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过年情结的情感散文

过年情结的情感散文

2024-06-29 08:10:0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hmb”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过年情结的情感散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过年情结的情感散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过年情结的情感散文

篇1:过年情结的情感散文

过年情结的情感散文

岁月如梭,时光如流,转眼间新的一年又要来临了……

现在谈起过年,总感觉有些落寞和无奈,心绪越来越淡,心中仿佛有种空虚和惆怅萦绕于心。真眷恋儿时过年的那种情结,那种氛围,它是那样令人难忘,那样让人铭记……

恍惚间,儿时过年的记忆之门悠然敞开......“二十三,灶王上天;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溢满东北人家心怀的民谣在潜移默化中演变成了我家和邻里那时准备新年的方圆之规,其实,大家是既图吉利又乐此不疲。

小年那天,按照历年习俗须吃两顿饭,早晨一定要吃饺子,这算是对“灶王爷”的无比敬重吧。二十四,爸爸拿出笔墨,开始写对子,什么“抬头见喜”,什么“春回大地”......我父母是中专生,在河东屯算是高学历。那年头没有买对子的,所以左右邻居有不少找我父亲求字。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那样的平易近人,不管有多累,总是有求必应,在他挥毫泼墨的洒脱中我读懂了什么是自豪?!后来,我也许是“子承父业”爱上了书法艺术,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直至今日,我仍然在坚持,我想,这也许就是我对童年美好记忆的一份坚守吧!二十五,我们全家打扫卫生,父亲负责扫,我和妹妹负责擦,母亲负责洗,我们全家人尽管很累,但是一个个哼着流行小曲,乐呵呵的准备过年。

三十的'前几天,我家开始精心准备美味佳肴......三十早晨起床,我和妹妹就换上新衣服,忙着打糨糊、贴对联,有门有窗的地方几乎贴个遍。我母亲忙着做吃的,我家三十下午饭有讲究,一是要做十个菜,叫“十全十美”,二是必须有鱼——而且是鲢鱼,美曰其名叫“连年有余”。我和妹妹馋猫儿寻味儿似的在母亲的身边徘徊,等到香气扑满餐桌时我和妹妹的期盼也就如尘埃一样安然落定。这时,父亲急着让我赶紧去放炮,说“人活一口气,无论过日子还是过年都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这简单的教诲却成了我长大后不断前行的动力!伴随着隆隆的鞭炮声,我家一年中最丰盛、最开心的团圆饭开餐了,一家四口人沉浸在一年中收获与喜悦之中,我母亲还时常唠叨一句,“你们哥俩儿要是总这么大该有多好”!夜幕降临了,那时还没有电视,我和妹妹拿着罐头瓶子,点支蜡烛做灯笼,直系亲属提前拜个年。我家河东屯的亲属有十几家,走了一圈将近晚上九点了。要吃年夜饭前,父亲领着我和妹妹给故去的人烧纸,那红彤彤的火光跳跃着父亲生动俊毅的脸,父亲仔细的撩拨着地上燃烧的“纸币”,似乎他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倾注着他对故人的无限牵挂和感激,他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得让他们在那头儿过个好年!”那份幽幽的情怀曾充实了我童年的记忆!

大年初一,我和妹妹穿上新衣服,带上父母的嘱托和真挚的祝福,走街过巷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头几年,父亲让我去,我很难为情,而我妹妹比我主动,所以她的压岁钱比我得的多。到后来,我也懂事了,给爷爷、奶奶送饺子的事我都主动承担。那时候,小孩子的游戏都很单调,我家条件好父亲给买个足球,把我家和邻居老张家的菜园子当足球场,我当主帅,负责调兵遣将,小伙伴们各司其职,我派给妹妹的差事是当“守门员”,她穿个大皮靴,就像个“假小子”,样子可爱极了!十几个小伙伴一下午踢的很累也很开心!散场后,小伙伴儿们扇乎着狗皮帽子,头上冒着热气,笑声荡漾的跑回了家。到了晚上,我们一家四口人坐下来打扑克,按实力分伙,我和母亲一伙,父亲和妹妹一伙,在扑克牌的激烈摔打中畅快着我们一家四口的天伦之乐!

一年又一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儿时的过年最让人难忘,记忆最深。浓浓的年味,童年的情怀,宛如那陈年的美酒,韵味儿绵长而久远!

篇2:过年情结散文

过年情结散文

对于我来说,过年已经提不起半点儿兴奋之意了,我想,对于很多中年人大多如此。如今,看着繁华的街道,霓虹灯闪烁出绚丽多彩的光芒,由于是大年夜,街上很少有车辆开过,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身份,大多守在自己的小家里面享受着家庭的温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如期而至,但是,我看着炫目的荧光屏,却不知为什么没有丝毫欣赏之意。也许,这就是心老吧。清晰的图像,靓丽的色彩,美丽的装束,无不显示出我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发达,如今在世界上,我们华夏儿女也真是可以扬眉吐气,不在被人称之为东亚病夫。这盛世让我赶上了难道不应该满足吗?

浮想联翩,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儿时。那时候,家里很穷,孩子们走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可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可分享,还记得,每到年底,母亲总是能给我们准备好一件新衣服,那衣服在今天看来的确算不上漂亮,因为那个时候,百货商店里大多卖一些深颜色的布料,而我们昌图这样的小地方更是如此。妈妈买来深蓝的布料,给我和妹子做一条裤子。小弟弟比我们小,自然可以做一套新衣服。这新衣服妈妈总是在大年三十晚上放在我们的枕头下面,等到大年夜过去,初一早上才能穿。

三十晚上,家里五口人坐在一张桌子旁边包饺子。闻着饺子馅的香味,真是垂涎三尺了,真想偷着吃一口呢。那时候,一年之中也就能吃上这么一顿饺子。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那时的饺子是最好吃的东西,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那几乎是素馅的饺子美味。那一天,父亲总是严肃的脸上也会透出一丝轻松和笑意。

守夜是过大年的习俗,妈妈要求我们几个孩子一定要玩到午夜12点后才能睡觉,说是只有那样才能换来一大年的`精气神。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娱乐的项目,别说是电视机,就是半导体收音机也没有。吃完了饺子,我们几个孩子围坐在爸爸妈妈身边,缠着大人给我们讲故事。那故事无非是《狼来啦》、《王二小砍柴》什么的,实在没有故事了,爸爸和妈妈就轮流出谜语让我们猜,谁猜到了,就拿出得到一块糖作为奖励。我们几个都是很认真地猜谜语。还有个很有趣的游戏,就是《盘脚莲》,那是全家人伸出双脚凑在一起,由一个人口里念着儿歌:盘脚莲,脚连盘,不梳头,不洗脸,油锅炸面……一边念这样的儿歌,一边用手点数着一圈的脚,要是儿歌结束时手点在谁的脚上,那谁就得表扬一个节目。觉得很温馨,笑声不断地充满房间。

熬到午夜12点,我们几个孩子早都困得不行了,东倒西歪地睡在了炕上。我迷迷糊糊地感觉妈妈在给我脱衣服。被窝一点都不凉,而且很温暖,很温暖。就这样沉沉地睡去,还没睡醒,耳边便传来爸爸妈妈急促地呼唤:“孩子们,起来,起来,快点,快点!一会儿拜年的客人要闯进屋了,快起来吃饺子。”早上煮的饺子,往往是头天夜里包好的,估计是大人们怕早上起不来,毕竟包饺子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或许是一年到头才能包一次饺子,所以,我感觉包饺子很繁琐的细活儿,从做馅子到和面包饺子,一直到煮好饺子怎么也要两个小时。那时,因为心里盼着吃到香喷喷的饺子,所以,感觉爸爸妈妈包的实在是很慢,看得我们三个孩子都很着急,爸爸总是说:“晚食以当肉!”在我们几个孩子的期待中,饺子的香味终于弥漫开来来。这时的我们已经在爸爸妈妈的吆喝声中穿上了新衣服,美滋滋的坐在桌子旁边等着吃饺子了。匆忙地吃完饺子,我们就要挨门挨户地给邻居拜年。我和妹妹手拉着手,挨家拜年,“过年好”这三个字用得最多,前面加上称呼就可以了!直到把认识的邻居家都走访过一遍后才能回家做自己想做事儿。

要说过大年最想做的事儿那就是放鞭炮了,或许是因为我和妹妹都是女孩子,爸爸从来都不会给我们买鞭炮,看着街坊邻里的孩子们放鞭炮,我们好羡慕。于是,我和妹妹就捡炮仗玩儿,那些没有爆炸的小鞭便是我们的目标,我和妹妹沿着胡同走来走去,寻找没有炸开的红色的小鞭,很是乐此不疲。回到家里,我们把捡到的小鞭从中间折断,用燃香冲着里面黑色的火药一点,火药呲的一声串出一道火星,紧接着,一股浓郁的火药味弥漫开来,我们就这样开心的玩儿着。现在回想起来,那浓浓的年味还荡漾在心底与眉间。

初一的晚上,外面很黑,我们院子里的孩子们都提着灯笼跑出去玩,我和妹妹的灯笼是爸爸用玻璃做得长方形灯笼,那就算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了。其他孩子手里的灯笼大多是用罐头瓶做的,再在里面放一小截蜡烛就当做是灯笼了。我们这个居民委只有两三个孩子能够买得起很漂亮的宫灯。初一的夜晚,不论是谁,手里都提着灯笼在小胡同里跑来跑去,很是快乐。直到大人们喊我们回去时,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去。

儿时的过年已经过去了太久太久,可如今回忆起来,还是觉得很有味道。或许是有盼头吧。这个盼头不就是我们人生的目标吗?一个人只有内心充满期待,充满对未来美好的追求才会觉得生活有趣。那时的人们,吃顿饺子就感到很满足很幸福了,而现在的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信手可得,而这么轻而易举的得来的幸福却失去了幸福的味道。就像如今的鸡蛋和笨鸡蛋,看起来一样,其实,却有很大不同。看来,生活在一帆风顺里,幸福指数并不高,而在充满挑战与危机下生活,虽说风险随处可见,但这样的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才是使我们产生幸福感的源泉。

篇3:过年的情感散文

小时候的我是很盼望和喜欢过年的。

记忆中的寒假是最开心快乐的,因为不是农忙时节不用干活,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要过年!

那时候的寒假真的是无忧无虑啊,父母的忙碌与操心似乎与我们无关,我们只管尽兴地从家里玩到外面再从外面玩到家里,每天那个累啊!每天那个开心啊!

而过年应该从腊月23开始算起。

23是灶神上天和扫尘的日子,这一天里,家家户户会上香虔诚祭拜灶神、送灶神上天,然后里里外外清洁大扫除,准备迎接新年。

24过小年,这就意味着年真的来了! 各家都开始进入迎接新年的倒计时,各项过年准备工作也在逐项进行和落实中,其中最让我们期待的应该是除夕和初一了。

“30晚上的火,月半晚上的灯”,这是本地的习俗,30晚上的火一定要旺,越旺越好。到了30下午,我们就开始把火烧得旺旺的,那是小孩子都感兴趣的一件事了。一般的情况下,在父亲把火烧燃后,我们就负责添柴了,两个弟弟特别调皮,每次总是故意把柴添得很多,看着那蹿得很高的火苗不停地跳动,他们就开心地在旁边笑着跳着,不时地还拍着手大叫,然后还不时地从火堆了夹一个红透了的火种出来炸鞕。那火红的火苗映着他们冒着汗的兴奋脸庞更加红通通的,我就在旁边看着,负责他们的安全。

现在想来,我们家乡过年较其他地方而言是非常简单的。那时候,一般的家里会准备一些糖点,然后除了炸点兰花豆、花生什么的,其它的就很少。但在我的印象中,从下午开始,陆陆续续地吃了兰花豆、花生、蛋卷,还有爆米花、金果、雪枣之类的后,肚子就早已经饱了,所以除夕晚上的饭对于我们孩子来说就只是个过场了。

除夕的团年饭比较丰盛,其中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猪蹄,记忆中的我从来没有在除夕吃过它,因为太腻,父母把它们叫做元宝,就是吃了来年富贵发达的意思吧!总之,除夕的盛宴对于我们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关心的是饭后的点灯笼和拖木瓢。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灯笼玩,但是妈妈好像特别喜欢灯笼,小时候的我是玩过好多灯笼的,弟弟们倒不是怎么喜欢,他们一般都不要,但玩过的灯笼大多都是被他们烧了。小时候的他们好像破坏欲特别强,好好的灯笼在我玩过后给他们没多大一会就会化作了一缕轻烟。

吃过饭把灯笼点上出来,其他的小伙伴们也陆续出来了,我们先要比一下谁的灯笼最好看,最特别,我的灯笼一般都比较小,但几乎每次都是最好看的,那一刻,心里就会特骄傲,也特感谢妈妈,也特佩服妈妈的眼光!比过后,我们的灯笼队就绕着村子走,一边走一边嘴里唱,唱的什么我现在记不全了,只记得好像有这么几句:打灯笼,上通城,接老伯,吃线粉……伙伴们念得好快,好像当时都没有好好去想念的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好玩,觉得开心。

我最喜欢那点着红烛的灯笼,红红的特别喜庆和热闹,朦朦胧胧的给人很多美好的联想,那摇曳闪烁的柔和的红光让我想到天上的星星,想到了夏天那飞舞的萤火虫,甚至想到了天上那美丽的彩虹,那一盏盏灯笼在夜晚更像一条火龙在游走……

玩过灯笼回来还有一件事特别好玩,那就是拖木瓢。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把木瓢把栓住,在楼板上拖着走,口里念:敲木瓢,打木瓢,老鼠生崽不成坨,生一窝死一窝,生的没有死的多……寄意很明显,就是咒那该死的老鼠!这件事我没多少兴趣,都是弟弟们在楼上把那木瓢拖来拖去,乐此不疲。

做完这些我们就没事了,也累得差不多了,而父母的工作还远没有完,他们还要守岁到12点后才睡,我们从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睡的。

大年初一我们是不用父母催促起床就会早早地起床,床头的新衣早放好了,穿好起来跟父母拜过年后再去给奶奶拜年,然后洗漱然后就坐在火炉旁玩,吃东西。

初一早上的过年饭最讲究,菜的花样最多,量也多,因为一定要“年年有余”(鱼是一定少不了的)。虽然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做了一大桌子菜,而我们也只是象征性地吃一点就饱了,然后就坐在火炉边等着去挨家挨户拜年。爸爸妈妈说过不准吃过饭就往人家跑,什么叫吃年饭呢?年饭就一定得好好吃,慢慢吃,所以不能太早就跑去打扰人家,要等到人家都吃好后才能出去。

拜年也好玩。我们村的习俗是挨家挨户都要去拜年的,大人也是这样。拜年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其实就是跑龙套,一圈跑下来,口袋里全是花生、爆米花、豆子等,男孩子还有好多烟。再大点到人家去拜年就会坐坐,大人们就会夸我们的新衣服好看,会称赞我们懂事、会读书,会问问我们年过得是否热闹!在那一刻,我觉得乡情是那么温暖,那么亲切,那么美好!

“初一儿,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一般的情况下,初二开始我们就会去亲戚家拜年,首先去外婆家,其他的地方我就不用去了,爸爸会带着弟弟们去。大概到初六左右拜年全部结束,年味也在一天天淡了下来,而到了十五元宵节的时候,会再来一个小高潮。

月半的灯,没错!到了元宵节的时候,那一晚会彻夜灯火通明,家家户户会在每间房里点上蜡烛,田间菜地也点上,有些地方还会在房前屋后也点上蜡烛。而我们孩子则会抓住这年的尾巴再乐一回——玩草龙灯!我没有参加过耍龙灯,但我喜欢看他们玩。他们自己扎一条草龙,先在村里前前后后玩一遍,然后跑到马路上拦车喝彩,一天一晚下来,收获也颇丰的,那些车主看他们孩子玩龙灯,大都会给个喜钱!

元宵节照例会吃汤圆,“吃了月半粑,准备种庄稼”,过了元宵节,年也便正式宣告过完,于是,种田的计划种田,上学的准备上学,上班的开始上班。

年终于过完了,但过年的快乐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那些过年的记忆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篇4:过年的情感散文

又要过年,可心里缺少了儿时的那份欢喜。一样的年,一样的人,心情却大不相同。生活水准越来越好,可心情怎么也好不起来。也许我真是脆弱的,内心里陡然升起一种恐惧心理。每过一年,年龄就大一岁,青春在逝,容颜在变,恍然间三十年的光阴弹指而过,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迎接这样的年啊?

回想起小时侯,每到快过年,掰着手指头计算着日子。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心爱的衣服拿出来试穿,把妈妈买的好吃的,一遍又一遍地打开,偷偷地取出几颗瓜子或糖块,再悄悄扎好袋口。那时心里是那么地盼望过年。

终于迎来年了。早上五点钟,就已睡不着了,眼巴巴瞅着窗外,等天发亮。新衣服早在第一天晚上就放在枕边了。妈妈早早起来,把炉火生好,家里暖和和的。等妈妈一声吆喝,我们兄妹就飞速钻出被窝,兄妹三人,欢欢喜喜穿新衣,妈妈在旁边,微笑地看着我们。现在想想,那时妈妈好象从没为自己准备过新衣服,孩提时的我们忽略了这些……香喷喷的饺子上了桌,平时很少吃到饺子的我们,已经心不在焉了,在我们眼里,好吃的东西太多了,饺子已经不是全部了,兜了装上瓜子和糖,穿上漂亮的新衣,在妈妈精心地打扮下,漂漂亮亮地出门了。去伙伴家串门,然后三五成群地再相约去同学家……晚上,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爸爸把旺火点燃,哥哥把鞭炮猜开,一个接一个的往火里扔,燃后的鞭炮飞射出火星,妈妈让我们围着旺火跑几圈,说这样今后日子会旺的……我特别怀念那样的年,那种心情,那种气氛……那时的快乐真是简单啊!

可是那种快乐一去不复返!

篇5:过年的情感散文

撕下了日历上的一页,春节假期结束了。我也松了一口气,几天来探亲访友,无休止的吃吃喝喝,我已经是精疲力尽了。总之过年就是一个字:“累”。

小的时候是那么的盼过年,进入腊月就开始天天数着指头算恨不得把日历一直撕到过年。参加工作以后更是盼望春节放假回家团聚。早早买好了过年的东西,心里慌慌的,归心似箭呢!最高兴的`是刚刚一下车,侄子侄女等一大帮早早等候在那里了,一见到我蜂拥而上,把我带的东西抢到手,于是前呼后拥的众星捧月般的把我接到家里。

那感觉好温馨呢!一进家门,小院里扫得干干净净,大门上贴着门神,和对联,大红的灯笼也高高挂起,一派过年的景象。哥姐都在厨房里忙着,炖肉的香味弥漫着,和锅碗瓢盆的响声,象是一曲欢乐的交响乐,孩子们分到了我给他们的礼物都跑到外面去和小伙伴们炫耀了。

屋里只有我和父亲在闲谈,火炉把屋里烧的暖暖的,桌上摆满了花生瓜子,糖块,苹果,还有我喜欢吃的冻花盖梨,咬一口酸酸甜甜的,父亲不断的问寒问暖工作累否。我是家里最小的是父亲最偏爱的小女儿,母亲早逝,父亲把我们拉扯大很不易,我和父亲的感情很深,我坐在父亲身边聊着享受着那一刻的亲情和温馨。晚餐是丰盛的,一家人坐在一起高高兴兴,我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现在想起来如在眼前。光阴似箭,如今父亲早已离开我们九年了,九年里我没有回家过春节,哥姐年纪也大了,只是打电话问候一下,再也没有当年的气氛了。只有那一幕还永久的镶嵌我的记忆里,不会忘记。

每逢过年我都会想起心里有无尽的感慨和留恋。

篇6:母亲的戏曲情结的情感散文

母亲的戏曲情结的情感散文

“妈,我回来了!”几乎每天中午和晚上下班后,我只要骑着电动车进了小院儿,边按着喇叭边这样朝屋里的母亲喊着。

但是得到的答应声却是聊聊无几,起初时,我得不到应答,还认为母亲身体不舒服躺下了呢,就赶紧进屋看看,一看,母亲端端正正地坐着,戴着眼镜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呢。再看看电视,中央台的戏曲频道,正在播放着一个传统剧目。

看见我进来,她似乎从梦中被惊醒一样:“回来了,这么早啊?”

“早?你看看几点了?”我笑着指了指墙上的时钟。

“噢,是啊,下班了。”母亲有些不好意思了,看了一下时钟的眼睛里闪出了一丝歉意。

“这出戏太精彩了,以前只是听你姥爷讲过这里的故事,现在看到真的很亲切。”我惊讶于母亲对戏曲的痴迷程度,竟然没有了时间概念。

“饭在锅里,我做好了,你吃吧。”母亲边说眼睛又转向了电视。

“一个人吃饭多没意思啊,咱俩一起吃吧。”我边揭开锅边对母亲说。

“哎呀,你先吃吧,我看完了再吃。”母亲似乎有些不耐烦,依然目不转睛,方向锁定电视。我无可奈何,只好一个人午餐或晚餐了。

所以,后来等我再下班喊她的时候,她不答应,我就知道又是什么精彩的剧目吸引着她了……直到我逐渐失去了喊她的兴趣。

母亲是戏迷,这确定无疑。我们很小的时候,偶尔闲暇,会听见母亲边做饭边哼着当时盛行的现代京剧里的唱段。像《红灯记》里面铁梅和李奶奶的唱段等,有时候还听过那段不熟悉的`唱段,后来才知道那是《苏三起解》。

母亲说,她喜欢戏曲,像我的外祖父。从她那里得知我的外祖父就是戏迷,时尚一点说叫票友。喜欢唱且字正腔圆的,十里八村的都有他铁杆的“粉丝”。外祖父还喜欢把戏剧里的故事讲给母亲听,然后母亲在我们刚懂事儿的时候,再讲给我们听;那些故事里大多蕴含着一些善意的忠告、做人为事儿的原则、为国为家尽忠尽孝等朴素的道理,这些故事以及寓意在我们童年的心灵中就深深地扎根,当然也为我们后来的成长中为人处事奠定了基础。

那天晚上,弟弟回来了,看见母亲专心致志地看着戏曲频道中的一个栏目“梨园闯关我挂帅”,弟弟也就跟着看了起来。当主持人向参赛者出示戏曲方面的问题时,母亲在电视前首先给出了答案;弟弟笑着说,老太太答错了。母亲有些急了:“不可能,这个故事你姥爷跟我讲过,我记得清清楚楚的!”

答案出来了,母亲答对了。于是她很得意地对我们哥俩说道:“怎么样,别认为我老了,我的记性好啊!”

弟弟不好意思地给母亲点着一支烟,侧过脸对我说:“其实我也不知道答案,就是想唬妈一下,结果没唬住。”

我没说话,连连点头赞许。再看母亲时,她又集中精力关注着电视里的节目,边看边笑,与节目里亦庄亦谐的情绪连接到了一块儿。

有时候,母亲还就电视里的戏曲,饶有兴趣地给我们哥俩详细介绍戏曲的行当——什么小生、武生、花旦、老旦、青衣、花脸等等。说心里话,我和弟弟对戏曲里的生旦净末丑行当的具体指向,真的不清楚。经过母亲的一番介绍,真的长学问了。第一次知道母亲还有这方面的专业的知识,由此,我和弟弟对母亲既刮目相看又深深敬佩。

母亲在戏曲中找到了本该属于她自己的快乐和开心,我和弟弟欣慰了许多。想想,在父亲卧床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母亲经历了父亲不时地喝水、吃饭、吃水果、大小便等要求的磨难中,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吃过一顿饱饭,就更谈不上欣赏自己喜爱的戏曲了,那段时间里,她对戏曲的喜爱权,被深深的疲惫和极度的劳碌给剥夺了。

记得国庆长假期间,外甥女牵头组织了一场家庭聚会,在我和弟弟的“怂恿”下,母亲无可奈何地跟着我们进了一家练歌房,为了吸引母亲的兴趣,做过歌手的弟弟,一口气给母亲演唱了五首现代京剧唱段,听得母亲笑逐颜开,连声叫好,之后又兴奋地喝了好几杯啤酒。

一个大周末,弟弟带着他两个在电视台做新闻主播的徒弟回来看望母亲。酒过三巡之后,兴奋的母亲愣是让弟弟的女徒弟唱一段京剧,那个女徒弟不会唱京剧,但是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弟弟的男徒弟主动请缨,给母亲唱了那首跟京剧很沾边的《唱脸谱》,母亲在微微的醉意中,兴致盎然地用双手打着节拍。

前几天的一个傍晚我下班后,母亲从里屋走出来兴致勃勃地跟我说,下午在电视里看到一群老年人学唱京剧,唱得如何如何有味道,唱得如何如何开心……我跟了一句,那你也跟电视里的老师学着唱呗,反正也不用花学费,顶多花点电费,再说了你基础不错啊,会唱几段也不跑调啊。

母亲听我这么说,脸上交错的皱纹间绽满了笑意:“说的也是啊,我感觉我唱得比电视里那些学唱的老太太要好一些。”话语里透着自信和从容。

说完后母亲又回到了里屋,继续关注她的戏曲频道,看着她端端正正的坐姿、目不转睛的神态,我打心眼里高兴。浓重的戏曲情结让母亲开心,也让她摆脱了因父亲去世留下的孤寂和冷清……母亲的开心系着我们的开心。对于正在尽孝的我们来讲,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让母亲不由自主或情不自禁地开心更为重要!

篇7:过年的母亲情感散文

过年的母亲情感散文

倏忽之间,兵已当了十四个春秋,每遇了过年,就念着回家。急慌慌写一封家信,告诉母亲说,我要回家过年。母亲这时候,便拿着那信,去找人念了,回来路上,逢人就说,连科要回来过年了,仿佛超常的喜事。接着,过年的计划全都变了,肉要多割些,馍要多蒸些,扁食的馅儿要多剁些。

做这些事情时,母亲的陈病就犯了,眼又涩又疼,骨关节被刀碎了一样。可她脸上总是笑意充盈着,挖空儿到镇上的车站,一辆一辆望那从洛阳开来的长途客车。车很多,一辆又一辆地开来;人也很多,一涌一涌地挤下。她终于没有找到她的儿子,低着头回家,夕阳如烧红的铁板样烤压着她的后背。熟人问说哪儿去了,她说年过到头上了,却忘了买一包味精。那人又说味精不是肉,少了也就少了。母亲说,我孩娃回来过年,怎能没了味精呢。

回到家,母亲草草准备了一顿夜饭,让人吃着,身上又酸又疼,舀了饭,又将碗推下,上床早早睡了。她却一夜没有合眼,在床上翻着等那天亮。天又迟迟不亮,她就索性起来,到灶房把菜刀小心地剁出一串烦乱的响音。剁着剁着,案板上就铺了光色,母亲就又往镇上车站去了,以为我是昨晚住了洛阳,今早儿会坐头班车回家……

这样接了三朝五日,真正开始忙年了。母亲要洗菜、煮肉、发面、扫房屋,请人写对联,到山坡采折柏枝,着实挖不出空儿来,就委派她身边邻舍的孩娃,到车站等候。

待孩娃们再也感觉不到新鲜,母亲也就委派不动他们了。那车站上就冷清许多,忽然间仿佛荒野了。可就这时候,我带着孩子,领着妻子,从那一趟客车上下了来,踩着那换成了水泥的街路,激动着穿过街去,回到了家里。推开门时,母亲正围着围裙在灶房忙着,或在院落剥玉黍穗儿喂鸡,再或趴在缝纫机上替人赶做过年的新衣。而无论忙着什么事情,那块自染的土蓝围裙总是要在腰上系着。这时候看见我、妻和孩子,她便略微一怔,过来抱了她的孙子,脸上映出难得有一次的红润,说你们外面忙,火车上人又多,回不来就不要回了,谁让你们赶着回来过年呢?明年再也不要回了!

妻不是农村的人,她一生受到的是和农村文化截然不同的教育,甚至和她同样的城里人相比,那教育也很独特,所以与乡村的文化和习俗,她是坚决地格格不入。每次回家,打算着初六返回,初二她便焚心地急。今年过年,我独自同孩子回了,提早写信,明确日期:腊月三十回家,午时到洛阳,下午晌半到镇上。一切都准时得少见。长途客车颠到镇上时,我问孩子:“见了奶奶你怎么办?”

“让奶奶抱着。”

“说啥?”

“说奶奶好,我想你。”

“还说啥?”

“说妈妈上班回不来,妈妈让我问奶奶好。”

“还怎样?”

“过年不要奶奶的压岁钱。”

这就到了镇上。镇上依旧如往年,路两边摆有烟酒摊、水果摊、花炮摊。商店的门依然地开着,仿佛十四年未曾关过。时候已贴近了大年,采买的人都已买过,卖主们也只等那忘买了什么的粗心人突然光顾。街上是一种年前的冷清,想必大人们忙着,孩娃也在家忙着。我拉着孩子下了汽车,四顾着找寻,除了夕阳的光照,便是摊贩收货回家的从容,还有麻雀在路口树上孤独的啁啾。

没有找到我的母亲。

孩子说:“你不是说奶奶在车站接我吗?”

我说:“奶奶接厌了,不来啦。”

我牵着孩子的小手,背着行李从街上穿过。行李沉极,全是过年的客品:酒、烟、水果糖、糕点、麦乳精、罐头和孩子穿小了或款式过时了却照样新着能穿的小衣。我期望能碰到一位熟人,替我背上一程,可一直到家,未曾见了哪个熟人。推开家门的时候,母亲正围着那块围裙,在房檐下搅着面糊。孩子如期地高唤了一声奶奶,母亲的手僵了一下,抬起头来,欲笑时却又正色,问就你和孩子回来了?我说孩子他妈厂里不放假。母亲脸上就要润出的喜红不见了,她慢慢走下台阶,我以为她要抱孩子,可她只过来摸摸孩子的头,说长高了,奶奶老了,抱不动了。

到这时,我果真发现母亲老了,白发参半了。孩子也真的长高了,已经到了他奶奶的齐腰。我很受惊吓,仿佛母亲的衰老和孩子的'长成都是突然间的事。跟着母亲,默默地走进上房,七步八步的路,也使我突然明白,我已经走完了三十三年的人生。

我说:“你怎的也不去车站接我们?”

母亲说:“知道你们哪天哪一阵到家,我就可以在家给你们按时烧饭了,不用接了。”

说话时,母亲用身子挨着她的孙子,把面糊在他的头上搅得很快。她问:“在家住几天?”

我说:“过完正月十五。”

她说:“半个月?”

我说:“十六天。”

“当兵十多年,你还从没在家住够过这么长时间哩。”母亲这样说着,就往灶房去了,小小一阵后,端来了两碗鸡蛋面汤,让我和孩子吃着,自己去擀叶儿包了扁食。接下来,就是帮母亲贴对联,插柏枝,放鞭炮

鞭炮的鸣炸,宣告大年正式开始了。

夜里,我抱着睡热的孩子陪母亲熬年,母亲说了许多村中的事情,说谁谁家的女儿出嫁了,家里给陪嫁了一个电视机;说谁谁家的孩娃考上大学了,家里供养不起,就不上了。最后就说我的那个姑死时病得多么重,村里哪个人刚四十就得了癌症,话到这儿时,母亲看了一眼桌上摆的父亲的遗像。我便说娘,你独自在家寂寞,不妨同别人一道,上山找找神,庙里烧烧香,不说花钱,来回跑跑身体会好些。

母亲说:“我都试过,那些全是假的,信不进去。”

再就不说了,夜也深了进去,森森地黑着,便都静静地睡下。来日,我绝早起床,放了初一鞭,先将下好的饺子端给神位,又将另一碗端到娘的床前。娘吃后又睡,直睡到太阳走上窗面,才起来说天真好啊,过了个好年。初一这天,母亲依旧很忙,出出进进,不断把我带回的东西送给邻舍,回来时又不断用衣襟包一兜邻舍的东西,如花生、核桃、柿饼。趁母亲不在时,我看了母亲的过年准备,比任何一年都显丰盛,馍满装了两箱,油货堆了五盆,走亲戚的礼肉,一条条挂在半空,共七条。我有四个姑,三个舅,我算了,马不歇蹄走完这些亲戚,需我五天至六天。可在我夜间领着孩子去村里看了几个老人后,回来时母亲已把我的提包掏空又装满了。

她说:“你明天领着孩子走吧。”

我说:“走?我请了半月假啊。”

母亲说:“你走吧,过完初一就过完了年,你媳妇在外,你领着孩娃回来,这是不通道理的。你孩娃和孩娃妈,你们才是真正的一家人,过年咋样也不能分开的!”

我说:“过完十五再走。”

母亲说:“你要不是孝子,你就过完十五走。”

一夜无话。来日母亲果真起床烧了早饭,叫醒我和孩子吃了,就提着行李将我们送往镇上了。这个年,是我三十三次过年,在家过得最短的一次,前计后算,也才满了一天,且走时,母亲交代,说明年别再回了,外面过年比家里热闹。

【过年情结的情感散文】相关文章:

1.散文:情书情结

2.山核桃情结散文

3.生命情结散文

4.纸情结的散文

5.过年散文

6.过年半月散文

7.杀猪过年散文

8.竹情感散文

9.撞车情感散文

10.三生石情感散文

下载word文档
《过年情结的情感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