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豆茶散文
“小飞-营养顾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熏豆茶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熏豆茶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熏豆茶散文
熏豆茶散文
美丽富饶的太湖流域,土地肥沃,河流交叉,鱼米之乡,更多的是瓜果黄豆荚,农家会用青黄豆熏制烘豆,制成熏豆茶。熏豆茶不仅味道鲜美,还有提神、通气、开胃、健脾等养生保健之功效,是湖州地区一种特色茶,它历史源远流长,风味一绝。
在我们湖州、德清、南浔一带,熏豆茶用以招待家中的贵宾。很多人尝了一碗还要再尝一碗,回去还带上一盒。那么,熏豆茶这样惹人喜欢,作为主角的熏豆,是怎么做成的呢?
现在我们这里很少有人家制作熏豆了,还在我上中学的时候,祖母还在,我家也制作过熏豆。秋分过后,黄豆已经有七八分饱满,做熏豆正是时候,烘出来的熏豆口感更鲜嫩。带着些水汽的毛豆,剥起来更容易一些。所以晨露未干,父亲就拉着双轮车出门了,陇上饱满的豆荚还在微凉的风中酣眠。一棵棵毛豆植株被连根拔起,抖落泥土,整整齐齐叠放车中拉回家。
毛豆株放在房前檐下的地上。家里的大人小孩都提着竹篮、箩筐来了,一节节豆荚,忽然被吵醒了,“啪嗒”声此起彼落。不一会儿,竹篮满了,箩筐重了,不到半个时辰豆荚采摘好了。你看那满框满蓝的毛茸茸的豆荚挨挨挤挤的,有的豆荚孕育了独生子,有的却是三胞胎,个个争着表现丰收的喜悦。
晚饭后,厢房里灯火通明,两条长凳上架一张大的圆竹匾,周围一圈竹椅、小凳。来帮忙剥豆的三姑六婶和邻居大娘都到了。大家围在一起说说笑笑团团坐。哗啦一声响,无数豆荚从竹篮中箩筐中倒下来,小山似的聚拢在圆竹匾上。在家里长家里短的絮叨下,三姑六婶们手起壳落,椭圆的豆子,如春雨般落下。到县里广播结束时,豆荚全部出壳变成青豆子了。
豆子剥好,放进竹淘箩中,到河边洗去薄薄的白膜,在开水中汆熟,加适量盐和味精,沥干水分。此时的豆子胖胖的`,煞是可爱。之后,用炭火焙烘,灶膛里是烧得红火火的炭,不见火花。父亲把豆子摊在铁丝网的筛子上,端到灶膛上,盖上青绿的茅草秆或金黄的稻草秆,透气又保温。
每隔一定时间,用手为豆子翻身一次,否则很容易焦黄。母亲守在厨房,不断地用手翻豆子。豆子们在火力下慢慢瘦身,快速脱水。大约四、五小时后,当反复翻动至青豆干燥发出“索索”之声后,青豆水份蒸发微硬,表皮起皱,有香气逸出。只见颗颗熏豆,色如翡翠,这时,熏豆熟而不焦,酥而不硬,清香可口,余味无穷。
清晨起来,我抓一把熏豆,当可口的下粥小菜。它小巧、清香,很有韧性,小孩子抓一把放进口袋,还是美味的零食。祖母把有些熏豆贮藏于罐内,用来短期内要吃的。还用碎花布缝制了一几小袋子,分别装入两斤左右的熏豆,将它放进石灰瓮中收燥。这样隔年都不会变质,留着明年慢慢享用。
接下去,母亲与祖母又忙碌起来,收芝麻炒芝麻,摇桂花腌桂花,剥桔子腌桔皮,煮笋干切笋干,切丁香萝卜晒丁香萝卜干………等过年时亲戚们来做客,喝一碗熏豆茶,缤纷的色,清咸的香,这是色香味俱全的绝佳饮品,让人回味无穷。那是我记忆里最熨贴的味道。
说起熏豆茶,这里还有它渊源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流传于湖州德清、余杭一带民间关于防风氏的传说。防风氏是与大禹同时的另一位治水能人,防风氏曾在浙江一带治水,当地百姓曾用橘皮、野芝麻泡茶,为他湿驱寒,另以土产烘青豆佐茶。防风氏性急,将熏豆倒入茶中,他连茶汤带熏豆一口吃。这样吃了以后,防风氏更加力大无比,治水业绩更加辉煌。这种饮茶习俗沿袭了两千八百多年,被一千两百多年的唐代茶圣陆羽所记载,从此,湖州、杭州、嘉兴等城乡吃熏豆茶越来越讲究。
流传于太湖畔的江苏吴江一带关于伍子胥的传说。一千七百多年前吴国大将伍子胥曾在今吴江市庙港乡开弦弓村屯兵,当地百姓对伍子胥将军屯兵苦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发地采集土产青豆烘干,以充军粮,慰劳伍将军吃力口干,就用开水冲泡,还加些茶叶,成了香喷喷、仙津津的熏豆茶,从此这种吃茶方法就在太湖沿岸流传成俗。
吃熏豆茶的习俗,可是现在的德清东部水乡已经很淡忘了,但在德清的三合、余杭的东塘一带还是保持吃熏豆茶的习俗。熏豆茶还是我们德清旅游特色产品,招待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回忆小时候正月里走亲访友,吃熏豆茶,那些大人们围坐着谈天说地。小孩也捧着一杯熏豆茶凑热闹,尴尬的是喝到最后,还没有吃到沉入碗底的熏豆。于是,孩子用小手去扒出碗底的熏豆,吃完才露出笑容。熏豆茶从我记事起就早已经根植于我的记忆了,它弥漫了家乡和正月的味道。熏豆茶,这一别有风味的饮茶习俗与文化,不知在南太湖这块美丽而灵动的土地上流传多久?
篇2:一碗熏豆茶作文
一碗熏豆茶作文
作为湖州人,你应该知道――“熏豆茶”吧!那么,今天我就再来介绍一下“熏豆茶”吧!
熏豆茶主要盛行于杭嘉湖地区,对我们来说,这可是一碗好茶哇!
传说是一位治水能手将佐料中的一碗“豆”直接倒进了茶水内,结果喝完后,他觉得精神气爽,十分有力,将治水业绩更上了一层楼,这熏豆茶才由此而来……
在秋分时,制茶工艺便要开始行动起来了:找来一种名叫“落霜青”的豆子,剥豆,再去豆衣和边膜,将豆粒放入锅内用开水煮熟,而柴火需用从桑树上采下“桑钉”这种枝条。到半熟时,需加适当的盐、味精等“调料”。以文火为宜,火热不要太猛。用炭火焙烘,民间称为“熏”。“熏”有杀菌、提高防腐等作用……我觉得5个小时的时候,听到“索索”的声音就表示好了。听说在东郊地区,新过门的女婿就要喝这碗茶,提神醒脑。他们在一些生日、婚礼上也会喝那有些咸咸的熏豆茶呢!
我曾经喝过那碗茶,是装在“玻璃杯”内的。奶奶对我说:“是用95度的开水冲泡的哟,不要去碰,会烫伤的!”过了好一会儿,茶才渐渐凉了下来,我小心翼翼地喝,啊,好美味!有些咸咸的',还特香!仔细观察,我发现上面有芝麻、橙皮、萝卜干,还有两个叫不出名字的东西。奶奶介绍:“这个是熏豆。”说完点了一点。啊!这个皱皱的竟然就是“熏豆茶”中的“熏豆”!“那个叫‘紫苏’!”又指了指。哈,这个是紫苏呀!我一口气便喝了半碗,里面有笋干!还有一点点茶叶!因为放了盐,所以咸咸的,还特别鲜!再一口气,避过茶叶,喝了三分之一碗,还有一点点了,我又喝了下去,喝完了,我“意犹未尽”,叫奶奶再给我,奶奶却让我等等再喝。突然感觉脑袋十分清醒,可我有些饱了,只好下次再吃啦……
一碗熏豆茶,让你提神醒脑;一碗熏豆茶,让你有些温饱;一碗熏豆茶,让你“意犹未尽”!如果你来了湖州,那么就请你喝一碗熏豆茶吧……
篇3:桂花熏茶散文
桂花熏茶散文
虽然处暑已过,南方还是暑气逼人。阳光依然能把皮肤灼的吱吱地冒烟。风,吹在身上,也是夹着热气的,只有在很深的夜里,风才会带来露水的微凉。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天气,我喜欢在深夜临睡前喝一杯淡茶。
睡前喝茶,健康专家说那是很不好的习惯。茶,容易让人兴奋,在睡前喝不易入眠,可我是个老茶客,无茶不欢。茶,解渴、消滞、清神、留芳。
深夜时,坐在阳台上,不开灯,月光斜斜地照了过来,浣了一身的朦胧。用长筒无花的玻璃杯,小沸的开水,泡一杯翠芽,顺手摘两朵阳台上新开的**,一块儿搁进杯中。茶叶在水中悬浮着,慢慢地上升,花朵却一个劲儿就冲了上来。就着月光看,洇洇地白色浮在绿色上,不甚清明,却是恰到好处的朦胧。这时,轻轻地摇动茶杯,一些茶芽儿便缓缓地开始下沉,等到它们都沉到杯底了,再轻轻晃下杯子,便又有一些茶芽儿缓缓下沉。我喜欢这个过程,轻柔到安静,没有一点声息。可以听见小虫的歌声,可以听见星星的耳语,甚至可以听到屋里酣睡的声音。就在这一摇一晃一看的过程中,茶烟袅袅地蒸腾,熏过眼眉,拂过脸颊,随风散了开去。眉宇间便有了茶香和着花香,变得清宁起来,白天的疲态一扫而去,岁月的痕也暂时淡去了。
坐在阳台上喝茶,被茶香、花香、月光还有微风熏得半醒半醉,这时的感觉最好。母亲家的院子时常便会在这时候出现在我的眼前,还有父亲的白发,母亲的微笑,院子里的桂花树,统统在茶烟里浮现出来。我曾经拍过母亲家的院子,雨后湿漉漉的青石板,流翠欲滴的叶子,缀满珍珠的杜鹃花,还有静静地立在一旁的桂花树。枯荷说:“荷韵,你是应该住在这样的地方的。”开花问:“这是谁家的院子啊?真漂亮。”屏的这边,我一边喝茶一边微笑。茶,是用桂花熏过的毛尖茶。桂花茶,有隐隐约约的花香,渗透在茶香中,从喉而入,穿过肠胃,熨贴过每一寸肌肤,象小时候母亲的手轻轻拍打着后背,温和安详。
母亲家院子里的桂花树是房子盖好的第二年种的。搬进新屋的那年夏天,我们坐在院子里纳凉聊天喝茶。母亲在院子里点了盘香,熏得人昏昏,蚊子却还是嗡嗡地飞。父亲说,要是在这院子里种点有香的花,蚊子就会少点。我说种棵桂花和**,又香,又能泡茶。后来我从同事那要了棵**种在院子里,母亲打电话跟三姐说,看有没有桂花,带棵回来种。新年时三姐回来,便把自己家的一棵桂花连盆载了回来,父亲把它种在了院子的东角。
桂花种在地上,没有盆的限制,父亲又修剪了旁边的分枝,抽条条地就往高里窜。桂花开时,我在傍晚下班回家后摘桂花来泡茶,父亲说,晚上采的花不鲜,便每天清晨起来就替我采一撮放在冰箱等我晚上回来泡。后来,桂花谢了,我跟母亲说:“要是在有花时摘一些放到茶叶罐里熏茶,不就每天都有桂花茶喝吗?”再一年桂花开时,父亲清晨起来采花,放入茶叶中,起先是好喝的,到了后来茶却霉了。便思量着一定是花吸了一夜的露水,太潮,霉了茶叶。我也消停了一阵子,不再说喝桂花茶了。
再一次花开时,我站在桂花树下,看着一树细碎的黄,发呆。早上八、九点,阳光开始变热,桂花的'香气也慢慢地散出,比清晨更加的浓郁,我站在树下,百只虫子挠着我的心,想了又想,最终还是摘了一把,放到一个小小的茶罐里,再和茶叶拌匀,就这样搁着。当桂花谢了,**也凋尽了,我没有花茶可喝了,便想起它。忐忑不安地拿了出来,在犹豫间把它打开,一股清芬的花香和着茶香,飘散而出,袅袅而开,慢慢地漫了一屋子的清香。
后来,每每桂花开,父亲便会在八、九点,阳光把花灼出香味时把它采下来,母亲在一旁用白瓷盘托着,然后小心地一层桂花一层茶叶把它们装进一个个茶罐里,待到桂花谢尽后,清清香香的桂花熏茶便有了。
桂花树一年年的长高,父亲一天天的衰老。父亲先是伸手可摘到桂花,后来便要垫着脚尖拉低花枝才能摘到,再后来便用椅子垫脚才能够着,现在却是要用人字梯爬上去才能摘到桂花。我几次三番的跟父亲说,不喝桂花茶了,**花茶更香。父亲总是笑,说桂花茶更清气,满妹怎会不喝。母亲却把一罐熏好的桂花茶放进我包里,说:“喝完再回来拿,家里还有好多罐。”我说我周末就回家,等我回家了才来摘那些花,父亲母亲嘴里应着,真等到我周末回家时,母亲却煮了桂花莲子粥,又和了桂花酒丸子让我带去慢慢吃。院子里的桂花树上,零星的缀着些细碎的黄,父亲说那是要留下熏蚊子的。我知道,那是因为那些花开的太高太散了,就是用了梯子,父亲也够不着。
院子里的桂花树年年清香,父亲的白发和母亲的皱纹也一年一年的增多。父亲摘桂花,母亲熏桂花茶,我用浇桂花树的古井水冲泡桂花茶。茶香升起时,温香满屋。
夜,已经很深了,露水洗过的风有些沁凉,杯中的茶已尽,再续水茶香与花香都淡了。院子,桂花树,父亲和母亲。屋里那个装桂花熏茶的茶罐早已空了。中秋,八月,桂花又将开了。明天又是周末,父亲喜欢榴莲,母亲喜欢葡萄,我要回家,看看桂花树。
篇4:有趣的熏豆茶日记
有趣的熏豆茶日记
暑假到啦,我们约定坐车到赵宇帆的姑姑家啦!来到他的姑姑家,她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还泡了熏豆茶给我们喝呢!只见她在杯子里放了一些熏豆啊,茶叶啊,胡萝卜干和一大把芝麻,再倒一些热水,一杯美味的熏豆茶就制成啦,品尝后,我觉得熏豆茶味道咸咸的,里面的芝麻好香啊!
在品尝熏豆茶的当儿,一篮子毛豆从天儿降,开始剥毛豆啦!我原以为毛豆是很好剥的,可是,这些毛豆的壳好硬啊,我剥得连指甲都痛了,可想而知,这是一群“顽固”的毛豆。
剥好毛豆当然就要开始做熏豆了。阿姨说:“做熏豆很有讲究,首先,要用这种又干又硬的柴,把水烧开了,然后把毛豆放进去,等火旺了,再撒盐,附在毛豆上的脏东西啊,泡沫啊,自然都会浮上来。”果然,不一会儿,一大片白白的,泡沫状的东西慢慢浮了上来,阿姨眼疾手快,一下子把这些东西全都捞了上来,“等毛豆烧好了,就把锅里的水倒了,把锅拿掉,把毛豆放在上面烧干,要注意,你们要不停地用筷子翻动毛豆,以免下面的毛豆被烧焦。”阿姨递给我们一双筷子说道。我们轮流试了一下,觉得毛豆好粘啊,那只拿筷子的.手不觉得无力起来。进行到一半,几只“小馋猫”开始偷吃了起来,看着“猫咪”偷吃,我不禁垂涎三尺,终于忍不住诱惑,也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当我往四周一看,哇!全体同学都在偷吃啊!真是名副其实的“馋猫队”啊!又过了一会儿,我又偷吃了几颗,可我发现,这些毛豆和原来的那些毛豆不一样,这些毛豆比原来的毛豆小,而且颜色更加深,味道也更咸。
当熏豆半干时,我们就得回去了,阿姨大方得把这些熏豆全分给了我们,还把一些彻底干了的熏豆分给我们。这天可真开心呀!我们不但大饱口福,而且亲眼目睹了地里的毛豆变成熏豆的全过程。
篇5:茶豆物语的写景散文
茶豆物语的写景散文
茶豆命贱,好生长,不仅在篱笆上放开身段,恣意生长,灌木丛、树上、溪水边,沟沟坎坎,猪羊圈,也是它的栖身之地。不须和菜、豆角和黄瓜那样,中规中矩,点种以畦,夏末随便丢几粒茶豆种子,用不上几天,就鼓出嫩芽来。骨子里的草根性格让它们从不挑剔,不加选择地繁衍生息,枝枝蔓蔓,白的花,紫的花,拖曳着,逶迤着,一路蔓延开去,不卑不亢。它们从不在乎出生低微,始终无所畏惧地开着,活着,灿烂着,大风大雨根本奈何不了它们。
在乡间,常常可以见到被大风吹折的树干,那缠绕其上的茶豆藤紧紧拥抱着,即便随着树干倒伏在地上,沟渠里,篱笆墙上,依然顽强不屈地开花,吐蕊,结果。等到寒风吹起,白露为霜,茶豆才知道自己该退出奋斗的舞台歇一歇了。
零落的寒风里,那树梢、篱笆和沟渠边,甚至高高的大树枝头,我们常会不经意地瞥见被人们遗忘的茶豆,它们已垂垂老矣。扒开荚果,见白的、紫黑的种子静静地躺着,蒙头大睡。小时,我们常常取出它们来,放进燃烧的火中,哔剥有声,烧熟后的茶豆种子香脆可口。
农家的茶豆吃不完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儿。剩下的茶豆,农人会放进蒸笼里,蒸好后,放在阳光下暴晒,那一枚枚茶豆早收起了绿油油的心思,晾成了干茶豆皮,留待寒冬重现江湖,再显身手。茶豆皮烧肉、茶豆皮辣汤和茶豆皮大杂烩,美味无比,那古朴的乡土味儿会让你胃口大开,舌底生津。到了大雪纷飞的季节,早晨烧汤,用干茶豆皮、豆角,放点粉丝,勾点红薯做的.芡粉,佐以生姜丝和红辣椒皮,烧好盛出后也可加点蒜茸,喝起来绵软可口。
读初中时,我每天往返于五里外的乡里联办中学(简称陇集联中),有时还得拉着平板车,载着抵扣伙食费的柴禾。寒冬里,喝着热气腾腾的茶豆皮汤,我浑身上下热乎乎,说不出的酣畅淋漓。拉着平板车倍儿有劲,就连学起一向让我头疼的英语来,也有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头。我且念着茶豆的好来。
我曾在旅行中,隔着车窗,望见丘陵上大片大片的茶豆花,漫天开放,迎面扑来,从眼前一晃而过。那气势恢宏极了,壮观极了。
茶豆始终朴实无华,始终以匍匐的姿势、不屈的精神活着。寒冬时节,它这才褪去华装,但依然不肯松开最后一丝牵挂,抱成一团,渐渐枯萎。即便如此,它还是忘不了继续奉献着自己,直到燃成灶台里的一团火,温暖人间,它的青春才了无遗憾,才欣然作别舞台。
花可观赏,味可清神,果可炒食,荚可做菜,藤可为炊。说茶豆浑身是宝,一点都不为过。
如今,蜗居在城里,寒风再一次吹起,我们却早已没了四季轮回的感觉了。这,正如一首歌中唱到,“城里不知季节已变换”。我们又哪里会想到茶豆曾带给自己带来的纯真与甜蜜,就是它们啊,曾清香着我们的唇齿,填充着我们的肚皮,美丽着我们的回忆。
这次,妹妹托送来的茶豆,让我与茶豆有了久别重逢的感觉。望着它,我想起,经过母亲的一双巧手,做出的各式各样的农家小菜,唇齿留香,饥饿中哺育着我们,寒冷中温暖着我们。想象着它卑微中的繁华和匍匐低调的一生,那挂着白的花紫的花的茶豆藤蔓,在我午夜的梦里自由自在的招摇,摇起了我的乡愁与怅惘,宛若郑板桥笔下的“满架秋风扁豆花”的景状。
很多的蔬菜、植被或者物事,因出生卑微,与草毗邻结缘,散居其间,谓之以草名,诸如草民、草寇、草根、草屋、草堂、草庐,甚至草稿、草菅人命。然而,凡此种种,它(或他)们并非看低了自己,乃早有人界定好了,容不得争辩,无法登高堂、入雅室,难为高山流水,曲水流觞。只好默默无闻,自生自灭。偏有这茶豆,隐身民间,却特立独行,不甘堕落,生于卑微而不自卑,起于贫贱而不自贱,“白花青蔓高于屋,夜夜寒虫金石声。”它(或他)们始终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活着,高洁淡雅,不事张扬,生命蔓延在沟坎、渠道,繁衍在篱笆墙头、房前屋后,灿烂在田间地头、大漠旷野。
世人常有类似者。那些出身寒微,起自草根,源于沟渠的人,一向淡泊名利,默然无闻,朴实平凡中不见其伟岸,淡定坚守中鲜见其大气,但其伟岸与气节在我们广袤的目光里长存。他们的胸怀足以包容天地,遗世而独立,清远且高洁,像茶豆一样,本就是藏匿于我们民间的隐士啊!
【熏豆茶散文】相关文章:
1.有趣的熏豆茶日记
2.种眉豆散文
3.茶之味散文
4.也许是茶散文
5.茶远镇散文
6.林清玄 茶的散文
7.茶余随想散文
8.酒茶咖啡散文
9.茶凉的散文
10.母爱,茶香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