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质量
“gaoji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临床医学检验质量
【摘要】检验科重要工作是使用熟练的检验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装备,对多种标本施行正确的分析,为临床诊断和医治供应精确的试验数据。为达到此目的,一定要对分析前、中、后经过施行全面质量控制。检验质量管理是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医院内涵建设的基本内容,其重要性愈来愈受到医院管理层的器重。本文就我院在检验质量管理方面的做法做一点探讨。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1 提升整体检验结果的精确性
1.1 检验科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创立和改善检验管理质量确保机制。条件允许的要建设试验室信息系统(LIS),严格试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编写SOP文件,为试验室的规范化化管理和质量确保机制的创立供应文件依据,使检验经过标准化、程序化。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和检验质量管理的需求对科室的工作执行全经过的质量监控,重点监控室内质控记录和室间质评成绩,对发觉的缺陷和事故隐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及时改进,防备医疗缺陷。
1.2 增强对机制落实状况的管理和考核 科室管理职员按照医院和检验科质量考核方案对管理机制的落实状况施行考核,考核时要非常器重终末质量的控制,又要注重阶段质量。
1.3 增强和临床的联系,如虎添翼工作,互相提升、互相推动 检验科的'重要工作任务是为临床一线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钻研供应科学的数据。因此,临床科室的意见就成为检验科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要通常积极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编写检验信息通讯,畅通讯息沟通渠道,传递最新信息,在每一月召开质量分析会时要邀请临床医师代表参加,积极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需求,及时对临床医师提出的建议施行可行性钻研,提升检验工作质量。
2 增强阶段质量控制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核心
2.1 要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裁减多种干扰要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重点对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施行监控。
2.2 要认真掌握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工作 常规查看项目要开展室内质控,同一时间一定参加本省及卫生部临床检验核心机关的室间质评行为。工作前要对运用的仪器施行查看和日维护,把试验中的仪器误差降到最低。
2.3 要做好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把好出口关 认真执行检验结果的查看核对机制,查看考核职员要对检验结果的考核签字后方可发出报告。如果出现检测值异常,及时复检,并和临床医师联系,认真分析缘故,决定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
2.4 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缺乏勾通,而互相产生矛盾,检验人员总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试验的步伐并体会试验技术中一点高度专业化的难点,不能合调,导致这样不良场面的根源是缺乏互相的合作及勾通。
3 提升临床检验质量控控制对策
3.1 完成资本同享,提升工作功效:检验仪器自动化、网络化的试验室运用,使传统的手工检验分析试验办法变成想让历史,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检验质量显著提升,产品化试剂盒的规范化运用和检验工笔者系统化、通常化的业务知识培训,使检验工作的规范化化、标准化、系统化、同一化日益改善。现代化的全自动分析仪器可同一时间施行数十项乃至上百项的常规和非常检验分析任务,因此要更新观点,调整传统的管理模式。要资本同享,以开放和运用现代化仪器的功能用途为基本,调整相应专业学组,规范化各临床科室的小试验室,尽快完成检验报告一单通。将仪器装备集合管理可充分施展已有仪器装备的工作功效,有效地下降宗合分析本钱,使患者的标本周转及检验分析时间显著缩短,为患者的及时医治和康复和提升医院床位周转率供应有效保障。
3.2 增强质量控制,提升检验质量: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浓度,裁减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差别。对试验全经过施行全方位的陆续监测管理,如出现失控要认真分析失控缘故,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填写失控报告,观测整改成效,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检验质量。
3.3 增强仪器运用管理,保障仪器正常坚定:检验科自动化地步的提升,要运用经国内有关行政部门认证注册并检测及格的医疗仪器。要创立、健全检验仪器管理运用案卷,对仪器登记注册、责任到人。按照操作指导书规范化运用,做好仪器日、周、月、年内运用保养记录,定期维护,以确保检验仪器的正常坚定运行。
3.4 增强三基训练,提升专业地步:检验科要认真开展“三基”、“三严”的学习,并定期考核。应结合检验工作的本色,增强急救医学、急救技术知识的训练学习。提升工作职员应对突发公同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地步,尤其要围绕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施行学习,不断增强基本医学知识的学习。检验科要增强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熟悉不相同疾病的试验室查看本色和疾病的诊断标准,理解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的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业务地步。
4 结语
临床检验工作正处于技术改革的转轨期间,诸多临床医学的进展都是在试验室技术创新的基本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管理功能灵活、储存信息量大、内容便于更新,运用于临床检验工作中充分施展了资本同享优越,更大提升了工作功效,改善了卫生保健服务的质量。但仍具有诸多不足之处,如管理软件研发不足、检验职员的机算机知识及操作技能乱七八糟、网上保密工作难以确保等等。
参考文献
[1] 陈军政.加强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和与临床科室的联系.现代检验医学杂志[J].,20:68
[2]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7(8):
篇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医学检验技术也在迅速发展, 很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依靠医学检验的结果。
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医学检验的结果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诊断。
质量控制是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关键, 开展全面质量控制, 对分析的样本进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全面质量控制, 避免标本差异, 影响检查结果, 不能真实反应患者的病情。
本文旨在分析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确保疾病诊断的正确率,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篇3: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 医学检验技术的突飞猛进, 拓宽了临床医学的视野, 扩展人们认识疾病的深度和广度, 临床医学检验对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 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监测, 健康咨询与疾病预防, 临床医学研究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医生为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判断和拟定诊疗方案的正确性。
质量控制是提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有效方法, 在质量保证体系逐步成熟下已经发展成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1]。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诊断结果, 影响单位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
因此, 必须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措施, 保证标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全程质量控制。
为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医疗质量, 防止误诊, 必须提高临床检验质量, 对分析的标本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确保生理或病理离体标本质和量的完整性, 防止标本采集和分析过程的质量差异, 影响检查结果, 而不能正确的反应患者的病情[2]。
本文以分析影响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真实性因素为重点, 分析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
1 影响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真实性的因素
1。 1 非疾病干扰因素的影响
1。 1。 1 个体生理差异 不同年龄及不同年龄段以及性别、种族、体质等因素的差异, 影响相关指标的临床检验结果。
新生儿体液免疫调节能力欠缺、身体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RBC、Hb、WBC、Hct、TBIL等指标明显高于正常成人;男女体内性激素不同, 相关项目检验结果也不一, 男性RBC、Hb、TBIL、TG等较女性高, 女性HDL、TC、ESR、Ret、Cu2+等明显比男性高;黑人CK、ApoAⅠ等高于白人;单纯肥胖者TC、TG、ApoB、LDL—C、GLU、γ— GT、CysC水平较正常人高。
1。 1。 2 应激生理反应 妊娠妇女胎儿生长发育所需, 在孕激素和胎盘产生激素影响下, 各系统出现适应性生理反应:WBC、T3、TSH、TG、Cu2+、ESR升高, TP、Alb、Fe2+、TF减低;凝血因子活性增强, 凝血系统功能亢进, Fg含量高, PT和APTT缩短。
剧烈运动后白细胞可上升2~4倍。
冷热水浴、疼痛、情感等刺激, 患者情绪处于紧张、恐惧或兴奋状态, RBC、Hb、WBC、K+、Na+、Ca2+、AKP、GLU、AST、TBIL、Uri等可出现一过性增高。
过度饥饿, GLU、TP降低, 尿酮升高。
1。 1。 3 饮食、生活习性影响 餐后, K+、Na+、Ca2+、ACT、GLU、AST、TBIL、Uri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增高;摄食动物血或内脏, 可干扰大便隐血试验, 出现假阳性。
长期饮酒者, 可使Uri、ACT、γ— GT增高;吸烟WBC和CoHb高、HDL低;吸毒者, 吸食K+、Na+、Cl—、INS升高, 注射或吸食可使TC、K+、Pco偏高。
1。 1。 4 标本采集因素的影响 标本采集时间、体位、数量、部位、环境等因素的差异, 也可干扰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昼夜循环交替、生理节律如女性月经周期等不同变化, 某些指标检验结果不同:K+在23:00~1:00时最低, 14:00~16:00时最高;RBC、WBC凌晨安静状态下最低, 下午最高, RBC日内变化达4%, WBC则相差2倍;尿胆原夜间和上午少, 午后增加, 14:00~16:00时达到高峰。
采集体位不同, 检验结果也有差别, 卧位血浆总量较直立位增加12%, 立位采血时TP、ALB、ALP、ALT明显高于卧位;体位性蛋白尿:直立体位时出现蛋白尿,平卧后消失。
抗凝血的质量决定抗凝血检测结果准确性, 抗凝血的质量则取决于采血量与抗凝剂的比例, 如EDTA抗凝血血细胞分析, 采血量少, 抗凝剂过剩, 导致粒细胞和血小板肿胀、破坏, 采血量过多, 抗凝不充分, 则微血块阻塞分析仪计数孔;凝血功能检查如抗凝不充分, 可造成APTT假性延长。
1。 1。 5 药物因素 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显而易见。
使用抗生素后进行血液微生物培养, 则血循环中的药物可抑制细菌的生长, 干扰细菌培养的阳性检出率。
大量服用维生素C, 可使血GLU、Uri、TG、Cr降低, 尿GLU、Hb、TBIL、NIT假阴性。
输注胰岛素或高渗糖, 促使K+转移细胞内, 导致血K+检验结果偏低。
1。 1。 6 医护人员的影响 临床检验结果是否真实可靠, 检验分析前的标本质量成为决定性关键, 医护人员是标本质量的主导, 对检测项目的选择及其标本要求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同时, 做好患者解释工作, 否则, 对标本注意事项要求向患者告知不到位, 势必影响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如空腹采血应禁食12 h, 严禁早上体育运动锻炼后采集血样, 血糖、血脂等检测前3 d不能进食高油脂、高糖量食物;尿标本收集饮水要求;大便隐血试验禁食动物血、内脏或含铁食物3 d;x液检查前禁欲3 d;痰液培养应留取清晨漱口后深部第一口痰;药物疗效结果复查应在同一时段采样等。
1。 2 检验分析中影响因素
1。 2。 1 检验技术人员 临床检验医学日新月异, 朝操作自动化、方法标准化、技术现代化、试剂商品化、计量单位国际化、质量控制全程化、生物安全制度化方向发展, 医学检验技术人员技术合格性和规范性, 是临床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
检验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心, 对仪器设备规范操作规程、保养和维护以及评价能力, 开展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以及分析判断失控原因的水平等均可导致检验结果的偏离。
1。 2。 2 标本时效性 离体标本各组份的稳定性有一定的时效性, 久置则消耗或消失, 结果失去临床意义。
如活体病原生物微丝幼、滴虫、阿米巴滋养体等检查, 标本久置, 可致病原生物死亡漏诊;x液标本久置则使精子活力降低而误诊;尿MB、URO接触空气就被氧化消耗甚至消失;尿糖和脑脊液、胸腹水等各种体液标本的葡萄糖检测, 标本放置时间越长, 则因细菌对糖的利用和酵解, 使结果偏低。
1。 2。 3 仪器设备性能和试剂稳定性 仪器设备正常运行、性能稳定, 试剂效用稳定, 是检验结果重复性和特异性的根本保障。
1。 2。 4 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 室内质量控制简称室内质控, 开展室内质控是监测检验方法、仪器设备、试剂、操作过程和操作环境等稳定性的重要举措和保障, 也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风向标。
室间质评即实验室间质量评价, 参加室间质评可评价和验证检验结果的可信性和准确性, 确保结果与其他单位结果可比性和一致性, 达到与兄弟单位结果互认, 造福患者。
1。 3 检验分析后影响因素 结果审核与复查 是医学检验质量保证的最后一道防线, 往往由于检验人员对先进仪器设备的'依赖和迷信, 容易疏忽, 出错报告, 如对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异常结果没能按人工复查规则进行复查, 就草率出报告等。
篇4: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3。 1 维护仪器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 仪器的正常运行对于检验结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检验人员应经常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做到日、周和月保养, 并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和性能评价, 以保证仪器功能的正常运行和性能稳定, 一旦仪器出现问题, 就要及时通知供应商进行修理或者更换仪器。
同时也要加强检验科医技人员的培训工作, 防止检验工作人员因为对仪器的不熟悉导致人为操作错误, 影响检验结果。
3。 2 检验试剂准备 检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检验试剂, 必须保证检测合格, 严格管理检验试剂的时效和保存环境, 启用前应注意试剂的生产日期和防保质期, 防止因为检验试剂发生变质或失效导致检验结果的错误。
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医学检验试剂使用和保管制度, 确保试剂的安全、效用, 确保医学检验结果的精确和准确。
3。 3 提高医学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现代检验仪器设备高、精、尖, 检测原理多样, 虽操作不难, 但对结果分析和仪器性能判断, 则要求检验人员具备一定的临床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 应加强检验人员业务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 熟悉仪器检测原理、操作规程、干扰因素、检测结果数据、图形、报警的含义以及调试、保养和维护, 掌握仪器的校准和性能评价, 降低操作失误。
医学检验的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 结合自身的技术水平, 能够对患者的疑惑作出合理的解释。
医学检验工作人员应主动加强与其他临床科室的联系交流, 了解患者的临床病情,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判断医学检验结果是否准确, 并从中提高自己的检验能力[5]。
3。 4 开展室内质控, 参加室间质评 在对患者标本进行检测之前, 必须进行仪器校准, 开展室内质控, 确定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和各项检验参数在控的情况下, 才能检测患者标本。
如失控, 应做好失控记录, 并查找原因和纠正后, 方可继续检测患者样本。
注意质控品的日间、批间精密度, 确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参加室间质评, 根据室间质评加强质量控制管理, 确保检测结果与兄弟单位可比、一致和互认。
篇5: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4。 1 审查检验结果 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下, 检验工作逐渐向着自动化发展, 即使越来越趋于自动化, 但是录入患者的基本资料、采样的标号、校准检验仪器、完成检验报告单都需要人力完成, 这就要求在各个环节上的工作人员能够密切配合和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避免某一个环节出错引起整个检验结果的不正确。
4。 2 复查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出现异常, 无论是数据或图形, 均不得直接报告, 应按照国际、国内实验室建议的复查标准和设定的复查规则, 进行复检。
首先分析密切关联各参数检测结果的因果关系, 如Cl—与Na+, RBC、Hb、Hct与MCV、MCH、MCHC间检验结果的一般规律, 查找异常原因。
其次结合临床病情进行相关分析, 如K+偏高或偏低, 应与临床相关科室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高钾或低钾血症等。
4。 3 检验报告签收制度 医学检验结果报告完成后, 应该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将检验报告送去各个科室, 以防在送结果的过程中发生遗漏或弄丢的情况, 各个科室的工作人员也要建立保存检验结果的制度, 以防出现问题, 对检验结果进行调查。
4。 4 加强临床信息反馈, 持续改进 医学检验结果是否准确、真实、可靠, 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 终将必须接受临床评价。
篇6: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2。 1 标本质量的保证措施 医患沟通。
在检验样本采集前, 医护人员应基于人文关怀的理念, 耐心的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解释, 进一步了解患者病情、生理、心理和情绪变化状况, 将所需检查项的目的、医学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影响检查的因素以及标本采样和自留样本注意事项等告知, 以获取患者及其家属理解、支持与配合, 使其愉快地在安静、平静的状态下接受检查, 确保样本合格、真实, 避免患者准备不恰当, 取样误差影响检测结果而误诊。
2。 2 合格的样品 标本采集时要严格三查七对, 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检验项目、样本类型、取样时间和方式等进行详细的核查和确认。
标本采集严格采集时间、体位、部位、数量和取样方式的要求。
如采集血样时, 一般在早上9:00以前, 空腹16 h以内进行, 患者取平躺或坐卧位并保持安静、平静的正常状态, 采样者动作应轻柔, 防止患者情绪波动, 采样时压带脉要<60 s;尿标本采取, 患者应保持在安静状态, 按平时生活饮食规律, 避免体育运动、性生活、月经、过度饮食或饮酒后留取, 注意外生殖器、尿道口及周围皮肤的清洁, 女性患者则更应注意阴道分泌物或经血的污染。
采集的样品标本一般都是具有时效性, 应及时送检, 如不能及时送检, 应采取适当的存贮措施, 否则样品发生变形或变质, 严重的会影响检测结果[3, 4]。
篇7: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1.提升整体检验结果的精确性
1.1 检验科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创立和改善检验管理质量确保机制。条件允许的要建设试验室信息系统(LIS),严格试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编写SOP文件,为试验室的规范化化管理和质量确保机制的创立供应文件依据,使检验经过标准化、程序化。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和检验质量管理的需求对科室的工作执行全经过的质量监控,重点监控室内质控记录和室间质评成绩,对发觉的缺陷和事故隐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及时改进,防备医疗缺陷。
1.2 增强对机制落实状况的管理和考核 科室管理职员按照医院和检验科质量考核方案对管理机制的落实状况施行考核,考核时要非常器重终末质量的控制,又要注重阶段质量。
1.3 增强和临床的联系,如虎添翼工作,互相提升、互相推动 检验科的重要工作任务是为临床一线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钻研供应科学的数据。因此,临床科室的意见就成为检验科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要通常积极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编写检验信息通讯,畅通讯息沟通渠道,传递最新信息,在每一月召开质量分析会时要邀请临床医师代表参加,积极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需求,及时对临床医师提出的建议施行可行性钻研,提升检验工作质量。
2.增强阶段质量控制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核心
2.1 要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裁减多种干扰要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重点对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施行监控。
2.2 要认真掌握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工作 常规查看项目要开展室内质控,同一时间一定参加本省及卫生部临床检验核心机关的'室间质评行为。工作前要对运用的仪器施行查看和日维护,把试验中的仪器误差降到最低。
2.3 要做好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把好出口关 认真执行检验结果的查看核对机制,查看考核职员要对检验结果的考核签字后方可发出报告。如果出现检测值异常,及时复检,并和临床医师联系,认真分析缘故,决定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
2.4 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缺乏勾通,而互相产生矛盾,检验人员总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试验的步伐并体会试验技术中一点高度专业化的难点,不能合调,导致这样不良场面的根源是缺乏互相的合作及勾通。
3.提升临床检验质量控控制对策
3.1 完成资本同享,提升工作功效:检验仪器自动化、网络化的试验室运用,使传统的手工检验分析试验办法变成想让历史,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检验质量显著提升,产品化试剂盒的规范化运用和检验工笔者系统化、通常化的业务知识培训,使检验工作的规范化化、标准化、系统化、同一化日益改善。现代化的全自动分析仪器可同一时间施行数十项乃至上百项的常规和非常检验分析任务,因此要更新观点,调整传统的管理模式。要资本同享,以开放和运用现代化仪器的功能用途为基本,调整相应专业学组,规范化各临床科室的小试验室,尽快完成检验报告一单通。将仪器装备集合管理可充分施展已有仪器装备的工作功效,有效地下降宗合分析本钱,使患者的标本周转及检验分析时间显著缩短,为患者的及时医治和康复和提升医院床位周转率供应有效保障。
3.2 增强质量控制,提升检验质量: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浓度,裁减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差别。对试验全经过施行全方位的陆续监测管理,如出现失控要认真分析失控缘故,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填写失控报告,观测整改成效,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检验质量。
3.3 增强仪器运用管理,保障仪器正常坚定:检验科自动化地步的提升,要运用经国内有关行政部门认证注册并检测及格的医疗仪器。要创立、健全检验仪器管理运用案卷,对仪器登记注册、责任到人。按照操作指导书规范化运用,做好仪器日、周、月、年内运用保养记录,定期维护,以确保检验仪器的正常坚定运行。
3.4 增强三基训练,提升专业地步:检验科要认真开展“三基”、“三严”的学习,并定期考核。应结合检验工作的本色,增强急救医学、急救技术知识的训练学习。提升工作职员应对突发公同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地步,尤其要围绕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施行学习,不断增强基本医学知识的学习。检验科要增强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熟悉不相同疾病的试验室查看本色和疾病的诊断标准,理解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的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业务地步。
4.结语
临床检验工作正处于技术改革的转轨期间,诸多临床医学的进展都是在试验室技术创新的基本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管理功能灵活、储存信息量大、内容便于更新,运用于临床检验工作中充分施展了资本同享优越,更大提升了工作功效,改善了卫生保健服务的质量。但仍具有诸多不足之处,如管理软件研发不足、检验职员的机算机知识及操作技能乱七八糟、网上保密工作难以确保等等。
参考文献:
[1] 陈军政.加强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和与临床科室的联系.现代检验医学杂志[J].,20:68
[2]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7(8):483487
篇8: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以为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准确性,使临床医学检验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患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方法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的100份血液标本,对血液标本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临床医学质量控制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结果诸多因素对血液标本质量造成影响,100份血液标本中发生结果误差的共28份,所占比例为28.0%。
检验前、中、后均有对血液标本检验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如血液标本采集时未做到一针见血,血液标本的采集血管和输血血管未分开,血液标本采集前患者未空腹或者服用过禁忌药物,血液标本采集后未及时送检或未合理规范留置,血液标本检验时和检验后质量控制不过关等。
结论要进一步强化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力度,保证检验质量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保证临床医学检验为临床提供可靠有效的信息。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0引言
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在医疗工作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如果能够保证临床医学检验具有高质量,且得到的检验结果更加精准,则不管是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还是对患者病情的评估、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的评价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虽然医学检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这不能确保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具有高质量,不能确保得到的检验结果就一定具有准确性[1]。
其实,临床医学检验工作涉及的环节比较多,各个环节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只要未对某个环节的某个影响因素加以注意,未做好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管理,导致差错的发生,就会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直接的影响[2]。
此文中,笔者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的100份血液标本中出现结果误差的标本的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现把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采集和检验的100份血液标本,血液标本的被采集人群中男女例数为56例、44例,年龄范围为25-54岁。
均采用本院检验科的相关检测仪器和设备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和分析。
回顾性分析统计的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对发生结果误差的血液标本的原因进行统计,以对血液标本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结果
通过回顾性分析100份血液标本的检验情况,了解到诸多因素对血液标本质量造成影响,100份血液标本中发生结果误差的共28份,所占比例为28.0%。
主要包括血液标本采集时未做到一针见血,血液标本的采集血管和输血血管未分开,血液标本采集前患者未空腹或者服用过禁忌药物,血液标本采集后未及时送检或未合理规范留置,血液标本检验中和检验后质量控制不过关等。
由此可见,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尚存在些许不足,使得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存在一定误差,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导致检验科无法将准确的检验结果提供给临床,有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进行进一步改进和调整的需要。
28份出现结果误差的血液标本的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3讨论
加强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管理控制,才能有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临床医学检验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3]。
基于此次研究的分析,发现血液标本检验中尚存在一些因素,会对检验质量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有必要加强检验前、检验时以及检验后各个阶段的质量管理控制,消除或者减少各个环节中不良因素对检验质量和检验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
以血液标本检验为例,并参考临床检验实际和上述总结出的对血液标本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一些相关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3.1加强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科要加强和临床医生的联系,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要求填写的检验单上必须有患者的基本信息等,以便检验人员复核患者检验结果和身份。
与此同时,进一步规范标本采集人员的操作行为,派具有丰富经验者规范采集标本,对于血液标本,要最大限度地做到一针见血,将针头去掉,顺着管壁缓慢注入到试管内且避免有气泡进入管中而发生溶血[4]。
要分开采血血管和输血血管,以免血液稀释而影响结果。
嘱咐患者在采集血液标本前按照要求保持空腹状态,按照要求不要服用某些药物,以保证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以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
当然,采集血液标本时,护士要凭借经验,对需要的血液量进行正确的判断,避免因技术不过关而无法准确把控血液的采集量。
标本采集完毕后,尽量及时送检,如果无法送检,要按照要求合理保存,避免保存过程中发生光化学反应、微生物分解等,要对保存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把控等[5]。
3.2加强检验时的质量控制
强化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培训和教育,使其认识到自身的岗位职责,使其树立风险意识、质量控制意识,自觉履行自身职责,规范进行各项相关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不断对新检验技术、新仪器使用方法等进行学习和掌握,能够根据检验项目对检验方法、检验仪器、试剂等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应用[6]。
为了保证检验仪器和设备在检验时发挥应有的作用,认真做好日常检验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保证各种检验仪器和设备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在应用检验仪器设备时,按照操作流程和要求规范应用,选择专业配套的试剂,规范进行各项检验操作[7]。
3.3加强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强化检验人员检验后的质量控制意识,使其认识到检验完毕后,也要加强对检验结果的复核,增强责任心,对检验结果存在疑问的,要及时和临床取得联系,必要时重新进行标本的采集和标本的检验。
按照规定对检验结果进行备份,为后续的查用以及复核提供方便[8]。
总而言之,有必要进一步做好检验前、中、后全过程的控制,实现检验全过程中的多方协作,保证各项操作制度落实到位,保证检验全过程中实现工作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
减少或消除一切对检验质量和检验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的不利因素,使误差发生率降低,保证检验质量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保证临床医学检验为临床提供可靠有效的信息,为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9]。
当然,此文中对于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存在的不足未全面概括,提出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还不够全面,今后仍需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对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成英.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现代养生月刊,(12):292.
[2]袁祯泷.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探究[J].科技风,2016(18):65.
[3]罗彩燕.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探讨及应对措施[J].当代医学,2016,22(30):94.
[4]孟宪恩.探析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J].中国伤残医学,(7):146-147.
[5]谢福生,赵莲,王x.探析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6):127.
[7]王晨曦.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究[J].科技风,2016(18):211.
[8]代金成.刍议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20):33.
[9]杨金艳.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医学信息,2015(13):11-12.
篇9: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论文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对策。
方法参考实践经验,分析存在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并对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对策进行概括和总结。
结果与结论在医院质量管理中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质量管理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针对临床医学检验中的问题和出现的原因,采取对应的解决对策,以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水平。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
检验科主要是将高质量的检验报告提供给临床,将准确的数据提供给临床,为临床对病情及预后等进行诊断和判断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相关文章:
8.临床医学英文简历
9.检测检验
10.检验报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