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川行散记随笔

川行散记随笔

2025-01-11 07:56: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川行散记随笔,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川行散记随笔,希望能帮助大家!

川行散记随笔

篇1:川行散记随笔

川行散记随笔

从沟口走出来。大巴一路把我们拉到了高原红演艺中心。在略微暗淡的光线里小心翼翼的行走,一排排红色的座椅,散发着岁月的温暖。十年前此地,我和伙伴们围着白色哈达举起青稞酒,我们在灯光最亮的地方,跳起欢快的锅庄。这个舞台历十年光阴依然存在,大大小小的演艺中心充斥着九寨沟口,我竟然又再一次的走进同一个院落,坐在曾经坐过的红座椅上,真是巧合到极致了。开幕曲中,当沉闷的喇嘛吹响,仿若雪山、草甸、牦牛都开始了祈祷!藏家老人原生态的演唱又开始了,依然那么有穿透力,他们的表演似乎又不是表演,是一种接近天,接近地,接近神灵的庄严仪式,充满了一个久远民族的信仰。“让山神保佑我们!保佑大地平安-----”他们雄浑的、富有节奏的和着异样的和声。康巴男子俊朗若翱翔的雄鹰,奔跑跳跃若疾风骤雨。而卓玛们若仙子,高挑的身材,含情的双眼,满是迷人的顾盼。招呼我们的扎西炫耀的对游人们说,他拥有四位妻子,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一起。拥有四位妻子的扎西还是不老实的,在晚会散场的时候,我看到他的手又伸向刚刚跳舞的卓玛。走出来,外面燃起劈啪作响的篝火,人们不禁围着篝火,跳起锅庄。当众人即将离去的时候,一向顽皮的扎西表情无比肃穆的用松枝侵泡山泉,为客人们祛除一切不吉祥。我们怀着敬仰的心,将哈达挂在院子里的牛角上。

回到圣地阳光驻地,安稳而香甜的睡去。早上7点,我们拖着行李走出这个藏羌风情的小酒店。木雕的阁楼院落,朴实的粉红色花朵绚烂的辉映着晨,藏民们依旧沿袭着往日的生活,旅游业的长盛不衰,让他们生活富庶。沿坡路下行,司机已经发动了车子。人们聚在车下闲聊。同行的一个原本素淡的女孩子也穿起了色彩艳丽的花裙子。九寨这样的地方,人们都不自觉的增添了色彩。好比平常日子是纯色的,而在离天堂最近的九寨,日子就是五彩斑斓的。

坐上巴士,美丽的九寨渐行渐远。当我们的大巴停下来的时候,一个藏民们聚居的村落,泊在蓝天白云的天幕下,在绿如锦缎的怀抱里,村里飞舞的经幡在阳光下闪着光泽。

这个村寨所属为阿坝州,名为寒盼村。有宜人的风,凉爽的气候。这里海拔三千多米。当我们从车上走下来的时候,村里的形象大使,一位上过大学,在乐山当了三年教师的卓玛,笑着迎接我们。她带着我们走进了她的家。这是我第一次真实意义上的走进藏家。她告诉我们,不能拍照,不可踩踏门槛。跟随着美丽的卓玛,我们来到她家的庭院。是一栋两层的房子。院落里晾晒着刚从山上採来的药材。走进屋里,外面晃眼的光使得我的眼有些不适应,屋子略显昏暗。卓玛很流利的用普通话为我们讲解她们藏家的生活。一种远离污染、健康、神圣的生活。她笑着自我介绍说,她今年31岁,还没有结婚。她是家里的长女,她阿妈很着急她的婚事。若哪位扎西想留下来和她一起放牦牛她会很快乐。卓玛是一位很善言谈的姑娘。她还用她腕上的银手镯为我糟糕的肩颈刮痧,手法轻柔。我的肩上瞬间泛出红色沙点。她们用银腰带保护自己,用健康的生活方式过生活。藏家男子自小就要送到寺庙学习各项技能,打造银器、木工,雕刻、绘画。他们家红色的房梁是他阿爸用天然的染料描画的。这个村庄是零八年地震后由政府统一修建,所以风格统一。她们家的客厅,做工精巧的壁橱直通屋顶。他们家古朴的壁橱上精美的花朵,也都是他阿爸用天然的染料绘制而成。他们燃松枝熟饭,用土罐炖牛肉。在壁橱的最上端,里面摆放着渡金的银盆。那是她的父亲去寺庙进贡得来的。每个银盆代表着这个家族供奉给寺庙至少2到3万元。她们家的橱柜里至少有5至6个。藏家人从不把财富传给自己的子女,怕他们从此安逸。他们把财富供奉给寺庙,祈祷神灵保佑他的后代平安。

卓玛是智慧的。她幽默而又机智的应对着游人们提出的各样问题。我悄悄的走出来,村落里安静极了。街巷整洁而蜿蜒。栅栏里的菜园长势葱茏。这个高原上的村落散发着神秘的气息,路径一个个半掩的院门,一串串的风马旗迎风轻展,一个人的行走有些急迫,有些小惊喜。行至一个小巷尽头,道路至此中断,下面是陡峭的山坡,我看到对面上坡上,植被泛着翡翠般的光芒。一个个人家安静的泊在山腰上。每家的.院子,栅栏都悬挂着经幡。这时候,阳光透亮极了,天幕碧蓝如洗,微风带来微凉,我不禁裹紧了颈上的方格围巾。回头往回走,看到一位老阿妈蹒跚着步履,手搭凉棚向远处遥望。我笑着走上去,对她说“扎西德勒”。老阿妈笑着抿起了没了牙的嘴角,皱纹若大树的年轮,光阴在这里轻轻走过。

在村口,一人家大开着窗户。男子在里面售卖正在烤制的肉串,她的妻子围着银腰带,在他身边忙碌着。她的小女儿羞涩的拽着她宽大的褐色长裙。她的婆婆坐在树下纳凉。我尝试着和她们打招呼,惊喜的发现她们竟然会说普通话。她的婆婆,一位脸膛黝黑,鬓上带着黄色格桑花的善良藏家婶子,招呼我在她身边坐下。小女孩笑着扎进奶奶的怀抱。她们告诉我,小女孩今年上三年级了,学习好,是班上的优等生。她妈妈对女孩的未来充满信心,她还特意回到屋里,取回女孩的几张奖状。女孩爸爸,一个粗犷的藏家男子在窗子里微笑着看着女儿的模样。一种远离尘世的干净,一种久违的淳朴,一种熟悉的敦厚与善良,这个高原人家悄悄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女孩拿着奖状,站在自家的房子前,在通往外面世界的村路上微微的笑着。在她的面前,有着美丽人生等着她,我亦在心里默默为她祝福。

游人们大多驻足在村里的银器店挑选村人自己手工打造的银饰。我站在村口,看卓玛们熟练的打造银器。卓玛们用小锤敲击,再沁入水中磨洗。一个卓玛端详着从水中捞起来的银手镯,上面雕刻着富贵的大朵牡丹。卓玛利索的说,可以了。

晌午的村寨时光是悠闲的。村人们大多从外面回来了,女子们穿着长裙,挽着发鬓,高高的腰封保护着她们的腰身。村寨大门口,藏汉两种文字印制的标语上写着“阿坝松潘寒盼村欢迎您”。风过来,大红的标语在风中鼓胀着,藏汉文化在自然里的悄然融合,这美丽的村落,一片云从头顶自由的飘过。

篇2:湘行散记读书随笔

初读作品《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作品《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作品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作品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个园区的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篇3:湘行散记读书随笔

在图作品馆闲逛着,目光无意间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记》作品,呵呵,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好吧,就从这本开始吧。翻开作品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立即涌了过来,细腻的笔触,精简的图画,吸引着我继续前进。

作品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却沦为的妇女;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土家族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纯朴的风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个机会去湘西,亲自去体验这样如天堂般的地方。读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沈老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随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而我们呢,天天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因此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篇4:湘行散记读书随笔

在“辰溪的煤”中沈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叙述,毫无修饰,像那苦命人的生命如草芥一般糟蹋在社会的现实里。

故事讲完后沈说读作品人不配说“同情”而应当“自愧”。因为这些人生命的庄严,读作品人是毫不明白的。

读了这我想了好久,在那个社会背景下,我同意沈的说法。即便是在现在我依然与沈有所契。

是的,一个人的经历给一个人感受,经历之外的人唯有一声感叹,仅此而已,别无其他。沈从文与张兆和为夫妻五十多年,张后来感叹自己不全然理解沈,这不能不是个很好的佐证。张出身名门,从小按部就班的上学,生活。不曾为生计奔波,也不曾与下层人民亲密接触过等等,都注定她感受范围是无法与沈达到同一个高度的。

沈曾先生在“湘行作品简”,给张兆和写的信里里写道:“因这些曲子我还记起了我独自到锦州,住在一个人的旅馆中的情形,在那旅馆中我听到一个女人唱大鼓作品,给赶骡子的客人过夜,唱了半夜。我也一人便躺在一个大炕上听窗外唱曲子的声音,同别人笑语声。这也是二哥!那时节你大概在暨南读作品,每天早上还得起床来做晨操!命运真使人惘然。”两种命运就连沈自己也感觉不可思议。

篇5:川行散记之一空中云海散文欣赏

川行散记之一空中云海散文欣赏

计划这一次出门,有些不同。这次所要去的地方,刚好是十年前曾经留下了许多记忆的。当年的自己,青春、矛盾、欢乐,在成长与破茧之中艰难跋涉。这一次旅程,会碰撞记忆,会遇见十年前的自己。

早上5点,闹钟还没有响铃。母亲就轻敲房门说,松,该起床了。今天不是要出门吗?我说,好的,我一会就起啊。伸伸懒腰,望一望白色绣花窗帘外面的天,似乎是好的。起来,拉开窗帘,一个晴朗的好天气。

出门前夜,整理行囊。行李箱里的裙子和衣服够映衬九寨的美景了。顺带着也把拥挤的衣帽间大清理了,各个整理袋装进去,各个抽了真空。一大摞色彩鲜艳的大整理袋横卧。早上出门,拽着两个箱子,橘黄色的,和橄榄绿的。它们跟着我足迹走遍了大江南北。

坐上出租,乘上机场巴士。阳光透亮的照耀着这世界。高速公路两侧,云朵白如棉絮,各样的造型可以承接你各样的想象。

出发,走出来。旅行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这时刻,你的世界一下子改变了!遇到未曾遇到的人,听他们各自的声音。而你自己,也不再是循着昨日的路线。你拎着行李箱,阳光一下子热烈起来,照亮了暗淡的世界。你的脚下开启了一次旅行,这意味着你将会有许多的新鲜的经历。

出门前,心里会有些许的留恋,忐忑。这会帮助你认识自己的'内心。原本寻常的日子,寻常的过往,原来却是这样的在意。

飞机飞离地面,一点点远离熟悉的大地。绿色向远处退去,飞翔造成的错觉,让你会以为这是苍苍的山峦吗?

飞机在轰鸣中不断向上攀爬,巨大的机翼如同一对大翅膀在空中翱翔。前面座位上的两个男孩把飞机当城了过山车,当飞离地面的时候向上攀爬的时候,两个孩子啊呜的欢呼,毫无遮拦,不需要掩饰。当这大鸟载着我们平稳的翱翔在万米高空的时候,云海,以它万米高空可有的风姿,让你一睹它磅礴的真颜。从玄窗望过去,云海形成巨大的海洋,山脉,湖泊,丛林。云层厚积之处,你会误以为是可以踩踏的,是可以如那悟空一般,可以一个筋斗从这个云团飞跃到另一个云团上。而太阳的炽热就毫无遮拦的打在这些翻滚的云海之上。凭窗处,不知疲倦。

空中小姐微笑着,递过来醇香的咖啡。在历时四个多小时的时候,这大鸟载着我们向成都双流机场俯冲。机翼上的挡风板瞬间开启,伴随着巨大的轰鸣,我看到黄墙黑瓦的民居和院落,看到碧绿的大地,看到那在翠竹掩映中的人家。

我在心里默默的说,成都,我来了。

篇6:川行散记之三森林阳光情感散文

川行散记之三森林阳光情感散文

夜宿九寨沟口,住在简朴的圣地阳光。窗子是我喜爱的藏羌风情。这T字型的木雕的窗口,让人不禁想,若自己是个藏家卓玛,每每从这窗口探出头来,真不晓得会有怎样浪漫的事儿呢。酒店绿色到极致,所以洗漱用品一概全无。好在之前知晓,之前备好了!夜晚很凉,除了盖好棉被,毛毯也要盖到脖颈。夜晚安静至极,只一两声犬吠。早晨被鸟鸣声唤醒,打开窗,见有人已背包徜徉。

早晨,走过狭窄的走廊,酒店大厅里只有一藏家男子在厅口坐着。他告诉我们早餐的地方,经过小院,院落里的花朵竟然和家门口的花一模一样。心里不由的赞叹这平常朴实的生命。想不到它竟然能在这海拔二千多米的地方,也能这样花开花落。早餐虽然极简,米粥,馒头,小菜。但干净整洁,碗盘干净无油,筷子亦然。生活可以极简,朴实中含着一份敦实。坐上大巴,向沟门进发。虽是早上7点,但早已是人声鼎沸。持票经过藏族姑娘守候的大门,拥挤着终于蹬上了沟里的旅游巴士。车窗外的高山、海子、草甸、瀑布,随着前行的巴士一应映入眼帘。

旅游车设计的很合理,电视屏幕上的解说与窗外所路过各个景致相呼应。镜海倒映着树林,当年我们一行年轻人一看到这镜海,瞬间就被点燃了激情。今日再次进来,少了些新奇,却多了份心灵的温暖。九寨,在人的心里,也许就早已不再是一处景致,或许真的是一位心灵的老友。它就那么存在于此,在雪山之间,在丰美的自然里。你带着一身的疲倦,来到它的山水间。就好比是享受了一次无语的心灵长谈,山的宁静,水的奔涌,花的娇艳,海子的美艳,顿觉疲倦不再,青春复归,竟有时光倒流之感。

在最高处下车,原始森林的参天树木笔直的直指苍穹。在九寨沟的森林植被里,冷杉,云杉高耸入云,粗的需两人甚至三人合抱,看它们的腰身可以猜想它们的年纪。想必几百年不止。走在原始森林的栈道上,我的感受很不同。十年前的那根倒下的枯木依然在。忽然间时光似乎逆行至十年前。当时我们一行年轻人,从走进九寨沟开始,就一直惊叹不止。我和妲,还有波,我们几个大呼小叫的奔跑在九寨沟的山水间。而妲帮我编的满头小辫子让我真的可以冒充当地的臧家卓玛!时光是个奇妙的东西,它在毫不留情的带走你的青春,激情,一切丰盈和鲜美的同时,又会回馈你些什么。有些时刻,记忆里那些早已被尘封的昨日,忽然就擦拭一新,一下子无比生动的呈现。在栈道的拍照摊位上,依旧有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在装扮着兴奋不已的游客。在那阳光下,我真切的感动十年前的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都穿上了各样的藏家的,羌家的服装,摆着姿势。我还是选择了一套有着花朵般艳丽的藏家衣裙,只是对着镜头,笑的从容淡定。

走在森林里的时光无比美妙。阳光从头顶遮蔽的浓荫里打进破碎的光影。高原森林之独具的.魅力不可阻挡。时间在这时刻,分分秒秒都变得无比珍贵。想起过去过穷日子,母亲会说,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在九寨的时光,人们会变成一个在时间上的吝啬鬼,一分一秒都显得弥足珍贵。森林里的行走是无比美妙的。各样的花树点缀期间,峨嵋蔷薇正是花开时节,单薄的花朵透着娇媚。而一种枫树,有着寻常的叶,却有着不寻常的红色叶茎。潮湿的环境让树木的身上生出一层厚实浓绿的苔藓。而闯进来的阳光,又将这里涂抹上不同的绿。明亮的,新绿的,老旧如陈年老酒,泛着岁月的幽香。而新嫩的又如刚刚才抽芽的新柳,油亮生动的跳跃着无穷的生命力。站在林中,心就好比被褪去了层层包裹,是这样清新,这样活泼!

篇7:生活随行散记随笔:陆河行

2017年5月22日,晴,周一

陆河之行,令人感动的莫过于县上领导的重视和热情。今儿一早在政府食堂早餐,叶县早早的就在餐厅等候。用餐时,郑副主任、叶副主席、谢会长、彭副局、叶副主任、陈副主任作陪。叶县还特意叮嘱叶主任,要考察的两个镇(村)、青梅加工厂都要提前安排,做好准备,午餐安排在有特色的农家乐。今天之行人大郑副主任、政协叶副主席全程陪同。

生怕耽误了几位领导的工作,人家陆河这边8点半就正式上班了,周一工作是最忙的。所以,我建议县上安排比较熟悉情况的农业局彭副局、政府办叶副主任、青梅协会的谢会长陪我们就行,在我的执意坚持下,几位领导才没有随行。任何时候,都要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处事之道也!内心方安。

从县政府出发大约20来分钟我们就来到了东坑镇共光村委会。镇上的郑书记、村上的村主任早己在此等候。出门时还是阴天,以为今天是个凉爽的好气候,哪曾想?一下车,那个太阳好比昨天,火辣辣的,出门忘了带草帽,今儿个只有顶着太阳晒了。

我们一行在村委会参观并稍作歇息,一见到玲琅满目的青梅系列产品,大伙儿兴奋不己。郑书记、村主任很是热情,一一进行介绍,主要给我们介绍了青梅产品的制造工艺,生产流程,不仅如此,还备有牙签让大伙儿一一品赏。 之后,我们在郑书记的带领下,徒步参观万亩“诗意梅苑”。5米宽的主道,既是通村公路,也是产业道路。从入口到山顶“观景台”,要经过几户农家、农家乐。我们走进一农家青梅小作坊,谢会长饶有兴趣的给大伙儿介绍了“青梅淹制”、“青梅选料”等工艺流程,大家频频点头,以示明白。由于地域时差的关系,这边的青梅己全部下树收成,而马边的青梅还有个把月才成熟。看来,万亩青梅挂果的盛景此次难得一见,有点遗憾。

天气晴朗,大伙儿漫不经心,有拍摄的、有照像的,倒以休闲惬意。我们来到景致绝佳处,招呼大家一起合个影,也算是不虚此行吧!

我们上了参景台,鸟瞰万亩青梅,群山环抱,可以想像,繁华盛景,满山遍野的那个雪白,该有多么的壮观......郑书记说了,游苑是不走回头路的。我们继续前行,下行穿过林荫小路,躲避了火辣的晒,凉爽惬意。走出林荫,暴晒于太阳,无处可逃,好在不一会儿,车子赶到,我第一个冲进车里,尽享空调的凉,透心的安逸。屈指一算,好家伙,这一圏下来有近5里路,坐骨神经痛的我,咬牙坚持还真是不容易。离开东坑镇,别过郑书记、村主任,己是上午10点半了。

2.3公里的路程,驱车不一会儿就到了水唇镇罗洞村。同样,彭镇长在此等候已久。水唇镇是个有4万多人口的大镇,九十年代人口最多时近8万,东坑镇是分岀去的。

罗洞村是乡村旅游示范点,也有万亩青梅“世外梅园”。去年,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专栏在此举办了一期专题晚会。醒目的场景标牌,那可是最好的广告。可见,万亩“世外梅园”己是名杨中国。

从村道穿行而过,各种标示标牌随处可见,只需稍加留意,村情概况、世外梅园游览地图你会明明白白。干净整洁的村貌给我们留下了难忘印象,有益地启迪就是“要做好乡村旅游”,村民素质的提升,关系乡村旅游发展的成败。与之想到彝乡的村容寨貌,要发展乡村旅游,观念的改变,生活习惯的养成,虽然有个过程,但必须从这方面抓起。扶贫先扶智,扶智要从转变观念开始。

漫步小溪曲径,顺河而上,潺潺的溪水,清沏见底,明镜一般。村庄、小亭、小桥、鹅卵石、成林的青梅,天然一幅山水画,激发无限遐想。我们来到一处瀑布飞溅的小溪,在许愿树下双手合十,许下心中的那份祝福,捧一棒甘甜的溪水,透透的清凉,在炙热的五月,惬意无比,安逸哦!

大树荫凉,就在许愿树下,大伙儿围个圈,有站的、有席地而坐的。随机召集大家特邀谢会长介绍一下陆河县青梅种植、加工生产、营销情况,也算是深入全面了解,取得真经吧!谢会长今天不辞劳苦,全程陪同,毕竟是青梅种植专家,有自己的青梅基地600亩,一年产值达100万元人民币,利润约30万元。种植青梅也有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的,真诚令吾辈感动。 之后,我们一行折返驱车近10分钟,来到“龙源湾山庄”农家乐。农家乐建筑风格独特,主体内外装饰全是实木材料,显得富丽堂皇有档次,大伙儿都说,没得说可评星级农家乐哟。面积也不小,有摆上几十桌的大厅,也有几个雅间,有宴席舞台、电子显示屏,承办宴席是个好地儿。

陆河一行,不得不说一说人家客家菜啰!白砍鸡蘸黄酒,独具特色,夹肉馅的豆腐你肯定没有吃过吧?干萝卜烩猪肉,特别的酸香令你回味,虽然,客家菜不麻不辣,适合大众,清纯淡雅,养生之美食也。

午餐后,顶着烈日,13点半左右我们一行来到益兴果子有限公司,彭志仁董事长迎候。该公司属小型青梅加工企业,职工7人,一条生产线,设备30万元。年产值1000万元人民币,纯利润300余万元。

一路走来,一路感受。考察任务尚未完成,我们还得前行。别过陆河,难忘陆河!

下一站是诏安县,时间比较充裕,我们早早的来到陆丰高铁站。班车晩点5分,近18点开,运行1个小时12分,到达诏安站,开启了我们又一个行程。

【川行散记随笔】相关文章:

1.湘行散记读后感

2.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

3.读湘行散记有感

4.湘行散记读后感600字

5.《湘行散记》读书心得800字

6.湘行散记的读书心得体会

7.七年级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

8.湘行散记作文600字初一

9.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400字

10.行走在路上 随笔

下载word文档
《川行散记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