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季羡林:谈《大唐西域记》

季羡林:谈《大唐西域记》

2025-01-07 08:20: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yb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季羡林:谈《大唐西域记》,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季羡林:谈《大唐西域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季羡林:谈《大唐西域记》

篇1:季羡林:谈《大唐西域记》

季羡林:谈《大唐西域记》

要想正确评价这一部书,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研究;第二,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要把它同其他同类书籍来比较;第三,要看它帮助我们解决了多少问题,又提出了多少值得探索的新问题;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看它在实践上究竟有多大用处。

先谈第一点。

中华民族不但是一个酷爱历史的民族,而且也是一个酷爱地理的民族。在历史方面,除了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正史以外,还有多得不可胜数的各种“史”。尽管这里面也难免有些歪曲事实的地方,有些迷信或幻想的成分,总的说来是比较翔实可靠的,实事求是的。这充分显示了我们民族的特点。在地理方面,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了地理著作,比如《禹贡》、《山诲经》、《穆天子传》之类。这些书尽管不像它们自己声称的那样古老,但总之是很古老的。我们也很早就有了关于外国的地理书,而且有的还附有地图。到了南北朝时代和以后的时代,由于中外交通频繁起来,各种地理书风起云涌。南齐陆澄曾经把《山海经》以下160家的地理著作,按照地区编成《地理书》149卷,粱任昉又增加84家,编成《地记》252卷。中央政府设有专门机构了解外国的情况。《唐六典》兵部有职方郎中员外郎,专管天下地图,包括外国的在内,还有鸿胪专门招待外国客人,顺便询问外国的情况。有时候打了胜仗以后,也派人到外国去调查风俗物产,写成书,画上图,进奉皇帝,甚至有地形模型。

在唐代玄奘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地理书籍繁多,这同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和文化交流、宗教活动是分不开。《十道图》有很多种类。大历时贾耽著有《陇右山南图》,贞元十七年又撰《海内华夷图》,《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40卷。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代表。

谈到宗教活动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主要指佛教。古时候,交通异常困难,除了使臣和商人之外,大概很少有人愿意或敢于出国的。独有和尚怀着一腔宗教热诚,“轻万死以涉葱河,重一言而之柰苑”。他们敢于冒险,敢于出国。从汉代起,中印的僧人就互相往来,传播佛教。他们传播的不只是宗教。正如人们熟知的中印两国的文化也随着宗教的传播而传播开来。在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内,出国的人以和尚为最多。而且中国和尚还充分表现中华民族的特点:他们喜爱历史,也喜爱地理。他们实事求是,很少浮夸。他们写了不少的书,比如:晋法显《佛国记》,今存。释道安《西域志》,今佚。支僧载《外国事》,今佚。智猛《游行外国传》,今佚。释昙景(勇)《外国传》,今佚。竺法维《佛国记》,今佚。释法盛《历国传》,今佚。竺枝《扶南记》,今佚。惠生《惠生行传》(见《洛阳伽蓝记》)。

这些书总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僧侣对中外文化交流历史的一个重大贡献。

到了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佛教僧侣不但对中国地理学的贡献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对印度地理学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一部书确实是空前的。这一部杰作之所以能够产生,除玄奘本人的天才与努力之外,还有其客观的需要。由于隋末的统治者滥用民力,对外讨伐,对内镇压起义军,杀人盈野,国力虚耗,突厥人乘机而起,不但威胁隋代的统治基础,而且连新兴起的唐高祖李渊也不得不暂时向突厥低头称臣。唐高祖和太宗都深以为耻,必欲雪之而后快。想耍进攻突厥或西域其他威胁唐王室的民族,必须了解地理情况,唐太宗敦促玄奘写书,其原因就在这里。玄奘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和尚,决不会辜负太宗的希望,《大唐西域记》就产生了。太宗拒绝经题,但是对于这一部书却非凡珍惜,他对玄奘说:“又云新撰《西域记》者,当自披览。”可见他的心情之迫切了。

现在再谈第二点。

首先同中国类似的书相比。中国古代关于印度的记载,在汉代前的古书中可能已经有了。但是神话传说很多,除了知道两国从远古起就有了交往以外,具体的事情所知不多。从汉代起数量就多了起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两同间直接的交通日益频繁,对彼此了解情况大有帮助。到印度去的僧人写下不少的书,上面已经列举了一些。但是所有这些书与《大唐西域记》比较起来,无论是从量的`方面比,从质的方面都如小巫见大巫。像《大唐西域记》内容这样丰富,记载的国家这样多,又这样翔实,连玄奘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也没有一本书能够比得上的。因此从中国方面来说,《大唐西域记》确是一个高峰。……

《大唐西域记》的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古代印度没有年代一片黑暗中,有一根闪光的柱子,这就是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确定这个年代,以前以后的几件大事的年代的确定就都有了可靠的依据,因而才真正能谈到历史。而释迦牟尼年代的确定,中国载籍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唐西域记》对于确定佛陀生卒年月也起过作用。古希腊亚历山大的东征曾起了帮助确定年代的作用,这次东征对理解阿育王碑有很大好处。这里不详细讨论。

除了释迦牟尼的年代以外,《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上的许多大事件都有所记述。比如关于伟大的语法学家波你尼,关于毗卢择迦乏伐诸释,关于阿育王与太子拘浪拿的故事等等。迦腻色迦王的问题多少年来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学家中已经成为一个热门,《大唐西域记》有四五处讲到迦腻色迦,给这个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至于在玄奘时代,印度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大唐西域记》都有非常翔实的论述。我们在上面讲到这些方面的时候,主要依据就是这些论述。如果再谈到佛教史的材料就更多。几次结集的记载,除了南传佛教承认的阿育王的集结外,这里都有。关于大乘与小乘,大乘的许多大师,马鸣、龙树与提婆,无着与世亲。他们的活动的情况也都有。并不是说这些记载都是百分之百的真实,那是不可能的,在玄奘那样一个时代,又加上他是一个虔诚的佛徒,有些神话迷信的色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容易理解的,不过这些都是白玉中的微瑕,不能掩盖这一部奇书的光辉。而且这种情况仅仅限于宗教方面,一讲到地理、历史,就仿佛从神话世界回到现实世界,记载比较翔实可靠了。

统观全书。包括100多个“国”,玄奘的记述有长有短,不管多么短,他的记述似乎有一个比较固定的章法,幅员大小、都城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这些方面都要涉及到。当时和今天想了解这个“国”,除了以上这些方面,他能用极其简洁的语言描绘大量的事实,确切生动。我们说玄奘是一个语言大师,描绘历史和地理的能手,《大唐西域记》是一部稀世奇书,其他外国人的著作是很难同这部书相比。

(摘自《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

篇2: 《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

《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

眼看交这个月读书笔记的日期临近,作业一直拖着,迟迟没有下笔。原因是我发现这本书博大精深、洋洋大观,甚至可以当作一门学问来毕生钻研。就像研究的《红楼梦》的红学专家们,围绕着这一本经典,可以发表各种论文,举办各种研讨会,在新媒体上,给庞大的粉丝群,一集一集地细细剖析。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写的,就是《西游记》原型,孙悟空的师傅唐僧的作品。书中前言说,“玄奘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历史上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这当然是载入正史的评价,作为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著名人物,唐三藏相貌端正英俊(跑题一下,电视剧中演唐僧的演员娶了据说是中国最有钱的妇人);因长期吃素,据说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所以总是被妖怪们(以白骨精为代表)惦记;他也被女儿国的国王相中,以各种诱惑要留他下来做女婿;为了突出孙行者的威猛英勇,还经常用他的盲目轻信甚至迂腐来衬托,屡次三番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还念紧箍咒。当然,最值得嘉赏的一点,是他的慈悲心肠,把几个徒儿从原来犯错而陷入的困境里搭救出来,并且意志极其坚定地去西天取经,终成正果。

闲话说完,来讲《大唐西域记》是如何震撼的一本书。玄奘西天取经回来以后,主要的.工作是翻译佛教经典,主持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如《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等等。同时,“在唐太宗的勉励敦促下,玄奘又将西行求法之所见所闻,撰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我们留下了这部在佛教史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均富极高价值之巨著。”

举个例子,在“卷第二三国”中,作者详细叙述了印度区域内的各国,“玄奘首先对印度进行了总述,包括释名、疆域、数量、岁历、邑居、衣食、文教、佛教、族姓、兵术、刑法、敬仪、病死、赋税、物产诸多方面。”接着,后面各卷又分区域一一描绘各个国家的状况。如“卷第三八国”叙述了同属于北印度的八个国家的地理、民俗和佛教圣迹等;卷四、卷五,一直到卷十二。可以说是对印度做了全方位的扫描和呈现,是一本了解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选的董志翘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汉语史研究所所长)译注的版本,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已经很深入浅出了,但还是觉得有大量的古文字绕不过去,还有海量的知识背景并不具备,如印度的各处的地名、佛教的专业语汇等,啃下来十分不易。

书中的不少故事细细读来,觉得十分新奇甚至魔幻。譬如其中一则,说一位公主,被仇敌丢到荒郊野外,后来和狮子生下了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威猛的儿子,后来分别又繁衍出了两个野性十足、长相奇特的族群。

佛教在东汉末年(公历纪元前后)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二千多年以来艰难曲折、起起伏伏,最终得以与中国的道教以及儒家思想一起并称为“儒、释、道”三教,还有“道根儒茎佛叶花”的说法,不可谓不神奇。

掩卷沉思,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人一段旅程一本书,以这种特殊的力量,推动了一种信仰的传播,影响了后世千千万万的人的价值观,所以会成为经典,被历史铭记。

篇3:《季羡林谈人生》读书笔记

一滴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 一粒沙子可以看出世界, 一张脸上可以看出一座天堂, 而好书可以无数人的命运。--题记

最近读《季羡林谈人生》引来些许感慨,片言记述。书中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人生哲学------------谈人生、谈读书治学、谈人生感悟。在我这个年龄,谈人生是否年轻了点?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年轻人都应留下一分钟思考,人生的目标是? 留下一分钟领悟, 人生的意义是? 留下一分钟感慨, 人生的价值是? 留下一分钟, 人生的真谛是? 留下一分钟, 细细咀嚼“人为活着?”或人活着究竟是……

欲望,与生俱来就具备,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质的体现,欲望的存在促进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这无可置疑的,试想一个没有欲望的人,更应该想想人为什么活着,有欲望才有动力。同时欲望也是烦恼的根源,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大烦恼:贪、嗔、痴、慢、疑、见,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怎么驾驭欲望朝正确的方面实现价值?他告诉我们要追求愉快的生活,追求心态的平衡和宁静。

他说,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理解了这一番道理,它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就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念,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样就不会有苦恼。即使在遭逢苦难时也要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这些命运,或者保持有个感恩的心,至少可以避免自己嫉妒和愤恨的心。季老的平和与淡泊也感染了我,面对发生于周围的种种,我也学会去坦然处之。放松、自然的心境让我活得不再那么累,而且竟能将自身的潜力挖掘。人首先选择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就要信任和喜欢自己的选择。女人往往喜欢比来比去,争风吃醋,东家长西家短,可我却天生对这个没兴趣,但可能同时了丢了很多“丰富的信息”,可我却傻乎乎地满足于此,因为我不想让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挤满大脑,而减少我思考的空间。我们这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还依然习惯于从别人的评价获得对自己的肯定,尤其是名利,几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其实所谓“名利”只是外部促进你成长的一种强化手段,可是却被大家当成了唯一的目标,一切都为之所限,而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自我的成长。很多问题,当深陷其中时往往为其左右,不知所为,而当我们站在一定高度、一定角度时却能如季老那般客观冷静地看待和处之。可见,为自己寻找自己人生的基点的确重要,这时,想起最近常听到的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

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有些东西,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就好像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篇4:《季羡林谈人生》读书笔记

季老在书中谈到人生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没有经历过是很难把它说出来。从你呼吸世界上第一口空气时,已经接任了这项工作。在这期间,有人会怂恿你,还有人会鄙视你。无所谓,人生的步伐不在于走的快,而在于走的稳。俗话说“稳中取胜”。虽然别人鄙视你,但不代表自己鄙视自己。人生等着你探索,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为人生而精彩的背后就是志向。没有志向怎能立足天下。就像我国古代岳飞,一位抗金英雄。如果他不重视人生,也必定没有志向,因没有志向,才成不了大器。为人民而奋斗,为国家而奋斗,这就是人生立志的原因。

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老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季老说的这个传承应该包括生命的传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环境的传承等所有这些需要或者是应当传承的东西。启后的历史责任就在于个人在人生阶段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有的人虽然有钱算的上是成功人士,可从来没为社会做过贡献。那他的人生其实没有意义,一味的为自己着想,不为社会贡献,他的人生实在不能算是精彩。

其实,立志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升华,他们的事业是可逆的,贡献也是可逆的。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了什么。就像一位百万富豪,他取得了许多的财宝,但他未贡献给任何人。他死之后,将荡然无存。如果你不努力创造价值,你也会悄然而去。人生的三大要素分为:立志,工作,成功。也许你会发现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也是这样。我看来人生三大要素可分为三阶段:青年,中年,晚年。青年为立志阶段、中年就为工作阶段,成功阶段就在于晚年。得呼吸最后一口空气时,你也死得其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人会永远把你刻进辉煌的里程碑。这是成功的人生。

书中季老告诉我们:不完美的才是人生,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平凡人,没有一个是一个完美的人,人的存在在于不完美,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其实谁都想拥有一帆风顺的生命,不过那似乎太过于平淡了。生活之中我们讲究平淡,需要在一片沧海之中,慢慢的寻寻觅觅,直到发现了什么样的位置,最适合自己灵魂的栖息所,最容易听到心里最真切的声音。那是心灵的平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平淡的,平淡是需要对人生有一定的认识,悟性。也只有经过苦难的人,才能意识到平淡的韵味,那样的生活如同品茶一样,就是一种道。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坦然面对并欣然接受,如果在困难面前我们还能拥有一颗平静淡然的心灵,那么一切困难都不能难道我们。面对生活,我们要用最纯美的心去看待它,用真心去感受去爱它,生活将是最美好的。

季老在书中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有意义,那么我们只有善待生活、善待别人、善待自己,我们才能有一颗爱生活的心,才能为了人生而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篇5:《季羡林谈人生》读书笔记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笔记

进入“耳顺”之年,细细拜读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著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自觉受益匪浅。他用平白朴素的语言,谈论了人生无法回避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以感悟人生的心态,诠释了人生的纷纷扰扰,读后让人思想得到洗礼与升华。

季老以“过来人”的经验娓娓道来,贴近生活,耐人寻味。他的座右铭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无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现实中人到了一定年纪,心态复杂,嗜好回忆过去。比如年轻时,盼望自己早日“老成”起来,而真正到了暮年,却又害怕老;年轻时,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是金钱,而花甲之后,则认为健康比金钱更重要;年轻时,不珍惜时光,总觉得“来日方长”,而两鬓染霜,才痛惜时日不多;年轻时,有个好胃口,但吃不到好东西,而到了唇齿嚅嚅,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有,却没了胃口;年轻时,总盼着养儿防老,一切寄托在下辈身上,后来儿女成家,劳燕分飞,顿感空虚和失落,徒留忧伤和遗憾……如是者或众,当明白事理,人生在世,要学会“看气候”“识时务”,使自己的情绪适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律,学会不气馁、不暴躁、不自卑、不退缩、不卖“能”,始终保持宠辱不惊的心态,达到始终如一的境地。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事实上,从坎坎坷坷走过来的人,在追忆消逝了的岁月时,对人生会有着更加深沉的感悟。季老在《谈人生》书中写道:“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人活世间,世事见长,关键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淡泊名利,不为名利所累,抱着“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切从零开始,尝试培养新的兴趣。历史上,皇帝不是也有想当老百姓的先例吗?史载秦二世胡亥被囚后曾书简请罪,表示不当皇帝了,提出“愿与妻子为黔首”,就是夫妇当普通的老百姓。皇帝尚能如此,何况凡夫俗子呢!人过了花甲,犹如进入人生中的晚秋,生活脚步慢了,却可以细细品味人生,欣赏旅途中各种风景,从自己向社会提供辛勤劳动的成就感中享受无忧无虑的轻松生活,漫漫于昔日峥嵘的回忆所带来一番别致感觉中,领略别有滋味的风采。

季老从情、理、法的层面解读出人生的秘籍。《谈人生》讲,人要紧的是做到“清心寡欲”,“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如今社会充满了诱惑,没有钱的追求金钱,有钱的寻求刺激。苛求“无欲”,不太现实,做到“寡欲”就很不错的了。愚领悟,“寡欲”就是要用政策和法律、或者乡规民约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有非份之想,不要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依靠工薪或力所能及的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的报酬,这是能够做到而又容易做到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一般来说,违法的事大多不会冒险去做,如何讲情讲理,倒是应该注意的。和老同事、老同学、老战友,在家庭成员之间,要多讲情、少讲理,甚至在家庭内部尤其是夫妻之间,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生活琐事没必要斤斤计较,就只讲情别讲理了,要学会“难得糊涂”,谨记从心所欲要不逾规矩,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除了降低欲望,还要学会控制脾气。毛主席当年诗赠柳亚子先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说的多恳切啊!奉劝同龄人切莫以“老有理”自居,“成熟”得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如意。要明白社会在变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在偌大的一个社会中生活,倘若把某件事、某个人单独来看,或许是庸俗的、自私的,甚至是不齿的,你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生活,一时产生消极、怨气或痛苦情绪是人生观的外在溢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目光就近看,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一幅向上向善、旅居福地绚丽蓝图即将绘就;不妨眼光放远一点看,就会发现长江后浪推前浪,黄河奔流不歇息,整个社会不停地向文明迈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世界本身好像一幅苏利科夫的油画,凑近看到处是杂乱的笔触,肮脏的色彩,满眼灰黑,乱七八糟,只要你退一步看,才领悟出这幅画是多么壮丽、和谐,那些脏得不得了的色彩才发出亮光,似要飞天一样……所以,任何人无法阻拦拖住历史的脚步,但却有意努力驾住历史的车辕,载着自己人生的梦寐,开拓新的天地……

读《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是,季老先生把人生深刻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入耳润心,使我领悟出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住自己。掩卷浮想联翩,感悟数言,权作自省自励,且与共鸣者同勉。

【季羡林:谈《大唐西域记》】相关文章:

1.季羡林谈人生读后心得

2.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3.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4.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3000字

5.《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

6.西域天山散文

7.大唐李白作文

8.梦回大唐记叙文

9.大唐精神演讲稿

10.《大唐玄奘》经典台词

下载word文档
《季羡林:谈《大唐西域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