说明了()
A.维新派事先没有请示慈禧太后,她对此十分不满
B.支持变法的光绪是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派对此没有清醒的判断
C.维新派颁布的`变法法令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
D.清朝的封建势力还十分强大
12.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
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D.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学的斗争
13.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了思想解放
C.创建了近代第一批机器工业
D.挽救了民族危亡创新题
14、同学们举行猜谜活动,有则谜语是“身体好才能工作好”,打一维新时期的历史人物()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光绪帝
15、1891年1月的一天,有一位清朝官员试图用这样一番话教训康有为:“你老是变法呀,变法呀,可是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通过这番话请你判断这位官员应属于()
A、顽固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激进民主主义者
16、人物肖像艺术有其独特艺术魅力,参照左图欣赏右图。图中的人物是()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严复
17.《天演论》译成后,先是在报刊连载,正式出版后,立即风行全国,一时间,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回头禅()
A“以夷制夷”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自强求富”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阅读下列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请回答:
(1)这段材料出自何人之口?
(2)材料中的“瓜分豆剖…”“揭竿斩木”暗指什么?
(3)依据史实说明戊戌变法的结果。
篇2: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题型强化训练
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题型强化训练
选择题(一)
1、正式建立齐桓公霸主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A、牧野决战
B、城濮大战
C、葵丘会盟
D、垓下之战
2、以下哪一事件是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立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班超出使西域
3、提出两税法的唐朝宰相是()
A、姚崇
B、房玄龄
C、宋璟
D、杨炎
4、早于欧洲四个多世纪的科技发明是()
A、活字版的发明
B、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C、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
D、郭守敬编成的《授时历》
5、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都城设在()
A、建业
B、应天
C、南京
D、建康
6、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的条约是()
A、《天津条约》
B、《瑗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7、下列哪一项不是《资政新篇》的内容()
A、兴办近代工业、鼓励开发矿产
B、开办银行报官
C、奖励私人发明
D、澄清吏治、废除八股
8、在武昌起义胜利的影响下,首先响应的两省是()A、湖南、湖北
B、山西、陕西
C、湖南、陕西
D、福建、浙江
9、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比较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A、《我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B、《庶民的胜利》
C、《文学革命论》
D、《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0、在下列哪次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了******军队()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参考答案
1、C2、B3、D4、A5、B6、A7、D8、C9、A10、A
篇3:初二上册物理课后强化训练题:眼睛和眼镜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课后强化训练题:眼睛和眼镜
1.(12济宁)小明做“研究远视眼的矫正”实验时,他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眼睛观察的物体。小明拿一个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而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D
A.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C.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2.(12厦门)小龙发现平时不戴眼镜的陈老师在阅览室看报时却要戴着眼镜才能看清,小龙对陈老师的眼睛及所戴眼镜的判断合理的是A
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 D.近视眼,凹透镜
3.(11宜昌)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从物体射出的光经过晶状体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C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4.(11泰州)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对于近视者而言,远处物体经晶状体折射所形成像的位置以及相应的矫正方式是A
A.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B.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C.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D.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篇4:高二历史戊戌变法测试试题(有答案)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测试试题(有答案)
专题测评
一、选择题
1.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 )
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统治
C.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
D.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解析:准确理解“商战”的含义,就能看到其根本目的。
答案:D
2.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解析: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B项是维新派的思想,C项是革命派的思想,D项是顽固派的思想。
答案:B
3.将康有为的下列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组织保国会 ②创办《万国公报》 ③第一次上书光绪帝 ④发起公车上书
A.③④②① B.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 D.③①④②
解析: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1895年7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18,组织保国会。
答案:A
4.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解析:“民主”“民权”是资产阶级的主张,而四个选项同资产阶级有关的只有C项。
答案:C
5.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B.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
C.取消重叠机构,裁汰冗员
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
解析:C项使一部分顽固派失去了“铁饭碗”,因而直接触及其利益。
答案:C
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解析: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就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十分容易选择了。
答案:D
7.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 ( )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一败一成,是由两国的不同国情所导致的。
答案:C
8.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不包括( )
A.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B.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C.将人事任免权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
D.指使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解析: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并非受到慈禧太后指使,而是由他的反动本质和两面三刀的做人原则所决定的。
答案:D
9.戊戌六君子不包括(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刘光第 D.康广仁
解析: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
答案:B
10.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解析:解题关键是把戊戌变法的目的和历史意义区别开,并对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加以分析,从而得出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最终失败,可排除A、B两项。改良运动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因未改变社会制度,其作用是有限的,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到启蒙作用,影响?深远。?
答案:D
11.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 )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
解析:从客观上看,戊戌变法是在顽固派的镇压下失败的。
答案:C
1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破坏维新变法的手段有( )
①刺杀维新志士、阻挠变法 ②慈禧太后牢牢掌握用人权 ③与洋人勾结镇压维新变法 ④发动政变、废除新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①④与史实不符,“刺杀”不当,新法并未完全废除。
答案:C
13.(江苏高考8)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文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解析:以年代为重要依据,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D。
答案:D
14.“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
A.“迁都定天下之本” B.“下诏鼓天下之气”
C.“变法成天下之治” D.“练兵强天下之势”
解析:根据维新派的根本主张是维新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之的基本特点分析。
答案:C
15.18以后成为宣传维新思想重要阵地的报刊是…( )
A.《万国公报》 B.《中外纪闻》
C.《强学报》 D.《时务报》
解析:《中外纪闻》前身是《万国公报》,它与《强学报》都于1896年被查封或停刊。1896年《时务报》创办,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请完成:
(1)图1、2、3人物分别是谁?
(2)四幅图中人物在宣传维新变法方面各有哪些主要活动和主张?
(3)他们的维新活动有何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了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主张及其历史影响,属识记内容。
参考答案:(1)图1、2、3人物分别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2)康有为提出人类社会进化三个阶段理论,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阐述变法理论;1895年组织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梁启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文章,提出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培养人才、发展近代工业的主张。严复发表《原强》等文章,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创办《国闻报》,介绍《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释维新变法主张。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参与时务学堂,创办《湘报》、学会等。
(3)维新活动起到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促成了维新变法新局面的形成。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请完成:
(1)上述材料出自一位维新志士之口,他是谁?
(2)与他同时遇难的还有什么人?后来历史上对他们怎样称呼?
(3)上述材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和精神?
解析:此题变相考查“戊戌六君子”的相关史实,把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作答。
参考答案:(1)谭嗣同。
(2)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
(3)甘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决心和精神,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俱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自台湾事后(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佞生心。陈涉辍耕于垄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怎样的态度?
(3)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解析:题目把中外历史密切结合,又考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
参考答案:(1)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2)仇视农民阶级;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政治制度改革上不彻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未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篇5:初二历史同步训练题:汉唐盛世
初二历史同步训练题:汉唐盛世
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和( )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
2.汉朝包括( )和( )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
3.汉武帝采纳( )的建议,在思想领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长安设立( ),专门教授儒家经典。
4.唐太宗在位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增强,史称( )。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是( ),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5.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6.“单于”指的是( )的首领。
A.匈奴B.鲜卑C.汉族D.氐族
7.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
A.分封刘家子弟为王,巩固王国势力
B.平定“七国之乱”,削弱王国势力
C.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彻底铲除王国,削弱割据势力
8.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的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是( )。
A.安西都护府B.北庭都护府C.伊犁都护府D.西域都护府
9.儒家学说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10.西汉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的皇帝是( )。
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文帝D.汉景帝
11.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
12.东汉的建立者是( )。
A.刘秀B.刘彻C.刘邦D.刘濞
13.北魏是( )建立的政权。
A.匈奴B.鲜卑C.氐族D.羌族
14.下列各项中,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B.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完成了南北统一
D.促进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先进文化
15.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统一的朝代是( )。
A.北魏B.北周C.隋朝D.唐朝
16.唐太宗时敢于直谏的著名谏臣是( )。
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姚崇
17.唐朝时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 )。
A.唐太宗B.唐高祖C.唐玄宗D.唐高宗
18.科举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创立于( )。
A.三国B.两晋C.隋朝D.唐朝
19.唐朝的“开元盛世”指的是( )在位时的局面。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20.“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反映了唐朝生产工具( )创制的功效。
A.筒车B.曲辕犁C.翻车D.犁壁
21.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唐朝开始创立
C.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门第不高的人可以凭才学参与政权
D.它是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
2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司马迁的《史记》B.班固的《汉书》
C.司马光的《资治通鉴》D.陈寿的《三国志》
23.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
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C.东汉末年D.三国以后
24.下列不属于玄奘和鉴真共同点的一项是( )。
A.都生活于唐朝
B.都是著名的僧人
C.都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D.都去印度求取佛经
25.唐朝的统治者对道教特别推崇,曾亲自为道教经典《道德经》作注的皇帝是( )。
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唐高宗
【初二历史《戊戌变法》强化训练题】相关文章:
2.戊戌变法教案
5.初二历史复习资料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