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活动鲁班的故事
“妤忍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大班语言活动鲁班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班语言活动鲁班的故事,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 大班语言活动鲁班的故事
有关大班语言活动鲁班的故事
《鲁班的故事》是主题四“文化大观园”之次主题三“心灵手巧小工匠”里的一节语言活动。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欣赏故事,感受鲁班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人物形象特征。二是产生向鲁班学习的愿望,懂得从小就要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多动脑筋,才能变得更聪明。活动的重难点是欣赏故事,感受鲁班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人物形象特征。为了完成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挂图《鲁班造锯》、小锯子一把。收集鲁班图画书供幼儿欣赏。活动开始,教师出示锯子,激发幼儿兴趣,来导入活动。
欣赏故事,感受鲁班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人物形象特征。
教师小结:鲁班善于观察周围的东西,他发现了野草叶子周围的小齿,他就在野草叶子的启发下经过反复的研究发明了锯子。然后,鼓励幼儿介绍鲁班及他的有关发明,鼓励小朋友要向鲁班学习,从小爱动脑筋,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要多动手做做,试试。
在听完故事后,孩子们迁移运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提示幼儿可以根据大自然中动物、植物的外形特征和特殊本领,设计发明物品,并画在纸上。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点赞!
篇2: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鲁班的故事》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2、激起幼儿向鲁班学习的愿望,懂得从小就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多想、多问、多做,才能变得聪明。活动准备:锯子实物一个,伞实物一件。活动过程:
一、以实物引起幼儿兴趣,引出主题,引导幼儿了解《鲁班造锯》的故事。
1、师出示锯子。
提问:你们见过这种工具吗?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
2、师:“那你们知道这个锯子最早是由谁发明的吗?它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发明的。他发明锯子的时候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呢,叫《鲁班造锯》,你们想听吗?”
3、教师生动地讲述故事《鲁班造锯》。
提问(1):鲁班怎么会想到把锯子做成这种摸样的?
提问(2):以前没有锯子的时候,人们砍树怎么样?有了锯子以后有什么不同?
二、引导幼儿理解《鲁班造伞》的故事。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请聪明的小朋友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师讲述谜语:“远看像座亭,近看没有窗,上边直流水,下边有人行。
2、师:“是伞。咦,我国的第一把伞是谁发明的呢?请小朋友们仔细听。”
3、师讲述故事《鲁班造伞》。
4、提问(1):在我国伞最早是由谁发明的?没有伞,下雨时人们出门会怎么样?
提问(2):鲁班看见孩子们头上顶着荷叶,想到了什么?回家做了什么?
提问(3):人们夸奖鲁班,鲁班满意吗?他又是怎么做的?最后他造出了怎样的伞?
三、简介鲁班及其发明,激励幼儿要向鲁班学习。
1、师:“听了鲁班的两个故事,你觉得鲁班是个怎样的人?”
2、师:“你们知道吗,鲁班不止发明了锯子和伞,还有许多的东西呢!”
教师简介鲁班及其发明。
3、师“你们今天从鲁班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本领?”四、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还了解了他的许多发明,听了他的两个小故事,从故事中小朋友们学到了许多的本领。你们还知道鲁班的.其他发明吗?回家查阅资料,和小朋友们一起交流吧!”
幼:见过,是锯子,用来切木头的……幼:想听。
幼:因为小草的边缘上有许多锋利的小齿,所以割破了鲁班的手。鲁班就受到启发,做成边缘有许多小齿的锯子。
幼:没有锯子的时候,人们砍树很吃力,很累;有了锯子,就比较省力、方便了。
幼:是房子、伞、蘑菇……
幼儿倾听老师讲述故事。
幼:是鲁班发明的。会被雨淋湿,会生病的。
幼:鲁班想到了做一个跟荷叶差不多的东西顶在头上,就不会被雨淋湿了;回家做了……
幼:鲁班不满意,他想把它做得能收起来,就动手把它改成可以活动的,能撑开,能收拢,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伞。
幼:我觉得鲁班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是个仔细观察的人;是个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是个爱动手制作、爱尝试的人。幼儿仔细倾听教师讲述,有疑问的举手回答。幼:要学习鲁班,爱动脑筋,经常动手做东西。
篇3:大班语言活动:《朱家故事》
大班语言活动:《朱家故事》
大班语言活动:《朱家故事》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蒋敏
设计意图:
中国大部分的儿童在传统刻板的“男主外、女主内”式的家庭分工氛围中成长,孩子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做家务是妈妈的事。妈妈的勤劳是孩子们赞美的资本,也是培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王子小公主的温床。然而,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朱家故事》,以其幽默诙谐的特有方式,化繁为简的睿智独到,轻松地引导孩子们了解家庭琐事的分工与分担。家庭的和睦、快乐源于合理的分工,共同的分担,更重要的是相互的尊重。
在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表达等能力的大班年龄段的幼儿面前,绘本中处处充满着机智以及视觉上的幽默,他们完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体会,并能充分享受到类似于侦探游戏的乐趣,挖掘出许许多多隐藏在画面中,不合理却饶有兴味的细节。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浮于表面的视觉笑话上,教师的用心是要藉此引发孩子去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建立“家事不是妈妈的天职,家事是家中每一份子的责任,应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观念,由此产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意愿。
活动目标:
1.学习细致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2.能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讲述朱家发生的事情。
3.知道家务事要共同分担,愿意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准备:
1.《朱家故事》PPT。
2.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封面,设疑导入。
瞧,这是一家人,他们都姓朱,这是爸爸、妈妈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一个叫西蒙,一个叫帕克。看了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想法?这会是怎样的一家人呢?我们一起听《朱家故事》。
(评析:直奔主题,引导幼儿观察封面,画的是妈妈背着爸爸及两个孩子的画面,画者在此隐喻全家人把重担都压在妈妈的身上,其他人的脸上都露出笑容,唯有妈妈弯着腰,没有一丝笑容,墙纸上的图案也由花朵变成了猪头。“你有什么想法”引发幼儿思考,并设下疑问“这会是怎样的一家人呢?”引起幼儿探秘的兴趣。)
二、分段欣赏,理解内容。
(一)教师讲述故事前段,感受朱先生、儿子与朱太太在家庭中的强烈对比,体验朱太太的辛苦。
1.简述朱先生、儿子们早餐时、晚餐后的状态,分别学说他们的话。
①早餐时朱先生是怎样说的,口气怎么样?
②晚餐后朱先生是怎么做的?学一学动作。
③西蒙、帕克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
(评析:在学说、学做的过程中,感受朱先生、儿子们的自私和懒惰,在语言的反复中,体验朱先生、儿子们已经对这样的使唤习以为常。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说说、做做,使活动有趣又生动。)
2.详述朱太太早餐后、晚餐后的状态,尝试使用连贯词语讲述。
①早餐后朱太太在做什么?
②傍晚朱太太又做了哪些事?
(评析:围绕画面,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用连贯的词语讲述出来,既有效锻炼了幼儿有序、完整表达的语言能力,又充分让幼儿感受到了朱太太的辛苦、劳累。)
3.互动小结。突出朱先生、儿子们的懒惰、自私和朱太太的辛苦、劳累。
①师:时间很晚了,妈妈还要做这么多的事情。听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
②师小结:朱先生和孩子们真自私,真懒惰,所有家务都压在妈妈一个人身上,妈妈太累了,妈妈真辛苦。
(评析:对比明显,感受深刻,理解直观,小结水到渠成。)
(二)教师讲述故事中段,理解朱太太留信出走的经过及走后家里混乱的场景。
1.师幼共同表述朱太太的信。这封信是谁写的?信上的猪指的是谁?
2.观察图片,大胆细致讲述朱太太离家后家里混乱的场景。
①朱太太走后,家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看一看,说一说。
②教师完整讲述4幅图片。
3.讨论体验朱先生和孩子们的糟糕心情。
①朱先生和他的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
②现在你们知道朱太太为什么说他们是猪?
(评析:先猜后揭秘,先自由说,后教师说,无不体现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给予幼儿自主观察、思考、尝试、发现、表达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沉重的家务、离家出走的妈妈、过得一塌糊涂的`日子……心情沉重了。)
4.师幼互动,求妈妈回来。
他们怎么做,妈妈才能回来?师幼互动,一起求妈妈回来。
(评析:承上启下“他们怎么做,妈妈才能回来?”“我爱你,妈妈!”“妈妈,我们一起做家务。”“我们先把家里整理好。”……心情释放了。)
(三)幼儿讲述故事后段,懂得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活是一件快乐的事。
1.朱太太终于回来了,朱先生和孩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是怎么做的?
2.朱太太这时候的表情是怎样的?
3.你们家里谁做家务?你会做些什么?
4.教师小结: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很辛苦,我们也要帮他们做些事情,一家人一起动手做家务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评析:通过观察画面,讲述故事内容,结合生活经验,使幼儿懂得:家务事要大家分着做,一家人才会更加的相亲相爱……心情快乐了。)
三、完整欣赏故事。
四、结束部分。
1.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哪里最有趣?
2.结束语:今天的故事发生在朱家,其实每家都有有趣的故事,李家故事,王家故事,张家故事……我们回家后也去讲一讲吧!
活动反思:
反思《朱家故事》的成功教学,我发现教学的成功在于教师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
1.精准研读。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教材内容。在开展《朱家故事》教学前,我反复仔细研读绘本,挖掘故事中教育价值,研究绘本中的每一张图片,力求在精准研读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目标及活动方案。
2.精心呈图。绘本中的图片是关键,有的图片需要幼儿细致观察,有的图片只需幼儿浏览画面,有的是单图呈现,有的则是多图呈现。
3.精巧提问。大班幼儿读图是从画面关注本质,所以提问更要精准、巧妙,且直指目标。如开放式的提问有“看了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法?”适时的追问有“信上的猪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们是猪?”……
教师做到了以上三点,才能促进幼儿以下三方面的发展。
1.有理有据地推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关注图片,并停下来分析,理解画面信息所反映的各种关系。幼儿能根据画面背景推测角色的关系,能根据角色动作、神态推测角色的心理,能随着画面推测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正是有了这样的引导,幼儿的推测变得有理有据了。
2.自信大胆地表达。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交流中,教师的提问要精巧,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都给予积极、正面的回应,回应的内容或概括、提升、总结,或质疑。这对幼儿是肯定和鼓励,使幼儿的表达更自信大胆了。
3.全面深刻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帮助幼儿真正理解了绘本的内容,因为只有幼儿自己观察图片、理解图片,才能真正领会图片的意义,从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
篇4:故事《孔融让梨》大班语言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谦让的道理。
2、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食物两只梨子、VCD动画
活动过程:
一、出示孔融画面,引出内容
师:这是个古代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孔融,和你们一样大,也是四岁,孔融给小朋友还带来梨子呢!你想吃哪一只梨?(出示梨子)
二、听故事“孔融让梨”
师:想知道孔融挑了哪一只梨吗?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吧!(师讲故事一遍)
提问:孔融挑了哪只梨?他为什么不拿大的,拿个小的呢?(幼儿自由回答)
三、看VCD动画一遍 提问:孔融为什么不拿大的,拿个小的呢?(让幼儿学说孔融的回答)
爸爸是怎么夸奖他的?(让幼儿学做爸爸做夸奖的动作)
老师小结:孔融才四岁,就知道把好的留给别人,所以大家都夸他是个好孩子。你们是好孩子吗?现在请你来挑梨,你挑哪个呢?为什么?再请幼儿自由挑选。
四、迁移经验
提问:在幼儿园、家里你们还遇到哪些事要互相谦让的呢?(幼儿自由讨论回答)结束。
活动反思:
经常说礼貌用语是一种好习惯好的修养,同样学会谦让也是人类一种特有的美德,故事《孔融让梨》让幼儿通过简单的故事理解,深刻地体验到谦让这种美德,在讨论中幼儿很清楚地明白了什么叫谦让,什么时候该谦让,设置情景,迁移感情的讨论中很多幼儿都谈到自己平时都是很以自我为中心的,但是在听了故事以后自己要向孔融学习,学习谦让,本次活动幼儿的发言讨论都很积极。
篇5:大班语言活动故事《小马过河》
大班语言活动故事《小马过河》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汇:磨坊、为难、难为情、犹豫的含义。
2、初步发展分析比较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故事了解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勇于尝试。
活动重点: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汇:磨坊、为难、难为情、犹豫的`含义。
活动难点:初步发展分析比较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故事图片、老牛小松鼠和小马图片、动物头饰、“√”“×”标志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谱,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老牛、小松鼠和小马图片,请幼儿比较三种动物的高矮。
师:三种小动物过同一条河,会发生什么事情?
二、讲述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一)播放课件,教师讲述故事,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
1、妈妈让小马去做一件什么事?
2、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
3、老牛告诉小马什么?怎么说的?
4、小松鼠告诉小马什么?怎么说的?
5、小马是怎么做的?
(二)出示故事图片,幼儿进一步熟悉故事情节。
提问:
1、老牛说的对吗?为什么?
2、小松鼠说的对吗?为什么?
3、小马明白了什么?为什么?
三、教师小结
当我们遇到事情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勇于尝试,才能真正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四、游戏“动物过河”
游戏规则:教师出示小动物头饰,让幼儿自由选择一种头饰,出示标志牌“√”“ⅹ”。屏幕上出示一条小河的画面,引导幼儿观察,能过河的小动物站到“√”标志牌下,不能过河的小动物站到“ⅹ”标志牌下。
幼儿进行游戏,在游戏中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请教师与幼儿一起讲述故事,幼儿分角色进行故事情景表演。
【大班语言活动鲁班的故事】相关文章:
5.大班语言活动反思
10.大班春风语言活动方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