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明节的来历
“密雪-徐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国清明节的来历,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中国清明节的来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中国清明节的来历
中国清明节的来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不适合扫墓祭拜的人
1、孕妇不合适
且不说舟车劳顿,山路崎岖、祭祀场所各种烟灰影响,在很多地方扫墓有放爆竹的习惯,这些都会影响到孕妇自身健康或孩子的健康。从民俗角度去看,尚未出世的孩子是不合适去见这些死去的人的,因为很容易引起孩子夭折。若孕妇必须去,那就得用红布将肚子包上一包。但还是强烈建议不要去。
2、刚动手术的人不合适
体弱是主要因素。民间传说,刚动手术的人要是去了坟场,那是很容易被拉走的。手术伤元气,元气弱的时候,邪气也就特别容易入侵,为了自身健康和家庭和美着想,刚动手术的人还是不要去扫墓的好。
3、三岁以下的小孩不合适
有一种说法是7岁以下的孩子不合适,但其实从命理角度上去看,3岁的更不合适,因为不管从中国的宗教还是国外前世今生理论,都提及3岁以下的孩子最容易看到另一个世界。从科学角度上来讲,3岁以内的孩子容易因为扫墓现场的各种条件限制不好携带,外出到一个相对污染比较厉害的地方也容易让孩子生病,也就是不建议带去了,哺乳期的妈妈就更别带自己婴幼儿去了。
4、印堂发暗或眼窝发青发黑的人不合适
印堂发暗和眼窝发青发黑的人处于一个很晦气的时期,扫墓是祭拜祖先,大部分坟墓规则不会是个很独立的地方,而是要经过不少其他家的坟墓。晦气临门更不合适去穿越阴气扎堆的地方。
篇2:中国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人上坟拜墓、追忆先人最隆重的传统祭祖日。《岁时百问》记:‘万物生长此时,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来临,气温升高,雨量增多,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播的大好时节。
闻喜,晋国古都,左邑桐乡,董父豢龙之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汉武帝刘彻外出巡幸路经此地,闻喜南越大捷,因获喜讯,遂赐桐乡为闻喜。
清明节为何起源于闻喜豢龙文化?首先要从中国闻喜董父豢龙历史文化典故谈起。龙即鼍,指中华古鳄,水陆两栖爬行动物。〈尔雅翼.三十一〉记:‘鼍,状如守宫而大,长一二丈,灰五色,背尾皆有鳞甲如铠,能吐雾致雨,力尤酋健,善攻倚岸,夜则出,岸边人甚畏之,声亦可畏,性嗜睡,目常闭。大者自啮其尾,极难死。’龙有冬眠习性,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前后,龙饱食而人穴冬眠;次年清明时节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其慢慢苏醒,爬出龙穴,开始一年紧张而有序的觅食、求偶、产卵、育子、营穴幸福生活。虽然龙凶残无比、受人敬畏,但它具有物候节令的“生物感应”现象。在先人尚未发现二十四节气以前,龙指导着人们的四时农业生产和生活,因而在古代农业亦称龙业。闻喜豢龙文化最早源于《左传.公二十九年》记载:魏献子问①龙,晋蔡墨答曰:‘昔有f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②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姓曰③董,氏曰豢龙,封诸④i川’中国闻喜董父豢龙历史文化典故。清明时节,董父在董泽湖岸至龙穴处夹道燃放烟火,用莲藕喂养龙,防止龙进人居民区,以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可见,‘天下无二董’的闻喜董父为中华和平龙文化鼻祖。众所周知,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久而久之,人们自然而然萌生了‘烧纸上坟、祭祀祖先’的清明祭祖行为,来祈望先人复活。董父豢龙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又一次伟大创举,从此把人类从动物界中完美提升出来,具有‘和谐先生’的划时代意义闻喜豢龙文化是上承伏羲、下启老子的探索精神,是‘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以柔弱胜则强;道,可道,非常道’中国哲学思想的启蒙实践,是具有养龙(服务)――龙(控制)――(激励)三大功能的中国古代和谐文化。
《唐书.相世系表》记:‘董氏出自姬姓,黄帝裔孙有叔安,生董父,舜赐董姓’《闻喜县志》载:‘董氏,始祖董父,世居董泽。’所以说,闻喜董泽是董氏家族发祥地。董姓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世代相传,追支亿派,源远流长。董氏家族上历夏商周,中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下至隋唐宋元明清,现有800多万后商子孙,遍布中国大江南北。董父裔孙周大夫辛有,辛有裔孙晋太史董孤,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唐朝宰相董、琴家董庭兰,五代画家董源……名人辈出彪炳史册。《元和姓纂》记唐代董氏分为河东、陇西、灵宝、涿州;晋杜预对《左传》注:‘闻喜东北有董池陵,是i川,即董泽,舜所封董父之国也。’董泽湖畔有董父庙,每逢清明节,遍布全国各地的董氏后裔千里迢迢回归董泽故里烧香燃纸、寻根祭祖,惯用莲藕作为祭祀贡品,希寄子孙后代聪明伶俐――眼儿多。
清明节为何起源于闻喜豢龙文化?还要从世界风水文化鼻祖郭璞说起。董泽湖畔山环水抱、藏风聚气、人杰地灵、北靠紫金山,南绕涑水河,东依名门望族裴氏祖茔地凤凰原,西面中华宰相村峨嵋岭。昔日,莲菜地由北向南连成一片,长达十余里,夏天荷花盛开,芳香扑鼻,故称“十里荷香”。郭璞,字景纯,闻喜人,曾任东晋元帝尚书郎。他不但是一位训诂学家,而且是世界风水文化鼻祖。他对《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尔雅》、《水经》、《三苍》等古籍作注,《三苍注》记:‘三i山在闻喜。’郭璞在深人研究闻喜董泽湖畔自然景观基础上,集风水之大成,首先提出以阴阳理论为中心,以‘龙、穴、砂、水、向’生气说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选择理想生态环境为目标的中国风水理想体系――《葬书》。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所以豢天地神龙的郭璞风水文化传承了闻喜豢龙文化,对我国清明节祭祖风俗的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董父庙不知何时何人所建。有史记载,董父庙重修九次;唐大历八年县官再建,周显德五年修建董池圣母庙,金眷天中县丞贾葵改正神位,元六年重修,明隆庆六年、万历四十五年、崇祯十四年三次重修,清顺治九年、光绪二十一年两次重修,今有保存完好的重修董父庙碑记两幢和龙穴一孔,铁证了清明会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特别遗憾的是1947年解放运城三大战役中,急需大批木板,故拆除了香烟缭绕、千古绝唱的董父庙……董泽湖畔古稀老人董昭英、杨堂禄回忆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至十五,董泽逢会十余天,届时,来自北京、天津、西安、开封、洛阳、渐江临安等全国各地的远商近贾、文人墨客云集董泽商务旅游,寻根祭祖。摊点繁多,叫卖声此起彼伏;游人如潮,欢叫声远呼近应;杂技马戏,节目表演精彩纷呈;特邀戏班‘四天八倒台’助兴演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闻喜‘清明会’。
清明节为何起源于闻喜豢龙文化?最后还要从‘将相接武、人才辈出’的中华宰相村说起。唐代裴氏墓志记载:晋平公将秦穆公之玄孙、秦桓公之子后子铖封于i川之裴中,赐100倾甲田,遂因吧为姓,被称为裴公,是‘天下无二裴’裴氏家族之始祖。汉魏以来,董泽湖畔裴氏家族先后出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名垂史册者近千人。一代文豪唐韩愈评价裴氏家族说:“自魏晋以来世为名族,支分派别,各成大家。”据民国版《闻喜县志》记,裴氏祖茔埋葬着‘世界地图之父’裴秀、裴松之、裴子野、裴危、裴世清、裴行俭、裴光庭、裴耀卿、裴炎、‘元和中兴’名相裴度等名人将相。这足以证明历史裴氏子孙对董泽故里充满眷恋之情。现如今中华宰相村――裴柏还传承着廷续3000多年、用莲耦作为祭祀贡品的三月三寻根祭祖清明会。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封建帝王的象征,所以说‘将相如林、光照日月’的中华裴氏宰相文化廷伸了闻喜豢龙文化,对中国封建社会一度又一度出现“清明盛世”的政治局面,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值得庆幸的是,为大力弘扬“独一无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清明文化节,在省、市、县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决定投资5000万元重修董父庙,扩大莲池面积,恢复一年一度的中国闻喜清明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闻名遐迩的“十里荷香”将重现昔日秀丽风光,招引海内外龙的传人前来寻根祭祖,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总而言之,清明节起源于闻喜豢龙文化。
篇3:2022年中国清明节的来历介绍
2022年中国清明节的来历介绍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扫墓常识
1、扫墓为何需要奉香给山神土地
扫墓时,除了将带来的香烛冥镪、鲜花果品、纸钱、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东西(祭祀礼品多寡随意),摆放在墓前外,还要燃点香烛,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护神。此后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然后燃烧冥镪,奠酒(即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礼毕,可以聚餐饮酒,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2、扫墓时为何不得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_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到一身麻烦回家。
3、为何要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爱蜚迪萪专家特别提醒朋友们: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势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4、清明节什么情况“烧包袱”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一种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也做主牌用。
5、清明节忌讳探视朋友亲人吗
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
6、选择清明时期结婚好吗
同上理,结婚是人生大事,避开选择清明节时期结婚。当然,结婚的择日讲究还很多。
7、清明节可以出去旅游吗
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就是去踏青,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无可厚非。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别人祭扫比较多的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晚上活动要谨慎。因此清明节休假出去旅游不能说是对不起列祖列宗。
8、清明节穿衣配饰有讲究吗
有,特别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另外,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
篇4:清明节的来历习俗由来:中国三大“鬼节”之一
清明节习俗是指在清明节前后进行的祭奠先人的习惯风俗。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阳历4月4-5日。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xx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扫墓祭祖
清明节中国历,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篇5: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
1.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2.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4.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清明扫墓
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6.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篇6: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时节雨纷纷,酒入愁肠思故人。尘世纷扰无穷尽,熙熙攘攘唯友真。忆昔依依离别意,折柳相赠辟灾邪。望友踏上幸福路,奔向锦绣好前程。
春风吹绿心田,春光照耀心扉,春雨滋润心间,春阳温暖心房,祝福打开心门,问候放飞心曲,关怀送到心坎。清明小长假,到户外好好享受春天!
微风绿叶动,七彩百媚生。午后风很轻,隔窗风愈静。半卧茜纱拢,半卷书香浓。春色锁后宫,梦回大唐情。短信寄朦胧,人间是清明!
清明伴雨至,节气习俗多,新坟行祭扫,柳枝插墓前,春光草木媚,踏青享春色,风筝天上摇,小树地下长。过清明小假,祝继往开来!
用感恩的心对待过去,对待记忆;用快乐的心对待现实,对待生活;用祝福的心对待未来,对待朋友。清明,关爱身边人,开心生活。
不忘过去的曾经,作别昔日的从前,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回味逝去的岁月,展望美好的明天。清明,让我们把往事怀念!
布谷鸟叫清明到,朋友心意要收好。愿你幸福少烦恼,财气运气跑不掉。健康从头淋到脚,万事如意心情妙。清明节祝你有个美好的假期。
天清清,地明明,天地清明寄深情;山清清,水明明,山水清明心清澄;风清清,雨明明,风雨清明平安行。清明,愿你拥有好心情!
杨柳青青春来到,点点思绪随风舞;遥在他乡逢清明,勿能回家伴二老;千里传音送问候,拳拳孝心在其中。愿父母身体健康福寿长!
走过清明时节,把思念放进岁月,划友情的船摆渡不歇,让彼此的关怀永不断绝。愿清明的风景,滋润你的眼,悠闲你的心。
短信捎来四月的天,思念荡漾在湖畔,让微风吹散你的愁怨,掩不住的是你如花的笑靥。清明到,愿你把往事看淡,把风景看遍,幸福天天绕身边。
清明踏青,结伴出行,温馨提醒,唯此短信,无论阴晴,雨具随行,贵重物品,照看小心,安全第一,谨记在心,放松心情,快乐无垠!
春雨连连,路途迢迢,阻隔重重,行人匆匆,祭奠年年,情意绵绵,祝福浅浅,牵挂深深。亲爱的朋友,清明时节,愿你万事顺顺,未来亮锃锃!
云儿装载着我的问候,飘送给你我的关怀;细雨包含着我的真情,传达给你我的心愿,清明时节,愿你忘却烦恼,自由自在!
一年一年的清明,一年一年的牵挂,一次一次的想念,一分一秒的记忆。不会忘记,也不会离去,为了身边的,离去的,好好努力,好好珍惜。
替你拂去晶莹的泪水,让你的忧愁随风飘散;帮你抚平受伤的心扉,让你的伤痛逐渐变浅;送你一句关怀的祝福,让你的快乐愈明显。清明节愿你无忧!
你悲伤,或者流泪,已发生的不改变;你努力,或者奋斗,时光前进不倒退;你失意,或者欢笑,生活依旧在继续。清明节,忘记过去迎接未来!
清明时节雨纷飞,思念浓浓泪儿飞,烦恼忧愁在放飞,关怀问候在乱飞;祝福话语要放飞,快乐好运到处飞,精彩生活在腾飞,美好未来要起飞!
清明到,风筝传递我的祝福:放飞风筝,让它带走烦恼与忧愁,放飞悲伤与苦闷;收回风筝,带来吉祥与好运,收获幸福与甜蜜。
清明踏青,结伴出行,温馨提醒,唯此短信,无论阴晴,雨具随行,贵重物品,照看小心,安全第一,谨记在心,放松心情,快乐无垠!
篇7: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介绍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_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后续发展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篇8:清明节来历作文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非常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xx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篇9:清明节来历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是我们追忆先辈,寄托哀思的一个传统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青山含悲,苍天落泪,在绵绵细雨里,我们倾巢而出,在祖上的坟头烧香默哀,在坟头的四遭植树怀念。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人物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人曾经和春秋晋文公重耳有相当密切的交情。话说当初重耳流亡诸侯的路上,饥不择食的时候,是他割下自己的大腿肉让他活命的,对了,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介子推。
按说,这样的人,在重耳复国当上霸主后,一定会受到重用的。的确,晋文公确实要重用介子推,可是这个介子推不领情啊,三请三顾都搬不动他。这个倔强的老头,最后为了逃避晋文公的打扰,不得不带着老母亲跑到了千山,结果被晋文公一把火给烧死了。
晋文公为了表达对介子推的怀念,并铭记自己的过失,就把烧死介子推的大树劈成木板子,做成为木屐,穿在脚上,每每听到木屐的声音,不禁掩面泪流,假惺惺的说“悲乎足下”。
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是寒食,任何家庭不得生火做饭,喝冷水,吃干粮,并在寒食上山植树。到了唐朝玄宗的时候,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于是演变成为清明扫墓。
千山依旧介子亡,寒食无雨泪也滂,每逢清明倍思君,山前坟后种树忙。因为有了这个介子推,中国就多了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在今年被政府法定为传统的节日,可以放假一天,在你为自己的先人扫墓的时候,你是否也会想起,原来清明节也就是寒食节,这个节日与介子推有莫大的关联呢?
篇10:清明节来历作文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呢?我怀着疑惑去问妈妈。妈妈说:“你自己去寻找答案吧!加油,妈妈相信你可以的。”我打开电脑,开始寻找答案。找到了!原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之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许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之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经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之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的时候,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读了由来之后,你的心是否和我一样为介子推舍身救国的精神所感动?你是否和我一样决心要做一个和介子推一样的人?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个正直的人吧!
【中国清明节的来历】相关文章:
1.清明节的来历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