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致蒋经国先生信》阅读答案

《致蒋经国先生信》阅读答案

2024-07-28 07:53: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PT_屁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致蒋经国先生信》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致蒋经国先生信》阅读答案,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致蒋经国先生信》阅读答案

篇1:《致蒋经国先生信》阅读答案

《致蒋经国先生信》阅读答案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已。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芸。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乡,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谬。“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说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6.阅读这两段文字,你体会到本文语言的特点吗?请简要说说。

7.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8.文中多有文言词语出现,说说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岁月不居(居: )

⑵时不我与(与: )

⑶面聆诸长辈教益(聆: )

⑷人到高年,愈加怀旧(愈: )

9.本文写于198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还不能互相往来,文中这句“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意在什么?

10.廖承志写这封信距今已二十多年,台湾依旧不能回归母亲的怀抱,请用一两句古诗寄托你对台胞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

6.语言委婉含蓄,鼓励热情 ,措辞适当,做到了以情动人。半文半白的语言使文章行文简洁,雅俗共赏。

7.台湾能否回归,全在蒋经国观念上的转变。

8.⑴停留⑵等待⑶聆听,仔细地认真地听⑷更加

9.如果你能同意,你能允许的'话,我会 去台北探望你,此句在从人情上劝蒋经国早作决断 ,使台湾和大陆早日建立联系。

10.略

篇2:《致蒋经国先生信》阅读题答案

同步解读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已。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芸。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乡,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谬。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说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6.阅读这两段文字,你体会到本文语言的特点吗?请简要说说。

7.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8.文中多有文言词语出现,说说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岁月不居(居:)

⑵时不我与(与:)

⑶面聆诸长辈教益(聆:)

⑷人到高年,愈加怀旧(愈:)

9.本文写于198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还不能互相往来,文中这句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意在什么?

10.廖承志写这封信距今已二十多年,台湾依旧不能回归母亲的怀抱,请用一两句古诗寄托你对台胞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

6.语言委婉含蓄,鼓励热情,措辞适当,做到了以情动人。半文半白的语言使文章行文简洁,雅俗共赏。7.台湾能否回归,全在蒋经国观念上的转变。8.⑴停留⑵等待⑶聆听,仔细地认真地听⑷更加9.如果你能同意,你能允许的话,我会去台北探望你,此句在从人情上劝蒋经国早作决断,使台湾和大陆早日建立联系。10.略

篇3:《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的第103一107页。作者与蒋经国先生系世交、旧友。通过书信,作者一方面叙旧,另外也从各个方面进行推心置腹的恳谈,劝蒋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抛弃成见,作出努力。在信里,作者饱含深情,言辞肯切,让人为之动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分析作者的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要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深情。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爱国主义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

的升华。

3.领会书信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如何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

论。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可放映一些关于台湾历史与现状的历史片的片段,也可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

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关于台湾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历史片的录影带。

2.第二课时课前搜集一些以“和平统一、民族感情”为内容的文章,与本文在风格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作者饱含深情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前摘抄一些反映和平统一或其他关于民族感情的文章,认真体会。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的内容入手,结合  1.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思考相关问

本文的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题,进入新课。

2.进行朗诵教学。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书信的.意境和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书信的内涵。

4.分组讨论关于台湾最近的局势的一些        4.讨论,体会作者如何通过铺垫表达情

热点问题。                                  感,并尝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叙述自己对

台湾的历史与现状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作适当指导)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爱国

主义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爱国

主义的理解,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作者感

情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

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

文。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对台湾的

现状的认识,吸收教师的知识点。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民族感情或爱国

主义的句子,感受这些感情的朴素与宝

贵,激发自己的情感。

3.在听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

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

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课文大意。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所表达

出文中作者对蒋经国及台湾的何种

情感。(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

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讲解作者

对各种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的驳斥等句子,体会作者的良苦用

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

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

常好的效果。比如“瞬”表达作者的

对时间流逝的追忆,很形象。提问:

“期期”有什么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

妙处。

1.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出了作者对蒋深

切的关怀与慰问,及对台湾问题的痛

心。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作者为了让对方

能正确认清楚形势,摈弃各种不利于祖

.国和平统一思想的错误影响,为和平统

一清除各种障碍,这也是符合对方的长

远利益的。

3.讨论回答:“期期”二字把作者真挚恳切

的感情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站

在对方的立场上的所思所想,而且这样

的词很能从细微处打动对方。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

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

握通过细节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

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学生对文章的

理解,修改其已绘制的关于台湾的图

画。

2.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爱国主

义”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书信与其他的文学体裁

不同,内容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教师

应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点。许多内容是

需要学生在有一定背景知识的基础上,

才能理解得出来的)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

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

篇4: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的第103一107页。作者与蒋经国先生系世交、旧友。通过书信,作者一方面叙旧,另外也从各个方面进行推心置腹的恳谈,劝蒋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抛弃成见,作出努力。在信里,作者饱含深情,言辞肯切,让人为之动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分析作者的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要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深情。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爱国主义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

的升华。

3.领会书信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如何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

论。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可放映一些关于台湾历史与现状的历史片的片段,也可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

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关于台湾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历史片的录影带。

2.第二课时课前搜集一些以“和平统一、民族感情”为内容的文章,与本文在风格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作者饱含深情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前摘抄一些反映和平统一或其他关于民族感情的文章,认真体会。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的内容入手,结合 1.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思考相关问

本文的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题,进入新课。

2.进行朗诵教学。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书信的意境和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书信的内涵。

4.分组讨论关于台湾最近的局势的一些 4.讨论,体会作者如何通过铺垫表达情

热点问题。 感,并尝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叙述自己对

台湾的历史与现状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作适当指导)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爱国

主义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爱国

主义的理解,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作者感

情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

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

文。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对台湾的

现状的认识,吸收教师的.知识点。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民族感情或爱国

主义的句子,感受这些感情的朴素与宝

贵,激发自己的情感。

3.在听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

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

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课文大意。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所表达

出文中作者对蒋经国及台湾的何种

情感。(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

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讲解作者

对各种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的驳斥等句子,体会作者的良苦用

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

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

常好的效果。比如“瞬”表达作者的

对时间流逝的追忆,很形象。提问:

“期期”有什么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

妙处。

1.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出了作者对蒋深

切的关怀与慰问,及对台湾问题的痛

心。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作者为了让对方

能正确认清楚形势,摈弃各种不利于祖

.国和平统一思想的错误影响,为和平统

一清除各种障碍,这也是符合对方的长

远利益的。

3.讨论回答:“期期”二字把作者真挚恳切

的感情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站

在对方的立场上的所思所想,而且这样

的词很能从细微处打动对方。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

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

握通过细节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

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学生对文章的

理解,修改其已绘制的关于台湾的图

画。

2.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爱国主

义”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书信与其他的文学体裁

不同,内容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教师

应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点。许多内容是

需要学生在有一定背景知识的基础上,

才能理解得出来的)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

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爱国主义”

的内涵,并有所感悟。

3.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示,体会书

信的内容要在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才

能更好理解、体会出来,因此要注意到

书信中比较细微的地方,不能忽略。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1.诵读,引导学生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2.引导学生学习前后内容的承转与联系。 2.学习内容的承转与联系。3.研讨作者对于历史追忆的作用,加深学生3.畅所欲言,并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

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 认识,把握本文的主旨。4.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学习鉴赏书信的技4.比较其他文章与本文异同,掌握比

巧。 ‘ 较阅读的方法,学会迁移运用。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后半部分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点名朗读等方式,读

出重点词、句子的音律,回顾上节课

的学习内容。

2.提问:你们是否了解文中所举出作者

追忆的史实经过?请一位学生略

篇5: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的第103一107页。作者与蒋经国先生系世交、旧友。通过书信,作者一方面叙旧,另外也从各个方面进行推心置腹的恳谈,劝蒋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抛弃成见,作出努力。在信里,作者饱含深情,言辞肯切,让人为之动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分析作者的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要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深情。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爱国主义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

的升华。

3.领会书信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如何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

论。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可放映一些关于台湾历史与现状的历史片的片段,也可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

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关于台湾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历史片的录影带。

2.第二课时课前搜集一些以“和平统一、民族感情”为内容的文章,与本文在风格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作者饱含深情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前摘抄一些反映和平统一或其他关于民族感情的文章,认真体会。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的内容入手,结合 1.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思考相关问

本文的创作背景,导入  新课。 题,进入新课。

2.进行朗诵教学。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书信的意境和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书信的内涵。

4.分组讨论关于台湾最近的局势的一些 4.讨论,体会作者如何通过铺垫表达情

热点问题。 感,并尝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叙述自己对

台湾的历史与现状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作适当指导)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爱国

主义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爱国

主义的理解,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作者感

[4]

篇6:《致蒋经国先生的信》教案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分析作者的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要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 的升华。

2、领会书信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如何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 论。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设想:

可讲述一些关于台湾历史与现状的历史片的片段(也可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字词)

1、生字

把晤wù 咫尺zhǐ 悖谬bèimiù 东隅yú 苟同gǒu 珍摄shè

毋庸赘言wúyōngzhuì 未雨绸缪chóumóu 难辞其咎jiū

同捐前嫌xián

2、词语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作好准备。

毋庸赘言:不必说多余的话。

难辞其咎:难以推卸罪责。

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珍摄:保重身体。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古代八寸为一咫。

悖谬:不合道理的言论。

二、关于作者:廖承志

作家简介: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市人),19

篇7: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 )

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 )

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的第103一107页。作者与蒋经国先生系世交、旧友。通过书信,作者一方面叙旧,另外也从各个方面进行推心置腹的恳谈,劝蒋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抛弃成见,作出努力。在信里,作者饱含深情,言辞肯切,让人为之动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分析作者的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要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深情。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爱国主义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

的升华。

3.领会书信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如何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

论。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可放映一些关于台湾历史与现状的历史片的片段,也可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

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关于台湾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历史片的录影带。

2.第二课时课前搜集一些以“和平统一、民族感情”为内容的文章,与本文在风格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作者饱含深情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前摘抄一些反映和平统一或其他关于民族感情的文章,认真体会。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的内容入手,结合  1.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思考相关问

本文的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题,进入新课。

2.进行朗诵教学。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书信的意境和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书信的内涵。

4.分组讨论关于台湾最近的局势的一些        4.讨论,体会作者如何通过铺垫表达情

热点问题。                                  感,并尝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叙述自己对

台湾的历史与现状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作适当指导)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爱国

主义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爱国

主义的理解,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作者感

情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

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

文。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对台湾的

现状的认识,吸收教师的知识点。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民族感情或爱国

主义的句子,感受这些感情的朴素与宝

贵,激发自己的情感。

3.在听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

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

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课文大意。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所表达

出文中作者对蒋经国及台湾的何种

情感。(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

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讲解作者

对各种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的驳斥等句子,体会作者的良苦用

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

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

常好的效果。比如“瞬”表达作者的

对时间流逝的追忆,很形象。提问:

“期期”有什么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

妙处。

1.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出了作者对蒋深

切的关怀与慰问,及对台湾问题的痛

心。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作者为了让对方

能正确认清楚形势,摈弃各种不利于祖

.国和平统一思想的错误影响,为和平统

一清除各种障碍,这也是符合对方的长

远利益的。

3.讨论回答:“期期”二字把作者真挚恳切

的感情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站

在对方的立场上的所思所想,而且这样

的词很能从细微处打动对方。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

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

握通过细节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

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约    分钟)

篇8: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

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

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的第103一107页。作者与蒋经国先生系世交、旧友。通过书信,作者一方面叙旧,另外也从各个方面进行推心置腹的恳谈,劝蒋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抛弃成见,作出努力。在信里,作者饱含深情,言辞肯切,让人为之动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分析作者的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要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深情。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爱国主义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

的升华。

3.领会书信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如何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

论。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可放映一些关于台湾历史与现状的历史片的片段,也可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

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关于台湾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历史片的录影带。

2.第二课时课前搜集一些以“和平统一、民族感情”为内容的文章,与本文在风格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作者饱含深情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前摘抄一些反映和平统一或其他关于民族感情的文章,认真体会。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的内容入手,结合  1.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思考相关问

本文的创作背景,导入  新课。                 题,进入新课。

2.进行朗诵教学。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书信的意境和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书信的内涵。

4.分组讨论关于台湾最近的局势的一些        4.讨论,体会作者如何通过铺垫表达情

热点问题。                  &n

[4]

篇9:致女儿的信阅读训练及答案

致女儿的信阅读训练及答案

致女儿的信

双基演练

万丈高楼平地起,先打好基础是过好学习的第一关!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界限jiè 暴殄天物tiǎn 化为乌有wū

B.涕泗tì 自怨自艾ài 一抔黄土póu

C.萌发mén 繁文缛节rù 忐忑不安tǎntè

D.刹那chà 繁衍生息yán 怒不可遏è

2、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①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 )的人的时候。

②我的( )是把生活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

③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 )。

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①千百万的女性,尤其是那些十四岁的少女,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思考着:什么是爱情?

忐忑:

②上帝怒不可遏。

怒不可遏:

③生活下去,繁衍你们的后代吧。

繁衍:

④女儿在收割麦子,孙儿们在草地上嬉戏。

嬉戏:

努把力下面的能力提升题我也会做好!

4、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解释爱情?

5、“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丽娅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实践应用

学习了知识,你会用吗?一定行!

6、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他们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1、A2、智慧 宿愿 纽带 3、①心神不定②愤怒之极,不可抑制③逐渐增多或增广④游戏;玩耍4、先后谈到了爱情、忠诚和追念。这三者这间互为联系,互为辅助,有了爱情,还得对爱情忠诚,只有忠诚,爱情才永恒,相扶到老才会追念。因为这三条都是真正爱情所应具备的要素,前两者是条件,后一者是结果。5、“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女儿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6、围绕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致蒋经国先生信》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朱自清先生》阅读答案

2.于先生的阅读答案

3.笑谈大先生 阅读答案

4.藤野先生阅读答案

5.文木先生传阅读答案

6.五柳先生传 阅读答案

7.藤野先生的阅读答案

8.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9.《害羞的V先生》阅读答案

10.致鲁迅先生作文

下载word文档
《《致蒋经国先生信》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