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肖邦传记《肖邦传》

肖邦传记《肖邦传》

2025-01-23 09:28: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AY510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肖邦传记《肖邦传》,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肖邦传记《肖邦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肖邦传记《肖邦传》

篇1:肖邦传记《肖邦传》

肖邦传记推荐《肖邦传》

《肖邦传》是出版的书籍,作者是林洪亮。肖邦是波兰最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钢琴作曲和演奏闻名于世、流传千古的音乐家。他的乐曲充满浓郁的波兰民族、民间特色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富于深邃的想象力和抒情色彩,又被称为“钢琴诗人”。出于对肖邦音乐的喜爱和对他的人格魅力的崇敬,今年是肖邦逝世160周年,20是肖邦诞辰200周年,此书的出版将与明年波兰大使馆的一系列纪念活动相呼应。

内容简介

1810年10月1日,肖邦一家来到了华沙,便在华沙定居了下来。热拉佐瓦沃拉是弗里德里克肖邦的出生地,不过他只在那里生活了7个月便离开了,后来他也只回去过几次,而华沙才是他生命的摇篮,才是他成长的地方。

华沙DD多么美妙的名字,多么壮丽的城市。在它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多少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相传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是一片浓密的原始森林,林边有一条大河蜿蜒流过,那就是维斯瓦河。在河的左岸,有一块南北纵向的高地,一条溪河从西向东穿越森林直泻而下,流入维斯瓦河。有一天,一对年青的猎人夫妇来到此地打猎,他们一见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便在这里开劈出一块空地,盖起了茅屋,从此在这里定居了下来,他们在此过着男耕女织、狩猎渔樵的生活。这对夫妇男的叫瓦尔,女的叫沙瓦。后来又有一些人看到这里土地肥沃,林密鱼多,也都迁到了这里,这里渐渐成了一个村庄。为了给这个无名的村庄起个名字,他们便把最先在这里落户的这对夫妇的名字连接起来,成了瓦尔沙瓦,也就是华沙(那是后来根据英文转译而成的)。

在华沙众多的传说中,有一则关于美人鱼的传说,让弗里德里克和他的姐姐路德维卡百听不厌:那是在遥远的古代,维斯瓦河DD这条波兰人的母亲河,从上流冲积下来的沃土把玛佐夫舍平原滋养得土肥物丰。可是在河里却出现了一个妖魔,时常兴风作浪,残害其他生灵,不仅闹得鱼虾禽兽不得安宁,还威胁人类的安全和生存。突然有一天,从波罗的海游来了一条美人鱼,她逆流而上,一直游到了华沙这个地方。她看到妖魔在这里肆无忌惮地残害生命,便义愤填膺,发誓要清除这个妖魔。于是她一手拿剑,一手拿盾,和妖魔展开了厮杀,最终把它消灭了。从此维斯瓦河风平浪静,人们安居乐业。但是,美人鱼依然守护在维斯瓦河上。每当黎明初露,河上便响起了美人鱼的美妙歌声,歌声响彻天际,她是在唤醒沉睡的人们起来工作,辛勤劳动。她还经常手持剑盾巡视在维斯瓦河上,保卫着华沙人民的安宁,因此华沙的人民便把美人鱼看作是自己城市的保护神,为她在维斯瓦河畔树起了塑像。如今在华沙的古城和维斯瓦河畔,都屹立着一座一手持剑一手拿盾、英姿飒爽、令人肃然起敬的美人鱼塑像,供人瞻仰。华沙美人鱼的'传说在弗里德里克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华沙也从一个小村庄渐渐变成了一座大城市。成了玛佐夫舍王公的都城。1595年,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把波兰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了华沙。他在古城边建起了一座豪华壮丽的皇宫,他的继位者又为他在皇宫旁建起了一座高高的像柱。从此,华沙便成了波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嗣后它有过令人炫目的辉煌,也有过悲惨的遭遇,多次被外国侵略者占领,甚至遭到摧毁。但在弗里德里克出生的时候,华沙却获得了暂时的独立,成为华沙公国的首都。

随着弗里德里克的两个妹妹伊莎贝拉(187月9日)和艾米丽亚(1811月20日)的来到人世,肖邦一家六口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尼古拉为了增加收入,使生活过得更宽裕一些,便于1812年获得了炮兵和工兵学校的教授职务,18又获得了军官预备学校的教职。18,由于尼古拉的教学有方和学校领导的器重,便由一般的教师提升为华沙中学的“法国语言和文学”教授。

编辑评论

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充满诗意的钢琴作品,并做了大胆的尝试,在欧洲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精彩内容

情愫初露

她们实际上并未坠入情网,虽然我们手中没有关于肖邦情窦初开时任何细节,似乎是肖邦极度的拘谨xx了他感官和心灵两方面的宣泄。他受宠于上流社会,艺术方面也获成功,却并不莽撞行事。况且,因为他轻易能辨别他人千百种荒唐情态,自己就像躲避瘟疫一样怕成为别人的笑柄。他的不合时宜的倾诉会让人笑话吗?别人会嘲笑他吗?从那时开始,肖邦就显出了某种典型的外省人心态,特别在乎蜚短流长。他很介意流言蜚语,这个城市小到彼此相识,却又大到足够传播风言风语。由于他的拘谨,我们对他的情感躁动或他惹的麻烦一无所知。他年轻学生中的两位肯定对富有魅力的钢琴教师“动心”了,她们是被称作“莫里奥尔卡”的亚历山德琳?德?莫里奥勒和玛丽亚?沃德辛斯卡。而肖邦则满足于开开玩笑,和她们一起“扮鬼脸打趣”。只有康斯坦斯?格拉德科夫斯卡的名字,会出现在对提图斯的私房话中。

对肖邦来说,去剧院是创作和教课之余的调剂,他内心充满激情,是那里的常客。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席勒、莎士比亚和其他一些并不很知名的作家,都是他崇拜的对象。他自己也演法国喜剧,1828年底在亚历山大?杜瓦尔的一出戏《结婚计划》中扮演一个厚颜无耻的贴身侍从的角色,放荡不羁还是漂亮小伙。肖邦经常“外出”,频繁出现在各家的晚会上,刚离开温森格罗德太太家的沙龙,随即就又出现在基茨卡小姐家的客厅,未曾有半点不自在,好似蝶蜂翩舞。他还经常在小范围内弹琴,除非瞌睡之至,他总埋头于即兴演奏,随性所至,往往

篇2:《肖邦传》读书心得

《肖邦传》读书心得

很长时间,我的床头柜上总是放着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我看了很长时间,倒不是我看得太慢,而是我总是会回头再翻一翻前面的内容,再次回味之前精彩的故事。这本书是一本名人传记,它向我们诉说了一位波兰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的故事。这本书就是《肖邦传》。

这本书向我们诉说了弗里德里克・肖邦坎坷的一生。弗里德里克・肖邦生于1810年3月1日,逝世于1849年10月17日,肖邦逝世时才39岁零7个多月,比我爸爸还要小1岁。肖邦的一生是快乐幸福的,也是悲伤痛苦的。肖邦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他8岁的时候就写出了一首曲子,刚一出版一段时间,小弗里秋(当时家里人都那么称他的)就立即走红,他的名字传遍了华沙。他第一次上台演出也才8岁,而且演出完后,掌声雷动,许多音乐专家都为之震惊。而且,小肖邦也在8岁时就到过康斯坦丁亲王的宫殿中演出呢!“肖邦能以最轻易的和出众的趣味在钢琴上演奏最困难的乐曲,此外,尤其是注意到作者的儿童年龄。如果这位天才的儿童生在德国或法国,必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181月《华沙记事》发表肖邦小时候的故事,让我立即想到了匈牙利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他小时候9岁也登台演出过,不过要比肖邦大1岁,我惊讶极了。没想到,我那么崇拜的音乐家李斯特小时候登台演出时的年龄竟然还要比肖邦大1岁!我顿时惊讶极了,心里更多的是对肖邦的崇敬又羡慕。我都是个12岁的大姑娘了,钢琴也只弹得很一般,更别提作曲了。而肖邦8岁时,既能作曲,又能弹琴,而且弹得棒极了。一想到这儿,我不免有些不好意思和羡慕。

青年肖邦已有了自己的思想,他长大了,也成熟了许多,小时候那种天真和稚嫩已全部消失了,我不免有些惋惜。肖邦在1829年4月21日音乐学院所举行的音乐会上,他见到舞台上出现了一位年轻的女歌唱演员,蓝眼,金发,面容娇美,亭亭玉立,唱起歌来声音甜美,自有一种动人的魅力。肖邦第一次见她后就被她迷住了。她就是康斯坦兹雅・格瓦德科夫斯卡。这位迷人的小姐就是肖邦的初恋对象。可是,在那个时期,一位小姐的注意,我为肖邦深表遗憾。可是,就算不行,他也应该试试嘛,出,甚至对舞台有一种恐惧感。我非常疑惑,我能力有限,还上不了舞台呢,可肖邦有这个实力,却不愿去演出,也许是出于低调也许,肖邦是怕经受打击吧,而且,肖邦一向比较内向,包括他位艺人要么不嫁人不结婚,如果想结婚的话,就得嫁一个富翁不可。肖邦只是出自一个教师家庭,经济并不富有,因此很难引起这在钢琴方面,并不像李斯特,是舞台的宠儿。肖邦并不是很喜欢上台演出吧,而且对舞台有一种恐惧感。

肖邦终生未娶,但他爱过许多人,有康斯坦兹雅・格瓦德科夫斯卡,德尔菲娜・波托茨卡,玛利亚・沃津斯卡,乔治・桑,简・斯特林。而且,他曾向玛利亚・沃津斯卡小姐求过婚,玛利亚小姐也高兴得同意了,玛利亚的母亲也表示赞同,但是,由于肖邦身体过于虚弱,最后,他还是失败了。这一次,给了肖邦致命的打击。从此,他也再也没有向别人求婚了。我也十分难过,一个人,在梦想即将实现之时,却因自己某方面的原因而导致梦想破灭,那是多么可悲又可惜啊!

当肖邦在1849年10月17日凌晨2点的时候,这位波兰伟大的音乐家便匆忙得离开了人世,我哭了。他走得这样匆忙,才39岁。他的'灵魂终于被释放了,他不再受病魔的折磨,他的灵魂化作一只翩翩飞舞的彩蝶,飞进了美丽而没有忧愁的天国了。

肖邦,是音乐界的创新者。他还非常爱国,他始终都忠贞于自己的国家,有几次,他的爱国情感大爆发,不仅创造了许许多多振奋人心的作品,还跟他的“死党”亚当・密茨凯维奇在一起品诗,密茨凯维奇也写了好多作品,深受肖邦喜爱。

肖邦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爱国、勤奋、坚强、努力,他的精神感染着我,我会向他学习,他优秀的作品让我在音乐的快乐、悲伤、优雅、动人中遨游。

篇3:肖邦传一曲难忘电影观后感

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上小学时,班里流行周杰伦的《夜曲》,其中有一句歌词至今记忆犹新,“为你弹奏萧邦的夜曲,纪念我逝去的爱情”,关于萧邦的人儿因此留下了悲怆忧郁的印象。直至看到《一曲难忘》迸发的饱满感情,才称得上接近萧邦的世界。天才的美誉固然惹人艳羡,可天才的心灵之曲让人唏嘘不已,抗争中的艰难取舍,抉择中的悲壮力量,谁又能真正懂得?

一、人生一大幸事:成就英才之名

对天才产生深远影响的莫过于萧邦的恩师,埃尔斯纳教授是他慧眼识珠的良师益友,是他不卑不亢的人生向导。

埃尔斯纳教授在乐评人的讥讽中能屈能伸,悉心栽培萧邦,甚至为萧邦的巴黎之行攒钱。他苦心积虑地把萧邦往扬名世界的路上引导,不惜与他的距离愈来愈远。不名一文的萧邦在巴黎碰钉子,他屈尊与人逢迎阿谀,竭力“推销”萧邦。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追求,甘心当他的仆人、随从与经纪人,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他单纯真挚,爱徒如子,既有师徒间的严厉苛求,又不乏爱护有加、纵容溺爱的温情,可以说他成就了萧邦的事业,升华了萧邦的人生。

埃尔斯纳调侃诙谐,可歌可泣的是他虽为德国人却拥有同波兰人一样的爱国热忱,他嬉笑怒骂,他也说音乐和爱国是一样的,都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他积极创造条件让萧邦参加爱国集会,也才有了萧邦拒绝为俄国屠夫演奏的佳话。萧邦的很多作品于浓郁的浪漫主义中饱含鲜明的民族特色,对祖国命运的关注是他音乐的一个重要主题,不能不归于埃尔斯纳教授的影响。

他心地善良,慈悲为怀,一心为别人着想。他不愿承认萧邦与他的疏离,不遗余力地为肖邦辩解撒。即使在他为了使肖邦尽快出名花光积蓄,即使在他被房东太太讥讽轰出旅馆时,仍然没有放弃对肖邦回到身边恢复自我的希望,仍然倔强地留在巴黎。他承受内心的煎熬,劝萧邦举办巡演,他只是顾虑萧邦的声名。他放下心结去求刻意使乱的桑夫人,在萧邦人命危浅时他编织善意的谎言,他只是不忍高徒失望。萧邦何其幸运,遇到了埃尔斯纳教授。

结识乔治·桑之前,埃尔斯纳总是以幽默风趣的形象出现,后来的境况却不免凄凉。他祝愿萧邦与乔治•桑度假快乐,却难以掩饰自己的不舍;他违背自己的遗愿一次次地跑到乔治•桑那里,忍辱负重地要求与萧邦见面。他见自己的学生需要引荐和预约,他发现自己的得意门生似乎不愿见他而黯然离去。于是不再言听计从的萧邦放下了象征力量的《波兰舞曲》,改写华丽优雅的舒缓夜曲。

尽管他向康丝坦蒂谎称萧邦答应巡演筹款的承诺,但这同时也是他最初的信念,他不相信自己的爱徒是一个徒有才华、贪图安逸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一番劝说让身处温柔乡的萧邦幡然醒悟。埃尔斯纳毫无保留地把一辈子都给了萧邦,让萧邦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骨气的波兰人。

《波兰舞曲》的演绎激荡着萧邦骨子里的爱国热情,在波兰精神的洗礼中,萧邦重新找回了自己命运的方向。

二、人生一大憾事:背弃缪斯之路

乔治·桑在萧邦的感情生活与艺术创作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舒适清幽的生活环境和源源不断的灵感。

乔治·桑是一位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具有男子阳刚气概的名作家,桑夫人在萧邦尚且不名一文时,为了改写社会名流的非议,联合李斯特用掉包计推出了萧邦。萧邦无法摆脱乔治桑为他设计的生活,他生活在桑夫人控制的阴影下,一言一行都受到乔治桑的影响,她的专横更衬托了萧邦性情的柔弱。乔治桑高瞻远瞩地指出萧邦应该进行作品创作,发挥他的才华,远离商业性喧哗的演出、远离消耗天才精力的浮华。

萧邦敏感的天性,对于命运和艺术创造力的忧虑不安犹如双重的枷锁,压抑在萧邦的心头。萧邦需要一种强烈的有活力的爱情来唤醒他心底的热情,而乔治·桑在他无力的手指中重新注入艺术的生命力。爱情的滋润使他的创作充满了活力,可桑夫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毁了萧邦,巴黎的社交活动吞噬了萧邦的健康。

乔治•桑对羸弱的萧邦充满了占有欲、支配欲。她使尽妩媚和威严说服萧邦留在自己身边,甚至剥夺他举办音乐会的愿望。她出于对萧邦健康状况的考虑,可以不顾世人的非议。她出于对天才音乐创作的期望,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缚萧邦。阴郁的萧邦只能把心事说予钢琴,在桑夫人的专横中无所适从。可世事难料,桑夫人为萧邦心心念念安排的人生和事业却败给了萧邦永远摆脱不了的身份——波兰人。

当那抷象征故国情结的土攥到手中时,当桑夫人凌厉的干涉已经违背了萧邦固有的道德感时,当创作事业与民族正义感冲突时,当独立个体忧虑烦闷的思绪无从排解时,当独善其身与穿燕尾服必须做出选择时,乔治·桑夫人令人生畏的坚决葬送了他们琴瑟和鸣的桃源生活,也结束了萧邦最光辉的创作高峰期。

三、索性让音乐去说话吧

提到萧邦,必先称其爱国,好像他的最大意义是他的“爱国”属性,毕竟无论身处哪个国度哪个年代,爱国总是让人热泪盈眶的。就像恩师解释的那样,巡演凝结的波兰精神是不灭的。恩师站在公知的时代潮流里,奉告萧邦应该怎么做妥当。“回家吧,回到祖国的怀抱”。萧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心在低处,强烈的爱国情操使他的音乐凝结了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

爱国是他绕不开的标签,但后人评判的第一价值还是音乐,让其功业不朽的闪光点依然是他的音乐才华。只可惜萧邦不能选择与怜惜他才华的红颜知己安心创作,就如桑夫人坚持的那样,爱国募捐的巡演摧毁了天才的生命。桑夫人站在艺术的历史高度上,劝勉萧邦“创作才是更高一层的艺术追求”,不可辜负自己的才华。萧邦之所以有那么多作品传世的原因也许是,他遇到了成全他潜能的缪斯,有桑夫人对其创作事业的全力支持,才得以盛放自己绚烂的音乐人生。

眼神深邃,强作刚毅的萧邦最后坚定地选择了巡演募捐,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地奔走呼号,选择了以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音乐来鼓舞波兰人民,选择了承担才华赋给自己的争取祖国解放的职责。如果说从前的音乐是一段精致的叙述描绘,那巡演上近乎疯狂的奏鸣则是一段粗犷的激励号召。我们听到的是呐喊,是音乐家的抗争,是对敌人侵略的深刻痛恨,是对祖国同胞的热切召唤,是一颗赤子之心的深情诉说,是对自由独立的美好憧憬。萧邦的天赋是创作音乐,却没有自由创作的追求。

四处举办音乐会筹集款项,源源不断地支援祖国受苦受难的同胞,而这是他透支身躯的能量换来的对祖国赤诚的表达,是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完成一个天才的职责。他无愧于自己的才华与生命,他所奉献的不只是天才的才华,更是为大爱所做的牺牲,是一片纯洁至诚的冰心。所幸,有失必有得,萧邦完成了悲剧的超越,不知不觉走向了伟大的命运终点。在他身心俱疲地透支了体能,也赢得了钢琴斗士的美名。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称肖邦“音乐中的普希金”。

萧邦的一生都被他性格中天生的哀伤和犹豫不决所困扰。当抒情诗人萧邦说出“我想见她时”,毅然决然的爱国情操里有多少身不由己的成分已无从论证。我们亦无从揣度萧邦血洒键盘时,无从割舍的是对桑夫人的思念,还是无悔爱国诗人的一腔热血。

萧邦的《g小调夜曲》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来还是取消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 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萧邦的信念。波兰给了他生命,音乐给了他自我的灵魂。音乐承载着他的孤寂,音乐也诠释了他的波兰精神。音乐是自由的,也是真正属于萧邦的东西。

那么,那些品评那些叹惋也就交给音乐吧。权让那清澈见底的音乐,穿越历史的烟尘,安静诉说欲说还休的情怀。

篇4:肖邦传一曲难忘电影观后感

一个人总会有被人记住的特质,不管时间过去多久,历史掩埋多深,那些必然的闪发着天然光芒的人或事,始终会被社会留住和传颂!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天生的音乐天才,波兰精神的最好诠释者。被世人记住,或许只因为他那些美妙的钢琴曲,以及浪漫的“钢琴诗人”称谓。音乐给了他生命,而波兰给了他灵魂,过早的离开波兰却再也没又踏上故土,也许是他生命中最大的遗憾。他的音乐透着波兰的精神,寄托着这个远离故土的孤儿所有的情感,音乐成就了世界的肖邦,却抹不去他内心的那一丝落魄的孤寂。从华沙到巴黎,从巴黎再到西方诸国,从沙龙到大型音乐舞台,他留下了太多惊艳的音乐。个性、独创、精致是他音乐独有的标志,优美、文雅、细腻是他作品的精髓,从波兰舞曲到玛祖卡,从练习曲再到夜曲,音乐的创作支撑着他对波兰的思念。

电影《 A Song to Remember》虽然只简短的诉说了肖邦的一生,却完完全全呈现出肖邦的性格、思想及情感。不去探究电影中诸多的细说成分。只需要大家静静欣赏剧中的每一首钢琴曲,美妙动听的同时感悟大师传奇般的人生。与李斯特的友情,与乔治·桑的爱情,与波兰的故土之情......没有完美的人生,却无法否认生命的精彩原本就存在于你每一天的生活之中。或许逃避,却始终保留着自身存在的价值,或许懦弱,却始终明白人需要活下去的勇气,既是远离了故乡泥土的芬芳,却永远难忘内心波兰的烙印!

舞台终会落幕,音乐总会结束,一曲难忘。肖邦就像是波兰国徽上的白鹰,纯洁而不屈,用音乐寄情与祖国,用生命诠释着波兰的精神,用一生的创作留给了世人太多的精神财富。

篇5:肖邦传一曲难忘电影观后感

小时候,肖邦在我心目中一直是神坛上的人物,但仅仅是因为学他的曲子,至于什么爱国主义音乐这种洗脑教育都是后来才有的事情,对于他的音乐本身,我没法体会到那么直接的爱国主义革命理想什么的,我所感受到的,只是一颗纤弱敏感但又满怀激情的心。

至于这部电影,我总是体会到一种国产爱国主义教育片的味道,很难相信这是好莱坞拍的,不过饰演肖邦和李斯特的演员们的钢琴功底看上去还是相当不错的。影片中乔治桑的形象似乎被黑化了,而且许多情节和音乐根本违背史实,比如那首幻想即兴曲明明是肖邦到了巴黎以后创作的,可片中硬是让他在波兰和帕格尼尼一起演出时弹给沙俄贵族,英雄波兰舞曲算是肖邦较晚期的作品了,可片中居然让肖邦刚来到巴黎时就把它送给出版商。整部片子完全违背肖邦的真实性格,恶意拔高,塑造了一个假的高大全的肖邦形象,如果给学琴的孩纸看了,搞不好会是一种误导。

篇6:肖邦传一曲难忘电影观后感

全片有两处被戳中:

1.伯爵家的晚宴.做贵族真爽啊......坐拥烤乳猪和肖邦本人.......极乐世界不过如此把......(我个肤浅的人类.....)

2.李斯特第一次弹肖邦的“波罗奈舞曲”说:I would like to shake your hands, but I don't want to stop.音乐天才们的对话怎么辣么酷.....

导演选角的眼光也很独到

Professor演技过硬

饰演李斯特的那位外貌神似本尊

乔治桑扮相惊艳~

男主把肖邦集脆弱与单纯为一体的特质也演绎得丝丝入扣.

好多人说战狼是爽片,

这片对我来说才是爽片呐!

何必纠结史实的细枝末节,

王尔德说得多好:“The very essence of romance is uncertainty. ”

还有一个小猜测,就是到巴黎之后教授带肖邦去的汇聚各路名流的咖啡厅“ cafe de la boheme”没在网上搜到对应的店,可能是以蒙马特高地的"Cafe De La Paix(和平咖啡馆)为原型的吧?

后悔当时在华沙没进圣十字大教堂看一看。

【肖邦传记《肖邦传》】相关文章:

1.《肖邦故园》的教案

2.肖邦故园教学反思范文

3.音乐赏析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情感论文

4.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肖邦故园巷》期末练习试题

5.传记作文

6.传记读后感

7.传记范文

8.比尔盖茨传记读后感

9.传记1000字范文

10.达尔文传记读后感

下载word文档
《肖邦传记《肖邦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