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

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

2024-07-17 07:47:0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才婧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

篇1: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

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

一九二七年春,瑞典学者赫定(Hedin )率领他的远征队再次来到北京,准备到蒙古、新疆一带进行考察。北京学术界对北洋政府无条件地应允这次考察表示强烈不满,组成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进行交涉,最后达成共同组建“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协议。据黄烈先生在《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1927—1930)》一书的前言中介绍,这项协议的内容包括中外团长共同负责考察团的工作;中国团员负有维护中国主权利益不受损害的责任;中外团员的采集品均归中国所有;全部经费由赫定负责筹集等。负责此次交涉的刘半农戏称这是“翻过来的不平等条约”。

西北科学考察团于五月八日中午离开了北京。几个月后,刘半农托台静农给鲁迅写信,说赫定曾与他商议,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他们希望了解鲁迅本人的意向。台静农的信是九月十七日写的.。这时候,西北科学考察团正行进在北纬四十至四十二度与东经一百至一百零四度范围内的巴丹扎兰格沙漠里。而已经认为“南方没有希望”的鲁迅则正在广州西堤的寓所里焦急地等待着去上海的船票。他在九月二十五日致李霁野的信中,只是淡淡地提到“关于诺贝尔的事,详致静农函中,兹不赘”。

给台静农的回信是同一天写下的。鲁迅首先请台静农转告刘半农,说“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这里因为有“为中国”之意,“他”似乎应该是指赫定。接着,鲁迅很肯定地表达了自己对别人想提名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一事的态度,他说:“我不愿意如此。”然后,鲁迅很自信地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鲁迅清楚,别人之所以想提他的名,不过就因为他是中国人,他是占了“中国”这两个字的“便宜”。他接下来很严肃地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诺贝尔文学奖至今仍然是困扰中国文坛的一种“情结”。当局者通常一边暗地里祈求自己的中奖(其用心当然可能不仅仅“为我”,也恐怕还“为中国”),一边公开地质疑此奖的代表性和公正性(因为至今居然还没有一个中国人中过),或者明确地指出此奖不是什么东西(当然,它不过是一笔上百万的美金)。而局外人通常觉得,与诺贝尔奖无缘如果不是中国文学的不幸,也至少是中国文学的遗憾。事实上,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哪一年果然有哪一位中国人中了此奖,那又会怎么样呢?会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吗?会引发民族自豪感的上升吗?会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吗?我看不会。我看结果倒很可能是种种的抗议、种种的内哄、种种的攻讦,还有舆论的饶舌、读者的费解以及应运而生的花边新闻以及急不可耐的起诉和面不改色的“奉陪”。一笔冷漠的奖金很可能将中国文坛已所存不多的“说法”和“公道”一把卷走,无数激情的作家怎能不群起而追之讨之?!

因此,还是鲁迅七十年前的态度比较好,“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否则,真的“结果将很坏”。

篇2: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为什么莫言会获奖】

10月11日,北京时间19时,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个夜晚,属于中国作家,属于中国文学,属于中国。

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消息的时候,莫言正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这似乎完成了一个隐喻:这个从高密“东北乡”走出来的中国作家,在不断完成对“东北乡”叙事的言说后,终于在这片沃土上迎来了自己收获的秋天。

人们追捧莫言,同时思考莫言获诺奖的原因和意义。

【评委会: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给莫言作品的评语是: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瑞典文学院在当天发布的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年轻时代的个人经历。

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马悦然曾评点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白嘉琳说,因为他的语言是非常有特色的,是非常有彩色的语言。所以我喜欢不断地研究,试试看,把他的作品翻译成漂亮的德文。

更多专家认为,莫言作品扎根“中国乡土文化”,强烈的人文思考和关怀更为出彩。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过莫言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出版社总编辑 郏宗培说:“莫言的文学创作立足于他的故乡高密,从来没离开过自己的乡土,以他交织着‘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现实’的众多文学作品,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悠 久历史、经历过波折磨难,但始终向往美好生活、肩负重轭前行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毋庸置疑,当下大量文学作品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也缺乏对人类灵魂的触碰和抚慰。同时也无法满足伴随中国国际影响力上升而令世界日益增长的了解中国的愿望。

媒体评论称,有过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的文学大国,曾诞生过孔子、屈原、李杜、曹雪芹的文明古国,迎来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这当然不会是最后 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相信未来中国会有更多文学作品成为承载这个社会痛与乐、悲与欢、苦与喜的良心,以文字向人性致敬,并由此走向世界”。

【莫言:我的文学和故乡密切相关,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获奖当晚,莫言在故乡——山东高密举行记者会,发表获奖感言。这块长着火焰热血般红高粱的土地,是莫言生长的地方,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根基。

莫言对获奖非常低调:“拿到奖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觉得自己资历非常浅。现在有很多优秀作家,我排得相对靠后。”

在作品中摹刻了一出出“东北乡”传奇的莫言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 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 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回答“是什么打动评委”时,莫言认为最主要的是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 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 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对于此前的各种说法和质疑,莫言说:“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批评我的朋友。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众声喧哗之中的机会。持续半个月之久的网络大战,也是认识自我的最佳机会,让我知道我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需要坚持、发扬。”

【外媒:他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拥有广泛的.读者】

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国外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认为这是引发世界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契机。

据BBC报道,伦敦大学中文教授米歇尔·霍克斯(Michel Hockx)说:“他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拥有广泛的读者,他描述人权状况的方式是诺贝 尔委员会非常愿意看到的。”BBC认为,莫言更关注中国的过去,而不是当下的问题,有大量作品涉及辛亥革命和日本侵华战争。他在中国被推崇为最重要的当代 作家之一。

据CNN报道,美国笔会的拉里·赛姆斯(Larry Siems)说:“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我觉得莫言的获奖发生在一个非常 重要的时刻。中国是一个特别有文学素养、充满活力的社会。而法新社评价称,莫言的作品巧妙避开了时下的各种问题,通过一个个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故事,让人 们去反思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法新社援引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彼得英格伦的评价称,通过讽刺手法的运用,莫言让读者从书中阅读出社会的阴暗面,因为这个原因,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粗俗而淫荡的。“莫言书中所写的故事是我听到的最恐怖的故事。” 英格伦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表示。

法新社报道称,莫言的作品涵盖了各个时代背景,比如19清王朝覆灭等。莫言的作品通常都是避开时代问题,转而以故事的形式反思20世纪的中国,在故事中莫言还融入了政治因素以及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感。

【国内同行:要走向世界就要坚持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魄】

莫言作品获得国际社会赞誉给更多中国作家的创作,以及如何走向世界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如作品推广应注重翻译等国际化细节,但最重要的是应摒弃浮躁,以中 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基石”创作出更多好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认为,莫言此次获奖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他的作品从题材到语言都非常有特色;二是 莫言的作品被大量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随着莫言的获奖,世界将把目光更多地投到中国当代作家身上。这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的一步。”他说。 “翻 越”翻译的“围墙”也被不少专家认为是中国作品走向世界不可缺少的一环。

盛大文学CEO侯小强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在某种意义上,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原作间的PK,而是译著比拼。二、毫无疑问,诺贝尔文学奖是最权威的奖项,但也是圈子化的奖项。莫言如果有一个国际化的经纪人团队会更占优。

更多专家认为,好的作品应“扑下身子”创作真正的好作品,特别是要避免严重的娱乐化倾向。巴金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文学评论家周立民认为,莫言始终没有从当代中国的现实中退场。

莫言对微博的一席话曾引起纷扰。“我经常在睡不着觉时,闭上眼想象:上亿人在写微博,将来有谁的微博能够留下来?绝大多数微博都是写作者自娱自乐、自我膨胀的产物。”

湖北省文联主席、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中国文学要想走向世界,就应该保持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魄。(综合媒体报道)

【这些中国人曾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

与百年奥运一样,百年诺奖也是全球范围的盛事,从上世纪开始,中国的文人就不止一次无限接近过诺奖,但最终都遗憾地擦肩而过。

胡适:第一位进入诺奖初选名单的中国作家

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上世纪前50年的提名数据库中可以查到,中国作家胡适经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提名,进入了1939年诺贝尔文学奖角逐的初选名单,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进入诺贝尔文学奖核心竞逐圈的中国作家。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认为,胡适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学成就却并不足以支持他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鲁迅:自觉不配,拒绝提名

作为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鲁迅成为诺奖得主似乎在情理之中,然而诺奖的名单上终究还是没有出现鲁迅的大名,着实让人感到遗憾。其实诺奖曾经属 意过鲁迅,早在1927年,瑞典考古探险家斯文·赫定来中国考察研究时,就和鲁迅的北大老同事刘半农商量,想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通过鲁迅的 老朋友台静农写信征询鲁迅本人的意见,孰料鲁迅认为“诺贝尔赏金,我不配”。

老舍:过世后被提名

,在北京 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文学讲座上,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向外界披露,1968年时老舍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到了最后5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 舍。但是当时瑞典派驻华大使寻访老舍下落,遍寻不着,于是断定老舍已经去世,将奖颁给了另一位亚洲作者川端康成。而实际上老舍早在被提名的两年前就已经离 世。

林语堂:用英文小说竞奖失败

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 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而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也力荐林语堂。然而当年的诺奖却颁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林语堂与诺奖擦肩而过。究其原因, 竟是林语堂母语为中文,却用英文作品竞争诺奖。

沈从文:获奖前离世

1988年还有一位中国作家非常接近获奖,那就是 沈从文。沈从文的作品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他的作品在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翻译成瑞典文字推广到海外后,引起了瑞典文学院院士 们的关注。据说在1988年时,瑞典文学院院士们已初步决定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沈从文,但遗憾的是,沈从文在这一年的5月去世了,按照文学奖章程的 规定,死者不能获奖,沈从文遗憾地与诺奖错过。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高行建

法国华裔作家高行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作家。高行建,1940年1月出生于江西赣州,1962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 语系毕业。早期在国内,高行建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1988年定居巴黎,曾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加入法国籍。 年,因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著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院对高行建作如下评价:“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 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篇3:君特格拉斯与世纪末诺贝尔文学奖4

君特格拉斯与世纪末诺贝尔文学奖(4)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授奖仪式演讲(上)

君特-格拉斯于12月份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富于责任感的作家那博大的胸襟。他回顾了自己初涉文艺的年代及战争在这方面对他造成的影响,告诉我们,历史是一时一刻都不能忘却的,尤其是耻辱的历史。他既广且深地注视着我们当今的时代,既关注着科技领域的动态,又观察着大众娱乐的趋向;他更是为世界不同地区间贫富差距的加大、为饥饿和贫穷的加剧而忧心忡忡。当然他的目光也从过去和现在又投向人类的未来。与这些密切相关,他随时思索着作家的使命、作家写作的内容和方法,因为作家是生活在时代里的,应该融入时代,立场明确;应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现历史,逆着时间的流逝写作,做生动的讲述……

尊敬的瑞典科学院院士们、女士们、先生们:

以这一告示,19世纪的虚构作品就是这样拉扯拖延下去的。当时的报刊杂志给它们辟出专栏。连载小说如日中天;当一章接着一章以很快的顺序白纸黑字地付印时,而作品的中间部分仅刚刚脱稿,故事的结尾还没有想好。但是吸引读者的也不只是平庸的惊险故事或赚人眼泪的爱情故事。狄更斯的一些小说就是这样,一小段一小段地发表的;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也是一部连载小说;而巴尔扎克生活的时代不知疲倦地向大众提供着大批的连载作品,大概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在制造悬念及在作品结尾处构筑高潮的技巧方面给这位尚名不见经传时的作者以启发。冯塔纳的小说几乎全都先以连载的形式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比如《迷惘,混乱》曾令《福斯报》的出版者怒气冲冲地大叫:“这个淫荡的故事到底还有没有个完!”

但在我以这种方式继续编织我这次演讲的线索或是枝蔓到别的线索以前,先应该提一下,从纯文学的角度讲,这个大厅和邀请我来的瑞典科学院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那部发表快的小说《母老鼠》中--也许某些读者还会记得在那陡峭的叙述层面上的灾难性的进程--老鼠,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实验鼠,在斯德哥尔摩,在与此类似的各方人士面前接受了一篇颂词。

它获得了诺贝尔奖--终于,人们得这么说。因为它被列在候选名单上已经很久了。它当时夺标的呼声很高。作为从豚鼠到恒河猴等数以百万计实验动物的代表,现在这只白毛红眼的实验鼠终于得到了它所应得的。是它,尤其是它--在我的小说中叙述者这样声称--使医学领域中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和发明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华生和克里克在基因控制方面的发现成为可能。从那以后,克隆就或多或少地成为合法的事--玉米啦、蔬菜啦,而且还包括各种动物。因此,在所说的这部小说的末尾,也就是在后人类时代,日益甚嚣尘上地出现的“鼠人”被命名为“华生克里克”。在它们身上结合了两个类属的最大优点。鼠的特性寄居在人身上,相反亦如是。世界似乎要借助这一综合体来恢复自己的健康。在大爆炸之后,只有老鼠、蟑螂、丽蝇和一部分鱼和蛙的卵存活下来;秩序要重新取代混乱,而且正是要靠灾难过后神奇地劫后余生的鼠人“华生克里克”的帮助。

但由于这一叙述线索的结尾是开放的“待续”,而一篇赞颂实验鼠的诺贝尔奖演说辞并不能给这部小说以一个欢快的结局,所以现在我就原则上转而讲作为生存形式和艺术形式的叙述。

从一开始就在叙述。远在人类学会写字和渐渐有了文化之前,每个人都在给其他人叙述,每个人都在听其他人的叙述。不久之后,在写字还不是很在行的人中间,有些比其他人讲的故事更多、更好,或者说,撒起谎来更能让人相信。而他们中又有些人能够巧妙地堵住他们平静流淌的叙述之流,让受阻的材料漫过堤岸,形成分支继续奔流;这分支永远不会枯竭,而会令人惊异地一下子找到一条宽阔的河床。当然,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漂浮物,其结果就是节外生枝的情节。而且这些最早的叙述者并不倚赖日光和灯光,在黑暗中也能很好地窃窃私语--是的,他们善于利用黑暗或黄昏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他们不怕干涸的地段,也不怕发出雷鸣般轰响的瀑布。但当大家都睡眼惺松时,便以“待续”的许诺中断情节的发展;所以许多听众还会来的,他们虽然也会叙述,但却不擅于这样不知疲倦地讲述。

在还没有人能写字、能记录以前,人们都叙述些什么呢?从一开始,从该隐和亚伯那时候起,就有很多讲述谋杀和斗殴致死的。复仇,尤其是血仇,为人们提供了素材。而且从很早的时候起,讲种族屠杀就很流行。当然也讲洪水和干旱、讲饥年与丰年。人们不厌其烦地列举拥有的牲畜和人丁。一个故事,尤其是英雄故事要想让人听起来觉得可信,就不能放弃长长的家族谱系名单--谁出现在什么人之后,又是在什么人之前。甚至那些直到今天依然受人喜爱的三角恋爱故事,还有阴森恐怖的神怪故事(这些神怪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和动物的混和,克服了迷宫,或是在河岸的芦苇丛里窥伺)也老早就在讲给大众听了。更不用说那些神灵和偶像的传说以及冒险的航行了,它们被讲述着,越传越远,变得文雅起来,或得到补充,或发生变化,或走向反面,最终被叫做荷马的叙事者记录下来,或者--像《圣经》--被一个叙事集体记录下来。从此就有了文学。不管是在中国、波斯、印度,还是在秘鲁的高原上,抑或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只要是文字出现的地方就有叙述者;他们或是以单个文学家的'身份,或是以集体创作赢得名声,或是始终湮没无闻。

对于极端受制于文字的我们来说,对口头叙述、对文学的口头来源的记忆保存了下来。但如果我们忘记了所有的叙述一开始都是通过嘴唇说出来的,时而含含糊糊、结结巴巴;时而又匆匆忙忙,好像为恐惧所追逐;时而则悄声耳语,好像要防止让已然泄露了的秘密叫不该知道的人知道似的;时而又放开声音,一会是炫耀的高呼,一会是弯起鼻子打探事情来龙去脉的发问--如果我们对文字太过迷信而忘记了这一切,那么我们的叙述就只能是干巴巴的,而不会带着湿润的呼吸。

我们手里有足够的书,这多好啊!它们能够长久地存在下去,被轻声地读、大声地读。对我来说,它们曾经是榜样。在我还很年轻、孺子可教的时候,麦尔维尔和德布林这样的大师,还有路德的圣经德语给了我最初的动力,让我嘴里叽里咕噜地念叨着开始写作,墨水里搀着唾沫。至今积习难改。已经进入我兴致勃勃地承受着写作劳役的第五个十年了,我还在嚼着诘屈聱牙的复合句,把它们嚼成温顺柔和的粥,在孤独写作的美好时光中兀自嘟嘟囔囔,只让说出来也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东西形诸笔墨。

是的,我热爱我的职业,它让我得到了伴侣。这伴侣用高高低低的音调发话,并想要尽可能忠实地出现在我的手稿里。没有比与我自己的书重逢更让我高兴的事了,例如我向听众朗诵已经写就的文字时。那些文字多年前弃我而去,而成为读者的财富,其时却静静地躺在书页之上,寓目之下,令人欣喜异常。面对着早已不再习惯于这种语言的年轻听众,面对着虽然年老、却依然不会满足的老年听众,写出来和印出来的词句又成了说出来的话,魔力一次又一次地成功施展,作家身上的那个巫师就这样挣到自己的面包。他逆着流逝的时间写作,他用谎言把经久可靠的真理编凑在一起,人们相信他不曾说出口的许诺:待续……

篇4:文化大国的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阅读理解答翻译

文化大国的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阅读理解答翻译

莫言在世界文化版图上为人们贡献了一种中国化的叙述图景一种中国的地方性知识。《檀香刑》全书弥漫一种难以言状的血腥暴力感,然而这种暴力和血腥又是那样美,以至于当代文学理论界对此束手无策。如何解释这种特殊情况的美,我们需要一种该地方性知识的内部逻辑。而这种逻辑的发现,我认为是20世纪末,中国现代小说终于诞生了自己的典范作品的标志。

在语言上,我认为莫言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汉语言体式,展示一种方腔小说的可能性,《秦腔》(贾平凹)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话的乡土小说,那种乡土无法发声的小说。《秦腔》好就好在,它是有声音的,这个声音,我数年前在莫言的《檀香刑》中就听到了,并且很赞赏,写文章传扬一通。我把莫言和鲁迅比,鲁迅的小说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的人不说话,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智慧,不配说话,也说不出话,或者,因为太有知识,太有思想,这种人看得太透,颓唐了,不愿意说话,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阿Q、闰土是前一种人,在酒楼上的孤独者等人是后一种人,鲁迅小说里主人公的这种无声,和鲁迅小说的不能读,不能发音,是一致的。反过来,莫言小说在寻求一种声音,他的人物是唱着的,赵甲是一个没有什么知识、修养,更没有自觉意识的人。但是,莫言对赵甲的处理,与鲁迅对阿Q的处理完全不一样。他让赵甲近乎狂欢化地发声,小说里充满了鸹噪,莫言把它定义为猫腔。当然猫腔是莫言想象的。《秦腔》也是如此,它是发声的,但是,它的声音要比猫腔弱一点,所以它能被批评家们理解,或者准确地说,它能被那些评委理解。

相比较而言,在语言上,莫言走得比贾平凹极端,尽管我认为这种极端,对于汉语小说的尝试来说,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也许正是这种极端,让莫言的在现代汉语创作上,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前辈们的路径,而且走得非常远。他彻底地摒弃了那种西化的知识分子语言,在中国民间语言的土壤上,建构了一种真正的汉语语言我把这种语言称为非普通话的方音语言。

莫言获奖,会成为很多人的论据,来论证我们作为现代文化大国的崛起、实现以及等等。但是,我想说的是,莫言的获奖,与其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失败,他正是一个站在现代启蒙文化、现代白话文创作的废墟上的一位作家,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作为方言而不是作为普通话的胜利,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小说作为民间说唱文学的延续、一种汉语叙事传统的胜利,而不是现代白话小说的胜利,他显示的是汉语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胜利,而不是一种普遍知识的胜利。

莫言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获奖的汉语作家,他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可能:汉语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

汉语小说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小说?汉语小说如何对世界构成贡献?

也许我们应该暂时抛开价值判断,抛开20世纪的种种政治鸿沟,从诺奖中学会如何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节选自葛红兵《文化大国的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10.下列选项中符合对加点字声音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小说《阿Q正传》中阿Q那类人发自肺腑的'对生活的感叹。

B.是《秦腔》中人物喧嚣下的悲伤,热闹后的寂寥时那种综合性的乡土声音。

C.是鲁迅小说中的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的那些无语与叹息。

D.是对生活的聒噪,狂欢式的表演,犹如赵甲这个人物在行刑之前的叫嚣。

1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贾平凹相比,莫言在语言上走得极端,这种极端与前辈的语言创作完全不一样,这让作者为之担忧万分。

B.作者认为莫言的获奖,于其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失败,言外之意他不赞成这次诺奖的结果。

C.莫言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依靠他所创造的独特的汉语言体式,作者将其称为非普通话的方音语言。

D.莫言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

12.下列不属于作者认为莫言能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的一项是()

A.他的作品中体现了许多中国地方性的知识。

B.他继承和发展了鲁迅、贾平凹等人的写作技巧,并将白话文小说带向世界。

C.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对民间说唱文学的延续和汉语叙述传统的优势。

D.莫言彻底地摒弃了那种西化的知识分子语言,在中国民间语言的土壤上,建构了一种真正的汉语语言方音语言。

阅读答案:

10 D

11 C

12 B

13.B、E(A、文中只写读《灭亡》和《新生》感到牺牲精神。C、沉重的建馆历史已经收录在他晚年巨著《随想录》里与文章内容不符。D、前后没有必然联系,内容也与文章不符。两个都答对得5分,答对一项给3分)

【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相关文章:

1.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2.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颁奖词

4.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5.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编年史读书笔记

6.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7.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致辞

8.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感言阅读

9.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获奖感言

10.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事

下载word文档
《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