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得感悟笔录
“就很那什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庄子心得感悟笔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庄子心得感悟笔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庄子心得感悟笔录
近日来,看了《庄子》的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和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深有感触。下面根据这两点,谈谈我对幸福的理解:
一、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庄子第一题为《逍遥游》,《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地幸福。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地幸福。
幸福生命是美丽的,活着便是幸福的。
病痛中,健康是幸福;黑暗中,光明是幸福;寒冷中,温暖是幸福;分离时,团聚是幸福;伤心时,有一个可靠的让你流泪的肩膀是幸福;失意时,有一双紧紧的拉你的手是幸福。这是人生的精华。
我觉得,简简单单就是幸福,不求轰轰烈烈,只愿真真切切。和爱人分居四年了,每当一家三口在一起时,我就会觉得这就是幸福。
幸福,是别人眼里的风景。
我看过许多关于重病房里躺着很多靠药物、导管和呼吸机在维持生命的病人,他们时刻都在与死神博斗着。他们困难的每一次心跳、每一声呼吸都凝聚了对生活无限的向往,他们渴望活下去,健康地活下去!实现这个愿望,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常常被我们忽略。我们有健康的四肢,灵活的头脑,可以在宽敞的图书馆阅读可以在阳光下自由的奔跑,可是幸福是什么滋味,我们总抱怨感受不到。 什么才是幸福呢? 饿了,一顿美食就是幸福;渴了,一杯白开水就是幸福; 累了,一张沙发就是幸福……
其实,触手可及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时时抱着“知足者常乐”的心态吧,你会发现,只要用心体会,梦里的幸福,一点也不遥远。
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
这是三位前辈对人生的感悟,他们生活的年代参杂了太多的环境因素,也造就了迥异的生活态度。我们追求的却是平凡的幸福,让我们对生活的事事非非“宠辱不惊,看窗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吧,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惊喜与意外了,抱有一颗平常心,生命的疆域会拓展的更宽。
亲爱的读者,你对幸福的感悟与我一样吗?
二、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
庄子在《逍遥游》中还说到:有个人名叫列子,能够乘风而行。他是个已经得到绝对幸福的人,是个至人,圣人,神人。它绝对幸福,因为他超越了事物的普通区别,他也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他无己。他与道合一。道无为而无不为。道无为,所以无功,圣人与道合一,所以也无功。他也许治天下,但是他的治就是只让人们听其自然,不加干涉,让每个人充分地、
昨天晚上,我忽然觉得,要幸福,也许其实就两个条件。而幸福的程度,也取决于这两个条件的完成程度和完成质量。条件一:自己要很强(有多强大,就可能会多幸福);条件二:要有好的态度(态度有多好,就可能会多幸福)。二者要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也许很多人认为,幸福只是心里的一种感受,心里觉得高兴,觉得幸福了,就幸福了。可是,如果没有能够觉得幸福的机会,幸福又能从哪里来呢?我考虑的是,怎么样能让自己心里觉得幸福呢?什么情况下,会觉得幸福呢?得先给自己创造幸福的可能性。
篇2:销售心得感悟笔录
关于销售心得感悟笔录
一切内容都将围绕项目销售展开,至于产品型或快速消费品一类的销售活动则不在此文讨论范围之内。
好了,在所有项目销售(以下简称销售)的同行中,就销售人员自身性格而言,大体上可分为偏外向型和偏内向型两种,所写内容全部适用于偏外向型销售人员,大部分内容适合偏内向型销售人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依我主观的看法来说,这两个类型的销售人员在整个销售过程中需要采用的销售手段是不太一样的,偏外向型销售人员与客户的销售关系更容易发展成伙伴型销售,偏内向型销售人员与客户的销售关系更容易发展成顾问型销售。前者要具备更强的主动性,把关系把握住,先在感情上掌握住客户,再将技术细节慢慢的向其脑中灌输(这个步骤可以自己完成,也可由售前人员完成);后者需要从一开始就以技术专家的角色在基本的技术交流上征服对手,使客户对你产生技术层面上一定程度的依赖型,之后再把客户关系捋顺,成功拿到订单。
假使你能够准确的理解所叙述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考虑运用,相信你的跟单成功率会大大提高,至少会是今后大大提高的一个基础。当然,要是你指望看过后就能够拿下所有订单的话,那就趁早停止吧。因为头脑如此简单的家伙肯定也无法真正看懂所描述的道理和方法。
一项目前期的电话交流
首先,无论你得到的项目信息是自己打电话主动寻找到的,还是别人通过电话找到你的,都请你详细并且准确的记录项目联系人的全名、电话(最好有手机,这在你以后发短信的时候很重要)、E-mail(最好是两个,不好用的邮箱太多了)、部门、准确的需求。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想很顺利的得到这些信息并且不给对方留下负面的印象(不得不承认,有些客户并不很情愿把自己的手记号码或者别的信息更多的透露给陌生人),你就必须在脸上挂着笑容,虽然对方看不到你,但我打赌,他一定能够听得出来。态度上最好显得热情一些,对没有听清楚的词语一定要问清楚,这会使对方产生被你重视的感觉。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在对方询问你关于你公司的信息或者产品的一些细节时,你所有的回答必须要充满自信,不能支支吾吾地去说你想说的话,因为那会让对方感到怀疑并且可能导致对你的不信任。还有一点要在此处指出的是,一定要详细准确的理解对方的技术要求,对于自身产品并不具备但是相差不远的要求可作模糊回应处理,对于和自身产品功能相差较远的技术要求一定要明确答复:做不到。如果你为了拿下订单而盲目承诺对方所有要求的话,那你是在给技术人员,给公司,也是给你自己找麻烦,而且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客户期望的问题,后面的章节里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们可以再详细聊一下。
在首次电话交流的过程中,建议不要说太多的话,多听才是正确的选择。同样的,最好也不要大肆的,喋喋不休的介绍你的产品,尤其是对方并不太懂行的情况下。你应当先简单而自信的介绍一下公司的情况以及你们产品的成功案例,这是最直接的问题。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不要盲目介绍,你可以先给他发一些产品的资料给对方,让对方有时间消化一下,这样一来,你在次日上午或者下午进行的第二次电话交流中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具体的说法上,我一般考虑的是:“那您看这样,我现在跟您聊太多产品估计您也很难准确的理解,我先给您发一份资料,您看一下,然后明天上午我会再给您去电话,您看可以吗?”一般来讲,客户第一次给你打电话时通常也会打到你的同行公司那里,因此他们往往要在一个小时之内接触到好几个人,你必须增加和他接触的机会才能够让对方记住你和你的公司。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上文提到的二次交流,又比如你发完邮件后一条“邮件已发送,请查收”的短信,一切皆可。不过要把握你的频率,不要让对方初次打交道时就觉得你是一个很罗嗦的人。
篇3:庄子心得感悟
在《庄子》当中,处处有在讲他所崇尚的“道”,但是都是描述,没有定义。所以我们对于“道”的理解,不能通过精确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心性的感悟。不过尽管如此,相信大家对“道”的理解,也不会相差太远的。
庄子或者道家所谓的“道”,大概是一种一元的、形而上的、永恒的、无所不包的、符合自然的、清静无为的存在。这样一种“道”,贯穿于庄子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等方方面面。
纵观东周诸子,除了阴阳家之外,道家算是最关注形而上的问题的了,老子就是这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代表。我在大学里一位讲中国哲学的老师曾经有过一段很好的说明,他是这样说的,我们人、动物,会走会动会说话,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脑子在控制自己(古人就以为是心),脑子一发令,我们的手脚就会动,嘴巴就会说话了;那么老子就观察天地变化、山河日月,他也在想,这大自然一切一切的变化,是不是也有一个最高的“脑子”在发号施令呢?于是他就发现了“道”。道家的“道”,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符合一切自然的本性的,人只要获得了“道”,那就会走入最高的境界,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
那有一个问题来了,老子和庄子,为什么不把他们的“道”,用文字语言说清楚?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曾经多次讨论过的“言意之辩”。
首先来对比西方的哲学,西方古代思想家们的传统,一向注重概念、语言的清晰。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他们已经强调概念、定义的重要性,而且对此也有诸多开创;后来经过中世纪经院哲学,再一直发展到康德、黑格尔,整个西方哲学,仿佛就是一个庞大而精致的概念王国。西方的思想家们,就是想要通过考察精确的语言概念来发展思维,从而认识世界。
至于中国古代哲学,则有另外一个传统——言意之辩。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会怀疑,语言真的可以准确地表达意思吗?就算我真的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你可以准确地接收得到吗?道理很简单,我们每个人人生经验、知识水平不一样,很多时候对外部世界的理解都是有主观性的。如果我说失恋了我很伤心,“伤心”这个词,可以准确地表达我此时内心情感是何种感受何种程度吗?你所理解的“伤心”,是以你昨晚掉了一百块钱那种“伤心”来理解的吗?
言意之辩是魏晋玄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先秦早有根源。《易经》也有写:“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而道家则多次多方面地谈过这个问题。庄子认为,所谓的“道”都是渊博的、宏大的,无所不包的;而语言本身是糟粕,是狭窄的。如果“道”有了一个具体定义的框定,那么它就只能“是”这个而“不是”那个,但这是不符合“道”的本质的。这里有体现庄子的辩证法,不过我之后再详细谈。
对于“言意之辩”,不仅中国古代哲学有关注,西方后现代的思想家们也有具体深入的研究了。而我们哲学小组讨论的结论大概是,一定的语言和概念本身,会利于我们表达意思情感,加深对世界外物的思考与认识(比如你现在看我这篇文章就是如此),否则我们或许只能通过大笑来表示开心、拍桌子来表示愤怒。但是语言和概念是相对静止的,思想和情感是非常细腻、丰富的,某些时候,概念也会妨碍我们认识世界,语言也会沦为“语言化石”。如果有心的朋友,应该对此格外小心。
所以,最后重申,由于庄子他们对语言和概念的不信任,我们读《庄子》,有时候不能通过精确的概念来理解,而是要通过心性经验来感悟。
篇4:庄子心得感悟
在上一节当中,我已经简单地提到,道家的“道”,是来自于老子对自然变化的观察,这就是“道”的合理性的来源之一:天无不覆,地无不载,道无所不容、无所不在。因为“道”,日月星云得以运行,山川河流得以形成,人类社会得以运作。只有符合“道”,一切的一切才得以存在、发展。
然后我还从另外一个方面读出来庄子的“道”的合理性来源,那就是崇古。大家都知道,先秦诸子在思想上都有崇古的倾向。他们在论证自己思想合理性的时候,都会回到夏商周三代,甚至尧舜禹、三皇五帝时期找到理论支撑。由于诸子都是民间兴起的私学,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官方的“正统”来证明自己思想的合法性。有趣的是,不同的派别居然可以在同一个例子当中找到截然不同的结论,比如说,孔子会赞颂三代和西周时期的音乐,然后提倡恢复礼乐制度;而墨子也会提到三代时期的音乐,但是就会提倡“非乐”。
对于诸子的崇古,我发现有一个问题就是,诸子在引用以前的历史来论证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并非尊重客观现实与内在联系的,而是片面地找到有利于自己立场的一面,甚至歪曲、捏造历史来证明自己的思想。第二个问题比较根本的是,我认为诸子这种“崇古”,是一种盲目的崇古。因为诸子总是在强调,过去有多好,远古有多好,现在就不好了。但是这种过去的好,其实更多是他们幻想、构建出来的。在远古时期,社会普遍更会存在生产力落后、疾病横行、生存环境恶劣等问题,只不过垄断知识的人们,用文字为远古时期的社会粉饰太平罢了。
说回庄子,他也是崇古的,但是他的崇古与诸子不同,他不是崇尚三皇五帝的时期,他是崇尚更久远更古老的、甚至三皇还没出现的时期的远古社会,并且从中找到“道”的合理性。
我发现这一点跟两千年后西方的思想家卢梭的做法很相似。卢梭为了论证“人民主权”与“社会契约”的存在,也是从人类远古的状态找到“人生而平等”的合法性的。卢梭的思想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他盛赞人类的“原始自然”的状态,认为文明与智慧就是导致人类不平等和灾难发生的根源。
而庄子的做法一模一样,他崇尚“道”,而“道”的要求是无知、无欲、无为。庄子认为,智慧、欲望、妄为是导致东周时期战争不断、社会混乱、人民生活疾苦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崇尚远古时期,因为远古时期的人民正是无欲无知的,他们也不追求有所作为,所以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这样的一切,才是符合“道”的。如果当今(东周)的社会想要获得安定,就要学习远古时期的社会,那样就可以获得“道”,获得幸福。这样的思想,在《在宥》、《缮性》、《庚桑楚》等篇目,多见论证,由于篇幅过长,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四)为什么要“无为”?
庄子崇尚远古时代,因为远古的社会与人民符合“道”,符合自然。人民淳朴、简单、平等,社会没有等级、没有压迫,更没有战争**。庄子和道家,一直就是赞颂这种社会状态。
然后他们考察智慧与技能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而庄子也是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德荡乎名,知出乎争”(《人世间》)。也就是说,所有的智慧、技能、名声、礼节、等级秩序等等一切一切被称为人类文明的东西,是因为人们淳朴的心性受到迷惑了,才逐渐发展出来的。因为有了斗争之心,所以才会又不断进步的智慧;因为有了盗窃,所以才会有锁链和监狱。所以《庄子》一书多有反对、批评儒家孔子主张恢复礼乐仁义的做法。
再者,庄子考察智慧、技能出现之后的影响和后果。道家始终认为,仁义智慧是不符合“道”、不符合“自然”的,如果越是鼓吹这种文明的发展,人们就会越来越远离自然淳朴的状态。所谓“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缮性》)因为提倡贤能,百姓就会互相竞争;因为提倡礼节,家人就会产生隔膜;因为有了贵重的财物,人民就会成为盗贼。
更进一步的是,庄子认为,因为人们脱离了淳朴的状态之后,世间善良的人会比邪恶的人要少得多,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智慧技能,也就作恶得多,而不是为善得多。在《胠箧》一文中庄子就有精妙的讽刺: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发明了笼子来保护自己的贵重物品,但是更聪明的盗贼直接把笼子都偷走了,这样一来,笼子不是为了给盗贼更好地保护他所盗之物吗?那些自以为聪明的臣子用礼乐制度来维系一个国家,结果倾国之贼把整一个国家都夺走了,所谓“盗国者为诸侯”,那样人民提倡的礼乐制度,不也是为乱臣贼子保存国家吗?
以上就是庄子和道家批评智慧仁义的主要原因。因此,庄子极力提倡“无知、无欲、无为”的状态,反对智慧与仁义。
在《渔父》一篇中,庄子讥讽儒家想通过提倡礼乐来恢复社会和谐的做法,就像一个人想摆脱自己的影子而在太阳下拼命奔走,结果跑到累了也没能摆脱影子。庄子主张,想要恢复社会的和谐稳定,只要让人们放弃智慧,回归淳朴就行了。就像那想要摆脱影子的人,只要在树荫出歇息就可以了。
所谓“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绝圣弃知,大盗乃至,“不尚贤,使民不爭;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过,无论庄子的这个思想有多大的合理性,但都是不符合现实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河流是不可阻挡的。他所提倡的“无知、无欲、无为”的状态,不可能再退回去。而且,他本来也没有实现这一理念的实际措施。他只是一个思想家。
篇5:关于读庄子心得感悟
在《庄子 齐物论》里面有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有一个人养了很多猴子,由于种.种原因喂猴子的粮食不够用了,于是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栗子,晚上给你们四升栗子,怎么样?”猴子们大怒。于是那个人又说:“那我早上给你们四升栗子,晚上给你们三升栗子总行了吧。”猴子们心满意足的答应了。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之用,亦因是也。
作为人类听到这个故事自然会嘲笑猴子们的愚蠢,但这个故事所说的自然绝非如此。我猜,庄子是想从中引述出人与自然,乃至万事万物的统一性。且听我娓娓道来。
乔布斯21岁创立苹果公司,却在56岁那年早早的离开人世。Sanders上校却在66岁开了一家叫肯德基的快餐店并活到了90岁。55岁退休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被70岁的特朗普所替代。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对于一些人来说,它们少年得志,而有些人却大气晚成。前者就是寓言故事里的朝四暮三,而后者是朝三暮四。我们如果将自己的一生看作一个整体时,是否会对人生的看法更加豁达?正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他著名的作品《断头王后》中的名句:“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所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我们是否就如猴子一样,在为早上三升还是早上四升这样的事情而哀怨?
让我们再将视野放的更加高远一些,美丽与丑陋,智慧与愚昧,对于“道”来说都是相通与一体的。万事万物此消彼长,有所分解,就会有所产生,有所生成,也会有所毁灭,有所失的同时也必然会伴随有所得,反之亦是如此。从这样高远的角度看待问题自然会发现,所有的荣辱得失,喜怒哀乐惧都不值一提,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是“道”的表达罢了。
写到这里我猛然发现:这不正是《心经》里的“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口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吗?哈哈,果然英雄所见略同。庄子的观点居然和佛教经文有相似之处,真有意思。
篇6:关于读庄子心得感悟
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两本书,分别是《老子》、《庄子》。我读了《庄子》有一些感受想和大家分享。其中有一个小故事名字叫《寒蝉和灵龟》,故事说的是:很多人都说彭祖是人间最长寿的。有一种小虫叫朝菌朝生而暮死,它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一个月另外一种虫叫寒蝉春生而夏死,它根本就不知什么是四季可是楚国南方的海上有一只巨大的灵龟,五百年对它只是一个春季,五百年对它只是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椿树,对于它八千年只是一个春季,八千年只是一个秋季;朝菌和寒蝉叫做小年,灵龟和椿树叫做大年,小年是不会了解大年的。彭祖对于椿树和灵龟来说不也是小年吗?世人认为彭祖长寿不也是小年的悲哀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时我们认为自己知道的很多了,但是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很多很多事情。我们不了解,不知道的就不应该妄下结论。
【庄子心得感悟笔录】相关文章:
2.庄子名言人生感悟
3.于丹《庄子》心得
4.于丹庄子心得
5.笔录真实
6.于丹庄子心得语录
10.百家讲坛于丹庄子心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