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歌颂抗疫英雄五四精神个人心得精选

歌颂抗疫英雄五四精神个人心得精选

2024-02-26 07:50: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楮蕊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歌颂抗疫英雄五四精神个人心得精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歌颂抗疫英雄五四精神个人心得精选,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歌颂抗疫英雄五四精神个人心得精选

篇1:歌颂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作文

8日,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贵州医疗队的叶青与康复患者分别时落泪,她试图擦拭泪水。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7日,东西湖方舱医院,值勤民警向转院的最后一批患者敬礼告别。记者 张武军摄

8日,工作人员在已清空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里清理消毒。柯 皓摄(影像中国)

3月7日下午3点14分,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门口,载着59名新冠肺炎患者的两辆大巴缓缓启动,宣告武汉首批最大规模方舱医院收治“清零”。民警张警星站在原地,对着远去的车辆敬了一个礼。

位于武汉客厅的东西湖方舱医院,是武汉市最早征用改建的方舱医院之一,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牵头3天内建成。

进入休舱倒计时,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看着患者离开的舱门,喃喃地说:“他们当时就是在这个通道登记信息、办理入住的。”

“期待不戴口罩与你相聚”

“731、806……”7日下午2点,方舱广播在清点患者床号。记者穿过三道单开门,进入方舱内部。转去雷神山医院的患者在此集中。4个小时前,最后一批25名患者治愈出舱。

“希望能快点健康回家。”64岁的患者李腊梅打扮得很精神,在医护人员帮助下打包行李。“大家对我这么照料,有些舍不得。”

9岁的俊叶2月19日和家人一起进舱,是舱内年龄最小的患者。“在这吃得蛮好,今天大人好像比平时开心一点。”俊叶说。

3月1日,C区床位清空。5天后,A区剩余20名患者转到B区,清舱节奏加快。“看到病人好转是最开心的事。”现场一位医护人员说。

据了解,东西湖方舱2月7日开舱,累计收治患者1760人,治愈患者868人。

宁夏援鄂护理医疗队护士侯月珍说,前两天治愈出舱的患者黄玲已经成了她的姐妹。“黄玲和丈夫、女儿分住在方舱不同区,身体难受、心里牵挂,刚来时总偷偷流眼泪,我就多关心多安慰她”。黄玲是武汉最早抢救新冠肺炎患者的医护人员之一。没多久,侯月珍就接到了黄玲的报喜微信,“转阴了,期待不戴口罩与你相聚。”

此刻,在场医护人员守候在离去通道的一侧,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个这样的故事。

唐晓培背着一个自制的紫色布袋,里面装着送给出舱患者的中药香囊,写着“平安”二字。“2月9日我们山东队开始上岗,今天荣幸地守了最后一班。”她说,有患者走近观察她的眼睛,说要记住她是姐姐还是妹妹。

“开舱。”下午3点10分,患者排队走出舱门,时不时听到“谢谢”“加油”。一位穿着橘红色外套的患者说,“今天穿了春天的颜色。”

“比平时更忙,但心里高兴”

下午4点26分,记者收到方舱民警杨艾兵的微信,“我们到了。”方舱剩余59名患者已经转往雷神山医院。杨艾兵负责1号车患者,“比平时更忙,但心里高兴。”

24岁的杨艾兵是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分局巡警大队的辅警,2月25日作为第二批执勤警力进入方舱轮换。他对一位陈姓患者印象深刻,“他拉着我的手说‘你们对我真好’,但我们只是做了件小事”。杨艾兵了解到这名患者有糖尿病不能吃甜食,就及时为他更换食谱,并统计了舱内哪些患者有特殊饮食需求。

“方舱民警工作内容很细致。”东西湖区分局政治处民警董宏祥告诉记者,“我们想把舱内打造成临时生活社区,患者就是居民,大家都是邻居,有需求就找警察帮忙。”

记者看到,舱内装饰很温馨。墙上贴着一封封手写的感谢信,还有不少励志的漫画标语。

负责护送患者的方舱护理咳嗽闭判∶簦屠咨裆揭皆旱墓ぷ魅嗽苯唤幼菏乱恕!暗谝慌胱』颊呙ゾ褪俏艺淼模惺加兄铡!闭判∶羰侵心弦皆旱囊幻な浚盏谝惶齑酉挛4点忙到第二天凌晨3点,一个月来已经参与过2次大批量患者转运工作。“相处久了和患者很亲近,他们平安,我才放心。”她说。

更多方舱医院完成使命

舱外,药房的医护人员正在对医疗物资进行最后一轮盘存,要在休舱前完成这项工作。“我们2月4日就进舱了。”26岁的刘朋说,很长一段时间,要从早上8点忙到深夜2点,“来了就要干好”。

方舱门口搭建的帐篷前,标注着“护理部”“院感部”等,其中有一间叫“指挥部”,3月8日上午,方舱各部门负责人在此例行开了晨会,出舱患者的情况跟进与后续工作部署,一步都不能落下。

最初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2月4日,武汉公布改建武汉客厅为东西湖方舱医院,同一天,中南医院副院长章军建紧急调任东西湖方舱医院院长。没有可借鉴经验,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将一个1.6万平方米的空旷展厅,改建成收治名患者的医院。

3月8日中午12点,东西湖方舱医院正式休舱。据了解,截至3月8日下午,武汉已有11家方舱医院休舱,患者陆续分流到定点医院,剩余方舱医院累计在院患者还剩100多人。

篇2:歌颂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作文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和各条战线的广大妇女同胞表示诚挚的慰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女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今天的节目,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坚守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女战士。

这位女医生是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江晓静,疫情暴发以来,她一直在抗疫一线救治患者。最近几天,这里收治的病人相继转好出院,江晓静看上去总算轻松了一点。

1月24日,是中部战区总医院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的第一个高峰,在感染科当了30多年医生,这样的场景江晓静却没怎么见过。

人多床少,很多患者不能及时入院,对一个感染科医生来说,江晓静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江晓静已经56岁,春节后本应退居二线,但疫情来了,她没有太多时间去考虑以后的事。

江晓静和同事们一起,开始了与这个未知疾病的抗争。1月,对于江晓静和她的同事们来说,是最艰难的一个月。

在诊疗的过程中,江晓静和同事们都发现,普通型患者一旦转成重型,特别是重型发展成危重型,救治就变得异常艰难,而且普通型到重型的转变可以发生得很快,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发现治疗,病情会急剧加重。如何阻止这些轻症患者转成重症,是他们应该尽力做好的事。2月初,江晓静和其他几个医生在一起研究后,提出了治疗关口前移的方案。

护士长周勤和江晓静从进医院上班就在一起工作,如今两人已经合作30多年。

周勤的护理团队早已经习惯江晓静的高标准,但在新冠肺炎的救治中,江晓静对他们提出了比平时更细致的要求:实时监测并记录每个患者的状况,实施一人一策的方案。

在新冠肺炎的患者中,还有一些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这就要求在治疗新冠肺炎的同时还要兼顾患者的其他疾病,对于这些患者,江晓静要求精确记录患者的各项数据,他们每天摄入和排出的量都要用量杯和称计量。

这样做,是为了做到对每位患者心中有数。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这是最笨也是最有效的做法。

在团队共同的努力下,一些由轻症滑向重症的患者及时被发现并得到了治疗。2月11日,联勤保障部队抽组专家到达武汉,准备加入到中部战区总医院参与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当晚没来得及交接就赶上了一台紧急的手术,专家李福祥和江晓静医生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手术室里。

手术中,这个雷厉风行的女医生给李福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接手重症、危重症病人后,这个女医生带领团队前期所做的工作更是让他刮目相看。

这天,就在江晓静医生换好防护服准备查房时,一个病愈的患者出现在了办公室窗口。

这位患者入院时是轻症,治疗期间突发呼吸窘迫,因为发现及时,江医生紧急调用无创呼吸机给他上了仪器,很快把他从悬崖边拉了回来。今天,他特意返回中部战区总医院献血,并感谢江医生。

每次量血压,这位阿婆都要和护士茅艇华寒暄几句。在火神山医院,像茅艇华这样的90后女护士在护士团体中占了一大半。很多人眼中的孩子,如今已经披上战衣,治病救人。

在高强度的ICU里,每个护士都有自己的分工。紧张,但有序。其中一位护士姑娘说起仪器的功能头头是道,她才23岁。话语中夹杂着稚嫩,工作起来却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儿。护士们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在高强度的ICU里忙碌,时间一长,偶尔会产生不适。

病房里的一位老人对孙青印象特别深刻,亲切地称她为小孙姑娘。照顾老人久了,孙青和老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更像是亲人的关系。

四五个小时的忙碌,摘下护目镜和口罩的那一刻,她们又显露出青春的模样。

这是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女医护人员,病患面前,她是温暖细心的呵护者;病区里,她是唠唠叨叨的硬核护士长。

她是73岁,经常一天只睡三小时,与医护人员商讨诊疗方案,带领团队救治危重病人的女院士。

她们是方舱医院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感控医生,防止医护人员感染,是她们最重要的任务。

她们是女医生,更是女战士,她们是奋战在红区中的红区插管女医生。

在这次疫情中,众多女医护人员始终奋战在最前沿、最危险、最辛苦的战“疫”一线。不畏艰险,主动请战,拼尽全力拯救病患。这个春天,她们是抗击疫情一线最强力的支撑,是绽放在荆楚大地最美的铿锵玫瑰。

篇3:歌颂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作文

前不久,一篇题为《武汉疫情爆发12天:这17个普通人的故事,看哭了......》(作者:李月亮)的文章在朋友圈走红。正如许多网友一样,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综合处调研员常进也被文章中讲述的群众为抗击疫情做贡献的事迹深深感动。凭借多年对外工作的经验和直觉,他认为这篇文章立足老百姓的角度讲故事,真实生动、直击人心,是一个对外讲述中国抗疫故事的鲜活素材。于是便打算义务将它翻译成英文,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英勇抗击疫情的真实图景。

在译稿过程中,常进得到了同事们的亲切鼓励与在华国际媒体人的帮助,充满干劲的他连续工作十小时高效完成了稿子的翻译和校对、润色,并在得到原作者的授权后,积极寻找发表平台。译作于2月6日在“云泥诗舍”和“高度一万五千米”等公众号发表,阅读量达上万次;隶属于《光明日报》的光明网英文网站分辑登载了译稿,并在其脸书账号转发。尼泊尔人拉姆·钱德拉·拉米沙内(Dr Ram Chandra Lamichhane)在他所主办的“东方积极科学研究院”(Easter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sitive Science)网站上进行转发。

译作推出后,得到中外许多读者的留言和反馈。印度读者德福Dev评价:“读完我几乎哭了。向所有的英雄和天使致意!来自一个印度人的致敬,爱你们!”巴基斯坦人Nabeel Tirmazi说:“感谢分享,让我们身处中国之外的人了解到真实的状况。为中国祈祷,希望尽快度过难关!”马来西亚人李丽眉评价说:“这些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看到。感谢您的贡献。”中国外交部青年干部易晨霞评论:“常进第一时间主动联系作者请缨将其译成英文,短短两天就完成译稿工作。我们需要这样的记录,需要让世人都知道,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着的,不是只有肆虐的疫情,还有一个个平凡普通人的大爱。作为武汉人,对这一切,心怀感恩。”

为了帮助英文读者实现最佳阅读效果,常进和合作者在译稿过程中字斟句酌,在照顾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的同时,力求逼真呈现中国人生活的风貌,特别在人称等词语的选择上精准把握,把原文中体现的中国人民爱国、自豪、自信、自强的情怀准确传递给读者。一位北京读者认为,“译作忠于原文,又有自己的特点,非常朴实,一点花哨的都没有。”一位英文教师读者评价:“读起来很舒服,而不是很刻板的语言。”

对此,常进表示:“我深信如果这篇文章能够原汁原味地展示给外国读者,定能唤起他们的感动,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美德的景仰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认知与敬佩。这既是与世界所进行的精神分享和对话,也是对中国形象的积极宣传。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同事们的亲切鼓励,更得到在华国际友人及其同事的连夜协作支持。整个工作固然花些功夫,但更是精神上的享受。”

篇4:歌颂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作文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个平凡的英雄挺身而出——

平日里,他们是你我的朋友、邻居、同学;

他们是一个个网格员、快递员、环卫工、志愿者……他们是每天在大街上擦肩而过的普通人。

疫情来袭,他们是逆行者、坚守者、奉献者。

“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特别是武汉人民和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展现了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千千万万个平凡的人,在非常时期挺身而出,用不平凡的付出传递希望,汇集起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磅礴力量,点亮战胜疫情的希望之光。

坚守,他们彰显一份担当

24日,立在武汉街头,身上挂满药袋的丰枫感动了无数人。

在武汉市江岸区黄石路汉口大药房,丰枫把为居民购买的药挂在身上(2月24日摄)。新华社发(武汉后湖街道供图)

他是武汉江岸区后湖街道惠民苑社区网格员,为购买居民所需的药物,和同事从早上5点多就守在药房门口,12个小时后终于拿齐了近100份药。

丰枫身上的药袋子,是病人的希望,也是一个普通网格员的一份担当。

此时此刻,湖北有17万名网格员正为隔离在家的居民买菜送药,跑前忙后。

街道上的行人、车辆少了,但有一群人的身影却时时出现。

“只要我们还在跑,武汉就不会停下来。”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们,成了城市运行的“摆渡人”。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国务院新闻办记者见面会,邀请在武汉疫情防控一线的普通工作者讲述他们团结奋战的故事,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外卖骑手吴辉在记者会上(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疫情暴发后,吴辉也感到害怕,他打算不再外出送外卖,从大年三十开始休息。“可是看到前线工作的医护人员吃泡面,我是不是该做点什么?”他问自己。

吴辉决定春节继续送外卖。大年初一第一单,就送到了中南医院呼吸内科。“从那天起,我接到了形形色色的订单,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被各种各样的温暖感动。”吴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到微博,网友粉丝纷纷为他点赞。

在略显空旷的武汉街头,还有一群人穿着亮黄色的马甲值守巡逻。

“今年元月23日凌晨,接到赶赴武汉天河机场执行交通管制的任务,那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武汉保卫战已经打响了。”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区分局局长张晓红说。

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来自武汉市东西湖区公安分局的民警张锦星(右)与同事刘晨在进方舱前向同事敬礼(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过去一个月里,武汉市两万多名民警承担了社区封控、治安巡控、医院守控等任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没有人叫苦叫累,一句“抗击疫情,用我必胜!”的口号,显现他们的决心与担当。

在“主战场”医院,除了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还有一群人在干着又脏又累又危险的活儿。

眼下,在武汉的定点医院、方舱医院以及众多集中隔离点,2200余名环卫工人正在清扫保洁、消毒杀菌、转运垃圾等。

武汉国博方舱医院,陈万和穿戴好防护装备,背上盛装25公斤药水的喷雾器,对方舱医院49个果皮箱进行消杀;妻子狄会兰也“全副武装”,用蘸过消毒液的抹布,擦拭走道桌面、微波炉和饮水机。

6个小时后,汗水浸透了衣背,陈万和、狄会兰脱下“战衣”走出方舱。“方舱室温23℃,我们穿着防护衣和隔离衣密不透气,人人都汗流浃背!”47岁的狄会兰说。

陈万和、狄会兰夫妇原为汉阳环卫集团一公司环卫工,平时清扫大马路。2月9日晚,得知单位组建环卫突击队进方舱医院,夫妻俩双双请战。

无数个人的坚守,无数个人的担当,夯实了打赢武汉保卫战的必胜基石。

奉献,他们付出一份力量

“我叫华雨辰,我是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我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90后。”华雨辰这样介绍自己。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国务院新闻办记者见面会,邀请在武汉疫情防控一线的普通工作者讲述他们团结奋战的故事,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音乐教师华雨辰在记者会上(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可是,眼下的华雨辰不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她还是司机、测温员、搬运工、方舱播音员——她是一名志愿者。

“我不是医生,没有办法上前线救助病人。我特别想站出来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就报名成为志愿者。”华雨辰现在每天要工作8个小时。

“我在方舱医院播音第一天,有位51岁的阿姨过生日,我们放了生日歌,虽然看不到她的表情,但从她身体动作上看,我觉得她挺惊喜的。”华雨辰说。

还有一位姑娘,一个24岁的川妹子,医生、护士们叫她“雨衣妹妹”。

“雨衣妹妹”刘女士在位于武汉光谷青年城的餐饮门店厨房里分装盒饭(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雨衣妹妹”从事餐饮行业,看到许多医护人员吃不上热饭,2月3日,她带着厨师和食材,“逆行”十几个小时驾车从成都赶到武汉。第二天就开工做饭,免费为武汉的医护人员送餐。

“雨衣妹妹”每天送400至600份盒饭。刚开始送餐时,没有防护服,她就穿着雨衣,开着自己的车跑各家医院。

“要坚持到疫情结束,直到不需要为止。”“雨衣妹妹”说,“等疫情结束,要好好到东湖边走一走,看看武汉春暖花开。”

此时此刻,在城市急需之处、细微之处,一个又一个“华雨辰”“雨衣妹妹”,改变了平日里的身份,戴上口罩,挺身而出。虽然没有三头六臂,但她(他)极尽所能。

“咱们虽然没钱,但可以出一份劳力啊!”

带了些干粮,卷了床棉被,戴着口罩,翻越秦岭,甘肃农民王东林驱车千余公里赶到武汉。刚开始,他想参与雷神山医院的工程建设,但都是专业施工队,“挤”不进去。他转身来到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当起装卸工。

“全国各地送来了很多爱心物资,我们必须及时送到医护人员的手里。”淳朴的王东林没有豪言壮语。他说,看到医护人员工作生活条件有改善,他就高兴,“我想坚持到夺取疫情胜利的那一天”。

疫情当前,平凡如你我,能做点什么?这个问题,在志愿者们站出来的时候,就有了答案。

“中学保卫科长孟成波主动要求到卡点值班;个体诊所的医生覃东升承担了对居家隔离人员进行体温监测的工作;待业青年覃柯源在社区办公室负责接电话,做记录,做台账……每天不停地电话打来,都说要做志愿者。”湖北松滋市新江口街道歇金台社区民警毛家宝翻着本子上的记录说。

“从开始的6个人,到现在的600人,大家虽然不认识,但是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美德志愿者’。”美德志愿者联盟发起人汤红秋,原本是一名翻译,从武汉“封城”起,她就筹划着如何为疫情中的医护人员、患者服务。

在汤红秋的朋友圈里,每天深夜都能看到她们一天的“战绩”:羽绒服、口罩、消毒水、卫生巾、蔬菜、盒饭等,各种捐赠物资从接收到运输、分发,井然有序。一些不大棘手的问题,从信息发出到解决,有时只需要几分钟。

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全市在社区服务的志愿者已有5万人。一个个平凡人的逆行,一个个普通人的携手,搭起了一道道阻击疫情的防线。

还有一群群人,来自天南海北,只是互相认识微信头像,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大家活跃在手机屏前,忙碌在物资采购、分发路上。线上线下结合,到底有多少志愿者正在参与战“疫”,至今无法统计……

无数个人的奉献,无数个人的付出,凝聚了打赢武汉保卫战的澎湃力量。

坚忍,他们传递一份希望

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但一个个平凡的英雄坚忍不拔,为我们传递着必胜信心。

得知下辖的洪珞社区工作人员中有1人确诊、3人发热、3人需要隔离,武汉市珞南街党政办干部黄恒主动请缨来到社区。9000多人的社区,工作繁多,黄恒累得腰椎间盘突出旧疾复发。

但是他选择了坚守——躺在党群服务中心的硬地板上,他双手轮流接打电话,继续帮居民联系车辆、解难救困。“群众有需要,我们就要顶上去。”

心理咨询师王怿在武汉的家中进行公益直播,对观众进行心理疏导(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疫情严峻,但近千万武汉市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忍与克制。湖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荆玉梅说:“打来电话的人,有哀伤,有悲痛,但也有期待,他们用配合与坚持,守护着武汉。”

武汉市西城壕社区网格员黄丽芳(左二)与志愿者柳莹(右二)、张琦(右一)为空巢老人送菜(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病魔可怕,隔离病毒,但爱心依然在传递。

领到7200元的“工钱”、300元“交通补助”,建筑工人骆名良选择购买了145箱牛奶,并悉数捐给了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医护人员、执勤人员。

“我是个手艺人,做这点微不足道的事,相比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真的不算什么。”骆名良是一名在火神山医院从事内装项目的中建深装公司工人,他的话语朴实,但触动人心,“一线医护人员这么辛苦,只想尽一份力。”

因为爱心,有人送出一杯杯温暖的咖啡。

在武汉Wakanda轻饮咖啡店,工作人员在打包咖啡(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乐文婉 摄

武汉Wakanda轻饮咖啡店每天冲出约500杯咖啡,附上手写祝福,免费送到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手中。一群年轻创业者早已决定,不计成本,坚持送到疫情结束的一天。

因为爱心,有人伸出胳膊献出血浆。

程琳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捐献血浆(2月18日摄)。新华社发(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供图)

丈夫还在一线救治病人,她来到医院,成为一名捐赠血浆的爱心志愿者——2月18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献血浆者,她是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妻子程琳。

不仅自己参与,程琳还带着同是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同学,来到金银潭医院的献血点。经过一系列的问询、检查等评估后,成功捐献血浆。

“这个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谈及疫情中武汉群众,钟南山院士曾哽咽赞叹,“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对中国战“疫”给出这样的评价:我们要认识到武汉人民所做出的贡献,世界欠你们的。

无数个人的坚忍,无数个人的传递,奏响了打赢武汉保卫战的雄浑壮歌。

江岸环卫集团工作人员在武汉街头清运社区生活垃圾(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疫情犹如暗夜,但在武汉的夜里,“希望之光”依然每天点亮。

武汉成为疫情的风暴中心,27岁的温瑞决定留下来。他是中国铁建中铁十五局的一名现场安全员,负责武汉长江二桥的亮化维保。他的职责之一就是保障这些灯光,持续地闪耀在长江之上。

每到夜晚,“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致敬抗疫英雄”……这样的灯光字样,都在温瑞的注视下亮起。

江城武汉,灯光闪耀。临江大屏上,字幕依然在滚动。“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字样,已经悄然更换为“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携手向前,我们一定必胜!

篇5:歌颂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作文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第八病区有位个子小小的女护士,名叫杜富佳。她来自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民医院,是排雷英雄杜富国的妹妹。

作为贵州省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27岁的杜富佳已在武汉抗疫一线战斗了十多天。这些天,她在武汉有着怎样的经历?日前,总台记者跟随杜富佳,记录了她的一天。

最像哥哥的时刻

“疫情来势汹汹,等不了”

这一天她值晚班,从下午2点上到晚上8点。

中午12点半的班车,杜富佳提前半小时就下楼。第一天去医院熟悉环境时,她因错过班车,懊恼了很久。之后,每次她都会早早去等车。

一起等车的同伴郭磊冲锋衣上贴着“贵州医疗队”的队标和姓名,杜富佳也从包里掏出她那份不干胶,请郭磊帮忙。

“杜富佳,贵州援鄂医疗队”,绿底白字,贴在胸口,她笑了。

杜富佳今年27岁,在家中排行老二。腊月二十六,哥哥杜富国负伤后首次回到湄潭老家,这也是他7年来第一次回老家过春节。

杜富佳原本打算好好陪哥哥过个年。一场疫情,却让杜富佳不得不改变计划。

她所在的贵州省湄潭县人民医院被指定为贵州省开设新冠肺炎发热门诊的183家定点医疗机构之一。1月27日,在接到医院发出的加入抗击新冠肺炎倡议书后,杜富佳第一时间报名。2月5日,杜富佳再次提交了支援武汉抗疫一线的请战书。

杜富佳:医院发了倡议书,我就报名了。过年的时候我看到部队派人去支援武汉,那时候我在想,我要是能去就好了。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真让你去了,可能就不能陪哥哥了?

杜富佳:也想过。但我想的是,我跟哥哥相处还有很多机会,疾病来势汹汹,是等不了的。

杜富国:等你凯旋而归,加油

2月14日,杜富佳接到医院电话,让她做好准备,她便默默开始行动了。在随行的行李箱中装好了牙膏、牙刷、肥皂、眼药水、尿不湿后,她又去剪了头发。

2月20日,刚下夜班还在补觉的杜富佳接到医院通知,“赶快收东西,去贵阳参加培训”。

下午4点,接到通知1个小时后,杜富佳就告别医院领导和同事,独自一人提着两个大箱子,背着一个大背包,从湄潭启程,赶往贵阳。

记者:有意不让别人送吗?

杜富佳:是,我觉得一个人走得干脆利落一点。

为了不让哥哥杜富国担心,去武汉的事情,杜富佳一直没有告诉他。出发前,杜富国知道了这件事,给她发来语音。“注意安全,我们在家等着你的好消息,等你凯旋而归。加油!”

今年春节杜富佳和哥哥杜富国的合影

2月21日傍晚,她作为贵州省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抵达了武汉。

“大家来自四面八方,

但像家人一样”

杜富佳所在的贵州省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共有队员172人,他们被分成4个工作组,分别和四川队、齐鲁队、西安队、华西队一起工作。

杜富佳在第三组,和西安交大一附院的医护人员一起,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第八病区。相比抵达武汉那天记者第一次见到她,她的头发被剪得更短了,还多了一个“冲天辫”。

记者:第一天工作顺利吗?

杜富佳:第一天还比较顺利。我们刚开始都有老师带着,老师都会帮我们检查防护服有没有穿好。

记者:第一次穿花了多长时间?

杜富佳:穿的时候就花了半个多小时,脱比穿还要麻烦一点。脱的时候绝对不能被污染。

杜富佳所在的第八病区,是重症病房。对她这样一个刚刚工作5年的急诊科护士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杜富佳: 那天我一个人过去,老师下来接我,她说:“好小的一个娃娃啊。”培训结束后,她往我书包里塞零食,边塞边说:“你们小娃娃不是最喜欢吃零食,都拿着多吃点。”虽然大家都来自四面八方,但在一起就像家人一样。

我来了之后,需要学习的还有好多,有些知识我还不知道。那天我还在和我们队的老师说,我也想学。

“加油,舒肤佳”

来到武汉后,杜富佳只给妈妈打过一个电话。之所以没有给哥哥打电话,因为不用打,她就知道哥哥会对她说什么。

“他就算担心我,他也不会跟我说‘我担心你了’。他只就会说,你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做好防护。”杜富佳说。

杜富国入伍后第一次回家探亲时拍的全家福

清洁防护室里,杜富佳小心地调节着护目镜的松紧。这是她第四次进重症病房。防护室的墙上,贴着穿脱防护装备的14个步骤。她有条不紊地执行着每一个步骤,直到最后得到感控老师的认可,才终于放松下来。

出门右转几步,就是病房的入口。因为要进病房,杜富佳今天在白色防护服外,又套了一层蓝色隔离服。隔离服的后背上,写着五个字:舒肤佳,加油!“舒肤佳”,这是她的昵称,也代表她的职责与爱心。

推开重重的隔离门,走进去,那是属于她的战“疫”时刻,也是她最像哥哥的时刻。

篇6:抗疫精神观后感个人心得

他们不是不害怕,但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前,所有人都可以后退 躲避,但医者使命和责任感让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逆行向前;他们不是不想家,但为了万家安宁,他们必须守在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他们不是不喜欢自由,但在全民抗“疫”的路上,只有他们的坚守才能离胜利更近一步……疫情面前,他们不一样,不能做曾经寻常的小事,但又都一样,都身在抗“疫”战场!

他们不再是前的他们,他们依然是逆行奋战的他们。17年前,非典爆发,67岁的钟南山站出来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17年后,已经84岁高龄的他重新披甲上阵;17年前,7个昼夜建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级传染病医院小汤山,17年后,10个昼夜“火神山”正式交付,24小时,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变身“方舱医院”;17年前因为SARS,高考选择了临床医学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何德全,17年后,他代替前辈们迎战新型冠状病毒;17年前,曾倾尽全力奋战在全国抗击“非典”一线的战士,在17年后的今天再次毅然请战……17年前和17年后,不变的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薪火相传。17年前的那些坚毅的身影又再一次显现,他们在抗“疫”战场挺身而出,逆行奋战,在危难中坚守,用行动彰显抗击新冠肺炎的必胜决心。

他们不再是父母 儿女,他们依然是守护万家安宁的他们。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没有誓师会,没有请战书,只因一声呼吁,一纸通知就到岗到位。他们告诫所有人不要外出,也有亲人牵挂,但却义无反顾走到疫情防控一线,去排查 去宣传。他们就是广大的乡村基层干部和志愿者,是群众和组织的联络人,也是默默无闻的“战疫人”。他们没有警服 救援服 隔离衣,只有一支最普通的口罩和一张村民都熟悉的面孔,每天走街串户排查信息,变身“代购”“送菜员”“大喇叭”,将“为人民服务”做到细致入微。他们顾不上照顾家里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他们把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折不扣执行各项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废寝忘食,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守好社区第一道“防波堤”。

他们不再是出入自由的他们,他们依然是热爱生活的他们。这一段时间,是全国人民经历过的一个最难熬的春节假期,对武汉人来说更是如此。在武汉“封城”后,武汉人民并没有自暴自弃,他们选择了从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 环境最复杂 挑战最严峻的地区唱响国歌,为武汉加油,为自己打气。“方舱医院”的患者们在空闲时间,拼魔方 做操 读书 打拳 和医护人员一起跳广场舞……他们的生活比我们想象中更丰富。这些都传递出武汉人民的乐观和誓将战胜疫情的坚强决心,他们勇敢面对严峻的疫情,面带笑容,迈向春暖花开。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如今各路英雄相聚,力量相汇,相信他们完全有能力以最快速度 最小代价来夺取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

抗“疫”战场上,有人剪去长发,有人收拾行装,有人立下铮铮誓言……他们都不一样,又都一样,在这场全民战“疫”中,他们同呼吸 共命运 心连心,凝聚起全民战“疫”的磅礴力量!

篇7:抗疫精神观后感个人心得

2020年在我们期盼下拉开了序幕。本该是万家团圆,欢乐喜庆,殊不知一场疫情,像一个巨石砸入我们原本热闹非凡的生活;本该车水马龙的街上却略显冷清,寥寥无几的行人裹得严严实实的,还戴着口罩。这一切,都因为新型冠状病毒。

一次猝不及防的病毒来袭,让我今年春节过得很不安生。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新闻。在一条条新闻中,我慢慢懂得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的原因,因为我们有中国的脊梁和中国精神,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从不退缩。

钟南山院士今年已经84岁的高龄了。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却选择了临危受命。没有丝毫犹豫,就像当年面对肆虐的非典。匆匆出发,奔赴战场,那一张在地铁的照片,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全国人民。今天,看到一个采访,钟南山院士眼含热泪,激动地说:“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度过难关的。"下方的评论更是让我不禁泪目:“我不知道院士您为什么会眼含热泪,我只知道这眼泪重若千金,它是老爷子一个人的,也是十四亿人民的。”是的,您不是孤军奋战,您的背后站着的是十四亿的中华儿女!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如汶川地震那个时期一样,无数白衣天使从祖国各地奔赴而来在一线前为我们筑起无形的防护墙。在这无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是战士,守护身后的千家万户守卫我们的祖国。这让我想起那么一句话: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罢了。在电视机前观看报道的我,看着医护人员脸上长时间被口罩勒出的痕迹。他们是真正的天使,前来拯救中国的天使。他们为祖国贡献很多,物质紧张他们宁可不吃饭也不愿换下这一身防护服,在防护服内穿尿不湿来解决生理问题。看着奋斗的他们,我心里充满满满的感动。

随着新冠状病毒病例的上升,从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仍奔赴抗肺炎一线,到15名医务人员受病毒感染,再到李医生的牺牲....医护人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签下那一份份请战书在团圆之际与家人分离,奔赴一线,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冲锋陷阵。他们是白衣天使,更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们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中国;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在面对困难时,不惜一切奋起抗战。

虽说病毒很强大,来的突然传播速度很快,但是我们中国人也不会轻易倒下,不会轻易放弃。我们中国也不是轻易就会被击垮的国家,我们会用智慧,团结和爱战胜病毒获得最终的防疫胜利。白衣天使们,在此,我向你们表达崇高的敬意。

【歌颂抗疫英雄五四精神个人心得精选】相关文章:

1.抗疫英雄

2.抗疫英雄先进事迹心得500字

3.抗疫英雄感人事迹

4.缅怀抗疫英雄

5.抗疫英雄作文

6.致敬抗疫英雄学习抗疫精神励志演讲稿

7.学习抗疫英雄先锋事迹心得

8.给抗疫英雄的感谢信精选

9.抗疫精神征文活动心得作文600字

10.致敬抗疫英雄作文

下载word文档
《歌颂抗疫英雄五四精神个人心得精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