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结婚的喜庆故事美文1000字
“ruoq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写结婚的喜庆故事美文1000字,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写结婚的喜庆故事美文1000字,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写结婚的喜庆故事美文1000字
老韩儿子结婚了!
瘦小,寡言,家贫的小韩结婚了,新娘是无锡人。
熟悉老韩的人都知道,他家底子薄,家里仅有的三间平房还是前年借钱简单装修的,堂弟那至今还差一万没还上。
夫妇两个忠厚老实,一没手艺,二没背景,目前两个人在私人浴室帮忙。
他兄弟姐妹是不少,但条件都差不多,两个条件最好的堂兄弟,因为老韩自尊心强,关系一般般,所以遇事基本没有帮衬的。
老韩做梦也想不到,才大专毕业的儿子刚在常州找了份工作,人还没完全安定下来,就找到女朋友了。他们两个,居然,
居然都同居近三个月了!
女方还怀孕了!
女方家里根本不知道!
范进中举是疯了,老韩得知消息之后,是傻眼了!
他们这样的家庭本来还担心儿子找不到老婆,儿子没有硬件,无论是长相,学历,还是实际能力;家庭也没有硬件,房子在农村有三间平房,车子也就是电动车。就目前的市场行情,儿子结婚,几大万的彩礼,那是最低标准;给女方,没有五金,三金少不了;加上烟糖,酒水等等,他们压根不敢想此事,即便偶尔想到了,也是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船到桥头自然直!
你别说,还真是,慢人有慢福。
小韩是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一来二往,女方认定小韩老实本分,可靠,待她很好,下定决心非他不嫁。
女方家里拗不过孩子,何况考察下来,情况属实,老韩一家人厚道本分,通情达理,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不会受委屈,穷就穷点吧。
成了!
结婚这一天,老韩夫妇忙得不亦乐乎,婚庆,酒店,烟糖的分发等基本上做到了有条不紊,宾主尽欢,皆大欢喜。
老韩一家从酒店回到家,婆婆关心起儿媳的叫钱,一则想了解一下,以便以后礼尚往来;二则也想分享一下这份喜悦感。
老韩夫妇,小韩夫妇,从包里掏出一大堆红包,拆开,大多是一百,二百,也有五百,还有两个一千的,一千的两个包毫无疑问是老韩夫妇的,新媳妇的改口费,这个当然不能少,老韩夫妇人老实,规矩都懂,且一直中规中矩。五百的红包是至亲好友,外婆,舅舅,叔叔等几位的。一百就是宗族里的几位长辈给新媳妇的见面礼,也是叫钱。
一个红包拆开,居然是五十!还有一个红包拆开,也是五十!
这两个红包外表不一样,谁家的?
新媳妇仔细回忆,想起来了:是大伯和大伯母的!他们一家三口,让她有印象的就是两个红包外表不一样,还有点旧,可他们衣着却很光鲜亮丽。
“就是他们的!”看着新媳妇肯定地表情,老韩老婆嚷起来了,“以后不要与这个混账的人家来往,上次他丫头结婚,我们包了二百,人没去吃饭,最后连我家的烟糖都没给!”小韩立在一旁,一声不吭,脸涨得通红,心道,“亲戚由得你挑吗”?
老韩老婆越想越气,直接骂道,“这个完账的人家,条件那么好,还讹我家这么多,一家三口来吃饭,总共一百块叫钱。我可给他们小儿子一百厚喜钱,还有按照风俗习惯的一盒价值二百左右的四件套,另加两包软中和糖,他们倒好,真当我们穷人是傻蛋吗?”
老韩看着脸色不好看的家人,想到这个堂哥的所作所为,再想到缺席的大忙人堂弟,他可是远近闻名的富商,前不久还看到他从外地回来,出席在村干部的寿宴上,心里止不住叹息,这就是六亲不靠。最后开腔了,“这么激动干嘛,就为这点小钱?放心,他家不会因为这点钱富到哪,我家更不会因为这点钱穷到哪儿去!”
“这个社会靠别人都是假的,一切靠自己!”小韩也挺直身子安慰妈妈,“爸,妈,你们放心,我们会努力的!”
小韩话音刚落,新媳妇从皮包里掏出一张农行卡给老韩,“爸,卡里有八万八千元,密码是小韩的生日,这是我娘家给我的陪嫁金,你们拿去该干嘛干嘛。”老韩接过卡,还未来得及接腔,老韩老婆一把抢过来又塞到儿媳妇手里说:“闺女啊,这钱你们留着,加上这叫钱,我们老俩个再出去借借,争取定房子给首付。” 儿媳妇高兴道“你们二老放心,我们一家四口,奥,加上宝宝,五口!四个大人赚钱养宝宝,买房子,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小韩宠溺地看着老婆,笑了!
“好!好!”老韩夫妇由衷地笑了。
作者|刘云
公众号:黄桥文学
篇2:上古神话美文故事1000字
期末考试前,有位老师在朋友圈发感慨,说得特别有意思的:
“期末复习啦,原本以为复习是查漏补缺,复习了才知道需要女娲补天;
补着补着才发现还是得请精卫来填海;
最后才发现,其实最好是请盘古来开个天地。”
这位老师,用了三个神话故事,来抒发心中那滔滔不绝的失望之情,恨不得要“共工怒触不周山”了!
神话的价值有三:
1.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是人类早期的意识结晶,并在一代代的传播中化作了我们的基因,孕育了民族精神,忧患意识、抗争精神,已经沉淀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意识。
2.神话天真、浪漫、瑰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神奇美妙的世界,他与文学联姻,成就了一个个文学“母题”,为诗歌、小说增添了无尽的韵味。
3.神话蕴含着古代哲学的萌芽,如阴阳观念、天人合一、伦常观念等。
了解神话,就是在走近哲学与文学长河的源头。为便于大家记忆,我们玩个文字游戏,尝试用一个小故事,串联起几个重要的神话。游戏而已,不要当真。
昔者,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氏之死也,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头为不周之山。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
有五色石化日,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故留其一日也。
夸父追之,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舍其身,化作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东海之尾。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愚公所移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海既湮,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疏通河道,因势利导,终克水患。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天下死洪水者多矣。女娲乃抟黄土作人。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富贵贫贱,女娲既定,陈涉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乃伐无道, 诛暴秦。此非神话矣。
作者| 郑老师
公众号:中学生读写
篇3:有关写芦苇的美文欣赏1000字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
又是一年中元节到来。“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虽说现在还未到农历的八月,但每年这个时候,我总会想到草中的伟者——芦苇,这是我们这儿过中元节必备之物。
比起其他的杂草,芦苇的身量可算高了。《说文解字》:苇,大葭也。诗经里的蒹葭就是初生的芦苇,长大后就是《豳风·七月》里的萑苇了。诗经里还有多首诗提到了芦苇,《秦风·蒹葭》自是最有名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味,让水边的芦苇添了几分惆怅。而《卫风·河广》里,“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不起眼的芦苇已然成为载满思念之情的苇舟了。后有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更是让芦苇与佛结缘。至于这“一苇”是一根芦苇还是一束芦苇,大家见解各有不同啦!以上可见,芦苇一般水边多见,那么旱地有吗?当然有的呢!《大雅·行苇》中“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体现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但是,我感觉路边的芦苇显然没有水边的芦苇活得滋润。水边的一般有3米左右高,两指粗,而路边的只有一人高,也细一些。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和实心的寒芒搞错,芦苇是空心的哦!
在此,我眼前立即浮现出以前看过的抗战片,华北平原的白洋淀,那那连绵的苇区,摇曳着白色的芦花。现代诗人余亚飞诗称:“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曾几何时,钱塘江边的芦苇丛是我们野炊、玩耍的第一选择,后来,随着海塘的整修,也就深埋于水泥地之下了。药书记载,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据说治瘟病少不了,而如今的人鲜有懂此的。
在我眼里,最有用的就是芦叶了。芦叶是带状,叶柄中空抱茎,叶片长成后有六七十厘米长,基部有六厘米宽,其实就像放大多倍的狗尾草叶,这也是禾本科植物的共同特点。每当农历七月半,家家要祭祖,我们这儿叫“请阿太”。小时候对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没什么概念,独独对吃不忘,全都记成了美食节。中元节的美食就是馄饨。馄饨分水煮和清蒸两种,而蒸馄饨要垫在蒸架上的就是芦叶。那天剪芦叶的任务定要抢过来。带上剪刀,来到芦苇丛边,仰头挑选一棵长势好,叶片粗壮的芦苇,弯下来,剪下中节上没有损伤的叶片。总之,每个孩子都是完美主义者,似乎挑片好的叶子,蒸出的馄饨也会更鲜美。
同样,芦叶也可以蒸馒头、圆子,没有箬叶时,还可以用来包小粽子,都给这些美食增添了一股清香。其实,每次抢着剪芦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顺便折个芦苇头做拂尘。大概是西游记里神仙老道的镜头看多了,感觉他们手中的拂尘蛮好看。不知是谁第一个想出了这个办法。找一株没有抽穗的芦苇,距离顶端一臂之长处折下,掰掉下面几张叶子,留出一个柄,其余的叶子从底部开始,用指甲掐住撕开,撕成两三毫米宽的细条。这可是个细致活,要把近十片叶子都分成细条状,越细越好,又不能弄断,还不能让锋利的叶缘割了手,很考验耐心。最后成功完成的,便可以玩起cosplay。但仙风道骨的感觉难以找到,倒有点像高力士啦!
除了叶子,芦苇的花穗,家里人用它做成扫帚,用起来挺轻巧的,感觉比高粱穗子做的扫帚好。当然,做扫帚时,要把芦絮打掉,轻飘飘的芦絮飞扬起来的美,不亚于蒲公英的绒毛。以前,我也想过,这么多芦絮怎么没人用它做棉袄?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芦花棉袄是无良的后妈专属定制的,亲妈是绝对不会用蓬而不暖的芦花害孩子的。再说苇秆,有节,中空,与竹竿相似,所以芦苇也称芦竹。
我们这儿都把苇秆砍下来晒干当柴火用,我每次把它塞进灶洞之前,都会踩几脚,不把它踩裂了再烧,它就会在灶洞里放起爆竹来,吓人一跳。其实,把它当柴烧有点浪费了,苇秆可以造纸,做苇席,只是我们这儿只是当野草,不成规模,也就没有像白洋淀那边好好开发。还有,芦苇嫩芽营养丰富,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中“芦芽”也是一道美食,但我问了村里的人,都是没吃过,我亦没有尝试过。我一度还把它和现在的当红蔬菜“芦笋”搞错过呢,后来才知芦笋是百合科植物石刁柏的嫩芽,两者截然不同。
站在钱塘江大缺口海塘边,眼前幸存的一小片芦苇,在江风的吹拂下,发出沙沙的响声。我不觉又吟起了叶嘉莹先生的调子:“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公众号:南湖文学
篇4:写司马光写《通鉴》的故事的作文1000字
司马光写《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是北宋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就已经传开了。他7岁那年,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总是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却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个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衰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了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在位的时候,他把一部分书稿献给朝廷。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并不信任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轻时收藏的2400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马光罢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19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
为了编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300多种。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炼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在整整19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资治通鉴》完成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大多脱落了。由于在史学方面作出了贡献,他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司马光在洛阳写了10多年书,但是因为他反对新法出了名,一些保守的官员都很记挂他。他虽然口口声声说不谈政治,但是很多人还是把他当作“真宰相”看待,连普通百姓也知道洛阳住着一个“司马相公”。
【写结婚的喜庆故事美文1000字】相关文章:
2.结婚喜庆的对联
4.喜庆春联
6.美文故事:大姑
8.家教故事美文
10.结婚贺词怎么写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