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示例

《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示例

2024-09-03 07:44: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格雷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示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示例,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示例

篇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能理解“西辞、下、烟花、尽、唯、天际流”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送别情谊。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法和学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的情感: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送别的诗歌、李白生平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古诗、板书诗题。

相逢是首歌,离别是首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因为离别吟诵了一首首动人的诗,有谁能把你知道的这样的诗给大家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题 (是谁写的呢?)都说诗题是古诗的眼睛,从题目中咋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呢?有谁知道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给大家说来听听?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他俩的故事,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出示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时,就作了这首送别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读题、释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出示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读顺。

2、师生互读。

3、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图片中的生字。

(1)认读生字。鹤 孟 陵 辞 唯

(2)指导生字书写、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图片中的生字。

(3)指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合作读古诗(师生交换叠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男女生再交换叠读)。

三、再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刚才大家已经读了这首诗,你对这首诗有了哪些了解?

2、生自由交流。(师及时鼓励)

3、现在咱们结合注解试着自己来理解这首古诗。自读时在书上做上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交流,还可以互相问一问。

4、学生自学,师随机指导。

5、学生交流,师出示幻灯片,补充指导

(1)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请哪位同学说说你读懂了诗中的哪个字?哪些词?你怎么知道的?)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师:故人越走越远,李白看到了什么?

(2)出示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你又读懂了诗中的哪些词?哪个字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3)演一演:这时候,我是孟浩然,你是李白,我离你越走越远,你想对我说什么?(真是依依不舍啊!)

(4)这一离别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能相见啊!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情来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四、课堂检测:出示课件

我会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 )代( )写的诗,“故人”指( ),送别的地点是( ),时间是( ),这首诗表达了送别好友时( )的情感。

五、背诵古诗

六、小练笔

朋友离别有说不完的话,如果你是李白或孟浩然中的一个,你会说些什么呢?写一写他们的对话。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篇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全诗寓离情于写景,用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写意的江畔送别图。教师在教学中力图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

教学场景(一)

读懂诗题把握情。

师:(课件播放《送别》乐曲)。听!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听边看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读过或学过的古诗来。

生:……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好!白居易的送别名诗。

生:《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你觉得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吗?

生:深!

师:从哪儿看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他们的情谊比千尺的潭水还深,那该怎么表现?

生:(较为有感情地重读。)

师:(范读)

生:(生读得有明显进步。)

师:这样是不是就有诗的味道啦!还有吗?(生多人举手)

师: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今天我们要学的20课就安排了两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请打开书,先自己读读这两首诗,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读。

生:老师,这两首诗都是写作者送别好朋友的。

生: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

生:他们送别时都挺舍不得离开的。

师:一样的送别,两样的情怀。让我们先来学第一首好吗?(生答好)齐读诗题。(师板书课题)。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

生: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它在武汉。

师:而且位于长江边上。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百闻不如一见,欣赏一下。

(课件播放黄鹤楼片断,学生观赏。)

师:广陵了解吗?

生:广陵就是扬州。

师:是!扬州在汉朝时叫广陵,之后两种叫法都有了!

生:扬州很美!

师: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誉!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如果还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就更好了!

生:李白写过一首《赠孟浩然》。

生: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一岁。

师:不仅年龄大,而且名气也大!孟浩然当时已诗名满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下面,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朋友孟浩然到风景优美的扬州去。

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

教学场景(二)

赏析词句领悟情……

师:刚才有同学问道“烟花三月”的理解,谁来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生:“烟花三月”就是指春天美景。

生:三月是我们农历的三月,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鲜花盛开的晚春时节。

师:四月份的确是春意最浓的时候,咱重庆气候挺好,又在长江边上,这里的`春天有什么花?怎么美?说说看。

生:我们重庆四月有蔷薇。

生:公园里,马路边鲜花又多又艳。

……

师: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先议一议。

生:因为花多,像浮动的烟雾。

师:对!注释中提到的。

生:李白当时在长江边送孟浩然,江边水气大,映衬着蓝天的水气像“烟”一样。

师:这就叫发现!这就叫智慧!咱重庆是雾都,还有可能……

生:“烟”还有可能是雾气缭绕,雾里看花,有种神秘感!

师:老师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烟花三月的世界,让我们在音乐声中闭上眼睛去感受。

(乐起,师生共同想象。)……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生:五彩缤纷。

生:万紫千红。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生: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武汉有吗?(指板书)

生:扬州也是。

生:路上也有。

师: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浓,读出这种美感来,先自己练练……谁来读?

生:(生读,节奏稍快。)

师:从你的读中,教师仿佛看到花朵啦,但还不够多!

生:(生又读,节奏放慢,较有感情。)

师:这回老师仿佛看到一大片花了,能不能让大家仿佛看到看不尽、看不透的阳春烟景。

生:(生多人读。)

……

师:“碧空尽”怎么理解?

生:船消失在天水相接的尽头了。

师:是不是像现在的大轮船一样,“呜——”很快就消失了?

生:不是。

师:从哪儿看出?

生:远影。

师:解释一下。

生:船划起来较慢,说明目送的时间长。

师:带着这种理解读读这两句。

生:(生读,感受不深。)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

生:(生深情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生:(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

生:(生激动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这种难舍难分感受的仅仅是李白吗?

生:还有孟浩然。

师: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自己读读,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

背后的故事

细微之处见精神

《古诗两首》第二次试讲完后,省小语会几位专家和学校领导、老师又一次聚集在了五一路小学接待室里。大家都表情严肃,接待室里静得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得见。我的心里更是忐忑不安……

我的指导教师原太原市教研室主任任庆世首先打破了这难熬的沉默:“讲诗歌对于一个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啊!小李!你比如说解诗题这一块,学生收集了那么多资料,你就任由他们说,说完拉倒,这不行!”

“是啊!反馈一定要跟上,不但要跟上,而且要亮!你比如说,学生了解到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你想过没有,你老师怎样反馈更合适?”西山教育局副局长李志德边思忖边说。

大家也频频点头称是。

是啊!我怎么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呢?哎!说老实话,古诗我没做过大型公开课,只顾顺教案了……我正在沉思,省教研室教研员白建华老师问道:“小李,你知不知道江南三大名楼是哪三个楼?”

“不知道!”我仿佛现在才真正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接待室的气氛从此活跃了起来,大家因找到了改进我这节课的切入点而议论纷纷。

“另外两楼应该是滕王阁、岳阳楼!”

“师生互动要跟上,课堂气氛才会好!”

“这只是一个点,其它细节更要注意!”

“还你画的长江的简笔画,就干巴巴的在那儿画,学生看着,不好!”

“对!边画边聊吗,发源地、全长、流入哪个海洋等等,既能增长学生知识,还能让师生在聊天般的互动中学习,气氛融洽!”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建议着,我也奋笔疾书着,不禁想起了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细微之处见精神!

范读——怎一个“情”字了得

众所周知,语文课上,尤其是小学语文课上,老师经常要范读,比较而言,古诗的范读更难,短短四句,如何读出“情”来?为此,我还真下了不少功夫。

起先试讲时我已对着镜子练过好几遍了,自以为还可以,再加上平时对诗歌就情有独衷,没想到试讲下来,大家还是不满意,说我没读出“情”来!

怎么办呢?下班后我边想边逛进了书店,无意中看到乔榛、方明等一批名家的一套诗歌朗诵磁带,我像看到了救星,立即收入行囊。以后每天早晨起来或晚上洗漱,我都要听上一段,等我再对着镜子练时,发现的确有了进步,我已不在意哪个字读得重,哪个词要拖长调,而是全身心在读,虽然每次都略有不同,但我是用心在读,直到有一次,读着后两句,不知怎么的,我的思绪飞到了远方的亲人那儿,不知怎么,想起辞世的母亲,读着读着,眼泪扑簌簌掉了下来。我想我找到读出 “情”的感觉了。

我反复回味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距我们有一千多年,但,人间最美是真情,此情古今皆相同,对!引导学生读好也这么着,从唤起他们的生活情感积累入手……

后来的试讲,果然在范读上有了重大突破。熏陶、感染、浸润尽在范读中,不知读者是否觉得有道理,愿与大家商榷!

生成的精彩

大家知道:凡事预则立。预设是很重要的,阅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做出周密的安排。为了在这次全国大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我精心预设了在《古诗两首》一课开头播放《送别》乐曲引学生入境的环节。然而上课时,这第一个环节就卡壳了,一声“听”字过后,音乐没有响起,我有些慌了,怎么办?这可是全国大赛呀!情急之下,我说:“啊!真是好事多磨,本来想请大家欣赏《送别》的乐曲,就是那首——长亭外,古道边……”我边说边哼唱了起来……学生的小眼睛入神地盯着我,台下的老师专注地看着我,我知道,这是我并不优美的歌声、灵机一动的做法打动了大家,起到了引入情境的效果。万事开头难,这一关闯过之后,我镇定多了,如期上完了这节课。

课后,我依旧忐忑不安,甚至为课中没有如期响起音乐而遗憾。但听到与会老师、专家、教授谈及此细节时,都给予肯定的态度,我放心了,甚至为此而高兴。大家一致认为,这很能反映一个老师的教学机智,是一个无法预设的环节,但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精彩。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大家说,要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好地做到这一点,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不行。这也是我的一点感受,愿以此小例与大家共勉。

篇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及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上这节课前,我的本意是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画面,并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于是,在教学设置上,我从题目入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难过和对友情的珍重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本诗中“烟花”一词是学生感悟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先给学生一组图片进行感性认识,再让学生用优美的词来表现三月的美丽,再过渡到描写春天的诗句,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使之得以活化。在理解后两行诗时,抓住“孤帆”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感受,理解,领悟。最后设计引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情同身受的意境。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 “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理解诗句再语言引导,通过移情,换位思考:“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音乐渲染,感情朗读,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除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在课下我还布置学生收集了一些送别诗,这样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在教学“烟花三月”时,导的时机把握得不够准确,没能真正使学生入情入境。另外,在备课时,我忽略了中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估了他们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出示的拓展资料偏难,学生难以理解。在理解诗句的环节上也没能给学生充分的参考资料,光依靠课本上的那些东西,对学生来讲确实困难。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课前充分地备好学生,对学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样课堂教学会顺畅得多。

篇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四年级语文课堂实录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四年级。

师:四年级我们就学过了,今天我们六年级了,再次学这首古诗,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同样的一个作品不同的人读,不同年龄的人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你们今天六年级了再读,等到你们长大了读大学、读博士或参加工作了,有丰富生活体验和经验的时候,你再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收获,这就是那句话说得好:经典不厌百回读,好的作品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

现在谁愿意把这两首古诗读给大家听,希望高高举起你们的手。我请两位同学,一位读这一首,一位读第二首,我想请你(手指向一手学生),不举手的你(指向一角落没举手学生),因为林老师从小就躲在角落,从不发言,所以我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请读第一首:

生:(一男生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怎么样?你们鼓励他,我要告诉他一般般,一般般的意思就是还不够好,还不够好的意思是还可以更好(调侃的语气)。还有谁愿意来?还是送给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朗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略好一些,特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地方,有一点点小感觉。同学们读古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沉静,读古诗有特别的节奏、停顿、韵律和情感,现在林老师读给大家听,当音乐想起时候,我希望在场的所有的人都静静地走进那古诗的意境中。

(古筝弹奏的背景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两首古诗)

师:同学们听出古诗特有的节奏、韵味和情感了吗?现在我想知道这两首诗最打动你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故人和作者一种离别的情感,非常的不舍。

师:作者和故人离别的情义,你呢?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要分别之时那一段伤心的情义。

师:同学们,两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我有一事不明白,这两种诗中有 “情”字吗?有吗?

生:(三三两两回答)没有——!

师:那到底作者把这个“情”藏到了哪儿了呢?好!请大家注意看(指向黑板),这第一首古诗现在只剩下了这四个词(黄鹤楼烟花 孤帆 长江) ,古诗语言精练,诗中有话,这四个词的背后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可以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巡视课堂)。

(生同桌间相互交流)

师:好!谁来说第一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在黄鹤楼里面诗人和故人在饮酒,互相道别。

师:他们俩诉说离别的情义,朋友,你现在就是李白,我现在就是孟浩然,你会对我说什么?

生:你到扬州去一定要……(支支吾吾)

师:这是李白吗?太不潇洒了?太不热情奔放了?李白这时候已经酒过三巡,带着一种醉意啊!会不会?换一个同学,我看你比较像李白。

生:(带有醉意的朗读)孟浩然。

师:哇!有感情一点,酒醉的李白会怎么说?

生:孟浩然,我们今天就要离别了,我们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呢?

师:这真是多情的李白啊!你来说说看。

生:我会说:“孟浩然”(生硬)。

师:这李白太冷静,有没有推荐一位比较激情的人当当李白。

生:老孟啊(生笑),你到扬州去的时候,别忘了给我写封信。

师:我一定做到,你看他们二位在黄鹤楼里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随手指向黑板),他们把酒当歌,一醉方休啊!黄鹤楼见证了他们的情,谁还会继续往下说,在烟火中你又会看到什么?

生:在烟花中我看到有一阵阵微风把花瓣吹起,随着孟浩然走的方向跟着他一起飘过。

师:他们两个又在做什么?

生:他们在挥手告别。

师:他们在挥手告别,你看正是现在这样花红柳绿,桃花盛开的季节,烟雾弥漫,他们正在依依不舍地送别,这烟花也见证了他们的情啊!(一手指向黑板)谁会继续说“孤帆和长江”连起来说,你又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

生:看到在长江之上有小小的帆船,在岸边李白看着这艘船不停地在挥手,等船远去的时候,他还一直在那边挥手。“孟浩然一路走好,孟浩然一路走好”(边挥手边说)。

师:依依不舍,同学们,李白他是伟大的诗人,同意吧!但是我发现在伟大的诗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信不信?你看他写的是孤帆,不对吧!长江之上那船只来来往往,目不暇接,怎么可能只有这一只帆呢?李白写错了,我很有意见。

生:他这里写的“孤帆”是孟浩然乘坐的船,他这里写“孤帆”就代表他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江上的所有的船只他早已视而不见,他的眼里只有那只帆,那个人,那片情啊!同学们这“诗”,这“孤”看似不正确(随之走向讲台),看似不合情理,但是,正是“孤”字境界全出啊!所以,以后我们读名诗就要善于抓住这样的不合常理之处,去仔细地揣摩,仔细地研究,一定会别样地发现。同学们,这下我们发现在这首诗歌中“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无不诉说着诗人与友人的情,而这些“情”都蕴藏在“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这些什么中?

生:景中。

师:对,这些景中(板书:景),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字在写景,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字写离别,但是,你仔细读,没有一个字不是在写离别,表面上看似乎都在写景,但所有的景中都蕴含着情,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三三两两回答)借景抒情。

师:很好!(板书“借景抒情”)像这样把情藏在景中,融在景中,我们也可以说是情寓景中,怪不得我国近代的语言大师王国维说过这样的话,说过什么?一起读——

生:(齐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还有我们知道了原来“景”是为“情”而设,诗人写景,意在言情(屏幕显示:诗人写景,意在言情),也是诗人写景,他的目的是在写情。同学们,林老师又不明白了,李白完全可以这样说吗:“孟兄,孟兄,我想念你!孟兄,孟兄,我牵挂你!孟兄,孟兄,我深情地祝福你!”这样写不是很好吗?就像现代很多歌词写离别,你看看,(大屏幕: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这首歌听过吗?赵薇的,《离别的车站》,一起读一下。

生:(高声齐读)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师:多好啊!直抒胸意,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明明白白我的心哦!干嘛作者不这样写呢?干嘛还要把 “情”含在、藏在那个景中呢? 不明白!不懂!你们明白吗?

生:我觉得如果就这样用语言说的话,可能用景物里面更能包含很多很多的情感,而只是用四句语言的话,我觉得它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太烦了。

师:太白了,一下子都说完了,就没了。噢,你想说——

生:我觉得首先中国古代文人比较含蓄,不是直接说出来的,然后景中包含着情,这个情的含义就深,显得比这些直接表达的情要浓厚。

师:你刚才说中国古人,中国文人特别喜欢那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就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使出来,对啊!就是那种你想看,又不让你看清楚;你想听,又不让你听的很明白。

就是这种什么样的美啊?温柔的美、朦胧的美、曲折的美、还有含蓄的美,对啊!(走向讲台)这就是古诗借景抒情那种曲折之美、含蓄之美、委婉之美(板书:含蓄之美),美得动人,美得醉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读的时候突出那个景,就能表达那份情。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谁愿意试着带上你的情?(走向一生)你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读得挺好的,但是我觉得可以更好,故人西辞?

生:黄鹤楼。

师:他们的告别之地,有点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失落,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故人西辞——

生:黄鹤楼(深情)。

师:连起来读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么美的季节,去那么美的地方,作者真为朋友高兴啊!你能不能再读出这种复杂的心情和变化。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

师:两句连着一起来。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这就是复杂的变化的心情,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对,就是那样的跌荡起伏的心情啊!你接下去(走向一女生)。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这时候李白在岸边送别孟浩然,原来眼前还是一艘怎样的船呢?怎样的船?大大的船。接着船变成了什么?小小的帆。这帆越走越远,越走越远,已经变成了模模糊糊的影,看都看不清了,最后连这影都不见了,变成了滚滚的长江。同学们就这样的长长久久,就这样的心潮澎湃,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再远一些。

生:(一女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非常好!谁愿意再来试试看, 你来。

生:(一男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心都为之而去了!同学们,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完整地读一遍。(悠扬的音乐响起)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他们深深的情谊,注意作者那种跌荡起伏的心情,复杂变化的心情。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远远地。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第一首古诗,(指向黑板)发现李白是借景抒情,情寓景中来写什么?

生:送别。

师:同学们,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景是了解作者情感的一座桥,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研究这个“景”来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 “情”。现在我们看第二首,这一首有写景的句子吗?有吗?

生:有。

师:第几句?

生:第一、二两句。

师:对了,第一首分散写,第二首一、二两句写景(擦去黑板三、四两句),这第二首林老师不教了,刚才第一首的教是为了现在的`不教,如果林老师不教,你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收获,那就是我的幸福,那就是我的快乐,那就是我的成功。

现在这样你们就读第二首的景,仔细研究第二首的景,看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看看作者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希望大家呆会说的是有根有据,而不是只字片语,这个比较难,我们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合作探讨,好不好,快速!

(组合四人小组)。

师:来看看这首诗作者又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巡视课堂,俯身与生交流)同学们在想的时候注意这景和情是怎么样的联系?

(四人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时间关系暂时停下,现在谁能说说你刚才自己收获的体会,收获的发现,关于这首诗当中作者又是怎么借景抒情的?我今天发现后面的几位特别的用心,也特别的有自己的想法,我很想知道这边有没有?

这边呢?我还是说我特别关注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刚刚我们在那边讨论了,我们对有些词语,就朗读的时候比较注重,就是要读重音。

师:哪些词语,你说说看?

生:(一女生)浥轻尘和柳色新。

师:你能说说它们怎么表达了作者的情呢?

生:他们在告别的时候非常舍不得。

师:那你是怎么看出他们的舍不得呢?你再想想看,这景与他们舍不得的情又有怎样的联系?

生:我找到的是“朝雨、柳色新”,我觉得刚刚下完雨的早晨,空气非常清新,代表作者和元二非常纯真的友谊,“浥轻尘”代表他们的友谊非常的完美,现在元二要走了,就是心中有些遗憾,就像这些景色也有些遗憾一样。

师:太好了,高明的作者底下的景物会说话,它会替人伤心,代人落泪,它在替作者说着心中想说的话。你呢?

生:我觉得是“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早上刚刚下过雨,一些细小的灰尘都湿润了,一切都是很干净,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而在这个时候就在早上刚刚下过雨,元二和王维就要分开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分别的不舍,是在早上一个美好的景色中分别了。

师:在美好的景色中分别,更是难舍难分。大家有没有体会到“柳”字,古人就有个折柳送别,这送别就像柳树那样缠缠绵绵,这“柳”的音又和“留”的音相似。

同学们都说好,可是林老师还发现有点不好,你看我觉得这句话有错“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是绿的吗?全部“客舍”都是绿的吗?(屏幕显示: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柳色新”我改了一下,我觉得有点不准确,我这样改,我觉得雨后“客舍新新”(屏幕显示:客舍新新),焕然一新,然后呢?柳色才青(屏幕显示:柳色青)。我改得好,还是王维写得妙。

生:王维写得好!

生:谁?看不起我?他是大诗人,我是小老师,所以当然说他好,太伤自尊了,好你也要说出理由啊!说出根据来。

生:我认为王维写的那首诗中,“客舍青青”是因为正在下雨周围树的颜色全部映在客舍的颜色上,“柳色新”是因为柳树在雨水的冲刷下,颜色已经变得很鲜艳了,所以才“柳色青”。

师:很好!客舍在柳树的映照下全部变成绿的了,如人间仙境,那柳色变得焕然一新,如刚长出来的那样,那么鲜嫩,那么美丽。同学们,这都写出了渭城的美啊!

美得清新,美得令人陶醉,可是有没想过为什么写得这么美呢?为什么?有没想到?他的朋友要去哪?去哪?安西,安西又是个怎么样的地方呢?风沙满天,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么的荒凉。同学们对比一下渭城与即将要去的安西,那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体会到朋友要去这么荒凉的地方,心中是怎样的感觉?

生:(一男生)现在要好好地看看这里美好的景色。

师:这时候对朋友特别的担心,特别的牵挂。同学们,这就是高明的作者一切尽在不言中,(指向黑板)一切都在景色中。现在我们也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六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这渭城一别成了永别,这首诗也成了千古绝唱,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我们一起读一下这首诗。

(古典背景音乐响起,师领读)。

师:同学们,千百年来感人至深的古诗、送别诗又何止这两首呢?就举王昌龄的例子(屏幕显示:《送别》)他写的80首古诗中就有40首是写送别诗的,现代诗当中也有很多送别诗的经典,回去后大家自己可以找这些诗来品味品味,感受一下借景抒情的魅力。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穿回时光隧道,回到今天。

(背景音乐《送别》响起)

师: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告别母校了,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停下它的脚步,(背景音乐《送别》),让我再看一眼母校,让我再听一次下课的铃声,让我再和同学们嬉戏,让我再和老师说几句悄悄话,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美丽的采荷一小(屏幕:采荷一小校园),美丽的教学楼仿佛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造型别致的塑像伴着我长大,这花花绿绿的墙角边留下我多少的密秘啊!

这可爱的亭子我常常在这里玩耍,我们在这里学习,我们在这里活动,学校的每一处景都留下了我难忘的故事,最美好的回忆(屏幕依次出现了:教学楼、塑像、墙角边、亭子)。

同学们现在请提起你手中的笔,写几句告别母校的话语,希望在这几句话语当中找到那么几处景,借校园的景表达你心中最美的情,最深的爱。

(生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还没写完,但是有一句就读一句,有一句就说一句?有感情地说出来。

生:母校啊!在您的怀抱里让我懂得了很多,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老师啊!在您的歌声中让我学会了许多别人所教不了我的东西。

师:我永远记住母校,记住老师,记住这片情。

生:再见了!母校!再见了操场边的竹园,再见了!我学习、成长的地方,那操场边的梧桐树,正是抽出新芽的季节,我却要走了,我会永远记住您!我的母校!

师:我相信那梧桐树也会默默地关注你,默默地为你送上它的祝福。

生:母校!再见了!老师您对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我们会永远记得,我们会永远记住你对我们的关爱!

生:再见!母校!我们身边的桂花树又添了六个年轮,无知的少年又长大了六岁,离别是这样轰轰烈烈,也这样平平淡淡,只有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能够相互铭记。

师:对!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就是我们的情。同学们,这就是人生,有相聚也有别离。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课,现在我又要和你告别了,同学们举起我们的手,挥手人生的一次告别吧!再见了!

篇5: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起锚了,它箭一般地向扬州驶去。

我伫立在黄鹤楼上,默默无语地目送着远去的船,目送着站在船头的孟浩然,习习的江风撩乱了我的头发,我全然不顾,心潮就像友人船后那股浪花一样,滚滚不息,流动着,流动着,仿佛流动的不是浪花。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山欢水笑,春光明媚。我和隐居襄阳的孟浩然游历了荆江一线,静卧长江两岸的龟山蛇山,仙人驾鹤的黄鹤楼,汉阳树绿,鹦鹉草芳,长江浩荡,早已经冲刷了我们二人心中的忧痕愁迹,每游一回胜迹就像喝醉了一回酒,游的地方越多就醉得越加厉害。人醉了,心醉了,古国山河就像一杯喝不完的美酒,游子焉能不醉。

可是,浩然再也不能陪我了,他一人独自到扬州去了。如今,一对形影不离的人儿,一个往东,一个留西,茵茵的汉阳树下,萋萋的鹦鹉洲上,今后就我一个人在哪儿高吟低唱,举杯独酌了。这叫我的心绪怎能够平静呢,何况,我们的分别又在这鸟语花香的三月呢!

三月的扬州也许更加美丽吧,那里的长江更加宽阔吧,春鸟的鸣叫更加悦耳吧,春花开得更加艳丽吧,市面更加繁华吧,要不是事务缠身,我何不与友人执手同游呢?

浩然去了,他乘坐的船儿就像箭一样向扬州驶去!那条碧绿的带子随着三月的春风飘向扬州,飘向东方的天边。我站在黄鹤楼上,目尽东方,无限惆怅。

篇6: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传世名篇之一,李白十分敬爱孟浩然,此番送别,情自依依。然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t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一作“碧山尽”。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诗意】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

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古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既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因此,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篇7: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1)解释词语:故人:_____辞:_____烟花:_____碧空:_____唯:_____

(2)这首送别诗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点:_____ ;送别的时间:_____;故人的去向:_____ ;以及送别的场景:_____ (最后一个填空用自己的语言)。

(3)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请结合诗歌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示例】相关文章:

1.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送孟浩然之广陵》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5.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6.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7.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下载word文档
《《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示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